七夕楊朴
1
2、《七夕》(後唐)楊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楊璞《七夕》:「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譯:「不明白牛郎是什麼感受,應該邀請織女來織布。人們年復一年地向仙女乞求智巧,殊不知人間的智謀奸巧已經夠多了。」
一方面表達詩人對織女織布技巧的贊賞,另一方面又對人們的過多投機取巧表示不滿。
3、七夕(楊璞)這首詩的意思
意思是:如果織女不是見到牛郎她會怎麼樣?我願意與織女共同弄梭織布。
期盼年年歲歲這樣度過,其實在人間這樣的事又是何其的多?只不過是沒有發生在我身上罷了。
原文
《七夕》宋代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注釋
牽牛:星名,在銀河之西,俗稱牛郎,一名河鼓,又名黃姑。大概以李牛三星像牛頭角、感之形,名之牽牛。
若何:怎麼樣。
乞與:賜給。
不道:沒有料到。
作者生平
楊璞(921~1003)北宋布衣詩人。字契元(一作玄或先),自號東里野民。
世居新鄭東里(鄭韓故城內),好學,善詩,天性恬淡孤僻,不願作官,終生隱居農村。常獨自騎牛游賞,往來於縣境東里、郭店間。見到草茂林密幽僻的地方,就卧伏草中冥思苦想,每得妙辭佳句,立即揮筆成詩。曾獨自帶上手杖進入嵩山險絕處,構思成文100多篇。當時的士人學子多傳閱誦讀他的詩文。
少年時與畢士安、韓丕同學友好。後來,畢士安官居相位,舉薦楊璞於太宗,太宗愛其才,想授官任用,璞堅辭不受,作《歸耕賦》以明志。太宗贈給束帛使他還鄉。真宗西行朝拜先帝諸陵道經鄭州,特遣使贈璞茶、帛,並命其子從妙為官。
璞所作詩俊逸瀟灑,語言質朴精煉,多描寫自然景色和農村隱居生活。類唐詩人賈島、李涉。78歲去世,葬縣城北20公里處袁堡村東。宋翰林學士李淑撰墓表,立石墓前。詩人黃庭堅過其墓拜謁,曾作詩悼念。
4、七夕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