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各類節日 » 中日七夕發展

中日七夕發展

發布時間: 2023-06-17 20:21:08

1、有從七夕看中日文化差異的日語論文嗎

第六課 七夕
七月七日は七夕です。七夕の行事は、8世紀ごろに中國から日本へ伝えられました。日本では、この日、子供たちが紙に願いごとを書いて、竹につるします。
ところで、中國には、七夕にまつわるこんな古い話があります。
昔、ある所に、貧しい牛飼いの若者がおりました。若者は、兄の家で暮らしていましたが、ある日、家から追い出されてしまいました。
若者は、牛といっしょに暮らし始めました。そして、毎日とても丁寧に牛の世話をしてやりました。
ある時、牛がこう言いました。「明日、湖で天女たちが水浴びをします。天女の服が置いてあるから、赤い服を持って隠れていなさい。その服の持ち主が、あなたのお嫁さんになる人です。」
次の日、若者が湖へ行ってみると、牛が言ったとおり、天女たちが水浴びをしていました。若者は、言われたとおり、赤い服を持って隠れていました。
しばらくすると、天女たちが湖から上がってきました。一人の天女が、服がなくて困っていました。その時、「あなたの服なら、ここにあります。」と言って、若者が姿を現しました。
その天女の名前は、織姫と言いました。織姫は、天の神様の孫でした。
二人は、すぐに仲良くなりました。若者は織姫に、「人間の世界に殘って、わたしと結婚してください。」と言いました。
二人は、結婚して幸せに暮らし始めました。毎日が楽しくてなりませんでした。かわいい男の子と女の子も生まれました。
ある日、牛が若者に言いました。「わたしが死んだら、わたしの皮をとっておきなさい。そして、困ったことがあったら、その皮を體にかけなさい。」そう言い殘して、牛は死んでしまいました。
そのころ、天の國では、神様が織姫を探していました。織姫が人間の世界から帰って來ないので、神様はとても怒っていたのです。そして、二人がいっしょに暮らしているのを知って、連れ戻しに來ました。
神様は、織姫を連れて、天に升っていきました。その時、若者は、牛が言ったことを思い出して、牛の皮を自分の肩にかけました。皮を著たとたんに、若者の體は、天に舞い上がりました。
若者は、一生懸命追いかけました。そして、もう少しで追いつきそうになりました。けれども、神様が大きく腕を振ると、若者の目の前に、大きな天の川が現れました。若者と織姫は、天の川を挾んで、離れ離れになってしまったのです。
織姫は、悲しくて悲しくて、毎日泣いてばかりいました。そして、毎日若者に會いたがっていました。神様は、そんな織姫の姿を見ると、かわいそうでなりません。そこで、年に一回、7月7日だけ、二人が會うことを許してやりました。
7月7日になると、たくさんのかささぎが天の川に橋をかけます。この橋の上で、若者と織姫は一年に一回だけ會うことができるのです。そのために、この日だけは、人間の世界からかささぎがいなくなるということです。

2、為什麼今年有2個7夕情人節

http://blog.taocu.com/m/50600/log/2006/27287.shtml

7月31和8月30日是雙七夕(38年一次)

今年(2006年)的中國情人節「七月七」由於恰逢閏七月,出現了38年一遇的兩個七夕節,分別是陽歷7月31日和8月30日。
解釋:農歷出現閏年是因為農歷一年約為354天,而陽歷一年中有365天,兩者相差約11天,為了平衡兩者之間的差距,每19年農歷要置7個閏月。今年是農歷狗年,七月後的那個月只有節氣白露,立秋後的中氣處暑落到另一個月去了,這樣七月後便出現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說到今年閏七月,因為我們在今年農歷的第八個月份當中沒有一個中氣,所以就把第八個月份設置為閏七月,就是有兩個七月。)
陽歷、陰歷和陰陽歷,今年為何閏七月?

新年伊始,當人們翻閱新的日歷時,便會發現明年(狗年)農歷七月緊隨其後的不是八月,而是「閏七月」。為什麼明年會多出個「閏七月」呢?要弄清其中的道理,就要從歷法談起。

歷法可分為陽歷、陰歷、陰陽歷三種。陽歷是以太陽周年視運動周期(即回歸年,等於365.2422日)為一年,一年劃分成12個月,它與月亮運動毫無關系。根據嚴厲日期,可知寒來暑往的四季變化,但它不能顯示月亮的圓缺,這對那些需要根據月相了解潮汐變化的人來說是不便的。

陰歷則以月亮的圓缺周期(即朔望月,等於29.5306日)為一個月,積12個月為一年。它完全不考慮太陽的周年視運動規律,因而陰歷的日期不能顯示四季冷暖。這種歷法實用價值太小,現在除伊斯蘭教外,已棄置不用了。

陰陽歷,即我國的農歷,它揚陽歷之長避陰歷之短,取陰歷的月為月,陽歷的年為年,即以朔望月為月,以回歸年作為一年的平均長度。所以農歷是加入陰歷成分的陽歷,帶有陽歷因素的陰歷。根據農歷日期,既可知道潮汐漲落,又可基本掌握四季更替。農歷是我國獨創,它閃耀著我們祖先的智慧之光。

由於回歸年和朔望月兩者不能整除,為方便起見,農歷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共354或355天,比回歸年365.2422天少11天左右,積四年就要少一個多月。久之,就會出現時序和天時錯亂的怪現象。例如,2002年春節在陽歷2月12日,正是寒冬季節;2003年春節在陽歷2月1日,比前一年提前11天,如不採取措施,這樣逐年提前,積上16年,我們就要在盛夏搖著扇子過年了;農事活動也無章可循——時而10月種麥,時而9月種麥……這自然是很不適宜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便採用增加「閏月」的辦法。

遠在公元前六百多年,我們的祖先就開始採用「19年7閏法」,即在19個農歷年中,規定12個平年,每年12個月;另7年每年增加1個月,變成13個月,這個增加的月便叫「閏月」。這樣,19個農歷年的總日數(12年×12個月+7年×13個月)×29.5306日=6939.6910日,與19個回歸年的總日數(365.2422日×19年=6939.6018日)基本相等,農歷的月份和四季冷暖也基本相符,日歷和天時就不會錯亂了。

至於閏月如何安排,完全是人為規定。秦朝以前,曾把閏月置於年末,叫「十三月」;漢初則置閏月於九月之後,稱「後九月」;到漢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閏月分插在各個月份。現在的農歷規定不含「中氣」的月份為閏月。

3、中日兩國同有七夕節,那在歷史上兩國的七夕節有何不同?

說道七夕,我們先來了解下七夕起源。

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便是七夕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同時七夕其實也是日本的一個傳統節日。七夕來源於中國,一說到七夕,很多人的第一印象肯定是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這個故事在中國流傳甚廣,甚至很多人認為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就是中國的七夕節的來源,其實並非是這樣的。

首先,牛郎織女的傳說最早和七月初七這個日子結合在一起都已經是漢以後的事情,但在漢朝難道就沒有七月七日這個特殊的日子的存在嗎?其實不是的,漢朝就已經把這個日子當做是一個特殊的日子了,有了一定的節日風俗。

比方說在漢朝的《四民月令》之中就記載著這一天“可合葯丸及蜀漆丸,曝經書及衣裳”。

而牛郎星和織女星和七夕也是沒什麼太大的關系的根據現代學者的考究,和七夕真正有關系的星辰應當是北斗星,而在中國古代神話里,掌管著北斗星的神是北辰星君,而非牛郎織女二星,尤其是織女星,其最開始只是為一個計算時間的星星被人注意的。

《夏小正》中就詳細記載著其“初昏,織女正東鄉......織女正北鄉,則旦。”

七月和十月怎麼看?看織女星的位置就好了。

雖然說最早的時候七夕與牛郎織女並無關系,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牛女之事......千載之下,婦人女子傳為口實可也,文人墨士乃習為常語”,也由於人們對於美好愛情的期盼,七夕便逐漸和這個故事結合在一起,也從單純女兒節開始染上“情人節”的色彩。

了解了七夕,再來回歸題目,看看兩者的不同。

現在中國的七夕還是在農歷的七月初七,但是日本的七夕卻不太一樣了。1873年,日本正處於明治維新時期,其廢除了原本使用的陰歷,統一使用西方歷法,但是有些地區仍舊守著老傳統,所以說在日本,七夕究竟什麼時候過並沒有一個准確的答案——有的地方西歷七月七號過,有的地方仍保留在陰歷七月初七,有的地方還改到了西歷八月七號,日期之上的差距可以算得上是中日兩國在七夕之上的最大的不同之處了。

日本的七夕看似和中國的七夕息息相關,但是其實裡面是有著很大的不同的,其中除了日期的不同之外,最大的不同便是精神內核。

中國的七夕是女兒節,是閨中少女玩樂的日子,而日本的七夕可和玩樂沒有什麼太大的關系,其本質是一種祭祀,是將少女獻給水神以免除水患的一種古老的儀式。

那麼中日兩國七夕到底有哪些不同之處呢?

1、 精神內核

就如同上文所提到的一樣,中國的七夕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女兒節,只不過後來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加入其中,使得其增添了愛情的味道,隨著後世人的口口相傳,七夕才逐漸變成了一個帶著“情人節”意味的節日。

而日本的七夕表面上看是和中國的七夕節一脈相承的,但是日本的織女可不光只是談情說愛和讓少女們心靈手巧的,還要負責滿足人們的各種心願。 日本有一個習俗,那就是把自己的願望寫在帶有一根線的紙簽之上,再把這張紙簽綁在一根竹枝之上,這樣自己的願望就會被實現了。

不過呢,日本七夕的本質確實和所謂的“愛情”有關。上文說到了日本的七夕是少女獻祭的儀式,這和中國的河神娶新娘很像,日本的這個祭祀其實也就是給少女和這所謂的水神舉行婚禮的儀式。

2、 七夕的變遷

中國七夕的乞巧風俗大致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便已經形成了,而隋唐時期,乞巧的形式逐漸的多樣化,並不僅僅局限在編織之上,歌舞詩歌也逐漸融入進乞巧活動之中,成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在民間還形成了七夕求子的風俗。

到了宋朝,乞巧和女孩子們祈求有一雙巧手的原意有了一點的改變,那就是男孩子也可以參與乞巧活動,而這份巧求得不是一雙巧手而是祈求聰明。


而日本關於七夕最早的記錄是在其執統天皇五年的時候,不過並沒有詳細的記載,只是提到了而已,日本在其平安時期編寫的官方史書《續日本紀》中記載了當時的聖武天皇在其天平六年也就是公元734年有關於七夕的記錄:“是夕徒御南苑,命文人賦七夕之詩,賜祿有差”。 而《萬葉集》中也多次記載了日本貴族們舉辦七夕宴會的故事,包括在現在的日本正倉院里還保留著奈良時期在七夕儀式之上所要使用的針線作為佐證。

在《續日本紀》之上,聖武天皇在天平六年的七夕是看了相撲比賽的。而到了平安時代,相撲變成了日本七夕的一個重要項目,不過後來因為和平成天皇的忌日相沖,改到了七月二十五日。

日本貴族在這一天還會在葉子上寫下和歌或者寫下自己的願望進行許願,關於日本貴族在這一天吟詩作賦也是受到了中國的漢詩的影響。 到了鐮倉時代,七夕不僅僅只是日本皇室和貴族的節日,連當時的日本佛教也會舉辦相應的儀式慶賀七夕。

3、 盂蘭盆節

七月初七除了七夕之外,也是日本的盂蘭盆節,在日本關於這一天有著截然相反的兩條傳言:在關東到東海地區流傳著這一天下雨就會諸事順遂的傳言,而在進畿地區直到四國地區。

甚至於中國都流傳著下雨就會帶來不詳的傳言,還有女孩子只要在這一天洗頭就會變漂亮的傳言,這些傳言使得日本的七夕不只是單純的一個節日,而是和盂蘭盆節相交融形成的富有其特色的節日。

4、 日本的紙衣

在中國,七夕並沒有什麼特別重要的飾品,但在日本人會有專門的紙衣,這是由七夕借和服的風俗演變而來的帶著日本特色的一種風俗,尤其是在七夕不僅僅局限於大人之間,而是逐漸流傳在孩子們之中後,紙衣也愈發的流行,其也從和真和服差不多大小變成小型和服。 比如說京都的七夕紙衣就大多是用千代紙做好層的,大約只有15公分左右,十分的小巧,但是卻很精緻。這些紙衣大多有花鳥鳥的花紋,一般為長袖或者小袖,除了材質和大小以外和真正的和服別無二樣。但是這樣的風俗已經逐漸消失了。

總結

其實中日兩國的七夕相差的很大,還有很多並沒有在此提及,日本畢竟是一個完整的國家,其有著自己的文化傳統,雖然說很多東西是從中國借鑒過去的,但是也有很多是融合了其民族傳統進去的,是有著其民族特色的,這也是保證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前提所在。

4、七夕的由來?怎麼日本也有七夕的?

七夕的由來與傳說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日本七夕是在日本的七夕節日的相關習俗及歷史由來。在日本,人們也有過七夕的習慣,其詳細來源淵遠流長,是為早期中日文化交流,中國的七夕與日本傳統文化互相融合,七夕的風俗在奈良時代已由中國傳入日本,但日本人很快便將它本地化。除了中國傳統的「牛郎織女傳說」外,日本人加進了棚機傳說。「棚機傳說」原出《古事記》,謂古時有一少女棚機的為了替村莊消災解難,在水邊織衣祭神,並結成一夜夫妻。奈良時期以來,七夕紀念棚機及牛郎織女並存,從七夕的日文是たなばた可見「棚機傳說」的影響。另外補充一點,日本七夕的念法為「たなばた」由日文中的「棚機つ女(たなばたつめ)」(織女)而來,而不是直接由口語的翻譯為七夕「しちせき」。

5、日本人是如果和七夕節的,和中國人有什麼不同?



說來不可思議,日本的七夕比之中國的七夕,情節里的男主竟然不是牛郎,主角相會時也沒了鵲橋,七夕活動里倒是多了相撲這一出大戲。 日本知名漢學家內藤湖南曾有言道:「日本民族未與中國文化接觸以前是一鍋豆漿,中國文化就像鹵水一樣,日本民族和中國文化一經接觸就成了豆腐。」七夕佳節,且和文史君來一嘗日本七夕文化這塊回味悠長的嫩豆腐吧!

一、從「原味」到多味的日本七夕

中國古代最早的七月七日本來並非「七夕」,而是「曬節」。事實上,日本最早的七月七也是如此,有所不同的是,「七夕」傳入日本前,相撲是島國人民最初的「過節」活動。在《日本書紀》中記載有,垂仁天皇七年(即紀元前23年)秋七月「乙亥……則當摩蹶速與野見宿禰令角力」,這場競賽最終以野見宿禰的勝利告終,因此他也被奉為日本的相撲始祖。


(日本相撲)

據《日本書紀》第十四卷記載,隨著七世紀大陸紡織集團東渡日本,七夕的傳說故事和相關信仰行為也被帶到了日本。據學者畢雪飛考察了成書於奈良時代末期《萬葉集》記載的七夕和歌推斷,中國的七夕傳說故事的傳入是在日本白鳳時代即(即公元645至710年)。

日本最早關於七夕的活動記錄,可見《日本書紀》對持統天皇五年(即694年)七月七日的記載:「宴公卿、仍賜朝衣」,宴請公卿在節日中沒什麼特別的,但賜衣(屬於紡織品)的行為則大有文章。

至八世紀,中國七夕文化中的賦詩與乞巧活動也逐漸傳入日本,不過相撲這一「原味」的傳統活動並未退出七夕的舞台。《續日本紀》記載了聖武天皇天平六年(即736年)「秋七月丙寅」,這一天,天皇不僅觀看了相撲戲,到了晚上,還專門到御南苑令一眾文人為七夕作賦。

自此,關於七夕賦詩的記錄不斷,從聖武、孝謙、平城,到嵯峨天皇的各朝七夕基本已經確定了聚會——相撲——賦詩的乞巧奠(日本對七夕儀式的稱謂)的內容。但此時一系列的的七夕活動和傳說故事還僅僅是在統治階級內部傳播,對民間的影響不大。

二、於庶民文化中興盛發展的七夕乞巧

以「展示絲織品和詩宴」為主要內容的宮廷七夕活動,到平安時代有了新的發展:唐代的供花、用五彩絲穿七針、於庭院中的竹竿之上懸絲祈願等形式多樣的七夕活動,大部分都為日本所吸收引用(竹竿懸絲暫未流行)。在活動的規模上,日本也不輸唐王朝之宮廷乞巧。


(日本的七夕祭)

進入鐮倉和室町時代,往日盛大的宮廷乞巧儀式已有了簡約化的趨勢,其發展也逐漸靠近中式七夕。隨著室町時代庶民文化的勃興,中國民間七夕於竹竿上曬衣及懸掛彩絲祈願的乞巧活動在日本民間逐漸流行起來。在此時的宮廷,據《徵古囡綠》記載已經出現了「竹竿上懸掛五色帛和絲以乞巧」的乞巧儀式,這無疑是對以往宮廷展示絹帛和民間懸掛願絲的結合。

至江戶時代,日本七夕逐漸有了回歸本土原味的新內容:青竹「笹(tì)」代替了七夕「竹竿願絲」中竹竿的地位;原先五彩的絲也被五色「短冊(寫有表達祝願的紙簽)」所取代,並參與「七夕送(第二天放入流水中)」的活動。到了江戶時代末期,庶民文化之興盛甚至影響到了宮廷的乞巧儀式。《禁中近代年中行事》中記載了此時的宮廷乞巧中,竹竿被帶枝葉的竹子代替,並在竹枝之間的繫上繩子,再懸彩絲於繩上。同時,竹子上還系有同樣用彩紙謄寫的七夕和歌(短冊)。到了第二天,這些青竹「笹」和「短冊」都會被放在流水中。這一帶有類似於祓禊(fú, xì)的行為也被稱作「七夕流(或七夕送)」。


(動漫中的七夕場景)

當然以往的宮廷乞巧儀式也並非盪然無存,在某些貴族之中,傳統的七夕活動還是有一方保留之地的。

三、日本七夕的「特色」

前文所述的日本七夕文化之中,最具日本特色的就是乞巧儀式里「笹」的存在了。

日本七夕中「笹」,是外來文化在日本的發展的縮影。「笹」既與原本中國七夕文化中的竹竿有關聯,又帶有日本青竹的特色。要知道,在日本的神道祭祀觀念中,「笹」一直被視為是「依代(即可供神靈寄身之所,一般是石頭或樹木)」,因此它又是具有祈願、辟邪作用的神聖之物。


(現代日本的笹與「短冊」)

青竹代替竹竿懸掛五色「短冊」,實際上也體現出了日本神道因素對七夕潛移默化的影響。由此,七夕活動更具備了民間祭祀的性質。

除了「笹」之外,日本七夕傳說故事以及故事中的意象(如某些情節或事物)也頗具日本特色。

在常見的多個版本的日本七夕故事中,其主要情節大致是一位青年男子將仙女的飛行道具——羽衣藏了起來,導致仙女只能留在人間做他的妻子。他們成家生子後,仙女偶然的找到了被藏起來的羽衣,回到了天上。男子則是從仙女臨走時的囑托或別的地方得知了登天的方法,並努力登上了天(這里的登天工具通常是象徵著有無限生命力的竹子、藤蔓等)。在天上,仙女的父母設下種種難題,在仙女的幫助下,男子一一破解了它們。但在最後的考驗中,男子或是切瓜用錯了「刀法」(日本人民認為瓜只有橫切才可變為船),或是忍不住偷吃了瓜(瓜是乞巧的常見供奉品),得罪了住在瓜中司水的蛇神,導致瓜中湧出了滔天巨流,成了分離他們的天河。因此,男子只能在七月七日與仙女會面。


(東京鐵塔內的人工「銀河」)

以上故事中的一些特殊情節設置都反映者日本特色的觀念或習俗。特別是仙女的主動離開以及男子的「上訪」,折射了文本發展時期——仍處於母系社會的奈良時代的妻問婚(夫妻處於長期分居狀態,由男方到女方家中走婚)的婚姻制度。而仙女父母的強勢阻隔與奇葩考驗,則反映了大化改新至平安時代過渡時期,由於社會變革導致對男性勞動力的需求擴大,婚姻制度從走婚發展到了同居的前婿取婚。

四、日本七夕神話改造

說來十分有趣,由於地理因素的限制,早期日本的農業發展並非主流,這也導致了日本七夕神話里本來是農耕文明的代表的「牛郎」的缺失。有日本學者研究,在日本某些地區的七夕傳說中,對於故事主角的職業介紹有多達12種截然不同的版本(有漁夫、樵夫、商人、獵人、燒炭人、種花人、養犬人等等)。可見,在七夕神話在日本的流傳中,日本人民對主角們的身份還是做了較為切合實際的改造的。


(日本的「牛郎織女」)

據晉代陳壽《三國志•魏書•倭人傳》中有關日本的描述可知,早期日本本土是沒有喜鵲的,如此一來,「鵲橋」的存在就和「牛郎」一樣不合時宜。那麼神話里的主角們是如何相會的呢?

在日本和歌的描述中,兩人會面之夜,他們使用了更為貼合日本人民實際生活的交通工具的交通工具——船。學者董璐認為,雖然相關和歌也有「打橋」之類的說法,但終究不變其水上浮船的本質。日本民眾還將相會之船與水面漂浮的紅葉相聯系,在七夕和歌中更有了「紅葉為橋」的說法。紅葉橋的產生不僅解決了七夕神話水土不服的問題,同時也使得日本七夕文化更填了幾分別樣的異國風情。

6、七夕節是什麼時候?

中國的情人節是農歷七月初七,七夕的情人節。
中國情人節,又稱喬奇節、齊傑節、喬奇節,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源於七夕對星星的崇拜,是傳統意義上的七姐妹的生日。因為七月七日祭拜七姐妹,所以取名七夕。經過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好愛情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它被認為是中國最浪漫的傳統節日,在當代具有「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中國情人節起源時間
中國情人節,也稱為乞巧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在樓七月七日穿七孔,人皆在之」。巧姐不是為了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而是為了紀念織女,在民間也稱為「七姐妹」。乞巧節是女性的節日,織女被視為紡織女神。七月初七晚上,俗世女子向她乞求智慧和技巧,她們必然會要求婚姻幸福。不同年代,各地求技的方式也不一樣。最有名的就是穿針求技,就是誰穿針快誰就「准」,慢的就叫「准」。失去它的人會把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到它的人。熟練的蜘蛛絲就是把一隻小蜘蛛放在盒子里,織網是多麼的巧妙。明清時期流行的投針試驗,是指將縫衣針放入盆中,通過盆底針影的形狀來判斷是否「巧」。
中國情人節的由來
「七夕」也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在古代,民間把正月初一,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加上二月二日和三日的倍數,六月六日,列為吉日。「七」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嚴謹,給人一種神秘的美感。「七」與「老婆」諧音,所以七夕很大程度上成為了一個與女性有關的節日。

7、中日七夕不同的原因求日文的

七夕(たなばた、しちせき)は、日本、台灣、中國、韓國、ベトナムなどにおける節供、節日の一つ。舊暦の7月7日の夜のことであるが、日本では明治改暦以降、お盆が7月か8月に分かれるように、7月7日又は月遅れの8月7日に分かれて七夕祭りが行われる。五節句の一つにも數えられる。
古くは、「七夕」を「棚機(たなばた)」や「棚幡」と表記した。これは、そもそも七夕とはお盆行事の一環でもあり、精霊棚とその幡を安置するのが7日の夕方であることから7日の夕で「七夕」と書いて「たなばた」と発音するようになったともいう。
元來、中國での行事であったものが奈良時代に伝わり、元からあった日本の棚機津女(たなばたつめ)の伝說と合わさって生まれた言葉である。
そのほか、牽牛織女の二星がそれぞれ耕作および蠶織をつかさどるため、それらにちなんだ種物(たなつもの)・機物(はたつもの)という語が「たなばた」の由來とする江戸期の文獻もある(wikipedia)

8、七夕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到來了如今社會都有了哪些新變化?

七夕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其實這一個節日到現在為止已經發生了很多的改變,比如說大家在現在生活之中,每當到七夕的時候,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感覺。


如果說很多的情侶在這一天要共同過七夕的話,其實形式和從西方傳過來的情人節是有著很多相似之處的。對於很多情侶來說,七夕這一天是比較重要的日子,他們會在這一天去約會,不過內容其實也並不會有太多的新意。

在古代的時候,七夕是一個比較隆重且重要的傳統節日。當它慢慢的來到現在生活之中的時候,首先從形式上就已經簡單了很多,不再像原來那般的熱鬧興致。


大家會發現,慢慢的很多的傳統節日在不斷的發展之中,在現在生活之中已經變得非常的簡單,很多繁復的儀式都已經被慢慢的省去。到現在為止,所存留下來的不過是一個節日的外殼而已。

以七夕節來說,在古代的時候,大家通過一些影視作品的描述,會看到在七夕那一天百姓是非常熱鬧的。會有很多的男男女女聚在一起,除此之外還會舉辦很多的活動,整個城市的氛圍是非常好的。


但是就現在為止,七夕節當天除了很多的商家會通過打折或者是贈送禮品的方式,吸引情侶的目光之外。整個城市之中也不會為七夕而發生其他的改變,甚至整個城市也不會因為七夕這一個節日而變得更加的隆重或者是有趣味。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