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各類節日 » 七夕倫理

七夕倫理

發布時間: 2023-06-18 17:54:04

1、七夕在中國的意義

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相傳,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慶祝方式
這個節日已越來越少人慶祝。在50年代和60年代,每逢這一天,牛車水一帶到處張燈結綵,布置得如同仙境一般,來自不同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這里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綉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由於節日的來源富有浪漫色彩,乞巧節應發展成為華人的「情人節」,讓這一天充滿愛情的溫馨與甜美,也讓人們向所愛的人表示賞識與關懷。

2、江西新餘七夕民俗文化研討會講了些什麼?

臨近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我們的節日——2018中國(新余)七夕民俗文化學術研討會」在中國七仙女傳說之鄉——江西新余隆重舉行。數十位民俗文化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七夕節日的傳承演變、七夕文化的精神內涵與時代價值等議題展開討論,對新余的仙女文化、七夕文化的研究、挖掘、保護和傳承提出了諸多獨到的見解。

新余市委副書記、市長尤王瑩在歡迎辭中指出,新余是中國七仙女傳說之鄉,與七夕文化的起源與發展有很深的淵源,得益於1600多年前東晉文學家、史學家干寶在《搜神記》中所著「毛衣女下凡」傳說,2015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了江西新余市「中國七仙女傳說之鄉」稱號。為了使七夕文化能得到更好的傳承和弘揚,豐富我國民間傳統文學內涵,2016年、2017年新余市連續兩年會同中國民協舉辦了中國(新余)七夕文化高峰論壇,邀請了來自世界各地專門研究七夕文化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交流思想,碰撞火花,並公開出版了《講好七仙女故事》一書。

江西省文聯主席葉青表示,傳統七夕節體現著我們民族對美好愛情、親情、友情的嚮往,對巧慧、勤勞的贊美,對婚姻倫理的操守,體現著我們民族樸素而美好的情感寄託與生活追求,是祖先留給下的重要文化遺產,我們要藉助傳統節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之柔性化、生活化、人性化,讓人們可感知、有認同、能踐行,從而提升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3、情人節是一個什麼日子

情人節真正的含義是什麼?  情人節又叫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之一。這是一個關於愛、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賀卡的節日 男女在這一天互送禮物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情人節的晚餐約會通常代表了情侶關系的發展關鍵。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其他國家也已開始流行。而在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的七夕節也是姑娘們重視的日子,因此而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由於能表達共同的人類情懷,各國各地紛紛發掘了自身的「情人節」。 情人真正的含義是什麼? 就是自己太壓抑了頌塵.在外面找了一個傾訴的顫櫻陪地方.但這個地方.自己的老婆不知道.所以稱為情人.一般情人比較漂亮了. 情人節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情人節的由來】 情人節,最初起源於古代羅馬,於每年2月14日舉行,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關於情人節的來源,眾說紛紜,主要有以下幾個版本: 1、情人節在英語里的叫法是St. Valentine's Day (原意為:「聖瓦倫丁節」)。從字面上來看,很難看出中西方叫法之間有什麼聯絡。這裡面隱藏著一個動人的故事。 傳說在公元三世紀的羅馬,暴君克勞多斯當政。當時,古羅馬內外戰爭頻繁,為了補足兵員,暴君下令:凡是一定年齡的男子,都必須進入軍隊為國家效勞。自此,丈夫離開妻子,少年離開戀人,整個羅馬籠罩在綿長的相思中。暴君對此大為惱火,禁止國人舉行結婚典禮,甚至要求已經結婚的毀掉婚約。 然而,暴政禁止不了愛情。就在離暴君的宮殿不遠,有一座非常漂亮的神廟,其中居住著一位德高望重的修士瓦倫( Valentine),他不忍看到一對對伴侶就這樣生離死別,於是為他們秘密地主持婚禮。一時間,這一令人振奮的訊息在整個國度傳開,更多的情侶秘密地趕來請求修士的幫助。 但是,事情很快還是被暴君知曉了,於是他暴跳如雷,將瓦倫丁打進大牢。公元270年的2月14日,瓦倫丁受盡折磨而死。為了紀念這個敢於茄蠢與暴君斗爭的勇士,後來人們把這一天定為「聖瓦倫丁節」,以後漸漸演變為情人節。 2、情人節最早可追溯到早期羅馬的牧神宗教節慶(2月15日)。當時有個風俗是:在牧神節的前夕(2月14日晚)舉行的活動中,每個女孩子的名字都會被寫在一張小紙簽上,每個青年男子都會從盒子里抽簽,被抽中的她就成為他的愛人。但是,後來,古羅馬皇帝迫害基督徒,加之戰亂連綿,又禁止士兵婚嫁,使所有的戀人都被迫分離,然而,暴政禁止不了愛情。有個基督徒瓦倫丁公然反抗皇上禁令,秘密地替未婚男女舉行婚禮,因此被逮捕入獄,並於2月14日被砍頭。 多年過後,羅馬成為基督教國家,許多為信仰殉道的基督徒成為了人們景仰的聖徒。為了紀念殉道者聖瓦倫丁,就將2月14日定為瓦倫丁節而取代了牧神節慶,在西方逐漸演變成在2月14日這天寄卡片或送禮物給所愛的人。 3、還有一種說法是,古羅馬青年基督教傳教士聖瓦倫丁,冒險傳播基督教義,被捕入獄,感動了老獄吏和他雙目失明的女兒,得到了他們的悉心照料。臨刑前聖瓦倫丁給姑娘寫了封信,表明了對姑娘的一片深情。在他被處死的當天,盲女在他墓前種了一棵開紅花的杏樹,以寄託自己的情思,這一天就是2月14日。自此以後,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4、在古羅馬時期,2月14日原本是為表示對羅馬眾神的皇後約娜的尊敬而設立的節日,約娜同時還被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2月15日則被稱為「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 在古羅馬,小夥子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然而,在盧帕撒拉節,小夥子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這樣,在過節的時候,就可以與自己選中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夥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一直配對,而且最終會墜入愛河並步入教堂結婚。後人逐漸將兩天的節日合並在每年的2月14日。情人節這一天,不但是表達情意的最佳時刻,也是向自己心愛的人求婚的最佳時刻。 【情人節的習俗】每年2月14日的「情人節」,又名「聖瓦倫丁節」是個需要謹慎小心的日子——對於單身的人和浪漫的人來說更是如此。「情人節」清早一起床你就該從鑰匙孔向外窺探。據傳說記載,如果你所看到的第一個人是在獨行,那麼你當年就會獨身;如果你看到兩個或更多的人同行,那麼你當年肯定會覓得情人;如果你看到一隻公雞和一隻母雞的話,那你就會在「聖誕節」以前結婚。可如今各家的庭院已絕少有公雞母雞出沒,城區空地上也不會有雞的蹤影,所以若能看見一對鴿子或一對麻雀也有同工之妙。 單身漢們對「情人節」早晨所遇到的第一個人格外關注,因為如果你未婚而且正在尋覓伴侶,你註定要與2月14日所見到的第一個人結婚,至少這個人會在你的生命里起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你不怕羞,你可以一大早給你的意中人打電話,要求搭乘對方的車上班。或者閉門不出,到中午再出去,也是一個不錯的對策。 「情人節」是古老的節日之一,可追溯到基督教產生之前,但「聖瓦倫丁節」卻是近期的說法。據傳說記載,聖瓦倫丁是古羅馬的兩個同名的主教,兩人均在公元270年遇難。他們遇難前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給太太寫情書(當時的牧師可以結婚),此後,「聖瓦倫丁節」這個名稱被運用到早期的宗教儀式上。據同一傳說記載,「聖瓦倫丁節」那一天鳥兒成雙結對,蜜蜂也雙棲雙飛,人也是如此。 時代不同,「情人節」時預測婚姻、吸引情人的方式也不一樣。從古羅馬至維多利亞時代,人們用兩株半開的花來預測婚後狀況。未婚男女栽種兩株半開的花,花名的第一個字母要與各自名字的第一個字母相同。如果兩花交相開放,則預示著夫妻終身美滿;如果兩花相背而開,則預示著夫妻將會分道揚鑣;如果鮮花怒放,則表示未來的家庭人丁興旺;若出現一朵花凋謝或死亡的情況,則意味著夫妻中有一方會先於另一方而早逝。 如果你不想聽天由命,可以嘗試源自英國白金漢郡的一個古老的方法:即在「聖瓦倫丁節」的晚上點燃一根蠟燭,在底部扎兩根針,要保證針穿過燭芯,邊扎邊說:我扎的不只是蠟燭一根,我要穿透的是×××的心,無論他是睡是醒,我都要他來與我談心,但要注意,你選擇夢中情人要實際一些,不要奢望不可求的人物。據說,待蠟燭燃至針時,你的情人就會推開門向你跑來。第二個辦法是在「情人節」前的一星期內每天晚上把右腳的襪子穿到左腳上,同時口中念念有詞:「夢見活人,而不是死鬼,這就是那個年輕人,我要與之婚配。」說話之後要一直保持沉默至次日醒來。第三個辦法是在睡覺前把左腳的襪子系在脖子上。注意不要太緊,如果把自己勒死了,那可就誤了大事啦。 : 未婚女子相信如果把鞋擺成T字型放在床下,而且開著窗的話,就一定會夢見自己的心上人或者發現他站在床前。這在農村的成功率更高,因為她的追求者可以從視窗窺見特地擺放的鞋子。 雖然自維多利亞時代以後,「情人節」衰落了100多年。而今天,這個節日卻愈來愈受歡迎。「聖瓦倫丁節」是關於愛、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賀卡的節日,對我們的心靈來說彌足珍貴。 過情人節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戀人間的美好甜蜜時光。
是一種回味和珍惜。 白情人節的含義是什麼? 中國情人節,類似西方情人節的意思。跟2月14號意義差不多的。 情人節指的含義是什麼 這里的情人是指戀人、愛人的意思,當然也泛指有情的人(有情人終成眷屬)裡面的情人就是這個意思。 情人真正的含義? 「情人」這個詞語現在很普片的出現在眾人嘴中! 我也很想有個「情人」!但是「情人」卻是多種....我很想有個「情人」。但是,這個人我要求是與我保持純潔友誼關系的人。這個人必須能聽我的嘮叨,能接受我在悲傷或者是痛苦的時候勇敢的做我的精神上的支柱。(也就是所能做紅顏知己的。而這種也是我正想擁有一個的。) 我很想有個「情人」。但是,這個人我要求是不管是在我的生活或者是身體上都能給到我滿足的人。(不過,說實話這樣的情人我不想要。因為我覺得情人也是需要感情的並不是只是肉體與金錢上的交易) 其實很多的人來議論這個「情人」二字。 但是每個人的理解都是不同的.. 9527真正的含義是什麼? 在周星馳演的 《唐伯虎點秋香》 裡面,周星馳為了接近秋香【鞏俐 飾】 將自己賣到華府 做了個傭人,他的編號就是 9527 非常搞笑 所以很多 網民 起名9527 同時也將這個程式碼 做搞笑 幽默的意思講 「愛」真正的含義是什麼? 愛是一種信仰
叫人追求,嚮往
使人瘋狂,迷茫
事實無償我敢擔當
有你在旁~~
烈火懷念著熱湯
頭發愛睡枕夢鄉
春風 春雨 花瓣的擴張
哪一樣不使愛情 飄逸 滋潤 芬芳
夏雷 夏雨 皎潔的月光
哪一樣給予愛情激昂 流浪 惆悵
秋花 秋實 無際的星蒼
哪一樣不為愛情流露 收獲 悲傷
冬雪 冬霜 清晨的櫥窗
哪一樣比上愛情的憂愁 朦朧 孤單膨脹~~
當四季變換無常
雪花飄落赤道上
歌曲忘記有人唱
那天 記著我的信仰
和我共創 分享
美好燦爛時光~~

4、七夕是什麼時候..具體寓意呢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是流行於中國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節日最早起源於中國漢代,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節日產生了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習俗,並遠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因受外來文化影響,洋節逐漸流行中國,媒體炒作,七夕節在當代又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文化歌頌了忠貞不渝的婚愛觀,體現了人們對理想愛情的嚮往和追求,它傳承發揚了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體現的是一種強烈的責任心,不同於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浪漫色彩的愛情觀。在農耕社會中,家庭不但是一個基本的生產生活單元,而且是社會構成的細胞,夫妻恩愛、家庭和睦直接影響著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弘揚牛郎織女故事傳說倡導的追求美好生活和堅貞愛情的婚姻愛情觀,在當前西方文化的沖擊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5、陰歷七月初七,稱鬼節,這是什麼節?

陰歷七月初七是七夕情人節,中國的情人節

四大鬼節:三月三、清明節、七月十五、十月初一

鬼節注意事項:避免帶紅繩、鈴鐺、風鈴等招鬼物,盡量避免出門。若遇到鬼壓身、鬼打牆
等靈異事件,不要慌張,集中一切注意力,睜開眼睛。

三月三

江淮、江南一帶,每年農歷三月三稱為鬼節,傳說這一天鬼魂出沒,夜晚,家家戶戶在自家每間房屋裡鳴放鞭炮,來嚇走鬼、驅鬼。

清明節

我國傳統節日 參見 「 清明節 」詞條。

七月十四/十五

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游盪,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農歷七月十四/十五日為盂蘭節,又稱中元節、七月半或鬼節,過去人們在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還准備一些菜餚、酒、飯、金銀衣紙之類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七月十四/十五日包容的節俗比較復雜,既是民間的鬼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匯報。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誕辰,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免刑。民間在中元節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動,拯救那些孤魂野鬼,應當與地官的赦罪有關。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蘭盆節。據說釋迦牟尼有個叫目連的弟子,其母雖然年輕漂亮,卻無嘉言懿行,愛財小氣,尤其仇視僧人,死後被打入惡鬼行列,目連按佛組指點,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准備百味五果,各種用具,裝入盆中,供養十方僧眾,其母才脫離惡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鑒於此,推而廣之,要求佛門弟子盡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恩情。佛家盂蘭盆會的意義與儒家的孝道合拍,這一天則成為民間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節。

農歷7月14/15日是陰間最大的節日——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三大冥界重要節日之一。民間有陽間過元宵節陰間過鬼節的傳說。據說,當日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並且讓我們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國許多地方界時將舉辦祭祀、參佛、凈墓、回顧、賞花、垂釣等活動以示慶祝。

七月十四/十五,鬼門關大開之日。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者互聯網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燈,今天活著的人一起思念過去的人,共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時「活著的人要好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永遠離去的親人。因為,總有一天我們要和他們相見,到時候,你可以自豪地說,在人間是好漢,在陰間也要做鬼雄!」

道教的「中元節」

按照道教的文化邏輯,一年的時空應該分成上下陰陽兩半,而且,中國道教認為養育世界萬物的三個基本元素,是天、地、水。所以,道教將上半年看成是天官,下半年是地官。這里需要說明一點的是,這里說的「官」,不是指人間官員的「官」,而是指意時空流動過程中的節段,類似於中國圍棋對奕中的「官子」的那個「官」。

中國道教主要產生在中國農業文明發達地區,所以,中國道教一向認為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萬物,水為生物之本,且地含水。這就是說,由於中國農業文明注重地水兩元素對人類萬物的重要作用,所以,在中國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蘊涵著以地為中心去觀察世界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及其「方法論」。按照道教這種世界觀,道教習慣將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稱之為「上元節」;下半年的地官節段的七月十五,則叫做「中元節」;由於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則是「下元節」。這上、中、下三元,則組構出了道教對世界的三元一體系統認識。

中國道教不同於世界上的的許多宗教。世界上的許多宗教都是神人合一的,或者就像基督教那樣講究「道成肉身」的三位一體,這使得宗教傳播者往往被高度神化。中國道教傳教的目的很明確,道教傳播者不是神而是人,所以,道教傳播道德倫理是「因材施教」的。對智慧高的人,就明示《道德經》的道理,對那些智慧不夠或者沒有多少時間去深入反省自身道德倫理建設的人,就採取編寫故事去說明道理,「寓教於游樂」,就是來源於中國道教的傳教方法。

中國道教的「中元節」,其實主要是傳播道德倫理的節日,也就是倡導人們在這天注重修德。中元節這天,有思想和有時間的人就要集中在一起一起共同學習老子的《道德經》,且要互相交流和沉思反省自身。而對於一般教眾,道教則創造了一些故事去「寓教於游樂之中」。比如,道教杜撰出有有個叫做陳子禱的人與龍王女兒結婚,分別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個孩子,這「三官」主管人間的賜福、赦罪、解厄三個任務,他們法力無邊,分別要在這三天到人間巡遊,檢察人們的道德品質是否好還是壞,對於那些道德品質好的人,他們就給予賜福,否則,他們就要降罪。但是,中國道教又是一個很寬容和隨時給予人轉變更新自己的機會的宗教,所以,「中元節」並不僅僅是個獎勵善良和懲罰惡劣的的節日,而主要是個「赦罪節」,所以,「中元節」又是中國節日中的「懺悔節」和「贖罪節」,一年中有罪過的人可以在中元節這天通過各種儀禮去檢討自己和請求天地人的寬恕。

十月初一

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們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稱為"燒衣節"。

後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關於祭祖節還有這樣一個蔡倫造紙和蔡莫燒紙的故事。 蔡倫剛發明出紙時,買賣很好。蔡倫的嫂子慧娘就讓丈夫蔡莫向蔡倫學習造紙。回來開了一家造紙廠,但蔡莫造的紙,質量不好,賣不出去,二人很著急。後來,慧娘想了一個辦法,擺脫了困境。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裝因急病而死。蔡莫傷心欲絕,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邊燒紙邊哭訴:"我跟弟弟學造紙,不用心,造的紙質量太差了,竟把你氣病了。我要把這紙燒成灰,來解心頭之恨。"他燒完了又抱來紙燒,燒了一陣之後,只聽見慧娘在棺材裡喊:"把門開開,我回來了。"這可把人們嚇呆了,人們把棺材打開,慧娘裝腔作勢地唱道:陽間錢能行四海,陰間紙在做買賣。不是丈夫把紙燒,誰肯放我回家來?

慧娘唱了很多遍說:"剛才我是鬼,現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陰間,閻王就讓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錢,就有許多小鬼幫我,真是有錢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錢,我把全部的錢都送了他,他就開了地府後門,放我回來了。"蔡莫裝作糊塗:"我並沒有送錢給你啊?"慧娘說:"你燒的紙就是陰間的錢。"這樣一說,蔡莫又抱了幾捆紙,燒給他的父母。
在場的人們一聽,便以為燒紙有很大的好處,都向蔡莫買紙。慧娘慷慨地送給鄉親,這事一傳十,十傳百,遠近的鄉親都來買蔡家的紙,燒給自己死去的親人。不到兩天,積壓的紙被搶購一空。慧娘"還陽"那一天正是農歷十月初一,因此,後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墳燒紙,以示對祖先的懷念。 十月初一,有的地方還有祭牛王的習俗。相傳這一習俗起源於春秋秦國。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樹,梓樹忽然化為一頭牛。秦文公令人追殺。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沒有上來。人們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怒特,是高大健壯、威風凜凜的公牛。這樣的公牛,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著驅疫辟邪、保護牛類的功能。

6、七夕的典故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7、七夕的意義是什麼

七夕的意義:

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活動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智慧、自強不息、勇於創造,不斷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

文化精神就是在歷史上起了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成為歷史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文化精神既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為大多數人民所接受領會,又是一個民族的生命之所在。一個失去精神支撐的人如同一具僵屍,一個失去文化精神的民族就等於該民族的消失。

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就是這種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乞巧活動的開展就是激勵人們追求聰明才智,不斷創新,自強不息,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年年創新,代代傳承,從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

人是社會生產力的第一要素,故人的素質的提高,是社會發展的第一要素,乞巧活動恰恰就是為了提高人的素質而開展的。如果讓乞巧活動進一步適應現代社會生產生活的需要,將會產生更大的積極作用。乞巧看重的是人們素質的提高,而祈福更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祈福從根本上講就是祈求平安、幸福、和諧、和平,它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和合文化的精神實質。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