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禮品賀卡 » 參加年例要拿什麼禮品

參加年例要拿什麼禮品

發布時間: 2023-01-18 19:06:21

1、你對過年送禮怎麼看?

我對於送禮本身沒什麼意見。應該沒有人會不喜歡收禮物,劉德華有首歌唱得好「禮多人不怪」嘛。但是現在過年送禮這種風俗逐漸演變成了所謂的禮尚往來。特別是在我老家以及周圍的那些市/縣級地方。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年例」這種東西。它類似於全國人民都過的元宵節。但其實相對來說,我們那邊的人大多是不怎麼重視元宵節的。我們那每個不一樣的地方,每條村子都有他們特定的「年例」的日子。最早從年初二開始,最遲的到正月二十四都有。我們所謂的「年例」就是每年的那一天我們把所有的親朋好友請到家裡來,把所有的拿手菜,或者請做菜師傅做上七八個菜又或者更多來招待親戚朋友們。每一家到了自己的「年例」那天都是這么做。所以每到過年,我們那邊的人基本上都是每天大魚大肉地暴飲暴食。

但是也正因為這樣,所以我覺得我們那邊的小孩是最幸福的。因為別人來我們家吃「年例」的時候只要是不讀書了,外出打工或者成家了的都要給小孩子紅包。還有,要是我們去別人家吃年例的話那家的主人也要給去的小孩發紅包,不論多大,只要還在上學都要給。所以這就是我無論如何也要多讀幾年書的一大原因,哈哈哈。

我們那的年例場有一個特別注重的習俗就是,去別人家吃年例的時候要帶禮物。以前爸爸輩的時候送的都是自家做的粽子或者煎堆之類的。到現在的話一般上送的主要都是一箱箱的水果,有的是送飲料。但是一般上主家人是不會全部收下的,除了飲料。水果的話主家人會拿出來一兩個,然後剩下的讓客人帶回去。這就是我們那邊所謂的禮尚往來,也是我們那邊的「過年送禮」。

我覺得類似這種「禮尚往來」就太沒必要了,完完全全就只是個形式,何必呢?所以每次我去同學家吃年例的時候我要麼就買飲料,要麼就堅決不要回禮。我覺得這種太過形式的東西太沒必要。

跟這種相似的還有過聖誕節的一部分人的心裡。有一些人他們會想著在聖誕節的時候送東西給別人,然後別人也回贈他一份禮物,所以就多給幾個人送禮物,這樣他就能收到很多禮物。對於這種人我真的是呵呵了。這跟你自己掏錢給自己買禮物有什麼區別?你說是吧?

2、《紅樓夢》里過個年,為何從8月份就開始准備?

《紅樓夢》可以說是寫了賈府由盛至衰的全過程,當時看賈府過年的場景真是讓人嘆為觀止尤其是為了過年從前一年的八月份就著手准備真的讓人感嘆,有錢人的生活我們不懂!其實賈府從八月開始准備也是情有可原,首先賈府上下過年時都要穿新衣服而且還是手工縫制的精美衣服,其次打掃府內各處備好給各處的禮品單子並交由管家著手准備,再者收年例需提前還需准備給各個地方備的年貨和禮品。

一、賈府上下過年時都要穿新衣服而且還是手工縫制的精美衣服。

賈府為了過年最開始准備的是新年衣服,那時候製作衣服都需要手工製作尤其是賈家這種大戶更是需要製作做工精美的服裝待過年這等喜慶日子穿戴,綢緞要選擇上好的就連花色也需要用最好的,不僅主子們的衣服要穿新的為了面子就連下人在新年這一天也必須穿著新衣服出門,從賈家這么一大家子的人來看是得提前准備否則真的趕制不出來。

二、打掃府內各處備好給各處的禮品單子並交由管家著手准備。

古人最重視的節日除了重陽就是除夕,在春節前夕必須將府中各處打掃干凈而且還要一塵不染,對於賈府這種家大業大的豪門來說並不是一個輕松的事情,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准備禮品,像賈府這樣親戚多關系多的人家在過年肯定不能少了禮品,所以之前就會定好單子讓管家著手准備。

三、收年例需提前還需准備給各個地方備的年貨和禮品。

從賈府的開銷就能看出只靠著賈政他們的月例根本不足以支撐,所以賈府這種豪門下都有很多的買賣在經營,到了年底下面的佃戶肯定要上交年例,這時各府就需要提前准備好賬本一應物品來核對年例,在留出自己所用的東西後再將剩下的進行分割送給其他族中的親眷們,不僅如此還要准備厚禮給那些平日能夠用得上人,這樣禮尚往來大家才更親近日後託人辦事也好張嘴。

3、蘭石鎮的傳承傳統文化——年例

春節過後,蘭石各地的年例活動如百花競放,遍及廣大城鎮鄉村。年例與春節等傳統節日不同,是粵西地區一帶的農村文化風俗。有的以祭祀為主的群體性節慶,主旨是敬神、拜宗、祭祀社稷,以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形式豐富多彩,富有神秘色彩。
所謂的年例,就是一年例或是年年有例。它是以土地神的「社境」為單位,一年之中在固定的一個日子裡做年例。在蘭石,從正月初七到十二月都有村莊做年例,但主要集中在正月二月。不少村子有兩個甚至三四個年例,如蘭石鎮的蘭石村、頓谷村,大小年例有四個。
過去做年例多數是白天游神舞獅,晚上演大戲或做木偶戲或放電影、燒炮仗、放煙花,邀請親友聚餐飲酒,盡情歡樂。吳川的年例節慶活動更加豐富多彩,越來越熱鬧。他們不但在村口搭門牌,張燈結綵,村中的老闆們還捐資十萬、百萬邀請國內頂級球員來比賽籃球,請著名歌唱家和省粵劇團或粵劇名伶前來演出,請飄色儀仗隊環村巡遊或請高樁獅隊舞獅,小小村莊引來八方親朋、熱鬧非凡,真可謂「年例大過年」。年例甚至促使物價飛升,市場出現應激性的活躍,形成獨特的年例經濟。 蘭石年例遍地開花,時間各不相同,右邊是部分村莊的年例時間和一些特別的年例樣本。 年例的典型代表,包括游神、「爆燒火器」、「擺盅」、「吃年例」、「唱大戲」等內容,旨在祈禱消災避禍、人畜平安、百業興旺的大型民俗活動。年例期間,家家戶戶大擺宴席,用茶飯酒菜熱情招待親戚朋友,充滿獨特的地方風情和濃厚的鄉土氣息。
年例宴客:除「睇(看)年例」所看到的喜慶活動外,「食年例」(請親友吃年例宴)更是遠近聞名。 做年例,一村做年例,周圍村莊的群眾都不得來看熱鬧助興,家家戶戶大擺宴席招待親朋戚友,故「做年例」又稱「吃年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年例曾被當作:「四舊」,一度中斷,但年例「吃」的內容還是保留下來。
游神做醮:菩薩從廟里出來,到「社境」的各個村子巡遊,每個村子都不得有一個或幾個「擺盅」的場所,這是「起年例」的重頭戲。每個「擺盅地」擺上幾直張方桌,村民從家裡挑上上好的水果及糕糖,裝在盆子里,擺在方桌上,供菩薩「享用」。舊時還有道士在擲「杯較」(把一個木質的圓木對切開兩片,問神時往地上一拋,兩片切面向上謂之陽較,兩片切面向下謂之陰較,一上一下為聖較)。儀式上大放煙花炮竹,還有舞獅子表演。年例的當天中午,還舉行游神和「擺醮」。「擺醮」形式與「擺盅」相同,不同的是供品由水果、糕、糖改為「三牲」(雞、豬肉、魚)。
押舟:押舟的時間表在年例當晚8點至10點,人們接線員著神像和紙船在村中巡遊,或是停放在「醮地」,各家從家裡拿出些雞毛、亂頭發、麻種、豆種(象徵麻疹、瘡痘),放在紙船里,接線員到村外的三叉路口或江邊焚燒掉(意即祛邪逐鬼)。舞獅:舞獅子的習俗有個神奇的傳說。話說中國古代沒有獅子,說不清是秦朝或是漢朝,西域的番國與我國交惡。有一年,番王派使者給我國送來一頭獅子,並要求把獅子馴服,表示交好,並約定第二年我國皇帝壽辰前來觀看馴服的獅子表演。誰知獅子難以馴服,半年後竟逃出鐵牢,咬死了幾個宮娥美女。幸好兩個馴獸員武藝高強,三兩刀就把獅子砍死了。這下右闖了大禍,皇帝壽辰拿什麼給番國使者觀看呢?弄不好兩國會再次發生戰爭。好在兩個馴獸員機靈聰明,在皇帝壽辰那天,兩人披上獅子皮在舞台上表演,一跳一縮,左右搖擺,一醒一睡,栩栩如生,跟真獅子一樣,番國使臣一點破綻也看不出來。從此便產生了舞獅子的習俗,民間逢年過節,都愛舞獅子表演。
搶炮頭:不少村莊的年例,在晚飯後有「搶炮頭」的習俗。「炮頭」就是煙花升空後掉下來的紙團。炮頭有「發財炮」、「豬仔炮」、「添丁炮」、「菜炮」等。民谷相傳,誰拾到炮頭,當年就會順順利利,添丁發財。誰拾到什麼炮,第二年便要還什麼炮,如果把拾到「豬仔炮」的,每二年還要還一頭豬崽,拾到「菜炮」的,第二年也要還一桌酒菜。指令性計劃炮頭的場面很熱鬧。燒炮時,一支支火箭射向天空,隨著「噼噼啪啪」的響聲,火箭在天空中炸開,空中飛舞著五顏六色的綵球,美麗極了。最後通牒「嗖」的一聲,從炮筒里射出一個炮頭,在空中劃出一首美麗的弧線後掉下來了,人們爭先恐後前去搶奪。
做大戲:年例有些村莊還演木偶戲。叫木偶戲為「鬼仔戲」、「鬼兒戲」。吳川的木偶戲有三種:一種是單人木偶,流行於長岐、淺水、蘭石一帶,另一咱是小班木偶,流行於吳川流不息西南各鎮,唱吳川山歌腔,再一種是大班木偶,又稱粵劇木偶,唱粵劇腔。有些大班,日場木偶演出,夜場演員演出,故又稱陰陽班。小班木偶、大班木偶已基本消亡,還有少量單人木偶班,演員多是六七十歲的老藝人。演大戲。吳川流不息人稱粵劇為「大戲」。大戲在吳川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幾乎村村有戲班。改革開放後,每逢年例,幾乎村村演大戲。每逢年末,政府都組織粵劇春班訂戲會,來自兩廣粵劇團的演出經紀人瀑滿會場。有的富裕村莊的年例,一場子近十萬元的省粵劇團,能一口氣連演十晚;有的村莊同時邀請兩個粵劇團「雙拍台」,一連演幾個晚上。吳川的古老年例活動,雖然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但其積極意義不容忽略,它既聯系了親情、友情,增添了喜慶氣氛,弘揚了傳統的地方特色文化,又刺激了誇張消費的增長,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傳為一種傳統習俗,年例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既融匯了健康向上的內容,也滲入了許多低級沒落的東西,既活躍了文化交流,也滋長了封建迷信、奢侈腐敗和攀比浪費的歪風——有人通過年例大肆鋪張浪費,大搞面子工程;個別地方大張旗鼓建設廟宇,修葺豪華迷信殿堂。這些突出的問題,是任其自然衍生?還是加以引導使其健康發展的?民俗文化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社教,是一種效應的民心警鍾。有民俗專家認為:「年例是以習俗的力量讓民眾自動在集中的時間段經歷相同的活動,在相同的儀式中體驗相同的價值,一個共同的社會就這么讓人們和諧地延續下來。這就是傳統節日最經濟、最有效的生活文化再生產功能。」民俗節慶儀式活動在封建歷史時期的政治制度下是允許的,而且政府官員都熱心參與各種節慶,目的是利用節慶的民俗喚起民心向背,達成一種團結友愛的社會風尚,昌啟民族精神文明。那麼,在新社會主任精神文明建設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年例? 首先,年例作為一種大文化,包含著巨大豐富的文化財富,政府要做好挖掘和保護工作,從中提練出物質和精神財富。其次,年例作為一種傳統民俗,只能引導,不能阻止。政府要用科學的眼光明辨年例中存在的神靈祭祀、宗教信仰內容,不能動輒就為其貼上「封建迷信」的標簽,要充分考量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再次,年例作為一種載體,可以成為先進文化佔領農村的通道。政府要加強正確引導,抵制不良風氣,從內容和形式上不斷豐富,提高年例的文化品位;要組織創作出群眾喜歡的精神食糧和排演形式多樣的節目娛樂大眾,讓新文化、新思想在農村蓬勃發展,使年例成為新時期的農民文化節。
當大城市居民日益覺得傳統的節日過得越來越無味的時候,吳川地區家鄉的漢族傳統風俗依然可以保存得很好,吳川家鄉的傳統文化沒有在今天的一切都全球化的大潮中消失殆盡。反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帶來文化環境的不斷改變,吳川年例的節日內容和節日功能也隨之不斷發生變化。吳川年例文體活動的繁榮,是生存需要得到滿足後心理需求這一層次的迫切需要。
吳川年例是廣東省乃至中國少有的風俗習慣,它以獨特的地方特色和傳統習俗,吸引越來越多的海外人士,一些民俗專家和學者也對此產生濃厚的興趣。而且吳川地區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依山傍海,自然旅遊資源豐富,再加上融入這具有文化內涵的年例,將其加以開發、發展以此為主題特色的旅遊經濟,將為湛江旅遊業添磚加瓦,市場潛力也是巨大的。
在吳川年例期間,主人與在其他地方生活的有著共同血液的親戚和在外工作、生活的朋友共聚一堂。或許,一年當中就只有年例這一天才能見到許多好久不見的朋友,在這一天,和好友們說著當年,說著以後,聯絡著朋友間真摯的感情。
吳川年例作為吳川地區一項自古沿襲的重大傳統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它表現的更多的應是優良的傳統,具有多方面的意義,如對整個地區的人們的精神文化就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吳川年例不斷的得到了發展和創新,對它的存在也賦予了新的意義:
1、溝通的橋梁。當今社會網路、通訊發達,但是人們工作的壓力也增大了,減少了他們回家的時間,很多人很難在一個時間聚在一起,缺少了和親朋好友面對面的機會。在這里,外出的人過年的時候可以不回家,但吳川年例時她們會不顧千里必須要回家團聚。而且是吳川年例 線,年例之日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喜氣洋洋,鄰近各鎮各村莊的群眾都會從四面八方趕來看熱鬧,親朋好友,朋友的朋友也都一起涌來,主人家會盛情款待,招茶呼飯,宴飲盡歡,小朋友還可以收到利是,吳川年例起到了很好的溝通作用,這真是來得開心,走得歡心!給春天增添了不少喜慶氣氛。
2、促進經濟發展。吳川年例期間,吳川地區鄉鎮和城區的消費劇增。菜市場、各商店、道路兩旁到處都是年例商品,琳琅滿目。據調查結果顯示:水果糖果、餅乾等供應會大大增加,增幅在40%以上;新菜式的興起也逐漸成為經濟的一個亮點,它刺激了消費的增長,同時也拉動了相關物品的需求,直接增加了菜農的收入,增幅也在15%左右;家庭電器用品,煙花、彩燈等喜慶物品的消費比例也有很大的提高,同比其他月份相對會增長20個百分點;年例的娛樂演出(如醒獅、舞龍、飄色、粵劇……)等市場潛力也巨大。據有關人士統計分析,吳川年例經濟約占農村市場經濟的四份之一份額。吳川是一個旅遊城市,而年例正是吳川地區的一大文化特色,過去的精神財富已經產生了可觀的物質價值,並正在加快腳步,影響這經濟社會發展的格局。文化在經歷了以文養文、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階段之後,已經開始給自己搭台,自己唱戲,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域。文化與經濟越融合,文化生產力所釋放出的潛能就越巨大,將文化產業融入到服務行業特別是旅遊業中,更是一種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3、有利於傳統文化的保留和發揚光大。年例正好給了這些節目一個發展的空間,並且這些精彩的民間藝術表演也豐富了農民的精神生活。
4、成為社區的一種新文化。隨著經濟和文化發展,吳川各村年例也隨著時代變遷,不僅演大放煙花,還舉辦游園活動、健身舞等,開展歌詠、體育、棋類、牌類等有獎比賽,這些活動在表演上生活化、趣味化、深受大家的歡迎,成為社區的一種健康的風俗文化,也成為農村文化的新亮點。文化是一個地區文明的標志,也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一個城市、一個社區只有精神文化和經濟文化同時發展,才能使這個地區歷久不衰、現代文化蓬勃發展。
5、促進城市的和諧發展。民俗文化內容反映和表現了民族的共同心理,思維習慣,生活等內容,規范人民的價值取向,產生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具有社會和諧價值。吳川年例作為一種地方特色風俗文化,它所昭示出來的決不僅是一種藝術面貌,更多的是一種和諧的人文精神風貌。文化的地區交往有助於文化的融和發展,推動了地區間的交往與合作,促進了地區間的穩定和和諧,梅菉飄色等漢族傳統民間藝術,多次參加了各地區舉辦的各項活動和比賽,並奪得了大大小小的榮譽,所有這一切,不單向外展示了民俗文化之鄉的巨大魅力,而且也促進了不同地區間的文化交流,為地區間的和諧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正月初七:頓谷村(吳川蘭石鎮)(頓谷村委會有:上村、下村,埇仔村、岑旺村、塘尾村、高坡村、塘口村都做正月初七、三月初三、七月初七和十月十八)
正月十三:蘭石鎮蘭石村、大村、墩頭村、鯉魚頭、新屋村、上元村、下山村、山腳、三星嶺、茂良塘村、油衍屋、下博崖、梧桐嶺
正月十五:蘭石庄艮、百官水村、百官山村
正月十六:蘭石新屋地、上博崖
正月十七:博崖山
二月初二:蘭石名利村(註:該村有兩個年例,另一個是六月十九)
三月十六:蘭石新屋地
六月十六:蘭石蘭石村(註:該村兩個年例,另一個是九月初九)
七月十六:蘭石新屋地
九月初九:蘭石蘭石村(註:該村兩個年例,另一個是六月十六)
十月廿五:蘭石百官山(註:該村兩個年例,另一個是正月十五)

4、家鄉的風俗作文500字

《兒時的端午節
在我兒時的記憶中,除了春節以外就數端午節最為熱鬧了,由於父母工作都很忙,小時候我常常跟外婆一起呆在鄉下。那時的端午節使我難以忘懷。與平時的過年過節一樣,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晚上,外婆總會讓我乖乖坐在床邊,給我講一些過節的規矩,例如「不許亂說話「「不許偷吃冷粽子」「不許與小夥伴打鬧」「不許玩水」……我總是批頻頻地點頭。外婆就讓我早早睡下,好讓明天能有個好精神。
早晨,我早早地就起床了,穿好衣服就先奔向廚房,此時外婆已把廚房裡的一切都打理好了,灶台上綁著幾捆桂葉和桂繩,白白嫩嫩的糯米靜靜地躺在盛滿水的小木桶中,像一粒粒晶瑩的珍珠,灶台上放著的幾個小碟,裡面盛著各種各樣的料:有花生、有豆沙、有肉、有紅塘。於是,我就座在桌上一邊吃著早飯一邊看著外婆忙碌著。
鄉下的灶台是兩邊的,一邊用來燒水,一邊用來煮菜煮飯,外婆就把早已洗干凈的鴨蛋放入大鍋里,用木瓢從另一個熱水鍋里舀幾瓢水放入大鍋中,然後還細心地放入一小勺的鹽,接著就往灶里添了幾根枯枝,便坐在了我旁邊,開始給我編絡子了。
外婆的手由於長期勞動已經粗糙的像樹皮一般了,但卻不失靈巧,三下五除二一個用紅繩編成的絡子就變成了。
此時,蛋也煮好了,外婆就撈起一個最大的用紅紙沾水染成了紅色,再用干布擦拭乾凈,裝進絡子里,掛在我脖子上。接著,外婆就往我兜里裝著瓜子、糖果、花生,我往往十分高興,因為這樣,我就可以和小夥伴們一起去看龍舟賽了。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https://pan.baidu.com/s/1O7OMsW-q87u57ZpAZ_SUzw?pwd=1nkv 提取碼: 1nkv  

5、廣東茂名年例的風俗是什麼?

廣東茂名年例的風俗包括:起年例、正年例、年例尾。具體指敬神、擺宗、打醮、祭拜、掛花燈、游神、放鞭炮等環節,大都以祭祀活動為主。

還有舞獅、舞龍、舞春牛、八音、粵劇(「做大戲」)、木偶戲(「鬼仔戲」)、歌舞、雜劇、宴席等活動。

除傳統項目表演,現代歌舞雜技的引入,讓年例不再局限在傳統祭祀,從最初娛神祭祀,發展為融交際和文娛於一體的文化盛會,所謂「做年例」「睇年例」(看年例)等。

(5)參加年例要拿什麼禮品擴展資料

廣東茂名年例它與傳統的過年一樣非常熱鬧、喜氣,不同的是當地人把它看著大於過年。做「年例」中其文化內涵不知不覺地深深印刻在當地百姓的心底,那就是冼太夫人文化。

民以食為天,「年例」的那一天家家都把宰好的豬和殺好的雞、鴨拿到廣場或村門口擺出來一同展示,他們稱這種形式為「擺譙」,「擺譙」是「年例」那天的第一個項目,人們一早就在自家的「擺譙」位旁等候請來的「神像」——冼太夫人塑像。

敬拜時,在濃濃的炮竹煙霧彌漫之中,可以看到敬拜的人群里不僅有老人、中年人,還有年輕人和小孩子們,場面非常壯觀。據說,「擺譙」一來是看一看誰家的豬肥,誰家的雞、鴨大,二來也有請冼太夫人回家與大家一起過年之意。

6、茂名地區的年例你認為是好風俗嗎?

首先,年例並不是獨屬於茂名地區的風俗,在兩廣地帶,有年例風俗的地區並不少,廣西玉林、廣東湛江、陽江等地區也有年例的習俗,只不過在這些地方中,廣東茂名是做年列的首屈一指。其實作為傳統風俗,能經過這么多年的歷史傳承,自然是有其存在的意義,我認為這還是一個不錯的風俗。

兩廣的年例

很多人認為廣西玉林的年例風俗,源於是其北流市和茂名高州交界而來。其實,年例的由來,是紀念歷史中的「嶺南聖母」,是粵西在南北朝的女性人物代表。而年例又是一個特別的節日,像茂名大部分村落的年例並不在同一天,甚至鄰近的兩個村莊,也可以不在同一天,在他們的心中,「年例過大年」,在做年例的這一天里,人們會舉行祭祀活動,游神節目,邀朋請客,唱戲歡聚,熱鬧程度是堪比過年。

傳統風俗需傳承

以前的年例,可能只是擺幾桌,請客也是家常菜,後來經濟好了,人們擺「長街」,上乳鴿龍蝦……很多人便認為這是傷財傷心的,認為這個風俗是一個不好的風俗。但我不這樣認為,年例走了幾百年歷史傳承了下來,在經過上世紀初的「革除陋習」的活動後,又被承認了回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有其弘揚的意義的,大操大辦確實不好,這是人為的,只要適當的把控,年例不失為一個好的風俗,能促進當地的傳統文化,對於經濟也有一定的刺激,人群之間的感情交流。


曾經有一次路過茂名,參加過一次他們當地的年例節日,看戲娛樂,吃喝玩耍,能感受到當地的濃厚的傳統文化,我覺得每一種傳統文化都應該好好保護,大操大辦是奢侈浪費,可不能因此否認了這個風俗的存在意義。

7、化州年例,第一次去男朋友家要給他家裡的小孩封紅包嗎

不給紅包也行。買些孩子喜歡的禮物, 衣服也行。。如果第一次去就要給紅包的話,那麼以後年年都要給。等以後結了婚吧再給紅包。如果他家裡人是明白人的話,應該不會怪罪的。

8、年例的習俗流程

過去年例的主辦中心一般都是在廟宇或社稷、宗祠。由自然村或宗族組織,也有地方相關部門組織的。以土地神的「社境」為單位,費用一般由宗族或村中德高望重的長者出面邀各家各戶出錢集資,按人口收費(即一戶人家共有多少人就收多少份,包括嬰兒及老人,以前或現今的部分村莊按男丁人數收錢),俗稱「人口錢」。
在年例這天,外出的人大都會返回原來的村子做年例,年例一般會維持三天,第一天叫「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後一天叫「年例尾」;也有部分村莊只有一天,分為游照,擺照,照尾。 正年例的早上6點放三響雷,菩薩出遊巡村,十分熱鬧:放雷的、抬菩薩轎的、敲鑼打鼓吹嗩吶的、扛旗扛燈籠打大傘的、抬祭器和紙船、後面還跟著道士和做些小生意的小販,一隊出巡。如果村子很大,隊伍就很龐大,上千米不是問題,菩薩就要從早到晚不停地巡,道士每到一個地方都要畫符咒語,把鬼魅收到一條紙船上,也叫「封船」。
這一天還會有許多其它的節目,如木偶戲,舞獅,看大戲,放煙花等等。這一天主人還會邀請諸多親朋好友,開懷暢飲,熱鬧非凡。
吃完年例後就有餘興節目「睇年例」又稱睇大戲。傳統上,年例最大的目的就是敬神,各種漢族民俗藝術表演竭盡所能都是為了表演給神看的,以討得神的歡喜,以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擺宗台」是菩薩巡遊的一部分。這是年例活動中最熱鬧的場面。全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臂挎肩挑,把准備好的供品集中到村頭或村中的一塊空地上,擺上供桌。最顯眼的供品當然是雞。湛江人無雞不成席,自然也就無雞不上供了。經過挑選取和煮制的一隻只雞,胖鼓鼓、油汪汪,脖子挺起一個彎,顯得雄赳赳的。雞的嘴裡總要銜著一個利事袋(相當錢袋),是准備接納神的恩賜的。雞頭都朝向一個方向——神將要蒞臨的方向。除了雞以外,酒、肉、魚、水果等一切人們在節日里享用的東西,都要拿來給神歆享。有些地方供品中間還要插上高高的臘燭,橫豎成行,光焰閃耀,增添了不少溫馨神秘的氣氛。煙花爆竹是不可少的。它們隨著其他供品,從四面八方,源源不斷地湧向供桌旁,盤卷著對神的虔誠,有的幾乎大如磨盤。孩子們把一盤盤的爆竹展開,一掛一掛地接在一起,連成幾十丈長年全村人的同心結,和驅魃迎神的紅色的陣。
「菩薩巡遊」也叫「游神」,迎神的氣氛越來越濃,可以看到,可以聽到,也可以聞到。忽然,一陣羅鼓響起,人們的表情立刻敬畏起來,目光投向一個方向:菩薩正向他們冉冉走來。神是威武地坐在轎里,被儀仗隊送著的。自然有鳴羅開道,有鼓樂齊鳴,有旌旗招展……於是事先連好的爆竹震耳欲聾地響起,報告人們的無限喜悅和尊敬;成捆的紙香火光閃閃地燃起,表達著人們對神的無限慷慨和虔誠;濃烈的煙霧遮天敝日地騰起,襯托著神的慈目笑顏。唯有那些由雞領銜的供品一動不動,靜待神的唇溫。菩薩被抬著繞供桌繞了三周以後,停了下來,盡情接受人們的祭,於是一些人(多是老年人、婦女和湊熱鬧的孩子)開始俯下身來,不住地叩頭、禱告……
在人和神都心滿意足之後,神又開始起駕,奔向另一個集滿了香火、供品和人群,集滿了敬重和虔誠的公祭場所,人們不辭辛勞地奔來奔去就叫「菩薩」。菩薩是從廟里請出來。他們是人們塑成的泥身、木身或金身。
每個地方的菩薩巡遊時間一般都是年例當日,有些地方是中午或凌晨,各地不盡相同。而游神的隊伍,是年例前,村民們通過抽簽等各種方法組成的。有負責擔彩旗的,有負責抬鼓,有負責敲鑼打鼓的,還有許多村中的小孩和大人手拿自製的火炬跟隨隊伍,而其中抽中抬菩薩的村民更是被大家認為的幸運兒,因為大家都相信抬菩薩來年會得到菩薩的保佑。這樣一隊龐大的游神隊伍在村中遊行,接受村民的朝拜,煞是壯觀。 宴客就是所謂的「吃年例」了 ,這也是粵西人過年例的重頭戲。宴請客人,這是年例活動中的一外最具有實質性的內容。為神准備的豐盛的供品,在神的面前大大方方地擺放了一陣以後,又絲毫無損地拿回了家,經過一番深加工,擺到了餐桌上,讓客人大魚大肉大食一餐。
年例請客可不像一些人為了求人辦事那種宴請——具有明確的走人情的目的,年例請客似乎是為請而請;來的客人主人不必熟悉,甚至從沒聽說:隨著親戚或朋友來了,一概歡迎,甚至多多益善,來客越多擺的台數越多就證明該戶人家越興旺。相反,誰家來的客人少,會感到門庭冷落。這到底為了什麼?大概為了慶祝舊一年的順利和祈求新一年的吉祥,為了一種人氣。這顯然也是一種遺風。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