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油禮品盒
過年嘛,除了好酒好菜,好的米飯也可以讓人胃口劇增,有米方言也有有錢的意思,寓意也很好,比如壹生糧的稻花香米,從脫殼到發貨不超過7天時間,保證新鮮
2、總是聽村裡人說城裡人小氣,事實真是如此嗎?
去城裡舅舅家吃飯,開飯之後,我一碗飯扒拉兩筷子就吃完了,他們碗里貌似沒什麼動靜,盛多少還是多少。興沖沖起身去添飯,打開蓋子一看,心涼了一截。鍋里就剩下一碗了,怎麼辦呢?盛還是不盛?這是一個問題。
不盛吧肚子餓得慌,盛了感覺有點不好意思,於是勉為其難地盛了一小碗。回到桌前開始「細嚼慢咽」,一不小心又吃完了,他們碗里還有大半碗。怎麼辦?只好忍痛把碗送回廚房裝作吃完了。舅媽還笑著說,「還吃點嘛,鍋里還有……」。
鍋里還有?這不夠塞牙縫啊。我心裡想所有的飯給我一個人吃都不夠啊,但嘴上還是說吃飽了。結果就是每次去舅舅家都是餓著肚子的。
媽媽說,舅媽就是小氣,捨不得煮飯,你就放開了吃,不夠讓她再煮。我當然不好意思,所以我很不願意去舅舅家。
村裡的左鄰右舍經常一起拉家常,說到城裡的親戚都是一臉的鄙夷。「城裡人啊,都小氣巴拉的……」一個兩個都這么說,加上我在舅舅家從來沒吃飽過,我也認為城裡人就是小氣。
但是,後來發生的一件事讓我改變了看法。爸爸癌症要做手術,費用要幾十萬。爸爸躺在病床上等著手術,我們在外面急得到處借錢。打電話給舅舅舅媽,他們二話不說連夜趕到醫院,拿出二十萬給我們,大方得讓我們意外。你知道雪中送碳是什麼感覺嗎?在你絕望的時候有人拉你一把。這讓之前覺得他們小氣的我無地自容。
這件事之後,我想明白了,村裡人覺得城裡人小氣是因為生活習慣的不同導致思維方式的不同。村裡人左鄰右舍隔得近,交往比較頻繁,互相幫忙都很平常。農村人喜歡攀比,愛面子,所以處處出手大方,給人的感覺就是大氣。而城裡人不同,城裡一家子就是一家子,鄰里之間來往沒那麼密切。就拿煮飯來說,一家人吃多少都是固定的,很少有人來串門,來客人了就加一個人的量就是了,多了怕浪費。而農村不同,農村都是力氣活,吃得多,人也多,不怕浪費,所以飯煮多些不怕浪費。城裡人自己過日子,什麼事都得靠自己一家子,出門就是花錢,所以養成了節約的習慣。在我出來工作之後就深有體會了。
這種生活習慣的不同讓農村人對城裡人產生了誤解,認為他們小氣。實際上這是環境決定的,而不是真的城裡人小氣。
是不是事實,來來來,聽我說完好嗎?
我們去老家親戚家串門子, 自備車輛,後備箱放著我家老人給親戚准備的各種禮品盒,無非就是花生油白米月餅酒茶葉牛奶雞蛋,總共花了九百多塊錢,老爸爸覺得少,意猶未盡,說要給親戚家老太太弄個輪椅,又花三百多買一個輪椅。
到了親戚家, 吃一餐飯,空手回來。原來還給點生薑大蒜白菜,現在蔬菜價格貴了,就都省略沒有了。
你說,是誰小氣呢?
自己買的白菜,鎮樓。
未知這一評價的依據是什麼,更不明白這「小氣」所指哪方面,是指做事的精細謹慎,還是指花錢的精打細算?
但無論所指什麼,這一評定還是沒有道理的。姑且不論這「村裡人」對城裡人究竟有多少了解,就算是見得再多現象,你也不能真正懂得人家的生活,又為什麼要貿然評價呢?
現世就有那麼些淺薄無聊之人,動輒對他人品頭論足,妄加褒貶,還胡亂給他人貼標簽。不得不說,生活中很多的炎涼是非都是這種人促成的。
就算「城裡人」真的「小氣」,那又如何?人家辛苦的掙錢,精細的過自己的日子,又犯著誰了?惹著誰了?
茫茫塵世,有幾人的錢來的容易了?就算是人家有錢,也不僅是來之不易,而且住在城市,動腳動手都要花錢,人家精細謹慎又有什麼問題?
反而是那些花錢大手大腳顧頭不顧尾還自以為「大氣」的人,才是真正不靠譜的人。不是「打腫臉充胖子」的虛榮之人,便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糊塗蟲。
古人雲「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來一世窮」。辛苦掙錢,精細謹慎的花錢,正是過日子的可貴智慧。
可能城市中的那種鄰里人情世故與鄉村中的那種親族間的人情世故有點不一樣。
沒那麼多沾親帶故,所以拒絕起來考量少一點?就顯得更冷漠一點吧
我剛從農村來省會城市工作的時候,我媽告訴我城裡有個伯伯,叫我去多多拜訪別人。
不過,我到了省會城市後,一次也沒去過。一來,我不喜歡主動去打擾別人;二來,我與那位大伯已經好幾年沒聯系了,貿然去拜訪他,估計他也會不樂意。
我的觀念應該跟城裡人相近,大家都是縮在自己的小屋裡邊,不喜歡去麻煩別人,也不想別人來麻煩自己。我媽那一輩的交流方式很傳統,他們在農村裡邊,你求我辦點事,事成之後,就帶點土特產來慰問我。彼此互幫互助幾次,感情愈發深厚。
而農村親戚來城裡找親戚幫忙,也無非是去醫院看病要藉助親戚家,那樣會給別人帶來諸多不便,人家自然不願。大家一年到頭也聯系不上幾次,你這次來就住我家,吃我家,我心裡很不舒服。
所以,我媽常常說我不大會來事,不會跟親戚聯絡感情。我倒不以為然,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說到底還是利益交換,你連可以交換的價值都沒有,連人家的圈子都進不去。
但我還是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還是得講究一點溫情的。
沒有一點溫情的親戚關系更容易讓人覺得心寒。
說城裡人小氣,這不準確,也不是事實。看似小氣,其實是生活環境導致的,主要是工作時間和單位的規章制度所限,也無奈,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反映出城裡人的「小氣」,首先是工作忙,來城裡辦事的親戚朋友多,沒有充足的時間陪客人,多數城裡人都是住在單元樓,空間小,不便於接待客人,一般都不會請客人到家裡來的。因此,都會選擇方便的地方和酒店招待親朋好友的,這是沒辦法的辦法,條件所限啊!
城裡人不是小氣,而是你沒有讓他為你大方的資本。人性本如此,不必抱怨別人,努力的強大自己,才是王道。
城裡人也是人,農村人也是人,小不小氣要看人的氣量,沒有區域之分,也沒有農村人和城裡人之分。
看來你歲數不大,農村人說城裡人小氣,那都是陳年舊事,應該是六、七、八十年代吧。那是整個國家都窮,城裡人其實比農村好不了哪兒處。可是城裡人總是忘本,看不起農村來城裡的親戚。
我一個阿姨,跟我娘是同胞姐妹。我外婆去世的早,我娘是大姐,外婆去死的時候,我阿姨才2歲,可我娘卻早以嫁人了,也有自己的倆個孩子。外婆去世了,阿姨就沒有人帶了,外公叫我娘把妹妹帶來扶養。無奈是姐妹,我娘不得不聽我外公的話,就把妹妹帶在身邊,在哪個缺吃缺穿的年代,我娘一直把妹妹拉扯到15歲才回外公家。後來阿姨命好,找了個蘭溪城裡的老公,吃商品糧的。
那時城裡人說白了比農村還窮,不但房子擁擠,而且燒茶做飯都是燒柴爐,條件稍好的人家燒到煤餅爐。每當阿姨姨父來我家總是吃吃帶帶,大至糧食紅薯,小至蔬菜柴火,就是燒爐子的柴火都是從我家帶的。那時倆家關系很好,他們來我家多,我們去她家少,畢竟是城裡,離農村有30公里路,那時沒有城裡農村還沒有公路,去城裡都是走路去的,我們最多也就是過年和幾個時節去。
每當阿姨姨父來我家,我父母總是盛情款待,那時有碗白米吃算是招待貴賓了。而我們到阿姨家去,不是鐵將軍把門,就是說要趕上班。記得到她家從來沒有做過飯過,招待我們是街邊面攤上的一碗陽春面,連肉絲面都捨不得,去她家說白了我們都是餓肚子回家的。
再後來就是舊城改造,她們家的老房子拆遷到了,一下子也就由窮變富了,房子也大了,錢也有了,漸漸地來我們家的次數也就越來越少了。自從我娘我爸去世後,阿姨和表弟們再也沒有來過。可是除了我父母論輩分阿姨應該是大輩了,所以我們也就過年去看望她老人家一下,除了阿姨死了,這門親戚也算是徹底斷了。
事實上,城裡的人和農村的人一樣,有大方的人也有小氣的人,人的性情與城市和農村毫無關系!大方的人住在哪裡都大方,小氣的人住在哪裡也是小氣,這是人的本性所致。
喜歡占人家便宜的人,處心積慮的去占人家便宜,結果並沒有如願,反過來就恨人家小氣,又罵人家是吝嗇鬼,或見到人就說:『唉呀呀,那裡的人小氣里很呀,恁多錢財不捨得拔一根毫毛,我們還是朋友呀!以後不和他來往了』,然後還舉例證明人家小氣。這是沒有占來光之後所說的話,如果佔了大光之後,說出來的話就不是這個樣子了!
人都是對別人要求嚴格,卻無限量的寬容自己,自己再無恥,再不是東西,自己也不會罵自己不是什麼好東西的!
城裡人不小氣,但招待人往往看對象,一般有求於人或者貴重客人,城裡人招待人家很大方!
我們農村人重面子,人家上門來了,無論是熟人、朋友或親戚,家裡有啥好吃的,一般都是熱情招待!
這就是城鄉兩地人待客的區別!村裡人說城裡人小氣,很理解這么認為,也許你不是被城裡朋友或親戚看重的人吧!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