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禮品賀卡 » 平陽純陽禮品

平陽純陽禮品

發布時間: 2023-02-20 10:50:43

1、明朝官服上的飛禽走獸圖案 表示什麼,是否與大一統有關,還是表示君臣是主僕關系

大明朝官服的定製 和官像畫服飾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打敗了蒙元帝國,也廢止了元代的服飾制度,從皇帝到老百姓,都做了大規模的調整。大臣們參考周、漢、唐、宋的服飾形式,加以修改,先後試用了二十多年,才在洪武二十六年(西元一三九三年),確立了基本的款式。

明朝的文武百官,依照官位大小品級,有不同的規定。戴在頭上的有:

一、梁冠:文武百官在國家重大祭祀典禮,慶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進朝賀年、冬至、皇帝生日、聖旨開讀,進呈奏表等時候,都要戴上樑冠。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線的多寡來區分。

二、烏紗帽: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後高,靠後腦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長橢圓形的帽翅,帽內有網巾,束著頭發。

三、襆頭:是在重大的朝廷集會、奏事、謝恩時戴的,形體和宋代的差不多,帽緣左右有兩支像直尺的展角,展角尾端有的往上彎,再往左右彎。

四、四方平定巾:布做的像長方體的帽子,又稱方巾、角巾。明朝建國初年,做這種帽子的人,為了歌頌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勛,所以命名為「四方平定巾」,是讀書人、官家常戴的帽子。

五、飄飄巾:帽子像三角形屋頂、帽脊前後又各有一片長方形布披,隨風飄動,所以叫飄飄巾。跟八仙中的呂洞賓戴的帽子一樣,所以又稱純陽巾(純陽真人是呂洞賓的道號),不過純陽巾的前後帽頂布披有圈卷的雲紋。有的帽披上也加塊玉,腦後垂兩條長帶子。

六、東坡巾:蘇東坡發明的帽子。長方帽子,戴成菱形狀,摺線居中,兩邊角上又各附一片比帽子短的豎披。
其他尚有儒巾、平頂巾、漢巾、軟巾、吏巾、二儀巾、萬字巾、披雲巾、網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時也加上披肩。

明朝的文武百官,依照官位大小品級,有不同的規定。戴在頭上的有:

一、梁冠:文武百官在國家重大祭祀典禮,慶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進朝賀年、冬至、皇帝生日、聖旨開讀,進呈奏表等時候,都要戴上樑冠。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線的多寡來區分。

二、烏紗帽: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後高,靠後腦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長橢圓形的帽翅,帽內有網巾,束著頭發。

三、襆頭:是在重大的朝廷集會、奏事、謝恩時戴的,形體和宋代的差不多,帽緣左右有兩支像直尺的展角,展角尾端有的往上彎,再往左右彎。

四、四方平定巾:布做的像長方體的帽子,又稱方巾、角巾。明朝建國初年,做這種帽子的人,為了歌頌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勛,所以命名為「四方平定巾」,是讀書人、官家常戴的帽子。

五、飄飄巾:帽子像三角形屋頂、帽脊前後又各有一片長方形布披,隨風飄動,所以叫飄飄巾。跟八仙中的呂洞賓戴的帽子一樣,所以又稱純陽巾(純陽真人是呂洞賓的道號),不過純陽巾的前後帽頂布披有圈卷的雲紋。有的帽披上也加塊玉,腦後垂兩條長帶子。

六、東坡巾:蘇東坡發明的帽子。長方帽子,戴成菱形狀,摺線居中,兩邊角上又各附一片比帽子短的豎披。
其他尚有儒巾、平頂巾、漢巾、軟巾、吏巾、二儀巾、萬字巾、披雲巾、網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時也加上披肩。

女性的冠戴,是依照丈夫官品的大小區分。

明代袍的顏色,也分等級。一至四品官穿緋色(大紅),五至七品官用青色,八品以下用綠色。官袍圓團花紋直徑的大小也區分等級,一品用大獨科花,直徑五寸;以下品級用品,隨品級大小而縮小。

女生官服各部名稱

官袍的補子,也依照官階的大小有一定的圖像:

一、公、侯、駙馬、伯用麒麟補、白澤補(白澤、麒麟,是神話動物或古代絕種的動物)。

二、文官,一品畫仙鶴的補子。二品畫錦雞。三品畫孔雀。四品畫雲雁。五品畫白鷳。六品畫鷺鷥。七品畫鸂鸂。八品畫黃鸝。九品畫鵪鶉。雜職畫練鵲。風憲官畫懈廌。

三、武官,一品、二品畫獅子。三品、四品畫虎豹。五品畫熊羆。六品畫彪。七品也畫彪。八品畫犀牛。九品畫海馬。

一、二品官服補子實物

明代官袍圓團紋,除了龍團紋,還有蟒衣(四個爪的龍)、飛魚(有翅膀和魚尾巴的龍)和鬥牛(頭上有兩只彎角的龍),以及麒麟的紋路,穿這一些花紋大紅袍的人,都是一、二品到公、侯、伯、駙馬以上的高官。

官服補子實物

明代官像畫保存了當代的官服藝術形式。明朝傳至今日的官服,幾乎盪然無存,少數從墓穴挖出來的幾件,也是破損腐朽變色了。而官像畫里的服飾鞋帽,色彩鮮艷,配件齊全,加上寫實的人物表情,可說是紀錄了明代近三百年歷史的官樣服裝秀,也提供學術研究、古裝戲、現代的服飾造形設計良好的參考。

明代的官像畫服飾,驗證了文獻記載的史實,並補充文字敘述的抽象和不足,我們從許多官像畫的服飾實例中,可以發現幾種特色:

一、冠帽方面:可看出官方規定格式,只是原則上的條件宣告,樣式也是多采多姿富於變化的。古人與現代人都注重頭圍身段、個性氣質的整體表現,除了大小的自然改變外,男生冠帽的配飾,如帽緣中間玉飾的形狀、雕花、大小、鑲邊都不太一樣。女生冠釵細件的形式花樣,更是多采多姿,翠博山(翠蓋)、金鳳(金翟)、珠翠翟、珠滴、寶鈿;三博鬢(皇後才有)、珠牌(挑珠排、挑排結子)、珠翠雲片、冠緣設計,乃至發形、耳飾、胸針等,都有極豐富的變化內容,這顯示出古代手工社會,注重冠帽藝術表現,以及個人美感風格造形的品味。

由官家婦女裝扮的華麗,也可看出先生對太太的疼惜與尊重,女生愛美、藝術要求的天份,就在鳳冠上展露。也有一些女官像沒有戴鳳冠,只插幾個頭釵,可能是官便裝,或早期鳳冠還未形成制式、流行,也有可能跟官位大小有關系。

二、衣服方面:顏色的表現上,可能並不如官方規定的:一至四品官用大紅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品以下用綠色。一般官便服都以暗藍色、天青色居多,也有綠色。而戴官帽的官服,則以大紅色常見,如我們在古裝戲看到中進士或狀元的人,都穿大紅色官服,然而依照官階,進士、狀元是七品官,然而依照官階,進士、狀元是七品官,應該穿青色官服,大概是中國人比較喜歡紅色的喜氣洋洋,就並不完全照規定穿著了。而官家婦女更以紅色官服較多,所以,我們稱女生的刺綉、手工藝叫「女紅」,是有民族文化特格特色的。

明代官服的纖綉花樣紋圖也頗多變化。有人說只有皇帝才能穿五爪金龍的龍袍,然而明朝留傳下來的「李貞寫真像」中,李貞就穿著五爪金龍的龍袍。官太太也有穿龍袍的,但可能都是比較大的官婦人。

王侯官服的團龍補服

明代官像補子,有許多是直接綉在衣服胸腹部位上,沒有另外綉貼一個方塊補子,大概是通用,或者官補子規定未全盤流行。不過在婦女官補子表現上卻很普遍。而同一家的婦女,補子的禽鳥樣,有時是左右對稱。

古人有的娶兩個太太以上,從官像里也可看出來,有些畫在一起,有些分開來畫。婦女官像的特色,就是沒畫出腳鞋,古代女生的三寸金蓮是不可隨便露出來的,而且摺景的裙擺,也都畫得整整齊齊,花紋素雅富於變化。腰帶、玉佩、繩結也頗有可觀

武將官服的麒麟補實物

官服紋樣

五、明代的科舉考試和官像畫的官階職位

明代讀書人要當官,必須經過重重的考試,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明代讀書人的大小考試可分幾個步驟:

一、童生試:這是取得秀才(又叫生員)資格的入學考試。凡是參加考試的人,不論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儒童」、「文童」。每隔三年舉行兩次,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

二、鄉試:每三年一次在京城和各省城舉行的考試,由皇帝派遣正、副主考官主持。參加的人是通過本省學政事先考試(又叫科考)成績優良的秀才,多在八月舉行,所以又稱「秋試」、「秋闈」,也稱「大比」。被錄取的稱為「舉人」,第一名叫「解元」。明代的唐伯虎中過南京的解元。鄉試都在子、午、卯、酉年舉行,共分三場,叫「正科」;如果遇到國家慶典,加科稱「恩科」。

三、會試:通過鄉試以後,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禮部,由禮部侍郎主持的考試,或由皇帝特派正、副總裁主考官主持。辰、戌、丑、未年會試,為正科;也有恩科,叫會試因科。因為在春天考試,所以又稱「春試」、「春闈」。考中的當「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四、殿試:會試錄取的貢士,由皇帝親自在宮廷大殿策問的考試,叫殿試或廷試,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是狀元,也叫殿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稱傳臚,其他賜進士出身的錄取若幹人。三甲錄取的叫賜同進士出身。

五、朝考:殿試錄取的新科進士,需要應一次殿廷考試,由皇帝派大臣閱卷,依照成績分別派任翰林院庶吉士、各部主事、中書、知縣等官職。庶吉士又在翰林院特設的教習館研究,三年後舉行「散館」考試。優秀的,授翰林院編修、翰林院檢討;其餘的,分發到各部任主事,或到各省任知縣。

六、武科考試:考試的進階步驟和文科的一樣,考試內容分內、外場;外場考騎馬射箭、走路射箭、立定射箭、拉弓、舞力槍拳劍、舉重等武術擊技;內場考默寫「武經」。各階段錄取的都冠上一個武字,如武秀才、武舉人、武狀元、武進士等。

王氏安人像是畫在絹布上,題款的人是個榜眼

一般官位,除非皇帝特封外,都由考試而來。也有的是納捐銀兩,不必考試而被特別受封的,這種官通常是候補的,或是從品的官。古代有錢人、考不上科舉的,或者考到一半的秀才,捐個幾千兩銀,買個官來做做,也可追贈三代到祖父母,可說是光宗耀祖的人生大事。

古人認為有錢財功名,就是要光耀祖宗。光耀祖宗的方法,不外修宗譜、家廟和畫官像,在每年重要的節慶里,接受親朋好友的誇贊和瞻拜。古代畫官像,必須有官品、官銜的才能畫,而且不能亂畫品級,否則要定罪的。

明代的官階,文官分九品、四十二階,武官分六品、三十階,還有一些叫「不入流」,或稱「未入流」的官階,包括縣典史、府檢校、司吏目,訓導長官、儒學正教諭、國子典館及翰林院的「孔目」等。

另外,有進士資格的翰林院庶吉士(相當於七品官)貢士、舉人(又稱孝廉,相當於八品官)和秀才級的廩生、增生、附生、庠生、監生(京師國子監的學生)、貢生(京師貢院要推薦給朝廷的生員秀才),又在不入流之外,可說是培訓中的公務員。

在封建時代,有個一官半職,不論大小,都足以光宗耀祖。七品知縣,就有父母之稱;權傾一時的將相公侯,那就更不得了了,所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讀書應考,可上公卿,因此封建社會常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種尊重知識分子的文明社會,產生了許多的禮俗、禮教生活文化,官像畫就是最典型的代表。而依每個官家富豪文化藝術水準的不一樣,也產生了多采多姿的官像風格。

特進光祿大夫龍慶公官像

明代武官卲武將軍像

我們可以從官服的補子禽獸文樣知道官品的階級。以下我們來探討它的職稱:

1.正一品官:太師、太傅、太保、宗人令、宗正宗人、左右都督,都屬於正一品的官職。官階,初授特進榮祿大夫,升授特進光祿大夫。勛位,文官叫左柱國,武官叫右柱國。

2.從一品官:包括少師、少傅、少保和太子太師、太傅、太保以及都督同知。官階,初授榮祿大夫,升授光祿大夫。勛位,文、武官都叫柱國。

3.正二品官:太子太師、少傅、少保、六部(吏、戶、禮、兵、工、刑)尚書、都御史、都督僉事、正留守都督指揮使、衍聖公(孔子的後代)都是正二品官。文官初授資政大夫,加授資德大夫;武官初授驃騎將軍,升授金吾將軍,加授龍虎將軍。勛位,文官叫正治上卿,武官叫上護軍。

4.從二品官:布政指揮同知。文官初授中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武官初授鎮國將軍,升授定國將軍,加授奉國將軍。勛位,文官叫正治卿,武官叫護軍。

5.正三品官:太子賓客、侍郎、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卿、太常卿、檐事府尹、按察使、副留守都指揮、僉事指揮使。文官初授嘉議大夫,升授通議大夫,加授正議大夫;武官初授昭勇將軍,升授昭毅將軍,加授昭武將軍。勛位,文官叫治資尹,武官稱上輕車都尉。

6.從三品官:光祿、太僕、參政、苑馬卿、運使、留守指揮同知衛、指揮同知宣慰使。文官初授亞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武官初授懷遠將軍,升授定遠將軍,加授安遠將軍。勛位,文官叫治資少尹,武官叫輕驥都尉。

7.正四品官:僉都御史、太僕、通政太常、苑馬少卿,少詹太常、京府丞副使、鴻臚卿、知府衛指揮僉事、宣慰同知。文官初授中順大夫,升授中憲大夫,加授中議大夫;武官初授明威將軍,加授廣威將軍。勛位,文官叫贊治尹,上騎都尉。

8.從四品官:祭酒、參議運司、宣慰副使、宣撫。文官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議大夫,加授朝清大夫;武官初授宣武將軍,升授顯武將軍,加授信武將軍。勛位,文官叫贊治少尹,武官稱中騎都尉。

9.正五品官:華蓋殿、謹身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春坊的大學士、翰林學士、庶子通政參議、大理寺丞、尚寶卿、光祿少卿、太醫院使、郎中欽天上林監正、寺中宗人經歷、按察僉事府同知、長史、儀衛正、正千戶宣慰僉事、宣撫同知。文官初授奉議大夫,升授奉政大夫;武官初授武德將軍,升授武節將軍。勛位,文官叫治少尹,武官叫驍騎尉。

10.從五品官:侍讀、侍讀學士、諭德洗馬、尚寶、鴻臚少卿、員外、五府經歷、知州、運副、正提舉、京府判、衛所鎮撫、副千戶、儀衛副、招討使、宣撫、副安撫使。文官初授奉訓大夫,升授奉直大夫;武官初授武略將軍,升授武毅將軍。勛位,文官叫協正庶尹,武官叫飛騎尉。

11.正六品官:大理寺正詹事丞、中允侍講、侍讀、司業、太常、都察院留守、尚寶司丞、大仆寺丞、京知縣、司都司經歷、通判、上林欽天監副、五官正、太醫院判、兵馬指揮、斷事百戶典仗審理、正神樂觀提點長官、副招討宣撫僉事。文官初授奉直郎,升授承德郎;武官初授昭信校尉,升授承信校尉。

12.從六品官:贊喜司直郎、修撰、光祿、鴻臚寺丞、大理寺副署正、京府推官、布政司經歷、正理問、運判、州同知、正提舉安府副長官。文官初授承務郎,升授儒林郎,吏目:宣德郎;武官初授忠顯校尉,升授承信校尉。

13.正七品官:都給事中、編修、監察御史、大理評事、行人司正、五府都察院留守、司都司都事通政、司按察司經歷、太常博士、典簿、兵馬副、營膳正、京縣丞、府推官、知縣、副斷事審理、副安撫僉事、蠻夷長官。文官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吏稱:宣義郎;武官初授忠靖校尉,升授忠勇校尉。

14.從七品官:檢討給事中、中書舍人、行人司副、光祿典簿、署丞詹事、太僕主簿、京府經歷、靈台郎、祠祭署奉祀、州判、副提舉、問衛運司宣慰經歷、布政司都事副理、蠻夷副長官。文官初授從仕郎,升授徵仕郎;武官初授敦武校尉,升授修武校尉。

15.正八品官:國子監丞、行人部院司照磨、五經博士、通政司衛、按察司運司知事、京縣欽天監、主簿、御醫、保章正、協律郎、營膳副、王府典膳奉祀等所正府經歷、縣丞。文官初授迪光郎,升授修職郎;武官沒有正八品以下的官階。

16.從八品官:翰林典籍、光祿事監事、典簿博士、國子助教、鴻臚主簿、京府運司知事、挈壺正祠祭署祀丞、布政司照磨、王府典膳奉祀等所副宣撫經歷、知觀。文官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職佐郎。

17.正九品官:校書、倚書、國子學正、部院司檢校、鴻臚署丞、上林典署監候司歷、營膳丞、各館局大使、京府照磨、贊禮郎、奉鑾府、縣主簿、宣慰安撫知事。文官初授將仕郎,升授登仕郎。

18.從九品官:待詔、詹事、上林錄事、司諫通事舍人、正字司務、國子學錄、國子典籍、鳴贊序班、韶舞司樂、五官司晨、漏刻博士、京府檢校、京縣典史、院司衛州所各吏目、內外教授、府照磨、司獄、巡檢、驛丞、各大使副使、僧道陰陽雜職。文官初授將仕佐郎,升授登仕佐郎。

19.未入流的官:包括孔目、國子典館、儒學正、教諭、訓導長官、司吏目、府檢校、縣典吏等。

王氏安人像是畫在絹布上,題款的人是個榜眼

做官人家的太太叫「命婦」,也依官人的等級不同,稱謂也不一樣:

1. 一、二品都可稱「夫人」。
2. 三品叫「淑人」。
3. 四品叫「恭人」。
4. 五品叫「宜人」。
5. 六品叫「安人」。
6. 七品叫「孺人」。

官像畫中的主,角許多是穿官便服的,看不出官像的品階。如果是夫妻合繪,就可從女主角的稱謂上,判斷男主角官品的階級。

戶部尚書忠謀公夫人劉氏官像

六、明代祖宗官像畫的姓氏、輩份和名位

明代的祖宗官像,因為大都是要保存在家廟,往往只有排行而沒有姓氏,或者是畫像上面的題贊和背面題簽遺失了,他便成了「失名氏」了。

這些失名畫像,年代久遠,除非從各姓宗譜有畫像的,找來做比對,不然很難查其姓名。沒有辦法查出姓名的,只有依照畫像的特徵,給他重新命名。有寫上堂號的,可依堂號所屬的姓氏宗譜,來追查他原來的大概姓氏。

郡堂號與姓的關系如下:

魯國郡:孔、顏、曾、唐、車、左、公治

譙國郡:曹、戴、稽、邊、逢

沛國郡:朱、薛

晉陽郡:唐、匡、景

南陽郡:白、韓、葉、樂、紀、終、翟、姬、隆、呼、鄧、張

平陽郡:歐、衛、饒、汪、巫、來、常、管、鳳

范陽郡:盧、簡、祖

渤陽郡:高

高陽郡:許、仲孫、杜、紀

濟陽郡:蔡、陶丁、卞、庚、郤、長孫、易、江

滎陽郡:潘、鄭

禹陽郡:耿

汾陽郡:郭

山陽郡:岳

宏農郡:楊

隴西郡:李、董、彭、辛、牛、時

遼西郡:項

河東郡:呂、薛、斐、儲、聶

汝西郡:袁

邵陽郡:軒轅

河南郡:俞、邱、陸、山、廉、利、種、向、柳

汝南郡:廖、商、藍、南、言、梅、左

河間郡:詹、章、邢、凌

西河郡:卓、靳、卜、毛、宰

河內郡:司馬、淳子、荀

清河郡:張、傅、房

安定郡:伍、胡、梁、席

樂安郡:孫、任

東齊郡:姜

東安郡:蔣

東海郡:徐、茅、關、戚

東平郡:花、呂、康

京兆郡:康、史、杜、黎、段、韋、雍、壽、冷、酆、郜、晁、計、別、家、申舒、宗

天水郡:秦、上官、桂、皮、狄、上官、庄、尹、趙、嚴、閻

太原郡:溫、易、祁、祝、宮、霍、羊、令狐、澹臺

下邳郡:余、闕
上黨郡:連、鮑、包、樊

上谷郡:侯、寇、成、榮
中山郡:湯、仲、藍

始平郡:馮
治平郡:龐

西平郡:池
廣平郡:賀、游、談

高平郡:范
鍾陵郡:熊

博陵郡:邵、林
廣陵郡:盛、貢、馮、蕭、戴

武陵郡:石、安、賈
武功郡:蘇

陳留郡:阮、虞、伊、池、謝
廬江郡:何

解梁郡:關
彭城郡:劉、錢、金

扶風郡:馬、魯、萬、祿、班
雁門郡:田、童、文

馮翊郡:雷、吉
鄴鄭郡:余

吳興郡:姚、施、沈、尤、明
敦煌郡:洪

穎川郡:鍾、鄔、賴、陳
鹽官郡:翁

千乘郡:倪
豫章郡:羅、塗、洪

會稽郡:夏、謝
琅琊郡:雲、符、諸葛、顏

燕山郡:竇
薛 郡:海

江夏郡:費、黃
餘杭郡:隗

渤海郡:甘、歐陽、詹、刁
齊 郡:覃、譚、晏、查、富

魏 郡:柏、欒
浙海郡:封

內黃郡:駱
頓邱郡:葛、司空、劉

新鄭郡:鄭
東莞郡:孫

東陽郡:官、苑、宛、苗
東萊郡:呂、王

東 郡:成
東晉郡:孔

東興郡:游
漢東郡:黃

東山郡:謝
南昌郡:塗、鄔

南安郡:姚、林
濟南郡:左

壽昌郡:季
昌平郡:孟

南康郡:賴
蘭陵郡:蕭、繆

鉅鹿郡:魏、廖
任城郡:魏

范陽郡:簡
涿 郡:簡

西川郡:賴
松陽郡:賴

廣宗郡:潘
高密郡:鄧

九真郡:黎
宋城郡:黎

金城郡:趙
江陵郡:熊

梁 郡:葛
濟陰郡:董

北海郡:郎
犍為郡:張

百忍郡:張
金鑒郡:張

華陰郡:郭
長興郡:許

錦銹郡:庄
鉅野郡:曹

濮陽郡:徐
梅鏡郡:梁

漁陽郡:高
有繼郡:高

五桂郡:塗
六桂郡:翁、洪、汪、江

錢塘郡:翁、柯
宣城郡:洪

臨濮郡:施
錢江郡:施

潯海郡:施
仰峰郡:柳

瑞鵲郡:柯
龍泰郡:姜

問禮堂:林
忠孝堂:林、巫

永澤堂:林
林本堂:林

善慶堂:林
崇本堂:林

篤佑堂:周
愛蓮堂:周

尋陽堂:周
臨川堂:周

泰山堂:周
著存堂:呂

風采堂:余
武溪堂:余

常興堂:阮
延陵堂:吳

讓德堂:吳
種德堂:吳、黃

陳 郡:何
淮陽堂:江

鳳陽堂:朱
敦睦堂:丘

三典堂:石
新安堂:古

國寶堂:古
紫荊堂:田

北平郡:田
武昌郡:史

香山郡:白
上堂郡:包

丹陽郡:包
新野郡:王

堂邑郡:王
德星堂:陳

德聚堂:陳
繩武堂:陳

立雪堂:游
盛蘭堂:游

櫟陽堂:黃
房陵郡:黃

譙 郡:黃
紫雲堂:黃

北地郡:傅
雙鳳郡:傅

浚儀堂:喬
宜春堂:彭

廬陵郡:曾
武城郡:曾

三省堂:曾
撫州郡:鄔

崇仁堂:鄔
汲 郡:溫

槐 里:萬
四知堂:楊

棲霞堂:楊
繼述堂:詹

崇遠堂:廖
垂裕堂:廖

承佑堂:廖
蔾照堂:劉

德馨堂:劉
竟陵郡:劉

梁國郡:談
東齊郡:姜

芳遠堂:蕭
寶樹堂:謝

追來堂:簡
洛陽郡:蘇

溯源堂:簡
孝思堂:簡

濟會堂:戴
注禮堂:戴

平陸郡:孟
長沙郡:羅

藍田郡:蘇
長沙郡:羅

郡堂號下只有一個姓氏時,可以確定官像主角的全名。如果郡堂號下有許多姓氏時,就需從這些姓氏的祖宗譜,來追查那個姓的宋、元、明清左右時代的祖先。神主牌位上面的生卒時辰,也可判別大致年代,再從相近年代的科甲進士題名錄、或地方的文獻(相關時代的府、縣志),尋找與官像畫同名的人物。

一般官像畫都是中進士的讀書人,才有朝庭頒賜的官服可穿。不過有時因為朝代衰微,禮法變更,捐錢的人也可以當虛職或實職的官,舉人、秀才、貢生、庠生、生員,有些錢的人,也畫起官像來。民國時代,少數有錢人也請滿清遺留下來的官像畫家,為自己或父母畫成清代官像。

明代官像畫,似乎沒有不按官位、身份畫的,只要有堂號、名字,皆可找出官像主角的身份。官像上的後世子孫題字,也是辨別姓氏的證明。找出官像畫主角的身家姓名,或者依照畫的表情特徵,來給他重新暫時命名,是很有樂趣的事。

舉凡官像的姓氏堂號、輩份排行、官位,乃至生卒年月日時辰,都寫在背景供桌的牌位上,是過世後子孫加上去的。有時「主」字的上面一點,用朱筆紅色點,叫「點主」,要在祭祀節日,請鄉里德高望重的人來主其事。木製的神主牌,後面有個空匣,裡面放一張牌位人的生卒年月日、輩份、簡單經歷。

官像畫中的牌位生迕時辰,是判斷畫像年代的一個大概依據。古代子女重新為父母、祖先畫像的機會不多,也有生前沒有畫畫像或已遺失毀損,臨死再請畫家對著遺容,或子女遺族容貌來描繪,但這應屬少數,因為中國古代的官家、文人士子,都視畫像為大事,畫官像要生前畫好,才能對照畫得像不像。也有後代在修家廟、族譜時,重繪歷代的祖先容譜冊,都是半身頭胸像,書本式畫成。

處士徐夢素像

明代官像畫的文化價值與意義

官像畫,從文化、風俗、時代、藝術、學術來探討,是有很深的意義與價值的。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積極的來看待官像畫呢?

一、廣為搜集、維護、重新裝裱:官像畫歷經數百年歷史,灰塵、污損、受潮腐毀難免,所以文化機構或有心人士,應廣為收藏,加以細心重新裝裱,除去灰塵污漬、精心填補破損,得以較完整的保留,以傳於久遠。

二、細心考查、研究、展示發表:官像畫應該考查他的身份,還他名位;若無從考查,則依畫面的人物特質暫時重新命名、編號,以便識別,並仔細的來整理研究。

畫中各部分的個別與群體的關系,如冠帽、臉形、服飾、衣服款式、花紋、供桌擺件、背景畫等,都可分開來做比對。畫技風格、用墨用色,也可透過較大收藏量來分辨。

官像畫其間的地緣關系,或同異差別,在各地的風俗舊貌研究,也有助於了解古人的生活文化。在倫理、家族、遺傳、封建官文化、服飾藝術、民俗、器物、繪畫、書法、歷史人文生活藝術,都可以再分析出很多相關資料。

三、靈活運用與再生於現代社會之中:官像畫的家廟、廳堂祀奉,已漸漸失傳於現代的生活風俗了,所以就像所有骨董文物一樣,由日常生活實用,特殊禮儀擺件,而成為現代人收藏、欣賞、品玩的藝術品了。在影片中,也有以官像畫為片頭、片尾、背景場面的;飯店用官像畫來作為中國情調的室內裝飾的,也有一些例子。

由於官像畫的大紅大綠,金璧輝煌和端莊的官架子,有一種特殊的美感與喜氣,可以給人深刻的印象;慈眉善目、裝裱大方的官像,更可帶來文化性的喜感及親和力,透過品味獨到的設計手法,與整體環境、祖件搭配,必能呈現官像畫在現代室內的新鮮美感。茶藝館有用官像畫來表現設計風格的,骨董文物也能靈活展現於現代生活中。

2、劍三純陽套裝如何獲得

其實到後面下FB一般穿的都是FB裝
套裝主要可以從以下途徑獲得:
1、門派的聲望,這個一般是刷FB得的,一天一次比較輕松,如果你想比較快的得到的話也可以考慮抄聲望書獲得,不過那樣成本比較大
2、加陣營。人物在滿級後可以做威望日常,威望可以去換陣營裝備的,此類裝備在打架時有用。
3、FB也有套裝的,比如說紫夜裝。現在戰寶也出套裝的,不過我在出戰寶前就沒玩兒這游戲了,聽說那套裝也不錯。
4、FB掉落的圖紙,很牛逼的。但要收集到一套就要你付出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呀。
5、當然裁縫和鑄造可以做套裝~~~~不過系統自帶的不太好就是了。

PS:套裝一般是滿級後才有要求吧,一般情況穿穿FB裝也不錯的,雖然FB裝都很醜啊很醜!幫貢也可以換裝備,還有各種聲望商那裡也可以換,每天做些聲望日常也不錯。
俺是一個小七秀,對於純陽不是很熟悉的,大概就這些吧

3、太原有什麼特產

太原的特產:

山西老陳醋;

老陳醋產於清徐縣,至今有幾千年的醋歷史文化;老陳醋色澤為紅棕色,味道以「綿、酸、甜、香」為主,為我國四大名醋之首;老陳醋,以其精湛釀造技藝和色、香、味俱佳的優良口質,馳名中外,居中國名醋之首;特點:色澤棕紅,醋香濃郁,酸味柔和適口,滋味回甜醇厚,可冷調熟烹。

剔尖;

用筷子沿盤邊剔面;這種麵食操作別致,筋軟爽口,易於消化,配上大炒肉、炸醬、葷素打鹵,別具一格;剔尖兩端細長,中間部分稍寬厚,白細光滑,軟而有筋,澆上澆頭,再配以調味佐料,食之十分可口,是晉中民間主要麵食之一。

清徐葡萄 ;

產於太原清徐縣境內,這里是國內著名的葡萄產區之一,素有「葡萄之鄉」的美稱;清徐葡萄已有一千餘年的栽培歷史,葡萄產地主要分布在縣城西北一帶的山定,這里生產的葡萄品質優良、味美香甜、色澤鮮艷、含糖量高;唐朝詩人劉禹錫來並州曾寫有葡萄歌,贊美清徐葡萄。

晉祠大米 ;

晉祠大米產於太原晉祠鄉一帶,是山西大米中的優質品種;這種大米晶瑩飽滿,呈半透明狀,米色微褐;做出飯來顆粒分明,香氣四溢。生產晉祠大米的稻田,是晉祠難老泉水澆地,含有多種礦物質。

清徐沙金紅杏 ;

清徐沙金紅杏是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的特產;「沙金紅杏」以個大形圓,核小皮薄肉厚,甜酸可口而著稱,種植歷史已有1200多年;沙金紅杏是享譽三晉名揚海外的珍稀果品,被排為山西三大名杏之首。

陽曲小米 ;

陽曲縣盛產的小米稱為「白馬掌小米」,大致有兩個新品種,一種叫東風亮 ,一種叫硃砂紅,營養成分豐富,所含脂肪和蛋白質都高於大米和小麥。

4、平陽內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晉祠
晉祠在太原市區西南25公里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始建於北魏,曾是西周武王次子、晉國開國君主姬虞的祠堂。
晉祠包括幾十座古典園林式的建築,環境幽雅舒適,風景優美秀麗,景觀布局可分為三個部分:中部,入晉祠大門,自水鏡台起,過會仙橋、金人台、對越坊、鍾鼓樓、獻殿、魚沼飛梁,至聖母殿,這里是晉祠的主體;北部,從文昌宮起,經東岳祠、關帝廟、三清洞、唐叔虞詞、朝陽洞、待鳳軒、三台閣、讀書台,至呂祖閣,這組建築群起伏有致,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南部,從瀛勝樓起,經白鶴亭、三聖祠、真趣亭、難老亭、水母樓,至公輸子祠。
祠內還有難老泉、周柏、侍女像,號稱晉祠三絕,其中43尊侍女像服飾、形態各不相同,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晉祠還是海內外「王氏」、「張氏」尋根祭祖聖地。
開放時間:7:30--18:30
門票:40元(中小學生半價)
交通:從太原火車站前乘804.856路公交車可直達(票價2元,車程約45分鍾)。

常家莊園

如果說喬家大院使山西的大院文化首次為國人知曉,那麼常家莊園則把大院文化帶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位於太原東南晉中市榆次區的常家莊園,是清代晉商巨賈常氏一族的私家莊園。高大的堡門坐西朝東,名為郭艮吉,門外有條環牆的深宅大院小河,大門口架著白色石拱橋。正對著堡門是一條東西走向的石板街,所有修復的宅院都在街北一字排開。與宅院相應的還有百餘畝集南北風格於一體的園林——「靜園」,園內有樓台閣榭,還有杏園與桑園,冬天湖上結著冰,春天時,滿園杏林飄香。
明弘治年間,常氏家族由太谷惠安遷到榆次車輞,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歷經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等朝,其鼎盛期長達150年之久。18世紀中期,常氏發現俄蒙對茶葉的需求與日俱增,於是開辟了一條從福建武夷山開始,經陸運、水運、駝運,行程一萬余里,最遠到達莫斯科的「萬里茶路」。
作為堅持「學而優則賈」的儒商世家,常家非常重視子弟們的學術教育,家族中既有進土、舉人、秀才,又不乏書畫名家。除了深邃的儒文化內涵外,這里的藝術含量也很高。分布於各個大院的門式、窗飾、彩繪、匾額、楹聯、磚雕、木雕、碑刻法貼等堪稱晉商文化精品。
交通:從太原市向東南方向開車1小時到榆次,高速公路上有指示路標。
門票:60元

天龍山
在太原市西南40公里的天龍山山腰,始鑿於東魏年間,共有24個洞窟,包含了東魏、北齊、隋、唐、五代等5個時期的作品F渲械誥趴摺奧�礁蟆蹦詰奶拼��吒�翹熗�絞�咧械木�罰�謨斜4嬙暾�氖灣饒材岱鸌�瘢�壤�托常�菝捕俗��逑殖鑫夜�糯�そ塵�康牡窨碳家鍘?
由於天龍山和晉祠都在太原市的西南方,兩地之間有新建的公路相通,所以你可以把這兩地作為一條旅遊線。
交通:游完晉祠後,在門口乘中巴車,約20分鍾即可到達天龍山(注意:上車前要先講好價錢)。
門票:20元
崇山寺4元
三晉名剎雙塔寺,位於太原市城區東南方向,距市中心四公里左右的郝庄村南之向山腳畔。

純陽宮5元
在山西太原市五一廣場西北隅。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清乾 隆間增築巍閣三層。宮有四座院落,為呂祖殿、方形單間迴廊亭及巍閣。四圍建配房和磚卷窖洞。呂祖殿為主殿,面闊三間,極壯觀,殿後兩院為樓閣式建築,高低錯落,曲折迴旋,形式別致。後院巍閣最高,登閣環眺,市內景色歷歷在目。前院亦樓閣式建築,平面為方形抹角,四隅建八角攢 尖亭,益增雅趣。解放後又增設假山,建關公亭及碑廊二十楹,已辟為山 西省博物館二部。

天龍山15元
天龍山,原名方山,屬呂梁山脈分支,海拔1700米,位於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晉祠景區14公里。有專用公路相連。天龍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蔭,溪泉鳴澗,氣候涼爽。早在東魏時高歡建了避暑宮,北齊高洋建了天龍寺,並都開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稱,從此,天龍山聲名大振。

雙塔寺10元
三晉名剎雙塔寺,位於太原市城區東南方向,距市中心四公里左右的郝庄村南之向山腳畔。這里,綠樹紅牆,寶塔梵殿,龕閣玲瓏,碑碣櫛比,花卉溢香,松柏凝翠,肅穆幽靜,古香古色。

汾河公園
汾河公園位於太原市中心的大型城市生態景觀公園,首期工程建於1998年10月至2000年9月,總投資5.6億元,是具有中國北方園林風格和太原汾河地域文化的山水園,全長6公里,寬500米,佔地300公頃,形成了130萬平方米水面和130萬平方米綠地,是太原市目前最大、最集中的公共綠地游樂場所。同時也是太原城區汾河段蓄水美化工程,人工復式河槽由中隔牆分成東西兩渠,東側清水渠,寬220米,由四道橡膠壩分為三級蓄水湖面;西側渾水渠寬80米,排泄上游洪水和水庫灌溉輸水。東西兩岸各布置一條箱形排污暗涵,接納城市排污管道和邊山支溝來水,送至下游污水處理廠進行凈化處理。

烏金山
太原市東郊外10餘公里處有一座烏金山,北與罕山緊相毗鄰。這里現在已是一處國家級的森林公園,但是太原市民中十處國家級的森林公園,但是太原市民中十有八九不知道緊挨太原還有這樣一個好去處。
太原市是山西的首府、旅遊的集散地、現代山西的縮影。本區位於山西高原,北抵太原盆地北端,東依太行山西側,西達黃河岸邊,南與臨汾地區接壤;涵太原市、晉中地區、呂梁地區和陽泉市,是以汾河谷地眾多的旅遊點為主體的人文景觀旅遊區。
旅遊點的分布,以太原市為中心,沿鐵路和公路向四周擴散,其中沿南同蒲線向西南方向延伸的汾河兩岸及其周圍山地,形成了旅遊價值最高的景點集群區。
這里的精華旅遊點有:
晉祠古典園林,其宋代的建築和塑像尤為珍貴;
天龍山佛教石窟,其石雕像為中原地區罕見的佳作;
龍山道教石窟,是中國僅有的元代道教石窟;
雙塔永祚寺,其〖雙塔凌霄〗已居為太原的標志;
交城玄中寺 ,為佛教凈土宗的祖庭;
交城西北的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黃土高原上保存完整的綠色寶庫;
方山縣的北武當山,是集雄、險、奇、秀景色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榆次的城隍廟,是山西省年代最久的城隍廟之一;
平遙古城,是中國僅存的三座完整城池之一;
平遙雙林寺,內有數千尊彩塑是中國罕有的五代原作;
陽泉平定的娘子關,是唐平陽公主掛帥駐防的著名關隘;
昔陽的大寨,曾在現代農村發展史上名重一時;
汾陽的杏花村汾酒廠,是著名的汾酒之鄉;
祁縣喬家堡民俗博物館,把昔日晉商的豪宅變為展示晉中民俗風情的勝地。
現代化的「太舊」(太原--舊關)高速公路,穿越太行山天塹,使北京至太原的旅遊線成為一片坦途

5、張三豐的故里爭議

全國各地有許多記載說張三豐是沙陀人、寶雞人、義州人、遼陽人、遼東人、閩縣人、羊城人、天目人、平陽人、黃平人、金陵人等,但就是無法知道其出生地,也無法找到其宗譜,只是在志書上簡單的寫幾個字。 而在邵武,有大量史料、遺跡證明太極宗師張三豐出生地以及故居在邵武,張三豐是不是邵武人,在邵武可以找到這三大證據:
(1)史料
明朝嘉靖年間編的《邵武府志》 ,清朝咸豐年間編的《邵武縣志》,有關張三豐的記載,共有八處之多。在志書記載方面:《邵武府志》,的舊志,認為張三豐生於宋、封於元,仕於明;而新志上認為生於唐,仕於宋,顯跡於歷代,是千年不死的神仙。在《邵武府志》和《邵武縣志》仙釋卷上,有張三豐傳。「張子沖,號三豐,俗名張邋遢,邵武坎下人。家貧,負薪養母,性好道,常自言曰,一心無掛礙,願見呂先生(即北宋的八仙之一呂洞賓)。一曰,樵採未歸,有道人至其家,以飢告。其 妻方炊秫(糯米)釀酒,令食少許,道人盡食之,妻恚甚。道人命汲水滿缸,投余粒其中而蓋之,拂袖去。傾之,子沖歸,妻以告視缸中,則酒且熟,心知其為純陽(呂洞賓字)也。追而遇諸山澗小橋邊,凡兩與之期,而後得度。張母卒,殯於北勝寺,遂棄妻子葺翠雲庵居焉。蹤跡無常,遠近竟傳其異,縣令以為妖,械至京師,及開檻車則不見矣。三豐異跡甚多,所不知所終」。
在福建省省志《閩書》的仙釋卷中(636頁) ,一樣有記述呂洞賓超度張三豐成仙的記載。張三豐在家中見到米成酒後,發現是呂純陽所為,便追到山澗小橋邊,張三豐要求呂純陽馬上超度他成仙,而呂純陽卻要求張還要兩度相遇,才能超度張成仙。沖懇度道,道答無緣,期於中秋,如建陽龍游橋中相遇,三人共一目為記。沖依期,見二瞽者搭少一目人,肩已過橋,道責,遲,復期。又一年,沖復局往,偶橋中相遇,道乃曰:「汝母今日死矣,無棺」遂於掌中畫一屋,令子沖視,似何所?沖答似北勝寺(在邵武坎下),道曰「我寄棺在彼西廊,汝取斂母」。沖過掌到家,僧俗不知,其中沖棄妻兒寄跡北勝寺,並建翠雲庵居,址無定處」。從《邵武府志》、《福建省志》中,都明確記載在北宋時,張三豐遇到呂洞賓,張母去世,殯於邵武坎頭北勝寺等事。
邵武市和平鎮坎下村坑池裡《張家族譜》,邵武市金坑鄉大常村《張家族譜》,有張三豐的出生年月,朝廷封賜,及其子孫的記載。族譜中還記戴,在元朝的至正五年,被朝廷賜封為三豐仙神,並修建宗族祠堂,祀張三豐神位。在明朝嘉靖年間之前,家族是不能隨便修祠堂的,因為祠堂要有朝廷的封賜,才可以修建,亂修祠堂要被治重罪的。張家祠堂還完好的保留下來。在張家的祖訓中,還有「耕讀為本,莫學神遊」。這段祖訓,就是針對張三豐講的,講張三豐年輕時,不是走耕讀為本的仕途經濟之路,而是學做神仙,游手好閑。張家人對張三豐被賜封為神仙,並不高興。他們認為學做神仙,是誤人子弟。對張三豐並不宣揚,認為祖上有張三豐,也不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要當大官,做大富翁,才是光宗耀祖的事。
(2)遺跡
明朝在和平鎮條石材通往翠雲庵的路上,刻了一方摩崖石刻,記載在宋朝紹興四年,張子沖等人,在山上的經過。
在和平的留仙峰上,有一方明代的石碑,碑文中有記載張三豐,在留仙峰閉關修煉的文字,這方石碑被砌在留仙峰上的一間石屋中央。
在張厝鄉洋半天村還有三豐觀(也叫靈濟宮),有元朝至正年間把一塊石頭刻上御印,認為是朝廷給張三豐的印。
在張三豐的遺跡方面,被破壞的有升仙橋、仙婆墓,北勝寺等。
(3)央視《走遍中國》報道
2009年,央視《走遍中國》欄目組在邵武拍攝了專題片《福地仙蹤》 ,節目講述了太極宗師張三豐在邵武的點點滴滴,並於2009年9月27日在央視一套、四套面向世界播出,對邵武旅遊起到了非常大的宣傳作用,更增加了張三豐是邵武人這一說法的信服力。
但李師融研究福建省《邵武府志》、明代宣德六年(1431年)道士任自垣編寫的《大岳太和山志》中的《張三豐傳》等古籍後認為,邵武的張子沖不是太極拳祖師張三豐 。只不過二人年齡相近,同是修道之士。後人不知真正張三豐之事跡,容易產生附會。《邵武府志》所記載的「張三豐」(張子沖)創造太極拳,是民國時代重修府志才補上去的。因為,在楊祿禪普及太極拳之前,太極拳是封閉式的傳播,鮮為人知。明清兩代,在福建省還沒有太極拳。古代的《邵武府志》是不會記載「張三豐創造太極拳」的。只有到了民國年間,太極拳已經普及,人盡皆知,民國的重修本才有記載。 (李師融所謂的「研究」及拙劣文章《張子沖不是張三豐》完全是預設立場的胡鬧,不說其以清人汪錫齡胡編的《三豐先生本傳》當證據的可笑,單就沒有任何人說過《邵武府志》有所謂「張三豐」(張子沖)創造太極拳的記載,他卻自己編造虛假靶子自己打,完全喪失了一個正常學人的基本學術道德。) 據明史記載:一代道教大師、武當宗師張三豐,是遼東懿州梁魚務人 ,即今錦州市黑山姜屯鎮土城子村。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姜屯土城子村設望平縣,清時設梁漁務專事當地稅賦。這里城前千畝蓮花湖自然生長數萬株蓮花,波光粼粼、魚草豐盛、野鶴閑游,一派江南水鄉景色,宛若仙境。張三豐祖父裕賢公學精星算,測天下王氣將從此起,遷至懿州時途經這擇此村落腳。元定宗三年(1248年)張三豐出生。
距黑山縣城東部約20公里的姜屯鎮是中國道教三豐派創始人張三豐的出生地,張三豐祠就坐落在風景秀麗的蓮花湖畔。
1983年4月11日,遼西區域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李樹基在《錦州日報》刊登了《張三豐其人》的文章,文中提到,張三豐先生自稱「某乃懿州糧漁務人氏」。據歷史學家呂振羽先生考證:遼東懿州,治所在今錦州黑山縣姜屯鎮,轄今彰武、阜新、新民、黑山等地。金大定29年(1189年)曾設望平縣於糧漁務(今黑山縣姜屯鎮土城子村附近)。其後遼西區域文化研究會專家們在黑山召開了研討會,進一步確認了張三豐於元定宗三年(1248年)四月初九生於糧漁務這一史實。
姜屯土城子東南有千畝蓮花湖,每當蓮花開放時節,遊人如織,賞荷品藕,成為黑山一處著名景觀。為進一步開發名人資源,促進當時旅遊事業的發展,2000年4月,在當時的縣長於曉軍的建議下,在蓮花湖旁修建了「張三豐祠」。

6、明朝的內部權力機構

明朝官職設置按品級,自正一品至從九品,共分18個等級。
三師(太師、太傅、太保),三孤(少師,少傅、少保),為明朝中央最高級官職;三師為正一品,三孤為從一品,太子三師為從一品,太子三孤為正二品,以上官員位尊權重,但是一種虛職,是皇帝對大臣的加官和贈官。

明朝初期,中書省為中央最高行政機構,明太祖朱元璋為加強皇權,於洪武二十八年(1093)撤銷中書省,自秦設立的丞相制度被廢除。原中書省所轄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六部尚書實際上成為朝廷的最高的行政長官,其品位也由正三品升為正二品。

都察院是明朝中央的司法監察機構,明朝院、部權並重,院長官都御史與尚書平級,為正二品。

承宣布政使為明省級行政長官,明朝全國設有13個布政使司,而巡撫在明初為中央派出協調地方工作的官員,為臨時的官職,任務完成之後,回朝復旨,職務也就自然取銷。宣德之後(1426—1435),許多巡撫不再回朝,而成為一省最高行政長官。

正三品官員有六部侍郎(六部的副長官)人,通政使司(中央文件收發機關)通政使,大理寺(中央司法機關)卿,副都御史(都察院副長官),按察使司(省級監察機構)按察使。

從三品官員有承宣布政使司參政(省副長官),都轉運鹽使司(中央在地方的鹽政辦事機構)轉運使,大仆寺(軍馬管理機構)卿。

明朝全國設159府,府的長官稱知府,其官正四品。與知府同級的四品官還有:按察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都察院右僉都御史。

四品以下六品以上還有參議、六部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員。

部門 官職 品級 職掌 說明
三公 太師、太傅、太保 正一品 佐天子,掌國家政事。
三孤 少師、少傅、少保 從一品

內閣 大學士 (中極殿、建極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 正五品 皇帝顧問 洪武十二年,廢中書省,十五年設大學士。仁宗以後,其位漸崇,掌實際上的宰相職權。

六部(明代遷都北京後,另設南京六部)
尚書 正二品 明代六部除戶、兵二部各十三司外,其它四部均各四司。
左、右侍郎 正三品
各司郎中 正五品

都察院
左、右都御史 正二品 掌監察、執法 即前代的「御史台」。
左、右副都御史 正三品
左、右僉都御史 正四品
十三道監察御史(末年為十五道) 正七品 掌巡按州縣,考察官吏

總督 (總理)
巡撫 明之總督、總理、巡撫,均因事而設,以重臣任之。

翰林院 學士 正五品 掌修史、著作、圖書等
侍讀學士、侍講學士 從五品
侍讀、侍講 正六品
修撰(史官) 從六品
編修 正七品
檢討 從七品

國子監 祭酒 從四品 掌教育行政
司業 正六品
五經博士 從八品
助教 從八品
學正 正九品

六科 都給事中
(每科一人) 正七品 掌侍從規諫、補闕拾遺、稽查六部百官之事。 六科為吏、戶、禮、兵、刑、工。
左、右給事中 從七品
給事中 從七品

廿四衙門
十二監太監 正四品 掌皇帝宮中日常生活上的各項事務。 以宦官掌之。
四司司正 正五品
八局大使 正五品

承宣布政使司
(地方) 左、右布政使 從二品 掌一省之政 明洪武九年廢行中書省,分全國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為省一級的最高行政機構。
左、右參政 從三品
左、右參議 從四品

提刑按察使司
(地方) 按察使 正三品 掌一省刑獄之事 與「布政司」及管軍事之「都指揮使司」合稱一省中之「三司」。
副史 正四品
僉事 正五品

府 知府 正四品 掌府之政 明代改路為府,分上、中、下三等。
同知 正五品
通判 正六品
推官 正七品

州 知州 從五品 掌州之政
同知 從六品
判官 從七品
吏目 從九品

縣 知縣 正七品 掌縣之政 縣分上、中、下三等。明之典史,典文移出納,如縣無丞、簿,則兼領之。
縣丞 正八品
主簿 正九品
典史 未入流

都指揮使司 (都司)
都指揮使 正二品 地方最高軍事長官 明代在全國設十六個「都司」。
都指揮同知 從二品
都指揮僉事 正三品

衛指揮使司
(衛) 指揮使 正三品 各「衛」,齊統於「都司」、「行都司」或「留守司」。
指揮同知 從三品
指揮僉事 正四品

千戶所
(所) 正千戶 正五品 「所」統於「衛」
副千戶 從五品
編制
錦衣衛官員有指揮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從三品,僉事二人,四品,鎮撫二人,五品,十四所千戶十四人,五品,下屬有將軍、力士、校尉,對外有參口口事(缺兩字,私參知某事,見朝鮮實錄)、校令,另有精通多國語言的翻譯(如憲宗朝張渺正),內有法庭和監獄,其中,經歷司掌文移出入,鎮撫司掌本衛刑名,兼理軍匠,即「詔獄」。錦衣衛平日為皇帝爪牙,鎮壓臣下時則羅織大獄,捕人,審訊和處刑。
明朝的特務機構錦衣衛除北京外在各地都駐有分支機構,譬如今天津市河北區的錦衣衛橋大街和以前的錦衣衛橋,就是當初這些特務機構的所在地。明代的特務機關可以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分駐各地的,一是駐在京師的,再有就是臨時向外派遣的。這三部分中,以分駐各地的最為繁多,從明成祖朱棣時就開始設立,後來全國各省以及各重要城鎮全部都設有。他們的任務實際是替皇帝偵察該地官吏軍民人等,暗查軍民動態。 明成祖朱棣在永樂十五年將首都遷往北京,遷都前,首先派出負責皇帝防務的貼身衛隊「錦衣衛」到天津衛,在原來三衛的指揮衙門前設立錦衣衛指揮衙門府,所在地就是現在的錦衣衛橋大街附近,專門負責暗地監察京津軍民動態。(1404年設立天津衛後,由於天津還沒有建城,天津衛指揮使的官衙就設在現在的獅子林橋望海樓附近;在建城以後,衛指揮使衙門遷入城內,原來的衛所便被空置。)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