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祭祀賀卡
春節起源:根據現代人類學和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信仰有兩種:一種是天地信仰,另一種是祖先信仰。古代傳統節日的起源與古代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象、歷法等人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
古代的傳統節日大多是在古人的活動中形成的,他們在吉祥的日子裡祭拜天地之神和祖先的恩惠。早期的節日文化體現了古人崇尚自然、天人合一、慎終追遠、思源堅定的人文精神。
一系列祭祀活動蘊含著深厚的禮樂尊德文明文化內涵。
節日時間:農歷正月初一。
節日意義: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地點:中國。
習俗:
傳統春節習俗:持年貨
中國新年習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都發展了各種各樣的春節習俗。南北有很大的不同,有自己的特點。盡管各地的風俗習慣各不相同,但幾乎全國各地都「有必要」准備年貨和送禮。
購買年貨,包括吃的、穿的、穿的、用的、貼的(年紅)、禮品等,統稱為「年貨」,購買年貨的過程稱為「年貨」。舉辦年貨是中國人慶祝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聖誕節的起源:
起源於古羅馬人迎接農歷新年,與基督教無關。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盛行後,羅馬教廷將這一民間節日移入基督教體系,以慶祝耶穌的誕生。
但聖誕節那天不是耶穌的生日,因為聖經沒有記載耶穌出生的時間,也沒有提到這樣一個節日,這是基督教吸收古羅馬神話的結果。
大多數天主教會在12月24日平安夜慶祝聖誕節,或在12月25日清晨舉行午夜彌撒,而一些基督教會在12月25日慶祝聖誕節。基督教的另一個主要分支東正教每年1月7日慶祝聖誕節。
節日時間:12月25日(公歷)。
節日意義:紀念耶穌的誕生。
地點:羅馬。
習俗:
聖誕卡在美國和歐洲很流行。許多家庭每年都會帶上家庭照片或家庭新聞。新聞通常包括過去一年家庭成員的優點和特長。在聖誕節,人們指出,世界和諧的理想只有通過和平和仁愛的言行才能實現。
寄聖誕卡不僅是慶祝聖誕節的快樂,也是對親朋好友的一種紀念。尤其是對孤獨的親朋好友,更是一種親切的關懷和慰藉。
裝飾性聖誕長襪:最早的一雙是一雙大大的紅色長襪,不分大小。因為聖誕襪是用來包裝禮物的,它們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東西。晚上,他們把長筒襪掛在床邊,等待第二天早上收到禮物。
聖誕帽:是一頂紅色的帽子。據說,除了晚上睡得又香又暖,第二天你還會在帽子里發現愛人送的禮物。
2、求華人禮儀習俗(不要節日的),不要禁忌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之稱,「禮」在傳統社會無時不在,出行有禮,坐卧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征戰有禮等等。這里的「禮」包含了傳統禮制的精神原則與傳統禮儀行為兩大部分,禮義是禮制的精神核心,禮儀制度是禮義精神的外在表現,二者關系密切。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傳統禮儀擇要介紹:
行走之禮——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系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傳統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又可避讓行人。
見面之禮——人們日常見面既要態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相見,都有一定的規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傳統上行拱手禮。拱手禮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儀,方式是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加於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同樣是兩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時低頭,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託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身份高的人對身份低人的回禮也常行作揖禮。傳統社會對至尊者還有跪拜禮,即雙膝著地,頭手有節奏觸地叩拜,即所謂叩首。現今跪拜禮只在偏遠鄉村的拜年活動能夠見到,一般不再施行。在當今社會人們相見,一般慣用西方社會傳入的握手禮。
入坐之禮——傳統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種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規,如果盲目坐錯席位,不僅主人不爽,自己事後也會為失禮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種席次,最好的辦法是聽從主人安排。室內座次以東向為尊,即貴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東席上作陪。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規矩是,飲食時人體盡量靠近食案,非飲食時,身體盡量靠後,所謂「虛坐盡後」。有貴客光臨,應該立刻起身致意。
飲食之禮——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後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後,方可飲用。所謂:「與人同飲,莫先起觴」。客人如果要表達對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謝意,也可在宴飲的中間舉杯向主人敬酒。在進食過程中,同樣先有主人執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所謂:「與人共食,慎莫先嘗」。古代還有一列進食規則,如「當食不嘆」、「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投骨於狗」等,主客相互敬重,營造和諧進食、文明進食的良好氛圍。
拜賀慶吊之禮——中國自古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相互關懷、相互體恤,在拜賀慶吊中有許多儀禮俗規。拜賀禮一般行於節慶期間,是晚輩或低級地位的人向尊長的禮敬,同輩之間也有相互的拜賀。如古代元旦官員朝賀,民間新年拜年之禮。行拜賀禮時,不僅態度恭敬,口誦賀詞,俯首叩拜,同時也得有賀禮奉上。慶吊之禮,主要行於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經歷誕生、成年、婚嫁、壽慶、死亡等若干階段,圍繞著這些人生節點,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禮儀。子孫繁衍是家族大事,誕生禮自然隆重熱鬧。嬰兒滿月時,親戚朋友紛紛上門恭賀,並饋贈營養食品與幼兒鞋帽衣物。小孩長大成人時要行成年禮,成年禮在中國傳統社會稱為冠笄之禮。男子20歲行加冠禮,重新取一個名號,表示該男子具有了結婚、承擔社事務的資格。女子15歲行綰發加笄禮,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齡。現代成年禮的年齡在18周歲,學校舉行集體的成年宣誓儀式,強調青年人的成年意識。婚嫁是人生的大事,傳統社會十分看重。傳統婚禮有六道程序,所謂「周公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宋代簡化為納采、納幣、親迎三禮。婚禮的高潮在親迎,新郎要到女家親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婦拜堂之後入洞房,行結發禮與合巹禮。大婚之日,親友紛紛前來恭賀,主人要大宴賓客。壽誕禮,一般在四十歲以後開始舉行。生日那天有慶生儀式,親友送壽禮致賀。最後一道人生儀禮是喪禮,誰也逃脫不了。中國人重視送亡,喪禮發達。人死於正命,是白喜事。親戚朋友都來弔唁熱鬧。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們要奉上輓聯、挽幛或禮品、禮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內入殮安葬。拜賀慶吊之禮顯示了人們相互扶助的社會合作精神與社會團結的氣象。
中國人的禮制精神是親親愛人,禮儀原則是自卑尊人。在與人交往時要放低姿態,謙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贏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結交比他地位低的人會得到很好的社會效果,「若要好,大敬小」。並且敬人不僅是禮貌的姿態,或僅為禮儀性的表示,而是要有發自內心的對他人的尊重。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恭敬,禮節就成為了虛套,這就不符合傳統的禮義標准。傳統禮俗中誠敬謙讓,和眾修身的禮義原則在當代社會仍然值得提倡。當然現在我們對傳統禮俗的繼承是一個復雜問題,需認真辨析,擇善而從。
希望對你有幫助,O(∩_∩)O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