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克爾森高爾夫俱樂部禮品杯
1、尋找充滿刺激的高爾夫球場
尋找充滿刺激的高爾夫球場
尋找充滿刺激的高爾夫球場,高爾夫球是一項高檔的體育運動,高爾夫球場佔地廣闊,延綿起伏的小山丘翠綠明凈,使人身心舒暢,世界各地的高爾夫球場各具特色,尋找充滿刺激的高爾夫球場,希望你喜歡。
尋找充滿刺激的高爾夫球場1探尋九大極端刺激高爾夫球場
格陵蘭烏瑪納克
世界冰上高爾夫錦標賽每年都會在零下50攝氏度的格陵蘭烏瑪納克舉行。由於其位於北極圈以北500公里,參賽者還得處理冰川、冰山。
印度尼西亞斯勒曼
該高爾夫球場位於印尼日惹附近的斯勒曼,不遠處便是默拉皮火山。印尼對於默拉皮火山的警戒在2010年10月其噴發時達到了最高水平,並要求附近居民緊急疏散。它上次爆發在2006年的六月,並導致兩人死亡;而其最致命的爆發發生在1930年,超過1300人在此次爆發中喪生。
紐西蘭Arikikapakapa羅托魯瓦高爾夫俱樂部
羅托魯瓦高爾夫俱樂部除了常規的18洞球場,還有一個9洞溫泉球場。這個高爾夫球場里溫泉在冒著泡、間歇泉涌動、硫磺的味道彌漫在空氣中。俱樂部旁邊就是華卡雷瓦地熱保護區。
南非傳奇高爾夫球場
如果您想在南非的傳奇高爾夫球場上完成第19洞的球,您必須乘直升機才能到達位於山頂的球座。山下的綠地呈非洲大陸的形狀。
阿富汗喀布爾高爾夫俱樂部
這個9洞的高爾夫球場於1967年開始運營,在20世紀90年代成為了一座穆斯林游擊隊員的戰場。
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磚場克洛斯高爾夫球場
磚場克洛斯高爾夫球場有四個洞,位於著名的印第安納波利斯500英里大獎賽的環道內。
紐西蘭綁匪海角球場
綁匪海角球場坐落於紐西蘭霍克灣地區,被認為是全世界最美麗最迷人的高爾夫球場之一。球員們可以站在懸崖高處俯瞰如詩如畫的景色,但是必須越過每一個洞之間的深溝和縫隙。
玻利維亞拉巴斯高爾夫球場
拉巴斯高爾夫球場位於玻利維亞,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爾夫球場。球場海拔高達3277至3342米。
阿富汗帕克蒂卡省
沒有比這更正式的球場了。333軍事警察(憲兵)部隊的士兵,在位於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邊界的帕克蒂卡省的基地里揮舞球桿。
盤點那些創意十足但又奇葩的高爾夫球場
1、失落之城鄉村俱樂部,南非
這是格雷·普雷爾在1993年設計的球場,多種色彩的沙坑,一個外形酷似非洲大陸版圖的果嶺。在標准3桿的第13洞的水障礙中放養著38隻6英尺枝跡(約2米)長的鱷魚。
2、荒山俱樂部,亞利桑那
在這個球場每個洞都有兩個果嶺,或者說是每兩個果嶺都有兩只洞旗。黃色的旗子往往要更不容易進攻,因為有復雜的地形和詭異的障礙物。白色的旗子相比而言就要簡單多了。這可能是傑克·尼克勞斯設計的最多才多藝的一個球場了。
3、羅托魯阿高爾夫俱樂部,紐西蘭
非常普通的標准桿為70桿的球場,但是說到設計卻絕不普通。多虧了這些分布在整個球場的休眠性和活躍性的硫磺噴涌地熱泉。熱騰騰的河流和沸騰的泥漿池平衡著在此發生的小鳥和柏忌。
4、漢斯麥倫斯基酒店及高爾夫地產,南非
獨特的設計特點不是這里吸引人的地方,讓人覺得奇葩的是因為這座球場的地理位置——毗鄰克魯格國家公園。這里就意味著你有可能看見長頸鹿、河馬等野生動物在球場中漫遊。
5、斯通港高爾夫球場,新澤西州
設計師將希臘神話的主題融入到了這個18洞球場的每一洞中,通過新澤西俱樂部向眾人展示出來,我們不能否認這是一個偉大的創作。
6、厄爾卡瑪球場,肢陸墨西哥
在這個球場,可能跟別處都不大一樣。當你的一號木開出去後,在你尋找球的時候,你可能會找到傳說中的「惡魔之口」。你也許會發現一個巨大的天然井、或者一個半地下的淡水洞穴將整個球道壟斷。PGA巡迴賽球員在OHL精英賽時找到了石灰岩砌成的運河、紅樹林沼澤和叢林中自然岩石洞穴。
7、梅背高爾夫球場勝地,法國
這是一位法國設計師最私人化的雕刻設計。他用自己女友部分身體為模塊設計球場。這個球道想一個手肘、這個歷搭頃可能像一條纖細的腿,而障礙物的話可能需要一些好色的想像力來完成——反正,這里什麼都有。看圖這就是其中的第10洞,標准桿4桿,果嶺想一隻腳的形狀。
8、酋長國高爾夫俱樂部,迪拜
如果你有看過歐巡賽的迪拜沙漠精英賽,又或是麥克羅伊為歐米茄手錶的廣告,你就像已經看到生活化的好萊塢。這個高爾夫球場建造時,那裡是貧瘠的沙漠地帶,後來經過景觀綠化,最後被周圍的林立高樓所包圍。總之,超現實!
打高爾夫球好處
1、打高爾夫球好處之一,鍛煉身體
高爾夫是英文Golf一詞的譯音,高爾夫運動能讓人在運動的同時呼吸新鮮的空氣,讓綠色和運動相結合,這恰恰與高爾夫球要在充滿新鮮空氣和陽光的茵茵草地上漫步擊球不謀而合。打高球對身體一生受益,高球運動量強弱適中,老中青年人都合適,年青學會了,老了也可以打,這不像其它球激烈,老了就不能打。另外,打高球對減肥也很有效,打高球的女子都是好身材。
2、打高爾夫球好處之二,可獨自行動
高爾夫運動可以讓你感受獨處的自由,這點跟其他的球類運動不一樣,許多球類都要有兩人以上才能打,但高球一個人就行,自己有空想走就走,不需人陪,自由自在,這對那些想一個人獨自冷靜一下的人來說是最好的去處。
3、打高爾夫球好處之三,與不良愛好分手
許多高球朋友都有這個體會,打高球後都不太會受其它不良愛好的影響,因為有空就想去練習場打幾籮,調整一下動作,為打好下一場球作準備,打完球就累了,累了想睡覺!
4、打高爾夫球好處之四,節約了開支
這是對那些有應酬或不良愛好的人來說的,為了應酬一餐飯或者其它休閑活動,大客一般都要三五千,多的上萬,如果對方打高球,請他去打球最好不過了,錢節約了,還鍛煉了身體,對方也開心。
5、打高爾夫球好處之五,調節情緒
打高球最怕急性,因此,堅持打高爾夫能夠讓你的情緒保持穩定,這對那些急性子的人來說是最好的磨練,關鍵時刻一定要沉住氣,什麼關鍵?就是揮桿和推桿的一分鍾,一定要沉住氣,控制好情緒,不能分心。久而久之,性格也受到磨練,做事穩重了。
6、打高爾夫球好處之六,最好的社交活動
你想與人交朋友,請吃飯別人不一定想去,常言道「請吃飯不如請流汗」,如果去球場談,效果更好。
7、打高爾夫球好處之七,培養了高尚情操
打高球很講究禮儀,在球場上有許多規矩,如別人發球不要講話,穿著不能隨便,球場上要注意互相禮讓,要注意遵守球場規則等。
8、打高爾夫球好處之八,不斷追求,永無止境
打高球很有意思一點就是有了第一次就不斷追求笫二次第三次……當你打到一百桿時,你就想九十,到了九十想八十,七十,打球還有反復,波浪式前進,不斷追求,不斷進步,永無止境。
9、打高爾夫球好處之九,鍛煉判斷思考能力
要打好高球,一定要自己去思考,包括擊球動作和球場果嶺草坪狀態,不能依賴教練或球童,因為是你自己在打球,你的腦袋如何控制球桿別人不能代替的,這就要自己多思考多判斷,不斷掌握不同環境下的打球方法。
10、打高爾夫球好處之十,廣交朋友
每個人都有許多朋友,但許多朋友有利益沖突,難以放開,但認識的球友都是自願的,可以放心地談球經,無須擔心,打球也是AA制,不存在欠誰的人情。
尋找充滿刺激的高爾夫球場2亞洲十大最優秀高爾夫球場
高爾夫這些運動最終起源於西方,但是這也不表示你在亞洲就找不到一些非常好的高爾夫球場。
不管你到泰國、香港、印尼甚或越南,請帶上你的高爾夫球桿,做好准備,在亞洲邂逅幾座最優秀的錦標賽級別高爾夫球場。對於高爾夫球友來說,喜歡在不同的球場,體驗不同風格帶來的不同體驗。讓我們來看看Startle。com的榜單里,哪10座高爾夫球場是亞洲最頂尖的。
藍峽谷高爾夫俱樂部(Blue Canyon Country Club ),泰國普吉島
藍峽谷高爾夫俱樂部位於泰國普吉島,建造於峽谷的邊緣,擁有兩座具備獨特綠地和球道的球場。這兩座球場四周環繞著多個淡水湖,擁有自然障礙區以及厚厚的百 慕迪沃夫狗牙草(Bermuda Tifdwarf)草坪。藍峽谷高爾夫俱樂部擁有起伏的球道、致命的深草區、超長的擊球距離和狹窄的落球區域,盡管湖畔球場有一些風影響擊球,但大量的綠 色植物起到了遮擋作用。藍峽谷高爾夫俱樂部最令人興奮的球洞,毫無疑問是第17洞,高爾夫球運動員弗雷德?卡普里斯(Fred Couples)將其描述為「世界最好的三桿洞之一」。請到這里來,親自感受一下為什麼泰格?伍茲(Tiger Woods)認為這是最令他難忘的球場之一。
尼瓦納高爾夫鄉村俱樂部(Nirwana Bali Golf Club),印尼巴厘島
尼瓦納高爾夫鄉村俱樂部它的位置在巴厘島風景秀麗的東南岸,這里不僅有非常壯觀美麗的海景,而且也能夠看到青翠的園林景觀,絕對是覺上的傑作。
這座18洞球場由格雷格?諾曼(Greg Norman)設計,著眼於巴厘島的自然、熱帶美景。據說,這是全球出鏡率最高和最具挑戰性的球場之一——還有什麼球場會用稻田作為自然障礙區?即使是尼瓦納高爾夫鄉村俱樂部的球童也經過了大量訓練(至少三個月),才能在這個具有挑戰性的球場提供頂級的服務和協助。
蒙哥馬利林克斯高爾夫球場(Montgomerie Links),越南峴港市
越南的蒙哥馬利林克斯高爾夫球場是一個世界級、半私人的俱樂部,可能是你能在峴港市找到的最豪華的球場。這里離越南的中部海岸僅一箭之遙,到峴港國際機場只需要幾分鍾車程,蒙哥馬利林克斯高爾夫球場位於「東海」一側,附近是引人注目的五行山(Marble Mountain)。這座球場擁有18洞,由科林?蒙哥馬利(Colin Montgomerie)設計,具備優秀的沙質土壤、風吹而成的山丘和現代風格的球場物業設施,使其成為亞洲最令人滿意的高爾夫球和鄉村俱樂部度假村之一。
聖陶沙高爾夫俱樂部(Sentosa Golf Club),新加坡
聖陶沙高爾夫俱樂部是新加坡最為獨一無二的高爾夫球場所,擁有亞洲地區最風景優美和高難度的高爾夫球場。色拉蓬高爾夫球場(Serapong Course)和丹戎高爾夫球場(Tanjong Course)都是18洞球場,在茂盛的熱帶植物群和紅樹沼澤的基礎上修建而成,但這些原生風景已經被漂亮地改造成起伏的群山和挑戰性的綠地,視不同的球洞位置,可以遠眺新加坡港或者南海(South China Sea)。安格爾?卡布雷拉(Angel Cabrera)、亞當?斯科特(Adam Scott)、菲爾?米克爾森(Phil Mickelson)和維傑?辛格(Vijay Singh)等傑出的高爾夫球運動員都經歷了這些錦標賽級別球場高難度的球洞和引人入勝的風景。
神州半島高爾夫球會(The Dunes at Shenzhou Peninsula),中國海南
在我國的海南省也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高爾夫球場,它就是神州半島高爾夫球會,它被認為我過最優秀的新球場之一。
PGA傳奇人物、著名的球場設計師湯姆?韋斯科夫(Tom Weiskopf)設計了這裡面的三座球場——東部球場、西部球場和復合球場,特別專注於保護該半島未受觸動的海岸線。精雕細琢的沙丘和本地物種加上這里 無與倫比、激動人心的景色,使得高爾夫球手能夠享受每一座18洞球場的壯麗自然環境。這些球場的比賽節奏很快,距離較長,都擁有大片綠草地,從而緩解崎 嶇、粗糙的沙丘的蔓延,以及不斷變化的海風。
人們更加球場的地形地貌將高爾夫場地分為九個大類,分別是:林克斯風格球場、內陸球場、公園球場、森林球場、山地球場、丘陵球場、海濱球場、沙漠球場和平地球場。
老球場是在原基礎改造完成,成為有歷史意義代表性的林克斯球場;沙漠球場便是在乾旱的沙漠里開辟綠洲,對周圍環境進行再改造;球場設計師與建造師能根據不同的地形地貌修建出不同類型的球場,這些不同類型的球場也為高爾夫愛好者帶來了新的挑戰。
林克斯風格球場
林克斯的本意是指蜿蜒於海邊的沙丘地帶,這是蘇格蘭海濱地區的一種地貌特徵,主要表現是潮水、海風造就了地表連綿起伏,高低不平的地形,地表以下主要是海濱沙地干壤,這種土壤透水性強,不積水,幹得快,在這種地面上生長著抗風、耐旱的細葉草本植物,幾乎沒有高大的喬灌木。
這是和蘇格蘭海濱林克斯地貌特點相類似的球場,它的主要特點就是具有綿延起伏的球道、沒有或稀稀疏疏的'樹木、球場相對而言還算平坦,而且視野開闊自然。
比較著名的林克斯球場如著名的聖安德魯斯老球場、繆爾菲爾德球場(Muirfield),圓石灘球場(Pebble Beach)、柏點球場(Cypress Point)。
我國著名的林克斯風格球場有內蒙古維信高爾夫俱樂部以及上海林克斯高爾夫俱樂部。
內陸球場
內陸球場 (Hinterland course)是指遠離海岸,地處大陸腹地的球場。這是相對於經典林克斯球場而言進行的分類,這種球場包含除海岸林克斯球場以外的所有球場。實際上內陸還具有遠離城市的涵義,也可以認為是鄉村球場。
公園球場
公園型的球場是在這種地形地貌條件上建成的,即地面上散布著樹叢和灌木叢,林木比較稀疏,適合作為公園,供人們在這里休閑、娛樂,這種地形相對比較平坦,樹林稀疏而茂密遮蔭,地面又有較為開闊的視線。在這種人工片林或自然稀疏林地中建成的球場稱為公園球場(Parkland course)。
清水灣鄉村俱樂部(Clearwater Bay Golf and Country Club),中國香港
一些高爾夫球專家認為,香港享負盛名的清水灣鄉村俱樂部有點類似於加利福尼亞州的圓石灘(Pebble Beach),擁有美妙的海岸線風景以及峰會曲折的球場環境。該俱樂部的18洞設計由兩個9洞球場組成——臨海和峰畔,這兩座球場都能夠欣賞清水灣賞心悅 目的風景。標准桿5桿的第15洞可能是最高難度的,但是能夠讓你有機會打出小鳥球。這個俱樂部是私人性質的,但是在周一至周五早上9:30至11:30, 遊客可以預定位置過來喝茶,不過必須持有高爾夫球差點卡(golf handicap card,註:所謂差點,就是高爾夫球手打球的水平與標准桿之間的差距)。
鳳凰喜凱亞度假區(Phoenix Seagaia Resort),日本宮崎市
鳳凰喜凱亞度假區位於Hitotsuba Pacific Coast,被認為是日本最著名的度假區之一。這里擁有45個球洞,分別位於2座高爾夫球場,其中27洞在鳳凰鄉村俱樂部(Phoenix Country Club),另外18洞在湯姆—沃特森球場(Tom Watson course)。鳳凰鄉村俱樂部包括3個9洞球場——住吉球場(SumiyoshiCourse)、高千穗球場(Takachiho Course)和日南球場(Nichinan Course)。住吉球場的第9洞非常具有挑戰性,在鄧祿普鳳凰巡迴賽(Dunlop Phoenix Tournament)上創下多個戲劇性的瞬間,而日南球場的最後9洞則需要訓練有素的擊球和精準、策略性發揮。湯姆—沃特森球場擁有鬱郁蔥蔥的球道,道路兩旁排列著松樹林;該球場各個洞的難度不同,從寬平洞到緊瓶頸帶。
楊升高爾夫鄉村俱樂部(Sunrise Golf & Country Club),中國台灣
楊升高爾夫鄉村俱樂部位於台灣北部的高山上,是一座令人興奮的球場,其特點在於自然高度的變化和持續的微風。設計師羅伯特?瓊斯二世(Robert Trent Jones Jr。)增加了多個有趣的自然障礙區,以及一座優秀的會所酒店。弓形的球道以及成百上千棵種類不同的樹木和鮮花,讓我們從任一角度都可以觀賞到這座18洞錦標賽球場的全貌。
泰國鄉村俱樂部(Thai Country Club),泰國曼谷
曼谷半島酒店(The Peninsula Bangkok)的住客是少數能夠進入這座泰國最宏偉和專門的高爾夫球場——泰國鄉村俱樂部的人士。該球場離曼谷中部僅45分鍾車程,聚集了曼谷市的高爾夫球運動精英並吸引來自全球各地的遊客。這座球場由著名的球場設計師丹尼斯?格里菲斯(Denis Griffiths)親自設計,配置標准桿72桿的18洞,擁有壯觀的球道,這座球場大部分地區被水障礙區包圍。新古典主義設計以及洞與洞之間的差異性意味著這座球場將使你的比賽時刻具有挑戰性。
春城湖畔度假村(Spring City Golf & Lake Resort),中國昆明
昆明春城湖畔度假村一直以來都被譽為中國最優秀的高爾夫球度假村。該度假村內的錦標賽級別球場——湖畔球場和山地球場獲得了來自《高爾夫文摘》(Golf Digest)和《高爾夫雜志》(Golf Magazine)等高爾夫球出版物多次贊譽。山地球場由傑克?尼克勞斯(Jack Nicklaus)設計,利用了自然的丘陵山地。
2、高爾夫比賽名稱PGA EPGA LPGA CPGA的英文全寫和中文含義是什麼,還有相關的歷史資料?
PGA 代表職業高爾夫協會
關於高爾夫的起源,有許許多多的傳說,愛國者甚至可以追溯到中國明朝仕女們的捶球游戲,不過最為典型的說法還是認為高爾夫起源於蘇格蘭。這里我們沿著時光的隧道走回去,就高爾夫歷史進行一番回顧。
1457年:蘇格蘭國會首次制訂了關於高爾夫的法案,國王吉姆斯明令禁止高爾夫運動,因為當時很多士兵因為迷戀這項運動,用弓來打球,忽略了練兵。
1637年:殘忍的一件事!一個小男孩因為偷了高爾夫球而被活活弔死。當時的高爾夫球確實很貴,而且這項運動因此事名氣大長。
1743年:第一套有文字記載的高爾夫球及球桿從蘇格蘭的Leith港運至美國南卡的Charleston港。
1744年:愛丁堡高爾夫球友協會制定了世界上第一個高爾夫運動的規則,而且以明文方式公布,共十三條,其中有一條規定如何從"積水地"中脫困的。
1829年:高爾夫運動隨著英國國王的足跡而推廣開來。同年,印度的皇家Calcutta高爾夫俱樂部正式開幕,這是現存不列顛群島外的最古老的球場。
1848年:高爾夫球首次由羽毛制改變成一體型的gutta percha材料製成,這是一種類似於橡膠的,用於導根工程的材料。
1860年:首屆英國公開賽開賽,當時只有八位職業選手參加,比賽在Prestwick球場進行,球場共十二洞,球員們一天打三輪。Willie Park的總積分為174桿,以兩桿的優勢擊敗老湯姆·毛里斯,奪得冠軍,
1872年:小湯姆·毛里斯第四次在英國公開賽中奪冠,平了由他父親創下的紀錄。
1888年:St.Andrews在紐約的Yonkers創設。它是目前美國仍在運作的最古老的俱樂部。
1894年:五家美國高爾夫俱樂部聯合創建了美國高爾夫協會,其中兩家還舉辦了"美國錦標賽"。
1898後:Haskell球問世,這是以橡膠線纏繞為核心的高爾夫球,這一發明具有重要意義,使得所有高爾夫球員的擊球距離似乎一夜之間大漲15碼。
進入二十世紀後,高爾夫的發展進入了較快的時期,從這一段的歷史看,高球輪兆球壇上的大事也明顯增加,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高爾夫的發展:
1902年,東利亞桑那州大學學生Harvard在校際錦標賽上獲得五連冠。
1903年,抽著雪茄的Walter Travis在四十二歲時奪得英國業余賽冠軍,因為他使用了怪異的Schenectady推桿,因此幾乎無人喝采。七年後,R&A禁止在比賽中使用這種桿身接在桿頭中的球桿,這項禁令一直持續到1952年。
1905年,Leightgon Calkins推出第一套差點系統,並獲得美國高爾夫協會的認可。有趣的是,Calkins在退休後成為一位裸體主義者。
1908年,美國高爾夫雜志正式發行,該雜志由業余冠軍得主Walter Travis和Grantland Rice編輯。
1909年,美國高爾夫協會規定,年滿十五周歲仍以背球桿為職業者,將喪失業余賽的資格。
1910年,四屆美國公開賽冠軍得主Willie Anderson在32歲時與世長辭,去世原因據說是"動脈硬化",這實際是當時對酗酒的委婉稱呼。
1911年,絕備Charles Blair Macdonald在紐約長島建成頗為壯觀的國家高爾夫球場,其中大部分球洞都並桐毀是受英國最佳球洞的啟發而建成的。同年,"標准桿"被定義為完美的擊球結果,每個洞允許兩桿的推桿。
1912年,座落於費城外圍的Merion東球場開幕,設計者Hugh Wilson是該俱樂部會員,這一球場稱得上是經典之作。
1913年,20歲的業余球員Francis Quimet贏得美國公開賽冠軍,當時比賽在鄉村俱樂部舉行。Quimet在加賽中擊敗英格蘭的最佳球員Harry Vardon及Ted Ray。
1916年,芝加哥業余選手Chick Evans成為首位在同一年內奪得美國業余賽和美國公開賽冠軍的球員。這個名字後來成為桿弟獎學金的計劃名,時至今日,這仍然是最佳慈善活動。該計劃已經送了7000位桿弟上大學。同年,美國PGA創立,並舉行首屆PGA錦標賽,Jim Barnes奪得冠軍。
1918年,Pine Valley開幕,這時George Crump已經過世幾年了,他是該球場的發現者、創立者和金主。這一球場在創立後立即因為驚人的球洞設計和配置成為聖地,不過這一球場打起來實在很困難。到今天許多難打的球洞都已經被除去了。
1919年,土地開發者Samuel Morse把沿著Monterey海岸的珍貴土地用於建球場,而不是蓋房子,這樣,圓沙灘球場誕生了。
1920年,Inverness承辦美國公開賽,當時的果嶺實在很差,美國高爾夫協會因此創立了果嶺部,這大概是它成立以來的最大貢獻。
顯而易見的是高爾夫歷史上出現重要事情的年頭越來越多,這無疑表明高爾夫的發展進程在加快,並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現在我們接著講二十年代的歷程:
1921年:第一個關於高爾夫球的規格出現,要求是球不得重於1.62盎司,且直徑不得小於1.62英寸,而此前由於沒有統一規定,球的重量與尺寸一直是各式各樣的。
1922年:美國公開賽開始出售門票。此前,入場觀看球賽一直是免費的,同時這一年投入攝制了廣告片對門票進行促銷。
同年,第一項國際性對抗賽Walker杯誕生,在當年的比賽中,美國隊輕取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隊。不過那時的球風不錯,沒人有過激表現,甚至沒人振臂高呼。
1923年:21歲的Bobby Jones終於獲得了一個大賽冠軍,即美國公開賽,他自1916年14歲時就被譽為高爾夫神童,可是在大型比賽中卻始終沒有出色表現。
1924年:當時的社會名人Edith Cummings,也是1923年美國女子業余賽冠軍成為第一位上了《時代》雜志封面的女性,她被F.Scott Fitzgerald描述成了"了不起的蓋茨比"時代的喬丹。
1925年:USGA終於承認了鋼質桿身的合法地位,原因是長期以來一直被用來製做桿身的核桃木產量已經供應不足。此前關於鋼質桿身是否合法問題爭論了整整十年。 1927年:這是很重要的一年,發生了不少事。
首先是Walter Hagen贏得了他的第五個PGA錦標賽,並且是四連冠。當時的比賽方式是六天進行十二輪。
首屆萊德杯開賽,象首屆Walker杯一樣,美國隊再次輕取大不列顛不隊,不過賽場仍然秩序不錯, 沒人有象今天的球員和球迷一樣的過激行為。
一些原來非正式的冬季賽事被美國PGA組合成"巡迴賽",在接下來的四十一年裡,它一直由佛羅里達州的PGA總部運作。
1928年:當年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如果你只能選一個球場打球,會選哪座?"最佳答案是圓沙灘的鄰居Cypress Point。
1930年:高爾夫神童Bobby Jones拍攝了系列電影和著作,幾部影片的放映都相當成功,他為此收取了巨額報酬,不過付出的代價也不小,不是放棄業余選手資格。
進入三十年代之的一,高爾夫的發展變化越來越細化了。
1931年,Bobby Jones拍攝了一系列電影及著作,這是他放棄業余資格為代價的,不過他也獲得了巨額利潤。當時名為《Short》的影片和其他幾部在電影院播放的片子都獲得了相當的成功。同年,為了限制擊球距離,美國高爾夫協會把球的尺寸增加到1.68英寸,同時重量降至1.55盎司。對球員們來說,有利的是新球浮力較好,不利的是在風中很難控制。
1932年,Curtis杯首屆比賽,由來自波士頓的Curtis姐妹和Margaret倡導正式開始,美國隊奪冠。比賽是在一種平和的氛圍下進行,沒有人吶喊,更沒人揮拳。同年,沙坑挖起桿幫助Gene
Sarazen奪得美國及英國公開賽兩項冠軍,使得挖起桿名聲大振。還是在這一年,奧古斯塔高爾夫俱樂部正式落成,這一球場是由Alister Mackenzie設計、由Bobby Jones為顧問。
1934年,奧古斯塔俱樂部由Bobby Jones支持舉辦了奧古斯塔邀請賽,這項比賽就是後來的精英賽。
1935年,Gene Sarazen在奧古斯塔俱樂部第十五洞直接打出雙老鷹球。同年,奧運會英雄Babe Didrikson決定參加大型業余賽,並獲得德州公開賽冠軍,但她因從其它運動中獲得獎金而喪失資格,這一規定在1944年才得以修正。還是這一年,Glenna Collett Vare贏得第六屆美國業余女子賽冠軍。
1936年,Johnny Fischer獲得美國業余賽冠軍。他是最後一位以木質桿身贏得美國國家級比賽的球員。當年正值經濟大蕭條,各處球場紛紛關閉。美國高爾夫協會的俱樂部會員從1932年的1148家驟降至762家。
1938年,San Snead拿下八項比賽冠軍,獲得19534美元的獎金,這在當時可說是一個天文數字了。同年,美國高爾夫協會把原來最大限制球桿桿數由原來的10支擴為14支。
1939年,Byron Nelson在加賽中贏得美國公開賽冠軍。
1940年,在巡迴賽中玩了十年的本·哈要終於獲得首項冠軍--南北公開賽冠軍。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創傷,高爾夫也因此受到很深的影響。下面是四十年代高爾夫大事記:
1941年,這是歷史上讓人非常難忘的一年,這一年珍珠港遭到轟炸後,美國高爾夫協會宣布在二戰期間不再舉行美國公開賽,這一決定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相同。
1942年,舉行了Hale美國公開賽,不過不是美國公開賽。
1943年,奧古斯塔高爾夫俱樂部關閉,牛和火雞在球道上漫步。 1945年,Byron Nelson連勝十一場,僅管當時的果嶺狀況並不好,他這一年的平均桿數仍然達到了68.3桿。
1946年,被稱為雀斑女的Petty Berg贏得了第一屆美國女子公開賽冠軍。同年,農業學家Glenn Burton接受了美國高爾夫的資助,為熱帶氣候培育出不同的草種,使美國高爾夫在太陽地區更受歡迎。
1947,以一種"球場難度評定"的方法取代標准桿,而成為差點系統的一個重要因素。同年,高爾夫世界雜志在Pinehurst創刊,創辦人是前PGA巡迴賽的主事者。
1948年,第一輛高爾夫球車問世並獲得專利。當時的款式有些簡陋,有離合器和打檔桿。
1950年,高爾夫文摘面世,是由西北大學畢業生比爾·大衛、Howard Gill和Jack Barnett聯合創辦。同年,LPGA建立,創始委員有十二位。
五十年代的高爾夫世界已經開始熱鬧起來。
1951年,一部內容是本·哈根自傳的電影《跟著太陽》上映。據悉片中的Ann Banter看上去很棒,而Glenn Ford則看上去象不會打球一樣。同年,美國高爾夫協會和R&A召開會議,成功地達成世界統一的高爾夫規則,在會議過程中,他們廢除了對抗賽的兩難情況。
1952年,Dwight D. Eisenhower當選美國總統。他是阿諾德·帕爾瑪的好友,兩人對高爾夫的推廣功不可沒。他在任八年間,四十五次光臨奧古斯塔球場。
1953年,本·哈根奪得精英賽、美國公開賽和英國公開賽三大賽事的冠軍。
1954年,Babe Didrikson Zaharis贏得美國女子公開賽冠軍,她是在胃癌手術後參加比賽的,兩年後她還是因胃癌去世。同年舉辦的美國公開賽首次有了電視轉播。
1957年,日本在高爾夫世界盃中奪冠,這在日本掀起高爾夫熱潮。時至今日,日本仍然是美國以外擁有高爾夫球場最多的國家。
1958年,阿諾德·帕爾瑪首次在精英賽中奪冠,此後一發不可收拾,又三次衛冕。
1960年,阿諾德·帕爾瑪在精英賽中奪冠,接著在美國公開賽中折桂,在英國公開賽中屈居亞軍,後來又出席PGA錦標賽。同年,美國高爾夫協會出版《果嶺建造規格》。其中有爭議的是以沙代替土壤,雖然成本較高,卻是可行的。
進入六十年代,美國在高爾夫上的優勢已經很明顯了。
1961年,美國PGA被迫停止只限高加索裔會員的資格限制。同年,ABC運動執行長官Roone Arledge有機會轉播英國公開賽,其實,他是先錄好比賽,再迅速送往紐約,隔周播放的。
1962年,美國巡迴賽第一場獎金總額達10萬美元的賽事落幕,阿諾德·帕爾瑪險勝,他自己說:"我為自己的膽戰心驚得到了25000美元的回報"。這在當時可不是個小數目。同年,新秀傑克·尼克拉斯脫穎而出,他在美國公開賽中和老將阿諾德·帕爾瑪對戰,一開球就是三個博蒂,比賽相當緊張激烈,最後尼克拉斯在加賽中獲勝。
1964年,Mickey Wright第四次蟬聯美國女子公開賽冠軍,一時間成為巨星。
1965年,加里·普雷爾奪得美國公開賽冠軍,此前他已經在英國公開賽和PGA錦標賽中奪得過冠軍了,成為第四位獲得幾項主要賽事冠軍的球員。
1966年,為了改善打球過慢的狀況,比賽中開始引入"繼續推完"的概念。巡迴賽球員們拒絕遵守美國高爾夫協會和R&A的決定,計劃宣布告吹。
1967年,美國高爾夫協會終於說服其地區性分支機構採納差點系統,取球員最近二十次桿數中的最佳十回,結束了數十年的爭議。同年,Spalding研究員Bob Molitor發明現代二層球,一經問世,就橫掃市場。
1968年,在長期的爭議後,巡迴賽球員與美國PGA分家,成立自治性組織—PGA巡迴賽。美國高爾夫協會長年的執行長Joe Dey任巡迴賽理事長,為這一組織立下不小的功勞
3、Callaway詳細資料大全
Callaway的創辦人Ely Callaway在1982年創立了Callaway 高爾夫公司,在當年並不是叫做Callaway而是稱做為 Callaway Hickory Stick USA,Inc.,在當時他們的主力產品則是以推桿及挖起桿為主但最特別的地方則是在於桿身,因為在當時並不是用鐵制的桿身而是用Hickory木製的桿身。
基本介紹 外文名 :Callaway 致力於 :不斷創新為所有高爾夫球 提供 :各種產品和服務 擁有 :幾百年歷史的高爾夫運動 品牌簡介,發展簡史,成長歷程,消費群體,服豎做沒務理念,產品介紹,簽約球員, 品牌簡介 Callaway Golf公司(NYSE: ELY)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高爾夫球具製造商,致力於不斷創新為所有高爾夫球愛好者提供各種產品和服務,幫助他們提高球藝。卡拉威高爾夫公司在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生產和銷售各種高爾夫球桿、高爾夫球和配件。其各種出色的產品和尖端技術,對擁有幾百年歷史的高爾夫運動帶來了深刻的變革。 Callaway Golf一直站立在時代的潮頭,傾注著熱情、創新力、創造力和技術,使高球運動「優異並愉悅(Demonstrably Superior & Pleasingly Different)」,讓所有的高爾夫球友都能更輕松地享受高爾夫運動的樂趣。Callaway Golf不斷地以積極創新的精神,打造夢想中完美的高爾夫版圖。旗下知名品牌包括: Callaway Golf®, Odyssey®, Top-Flite®和Ben Hogan® 。 發展簡史 到了1988年時Callaway推出了一套革命性的產品其專利則是稱做為S2H2" Short, Straight, Hollow Hosel"桿頸的部位非常短而且是中空設計,這種設計同時結合了凹背式球桿的平衡中心,稍許的Offset桿面內彎及貫穿桿頸的設計Bore-through 減少了胡含許多桿頸上的重量而將重量 更有效的轉移至擊球面,在當年同一時期他們才將舊有的公 司名字正式改為Callaway Golf Company。 過了一年S2H2的設計也延伸到了鐵制的木桿上但桿頭還是維持傳統的大小並不像今日的大頭桿那麼大,在那時候 S2H2 的鐵桿及木桿組已經提供較先進的碳纖維桿身以及鐵 桿身而不是像舊型的 Hickory 桿身,到了1990 年底 S2H2 的 Driver 已經在長青組 enior PGA巡迴賽中使用率則達到第一名,同年他們的業績也到達了2,150 萬美金。1990 年開始新一系列的木桿改變了整個高爾夫球的市場,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Big Bertha系列.此款球桿幫助了許多球友們在誤擊時能夠打出更直的球路,正因為如此再度成為 enior PGA, LPGA, Nike Tours 使用率最高的球桿,豐收的這一年再度為Callaway創下超過兩倍的成長業績則是到達一億三仟貳佰萬美金。 Callaway球桿 成長歷程 2005年07月 初創 2005年10月 正式上線 2005年11月 強強聯手支付寶網上交易平台開通 2006年05月 進駐北京CBD核心商業區-建外SOHO 2006年08月 民生銀行信用卡商城高爾夫唯一合作夥伴 2007年11月 CBD實體旗艦店正式營業 2008年05月 發起「情系災區慈善捐款」活動 2008年11月 當當網高爾夫商城店開通 2008年12月 榮獲Taylormade 「2008年度最具潛力客戶」獎 2009年03月 成為Taylormade新品發布指定網路平台 2009年12月 OK高爾夫3.0版全新上線,服務全面升級 消費群體 Callaway的目標消費群,是獻給喜愛運動,釋放壓力的高爾夫運動的愛好者的。其產品是給所有喜愛高爾夫的人們提供革新的、功能性的產品,Callaway的經營理念是使顧客獲得滿意。寧波莎艾經營的Callaway第一家旗艦店已於04年初在上海SOGO久光店登場。余納 卡拉威高爾夫 LOGE 服務理念 Callaway高爾夫,致力於提供高品質的高爾夫產品及服務! 我們期盼 伴隨每一位高爾夫人的夢想而成長; 我們努力 為高爾夫運動在中國的健康發展貢獻一己之力; 我們要——成為高爾夫行業備受歡迎的產品及服務提供商! 這是我們共同的夢想! Callaway的價值觀 高績效文化 緊迫感和使命感促使我們不斷的去尋求改善和追求卓越。 領先的產品和服務 我們所追求的是超乎預期的領先的產品創新、質量、回響以及服務。 高標準的道德規范 以高標準的道德誠信來規范自我。 團隊精神 我們創建互相尊重,開誠布公,寬容的辦公環境,強調團隊協作精神 價值回饋 我們追求出眾的利益回報,並將此致力於為我們的消費者帶來突破和創新的產品和服務,獎勵我們團隊成員的出色表現,以及給予投資卡拉威使命的股東們相應的投資回報。 Callaway的歷史 Callaway golf 誕生於1982年。1982年,艾利·瑞佛斯·卡拉威購入一家專門製造挖起桿及推桿的小公司(Hickory Stick USA),至此,美國Callaway Golf Company(卡樂威高爾夫公司)正式成立。並且是股票上市公司 在1985年,卡拉威將公司從加州的沙漠中搬到濱海的Carl *** ad(卡爾斯貝德)現址,Callaway聘請當時在日本以製造檯球桿文明的Richard C·Helmstetter為首席設計師,開始了Callaway的輝煌歷程。1988年,劃時代的設計「S2H2」誕生,就在這一年,公司正式更名為「Callaway golf company」。1991年以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遠程加農炮命名的第一支大尺寸金屬桿頭的一號木桿Big Bertha問世。開啟了高爾夫球具的新時代。Callaway作為高爾夫球具品牌的領跑者,一直致力於新型球桿的研發。 Callaway能夠在高爾夫球具品牌商中站得住腳的主要因素就是其積極進取,不斷創新的精神。在1995年其首都推出鈦金屬一號木桿Great Big Bertha,使其成為木桿以及鐵桿銷售量第一的高爾夫球具品牌。 1992年,卡拉威高爾夫公司於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以創辦人艾利卡拉威的名字「艾利」做為股票名稱。1993年,卡拉威自掏腰包一百萬美元,創辦卡拉威高爾夫基金會, 1997年強強並購。卡拉威買下Odyssey Sports,Inc。(奧迪西運動公司),於是奧迪西推桿正式成為卡拉威高爾夫旗下的品牌,也讓卡拉威的球具產業更形擴大。Callaway再次一鳴驚人發布了Biggest Big Bertha鈦金屬一號木,依然是但是桿頭最大的球桿,Callaway的營業額打破歷史記錄達到8億4290萬美金。並且收購了當時深受歡迎的高爾夫球具品牌Odyssey Sports公司。 2000年初,卡拉威正式推出第一款高爾夫球Rule 35,正式進軍高爾夫球市場;而後繼的CB1、HX、HX Tour等球款,憑借著優異的性能表現,讓該品牌的高爾夫球在短短的數年裡,迅速成為美巡賽使用率第二高的品牌 2001年,一輩子在商場打滾的卡拉威終於累了,從公司總裁兼執行長的位置退休,將棒子交給Ronald A。 Drapeau(羅訥德·德瑞普), 2002年,具有六角形的表面,卓越的高爾夫球「HX」誕生劃時代的碳合金開球「C4」上市銷售。 2003年,盡管在2003年遭遇來自Titleist(泰特利斯)、TaylorMade(台樂美)的強力挑戰。不過,在並購了Top Flite、Ben Hogan之後,這位高爾夫球具界的巨人,仍將繼續坐穩他的龍頭寶座。2003年,美國知名運動公司Spalding(斯伯丁)宣告破產,卡拉威購入該公司旗下的Top Flite(塔普弗萊特)、Ben Hogan(班侯根)等品牌,也讓卡拉威的高爾夫球具版圖再添一塊。目前,卡拉威高爾夫公司共有卡拉威、奧迪西、塔普弗萊特與班侯根四個品牌,所生產製造的產品涵蓋木桿、鐵桿、挖起桿、推桿、球以及其它高爾夫球相關配件,銷售遍及全世界一百零七個國家 產品介紹 2011Callaway RAZR X鐵木桿 卡拉威(Callaway)高爾夫近日推出一款叫做Callaway RAZR X鐵木桿,五月中下旬,該款球桿在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上市。採用零滾動設計的球桿,在擊中桿面較低位置的情況下,仍能打出較高的出射角度,從而打出較高遠的軟著陸球。 增加甜蜜區,實現超遠距離 採用了極具進攻性的可變桿面厚度(VFT)技術,精確設計的每支球桿加大了甜蜜點,即使偏心擊球,仍然可形成極高球速,實現超遠距離。 熱處理技術使得Callaway能夠把RAZR X 的桿面製造得比Diablo Edge薄18%。這既提高了球速,又把更多重量分布到底部周邊以增加偏心擊球時的穩定性。標准款的桿面設計能夠讓打薄了的球也能飛起來。 簽約球員 大衛·利百特(David Leadbetter) 「20世紀90年代,我的一位好友,布魯絲·帕克是卡拉威高爾夫公司的銷售主管。我問他卡拉威高爾夫公司是否願意招聘一名專業的員工培訓人員,因為我認為這是一家非常具有發展前途的公司。當我有機會被告知到西海岸拜會艾利·卡拉威先生的時候,我就知道我們的合作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因為我太了解他了。所以在我們見面後,事情就這樣定下來了。」——大衛·利百特 菲爾·米克爾森(Phil Mickelson ) 米克爾森 綽號「左手怪傑」,從18個月大開始接觸高爾夫球。1985年,他曾在西方公開賽上奪得冠軍,成為繼Scott Verplank之後,首位在PGA巡迴賽上奪冠的業余球員。1990年,成為首位在美國業余錦標賽中奪冠的左手球員。在轉入職業球員以來的十幾個賽季中,米克爾森 幾乎每個賽季都有奪冠記錄。自1994年以來,每年都是總統杯和萊德杯隊的隊員。 厄尼·艾爾斯(Ernie Els ) 埃爾斯 是當今高壇最有天賦的球員之一,同時也是一名全能性運動員。年少時,他的網球、橄欖球以及板球的技藝都十分高超。不過從17歲開始,埃爾斯 的重心就全部轉移到了高爾夫上。1992年,埃爾斯 加入南非巡迴賽,第一個賽季他就贏得了六場比賽,接下來的一個賽季他又在日本奪得一個冠軍。1994年以前,埃爾斯 的主要戰場在歐巡賽。他在1994年美國公開賽附加賽上擊敗羅博茨和蒙哥馬利 奪冠,由此受到了美國的關注,他也因此而成為了第4個奪得該頭銜的外國選手。到今天,埃爾斯 差不多已經在全球各個角落贏得過冠軍,當然最讓人矚目的還是他在溫特沃斯破紀錄,六奪世界比洞錦標賽。 安妮卡·索倫斯坦(Annika Sorenstam) 安妮卡·索倫斯坦 出生於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五歲起開始打網球,很快在斯德哥爾摩少年網球排前十;十二歲放棄網球轉攻高爾夫,二十歲那年,索倫斯坦 接受了亞利桑那大學的獎學金,從瑞典移民到了美國,在大學期間她一共拿下七場業余冠軍,包括1991年的NCAA冠軍和1992年世界業余錦標賽冠軍。 之後,轉入職業賽的索倫斯坦 在第二年就在美國女子公開賽拿下了個人第一場LPGA的勝利,第二年她又蟬聯冠軍,震驚了世界。2001年,她單年就奪下八場冠軍,坐上了世界第一寶座,而且打出單輪59桿,這也是男子高手才有過的紀錄。 洛克·米迪特(Roo Mediate ) 1991年,洛克在多拉萊德公開賽上成為第一位以加長型推桿獲得PGA巡迴賽冠軍的選手。2005年,他在美國公開賽的最佳成績排名第六。他獲得過5次PGA 巡迴賽冠軍。洛克從中學起就將興趣從棒球轉向高爾夫。大學期間在冠軍巡迴賽成員吉姆·費里的幫助下,他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洛克在2007年的早期賽季為高爾夫頻道作現場解說。在2007年3月的阿諾帕爾墨邀請賽中洛克獲得亞軍。2008年賽季在多利松的美國公開賽中洛克以第二名的成績震驚高球世界。他在周一的延長加賽 18洞的驟死賽中與泰格·伍茲 同台競技。這是他職業生涯中在四大賽中獲得的最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