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欲曉禮品
1、有關青春的格言(5則),有關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故事(10則)
青春格言
青春的朝氣和前進不已的好奇心若消失,人生就沒有意義了——穆勒
人的青春是短暫的,但是,如果卑劣地度過這短暫的青春,就顯得太多了----莎士比亞
誰能保持永遠的青春,便是偉大的人——郭沫弱
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孟郊
春天不播種,夏天就不生長,秋天就不能收獲,冬天就不能品嘗——海德
希望會使你年輕,因為希望和青春是同胞兄弟——雪萊
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席慕容
青春是在它即將逝去的時候最具有魅力——塞涅卡
自信和希望是青年的特權——王爾德
青年人充滿活力,像春水一樣豐富——拜倫
青春期完全是搜索的的大好時光——史帝文森
青年時種下什麼,老年時就收獲什麼——易卜生
青年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朱德
青春時代是一個短暫的美夢,當你醒來時,它早已消逝得無影無蹤——莎士比亞
世界上沒有再比青春更美好的了,沒有再比青春更珍貴的了!春天就像黃金,你想做成什麼,就能做成什麼——高爾基
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時期,而是心靈的一種狀態——塞涅卡
青春是一年的青春,青春是生命的的春天——雨果
青春最漂亮的裝飾應該是勇氣——德 雷*馬克
青春呀,永遠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屬於這些永遠力爭上游的人,永遠忘我勞塌帆備動的人,永遠謙虛的人——雷鋒
一個時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個時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馬克思
(我寧願一百次跌倒,一百零一次地爬起來;只要爬起來,就要有進無退——年輕張海迪)
老年時最大的安慰莫過於意識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獻給了永不衰老的事業——德 叔本華
啊,青春,青春!或許你美妙的全部奧秘不在於能夠做出一切,而在於希望做出一切——俄 屠格涅夫
青春之所以幸福,就因為它有前途——俄 果戈里
宋朝文彥博,幼兒倒有浮球之智。
司馬溫公,倒有破瓮救兒之謀;
漢孔融,四歲讓梨,懂得謙遜之禮;
(十三郎五歲朝天,唐劉晏七歲舉翰林,一個正字參朋比。)(漢)黃香九歲溫席奉親;
秦甘羅,一十二歲身為宰相團毀;
吳周瑜,(七歲學文,九歲習武,)一十三歲(官)拜(為)水軍都督,(統帶千軍萬馬)執掌六郡八十一州之兵權,
施苦肉、獻連環、借東風、借鵰翎、火燒戰船,
使曹操望風鼠竄,險些命喪江南。
雖有卧龍、鳳雛之相幫,那周瑜也算小孩子當中之魁首。周瑜(175-210),字公瑾,東吳四英將第一位,廬江舒城人。幼年與孫策相識,結為生死之交。後孫策脫離袁術自立後,周瑜主動投奔孫策。在孫策平定江東的戰爭中起到了謀士和武將的雙重作用,用計謀收服了太史慈。孫策平定江東後,周瑜任水轎枯軍都督。200年,孫策早逝,臨死前對孫權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孫權繼位後,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孫權西征黃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標直指江東,孫權戰和未定。周瑜及時從鄱陽湖趕回,正確分析了曹操遠來的種種弊端,使孫權決定與曹操一戰。周瑜身為水軍大都督,用火攻之計大破曹操,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後,周瑜攻打南郡時中毒箭,但還是拚死取下了南郡。隨後周瑜割長江南岸給劉備,但劉備至京口見孫權,要求得到整個荊州,孫權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養傷,在生病期間周瑜提醒孫權要提防劉備。210年,周瑜領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時箭傷發作,英年早逝,年僅36歲。孫權聞訊後,立即素服迎接周瑜靈柩回柴桑。
二十七歲的霍去病早就少壯魁偉,英威高雄,提兵十萬橫邊朔,北擊匈奴王庭,封鎖狼居胥了;比爾蓋茨已經投筆從商,開始為信息時代的微軟帝國奠基;雄姿英發的三國周郎赤壁,青春儒鋼,談笑間檣櫓與百萬雄師灰飛煙滅。自古英雄出少年,真所謂「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
霍去病 19歲封驃騎將軍
晏殊7歲中進士
王勃13歲寫《滕王閣序》
漢武帝(劉徹)廢太尉設大司馬,光武帝(劉秀)又廢大司馬為太尉,故大司馬即太尉,為掌管軍政和軍賦的...張也點頭贊許,有感而發道:「有道是自古英雄出少年,明顯、就應了他所求之事吧!可惜!可惜!我膝下無子,要得你這樣一子劉秀
陳元方,名紀,字元方,東漢穎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在《世說新語》里,直接介紹陳元方言行的至少有八條,分布在《德行》《言語》《政事》《方正》《規箴》《夙慧》六門。這八條記錄,除了《德行》之10的內容(華歆遇子弟甚整,雖閑室之內,嚴若朝典。陳元方兄弟恣柔愛之道,而二門之里,兩不失雍熙之軌焉)為空泛評價的話以外,其餘的七條,都是七個精彩的瞬間,記載了陳元方和他的家人們的生活。
要說陳元方,得先說他的父親陳太丘。「太丘」本是河南一個地名,陳元方的父親陳實(音為「實」,字為寶蓋頭下面一個「是」)曾經是那裡的行政長官,所以後人稱他為「陳太丘」。這人為官清廉,家裡簡陋到連拉車的僕役都沒有。應宰府招見的時候,叫大兒子陳元方親自拉車,車上坐著老爺子抱著小孫子長文,二兒子季方則隨後挑著行李。到了宰府,主人設宴招待他們,當時的八大名士號稱「八龍」,一個給他們開門打簾,一個行酒,其他的六龍輪番布菜。可見陳家父子所得到的禮遇是非常非常高的(見《德行》之6、陳太丘詣荀朗陵,貧儉無僕役,乃使元方將車,季方持杖後從,長文尚小,載著車中。既至,荀使叔慈應門,慈明行酒,餘六龍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於時太史奏:「真人東行。」)這一道獨特的風景成為當地的奇聞,人們甚至給這父子三個畫像後廣為傳誦,說他們出行是「真人東行」,尊稱他們父子三人為「三君」。
陳老爺子一生最得意的事情,應該是生了陳元方和陳季方這么兩個才學見識都非常高明的兒子,並且這兩個兒子又給他生了很出色的孫子,陳家可謂滿門俊才。某天,元方的兒子長文和季方的兒子孝先爭吵,各自誇耀自己的父親的功業德品高,吵了好久爭不出勝負,這兩個娃娃跑到爺爺陳太丘那裡,要老爺子下結論。沒想到老爺子不緊不慢地說:「論學識品行,元方和季方各有所長,互為兄長,難以分出高下優劣啊!」(見《德行》之8、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於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不知道小兄弟兩個聽到爺爺的決斷會不會滿意,但是爺爺的發自內心的得意和贊賞,以及後來長文孝文的才學出眾,卻不由得後世為父母的人生出些嫉妒來———生子孫若此,夫復何求!這個故事流傳很廣泛,並成了個成語叫「難兄難弟」。「難」 字讀陰平(即口語所說的普通話「一聲」),本來是「各有長處,難以分出高下」的意思,到了今天,卻將「難」解釋成了「苦難」的「難」,「難」的讀音也成了去聲(即口語所說的普通話「四聲」),成了「一起患難的人,共處同一個困難境地的人」的意思。如今偶爾在一些生僻的文章里,也還是將「難」字讀陰平,意思是「譏諷同樣的壞」,取其原意的反意。不過後來無論哪種解釋,都已經不是原來的面目了。
陳元方自幼就非常出色,《世說新語》里記載了他小時候的幾個故事:
故事一:陳元方七歲的時候,某天父親陳太丘跟一位朋友約定一同出門,約好正午時碰頭。正午已過,不見那朋友來,太丘不再等候就自己走了。後來那人來了,陳元方當時正在門外玩,那人便問元方:「你父親在家嗎?」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來,他已經走了。」那人便發起脾氣來,罵道:「真不是個好東西!跟別人約好一塊兒走,卻把別人丟下,自個兒走了!」元方說:「您跟我爸爸約好正午一同出發,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那人頓時感到尷尬加慚愧,便從車里下來,想跟元方握手,卻不想元方連頭也不回地走進了自家的大門。(見《方正》之、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作者借陳紀的責客語,從反面來說明「信」和「禮」的重要性。陳元方小小年紀,說話行事鎮靜沉著,面對咄咄逼人的成年人針鋒相對,指出對方不但「無信」,而且「無禮」,義正而辭嚴,逼得對方無言可答,並以拂袖進門表明自己的態度,七歲的時候就有如此見識作為,真是叫人嘆服。
故事二:陳太丘家簡貧無僕役,有客人來了,陳老爺子和他們作徹夜暢談,命大兒子元方二兒子季方去給客人煮飯。小兄弟兩個把米放到鍋里,就去聽大人們談講,聽到入神,竟忘記了繼續撈米蒸飯,將本來要作的干米飯煮成了稀粥。陳老爺子來問,就老老實實地回答,只顧著聽大人們談講了。陳老爺子於是問他們:「那你們說說,都聽到什麼了?」兩兄弟很快講所得到的感受全部復述了一回,要點中心全都記得清清楚楚,陳老爺子聽了非常滿意,就說:「稀粥就稀粥吧,何必非得是蒸飯呢。」(《夙慧》之1、賓客詣陳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與太丘論議,二人進火,俱委而竊聽。炊忘著簞,飯落釜中。太丘問:「炊何不餾?」元方、季方長跪曰:「大人與客語,乃俱竊聽,炊忘著簞,飯今成糜。」太丘曰:「爾頗有所識不?」對曰:「彷彿記之。」二子長跪俱說,更相易奪,言無遺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飯也?」)陳老爺子是個教子有方的父親,他看到兒子們這么愛學習,內心非常欣慰,對於一些因勤學導致的細小疏漏並不責糾。相信那天的賓客,既然都是能和陳老爺子徹夜暢談的人,水準應該也是非常高的,也斷不會因為兩個孩子沒煮好飯而感到陳家待客失禮,他們沒准還在吃飯的時候,將兩個孩子都喊過來一起吃,一邊吃一邊繼續談論學問品行的話題。這個故事是《世說新語》的《夙慧》門的第一條,可見作者的推崇程度。陳元方兄弟後來均以博學多才而天下聞名,這和他們從小所具有的良好學習氛圍,以及他們自身勤學苦練積極學習有著最直接的關系。
故事三:陳元方出身大家世族,父親又是政府官員,對人情世故官場狡詐自小就看得非常清楚。曾經有人千方百計用言語誘導他評論當朝和自己的父親,陳元方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不會在對方用心險惡的情況下說出來,而是改評論古人,既不違心,又使對方抓不住什麼把柄(見《言語》之6、潁川太守髡陳仲弓。客有問元方:「府君如何?」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如何?」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稱:『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傴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慚而退。)其機智應變可見一斑。他11歲那年,某天袁公要他評論他父親陳老爺子在太丘的政績,陳元方以非常驕傲自豪的語氣評論父親的功績,認為父親很了不起。不想袁公聽了,微微一笑,說:「我以前曾經也做過這樣的事情的呀,是你父親學了我的做法了,還是我效仿了你父親了?」這個問題很難回答,稍微不慎則顏面盡失,想是袁公並非真正想知道是誰學了誰,而是有意為難陳元方。不想小小的陳元方脫口而出:「周公和孔子是不同時代的人,為官方式的做法一樣可以理解,但是誰也不是誰的老師!」(見《政事》之3、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顧了對方的尊嚴,又保存了自己的體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損人也不損己,想袁公聽了,定會暗暗點頭稱奇。關於這個故事,還有一點耐人尋味的地方: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個小孩子,但是所歸屬的門類既不是在專門說早慧兒童故事的《夙惠》門,也不是在一般言論記載的《言語》門,而是在專門記載官員施政方式的《政事》門,可見後人對此事評價是如何的高了。
2、哈尼族性風俗習慣是什麼?
哈尼族風俗習慣如下:
1、哈尼族的婚禮
每逢「扎勒特」(十月年),各地哈尼族的姑媽,娘娘及所有出嫁了的女子都要回娘家來,與父母兄弟同度佳節,藉以追認血緣祖根。娘家親人製作豐美的食品以盛情款待。
按照哈尼族男女分桌進食的傳統風俗,女主人特意為回娘家的姑媽、娘娘們單獨設宴。眾女面對著滿桌可口的食品卻羞於下筷。
女主人便將一片芭蘸葉鋪在各人面前,隨即將桌上的各種美味一一揀到芭焦葉中,請客人盡量享用。
在女主人的盛情面前,客人只好揀起一片食物好象正在吃,其實,她並沒有吃,而是把食物巧妙地捏在端飯碗的兩個手指問,表示懂禮。
在紅河一帶奕車人男女青年社交擇偶活動中,還有一種奇妙的戀愛宴會,當地哈尼語稱作「阿巴多」。
「阿巴多」多在「十月年」期間舉行,經同村的一群男青年商議,邀請遠村一群姑娘於某日夜晚前來「阿巴多」,屆時,一二十位妙齡女郎整裝一新,手持火把來到男方村赴宴。
男青年們見姑娘們應邀赴宴,欣喜若狂,便在一間燈燭通明的公房裡,擺開數張八仙桌,桌面上擺滿了大塊臘肉、乾巴、清蒸鯉魚、腌鴨蛋、大塊煎豆腐、大塊粑粑,煮大公雞,能上桌面的各種菜應有盡有。准備就緒,宴會開始,男女青年配對入席。
桌外有一位風趣的斟酒人,給每人面前的酒杯里盛滿酒。隨即,伙子頭和姑娘頭先舉杯互相對唱敬酒歌,互相敬酒,然後一一互唱互敬下去。
當一對男女相互敬酒之際,其餘各對則相互敬菜唱歌。酒過三巡,東方欲曉,姑娘們便要告辭回去了。
伙子們用芭蕉葉包紮好各種美味,分別送給站娘們在半路上吃,並定好到姑娘村還「阿巴多」的具體時間,姑娘們這才腳踏青霜消失在山路盡頭。
2、哈尼族的民族節日
哈尼族盛大的傳統節日有苦扎扎節(即農歷六月二十四的火把節)、十月年,還有喝新谷酒的習俗。
屆時,唱歌跳舞、摔跤、磨秋、射弩,熱鬧異常。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把宴席擺到街心,飯桌相連成長龍,進行長街宴,同喝街心酒,共慶新春佳節,表現了哈尼族人相親相愛、團結互助的精神。
六月年
哈尼族的民族節叫「庫扎扎」,時間為夏歷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
六月年也是個歡樂的節日,紅河地區稱「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後,節期三至六天。
節日里,以村寨為單位殺牛祭「秋房」,牛肉各戶分回祭祖,青年們聚集在一起「盪鞦韆」、摔角、狩獵、唱山歌,盡情歡樂。
傳說,在遠古的時候,哈尼人不知道一年要分幾個月,後來,太陽和月亮傳授給哈尼人分月的辦法,在人間栽了一棵年月樹,一枝樹干算一個,哈尼人分得了第六枝,從此,就在六月過「庫扎扎」。
又說,過去有七個吵租仙女到哈尼寨,做了一個磨伙,她們輪流玩耍,把站在權上的小鳥也逗笑了。鳥兒歡樂地唱起歌來,歌聲感動了天神,天神把福降給了人間??人們懷念七仙女,每年過「庫扎扎」升消兆時都要打鞦韆。
內地紅河南岸的哈尼族,也過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節日。正月年過三至五天,有條件的人家殺豬祭祖,初一吃湯圓,親友之間互相宴請。端午和中秋節大體同漢俗。
過節分三天進行,六月二十三日,全寨要殺一頭牛祭_神,把祭_的牛肉分給各戶。六月二十四日,人們都要在家休息一天,每人殺一隻雞,父母給子女們叫魂,先由寨外叫進屋裡,叫魂的范圍很廣,日常生產勞動所到之處都要叫到。
野獸嚇著,雷響驚著和跌倒過的地方都要叫到,不能讓魂在受驚處躲下。認為叫過,人的身體會強壯起來,六月二十五日晚,用牛筋骨敲打著簸糞,用干蘆葦或易燃的樹條紮成火把,點燃後從家裡往外攆,把災難和鬼怪邪魔攆出去。
然後把火把綁在樹上,求火把神護佐莊稼和牲畜成長橋態得好,不遭蟲災,不得病。
3、吃新谷
紅河一帶哈尼族,農歷七月的第一個龍日,有「吃新谷」的習俗。吃新谷這一天,每戶人家按照老規矩,應在東方剛露魚肚白時,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連根帶穗的稻子。
拔稻時要選擇株數逢單的稻穴,背回時無論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則以為不吉。
到了下午,把早上背回來的稻穗搓下穀粒,連殼放在鍋里烘焙直至出米花。大家吃米花前,應先給狗吃一點。
因為自古傳說,哈尼族在一場大洪水後重新得到的谷種是狗叼來的,所以要感謝它。吃過米花,也要把當年栽種的瓜豆菜蔬統統拿出來嘗新,同時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筍,象徵來年的收成象新竹一樣節節高;還要殺吃閹過的大肥雞,希冀來年的生活豐足美滿。
4、十月年
哈尼族的最大節日是過「十月年」,前後歷時六天,具體日期各寨可先可後。在農歷十月間過,哈尼人稱它為「扎樂特」。
按照他們古老的歷法,每年農歷十月第一個辰龍日為新年之始(相當於漢族的大年初一)。節日里每個村寨都要舉行街心酒宴,叫作「姿八奇」。
農歷十月,稻穀剛進倉,家家戶戶舂糯米粑粑,烤制香甜的「悶鍋酒」,准備選屬龍日過年。過年的頭天,人們把家裡屋外、寨子的每個角落打掃得乾乾凈凈,然後洗澡換衣。
新年當天,每個寨子要共殺一口豬。豬無論大小,肉按戶平均分配,哪怕心、肝、肺、腸、肚等數量有限,也要家家都分到。
到了下午,各家各戶用分得的豬肉和下水祭獻祖先,祭過龍樹、寨神以求人畜平安,五穀豐登後,街心酒宴開始。各家把最好、最拿手的菜端上桌進行比賽,看誰家的菜做得好吃、做得豐盛。
先請德高望重的老人入席,然後大家坐在桌子兩邊向老人敬酒,接著互相敬,慶豐收,祝全寨平安、來年風調雨順,大家同心同德再奪豐收。
酒足飯飽後,年過半百的婦女拿起宴席上的碗跳起碗舞,姑娘們砍下棕葉跳起棕扇舞,直到太陽落山。宴火點燃時,男人們敲起芒鼓,跳起神秘的芒鼓舞,人們盡情地跳,盡情地唱,直到第二天早晨才平靜下來。
節日里闔家團聚,還邀請附近其他民族的好友參加。他們終日歡聲不絕,特別是少不了唱起古老的民歌,講述節日的來歷和民族的歷史,歌唱豐收的喜悅。
這時正是大春上場,廄中豬肥的時節,有條件的人家都殺牲,舂糯米粑粑、蒸年糕、染黃糯米飯獻天地祖宗;男女老少都著新裝,親友們互相走訪;
有男孩子的人家多在這個節日里請媒人去說親,嫁出去的姑娘也要帶著酒、肉和粑粑回娘家獻祖過年;
村裡的老年人輪流著到接到訂婚禮物或有姑娘回家的人家去探望,分享一些禮品。墨江的部分哈尼族,年節里經常整個家族聚會餐(自帶食品),另外還有一種特殊的風俗,即前一年出嫁的新娘們,要集於村外山野里互相訴說自己的新婚生活,而嚴禁男子偷聽。
到了新年的後半期,每個寨子都要在寨中心擺上長長的酒宴,全村共飲同樂,慶祝象徵他們團結和睦,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
這種酒宴恰似一條長龍,故稱「長龍宴」;因設在街心,人們又稱之為「街心酒」。若是小寨,街心酒一個下午就可結束,若是大寨,則按戶劃分為三組,分三個下午舉行,每組輪流做東道主。
按約定的日子,做東的各戶人家,一大早就把方桌抬到清掃干凈的街心,一張接一張地擺放好,百來張桌子連成100多米的長龍。
午後,經一聲招呼,做東的各戶人家爭先恐後地把拿手好菜和美酒擺上桌。哪家的酒菜越好,就越有體面,所以許多人家連自己平時都捨不得吃的美味佳餚都一一獻出來。
一眼望去,魚雀、江鰍、鯉魚、竹筍、木耳、蘑菇、大肥雞??每桌20來碗,桌桌飄香,顯示出哈尼人辛勤勞作的成果和傳統的烹調技巧,展現出哈尼族最長最盛大宴席的風采。
在鑼鼓喧天的熱鬧氣氛中,人們根據不同的年齡、興趣與愛好自願組合就座。這時鑼鼓止息,鑼鼓手端鑼抬鼓逐桌接受人們敬酒獻菜。
接著,由一對姑娘代表眾人向老奶奶們一一敬酒。婦女先開吃,爾後男人才舉杯動筷。一連幾個小時的街心酒宴,溫馨和諧、喜氣洋洋,笑語歡歌不絕於耳。
當夜幕降臨時,一堆堆熊熊篝火燃起,男女青年們隨著鑼鼓、三弦、竹笛的伴奏,翩翩起舞。夜深了,人們漸漸離去,那些情侶們則走向棕櫚林、金竹叢中??
5、姑娘節
雲南省元陽縣碧播山一帶的哈尼族,每年農歷二月初四要歡度別開生面的姑娘節。這天,雞還未叫,男人們就要首先挑回一擔水,天麻麻亮時,再砍回一捆柴,接著,就生火燒水,把洗臉水恭恭敬敬地端給慢騰騰起床的婦女。
然後,男人們煮飯、洗菜、剁豬食、洗碗筷、帶小孩,婦女們則悠閑地坐在一旁,或做點針線活,或指揮男人做這做那。未出嫁的姑娘們,則連針線活也不做。
午飯後,男人們急忙趕到寨中的公共娛樂場所去,按習俗,先到的為勤勞者,後到的為懶惰者。小夥子們向情人借來女式新衣新褲,打扮成姑娘的樣子,在歡快的弦樂聲中翩翩起舞,直到太陽偏西才回家做飯,繼續服侍婦女到深夜。
姑娘節相傳起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四面環山、山拉泉潺潺、林木葳蕤的碧播寨,有個生得比金竹還標致的姑娘,名叫悠瑪。
悠瑪與英俊彪悍的青年獵人戛期相愛。但是,那時哈尼姑娘的婚姻要由土司頭人和父母作主。悠瑪的父母把她許配給了白土司的獨眼兒子。
悠瑪為此痛苦極了,她決心以死來表達對愛情的追求。二月初四這天,悠瑪獨自去薅勾勒山上砍柴,遇到了同村和鄰村的三個姑娘。
悠瑪向她們訴說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引得三個姑娘痛哭不止。原來,她們也是婚姻上的不幸者。四個姑娘忘了砍柴,也忘了回家,在山頂上互訴苦衷,愈訴愈愁,愈訴愈悲,就一起跳崖自盡了。
悲劇發生後,哈尼人覺得再也不能幹涉姑娘和小夥子們的婚姻了,特別是對姑娘,更應該給她們選擇意中人的權利。為了告誡後人,哈尼人就把每年的二月初四定為「姑娘節」,以表示尊重婦女和尊重婚姻自由。
這一帶的哈尼族男女青年自由相愛後,就自己選日子結婚,不要彩禮,也不辦酒席,用杯杯香茶招待前來祝賀的賓客。
6、敬老節
每年的農歷臘月十五,是哈尼族的敬老節,清早,老人梳洗後穿上新衣服准備歡度自己的節日。
成年人在家殺雞宰鴨,備辦美餐,小夥子將一棵小松樹載在過節的坪場旁,姑娘們挑來清水給它澆下定根水,象徵青年們祝願老人像青松一樣健康長壽,永葆青春。
7、里瑪主節
居住在紅河邊上的哈尼族崇奉布穀鳥,把布穀鳥尊稱為「合波阿瑪」(布穀鳥媽媽)。
每到山茶盛開的陽春三月,不論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聽到布穀鳥的鳴啼,人人都會報以一聲「我聽見了」的回答,表示對春天的歡呼。
據說,這一聲回答,可使勤勞善良的哈尼族農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終年和平康泰。
據傳說,布穀鳥是受天神阿波摩米的派遣,從遙遠天邊的石岩洞里飛出來,向人間傳達春天的消息的。當它飛過一個名叫「巷阿窩尼崩崩麻」的大海時,飛不動了,眼看快要掉進大海里去了。
突然,從海里翹起一條龍尾來,隨後龍尾變成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讓布穀鳥在上面歇腳。布穀鳥終於歷盡千辛萬苦,把春天的信息傳達給了人間。
按照前輩人沿襲下來的規矩,等多數人都聽到布穀鳥的叫聲後,就相約在一個屬羊的日子,備辦美味佳餚,用一種大樹的花汁浸泡糯米,蒸出噴香金黃的糯米飯,煮好紅鴨蛋,向布穀鳥虔誠地敬獻。
這天,村村寨寨的小夥子和姑娘們滿面春風,身著節日盛裝,會聚在一個適中草坪上,歡度一年一度的「里瑪主」節(春天的盛會),藉以選擇對象,談情說愛。
節後,各家選定一個好日子,在雀鳥未出巢、四山一片寂靜的五更時分,家長悄悄地把三叢秧苗插在自家田裡,意即、「開秧門」。
據說,「開秧門」時聽不到雀鳥的聲音,莊稼就能免災除害,獲得好收成。
8、捉螞蚱節
捉螞蚱節」,哈尼語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陰歷六月二十四日)後的一第個屬雞或屬猴日舉行。
哈尼族居住在山區,種植一季水稻。過了「六月年」,水稻就開始抽穗,為確保水稻豐收,哈尼族人民就採取過「捉螞蚱節」的方式來驅除和避免蟲災。
「捉螞蚱節」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裡捉瑪蚱,每家捉夠一竹簡(約二斤)後,就把螞蚱一隻一隻撒成四份:頭一堆,腿一堆,身一堆,翅膀一堆;
依次用劃開的竹片夾起來插在田埂和排水溝旁,以對尚未捉到地螞蚱及其他昆蟲進行恫嚇。半小時後,又要把這些螞蚱收進竹筒。
帶回家當菜或拌粑粑吃,據說螞蚱肉很甜。離開田野時,人們都要不停地大聲叫:「嘔,螞蚱,三天內不捉你了,三個月內你不要吃稻穀!」
8、吃新米節
哈尼族居住地區,農歷七月左右,穀物逐漸成熟各戶要選擇自己的好日子進行「卡都匹」(吃新米)活動。
過節時家長背著籮筐到地里拿些谷穗回來掛在門上,並且要拿稻俗桿製成「窩保波」,在「宗格」(倉_)前吹奏三回,表示要吃新糧了,祈求神靈保佑糧食收得多,人不得病,家畜興旺發展。
要殺一隻產蛋母雞獻飯,過年時殺的豬肥腸,豬耳朵和尾巴也要留到這時獻神。吃新米時要把老米和新米混合在一起煮,這叫做「妾都喝扎」(即新老交替),意思是老谷老米吃到新穀米上市,祈求年年有餘。
9、哈尼族的飲食,飲食愛喝酒
哈尼族中,老年男子普遍嗜好煙、酒,茶,有的以香芝麻棵枝葉當茶飲用。稻穀、玉米、高粱是他們釀造白酒的主要飲料(西雙版納哈尼族女子喜嚼檳榔)。
哈尼族喜飲酒,酒節特多。如祭母節、老人節、黃飯節、命名節,祭龍節、認舅節等。逢節便有美酒。最有趣的是"阿巴多"酒與歌的戀愛宴會。
(2)東方欲曉禮品擴展資料:
哈尼族,東南亞稱阿卡族,民族語言為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現代哈尼族使用新創制的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主要分布於中國雲南元江和瀾滄江之間,聚居於紅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鎮沅等縣,和泰國、緬甸、寮國、越南的北部山區。
本民族內部各自稱單位之間的互稱和其他民族對哈民族的稱謂也不一致,如元陽的哈尼互稱糯美、糯比、各和等;
雅尼互稱覺圍、覺交,漢族又稱其為愛尼;稱豪尼為布都、稱哦怒為西摩洛等。
在漢文史籍中,哈尼族的歷史名稱有:和夷、和蠻、和泥、禾泥、窩泥、倭泥、俄泥、阿泥、哈尼、斡泥、阿木、羅緬、糯比、路弼、卡惰、畢約、豪尼、惰塔等。可以看到這其中大部分與目前的自稱和互稱相近或相同。
參考資料:網路-哈尼族
3、關於紅砂大煞的問題
你沒有看清口訣:午月巳日為紅砂。
老大啊,你怎麼混淆了啊!紅砂大煞不等於八字里的金神!
老兄是擇日吧?《陰陽五要書》我沒有看過,但是我們那的仙公們都看著這口訣的。就是這:
口訣:「四孟月金雞四仲蛇,四季見丑日是紅砂。」
即子月午月卯月酉月,見巳日;寅月申月巳月亥月,見酉日;辰月戌月丑月未月,見丑日。定月以交節為准,不以初一來定。紅砂日為凶日,不可用,擇日要避開紅砂。
還有金神:
金神者, 乙丑, 己巳, 癸酉三組干支.
查法: 日柱或時柱見者為是.
<<相心賦>>雲: "金神貴格, 火地奇哉, 有剛斷明敏之才, 無刻薄欺瞞之意."柱中有火, 不行火鄉難發, 原局火無力, 逢火運顯貴. "金神入火鄉, 富貴天下響", "金神遇火威震運余胡邊疆".金見水則沉, 故金神不喜旁攔運行金水鄉, 不利西北.金神喜見財, 行財運則發; 財運雖美, 火鄉更妙.
另一查法:甲日生於乙丑、己巳、癸酉三個時辰者為是。己日生者亦是。考金神之義是取"巳酉丑"金毀瞎屬而名,又為"殺"(破碎)之位。子午卯酉"的"在巳,辰戌丑未"的"在丑,寅申巳亥"的"在酉。"的殺"是破球之星、加上金的剛性,成為"具有強烈破壞力"的星宿,人命帶之性多威猛強烈,膽大、好勝、常使人敬而遠之。剛金要得火煉,因此有"金神入火鄉,發如猛虎"之說。也就是金神命格的人,其命中或歲運逢著丙、丁、巳、午時,能有大發展。
金神格以生於秋天,命局中有火,且又是甲子日或甲辰日生者為最典型。
4、長征行的詩歌誰有?
長征詩歌-紀念長征(21首)
一
馬嘶人叫角號吹,萬面紅旗天際揮。
赤水金沙輾轉渡,雪山草地等閑飛。
橫空出世入天將,絕地逢生穿鐵蹄。
一曲悲歌多壯烈,千秋正氣樹豐碑
二
滾滾紅流染碧空,飄飄巨練舞長虹。
千山飛越雲追月,萬馬奔騰虎嘯風。
天地低昂歌正氣,江山馳騖走英雄。
夢隨萬里長征路,憑吊忠魂覓舊蹤。
三
千古江或宏山吊英雄,紅流磅礴走工農。
湘江血戰連天浪,瀘定飛行絕地風。
走馬南天人似鐵,揮鞭北地氣凌虹。
江山不負英雄志,遺有風流天地中。
四
博古先生羞博古,翻雲覆雨一言行。
兵臨贛水狼煙滾,苦戰湘江腥雨傾。
將士陣前縱喋血,書生紙上尚談兵。
古城遵義英雄出,力挽狂瀾日月擎。
五
古城遵義出真龍,一代偉人毛澤東。
赤水河邊遺妙筆,金沙江畔走神工。
兵勝諸葛不毛地,將越達開絕境中。
三面紅旗期陝北,英雄彎弓引雕弓。
六
一曲悲歌天地盪,紅軍血雨染湘江。
者譽驚濤駭起連天雪,烈火熊燃徹夜光。
戰馬長嘶偎俠骨,飛鴻凄唳俯沙場。
湘江嗚咽湘君泣,今古英靈是國殤。
七
一代梟雄石達開,安順兵敗不勝哀。
江河橫斷英雄路,風雨終消霸世才。
身陷重圍孤奮戰,軍臨死地久徘徊。
風雲巧遇百年後,萬里長征走疾雷。
八
一橋飛越風雲里,大渡河頭兵馬行。
號角齊鳴穿地裂,炮彈俱發向天傾。
滿腔正氣沖霄漢,千古悲歌泣鬼靈。
深褐斑斑看鐵索,終為壯士血凝成。
九
天風浩盪天神怒,一面紅旗上雪峰。
背頂寒天吹面雨,足踏凍土打頭風。
漫山壯士猛如虎,動地豪情矯勝龍。
一代偉人衣雪點,風流儒雅賦蒼穹。
十
竊國竊軍張國燾,紅軍隊里一飛梟。
朝違北上搞分裂,暮作南冠降敵曹。
狼子心腸血開口,陰陽權術暗藏刀.
奴才面目一朝現,人物風流也折腰!
十一
萬里長征歇遠行,茫茫草地久縱橫。
兵瀕死地不曾滅,禍起蕭牆但又生。
同室操戈千古恨,揚鑣分道五更星。
才超益德板橋上,喝退曹操萬甲兵。
十二
地緣深處莽千里,天宇盡頭紅一邊。
千曲蜿蜒過草地,三軍磅礴走泥丸。
馬革飢餐糧食盡,河流渴飲血拚干。
人間風雨出奇跡,正氣悲歌動九天。
十三
一道鬼門臘子口,長征北上擋頭行。
三軍號角震深谷,萬道火光封險陘。
絕壁飛梭下雲腳,橫空出世走神兵。
當年鏖戰風雲急,俠路相逢死後生。
十四
氣壓風雲天帝驚,紅軍橫越陝川中。
長纓共舞千年雪,赤練齊飛七彩虹。
西指昆侖王母地,東臨渭水漢秦宮。
巍巍寶塔鋒芒露,萬丈金光映碧空。
十五
一劍豐碑刺碧空,六盤山上氣如虹。
百岩峻峭履平地,萬馬軒昂飛巨龍。
拔地千層迎旭日,插天一線送歸鴻。
行吟高處今何在?一代偉人回首中。
十六
千山飛越關前月,萬馬嘶鳴壟上秋。
戰士歡呼將台堡,紅旗漫卷會師樓。
三江雲歇高原上,四海風停隴水頭。
萬里長征魂不死,古看鐵血盡風流。
十七
西路紅軍開後方,全軍覆沒泣滄桑。
男兒縱死極邊土,女子不從馬匪幫。
大漠孤煙血流海,黃昏落日骨如霜。
孤兵深入穿西域,抗日烽火在北疆。
十八
走馬江天人未歇,長征萬里幾人回?
南天烽火沉沉滅,北國狼煙滾滾來。
指點江山回世力,肩挑日月挽天才。
西安事變驚雷動,抗日風雲從此開。
十九
紅軍萬里幾消磨?人困馬乏三萬多。
西接穹廬北近漠,南連烽火東臨河。
飛行瀚海征馬匪,挺進太行抗日倭。
不是張揚戳天日,又多風雨幾悲歌?
廿
盤古開天一代中,千山萬水走紅軍。
鐵蹄盪漾山前月,銅號徘徊嶺上雲。
慷慨悲歌天地泣,軒昂遺曲古今聞。
將軍自古沙場死,壯士當年豈顧勛!
廿一
萬里長征萬里雄, 雄師誰吊覓遺蹤?
礪磨劍氣千山上, 挑戰人生極限中。
日月朗朗魂不死, 風雲浩浩曲難終。
今朝重走長征路, 興我中華期大同。
-長征詩歌---長征歌
-------陸定一、賈拓夫合編於吳起鎮
1935.10
十月里來秋風涼,中央紅軍遠征忙,
星夜渡過雩都河,古陂新田打勝仗。
十一月里來走湖南,宣臨蘭道一齊占
首團段沖破兩道封鎖線,赫得何鍵狗膽寒。
十二月里來過汀江,廣西軍閥大恐慌,
四道封鎖線都突破,勢如破竹誰敢擋。
一月里來梅花香,打進貴州過烏江,
連占黔北十數縣,紅軍威名天下揚。
二月里來到扎西,部隊改編好整齊
發展川南遊擊隊,擴大紅軍三千幾。
三月打回貴州省,二次佔領遵義城,
打坍王家烈八個團,消滅薛吳兩師兵。
四月里來向南進,打了貴陽打昆明
巧妙渡過金沙江,浩浩盪盪蜀中行。
五月里來瀘定橋,劉文輝打得如飛跑,
大渡河天險從容過,十七個英雄姓名標
六月里來天氣熱,夾金山上還積雪
一四兩個方面軍,懋功取得大會合。
七月進入川西北,艱苦奮斗為那個,
為了抗日救中國。
八月繼續向前進,草地行軍不怕冷,
草地從來無人過,無堅不摧是紅軍。
月出發潘州城,陝甘支隊東北行,
臘子口渭河安然過,打了步兵打騎兵。
二萬五長徵到陝北,南北紅軍大會合,
粉碎敵人新「圍剿」,統一人民救中國!
長征
那條路從歷史書中
一直蜿蜒出來
比黃河還要曲折十倍
一支穿草鞋的隊伍
沿著那條路
終於走進了鏗鏘的國歌
那條路有巨大的根系
那根系深埋在
一些回憶錄里
許多老人多皺紋的臉上
爬滿了那些根系的痕跡
那些根系是被草鞋踩出來的
那些草鞋把雪山都踩化了
把草地也踩成了公園
把華夏的版圖一塊塊踩紅
在那根系最狹窄的地方
便有一種強大的思想
從鐵索上緩緩過渡
一些槍聲成為種子
響亮地埋藏在那些思想的周圍
無數生命如樹葉
在那根繫上發綠
無數鮮血如花朵
從那根系的底部冒出地面
無數頭顱如果實
懸掛於那根系的頂梢
順著那繁茂的根系
我熟悉了那些果實
我咀嚼著那些果實
便漸漸悟出
一些小米怎樣營養一個政黨
幾條步槍怎樣支撐一個軍隊
我是從電影里才聽到
那個偉人在紅樓上朗誦那句話的
那是個真正的詩人
那個詩人的那句詩
使許多眼淚果核般落地
於是
那紅樓下的旗桿
就成了許多根系中
最筆直的一根
那條路算不上那詩人
最長的一首詩
那條路其實是一枚針
把整個民族的堅毅和頑強
緊緊地縫在了一起
1.清平樂·會昌 (毛澤東)
東方欲曉,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風景這邊獨好。
會昌城外高峰,
顛連直接東溟。
戰士指看南粵,
更加鬱郁蔥蔥。
2.清平樂·六盤山 (毛澤東)
天高雲淡,
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
屈指行程兩萬。
六盤山上高峰,
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
何時縛住蒼龍?
3.十六字令三首(毛澤東)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4.憶秦娥·婁山關(毛澤東)
西風烈,
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馬蹄聲碎,
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
蒼山如海,
殘陽如血。
5.長征(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長 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泊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毛澤東
1962年4月20日
萬里長征猶憶瀘關險
三軍遠戍嚴防帝國侵
——朱德
1951年
飛身可奪天塹
健步定攀高峰
——胡耀邦
1985年9月20日
安順急搶渡,大渡勇奪橋。
兩軍夾江上,瀘定決分曉。
——聶榮臻
1979年10月13日
無邊風雨夜,天塹大渡橫。
火把照征途,飛兵奪瀘定。
——楊成武
1980年2月16日
舊貌換新顏
——楊成武
1985年5月29日
浪淘沙 重過瀘定橋
鐵索飛雲空,浪濤洶洶,瀘定橋橫高峽中。西去平叛驅車急,往事潮湧。 當年搶英雄,敵軍重重,紅軍冒死建奇功。而今又踏長征路,山河崢嶸。
——張愛萍
1979年春
那管寒煙照柳條,殲仇滅敵怒火燒。
紅軍遺跡今猶在,莫忘英雄奪險橋。
——魏傳統
1979年
瀘定深峽戰敵頑,鐵索強渡紅旗傳。
壯士悲歌垂千古,新橋落成萬世歡。
——葉介吾
1979年
瀘定橋橫鐵索寒,戰士悲歌英魂烈。
征程激盪過半百,永記當年創業艱。
——王東保
1985年5月29日
一水扼津喉,橋橫鐵索寒。
飛師奪險隘,更上萬重山。
——何郝炬
1985年5月
彈雨槍林馬不前,一橋飛渡箭難弦。
身肩民族存亡貴,寫得光輝歷史篇。
——馮建吳
河水南流,任澎湃波濤,難阻當年紅軍,奮勇前進,創造光輝紀錄,完成長征,奠下勝利基礎;
旌旗西指,看神勇大軍,全掃康藏殘敵,努力建設,力求民族幸福,實行團結,組織友愛家庭。
——廖志高
1951年4月
《長征》
一部兩萬五千里的浩瀚史詩
獨版在二十世紀的中華大地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千古絕唱
抄在了斯諾的美式筆記里
讓全人類的讀者
為之顫栗
史詩因圍剿的抑窒奮然起筆
幾萬雙草鞋的靈感奔涌如鐵流決堤
七百二十個日日夜夜
展開了萬水千山立體交叉的磅礴運思
艱難險阻多項輻合驚心動魄
力挽狂瀾伏筆照應百感交集
聲東擊西運籌帷幄回腸盪氣
霞光曙色綵線穿珠升華妙筆
風瀟瀟馬嘶嘶穿越雪山
天蒼蒼地茫茫爬過草地
路迢迢人急急意志如鋼
詩浩浩歌漫漫創造壯舉
造就了一種精神
震驚了兩個世紀
把瀕臨絕境的舊中國
走出了柳暗花明翻天覆地
這條英雄的路啊
還要我們繼續
堅定不移勇往直前
一直走下去
長征
那條路從歷史書中
一直蜿蜒出來
比黃河還要曲折十倍
一支穿草鞋的隊伍
沿著那條路
終於走進了鏗鏘的國歌
那條路有巨大的根系
那根系深埋在
一些回憶錄里
許多老人多皺紋的臉上
爬滿了那些根系的痕跡
那些根系是被草鞋踩出來的
那些草鞋把雪山都踩化了
把草地也踩成了公園
把華夏的版圖一塊塊踩紅
在那根系最狹窄的地方
便有一種強大的思想
從鐵索上緩緩過渡
一些槍聲成為種子
響亮地埋藏在那些思想的周圍
無數生命如樹葉
在那根繫上發綠
無數鮮血如花朵
從那根系的底部冒出地面
無數頭顱如果實
懸掛於那根系的頂梢
順著那繁茂的根系
我熟悉了那些果實
我咀嚼著那些果實
便漸漸悟出
一些小米怎樣營養一個政黨
幾條步槍怎樣支撐一個軍隊
我是從電影里才聽到
那個偉人在紅樓上朗誦那句話的
那是個真正的詩人
那個詩人的那句詩
使許多眼淚果核般落地
於是
那紅樓下的旗桿
就成了許多根系中
最筆直的一根
那條路算不上那詩人
最長的一首詩
那條路其實是一枚針
把整個民族的堅毅和頑強
緊緊地縫在了一起
歌曲:報喜 長征組歌
手足情,同志心.
飛捷報,傳佳音.
英勇的二 四方面軍,
轉戰數省久聞名.
歷盡千辛萬般苦,
勝利會聚甘孜城.
全軍痛斥張國燾,
歡呼北上並肩行.
邊區軍民喜若狂,
紅旗招展迎親人.
歌曲:祝捷 長征組歌
歌手:合唱
大雪飛,洗征塵.
敵進犯,送禮品.
長途跋涉足未穩,
敵人圍攻形勢緊.
毛主席戰場來指揮,
全軍振奮殺敵人.
直羅滿山炮聲急,
萬余敵兵一網荊
活捉了敵酋牛師長,
軍民凱歌高入雲.
勝利完成奠基禮,
軍民凱歌高入雲.
歌曲:飛越大渡河 長征組歌
歌手:合唱
雄關險,豺狼凶.
靳巧渡金沙江,
兄弟民族夾道迎.
安順場邊孤舟勇,
踩波踏浪殲敵兵.
晝夜兼程二百四,
猛打窮追奪瀘定.
鐵索橋上顯威風,
勇士萬代留英名.
歌曲:大會師 長征組歌
歌手:合唱
紅旗飄,軍號響.
戰馬吼,歌聲亮.
鐵流兩萬五千里,
紅軍威名天下揚.
各路勁旅大會師,
日寇膽破蔣魂喪.
軍也樂來民也樂,
萬水千山齊歌唱.
歌唱領袖毛主席,
歌唱偉大的共產黨.
歌唱領袖毛主席,
歌唱偉大的共產黨.
歌曲:過雪山草地 長征組歌
歌手:合唱
橫斷山,路難行.
天如火,水似銀.
親人送水來解渴,
軍民魚水一家人.
橫斷山,路難行.
低重兵,壓黔境.
戰士雙腳走天下,
四渡赤水出奇兵.
烏江天險重飛渡,
兵臨貴陽逼昆明.
敵人棄甲丟煙槍,
我軍乘勝趕路程.
調虎離山襲金沙,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歌曲:突破封鎖線 長征組歌
歌手:合唱
路迢迢,秋風涼.
敵重重,軍情忙.
紅軍夜渡於都河,
跨過五嶺搶湘江.
三十晝夜飛行軍,
突破四道封鎖牆.
不怕流血不怕苦,
前仆後繼殺虎狼.
全軍想念毛主席,
迷霧途中盼太陽.
歌曲:到吳起鎮 長征組歌
歌手:合唱
鑼鼓響,秧歌起.
黃河唱,長城喜.
臘子口上降神兵,
百丈懸崖當雲梯.
六盤山上紅旗展,
勢如破竹掃敵騎.
陝甘軍民傳喜訊,
征師勝利到吳起.
南北兄弟手攜手,
擴大前進根據地.
歌曲:四渡赤水出奇兵 長征組歌
歌手:合唱
橫斷山,路難行.
天如火,水似銀.
親人送水來解渴,
軍民魚水一家人.
橫斷山,路難行.
低重兵,壓黔境.
戰士雙腳走天下,
四渡赤水出奇兵.
烏江天險重飛渡,
兵臨貴陽逼昆明.
敵人棄甲丟煙槍,
我軍乘勝趕路程.
調虎離山襲金沙,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歌曲:遵義會議放光輝 長征組歌
歌手:合唱
苗嶺秀,旭日升.
百鳥啼,報新春.
遵義會議放光輝,
全黨全軍齊歡呼,
馬列路線指航程.
雄師刀壩告大捷,
工農踴躍當紅軍.
英明領袖來掌舵,
革命磅礴向前進.
歌曲:告別
歌手:合唱 專輯:長征組歌
紅旗飄,軍號響.
子弟兵,別故鄉.
王明路線滔天罪,
五次"圍剿"敵猖狂,
紅軍主力上征途,
戰略轉移去遠方,
男女老少來相送,
熱淚沾衣敘情長.
緊緊握住紅軍的手,
親人何時返故鄉?
烏雲遮天難持久,
紅日永遠放光芒.
革命一定要勝利,
敵人終將被埋葬.
回答者:xztlsy - 狀元 十五級 10-20 23:48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5 個人評價
好
40% (2) 不好
60% (3)
其他回答共 1 條
長 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泊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毛澤東
1935年
&;2007 Bai
5、怎麼做好一名會籍顧問
現在的健身行業,很多俱擾戚樂部會所,銷售人員的尋找很困難,優秀的銷售是更難找到,即使找到一些好的銷售人員,往往用起來不順手,不能完全達到預期效果,於是,行業時常感嘆:銷售難管理。
俱樂部在業績還好時,往往盯住銷售會籍的日常工作過程與紀律,沒有梳理業績;在業績下滑時,往往進冊遲行績效比較,看結果。這樣,對於會籍顧問管理,沒有一個精確的工作布置,出現的銷售結果,經理人不知道是管理的必然結果還是偶然大氣候形成。正是這樣對銷售業績的不完全確定性,於是季節影響、價格競爭成為業內影響業績的最好借口。
一般健身俱樂部銷售的產生,大致是兩步:一是讓顧客走進來;二是說服顧客買單。基本與下列因素有關----------
1、俱樂部提供出售的商品自身是否優良,也就是俱樂部的品牌、硬體規模、技術師資、配套服務等。
2、俱樂部銷售策略,如價格。
3、推廣力度,如各種廣告,外派單等。
4、會籍顧問的溝通水平。
我們在對會籍銷售進行管理的時候,我認為應該做一些分析:那些是因為俱樂部州李李(公司)的資源創造的條件產生的銷售,如1、2、3中的原因形成的單,那些是通過會籍顧問溝通,反復回訪購買的,是有區別的。
對每月業績進行精細對照,如果回訪成單較多,那說明會籍銷售員不是問題,問題在俱樂部對資源推廣,策劃力度,策劃策略方面還有問題,如果來訪人很多,成交率不高,那就要考慮會籍顧問的能力培訓和壓力管理了。
當然,業績要理想還有考慮其他綜合原因,我們的管理者常忽視一些這樣現象
6、紅軍長征的故事 題目
一、斷腸就義紅軍師長
二、賀子珍捨身救傷員
三、婁山關戰役的一封血信
四、毛主桐掘席愛兵如子讓擔架
五、彭德懷宰殺坐騎救急
六、獨臂政委余秋里
七、一頂紅軍帽
八、長征路上的「蠻」大姐
九、拄著拐杖到陝北茄兄
十、長征途顫輪襲中骨肉分離
十一、紅軍過雪山
7、關於家鄉的風俗作文800字10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 作文 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 記敘文 、 說明文 、應用文、 議論文 。這次我給大家整理了家鄉的風俗作文800字,供大家閱讀參考。
家鄉的風俗作文800字【一】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區的民風民俗不同,我家鄉更是別具一格。
在廣東潮汕地區,一直以來,每個人的一生都要舉行一個成人儀式——出花園。也就是說,你從今天開始,就從花園出來了,已經不再是小孩子了。具體禮俗是這樣的:有十五歲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農歷的正月十五為孩子舉辦一次隆重的儀式,是個人生的轉折檔局敗點。還要用三牲果品(雞、鴨、鵝和水果類)拜別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經長大了,不再是終日在花園里玩鬧的孩童了。
出花園的孩子要穿上紅皮鞋、吃公雞頭,所有食品都要吃一點,因為 傳說 明嘉靖年間潮州狀元大欽小時候沒錢,但在路邊對上了 對聯 ,得到了一隻公雞和紅皮鞋,父親為大欽燙了雞頭吃。後來,大欽果然得中狀元,名揚天下。還有的用榕樹枝、竹枝、石榴花、桃樹枝、狀元竹、青草各一對合十二樣泡水給出花園者沐浴。
在我們普寧市,當天要吃炸豬腸和肚,並且邀請小朋友於地下圍著竹箕,同時進食,祝賀出花園者「換上了成人的腸與肚」,和童年告別。
潮汕人有著與眾不同的食俗,日常生活中特別喜歡喝粥,有著皮脆肉嫩的「炸豆乾」,有著以大米製作的名目繁多的酥香的飾品,而且非常喜愛腌制的佐餐小菜(主要用於喝粥時),如,鹹菜、菜脯,以及精緻的小食蚝烙、肉丸等。尤其是牛肉丸,令我吃完後仍然回味無窮。
潮汕都非常注重「吃」不過最出名的還是潮菜以及潮州的功夫茶,潮菜遠進聞名,是由潮汕原有的菜式與按潮汕味加工改造的菜式構成的一個開發體系。潮菜中不僅有名貴的燕窩、魚翅、鮑魚烹制的精品,也不缺少粗菜的特色菜。如地瓜葉做成的「護國菜」芋頭做成的「芋泥」,大芥菜做成的「大菜羹」等等許多。
潮州功夫茶十分富有地方特色茶藝。小到用水,大到沖泡,品嘗都很講究。
潮汕農村傳統民居樣式很多各有著生動形象的名字,例如「四馬拖車」、「四點金」、「下山虎」、「爬獅」。簡單介紹一下吧,「四點金」是潮汕獨特的村居,舊時只有殷富顯達的家庭才能建造,建築格局有點像北京的四合院。「下山虎」房屋的建築在潮州農村較普遍。建築格局比「四點金」簡單,少了兩個前房,其餘基本一樣。「四馬拖車」也稱「三落二火巷一後包」,是「四點金」的復雜化。無論是「四點金」還是「下山虎」潮汕民宅有個突出特點就是裝飾,故有「京華帝王府」和「潮汕百姓家」之說。
不論是潮州的「出花園」、飲食、民居還是功夫茶,都有著獨一無二的特點。
家鄉的風俗作文800字【二】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忙把新桃換舊符。」古時候的人們用這樣的方式來迎接 春節 的到來。現在,許多地方還保留著各種各樣的習俗,我的家鄉也不例外,每當我想起家鄉的春節,心中的漣漪還在微微盪漾,彷彿還在為春節的熱鬧歡呼雀躍著。
在每年的小年,人們就准備春節的來臨了。在這幾天中,家家戶戶都會要請親朋好友來家中做「籺」。」籺」是我們家鄉的特色美食,籺分為甜與香兩種味道,甜的餡料是用椰絲,芝麻與砂糖做的,而香的則是在甜的基礎上加上蔥白和豬油。剛出爐的籺要趁熱吃,咬一口,嚼一嚼,糯米的韌綿與艾草的的清香相互交織,吃在嘴裡,美在心裡,味道絕對一流,使你忍不住再行顫吃一個。
除夕 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貼上春聯與門神,以示來年如意吉祥。外出工作的人都要回家與家人吃一頓團圓飯。團圓飯的菜品有很多,有雞、有豬,但一定要有魚,寓意年年有餘。全家人都要守歲,等待新年的來臨,凌晨十二點到了,人們都會在自家門前放鞭炮,寓意辭舊迎新,一夜下來,鞭炮聲不絕於耳,直到東方欲曉,才回復了原本的平靜。小孩子們在新年是很歡喜的,因為他們會收到父母給的壓歲錢。壓歲錢的真正含義不僅僅停留在這個"錢"字上,它更多地包含了長輩對晚輩的愛和希望。
在過完年之後,就迎來了我們家鄉最有意思的一景,那就是——「年臘森例」,這個年例並不是一般的活動,而是粵西特有的非物質 文化 遺產。因屆時以各村各街為單位,從農歷正月初二開始,一直到二月底。他們會在定好的那一日舉行年例盛事,包括歌舞表演,游神,大擺宴席,煙花競放等等。到那時候,各家的親朋好友相聚在一堂,大人們三五成群地聊天,小孩子們則嬉戲打鬧,。年例的菜品也豐富多彩,下至雞鴨魚豬,上至各種山珍海味;各種菜品被廚師們做得色香味俱全,令人垂延三尺。桌上,筷子頻頻交錯,人們都為這些精美的菜品稱贊著,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
元宵上市,春節的最後一天到了,街道上到處張燈結綵,廣場燃放煙花,一串串亮晶晶的光點從廣場上升起,隨著一聲爆炸聲,光點變成了漫天盛開的禮花,大地和天空被滿天煙火照得通明。天上的美景轉瞬即逝,但給了人們的驚喜還在蔓延……
雖然家鄉越來越現代化了,但是這些習俗,緊緊地扣在家鄉的人心中,永遠不會磨滅。
家鄉的風俗作文800字【三】
哇,盼望已久的春節,終於又到了,人們是多麼高興啊!新的一年來了,我早早起床,穿上新衣和新褲子,還換了新鞋,洗好臉,懷著興奮的心情和大人一起去燃放喜慶的煙花炮竹。之後,就是吃年早餐了。
過年的早餐與平常的不同。心情自然是很高興的,再有大人們是不讓我們亂說話的,否則不吉利。記得前三年,媽媽還用紙擦過我的嘴,那樣,說錯話也就百無禁忌了。現在我長大了,昨天,媽媽提醒了我,所以我今天早上特別地乖,每吃一樣都說了一句好話。吃一顆紅棗,說句「上學天天起得早。」吃上圓圓的雞蛋,說句「今天我們一家大團圓。」端著肉絲長面,說了「吃了長壽面,長命百歲。」哥哥也是和我一樣乖巧。其實不只是我家,我們這兒家家都一樣。就算今天小孩犯了錯,長輩都原諒了,決不會罵,更不會挨打。
今年的春節,有外公、外婆和我們一起過的。吃好了早飯,外公和外婆都給我和哥哥每人一個紅包,說:「你們大一歲了,又比以前更懂事了,祝你們在新的一年裡有新的氣象。」我和哥哥早就准備了一對喜娃,回敬給兩位老人,以示雙雙對對,和和氣氣,幸福百年。堂前的桌上,擺著在蘇州工作的舅舅為外公捎來的水晶玻璃酒杯和水晶玻璃的酒罐子。我彷彿看到了舅舅全家人對我們的祝福。
喜慶的快樂充滿了整個大年初一。人們都穿著嶄新潔凈的衣物走家串戶,三五成群地訴說一年裡勞動的收獲;有的玩牌,打 麻將 取樂;有的聽音樂, 唱歌 ;我和村子裡的小朋友們點放鞭炮、爆竹為節日增添快樂的氣氛;各家各戶的彩色電視機都全天播放著精彩的節目,有全國各大劇種的戲曲,有各省市的聯歡晚會等等,我最愛看中央一台重播的《春節晚會》了,那精彩的小品,常常逗得我捧腹大笑。我在這一天里發現有些人家裡,來了陌生人,那些肯定是來拜早年的客人。
到了晚上,媽媽和外婆為我們准備了一桌豐盛的晚餐。有年年有餘的紅燒鯽魚、帶魚、鱖魚;有紅燒肉片、清燉豬肉;有烤雞、腌鴨肉;還有做成我叫不出菜名的各種豆腐品,各種各樣新鮮的蔬菜看得我眼睛都花了,津津有味的美食填飽了我的肚子。
歡樂喜慶的夜宴結束了,大年初一的夜空也正別有一番景象。明明是繁星滿天,然而四周圍的夜空確是「閃電」不斷。我看不見 其它 村莊人們快樂的情景,可他們的祝福的火花和我們這兒慶祝的焰火卻一起騰向藍藍的天空,普天同慶這歡樂無限的春節。
家鄉的風俗作文800字【四】
我的家鄉在鄂西北,照家鄉的規矩,春節早在臘月上旬就已經開始了。長輩們都在准備年貨,到了除夕好接待客人。小輩們都在准備禮品,到拜年時送給長輩們。
別以為我們小孩子沒事干,我們可忙了:忙著自己的新衣服;忙著買玩具;還忙著給同學們送新年祝福。算起來我們小孩子比大人們還忙呢!這一忙就忙到了臘月二十二,因為臘月二十三按照家鄉的習俗要過小年。過小年,要放鞭炮,鞭炮一響,整個城市便有了過年的味道。這一天晚上要吃烙餅的,街上早就有很多買烙餅的。在這天晚上,他們的生意特別的好,從午飯後就有人陸陸續續的來買烙餅,到了下午4點鍾的時候每家賣烙餅的攤位前早已排成了一條「長龍」。當然,也有人自己做烙餅發一點面,再添上一點佐料,一烙,一張香噴噴的烙餅就做好了。自己做烙餅既省時間又省錢,不過只有老年人才這樣,因為年輕人都很懶只會買不會做。
除夕這天,家家戶戶門前都貼上了對聯,都寫滿了迎接新年的字語。人們也都穿上了新衣服,街上到處都掛滿了燈籠。除夕的晚上是一定要吃餃子的,吃完午飯後,走在街上,都能聽到從每家每戶傳來「梆、梆、梆」的剁餃子餡的聲音。晚上,一家人一邊吃著美味的餃子一邊「品嘗」著一年一度的屬於中國人的年夜大餐中央電視台的《春節晚會》,同時也等待著十二點鍾的到來。
「鐺、鐺、鐺」當十二點鍾聲被敲響時,整個天也亮了起來煙花占滿了整個天空。有「飛天炮」、「沖天箭」還有「天女散花」等煙花,讓天空變成了花的海洋。鞭炮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正月初一至正月初七幾乎天天都有人拜年,但家鄉從古至今有一個特別的規定午後不能拜年。我很奇怪,問了外婆才知道午後拜年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元宵,又一個春節的高潮。正月十五要吃湯圓,看花燈。晚飯後,吃過湯圓,拿著花燈,走出門。啊,整個城市變成了燈的海洋。有買的花燈,有自己用酒盒做成的燈籠,還有用彩紙扎的花燈。許多個各形各色的燈匯集在一起美麗極了。不光是地上,天上也「開」滿了寄託著人們希望的「花朵」許願燈。這一天是個美好而又歡樂的日子!
春節在正月十六結束,大人們早在正月初八去上班了,而孩子們也在正月十六這天開學。雖然春節結束了,但是到處還洋溢著年的味道。
家鄉的風俗作文800字【五】
提起 元宵節 ,我想起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錯飛到人間的一個小村莊里,那村裡的人以為是一隻壞鳥,就把他殺死了。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他讓天兵去把那村莊給燒了。仙女聽到了玉皇大帝的話,就讓一個神仙變成老奶奶到村裡報信。神仙到人間跟村裡的人說,在村裡村外點上篝火,才能免去災難。他們按照神仙說的做了,玉皇大帝一看,心想,我還沒有放火,他們就放起火來了,自己燒自己。玉皇大帝樂得哈哈大笑。這個小村莊真的免去了大難。這個事情流傳開來,就有元宵節了。
這就是傳說,不是真的,真的元宵節起源於漢朝。印度人信佛,他們成佛的人,把他們燒成骨灰,扒一扒,有一個像珍珠一樣的東西,叫舍利子,印度人朝拜舍利子。這事後來流傳到中國的漢朝,民間也有了佛教的活動。舍利子的事情被漢朝的皇帝知道了,他們也在皇宮,張燈結綵,朝拜舍利子。老百姓看著很好玩,也跟著玩,張燈結綵,但是沒有舍利子,這就形成了每年正月十五張燈結綵、放篝火的玩法。就演變成後來的元宵節。
唐朝的元宵節是最熱鬧的,他們有寶馬香車,燈樓高50米,有50000盞燈,燈樓里有20個房間,過三天,人們都到街上玩。宋朝是過五天,他們過的也很熱鬧,也是在街上玩,玩法很多。明朝是過十天,從初八玩到十七。正月十五,人們一起吃元宵,猜燈謎,鬧花燈,耍龍,獅,放煙花,踩高蹺,扭秧歌。對了,張燈結綵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活動,而扭秧歌是後來的風俗。有各種各樣的玩法。
南方的風俗也很好玩,其中有偷菜。女生上別人家偷,別人看見也沒事,但是男生不能偷。
我的家鄉也有自己的玩法,在冰上玩,滾冰是最有意思的了,我上冰上一滾,我的頭都滾暈了。打花臉也很有意思,你給我打,我給你打,打來打去非常好玩。
家鄉的風俗作文800字【六】
正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各民族有各民族的節日風俗,說到節日風俗,我想跟大家介紹一下我家鄉過除夕和春節是怎麼樣的。我家鄉屬於廣西省壯族,雖然比不上廣東的風景好,但總比我們廣東熱鬧。一到臘月,個個都忙得不得了,在外地工作的人,必須在臘月期間趕回家,和家人團聚。到了臘八,臘八粥可也少不了啦!除了熬臘八粥,還要做一些米餅、炸蔥餅、炸油團等,好在過年的時候招待客人。
臘九,也該進行全屋大掃除了,把家裡通通都打掃干凈的。在這兩天里,家家戶戶都會把過年時需要吃的、喝的、穿的東西通通准備充足。一年裡最熱鬧的一天終於到了——除夕。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殺雞,然後長輩召集子孫們到山上和廟里去拜神。下午,家裡的長輩忙著做年夜飯,我們這些小的只好幫忙洗洗菜、削削皮罷了。年夜飯上都是各色各樣的美味佳餚,雞的雞,魚的魚,總之是數不完的。而且每一戶的人家都特別多,坐在一起就會非常熱鬧,男人們在猜拳、玩撲克、喝酒,女人們呢,就在這聊聊天,看看電視,至於孩子們呢,就在外面的空地或者一旁玩耍。
那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守歲。每戶人家都會坐在客廳里或房間里一大夥兒在一起聊天、玩耍。到了晚上十二點整,家家戶戶都響起了轟隆隆的鞭炮聲,雷鳴般的炮竹聲響遍了整個廣西。到了大年初一,一大早就要全家人一起拜神,長輩們都會給孩子們壓歲錢,以示吉祥。雖然那是大年初一,但我們必須在一天內不能吃肉,只能吃素。另外,年初一是不可以到別人家去 拜訪 的,但可以上街市去趕集。在每年新年初一的晚上,城裡都會聚集大家在一起,在廣場里賞煙花。煙花的種類也是各種各樣的,有的開得像螢火蟲,有的像流星,有的會組成一個字,有的到了大年初二,我們都會回外公外婆家,一起團圓。初三之後,大家就可以去親戚朋友家拜訪。對了,過年期間,我們還會包粽子,粽子也是各式各樣的,都是採用山上干凈的棕葉包制的。
我想,大人們最忙的時候就是在過年的時候啦。正月十五,又迎來了元宵節,人們又要去趕市集,上花燈,又可以輕松一下了。人們大約會在十五之前返回各地,又要開始新的工作了,孩子們都會在十五之後上學。這時,大家就各歸各位了。我家鄉的節日風俗雖然與廣東人的習俗有些不同,但我們還是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一起開開心心、熱熱鬧鬧、團團圓圓地過一個快樂的新年!
家鄉的風俗作文800字【七】
今天,媽媽許諾要帶我和表哥去見識一下家鄉的白事風俗。
我們的交通工具是一輛藍色的五菱之光,由媽媽親自駕駛。先開到殷庄接小姨,我們一路 說說 笑笑,很快就到了目的地。
我們在那裡遇到了表哥的家人——我的大舅、舅媽和只有一歲的表妹。天氣非常熱,太陽像個大火球似的掛在天上,我和表哥口乾舌燥,還好大舅帶了一大瓶雪碧和杯子,我們坐在陰涼地,嚼著薯片,喝著雪碧,甭提有多美啦!
媽媽、大舅和舅媽要去「送湯」了,托我們帶著調皮可愛的表妹。只見他們都是身披白色布條,頭上也系著白色布條,大舅頭上還戴了一頂白色帽子。表哥哈哈大笑,一邊笑還一邊說:「天仙下凡啦!」,結果吃了我大舅一個超大「爆栗」,只好吐著舌頭乖乖站到一邊去了。
敲鑼打鼓聲漸漸遠去,我以前也送過湯,知道他們後面要做的事——一直走到姥姥的墳墓前,磕幾個頭,然後回去。
可是,這么簡單的行程,媽媽卻半個小時候後都沒回來。我急了,掏出手機撥了老媽的電話。一陣嘟嘟聲,媽媽接聽了。
原來媽媽現在才到姥姥的墳墓,我只好繼續陪表妹玩,表哥從兔籠里抓出了一隻兔子,正在逗它呢!
不知道過了多長時間,舅媽和大舅回來了,她把我們帶到了吃飯的地方,等媽媽和小姨「凱旋而歸」。
終於,遠處傳來的'嗩吶聲越來越近,不一會兒,一群身披白布條兒的人就出現在我的視線中。
媽媽和小姨站在隊伍的末端,汗流浹背,媽媽一邊擦著汗一邊說:「我們先去上禮,上完禮就走。」我和表哥便跟著這些大人,稀里糊塗的上完禮,上了車。
先把小姨送回殷庄,然後媽媽又把我送去了沙河,讓我在沙河過兩天。
我先在另一個大舅媽家吃了晚飯,然後去了姑姑家睡覺,一天的奔波勞累,我很快就睡著了。
家鄉的風俗作文800字【八】
我的家鄉是在荊州,我相信每個人應該都很熟悉吧,我的家鄉是一座歷史悠久充滿文化底蘊的古城,家鄉有很多民風民俗,像關帝廟會、荊河戲、荊州花鼓……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要數「采蓮船」啦。
「采蓮船」又稱旱船,是荊州市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民間習俗舞蹈,以采蓮船為道具,多在春節和元宵節期間表演。民間傳說,采蓮船是為了紀念蔡狀元和觀音娘娘坐船籌款的善舉而表演采蓮船的。
傳說,有一個叫蔡狀元的人,想為鄉親們做點好事。他覺得鄉親們過河沒有橋,就動了修橋的念頭。哪知道,橋只修了一半,蔡狀元的家產就賣光了,他無可奈何,只好到處乞討。正月初一這天,家家戶戶都在過年。蔡狀元打著蓮花鬧,一邊拜年,一邊乞討,想討些錢來修橋。可是,一些有錢的人家看他像個叫花子,不想讓他在自己家門前乞討,老遠就把門關上了。蔡狀元一分錢也沒討到,就來到河邊,望著半截橋哭了起來。一會兒,河裡漂來一隻花花綠綠的綵船。人們哪見過這種船,就都趕來看綵船。只見劃船的是一位老漢,打著赤腳,船上坐著一位漂亮的姑娘。這時,老漢向圍觀的人邊拱手,邊說:「哪位公子能用銀子拋中姑娘,就把她許配哪位為妻。」話音剛落,一些公子少爺就都跑回家,抱著大包小包的銀子,朝姑娘身上拋。可拋了半天,誰都沒有拋中。拋去的銀子也都落在了船艙里,險些把船壓沉了。原來,船里坐的是觀音娘娘,劃槳的老漢是赤腳大仙。觀音娘娘看蔡狀元很善良,才想這個辦法幫他募捐修橋。那些公子怎麼可能拋得中觀音娘娘呢?後來,人們為了紀念蔡狀元和觀音娘娘的善舉,就玩起了「采蓮船」。
采蓮船一般用竹篾做龍骨,紮成船狀,外用各色布塊和彩紙糊成,船頂猶如樓閣,底部成船形,船中可容一人站立,當鑼鼓響起時,采蓮船便開始舞動起來,一名漂亮的姑娘站立在船內,做出采蓮船行進的各種姿態,船外,男的化裝成花臉做丑角,手搖大蒲扇,扮成滑稽的樣子趕艄,逗趣取樂,女的手持竹槳在旁撐船並表演各種唱詞,鑼歇歌起,歌詞多是自己臨場即興自編的,盡是恭喜發財、心想事成、健康長壽、家庭和睦、五穀豐登和大吉大利等方面的吉慶內容,而采蓮船玩到哪家,哪家就得給點東西呀!因為觀音娘娘坐綵船時,為的是募捐,如果不給點東西,就會顯得主人太小氣!
采蓮船是荊州特有的風俗,怎麼樣,是不是很有趣呢?如果你到荊州來,一定要好好玩一下「采蓮船」哦!
家鄉的風俗作文800字【九】
在我的家鄉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 端午節 、 重陽節 ……每個節日都有傳統的風俗習慣。
春節的腳步聲離我們越來越近了,而在春節里,我們的習俗就可以裝上一籮筐。年三十的晚上,親朋好友都會回家,大家團聚在一起,吃著美味的食物並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飯,我們小孩便可以拿著炮仗到外面盡情的玩,而大人們則是在房間里打牌,看電視。直到很晚,我們才上床睡覺。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濃甜美的棗子湯,暖暖身子,喝完棗子湯後,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回響在耳邊,新的一年就在這爆竹聲中開始了,這種場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加上這一句詩的熏陶,春節的氣氛是不是更濃了呢?伴隨著一聲聲 祝福語 中,新年的拜年環節開始了,我和父母一起去串親戚。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環節,因為每當此時,我的腰包便變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會綻放出一朵美麗的煙花,真是五彩繽紛啊!看後真讓人覺得其樂無窮呢!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你們的家鄉是怎樣過春節的呢?
接著就要將家裡的被褥床單衣服什麼的全部洗干凈,將屋前屋後也要收拾妥當,做到窗明幾凈,乾乾凈凈迎接新年。二十五開始做饅頭,饅頭的面要發酵,發酵的時間就可以准備饅頭餡,餡有很多種,我家一般都喜歡坐糯米肉丁餡的,青菜肉丁餡的,豆沙餡的,平安菜餡的,還有芝麻餡的。現在想來家裡的饅頭真是香,真好吃,比外面買的包子有嚼勁多了。
二十八左右開始帖對聯和福字,不知幾何起,福字都是倒帖著了。好像以前媽媽解釋倒著帖,就是福到了。現在的對聯一般是買現成的,手寫的少了。記得小時候在家,每年的對聯都是自己寫的,別人一來,爸媽都會對別人炫耀那是我兒寫的對聯,自己好不得意。因此小時候是特盼著過年的,除了好吃好喝外,就是自己的虛榮心會得到極大的滿足。
大年三十這天,基本就是在家做吃的,為晚上的年夜飯准備,殺雞宰羊,煨湯燉肉,冷盤熱菜准備一大桌,晚上一邊看春節聯歡晚會一邊享用。我們家是一大家,每年我們兄弟姐妹都會聚在一起吃團圓飯,都是用一個大圓桌來吃飯,伴著晚會上的相聲小品的哈哈聲,年味氣氛十足。
我們家一般在年夜飯中途的時候就去放煙花爆竹,我們兄妹幾個都會搶著放煙花,點著了放孩子手裡,看誰的煙花放得高,放得遠,好開心。晚上會一直看春節聯歡晚會守歲,等新年鍾聲敲響的時候去放鞭炮,然後我們打牌,爸媽會去准備芝麻桿放在門邊,門檻那兒還會放一根木材。
然後就是吃早點,一般就是棗茶加各色點心,去村裡給長輩拜年。
從初二開始拎著禮物走親戚,親戚如果多的話,要一直走到十五元宵節才能算結束。
家鄉的風俗作文800字【十】
在我的家鄉麗水,每到臘月二十六時家家戶戶都要做豆腐,這其實是准備年貨的開始,因為豆腐的「腐」與「福、富」諧音,寓意著新的一年幸福與富裕。
如今大多數人並不會做豆腐,而是把「福」字倒貼在門上,雖然表達了同樣的意思。但是在我的家鄉,老一輩人依舊保持著這個風俗——手工做豆腐。臘月二十六,外公家准備做豆腐。首先要把黃豆泡在水裡一天一夜,泡到它們有2—3倍大才行。再將它們用水沖洗干凈,放進磨子中磨成豆乳,看著白白的豆乳從小孔中流出,我就想到那美味的豆漿了。
我問外公:「什麼時候可以吃豆腐啊。」外公說:「不要急,後面還有很多步,要先將豆乳過濾,變成豆漿,然後把豆漿燒滾,去掉泡沫,加入鹽鹵,將豆漿稀釋,浮出豆花,還有把豆花裝進模具中擠壓,才會成為豆腐。其中點豆腐可最考驗手藝了,鹽鹵多了,豆腐就老,鹽鹵少了,豆腐就會不凝固,你還是好好等著吧。」外公的話將我打的暈頭轉向,唉,原來現在還是個開頭啊。這時外婆又說:「做豆腐可不能多說話,因為豆腐很『小氣』它聽不得『壞話』,要不然它就不成型。」難道這也是祖輩傳下來的風俗嗎?
過了一會,外公喊道:「睿睿,來看外公點豆腐。」我飛快地跑過去,只見外公小心翼翼地拿著一碗鹽鹵,用勺子一勺一勺的點進裝著豆漿的桶里。他一隻手點鹽鹵,一隻手拿勺子在桶里攪拌,就像一隻機警的貓,每一個動作都極其小心謹慎。漸漸地,豆花漂了上來,那就是豆腐的雛形,白白的表面一觸即破,如果加上醬油和蔥,那就是美味的豆腐腦。外公看著今天的豆腐花說點的很成功「年年富裕」。哦,這又是一個重要的風俗習慣。
外公外婆進進出出忙活了一上午,終於把豆腐做成了,那奶白色的豆腐,加上醬油,簡直是絕配,吃著豆腐,別提多開心了!
溫潤如玉的豆腐,可口美味,做起來的工藝可一點不少,一個環節也不能出錯。看來家鄉的風俗更是長久的 經驗 和精湛的手藝留傳下來的。
過年的風俗還有很多,像掛燈籠,貼對聯,吃團圓飯……但在我的家鄉,春節做豆腐也是一項傳統風俗,祝願新的一年更加幸福,更加富裕!
關於家鄉的風俗作文800字10篇相關 文章 :
★ 家鄉的風俗優秀作文800字10篇
★ 關於家鄉的風俗作文800字5篇
★ 描寫我的家鄉的風俗作文800字12篇
★ 描寫家鄉的風俗作文800字5篇
★ 家鄉的春節習俗優秀作文800字10篇
★ 寫家鄉春節習俗作文800字10篇
★ 家鄉的風俗優秀作文10篇
★ 有關家鄉風俗的作文800字
★ 描寫家鄉的風俗作文700字5篇
★ 我們家鄉的風俗作文800字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8、哈尼族性風俗習慣是什麼?
哈尼族風俗習慣如下:
1、哈尼族的婚禮
每逢「扎勒特」(十月年),各地哈尼族的姑媽,娘娘及所有出嫁了的女子都要回娘家來,與父母兄弟同度佳節,藉以追認血緣祖根。娘家親人製作豐美的食品以盛情款待。
按照哈尼族男女分桌進食的傳統風俗,女主人特意為回娘家的姑媽、娘娘們單獨設宴。眾女面對著滿桌可口的食品卻羞於下筷。
女主人便將一片芭蘸葉鋪在各人面前,隨即將桌上的各種美味一一揀到芭焦葉中,請客人盡量享用。
在女主人的盛情面前,客人只好揀起一片食物好象正在吃,其實,她並沒有吃,而是把食物巧妙地捏在端飯碗的兩個手指問,表示懂禮。
在紅河一帶奕車人男女青年社交擇偶活動中,還有一種奇妙的戀愛宴會,當地哈尼語稱作「阿巴多」。
「阿巴多」多在「十月年」期間舉行,經同村的一群男青年商議,邀請遠村一群姑娘於某日夜晚前來「阿巴多」,屆時,一二十位妙齡女郎整裝一新,手持火把來到男方村赴宴。
男青年們見姑娘們應邀赴宴,欣喜若狂,便在一間燈燭通明的公房裡,擺開數張八仙桌,桌面上擺滿了大塊臘肉、乾巴、清蒸鯉魚、腌鴨蛋、大塊煎豆腐、大塊粑粑,煮大公雞,能上桌面的各種菜應有盡有。准備就緒,宴會開始,男女青年配對入席。
桌外有一位風趣的斟酒人,給每人面前的酒杯里盛滿酒。隨即,伙子頭和姑娘頭先舉杯互相對唱敬酒歌,互相敬酒,然後一一互唱互敬下去。
當一對男女相互敬酒之際,其餘各對則相互敬菜唱歌。酒過三巡,東方欲曉,姑娘們便要告辭回去了。
伙子們用芭蕉葉包紮好各種美味,分別送給站娘們在半路上吃,並定好到姑娘村還「阿巴多」的具體時間,姑娘們這才腳踏青霜消失在山路盡頭。
2、哈尼族的民族節日
哈尼族盛大的傳統節日有苦扎扎節(即農歷六月二十四的火把節)、十月年,還有喝新谷酒的習俗。
屆時,唱歌跳舞、摔跤、磨秋、射弩,熱鬧異常。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把宴席擺到街心,飯桌相連成長龍,進行長街宴,同喝街心酒,共慶新春佳節,表現了哈尼族人相親相愛、團結互助的精神。
六月年
哈尼族的民族節叫「庫扎扎」,時間為夏歷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
六月年也是個歡樂的節日,紅河地區稱「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後,節期三至六天。
節日里,以村寨為單位殺牛祭「秋房」,牛肉各戶分回祭祖,青年們聚集在一起「盪鞦韆」、摔角、狩獵、唱山歌,盡情歡樂。
傳說,在遠古的時候,哈尼人不知道一年要分幾個月,後來,太陽和月亮傳授給哈尼人分月的辦法,在人間栽了一棵年月樹,一枝樹干算一個,哈尼人分得了第六枝,從此,就在六月過「庫扎扎」。
又說,過去有七個仙女到哈尼寨,做了一個磨伙,她們輪流玩耍,把站在權上的小鳥也逗笑了。鳥兒歡樂地唱起歌來,歌聲感動了天神,天神把福降給了人間……人們懷念七仙女,每年過「庫扎扎」時都要打鞦韆。
內地紅河南岸的哈尼族,也過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節日。正月年過三至五天,有條件的人家殺豬祭祖,初一吃湯圓,親友之間互相宴請。端午和中秋節大體同漢俗。
過節分三天進行,六月二十三日,全寨要殺一頭牛祭竜神,把祭竜的牛肉分給各戶。六月二十四日,人們都要在家休息一天,每人殺一隻雞,父母給子女們叫魂,先由寨外叫進屋裡,叫魂的范圍很廣,日常生產勞動所到之處都要叫到。
野獸嚇著,雷響驚著和跌倒過的地方都要叫到,不能讓魂在受驚處躲下。認為叫過,人的身體會強壯起來,六月二十五日晚,用牛筋骨敲打著簸糞,用干蘆葦或易燃的樹條紮成火把,點燃後從家裡往外攆,把災難和鬼怪邪魔攆出去。
然後把火把綁在樹上,求火把神護佐莊稼和牲畜成長得好,不遭蟲災,不得病。
3、吃新谷
紅河一帶哈尼族,農歷七月的第一個龍日,有「吃新谷」的習俗。吃新谷這一天,每戶人家按照老規矩,應在東方剛露魚肚白時,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連根帶穗的稻子。
拔稻時要選擇株數逢單的稻穴,背回時無論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則以為不吉。
到了下午,把早上背回來的稻穗搓下穀粒,連殼放在鍋里烘焙直至出米花。大家吃米花前,應先給狗吃一點。
因為自古傳說,哈尼族在一場大洪水後重新得到的谷種是狗叼來的,所以要感謝它。吃過米花,也要把當年栽種的瓜豆菜蔬統統拿出來嘗新,同時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筍,象徵來年的收成象新竹一樣節節高;還要殺吃閹過的大肥雞,希冀來年的生活豐足美滿。
4、十月年
哈尼族的最大節日是過「十月年」,前後歷時六天,具體日期各寨可先可後。在農歷十月間過,哈尼人稱它為「扎樂特」。
按照他們古老的歷法,每年農歷十月第一個辰龍日為新年之始(相當於漢族的大年初一)。節日里每個村寨都要舉行街心酒宴,叫作「姿八奇」。
農歷十月,稻穀剛進倉,家家戶戶舂糯米粑粑,烤制香甜的「悶鍋酒」,准備選屬龍日過年。過年的頭天,人們把家裡屋外、寨子的每個角落打掃得乾乾凈凈,然後洗澡換衣。
新年當天,每個寨子要共殺一口豬。豬無論大小,肉按戶平均分配,哪怕心、肝、肺、腸、肚等數量有限,也要家家都分到。
到了下午,各家各戶用分得的豬肉和下水祭獻祖先,祭過龍樹、寨神以求人畜平安,五穀豐登後,街心酒宴開始。各家把最好、最拿手的菜端上桌進行比賽,看誰家的菜做得好吃、做得豐盛。
先請德高望重的老人入席,然後大家坐在桌子兩邊向老人敬酒,接著互相敬,慶豐收,祝全寨平安、來年風調雨順,大家同心同德再奪豐收。
酒足飯飽後,年過半百的婦女拿起宴席上的碗跳起碗舞,姑娘們砍下棕葉跳起棕扇舞,直到太陽落山。宴火點燃時,男人們敲起芒鼓,跳起神秘的芒鼓舞,人們盡情地跳,盡情地唱,直到第二天早晨才平靜下來。
節日里闔家團聚,還邀請附近其他民族的好友參加。他們終日歡聲不絕,特別是少不了唱起古老的民歌,講述節日的來歷和民族的歷史,歌唱豐收的喜悅。
這時正是大春上場,廄中豬肥的時節,有條件的人家都殺牲,舂糯米粑粑、蒸年糕、染黃糯米飯獻天地祖宗;男女老少都著新裝,親友們互相走訪;
有男孩子的人家多在這個節日里請媒人去說親,嫁出去的姑娘也要帶著酒、肉和粑粑回娘家獻祖過年;
村裡的老年人輪流著到接到訂婚禮物或有姑娘回家的人家去探望,分享一些禮品。墨江的部分哈尼族,年節里經常整個家族聚會餐(自帶食品),另外還有一種特殊的風俗,即前一年出嫁的新娘們,要集於村外山野里互相訴說自己的新婚生活,而嚴禁男子偷聽。
到了新年的後半期,每個寨子都要在寨中心擺上長長的酒宴,全村共飲同樂,慶祝象徵他們團結和睦,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
這種酒宴恰似一條長龍,故稱「長龍宴」;因設在街心,人們又稱之為「街心酒」。若是小寨,街心酒一個下午就可結束,若是大寨,則按戶劃分為三組,分三個下午舉行,每組輪流做東道主。
按約定的日子,做東的各戶人家,一大早就把方桌抬到清掃干凈的街心,一張接一張地擺放好,百來張桌子連成100多米的長龍。
午後,經一聲招呼,做東的各戶人家爭先恐後地把拿手好菜和美酒擺上桌。哪家的酒菜越好,就越有體面,所以許多人家連自己平時都捨不得吃的美味佳餚都一一獻出來。
一眼望去,魚雀、江鰍、鯉魚、竹筍、木耳、蘑菇、大肥雞……每桌20來碗,桌桌飄香,顯示出哈尼人辛勤勞作的成果和傳統的烹調技巧,展現出哈尼族最長最盛大宴席的風采。
在鑼鼓喧天的熱鬧氣氛中,人們根據不同的年齡、興趣與愛好自願組合就座。這時鑼鼓止息,鑼鼓手端鑼抬鼓逐桌接受人們敬酒獻菜。
接著,由一對姑娘代表眾人向老奶奶們一一敬酒。婦女先開吃,爾後男人才舉杯動筷。一連幾個小時的街心酒宴,溫馨和諧、喜氣洋洋,笑語歡歌不絕於耳。
當夜幕降臨時,一堆堆熊熊篝火燃起,男女青年們隨著鑼鼓、三弦、竹笛的伴奏,翩翩起舞。夜深了,人們漸漸離去,那些情侶們則走向棕櫚林、金竹叢中……
5、姑娘節
雲南省元陽縣碧播山一帶的哈尼族,每年農歷二月初四要歡度別開生面的姑娘節。這天,雞還未叫,男人們就要首先挑回一擔水,天麻麻亮時,再砍回一捆柴,接著,就生火燒水,把洗臉水恭恭敬敬地端給慢騰騰起床的婦女。
然後,男人們煮飯、洗菜、剁豬食、洗碗筷、帶小孩,婦女們則悠閑地坐在一旁,或做點針線活,或指揮男人做這做那。未出嫁的姑娘們,則連針線活也不做。
午飯後,男人們急忙趕到寨中的公共娛樂場所去,按習俗,先到的為勤勞者,後到的為懶惰者。小夥子們向情人借來女式新衣新褲,打扮成姑娘的樣子,在歡快的弦樂聲中翩翩起舞,直到太陽偏西才回家做飯,繼續服侍婦女到深夜。
姑娘節相傳起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四面環山、山拉泉潺潺、林木葳蕤的碧播寨,有個生得比金竹還標致的姑娘,名叫悠瑪。
悠瑪與英俊彪悍的青年獵人戛期相愛。但是,那時哈尼姑娘的婚姻要由土司頭人和父母作主。悠瑪的父母把她許配給了白土司的獨眼兒子。
悠瑪為此痛苦極了,她決心以死來表達對愛情的追求。二月初四這天,悠瑪獨自去薅勾勒山上砍柴,遇到了同村和鄰村的三個姑娘。
悠瑪向她們訴說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引得三個姑娘痛哭不止。原來,她們也是婚姻上的不幸者。四個姑娘忘了砍柴,也忘了回家,在山頂上互訴苦衷,愈訴愈愁,愈訴愈悲,就一起跳崖自盡了。
悲劇發生後,哈尼人覺得再也不能幹涉姑娘和小夥子們的婚姻了,特別是對姑娘,更應該給她們選擇意中人的權利。為了告誡後人,哈尼人就把每年的二月初四定為「姑娘節」,以表示尊重婦女和尊重婚姻自由。
這一帶的哈尼族男女青年自由相愛後,就自己選日子結婚,不要彩禮,也不辦酒席,用杯杯香茶招待前來祝賀的賓客。
6、敬老節
每年的農歷臘月十五,是哈尼族的敬老節,清早,老人梳洗後穿上新衣服准備歡度自己的節日。
成年人在家殺雞宰鴨,備辦美餐,小夥子將一棵小松樹載在過節的坪場旁,姑娘們挑來清水給它澆下定根水,象徵青年們祝願老人像青松一樣健康長壽,永葆青春。
7、里瑪主節
居住在紅河邊上的哈尼族崇奉布穀鳥,把布穀鳥尊稱為「合波阿瑪」(布穀鳥媽媽)。
每到山茶盛開的陽春三月,不論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聽到布穀鳥的鳴啼,人人都會報以一聲「我聽見了」的回答,表示對春天的歡呼。
據說,這一聲回答,可使勤勞善良的哈尼族農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終年和平康泰。
據傳說,布穀鳥是受天神阿波摩米的派遣,從遙遠天邊的石岩洞里飛出來,向人間傳達春天的消息的。當它飛過一個名叫「巷阿窩尼崩崩麻」的大海時,飛不動了,眼看快要掉進大海里去了。
突然,從海里翹起一條龍尾來,隨後龍尾變成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讓布穀鳥在上面歇腳。布穀鳥終於歷盡千辛萬苦,把春天的信息傳達給了人間。
按照前輩人沿襲下來的規矩,等多數人都聽到布穀鳥的叫聲後,就相約在一個屬羊的日子,備辦美味佳餚,用一種大樹的花汁浸泡糯米,蒸出噴香金黃的糯米飯,煮好紅鴨蛋,向布穀鳥虔誠地敬獻。
這天,村村寨寨的小夥子和姑娘們滿面春風,身著節日盛裝,會聚在一個適中草坪上,歡度一年一度的「里瑪主」節(春天的盛會),藉以選擇對象,談情說愛。
節後,各家選定一個好日子,在雀鳥未出巢、四山一片寂靜的五更時分,家長悄悄地把三叢秧苗插在自家田裡,意即、「開秧門」。
據說,「開秧門」時聽不到雀鳥的聲音,莊稼就能免災除害,獲得好收成。
8、捉螞蚱節
捉螞蚱節」,哈尼語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陰歷六月二十四日)後的一第個屬雞或屬猴日舉行。
哈尼族居住在山區,種植一季水稻。過了「六月年」,水稻就開始抽穗,為確保水稻豐收,哈尼族人民就採取過「捉螞蚱節」的方式來驅除和避免蟲災。
「捉螞蚱節」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裡捉瑪蚱,每家捉夠一竹簡(約二斤)後,就把螞蚱一隻一隻撒成四份:頭一堆,腿一堆,身一堆,翅膀一堆;
依次用劃開的竹片夾起來插在田埂和排水溝旁,以對尚未捉到地螞蚱及其他昆蟲進行恫嚇。半小時後,又要把這些螞蚱收進竹筒。
帶回家當菜或拌粑粑吃,據說螞蚱肉很甜。離開田野時,人們都要不停地大聲叫:「嘔,螞蚱,三天內不捉你了,三個月內你不要吃稻穀!」
8、吃新米節
哈尼族居住地區,農歷七月左右,穀物逐漸成熟各戶要選擇自己的好日子進行「卡都匹」(吃新米)活動。
過節時家長背著籮筐到地里拿些谷穗回來掛在門上,並且要拿稻俗桿製成「窩保波」,在「宗格」(倉竜)前吹奏三回,表示要吃新糧了,祈求神靈保佑糧食收得多,人不得病,家畜興旺發展。
要殺一隻產蛋母雞獻飯,過年時殺的豬肥腸,豬耳朵和尾巴也要留到這時獻神。吃新米時要把老米和新米混合在一起煮,這叫做「妾都喝扎」(即新老交替),意思是老谷老米吃到新穀米上市,祈求年年有餘。
9、哈尼族的飲食,飲食愛喝酒
哈尼族中,老年男子普遍嗜好煙、酒,茶,有的以香芝麻棵枝葉當茶飲用。稻穀、玉米、高粱是他們釀造白酒的主要飲料(西雙版納哈尼族女子喜嚼檳榔)。
哈尼族喜飲酒,酒節特多。如祭母節、老人節、黃飯節、命名節,祭龍節、認舅節等。逢節便有美酒。最有趣的是"阿巴多"酒與歌的戀愛宴會。
(8)東方欲曉禮品擴展資料:
哈尼族,東南亞稱阿卡族,民族語言為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現代哈尼族使用新創制的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主要分布於中國雲南元江和瀾滄江之間,聚居於紅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鎮沅等縣,和泰國、緬甸、寮國、越南的北部山區。
本民族內部各自稱單位之間的互稱和其他民族對哈民族的稱謂也不一致,如元陽的哈尼互稱糯美、糯比、各和等;
雅尼互稱覺圍、覺交,漢族又稱其為愛尼;稱豪尼為布都、稱哦怒為西摩洛等。
在漢文史籍中,哈尼族的歷史名稱有:和夷、和蠻、和泥、禾泥、窩泥、倭泥、俄泥、阿泥、哈尼、斡泥、阿木、羅緬、糯比、路弼、卡惰、畢約、豪尼、惰塔等。可以看到這其中大部分與目前的自稱和互稱相近或相同。
參考資料:網路-哈尼族
9、有關「紅軍長征」的詩或故事有哪些?
長征 的詩:
一部兩萬五千里的浩瀚史詩
獨版在二十世紀的中華大地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千古絕唱
抄在了斯諾的美式筆記里
讓全人類的讀者
為之顫栗
史詩因圍剿的抑窒奮然起筆
幾萬雙草鞋的靈感奔涌如鐵流決堤
七百二十個日日夜夜
展開了萬水千山立體交叉的磅礴運思
艱難險阻多項輻合驚心動魄
力挽狂瀾伏筆照應百感交集
聲東擊西運籌帷幄回腸盪氣
霞光曙色綵線穿珠升華妙筆
風瀟瀟馬嘶嘶穿越雪山
天蒼蒼地茫茫爬過草地
路迢迢人急急意志如鋼
詩浩浩歌漫漫創造壯舉
造就了一種精神
震驚了兩個世紀
把瀕臨絕境的舊中國
走出了柳暗花明翻天覆地
這條英雄的路啊
還要我們繼續
堅定不移勇往直前
一直走下去
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千山萬水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長征歌
陸定一、賈拓夫合編於吳起鎮
十月里來秋風涼, 中央紅軍遠征忙,
星夜渡過雩都河, 古陂新田打勝仗。
十一月里來走湖南, 宣臨蘭道一齊占,
沖破兩道封鎖線, 赫得何鍵狗膽寒。
十二月里來過汀江, 廣西軍閥大恐慌,
四道封鎖線都突破, 勢如破竹誰敢擋。
一月里來梅花香, 打進貴州過烏江,
連占黔北十數縣, 紅軍威名天下揚。
二月里來到扎西, 部隊改編好整齊,
發展川南遊擊隊, 擴大紅軍三千幾。
三月打回貴州省, 二次佔領遵義城,
打坍王家烈八個團, 消滅薛吳兩師兵。
四月里來向南進, 打了貴陽打昆冊森明,
巧妙渡過金沙江, 浩浩盪盪蜀中行。
五月里來瀘定橋, 劉文輝打得如飛跑,
大渡河天險從容過, 十七個英雄姓名標。
六月里來天氣熱, 夾金山上還積婦,
一四兩個方面軍, 懋功取得大會合。
七月進入川西北, 艱苦奮斗為那個,
為了抗日救中國。 八月繼續向前進,
草地行軍不怕冷, 草地從來無人過,
無堅不摧是紅軍。 九月出發潘州城,
陝甘支隊東北行, 臘子口渭河安然過,
打了步兵打騎兵。 二萬五長徵到陝北,
南北紅軍大會合, 粉碎敵人新「圍剿」,
統一人民救中國!
旗幟
八十年,
終於讓世人看到了奇跡。
一個強大的中國,
像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
在血染的旗幟下,
閃耀著輝煌勝利!
我們不會忘記,
八十年前,
帝國主義列強肆意瓜分中國,
母親的軀體在流血。
是共產黨人在黑暗中摸索,
歷史性地作出了抉擇,
高高舉起鮮紅的旗幟———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砸爛舊世界,
把一切害人蟲統統消滅!
我們自豪,我們榮耀,
兩彈一星令宇宙激動,
神舟飛船遨遊雲霄。
富裕的村莊變成了鬧市,
特區是母親胸前的獎章。
鮮紅的旗幟迎風飄揚,
指引我們奔向前方。
馬列主義是我們畢生的信仰,
我們背負著民族的希望,
我們憧憬祖國的未來,
企盼著更加美好的時光。
長征的故事紅軍長征路上,發生了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我讀過一個故事叫《一袋干糧》。它講述了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糧掉入河中被水沖走了。為了讓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她堅持沒告訴戰友們,裝成沒事發生一樣,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讓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體不行了,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自願地分一點干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故事雖小,內涵不小。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小故事卻讓我們看到紅軍戰士們的優秀品質——不怕苦、堅強、無私、熱心……小蘭,她只是一個13歲的小女孩,卻有大人一樣堅強的意志,卻知道體諒他人。在她沒有糧食之際,她大可伸出雙手向戰友們要一些,可她並沒有這么做,而是選擇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腦海里想的只有戰友,而忽臘州略了自己的困難;而對傷勢嚴重的傷員們,她大可丟下他們,輕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沒這么做,她細心照料每一個傷員,沒有怨言,沒有後悔。一個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輪姿蔽我偉大的紅軍隊伍的優良品質了。
一、飛奪瀘定橋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軍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後,要用僅有的幾只小船將幾萬紅軍渡過河去,最快也要一個月的時間。而國民黨的追兵緊追不舍,形勢十分嚴峻。5月26日上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王稼祥、林彪、聶榮臻、羅榮桓、羅瑞卿匯報後,當即作出了奪取瀘定橋的決定。其部署是由劉伯承、聶榮臻率領紅一軍團一師和陳賡、宋任窮領導的幹部團為右路軍,由中央縱隊及1、3、5、9軍團為左路軍夾河而上攻取瀘定橋。左路軍由王開湘、楊成武率領的紅二師四團為前鋒攻擊前進,5月28日,紅四團接到紅一軍團命令:「王開湘、楊成武:軍委來電,限左路軍於明天奪取瀘定橋,你們要用最高的行軍速度和堅決機動的手段,去完成這一光榮的任務。你們要在此戰斗中突破過去奪道州和五團奪鴨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記錄」。接令後紅四團後晝夜兼行240華里山路,於29日晨出其不意的出現在瀘定橋西岸並與敵軍交火。
當時百餘米的瀘定橋已被敵人拆去了約八十餘米的橋板,並以機槍、炮兵各一連於東橋頭高地組成密集火力,嚴密地封鎖著瀘定橋橋面。中午,紅四團在沙壩天主教堂內召開全團幹部會議,進行戰斗動員,組織了由連長廖大珠、指導員王海雲率領的23名奪橋突擊隊。下午四點,23名勇士身掛中鋒槍,背插馬刀,腰纏十來顆手榴彈,冒著槍林彈雨,爬著光溜溜的鐵索鏈向東橋頭猛撲。三名戰士在王友才的率領下,緊跟在後,背著槍,一手抱木板,一手抓著鐵鏈,邊前進邊鋪橋板。當勇士們爬到橋中間時,敵人在東橋頭放起大火、妄圖以烈火阻擊紅軍奪橋。勇士們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烈焰,高喊「同志們,這是勝利的最後關頭,鼓足勇氣,沖過去!莫怕火,沖呀!敵人垮了,沖呀!」廖大珠一躍而起踏上橋板,撲向東橋頭,勇士們緊跟著也沖了上來,抽出馬刀,與敵人展開白刃戰。此時政委楊成武率領隊伍沖過東橋頭,打退了敵人的反撲,佔領了瀘定城,迅速撲滅了橋頭大火。整個戰斗僅用了兩個小時,便奇絕驚險地飛奪了瀘定橋,粉碎了蔣介石南追北堵欲把藉助大渡河天險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美夢。瀘定橋因此而成為中國共產黨長征時期的重要里程碑,為實現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紅一、二、四方面軍會合,最後北上陝北結束長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鐵鏈劈開了通往共和國之路」的壯美贊譽,新中國十大開國元帥,其中就有七位元帥長征時經過了滬定橋。當時在激戰後的瀘定橋上,劉伯承元帥曾用腳重重地在橋板上連跺三腳,感慨萬千地說「瀘定橋,瀘定橋,我們為你花了多少精力,費了多少心血,現在我們勝利了,我們勝利了」!朱德總司令在長征回憶中題詞「萬里長江猶憶瀘關險」的詩句,充分說明了紅軍長征飛奪瀘定橋的艱險與壯烈。
「紅小鬼」曾治
曾治,江西寧都縣安福鎮力元村人,1931年5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曾治是一個放牛娃,家裡很窮,讀不起書。從14歲參加革命那天起,他就把生死置之度外。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一個人連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那時他只有一個想法,就是緊緊跟著共產黨、毛主席,革命到底不回頭。雪山草地難走,根本沒有路,紅軍硬是靠雙腳踩出了一條北上抗日的路。過雪山時,他穿著一件單衣,在風、雪、冰、雹中凍得渾身哆嗦,牙齒打顫。但紅軍戰士毫不畏縮,仍然頂風冒雪拚命往前走。蘇區人民稱紅軍的腳是鐵腳板,是量天尺。二萬五千里的長征路,硬是讓紅軍將士的鐵腳板一步一步量過來了。曾志寫過一首小詩,用以表達他毫不動搖的革命信念:十四從軍紅小鬼,舉起大刀砍白匪。緊緊跟著毛委員,革命到底終不悔!
一袋干糧
這個故事,發生在很多年以前,紅軍叔叔長征的時候。在紅軍部隊的醫院里,有個小紅軍叫小蘭。小蘭才 13 歲。她的爸爸、媽媽都被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幹活,受盡了地主剝削和打罵。後來,紅軍來了,小蘭跑到部隊,說什麼也不離開紅軍啦。紅軍長征的時候,小蘭跟著部隊走進了草地。一說草地,小朋友們准會想到公園里那長著綠茵茵小草的草坪,又平坦又好看。紅軍叔叔過的草地可不是那樣的,那裡荒涼極啦。地上除了野草就是爛泥坑,走幾十天也走不
完。一路上看不見一間房子,找不到一個老百姓。只有幾只老鷹在天上飛旋。這天,走著走著,前邊出現了一個小村子。紅軍叔叔一看,可高興啦。小蘭也樂得又蹦又跳。有了村子就能找到糧食了。部隊進了村,小蘭把傷病員安置好,就拿著米袋找糧食去了。可村裡一個老百姓也沒有。小蘭在村裡走著走著,看見一個打麥場。場上堆著一堆麥秸,上面還有沒有打幹凈的麥粒。她把麥秸捶了又翻,翻了又捶,東一粒,西一粒地撿起來。總共不到一小碗。這點東西能吃幾頓呢?不行,還得找!小蘭剛走不遠,正好碰見一個大個子紅軍,扛著一袋沉甸甸的東西走過來。小蘭一看,喲,這不是在我們醫院養過傷的那個大個子嗎?小蘭忙問:「哎,你在哪兒搞來這么多的糧食呀?」大個子紅軍放下口袋說:「嘿,是小蘭呀,我這糧食是在地主院子里挖出來的。你找到多少糧食了?」小蘭把口袋一伸說:「喏,都在這兒呢!」大個子紅軍接過米袋掂了掂,笑著說:「小蘭,聽說還要走 20 多天的草地,這點麥子還不夠塞牙縫的呢!」「明天再找嘛!」「來,把我的給你一點吧!」 說著,他捧著麥子就要往小蘭的米袋裡放。小蘭趕緊米袋藏在背後,搖搖手說:「不要,你們人多,自己還不夠吃呢。」大個子紅軍胳膊長,一把奪過米袋,一邊往裡倒,一邊親切地說:「沒關系,我們每人少吃一口,就省出來了。」小蘭又在別處找到了一些麥子,炒熟了,碾成了麥粉,放在了米袋裡。心想:這些麥粉我一頓吃一把,再揀點野草野菜,能吃它 20 來天,走出草地沒問題。對!還要省出一點給傷病員吃。第二天早上,部隊出發了。小蘭扶著傷員,緊跟著部隊,小心地往前走。走著走著,前邊出現了一條小河,河上用樹干臨時搭起一座橋,橋下的河水「嘩嘩」地流著。小蘭把肩膀上的米袋背好,緊緊扶著傷員說:「同志,該過橋了,慢慢走!」 誰知道,走到橋中間,那個傷員忽然咳嗽起來了,臉漲得通紅,身子直發抖,腳底下一滑,身子一歪,小蘭連忙使勁扶住了他。可小蘭肩膀上那袋麥粉卻掉到了河裡。米袋在水裡滾了幾下,就沖走了。小蘭愣住啦,她小聲地叫了一聲:「哎呀,這可怎麼辦呀?」傷員看她望著河水直發愣,就問:「小蘭,什麼東西掉到河裡了?」小蘭連忙搖搖頭:「沒有,什麼東西都沒掉。咱們走吧!」這時候,看護長從後面走過來了。小蘭告訴她傷員咳嗽得很厲害。看護長雙手扶住傷員說:「好,到前面找醫生看一看。」她見小蘭好象有點什麼事兒的樣子,又問:「小蘭,怎麼啦?是身體不舒服嗎?」「沒有。嗯……」小蘭把剛到嘴邊的話又收了回去。她想:不能把丟米袋的事兒說出來。要是同志們知道了,准會把自己的糧食捧出來給我吃。大家的糧食都很少,我怎麼能吃他們的呢?不,我要堅持!看護長走了。小蘭趕緊拔了許多野草,放在挎包里,把挎包塞得鼓鼓囊囊的好象真的糧食一樣。晚上,部隊休息了。小蘭怕大家看見她盡吃野草,就跑去給傷員換葯,洗綳帶。等大家吃完了東西休息了,她才煮野草吃。這樣過了幾天,小蘭的身體就不行了。常常拉肚子,頭發暈,兩腿軟綿綿的,一點勁都沒有。有一天,她走著走著,一下栽倒在地上,什麼也不知道了。等她醒來的時候,發現看護長正背著她呢。看護長是 40 多歲的人了,這些天來和大家一樣,吃野草和麥粉糊糊,身體很虛弱。她背著小蘭,臉上淌著豆大的汗珠,嘴裡喘著粗氣,搖搖晃晃地往前走著。小蘭醒來說:「看護長,我自己能走,快讓我下來!」央求了半天,看護長才把她放下來。小蘭咬緊牙,堅持著走到了傍晚。等大家休息以後,她又躲到一邊煮野草吃去了。這時候,看護長笑眯眯地走了過來:「小蘭,你身體好一點了嗎?哎,怎麼一個人躲在這兒煮東西吃?」小蘭趕緊用手遮住瓷缸:「我煮好東西吃,不讓你看!」「好!我不看。」看護長嘴上這么說,趁小蘭不注意,一下把瓷缸搶了過來,一看:「哎呀,小蘭,你怎麼光吃野草,一點麥粉也不摻呀?」「路還遠呢,留著慢慢吃呀!」「你的米袋呢?」小蘭拍拍挎包說:「這不是嗎?」 看護長奇怪地問:「你為什麼放在挎包里呀?」「米袋破了個洞,怕麥粉漏出去!」「拿來!我給你縫縫。」說著,看護長一把奪過小蘭的挎包,打開一看,裡面全是野草。她愣住了。「小蘭,你的麥粉呢?」小蘭看到看護長這么關心她,想說話,可嗓子眼像什麼堵住了似的,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眼淚「唰唰」地流了下來。過了一會兒,她才把丟糧食的事兒告訴了看護長。看護長聽了說:「哎呀,小蘭,你為什麼不早點告訴我呢?我們一起參加革命,就像兄弟姐妹一樣。你沒了糧食,大家應該幫助你呀!」說著,看護長從自己的米袋裡,抓出一把麥粉,放進小蘭的缸子里。「你先吃吧,我馬上去報告首長。」不一會兒,小蘭丟糧食的事兒,像一陣風似地傳開了。同志們立刻提著米袋走了過來,你一把他一把地直往小蘭的挎包里裝。小蘭忙搖手說:「 不,不,謝謝大家……」這時候,那個傷員拄著拐杖走過來,拿著一點糧食,激動地說:「小蘭,你為了救我,把糧食丟了。我這一份你一定要收下。」同志們都說:「小蘭,你收下吧。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難,我們也得把你這個小紅軍帶出草地。」小蘭呢,感動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只好收下了大家的糧食。這天夜裡,小蘭怎麼也睡不著。想起小時候,在地主家裡受剝削挨打受罵。要不是找到了共產黨,自己早就死了。參加紅軍以後,得到了首長和同志們多少幫助和教育,懂得了多少革命道理呀!小蘭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永遠聽黨的話,永遠跟著共產黨走!
雪山小太陽
故事發生時間:1935年6月 地點:夾金山。夾金山山巒起伏,白雪皚皚。狂風夾雜著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凜冽的空氣中,雪山似乎也在顫栗。前進的隊伍有些遲緩了。寒冷、飢餓、稀薄的空氣侵襲著這支堅強的隊伍,已經有很多同志在這片讓神靈都敬畏的土地上永遠閉上了眼睛。突然,風雪中傳來一陣充滿活力的歌聲:夾金山高又高,堅持一下勝利了!翻過雪山是晴天,嘿!太陽暖和和,戰士笑呵呵……歌聲穿透風雪,驅散了寒冷與疲憊,給前進中的隊伍帶來陣陣暖意。大家抬頭望去,山坡上一個小小的紅色的身影跳著、唱著,揮舞著手裡的快板,快樂的身影像一團跳動的火焰。「我們的小太陽又升起來了!」戰士們笑了。這名唱歌的女戰士是紅軍隊伍里的小衛生員,誰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一路上,小姑娘把行進中的故事編成歌謠鼓舞著大家前進,成了大家的「開心果」。翻雪山時,小姑娘身體單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凍壞,把身上穿的一件紅毛衣送給了她。她高興極了,穿著這件長及膝蓋的大毛衣在隊伍里跑前跑後,在山坡上唱著跳著,紅艷艷的顏色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開玩笑地叫她「小太陽」。隊伍接近山頂了,空氣越來越稀薄,連呼吸都困難。很多同志因為疲憊和飢餓坐在了雪地上,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紅毛衣也抵擋不住寒冷的侵襲,「小太陽」的腳步也越來越遲緩。突然,她停了下來,路邊坐著一個受傷的戰士,把頭埋進臂彎里像在打瞌睡。在這里,停頓就意味著死亡。「小太陽」拚命地搖著他,戰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說:「冷,冷……」隊伍依然緩緩地前進著。有人突然發現,隊伍里不見了那個快樂的紅色身影。幹部休養連的戰士們到處尋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這個年少的衛生員靜靜地躺在山坡上,已經沒有了生命的氣息。她只穿著一件單薄的軍衣,小小的臉上沒有一絲血色。在擔架上,戰士們找到了那件紅艷艷的大毛衣,它穿在一個受傷的戰士身上。傷兵流著淚回憶說,睏乏時坐在雪地里,只覺得有人在拚命地拉著他,對了,還聽見了歌聲,他說,很熟的歌:翻過雪山是晴天,嘿!太陽暖和和,戰士笑呵呵……所有人都沉默了。傷兵脫下紅毛衣,鄭重地鋪在雪地上。它像女戰士快樂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頂已經微現陽光,太陽紅彤彤,照在皚皚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穿過歲月的悠遠,70年前,那許許多多美麗的壯烈的故事依然生動、依然鮮活。曾經有一個愛唱歌的小女孩,快樂地行走在這支波瀾壯闊的隊伍里,她唱過最響亮的歌謠,讓疲憊的戰士仰望天空,看到太陽;她跳過最動人的舞蹈,讓受傷的老兵忘記傷痛,欣然而笑;她曾為一件普通的紅毛衣欣喜不已、視若珍寶,在最危險的時候她又把自己最珍愛的東西,連同生的希望和力量,讓給了自己的戰友。她還只是個孩子。那一年,她15歲。
魂駐小紅橋
故事發生時間:1935年春 地點:甘南。出征的隊伍綿亘十幾里,風蕭馬嘶秋冷,紅軍將士們行色悲壯。每次突破敵人的封鎖線,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戰斗隊減員嚴重,而擔架隊卻越來越長,任務也隨之越來越艱巨。一個清瘦干練的姑娘穿梭在隊伍里,像踩著風火輪似的,跑前跑後,安排抬擔架的、照顧負傷的。這是她的職責,她是擔架隊隊長。據說她是自己從家裡跑出來參加紅軍的,英子這個名字也是當兵後她自己取的。20歲的她,已參加紅軍4年、入黨3年
麻利、果斷、機智、勇敢的作風常讓人忘了她是個姑娘。因此在長征前她受領了隊長一職。臨危受命,意味的不再是權力,而是用性命兌現所有的責任。困難、問題、危險,接踵而來。擔架不夠用,傷員有增無減!有的擔架員受傷了,雇來的民工逃跑了。十幾個擔架被扔在路上,重傷員血污模糊地躺著,較輕一點的傷員發出陣陣痛苦的呻吟。觸目的情景讓她心如刀絞,血直往頭上沖。年輕的隊長杏眼瞪圓,咬著嘴唇,狠狠地說:「背也要背著走!」她對擔架員的任務進行了分配,盡力找回逃走的民工,盡量安頓好每個傷員。可安排到最後,再也勻不出擔架和人來抬一個傷勢嚴重、生命垂危的小戰士了。看著前方的路,看著奄奄一息的小戰士,英子決定背著他走。隊員們反對,勸她留下這個傷員。因為矮小、單薄的她看上去實在不堪重負,而且這個傷員傷勢太重。可英子看著四周的荒山野嶺,說:「丟下他,不就等於讓他死嗎。決不能!」於是,再沒有多說什麼,她背著他在崎嶇泥濘的路上,邁開了沉重的步子……傷員的手無力地搭在她的肩上,微弱地聲音說:「放——下——我,放——下——我吧……」英子充耳不聞,薄薄的嘴唇堅強地抿起。是奇跡嗎?弱小的她,背著比她高、比她重的戰士,翻山越嶺,竟然走過了許多路程。而受傷的戰士,也頑強地抗爭著,在缺醫少葯的情況下居然開始好轉!一路辛苦,一路歷險,一路化險為夷。擔架隊艱難而曲折地前進著。而英子卻越來越瘦,她總是將少得可憐的食物分給擔架員和傷員;她也越來越弱,她總是將金貴的鹽和水送進戰友的嘴裡……隊伍來到山裡的一座小橋時,彷彿春天正好等在這里,嬌嫩的小花與新綠撲面而來。勞頓不堪的戰士們愣了一下,然後,都恍然大悟似地停下腳步,深呼吸……那個重傷的戰士已經可以拄著棍子走了,也許是受了這美景的鼓勵,他走到英子隊長面前,說:「隊長,我要編個花環給你!」英子笑了,那開心而生動的笑臉讓人想起她也只是個孩子,她點點頭回答:「嗯,好。」可接著又故意板起臉說:「但是,你現在還需要休息。」這是她一生中所說的最後一句話。為了給傷員舀水喝,她墜到了橋下的河水裡。她墜落的聲音那麼小,她甚至沒有掙扎,就順水飄去……一去七十年!白雲蒼狗,世事變遷。很多事情改變了,但有些故事永遠不會褪色。就像此刻——一個垂暮老人,站在小橋邊,凝視遠方。山青水碧、草青花艷,和平的陽光照耀大地。他的眼睛濕潤了,半晌才說:「不一樣了,但又一點都沒有變。」過了許久、許久,老人又開口說:「如果英子隊長多吃一點東西,可能就能堅持下去,可能就……」老人緩緩地在草地上采來繽紛的野花,用顫抖的手認真地編起一個花環,輕輕掛在橋頭……
一門伴隨紅軍長征的功勛炮
這是一門普通山炮。雖然從外表看與其他山炮沒什麼兩樣,但它卻有著傳奇般的經歷。1935年6月14日,紅軍紅2、6軍團(後組建為紅2方面軍)以一部分兵力佯攻湖北咸豐縣,打響了忠堡戰斗。在對國民黨「圍剿」部隊實行分割反包圍時,紅2、6軍團遇到國民黨軍隊的火力阻擊,人員傷亡較大。情急中,紅2、6軍團用一門僅有的山炮和數門迫擊炮實施火力壓制。這門山炮凸顯神威。紅軍炮手連射3發炮彈摧毀敵軍火力據點。紅軍趁勢發起攻擊,在忠堡附近的構皮嶺地區全殲國民黨軍第41師,活捉縱隊司令兼第41師師長張振漢。
同年11月,在紅2、6軍團長征途中,這門山炮繼續發揮威力。1936年1月,紅2、6軍團突破烏江天險時,又用這門山炮壓制對岸敵軍火力,摧毀幾處火力點,並乘機奪取船隻渡過烏江。因此,紅軍戰士對這門屢立功勛的山炮鍾愛有加。在長征途中,紅2、6軍團帶著這門山炮,轉戰烏蒙山區,搶渡金沙江,經過藏族聚居區,進軍甘孜,翻越大雪山,走過人跡罕至的草地。在翻越雪山時,許多紅軍戰士犧牲了,在過草地時,更多的紅軍戰士倒下了,但紅軍戰士們對這門山炮卻非常珍愛,寧肯吃苦流汗,馬馱人扛,必要時拆卸,過了困難地帶,再安裝起來,就這樣,終於把這門山炮帶到陝北,使之成為整個紅軍隊伍在長征中帶到陝北的唯一一門山炮。就是這門山炮,1959年軍事博物館籌建時,賀龍元帥點名將它陳列進軍事博物館。當然,假如您對這門山炮進行「政審」,也許它的出身並不值得稱道。它原稱「七生五過山炮」,1927年由上海兵工廠製造,口徑75毫米,重386公斤,初速為280米/秒(榴彈),出廠編號587。它本是國民黨軍炮兵營裝備。1935年4月,紅2、6軍團轉戰在湘鄂川黔邊鏡,於湖南陳家河、桃子溪戰斗中,從國民黨軍第58師炮兵手中繳獲了它。從此,它遇到了好主人,發揮了大作用。紅軍炮兵營曾用它參加多次戰斗,消滅大量敵軍。它是紅軍經過艱苦卓絕斗爭、最終取得勝利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