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綢帶禮物
1、一般什麼地方有賣紅綢布的,禮品店裡有嗎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用到一些紅綢布,而且在市面上目前紅綢布在賣的話相對來說比較少一些,不過對農村的這種集市相對多一些,一般會有固定的市場,也有一定的時間,這個時候的話如果方便的話可以到集市去淘一下,那邊一般都有紅綢布會有的,不過要確定一下趕集的時間,其次的話如果在城市的話需要購買,可以在相對比較大的布批市場可以去看一下,一般每一個縣市都會有一個固定的布料批發市場。另外如果要方便一些的,你也可以在淘寶網上進行購買品種,花色還是相對比較齊全。
2、禮物優秀作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煉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禮物優秀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禮物優秀作文1後天就是教師節了,我想送李老師一份特殊的禮物,就是這篇文章。
您每天上課時都是站著,我們坐著,下課我們都出去玩了,您還要在辦公室里批改我們的作業,而且嗓子一定很勞累。李老師,您辛苦了!請您一定要多喝水,保護好嗓子。我要送給老師最好的禮物,就是我一定要上課認真聽講,聽您的話,讓您少操心。我還要送給老師我的祝福,祝您萬事如意!永遠美麗!天天快樂!
禮物優秀作文2我帶了三盒巧克力,同桌看了就大聲說:「吳迪送的是巧克力!」可貪吃的同學們卻認為我要分發巧克力給他們吃,一個個眼巴巴地看著我,周舟發現我沒什麼表示就迫不及待地說:「我要三顆!」
我在巧克力盒子上貼了一張剪紙,上面有節日快樂的字樣,因為實在是太難剪了,我只弄了一張,最後送給老師的時候也不知到底給誰了,心想:「也許我永遠都不會知道是送給三個老師中的哪一個了。」
到了下午,數學老師悄悄地問我那張剪紙是誰剪的,說實在太漂亮了。
有個同學和我一樣准備了巧克力,和我不同的是:她准備了四份。多出來的一份她送給了二年級時的班主任,我怎麼就沒想到呢?真是太懊悔了!
禮物優秀作文3十二歲生日那天
您問我想要得到什麼禮物
是一架望遠鏡
還是一隻簇新的足球
我搖搖頭
爸爸
我什麼都不要
我只想讓您變成我的朋友
和我一起下棋
和我一起郊遊
我可以不追求這些
我只求您牽牽我的手
您問我為什麼
我哭了
爸爸
陪伴就是最好的理由
您的眼睛濕潤了
爸爸
不要哭
您快樂就是我最大的奢求
假如生日上讓我許願的話
那麼
祝您和媽媽
幸福天長地久
花兒再艷
也有凋零的時候
草兒再青
也有枯萎的時候
可不管怎麼樣
大自然
家
是他們永久地守候
十二歲生日那天
您問我想得到什麼禮物
現在我可以告訴您
幸福的守候
禮物優秀作文4今天,我媽媽過生日。做什麼禮物送給媽媽呢?
我想,有了!一個好辦法從我腦海里跳了出來,給媽媽畫一幅我親自畫的畫,我拿起彩筆,先畫媽媽,我給媽媽畫上卷發和笑臉,畫我了,我給自己畫上兩個麻花辮,當然,笑臉是不可缺少的!該畫風景了,就畫公園里的吧!藍藍的天空……畫好啦!等媽媽回來看見會很開心吧!
禮物優秀作文5所謂對手,其實並不一定就是相見互厭或者水火不容,就算平日里表現出來的是無盡的厭惡,可生死關頭的時候,他一定會毫不猶豫地救你,因為,他也同樣不想失去你這個對手,沒有對手的人是孤獨的,對於忍者而言,更是孤獨。
因為是對手,所以,比對方更了解對方,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瞭然如心。因為有了對手,所以,才會有自我的超越,才會有自我的突破,才會有前進的動力。
對手,其實應該是這個世界上自己最信賴的人,不是么?因為,彼此都太了解太了解。
禮物優秀作文6今天我讀了學習周報上的《伊米的故事》,故事講的是:明天是伊米媽媽的生日,伊米想送媽媽一個什麼禮物呢?最後伊米決定送給媽媽一個特殊的'禮物,那就是把家裡打掃的乾乾凈凈。媽媽回來一定很高興,於是伊米開始打掃衛生。
媽媽回來看見家裡很乾凈,高興地對伊米說:「伊米是個懂事的孩子,這是媽媽收到最好的禮物。我讀後我覺得應該向伊米學習,幫助媽媽做家務。今年三八婦女節的那天,我就幫媽媽洗碗、擦桌子、掃地,媽媽誇我長大了。
禮物優秀作文7那些年,是一個動盪的時代,各忍者村之間動亂連連,暗殺,叛亂,忍者大戰猶如家常便飯。
那一年的春天來的很早,在那個春暖花開的季節,木葉的忍者學校里,一個叫做卡卡西的稚氣小孩以第一名的成績從忍者學校畢業,而那次畢業考中,倒數第一名的,是一個叫做凱的孩子。那年,他們5歲。
轉眼又一個寒暑,那個叫做卡卡西的男孩同樣以第一名的成績升級成了中忍,成了木葉史上年紀最小的中忍,天才之名傳播整個木葉。而忍者學校里,那個叫做凱的小孩依舊是倒數第一名,尚未畢業。那年,他們6歲。
他們彼此7歲那年,凱搭上了末班車,終於從忍者學校畢業,而他也知道,那個木葉傳說中的天才卡卡西,已經成了木葉引以為榮的暗部……
禮物優秀作文8一年一度的母親節轉眼就要到了,我心裡比熱鍋上的螞蟻還著急,送媽媽什麼好呢?
「對了,送鮮花!」可是我得怎麼才能買到鮮花呢?又不好意思向媽媽要錢。「對了!我有零花錢啊!」我跑到房間里,拿出了姥爺給我的一百元錢去買鮮花。
我跑到了那個鮮花店裡,去找漂亮的花,看見了幾朵開得非常鮮艷的花。問老闆:「多少錢呀!」「一朵10元。」「真爽快!」
到了家裡,我先把花放在花瓶里,拿起布來做成外套,再拿著一條紅綢帶,把花插進做好的外套里,再繫上漂亮的紅綢帶,做好了,我真快活!
母親節,我對媽媽說:「媽媽,這是我給您的禮物,祝您天天好心情。」
禮物優秀作文9今天在學校,張老師送給我們一些禮物。
我的學習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張老師獎勵我一把直尺和一枝鉛筆;我還被評為「閱讀小狀元」,張老師又送給我一本書,這是一本《幽默故事》,我很高興!這些禮物是張老師自己買來送給我們的,非常感謝張老師,我要養成喜歡閱讀的好習慣,做一個與書為伍的人。
禮物優秀作文10今天是三八婦女節,我想送給我的媽媽一件禮物,當是不知道送什麼好。
想了半天,我有了一個好點子。最近媽媽一直想去電影院看《狼圖騰》,我就用我存摺里的錢給她買兩張電影票,讓爸爸陪她去看,媽媽非常高興。我們在網上查票,發現中午12點有票子,於是就買了兩張。然後,爸爸送我去同學家參加生日party,他們兩個去看電影,大家各得其所,都過了一個快樂的婦女節。
禮物優秀作文11聖誕節快到了,媽媽問我最想得到聖誕老人什麼禮物,我想了想便把我的願望告訴媽媽「想收到聖誕老人送給我的貼畫」,媽媽告訴我聖誕老爺爺一定會滿足我的心願,平安夜的晚上在等待中度過。
聖誕節的早上我睜開眼睛看到枕頭旁邊有好多好多的貼畫,我驚叫起來「哇,貼畫……」開心的與爸爸奶奶一起分享聖誕禮物,選了一張最喜歡的貼在手上、臉上,呵呵,真漂亮呀,謝謝聖誕老爺爺的禮物!期待明年的聖誕節……
禮物優秀作文12昨天是平安夜,媽媽說聖誕老人會坐著鹿車給每個好孩子送一份禮物。不知道聖誕老人會不會給我送禮物?我躺在床上滿懷期待的想著,不知不覺的就睡著了。
第二天早晨醒來,我發現了枕頭下面聖誕老人送給我的禮物,我高興極了,馬上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全家人。聖誕老人什麼時候來的,我怎麼一點都不知道?黑葉猴是猴類中最神秘的來去無蹤,我覺得聖誕老人比它更神秘。
我擔心的問媽媽:「聖誕老人給全世界的小朋友送禮物不會累么?他會不會死?他明年還會送我禮物么?聽到我充滿童真的問話,全家人哈哈的笑了起來…
禮物優秀作文13我收到的禮物有很多,可愛的洋娃娃,能發出歌聲的音樂盒,還有胖乎乎的玩具熊……我最喜歡的還屬小豬。
記得那時是我過生日的這天爸爸送我的生日禮物。這天早上,我起床洗漱完畢後媽媽,爺爺,奶奶在飯桌前等我吃飯。咦,怎麼沒見爸爸,我百思不得其解,便問媽媽,媽媽心平氣和的說:「爸爸有事等會就回來了」過了不到五分鍾一個熟悉的身影便出現在我的面前,爸爸,爸爸我高興的叫著。這時我看見爸爸手中拿著一個禮物盒,爸爸讓我打開看,我一打開是一個小豬存錢罐,我非常高興,以後這小東西就跟著我了。
從此它時刻看著我,時刻提醒我不要亂花錢。
禮物優秀作文14一天,北風呼呼呼地刮著,天空下起了紛紛揚揚地大雪,不一會兒,地上、屋頂上、山上到處一片雪白。小動物們都乖乖地待在家裡睡大覺呢!
在這個寒冷的早晨里,小老鼠一家正在准備吃早飯。老鼠爸爸和老鼠媽媽正在廚房裡不停地忙碌著。小老鼠趴在窗口,媽媽說:「孩子,你趴在窗口乾什麼呀?「小老鼠說:」媽媽,我在等兔子姐姐神秘的禮物呢!「
忽然,小老鼠聽到了一陣「咯吱-咯吱「的聲音,小老鼠仔細一看,原來是兔子姐姐來了。小老鼠連忙說:」兔子姐姐,謝謝你的禮物。「兔子姐姐笑著說:」沒關系。「剛說完,兔子姐姐又忙著給其他小動物送禮物去了。小白兔走了,雪地里留下了它一串串的腳印,遠遠的看去,真像一個個美妙的音符。
禮物優秀作文15昨天是母親節,是天下所有母親的節日,於是我的爸爸給了我一點錢,讓我給媽媽和我的外婆買點禮物,我正琢磨著要給媽媽和外婆買什麼,忽然靈機一動,想起媽媽愛吃巧克力,我便買了兩盒巧克力,一盒送給媽媽,一盒送給外婆,晚上,我們全家去吃飯慶祝,外公和外婆舅舅表弟一起吃飯,我便把巧克力送給媽媽和外婆,媽媽和外婆都很高興,外婆說我這份心意她領了。她希望我能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媽媽也是這樣說的,我一定會好好學習的。
祝媽媽母親節快樂
3、有誰知道浙江嘉興地區的婚嫁習俗啊?
說親
舊時婚姻多憑媒妁之言,都由男方請媒人先往女方提親,稱「報吉」。女方同意後,交出寫有女兒生辰八字的紅帖,即「庚帖」,稱「出帖」,俗稱「出八字」。男方取得庚帖後,壓在祖宗牌位前的香爐下三天,稱「壓庚」,然後請算命先生算男女生辰八字是否相剋,稱「合婚」。如五行相沖相剋,則退回女方「庚帖」,並附送一些禮物示歉。新社會實行婚姻自主,但農村不少地區仍流行說親。城市男女青年大多數為自由戀愛,也有經人介紹而相識,徵得家庭同意確定婚姻關系的,稱之為「找對象」。
訂婚
嘉興訂婚舊稱「安心」。合婚後,如婚姻可成,男家即送「安心禮」至女家。富家送「安心禮」,用一塊金筀,上鐫吉祥花紋,還有一個金錠、一對金如意,取「決定如意」的口彩。女方受禮稱「受茶」,並向男方答禮,然後請至親吃安心酒,公布婚約。貧家送禮視經濟情況而不同。民國時期,城市有地位人家,訂婚亦舉行儀式,也有男女雙方交換照片的。舊時男女雙方「文定」即訂婚後,逢節日男方應送禮到女方家,如粽子、月餅、雞、魚、豬蹄膀、糕點等,用竹籃或木籃裝盛,故稱「送禮籃」。此俗建國後城鄉仍流行,但城市為簡,一般在中秋和春節男方向女方饋送一些禮品。
准日
即男女雙方確定婚期。據《嘉興府志》記載:「……將婚請期曰准日」。又據《古禾雜識》記載:「……請期曰准日,則男宅投之以茶,女宅報之以糕,糕必返半焉,謂之兩頭高」。民國時期,此俗似流行,富裕男家須購辦首飾(金戒、手鐲等2至4件)、果盒(盒內分兩框,一置桂圓,一置茶葉)及聘禮數十元至數百元,由媒人送至女家。女家亦備糕盒及和合(傳說中的和合二仙人)一座(置玻璃盒中為綢或紙製成),座下紅綢包庚帖,回贈男家。在准日之前,媒人先須「話親」,即男家托媒人往女家提議迎娶,女家故意不允,至少往返三次才答應。農村禮儀較簡,男方選定結婚日期,提早半年通知女家,稱「對盤」,又稱「行大盤」。托媒人送禮,有綢緞、布料、首飾及禮金,禮金為數亦甚可觀。也有女方討價還價,至使男方送追禮的。此俗建國後農村仍流行,時有為追索聘禮,男方因貧窮,無法滿足女方要求,造成婚姻糾紛,不少男方為行聘負債累累。
迎娶
據《古禾雜識》記載:「禾俗重親迎豪家富室必盛騶從,鳴鑼喝道,居然官長也。新郎雖白衣亦蟒服數珠,甚至僭逾有戴紅頂者。戚友少長,衣服甚都,導於輿前,謂之陪娶。新娘乘彩輿,燈光映射,婢媼隨其後,手爇安息香,氤氳之氣達數百步」。這是清代嘉興城豪富之家結婚迎新的排場。民國時期,城市居民結婚,新娘仍乘花轎或綵船,新郎著長袍馬褂,也有穿西裝的。新娘戴鳳冠霞帔已少見,一般著粉紅綉花旗袍,有些用兜紗,為粉紅色。迎娶至男家,新娘出轎後舉行文明結婚儀式。有證婚人、主婚人、介紹人、司儀、儐相等,只行鞠躬禮,不跪拜。當日宴請賓客,擺宴席多少桌,視經濟狀況而定,多請廚師到家中操辦。建國後,70年代前,城市迎親儀式從簡,新郎新娘或步行或騎自行車迎娶。婚禮在男方家中舉行,中午新郎由親友陪同,在新娘家吃喜酒,晚間則在男家宴請親友賓客,酒席不過數桌。幹部結婚儀式更簡,一般只向親友同事分送糖果,宣布結婚。70年代後期婚禮漸趨奢華,迎娶用三輪車(人戲稱「大篷車」)數輛滿載新娘嫁妝,結隊而行,引人矚目。80年代中期後,大操大辦之風興起,迎娶都用小轎車,有的濫用公車,少者一二輛,多者七八輛,車前玻璃窗上貼大紅雙喜字,新郎新娘由儐相陪同,迎娶時鳴鞭炮,雖新房近在咫尺或新房即在原地,必乘汽車沿街游駛。新娘大多披白色婚紗,新郎則穿黑色西服。晚間男女雙方家長及親友同至酒家飯店赴喜宴,新郎新娘由儐相陪伴,立酒家飯店大門前迎候賓客,新郎向賓客一一敬煙,新娘手持錢包,對小輩分送禮金,一般數十元。酒席價每桌數百元(80年代末一般每桌200元至250元),由男女兩家合辦,費用由男方負擔。酒席畢,剩菜如雞鴨魚蹄膀等大菜,由雙方各自拿回家去。80年代末,時興拍攝婚禮錄像。
農村婚禮民國時期大多沿襲舊俗,迎親前女方索禮,如「謝娘籃」、「請坐禮」、「搶舅禮」等,甚至女方父母有索「肚子痛錢」的。俗稱「發轎還要銀百元,媒人隨轎送五盤」。男方娶親要挑選已婚青壯年人抬轎或搖船,如花轎迎娶,轎前要由父母雙全的兩童男提燈。迎娶或派人或新郎親迎,必須見門作揖,女方才將一道道門打開。女方上轎前,先隔門檻由女方親戚傳遞嫁妝,男方候接,嫁妝一般少於男方禮金。然海鹽澉浦一帶,歷來講究嫁妝的豐盛,稱女兒為「賠錢貨」。嫁妝中馬桶必備,俗稱「子孫桶」,紅漆,內放一包花生,兩個染紅的半熟雞蛋。當新娘上轎時,轎前鋪蘆席(或米袋),新娘踏著上轎,意為不帶走娘家的泥土,也有舅父或兄弟抱上轎的。新娘上轎必須哭,稱「哭發哭發」。一般新娘是小聲哭泣,母親是大聲哭泣。新娘上轎後,先由母親喂飯,然後由兄弟扶轎桿,起轎旋三轉,才於鼓樂聲中抬往男家。乘船迎娶時,有的地方船上置兩根帶泥的青竹。新娘上船後,急速行駛,竹篙撐岸,以不沾水為吉。船出港後,本村青年往往先在船必經的橋上討喜錢,稱「攔水港」,不滿足要求則阻撓不放行。至男家門前時,依次鋪五隻麻袋,喜娘扶新娘踏麻袋進門,傳遞麻袋鋪路,稱「傳代」。用五隻袋,兆「五子登科」。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先、父母及互拜之後,「吃壽面」,父母朝南坐(如有一亡故,也要虛設盅筷),新郎新娘跪著敬酒。禮畢,新郎持紅綢帶牽著新娘,由兩青壯年持一對花燭導入洞房。洞房坐床男東女西,傳說新娘坐床面積多,兆婚後怕老婆;新郎坐得多,則兆婚後妻子怕丈夫,故互不謙讓,緊靠而坐。坐床後,新郎用秤桿(寓稱心如意)或甘蔗(寓節節高,老來甜)挑起新娘蓋頭的紅紗巾。喜娘將棗子、花生、糖果等向新房床帳內四處拋撒,稱「撒帳」,也有的撒到新房四角和客人面前。海鹽一帶有《撒帳歌》:「撒帳東來撒過東,夫妻雙方多和睦,撒帳南來撒過南,人丁興旺子孫多……」。平湖農村,舊時有吃「小夜飯」的習俗,即婚禮結束,長輩從新娘的箱子里取出兩碗合在一起的冷飯,上放幾根鹹菜,讓新郎新娘並肩坐,各自把鹹菜冷飯吃完。
建國後,農村婚禮習俗有所變化,迎娶不用花轎,代之以船。訂婚時彩禮很重,迎娶前,新郎仍須備名目繁多的禮金。近十多年來,有以自行車迎娶的,婚後和城市一樣,外出旅遊度蜜月。自80年代以來,農村之喜酒與城市相似,新娘參與酒席,向賓客敬煙敬酒。喜宴一般也以冷盤、熱炒為主,配以全雞全鴨點心等。以瓶裝酒取代家釀米酒,每桌酒席所費約二百元左右。
城市農村新郎新娘舉行婚禮之日,男女方家長和近親長輩須向新郎新娘致送「紅紙包」,俗稱「見面鈿」。
結婚後第二天,新娘的兄弟前往探望,男家設宴招待,稱「望潮」。嘉善一帶俗稱「通灶囪」,嘉興俗稱「吊煙囪」。民間相傳,昔時有新娘受婆家姑娘、妯娌捉弄,將煙囪堵死,新娘燒飯時煙霧彌漫,受到公婆指責。其兄弟來探望,發現蹊蹺,用長竹竿通煙囪,煙道暢通,煙霧消失,飯菜燒好。此傳說含有娘家兄弟為保護新娘在夫家地位之意,此俗建國後仍流行。
回門
清代稱「對月」、「望對月」。即結婚一個月以後,夫隨妻回娘家探望,新郎帶去一桌酒菜,俗稱「桌面禮」,岳父母也送見面禮。此俗建國後農村仍流行,回門不限於滿一月,多數三天就回門。
4、聖誕節的風俗?
聖誕樹
據稱,聖誕樹最早出現在古羅馬12月中旬的農神節,德國傳教士尼古斯在公元8世紀
用縱樹供奉聖嬰。隨後,德國人把12月24日作為亞當和夏娃的節日,在家放上象徵伊甸園
的「樂園樹」,上掛代表聖餅的小甜餅,象徵贖罪;還點上蠟燭,象徵基督。
到16世紀,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為求得一個滿天星斗的聖誕之夜,設計出在家中布
置一顆裝著蠟燭的聖誕樹。不過,西方關於聖誕樹的來歷流行著另一種說法:有個善良的
農民,在聖誕節那天,熱情地招待了一名流浪的孩子,臨別時,孩子折下一樹枝插在地上
樹枝立即長成大樹,孩子指著這樹對農民說,每年今日,樹上都長滿禮物,以報答你們的
盛情。所以,今天人們所見的聖誕樹上總是掛滿了小禮物。
.荷斯利設計的。卡片上畫的是一個貴族家庭,三代人一齊舉杯對一位不在場的親友表示祝
賀。當時他印了1000張,沒有用完的印刷廠就以每張1先令的價錢賣出。聖誕卡就這樣誕生
了。
聖誕歌
長期以來,一直流行的聖誕歌主要有三個,一個是《平安夜》;一個是《聽,天使報
佳音》;第三個是《鈴鐺兒響叮當》。
聖誕老人
聖誕老人原指公元4世紀時小亞細亞專區 的主教尼古拉,他因和藹可親
慷慨濟貧萬里聞名。到了6世紀,東方把他尊稱為聖尼古拉。由於民間有關尼
古拉的傳說中,都聯繫到少年兒童和禮物,從此,聖誕老人便成為專門在聖
誕節向孩子們送禮物的慈祥老人的形象。到了18世紀,通過文學和繪畫,聖
誕老人逐漸成為身穿紅外衣的白鬍子、白眉毛老人形象。
聖誕卡
世界上第一張聖誕卡是1843年英國人亨利.高樂爵士提議,由約翰.卡爾葛
聖誕禮物
據《聖經》記載,來自東方的聖人在耶穌降生的時候贈送禮物,這就是聖誕老人為兒
童贈送禮品習俗的由來。英國少年兒童在聖誕前夕把長統襪子放在壁爐旁,相信聖誕老人
在夜裡會從大煙囪下來,給他們帶來滿襪子的禮物。法國的少年兒童把鞋放在門口,讓「
聖嬰來時把禮物放在鞋裡面。」
聖誕大餐
正像中國人過春節吃年飯一樣,歐美人過聖誕節也很注重全家人圍坐在聖誕樹下,共
進節日美餐。
聖誕大餐吃火雞的習俗始於1620年。這種風俗盛於美國。英國人的聖誕大餐是烤鵝,
而非火雞。奧大利人愛在平安夜裡,全家老小約上親友成群結隊地到餐館去吃一頓聖誕大
餐,其中,火雞、臘雞、燒牛仔肉和豬腿必不可少,同時伴以名酒,吃得大家歡天喜地
5、西方過聖誕節的習俗(要英文的)
It is interesting to see how different countries celebrate Christmas.We asked some of our friends and this is what they told us about their Christmas celebrations:
Belgium On Christmas Eve,it starts with a drink and 「)」,followed by a 「starter」 course such as seafood,and then stuffed turkey.The dessert is a kind of cake made with cream.Father Christmas is called 「Saint Nicholas」 and he brings presents to children on Dec ember 6th,「St.Nicholas Day,」 a long time before Christmas.
Brazil Father Christmas is called Papai Noel.Many Christmas customs are similar to those in the USA or UK.For those who have enough money,a special Christmas meal will be chicken,turkey,ham,rice,salad,pork,fresh and dried fruits,often with beer.Poorer people will just have chicken and rice.
Finland Finnish people believe that Father Christmas(Santa Claus)lives in the north part of Finland called Korvatunturi,north of the Arctic Circle.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send letters to Santa Claus in Finland.There is a even big tourist theme park called 「Christmas Land」 in the north of Finland,near to where they say that Father Christmas lives.Everyone cleans their houses ready for the three holy days of Christmas--Christmas Eve,Christmas Day,and Boxing Day2).Christmas Eve is very special,when people eat rice porridge3) and plum4) fruit juice in the morning.They will then decorate a spruce5) tree in the home.Many families will visit cemeteries and graveyards to place a candle onto the burial graves of family members.Cemeteries are very beautiful at Christmas-time.
France In France,everyone has a Christmas tree,sometimes decorated in the old way with red ribbons and real white wax candles.Fir6) trees in the garden are often decorated too,with lights on all night.Father Christmas is called Père Noel.The Christmas meal is an important family gathering with good meat and the best wine.Not everyone sends Christmas cards.
Germany Germans love to decorate their house sat Christmas.Many houses will have little wooden frames holding electric candles in their windows,and coloured pictures of paper or plastic which look beautiful from the outside at night.Father Christmas brings presents in the late afternoon of Christmas Eve(December 24th),after people have been to a church meeting.The presents are then found under the Christmas tree.One person in the family will ring a bell and call everyone to come to the room.On Christmas Day,fish(carp7))or goose will be cooked.
Latvia Latvians believe that Father Christmas brings presents on each of the 12days of Christmas starting on Christmas Eve.Usually the presents are put under the family Christmas tree.The special Latvian Christmas Day meal is cooked brown peas with bacon(pork)sauce,small pies,cabbage and sausage.
Portugal People pretend that Father Christmas brings presents to children on Christmas Eve.The presents are left under the Christmas tree or in shoes by the fireplace.A special Christmas meal of salted dry cod-fish8) with boiled potatoes is eaten at midnight on Christmas Eve.
Russia In the days of the Soviet Union,Christmas was not celebrated very much.New Year was the important time--when 「Father Frost」 brought presents to children.Now Christmas can be openly celebrated--either on December25th;or more often on January 7th.This unusual date is because the Russian Orthodox church uses the old「Julian」calendar9) for religious celebration days.Special Christmas food includes cakes,pies and 「meat mplings.」
Sweden The most important day is Christmas Eve.A special Christmas meal is eaten on Christmas Eve--ham(pork),herring10) fish,and brown beans--and this is the time when families give presents to each other.Many people attend a church meeting early on Christmas Day.
世 界 各 地 的 聖 誕 慶 典
了解不同的國家怎樣慶祝聖誕節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我們請教了一些朋友。他們對自己國家的聖誕活動是這樣描述的:
比利時 聖誕夜,歡慶活動由小飲和小吃開始,然後是「開胃」菜,如海鮮。接下來的菜是填滿佐料的火雞。甜點是一種帶奶油的蛋糕。聖誕老人叫做「聖尼古拉斯」。他在12月6日這一天為孩子們帶來禮物。「聖尼古拉斯節」時間遠在聖誕節前。
巴西 聖誕老人被叫做「聖誕阿爸」。巴西很多的聖誕節習俗與美國或英國類似。對於那些有錢的人家,特別的聖誕宴有雞、火雞、火腿、米飯、沙拉、豬肉,以及水果和乾果,通常還有啤酒。窮人只是食用雞和米飯。
芬蘭 芬蘭人相信聖誕老人(聖克勞斯)住在芬蘭北部一個叫做科爾瓦山的地方,位於北極圈北部。全世界的人們都把寄給聖誕老人的信發往芬蘭。在芬蘭的北部甚至有一個大型旅遊主題公園被稱為「聖誕地」,就位於傳說中聖誕老人的居住地附近。每家每戶都清掃各自的房屋以迎接聖誕節的三個聖日---聖誕夜、聖誕日和節禮日。聖誕夜是個重要的節日。
人們早上喝米粥和李子汁。然後他們在家中裝飾雲杉樹。很多家庭會前往墓地,在已故親屬的墓上獻上一根蠟燭。聖誕節時墓地都顯得格外漂亮。
法國 在法國,每人都有一棵聖誕樹。有時聖誕樹按傳統的方式用紅綢帶和真正的白蠟燭裝飾。庭院中的冷杉樹也經常被裝飾起來,通宵都亮著小彩燈。聖誕老人被叫做「聖誕阿爸」。聖誕宴是一次重要的家庭聚會,席上滿是美酒佳餚。聖誕卡不是每個人都寄的。
德國 德國人喜歡在聖誕節裝飾他們的房子。很多房子的窗戶上都會有用小木架支起來的燈泡蠟燭以及印在紙上或塑料上的彩色圖片,晚上從屋外看上去非常漂亮。聖誕老人在聖誕夜(12月24日)傍晚人們去教堂聚會之後帶來禮物。禮物放在聖誕樹下。每家有一個人搖著鈴鐺叫所有人去屋裡看禮物。聖誕節人們烹飪鯉魚或者家鵝。
拉脫維亞 拉脫維亞人相信聖誕老人在從聖誕夜開始的12天中每天都帶給人們禮物。通常禮物放在家中的聖誕樹下。獨特的拉脫維亞聖誕節宴有褐豆加火腿醬、小餡餅、洋白菜和香腸。
葡萄牙 人們假裝聖誕老人在聖誕夜給孩子們帶來禮物。禮物放到聖誕樹下面或者壁爐旁的鞋裡。聖誕夜子夜之時,人們開始享用有腌制的鱈魚和煮土豆的特別的聖誕宴。
俄羅斯 蘇聯時期,人們不大過聖誕節。新年是一個重要的節日---這時「霜父」為孩子們帶來禮物。現在聖誕節可以被公開慶祝,或者在12月25日,或者更通常在1月7日。選擇後者這個不尋常的日子是因為俄羅斯東正教按照古老的儒略歷確定宗教節日。典型的聖誕宴包括蛋糕、餡餅以及「肉餃」。
瑞典 最重要的日子是聖誕夜。特別的聖誕宴安排在聖誕夜,有豬肉火腿、鯡魚和褐豆。這也是各家互贈禮物的時候。很多人在聖誕節這一天一大早便去教堂參加聚會。
6、潮州各鄉鎮過元宵節的特色習俗急需!!!
各地元宵習俗
元宵節是正月十五日,俗稱燈節,可是許多地方不僅十五那一天張燈,也有早在十二日那天開始,鬧到十六日那天才落燈而興盡的。
上燈和開燈
十三日,江蘇通州稱「上燈」;浙江定海,也是這天開始上燈,直到十八日落燈;福建羅源也從十三起,家家門前設燈,以艷麗互相競賽;河北、天津更從這一天起,家家門牆之上,必掛一盞方牌玻璃燈,燈上畫著三國,水滸小說中的人物;江蘇宜興也在這天前二天,架木棚、懸燈彩,先來試燈。
廣東海豐在十三日那天,神廟和宗詞里,都掛著很多的花燈籠,小孩們在那裡打鑼敲鼓,非常熱鬧,這叫「開燈」。普通人家也要備好很多的茶,請親戚鄰居來喝。大家來喝燈茶,即使主人沒有請,如果你高興,也可以隨便進去,主人是不會不歡迎的。
廣東東莞有「燈頭生日,回家接子」的俗行,就是正月十三日燈頭生日,凡是新娘子,必須回到夫家,說是到娘家「接子」回夫家,去年生了男孩子的人家,今年必須在神明和祖先之前,點一盞紙燈;又在正月初二到十三之內,擇一個吉日,在宗詞和神堂正中掛一盞很大的八角紙燈,兩旁和大門口,都掛蓮花燈一對。地主、灶君、井君、床頭婆和街頭巷尾的土地神前,都安放著一盞鑿花紋的小紙燈。專待潮水漲起的時候,就奉祀神明。祭祀完了,由家長拿一柄小刀,在燈上刮下一瓣燈瓣。稱為「開燈」。
廣東翁源要舉行「慶燈」,日子是預先擇定的,也有在十三或十四。這一天,凡是去年生了男孩的人家,必須先備花燈。這燈是用竹片做骨架,彩色紙張糊制的,綴有宮殿人物。紙燈的中間置油燈一盞,把它用紅繩吊到宗詞的樑上。同時敲著鑼鼓,放著鞭炮,意思是「燈」愈鬧而「丁」愈旺。另外,還得買許多燈,一種叫「鼓子燈」的,必須送給神廟;一種叫「蓮花燈」的,得送給觀音。這一天大家要大吃大喝,油席由生子的人家或宗族來備辦。開始舉杯的時候,大家該說吉利的頌詞:「恭喜,多生貴丁!添丁!添丁!」
廣東陽江的「開燈」日期,更提前到正月初十尋一天的早晨。凡是去年生了男孩的人家,就要購備紙燈,懸掛在宗祠或廟堂里,有的人家怕他們出生的嬰兒難養大,就得同時把紙燈掛在大樹上或路口。家裡設宴請客,叫做「請燈酒」,客人應邀入席,要送銀制的飾物給新生的孩子,也有送白糖、柿餅道賀的。
龍燈和獅燈
上面說的是從十三日起門前設燈,牆上懸燈,大樹上或路口旁掛燈。還有從十三日開始,龍燈和獅燈的活動也同時普遍的展開。
湖北武昌的「弄龍」,從十三到十五,一連要三天。龍燈的長度,從十多節到幾十節,每節長度有三四尺到五六尺。過去,兩村的龍要互相宴請,就是甲村的龍到乙村去赴宴,那甲村的男女老少都要跟著去,往往一天連吃十幾桌,這叫「龍換酒」。
湖南長沙的「燈會」和「玩龍」,更玩得起勁。燈會的舉行,從十一到十五,有五天之久;玩龍要一連十一天,從初五到十五。燈會是幾百個人各執各式花燈在鄉村或城市遊行。玩龍是先由拿「珠」的人引龍到空地,大舞特舞,把龍結成「兆」字形等吉祥字樣。
四川成都的龍燈、獅燈出燈之期,早在正月初九日。龍燈有擺龍、雙龍、火龍等三種,擺龍、雙龍大都在白天玩,前面用一隻紅綢扎的元寶來領。火龍在夜裡出迎,前面有流星火球來開道,獅燈也是晚上出迎,白天卻也出來,有笑頭和尚、孫猴子等一起跳。
四川萬縣也從初六起直到十六止,舉行「元宵燈會」,富商們大家比賽各種燈彩。
十四試燈
也有很多地方的燈節、是從正月十四日開始的,比如:山西的若乾地區張燈是自十四「試燈」起至十六日止。
綏遠歸綏,自十四至十六,便要籠旺火、張燈彩。
甘肅臨洮,山東淄川、惠民和察哈爾懷來,上元前後,張燈三夜。
河南,限十四、十五,十六三天,稱為燈節。
河南汲縣,這三日,各處搭起牌坊、鰲山,燈棚,或放煙火,或扮演秧歌戲。
河北新河,從十四起,結綵張燈,蕭鼓喧騰,路上還點火樹。
河北保定,街道上也張滿了燈,玩獅的人更多、大家互相爭強斗勝。
河北良鄉和吳橋的文人,十四要游文廟,走洋橋,放花炮。
安徽省的壽春把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叫作「燈夕」,門前燃燈結綵,庭中敲鑼打鼓,大鬧」燈夕」,說是沒有這一鬧,便可能遭到火災的禍害。
十五正燈
「正燈」,就是燈節的正日。北京昌平稱十五日為「正燈」日。河北永平,也說望日上元,通衢張燈,謂之「正燈」。
江蘇金壇,元宵大張燈彩,燃放花炮,又打「元宵鼓」。
福建金門,上元祀神。小孩子剪竹紙制燈,上貼人物花鳥,夜深把燈燒去,看火色是紅是黑,來卜一年的晴雨。
浙江常山,各鄉村都掛出各種燈彩,或出迎龍燈。
湖北黃陂,各村都出燈會,燈牌上書「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風十雨」和「萬紫千紅」等句,隨後有高蹺、鑼鼓、龍燈等。
江蘇睢寧,上元燈會,各村鳴鑼打鼓,剪綵作獅,一人擎首,一人擺尾,到處舞躍。更有糊紗為龍,中燃紅燭,十數人持竿迎龍,遊行城鄉,燈火照耀得像是白天。
上海玩的更精彩,單說一條龍燈,就有18節長,36名英俊男青年,彩褲錦衣,打扮華貴,每人棒著燈腳,在鑼鼓聲中,舞出很多花樣。
貴陽的長龍,眼睛比碗還大,須長三尺,吐出龍舌。龍前有人擎著「寶」,上下舞動,叫「龍搶寶」,龍燈經過,燃放「泥台花」,這叫「接龍」。
浙江紹興,除了鬧燈以外,黃昏燃放花炮。有「連升三級」、「金盆鬧月」、「穿天老鼠」等。
台灣各地過元宵,也相當熱鬧,除了「弄龍」、「弄獅」,還有「貫燈腳」的俗行。這天夜裡婦女們多去參拜「接生娘娘」,祝生磷兒。有諺文「貫腳燈,生生拋;過腳燈,生生拋。」所以她們多懸燈彩於自家的屋檐下,自己又提了燈在懸著的燈下走過,說如此行動。這年就可生男孩。
姑娘門看中如意郎君,元宵夜間要去愉他家的蔥或野菜。男人們要在元宵夜裡睡得很遲,說越遲則壽命越長。老翁老婦也有「聽香」的俗信,他們先在神前燒香禮拜,然後擲珓,依其方向持杯珓以行,竊聽路人言語,或站立人家牆外。聽得第一句話,帶回神前擲珓,以卜一年凶吉。文人們集合在燈下,大家射文虎,這稱「燈猜」。
台灣北部,元宵之夜,大家都要出迎火神,他們把火神像放在沒頂的轎子里,由兩個赤身露腿的青年抬著跑,途經之處,家家放紙炮相迎。
金龍銀斗鬧元宵
每逢春節或元宵佳節,在廣東著名僑鄉和台灣籍祖地豐順縣的西南邊陲的埔寨區,素有「金龍」、「銀斗」鬧新春的民間活動。
豐順縣埔寨區燒「金龍」、」銀斗」的活動始於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相傳遠古的時候,東海龍王的第21個孫子叫濁龍,被祖父派到南粵蓮花山脈管轄赤嶺(據說就是現在的埔寨區)。這條龍上任後,胡作非為,魚肉百姓,把這塊地方搞得烏煙瘴氣。群眾忍無可忍,上告老龍王。龍王命其小女兒清風,佩斬龍寶劍趕卦南粵。一日,趁濁龍爛醉如泥時殺了它,將其斬成龍頭、龍頸、龍身、龍尾四段。清風把斬下的龍頭帶回龍宮向父王稟報,留下其餘三段,變成現今豐順縣埔寨區的龍身。揭陽、揭西、豐順三縣交界的龍頸(即現在的龍頸水庫),揭陽縣的龍尾。後來,埔寨區人把這一動人的民間傳說,巧妙地通過燒「金龍」、「銀斗」的形式流傳下來了。
先說燒「銀斗」。平展的廣場上,溶溶夜晚,只聽震耳欲聾的銑炮響了,在鑼鼓聲中,數百名小夥子揮舞火炬,冒著嚴寒,上身赤膊沿場飛轉。由當地長輩,名人或僑領、僑賢點火之後,只見無數的小火箭射向「銀斗」首級。「銀斗」倏地一變,展現出「孔雀開屏」的新姿,但見在煙火中顯現出五彩繽紛,令人眼花繚亂。這時,「銀斗」中悠悠飄降奪目四射的「對聯」,上面寫著「歡度新春(元宵)佳氣,祝君萬事如意」等詞句。「銀斗」燒至最高一層,便顯示出高掛的花籃,其中各層的火箭這時也萬箭齊發,火蛇、銀花、金珠鋪天蓋地而來,真是令人如置身於殊花異卉之中,目不暇接。
燒「銀斗」節目告一段落時,在漆黑的夜幕下,「金龍」登場了。在綉球引路下,20多位體格魁梧的青年擎龍火,舉著高5米,身長30餘米的火龍,恰似從絳霧迷濛中出來。在一片喜炮聲中,後面跟著的五六十位青年,手擎「小龍」、「金鯉」、「龍蝦」、「鰲魚」等,組成一支氣勢磅礴的隊伍。突然,金龍從口中吐出五光十色的金珠,頓時龍身四周發射出五彩繽紛、光芒萬丈的變幻珍珠,霎然間,金龍又轉吐爭妍爭奇,儀態姿容遞變的赤、橙、黃、綠、青、藍、紫的色異形同的菊花樓空。這人間奇麗的盛景,彷彿把觀眾都帶進蓬萊仙境去了。
潮汕元宵習俗
潮汕一帶如當年有產男孩的人家,自農歷十一日起,陸續到鄉中大宗詞堂掛燈。有錢人家的燈屏四至五層,普通人家一至二層。燈屏內容,多是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如《仙姬送子》、《郭子儀慶壽》、《皤桃會》、〉《鳳儀亭》等等。燈屏上各種人物,均用泥塑及各色布料製成,造型殊異,栩栩如生。每座燈屏下面貼著的紅紙上寫明該戶姓名,以讓人們觀賞比較。從十一日掛燈這一天起,稱為「起燈」,實則「起丁」。意即新出生男孩(男丁〕入族的儀式,也是含祝前程光明遠大之意,所有起燈的人家,自起燈之日起,每晚都要到大宗祠堂去點燈,直至十八日為止。
元宵節,家家戶戶門前掛上紅燈,表示迎祥。鄉中組織游燈賽會,參加賽會各式花燈,造型不一,精製美觀。如蓮花燈、梅花燈、鯉魚燈,走馬燈、山水書畫燈以及款式多樣的宮燈,匯成一條火龍,輝煌如同白晝。正如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描繪當時元宵盛會「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佳句一樣。加上化裝「扮景」踩高蹺,潮州鑼鼓鬧元宵,熱鬧異常。
正月十五元宵夜、潮汕各地還有所謂「新娘落祠堂」的習俗;凡是鄉中當年新婚的新娘,是晚要到宗祠里觀燈。新娘事前抹粉打扮,身穿紅色大衣,下圍長裙,頭戴鳳冠,珠廉垂面。普通人家則戴「文明帽」(用染色羽毛及色絨紮成半月形),再用二丈多長,中間扎一團大花的紅綢,縛戴於「文明帽」,紅綢帶從兩鬢下垂至腳,身穿紅色花長衫,窈窈多姿,宛若仙姬。然後由伴娘(一至二人〕護陪到祠堂觀燈。
宗祠內面,燈燭輝煌,人們熙熙攘攘,爭擠觀燈看新娘,新娘來到祠堂,先由伴娘點燃三燭香,讓新娘頂香跪拜祖宗,祈求明年得子。拜完祖宗,伴娘偕新娘繞堂一周,逐屏觀燈。其後,新娘步出祠堂,婷立祠階看戲(潮劇),讓人們觀賞。這時人們蜂擁圍觀,男性青年尤甚,你推我擠,巴不得擠到新娘面前一飽眼福。新娘看戲只是一種形式,為時不長,旋即由伴娘護送新娘回家。這一習俗,謂之「新娘落桐堂」。
翌日,掛燈的人家,大擺筵席,廣清親朋赴宴慶喜,俗稱「吃丁酒」。
十八日掛燈儀式結束,起燈人家把燈從祠里攜回家中,以求明年再得子,謂之「謝燈」。
砍石燈會
元宵之夜,古鎮殃石歷來有燈會之舉,屆晚街頭巷民鼓樂喧天,櫓下窗前,張燈結綵,一支支色彩絢麗的迎燈隊伍擁上街頭。在鑼鼓絲竹聲中載歌載舞緩緩行進,觀燈的人從四面八方蜂擁而至,把個殃石鎮圍得水泄不通,實在是當地最有影響的民俗活動之一。
砍石燈會據傳始於唐而盛於宋,距個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它的特點是靜態(張燈結綵)與動態(迎燈、游燈)相結合,與歷代都城的燈會既相似而又不同。據《陝川圖志》等地方書籍記載自夏歷正月十三日采竹結棚於通燈中至十八日方息。燈期始為三天後添兩天俗以五夜晴明為五穀豐登之兆。迎燈隊伍先以火流星開底繼而是彈柱火把,彩旗、硬牌、管弦,然後是山水花卉燈、飛禽走獸燈、蟲魚蜂蝶燈、亭台樓閣燈、珠簾傘燈等到最後以火流星殿。真是「人樹銀花滿街舞、蕭鼓暄聞到天明」。砍石燈會的另一個特點是,在展出燈彩的同晚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活動。有的放焰火,叫作「賽月明」;又作金化墜地,稱為「滴滴金」藉此娛樂賓客。有的以焰硝鐵屑雜製作蘭惠、梅、菊,木蘭、水仙之狀,閃爍如生,形成奇觀,相對角稱作「賽花」。宋代著名的女詩人朱淑貞曾寫過這樣一首詩「去年元夜花市燈如晝。日上柳梢兒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言衫袖。」寫一個女子追求愛情自由不能得的心情。極其凄楚動人。由此可見燈會歷史的悠久。砍石燈會的第三個也是主要的特點,展出的燈彩以針刺花紋著稱於世。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是用針在燈上精心刺出各種圖案,或是山水花卉,或是鳥獸蟲魚和人物,或是廣泛流傳於民間的《紅樓夢》、《三國志》和《水滸傳》等故事,然後在燈中點燃蠟燭,或裝上電燈,光線透過針點顯出優美逼真的立體畫,瑰麗異常。難怪前人要用「火幅神功傳妙態,若比丹青覺更妍」的詩句來贊美它了。
其中以扎骨架和針工最主要,尤其是腕兒功夫極深,只要有一計不合規則就會前功盡棄。一件較復雜的燈彩工藝品往往要花上一年半載,甚至幾年才能完成。
殃石燈彩的品種繁多,題材豐富。人物燈有鍾馗捉鬼、劉海戲蠟等等。亭台樓閣燈有西湖台、玲玫培等名目;還有以18幅大型畫面組成的珠簾傘燈等,如千花萬卉爭艷,不僅譽滿全國。而馳名世界。
雙獅戲球
泉州花燈
福建泉州的花燈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地方色彩。據《泉州府志》記載,古代泉州花燈已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有的周圍燈火緣以練,綴以流蘇,鼓鳴於內,鍾應以外;有的燈火三層,香聞數里;真可謂音、形,色、香俱備,奇妙無比。
在泉州花燈中最為奇特的是香燈。這種燈呈八角宮燈。不但它的垂練、棱線、流蘇等全部用香珠八面,鑲有香土塑成的八仙,上下置有兩個大香盤,點燃之後,幽香陣陣,真是古色古香。據傳這種香燈原是閩南寺廟中供奉用的,後來傳到民間發展成為泉州別具一格的花燈。紙招蓮花燈則是泉州古老的傳統燈品,花瓣用色紙招成。泉州習俗元宵節娘家必須送給新婚的女兒、女婿一封蓮花燈,其中一紅一白,拌在新人床上。如今閩南人雖不信這種卜示,但元宵送蓮花燈的習俗依然保存下來,而且花燈做得更為別致精巧。料絲宮燈也是泉州傳統的燈藝後來失傳。新中國成立後,由著名刻紙老藝人李堯寶發掘出來。料絲燈用透明玻璃絲作吮上,蓋以各種古樸的刻紙圖案。燈光透過玻璃絲的折禮形成一道道霓虹燈似的光線,把一幅幅刻紙圖案襯托出來宛如浮雕,令人贊嘆不已。富有地方喜慶色彩的八結燈也是泉州人民喜愛的花燈。閩南民間喜慶風俗用一根紅繩打成回形八結,象徵吉祥,八結燈仿此造型。在傳統八結燈的基礎上,現在泉州人民又創作了大紅八結燈。它構思十分新穎,在八結之中各嵌有一種精巧的小圓燈稱為團結燈。
燈謎和吃元宵
所謂「燈猜」,就是」燈謎」。
山西洪洞,文人們出遊看燈粘詩藏謎,叫做「打燈」。江蘇嘉定把藏頭詩句和贈送什物,掛在壁上,待人猜中取去。這」燈謎」,又稱「彈壁」。江蘇高郵,結燈社出各種燈謎,大家猜測,稱為「打虎」。江蘇儀征,有藏頭詩句,任人揣測,中者贈以筆墨箋扇等,稱為「燈社」。浙江杭州也是將藏頭詩句任人揣測,稱謂「猜燈」。廣東各地,做成謎語懸賞猜中稱「燈信」。山東登州作燈於大街,文人們聚集猜中,稱「打獨腳虎」。一樣是燈謎各地有不同的名稱。元宵民間有特定的食物:江蘇武進照例吃「糖圓」。浙江湖州渴寧一帶,吃粉圓,稱為「燈圓」。江西永豐,以米粉做成丸,稱「上元圓」。江蘇淮安叫「湯圓」。江蘇無錫和靖江叫「團圓」。江蘇華亭,當晚歡宴,大家吃油錘珍珠圓子。河北定州則吃油錘粉圓。陝西咸寧稱」吃元宵圓」。遼寧沈陽、河北曲周等地那天吃的湯圓,都稱「元肖」。四川華陽,把碎米做成圓子。也稱」糖圓」。正月十五。這一天吃「元宵圓」,可以說是我國各地的傳統食俗。
據說,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周勃、陳乎勘平「諸呂之亂」,漢文帝登基這天正是正月十五。以後,每年這一天的晚上,他都要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以示慶祝。因「夜」在古語中又叫「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便將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每逢這天晚上。舉國上下都要張燈結綵歡度元宵節。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食品,用各種果餌作餡,外面裹以懦米粉滾成丸子,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味。女詩人朱淑貞在《米圓子》詩中贊曰:「輕回絕勝雞頭肉,滑膩偏宜蟹眼湯,這種糯米丸子在勺中時浮時沉,正如周必大在《平園續稿》中描繪的「星燦烏雲里,珠浮濁水中」,所以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人又改稱「元宵圓」。泉州和晉江一帝,「元宵圓」的製作方法一般是先將餡捏成圓粒,然後沾濕,放置在於糯米粉中不斷翻滾,反復數次,直到滾成適當的大小為止,其餡的調配以炒熟搗爛的花生為主,加上糖、芝麻,拌以冬爪糖和少量的鮮桔皮絲,甜而不膩,尤為膾炙人口。民國初年,袁世凱篡奪革命成果做了大總統。他一心想當「皇帝」,又怕人民反對,一天到晚總是提心吊膽的。因為「元」和「袁」,「宵」與「消」同音,「元宵」有「袁世凱被消失」之嫌。他作賦心虛,便在1913年的元宵節下令將「元宵圓」改稱「湯圓」。袁世凱垮台後,大部分地區又恢復了「元宵圓」的名稱。
豐年之慶
農家在元宵,都希望一年能獲得好收成。因此,在浙江吳興菱湖一帶就曾流行「燒田蠶」的風俗。當晚,大家拿著精巧靈巧的紙燈,到上元橋去集中,有的放花炮,有的念贊詞,祈求今年五穀豐登和養蠶得利。江蘇嘉定農家當晚舉高高的火炬,遍照田間四隅,稱「照田蠶」。江蘇武進的田家,用禿帚、老麻黠、竹枝和蘆韋做成一丈來長的火炬,在田裡燃燒,這稱「照田財」。貴州赤水的農家,這天夜裡,要舉行攆除蝗蟲和耗子的俗行,方式是由孩子們點著燈和香枝,插在田間嘴裡又歌又唱以後,回到家中,從柴門裡面丟出去,關好門。浙江寧波人家拿著竹竿從廚房趕到寢室,又從寢室趕到門外,稱「趕蛇曳」,說這樣一來,可以使蛇、蟲、鼠等不再出現。
四川成都要舉行上元要用木頭搭起高高的架子,上面交叉的掛上許多紙糊的白果燈。據說,這燈會避除一切瘟疫。
迎紫姑
元宵之天,姑娘們有迎紫姑的俗行。湖北監利,湖南桂陽也都稱「迎紫姑」,是欲卜來年的蠶事或別的事情。河北永定稱「邀廁姑」。江蘇蘇州說「接坑姑娘」,不許男人參加。江蘇無錫叫「祭扛日娘娘」。福建廈門稱「祭娘娘」,這由5歲到16歲的姑娘們,備了花生、柏桔、菜飯和雞肉到廁所去祭她,各人要做一隻很小的布鞋夭祭完了把鞋子焚化,將鞋灰用菜時包好,然後拋到廁兒以供娘娘應用。雲南石屏稱「七姑娘」,請她的時候要念念有辭。河南桃源請6姑娘是在糞堆的前面。浙江紹興說請「灰吉姑娘」,這是由小姑娘到灶突的灰間去民用淘籮上覆女人用的包帽代表她,把她請到堂前。淘籮正前方插一隻筷子,由兩個女孩在旁各用手指臨空鉤住淘籮,另一個小姑娘跪地問卜。
落燈和走百病
北京昌平稱十六是「殘燈」日。這天各地都有「走百病」的俗行。安徽壽春,陝西臨漁,山西大同,河北水平、江蘇江寧,四川成都,察哈爾蔚州,男女都離家出遊,叫「走百病」。雲南征凰老少相諧出底還得插香在路旁。吉林民間婦女群步平沙、或相繼打滾,說能」脫晦氣」。江蘇武進,婦女夜裡出遊,在街上要走過三座橋。江蘇通州要到正月十六才算「落燈」。江蘇儀征,泰縣「落燈」吃面,有諺民「上燈圓子落燈面」。湖北武昌,這天會合全鄉的龍燈於伺廟里,將首尾燒掉,龍身保留到明年再用。廣東陽江把紙燈焚化。又把所有新年點綴的東西收藏起來。於是這個元宵燈節就完全渡過了。
北京上元花燈今昔
上元節俗稱燈節,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每逢燈節,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觀花燈。北京的上元花燈,源遠流長。自清康熙年間至「六七事變」前的二百七十餘年,大概可分為三個階段;一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大脯燈期」;二為嘉慶至光緒的「自由放燈期」;三為「以電代燭時期」。
大脯燈期,侶稱「故宮燈」。「大踴」,按《史記》雲:「天下歡樂大飲酒也」,即皇帝特旨命令天下百姓共同歡聚飲酒。慶賀佳節。大脯燈可分內燈、外燈兩種。據《葯鄉贅筆》記載:康熙二十二年癸亥正月,朝廷發瘠主一千兩。在後宰門(即今地安門)架高台,命梨園演《目連傳奇》劇目,先是江寧蘇浙三處織倉各制獻蟒袍玉帶,珠鳳冠、魚鱗甲,俱以黃金、白銀為之。彩燈花爆,晝夜不絕,這就是古代所稱的「大脯」。按上述放燈、演劇的地方就是現在景山壽皇殿北牆外、景山後街。當時街左右有雁翅樓(早已拆除調由內務府在這里設立」官看台」,皇帝親自登台向窮苦百姓拋錢施花燈。鞭炮晝夜不停、可見當時盛況。這是內燈也就是在內城放燈。另據《清稗類鈔》所載:「康熙乙丑元久聖袒命於南海子大放燈火。使臣民縱觀,仿大醉之意。」南海子即今南苑。當時,先在南苑行官外約里許方圓,周植拭木(斜埋在地上的木樁調絡以紅虯,然後在其中建起四個大棚內懸火箱,又在平地樹起八桿,上懸旗蠢,官民老少男婦,都允許進去觀看。待行宮內撤仗張燈底有宮眷五個人:從裡面出來,皆紅裳甩衣,被以雜彩,人擔兩燈,各踞方位,高低盤爵,若墾芒徹無珠光燈趴形成奇觀。
自由放燈期,自乾隆末以來,昇平日便由放官燈轉入商民自由放燈。清宮上元花燈多在圓明園山上舉行,有時在宮內或北淳公園內舉行,將康熙朝故宮燈與民同樂,改變為皇家在宮廷內獨自觀燈,一般商民也由於生活富裕,自己隨意放燈。自由放燈可分四種,衙燈、場火、廟燈、鋪燈。衙凡是清廷所屬各衙門口放燈。這種燈本來在康熙時就有,而且清政府撥有專款。自從嘉慶初年以民由撥專款改為捐款,再由各衙門略為補助。每逢節日,便有衙門拿著捐款簿子向各商號、富戶捐款。
場火,俗稱「捐煙火會」,是各街道有勢力而又好出風頭的商戶,勾結一些地痞流氓,挨家挨戶要錢,美其名曰「放盒子錢」,用這筆錢購買大批花炮。在附近廣場燃放。自正月十二夜到正月十六,在這五天里通宵煙花自由施放。此時人山人海,萬頭攢動,有的丟孩子,有的失綉鞋,甚至有擠倒踩死的,也有地痞流氓趁機調戲婦女的。當時西城太平湖、二廊廟、花園宮、後坑和東北城的空場地,均有此種場火會。廟燈,是當時各寺廟所懸的燈,如西城的都城隍廟、都土地廟。東城的呂公堂、二郎廟;大興縣的城隍廟、北城的火神廟、關帝廟等處均甚著名。光緒庚幹事變以前由於物價上漲,生活費用日高,人民負擔過重,各廟收入甚微,乃先後停辦。
鋪凡是各商店在節日懸掛花燈和放焰火花盒。這種燈兒在清末民國初年最盛,是北京著名的燈火。如各姜店以冰燈及麥芽龍燈著名;燈扇鋪和專賣紗燈的商店,各式官燈、桂燈、人物燈等式樣齊全。各大鋪雖然也以紗燈著稱,但門前所掛紅色牛角泡子排燈,為這一行業獨有;綢緞庄的紗燈,在繪畫方面十分細,有整套的《三國志》、《西遊記》、《紅樓夢》圖畫,頗似現在的「小人書」。以電代燭時期是從清宣統時期至「七七事變」以前。這一時期,每年只有「廟燈」和」鋪燈」。廟燈還是宛平城隍廟、白雲觀和東華門三處。這三處的燈還是老樣子。鋪燈則多改用電燈代替蠟燭,尤其是民國初年的「新世界」和「城南遊藝園」以及前門大柵欄、二條帶完全用電燈加配主體燈架繪制各種花卉、人物製成。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又增加花盒,曾轟動一時。「七七事變」後由於民不聊生,花燈逐漸衰落。
現在,由於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傳統的元宵燈會不但恢復了,而且還有了新的發展。
塔爾寺燈節
塔爾寺亦稱「塔兒寺」,藏語叫「拱本」,意思是十萬佛像。它是青藏高原喇嘛教格魯派著名的六大寺廟之一,座落在青海省惶中縣魯沙爾鎮境內,離古城西寧僅二、三十公里。據藏漢歷史文獻記載。這里是喇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的誕生地。宗喀巴生於公元1357年,本名叫羅桑扎巴。宗喀巴是他弟子和信徒給他起的尊稱,意思是惶水之濱人,據西藏佛教(即喇嘛教)史料記載和當地傳說,宗喀巴生下來地方後來在上面長起一棵菩提樹,他的生母就在樹旁建了一座小塔。1424年又有人修建了一個較大的塔。1419年宗喀巴在拉薩圓寂後,他的弟子和信徒為了紀念他,於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1年)在這里開始建寺,經過上百年的經營,才發展為今日擁有殿宇、佛塔、僧舍等多餘處建築的古代建築群,佔地面積達六百餘頃。整個寺院建築在林木蒼翠的山坡上,依山高低錯落,具有高超的藏漢建築藝術相結合的特點。進入大殿,迎面矗立著高達12.5米的大銀塔,上面裹著潔白的哈達,殿內供奉著宗喀巴神座,高約一丈,系純金鑄造,是件稀有珍品。1961年國務院頒布塔爾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塔爾寺素以「酥油花燈」著稱。有的稱這種酥油燈為「塔爾寺燈」,有的叫稱為「乍酥拙花」。塔爾寺燈節每年農歷正月十五舉行。此日也是我國傳統的元宵節。這天晚上,從西藏、四川、雲南、甘肅、內蒙古以及青海各地來的成千上萬的農牧民在萬盞燈火下飽覽享有盛名的酥油花。酥油花又叫「扒」,也是塔爾寺的「三絕」(繪畫堆綉、木刻和油塑)之一。酥油使用晶瑩潔白。松軟細膩的酥油配上各種顏料,塑成各種珍奇的花朵。人物或其他形象用木架支撐,陳列於講經殿之前。油塑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和獨持的藝術風格,而且規模宏大,內容豐富多彩。有奇花異草,有千姿百態的珍禽異獸,有生動逼真的山川圖案,有小巧玲瓏的亭台樓閣,有取材於佛經故事的歷史人物等。這些五彩繽紛的酥油花塑雕,在燈火的映襯下與金碧輝煌的四周殿堂相映成輝。前人詩雲:「元宵盛法會,冷月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