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送禮物文化文獻
1、有關中國送禮文化的發展的書籍 ,還有,日本送禮文化的書籍或者資料有誰知道啊!!急急急!!
推薦你看看羅林著的《中國式處世潛規則》、趙英《中國人的送禮術》、劉元《 送禮》、袁青《送禮小常識》、丁遠峙《方與圓》等日本人比較喜歡送禮物!日本人在送禮時,多採取這樣的作法:即送些對主人毫無用途的禮品,因為收禮的人可轉送給別人,那個人還可以再轉送給第三者。
日本人對裝飾有狐狸、獾圖案的東西甚為反感,因為狡猾狐狸是貪婪的象徵。
到日本人家作客,攜帶的菊花只能有十五片花瓣,因為只有皇室帽徽上才有十六片瓣的菊花。
接送禮物要雙手,不當面打開禮物,當接受禮物後,再一次見到送禮的人一定會提及禮物的事並表示感謝。
送的禮物忌送梳子,因為梳子的發音與死相近。
一般人不要送菊花,因為菊花一般是王室專用花卉。
日本人有不少語言忌諱,如「苦」和「死」,就連諧音的一些詞語也在忌諱之列,如數詞「4」的發音與死相同,「42」的發音是死的動詞形,所以醫院和飯店一般沒有4和42的病床和房間。用戶的電話也忌諱用「42」,監獄一般也沒有4號囚室。
「13」也是忌諱的數字,許多賓館沒有「13」樓層和「13」號房間,羽田機場也沒有「13」號停機坪。
在婚禮等喜慶場合,忌說去、歸、返、離、破、薄、冷、淺、滅及重復、再次、破損、斷絕等不吉和凶兆的語言。
商店開業和新店落成時,忌說煙火、倒閉、崩潰、傾斜、流失、衰敗及與火相聯系的語言。
交談中忌談人的生理缺陷,不說如大個、矮子、胖墩、禿頂、麻子、瞎聾、啞巴等字眼,而稱殘疾人為身體障礙者,稱盲人為眼睛不自由者,稱聾子為耳朵不自由者等。
日本人抽煙多喜歡自己抽,很少主動敬你一支,因為日本人認為香煙是有害身體的。
高聲說話,定睛凝視他人,手插在衣袋裡以及用手指指人,都會被認為是對人不恭敬。
在交換名片時忌諱從屁股後兜里掏出或裝入,這是對人極不尊敬的舉動。
忌三人並排合影,那是因為站在人間的人有受制於人之嫌。
寄慰問信忌用雙層信封,雙層被認為是禍不單行;寄信時忌倒貼郵票,因為它暗示著斷交。
到日本人家作客應預約在先,非請莫進,非請莫坐,忌諱窺視卧室,不得翻弄除書報以外的東西。
忌諱在眾人面前接吻、擁抱。朋友在一起時不單獨一個人吃口香糖之類的東西。
日本人大多數信奉神道和佛教,他們不喜歡紫色,認為紫色是悲傷的色調;最忌諱綠色,認為綠色是不祥之色。
日本人忌諱荷花,認為荷花是喪花。在探望病人時忌用山茶花及淡黃色、白色的花,日本人不願接受有菊花或菊花圖案的東西或禮物,因為它是皇室家族的標志。
日本人喜歡的圖案是松、竹、梅、鴨子、烏龜等。
招待客人忌諱將飯盛過滿過多,也不可一勺就盛好一碗;
不能把飯盛得過滿或帶尖。作為客人就餐時,忌諱只食用一碗就說夠了,第二碗飯即使是象徵性的,也應要求添飯,只吃一碗認為是象徵無緣;
忌諱用餐過程中整理自己的衣服或用手撫摸、整理頭發,因為這是不衛生和不禮貌的舉止;
日本人使用筷子時忌把筷子放在碗碟上面。用餐時,不能把筷子插在盛滿飯的碗上。因在死者靈前的供桌上往往筷子擺成這種形式。
給客人盛飯時,禁忌把整鍋飯一下分成一碗碗的份飯,因過去給囚犯盛飯時多採用這種方法。
吃飯時禁忌敲飯碗,據說這是因為人們迷信敲碗聲會招來餓鬼。
忌諱往糕上撒鹽和撕拉著吃糕。
忌諱在鍋蓋上切東西。
忌諱往白水裡放湯。
著過筷的飯菜和動過口的湯,不能吃到一半剩下。攜帶食物外出郊遊時,禁忌把吃剩的東西丟在山裡。據說這是擔心吃剩的東西會招來鬼魂。
忌諱把紅豆飯澆上醬湯吃。迷信這樣做會在結婚時遭雨澆。
帶腥味兒的食品禁忌用作祭祀神佛的供品。
供過神靈的食品忌諱讓女孩子吃,認為這樣做會使女孩長大後姻緣不合。
在宴會上就餐時,忌諱與離得較遠的人大聲講話。講話時禁忌動手比劃和講令人悲傷或批評他人的話。
在有關紅白喜事的宴會上,禁忌談論政治、宗教等問題。
在較大型的宴會上因故要中途退場時,禁忌聲張,否則會使主人不歡,他人掃興。
就餐時禁忌口含或舌添筷子,忌諱含著食物講話或口裡嚼著東西站起來,否則會被認為缺乏教養。
日本人飲食中的禁忌,在日本的不同地區或家庭還有許多。譬如有的人家正月忌食雜煮;有的村或部落忌食雞肉或雞蛋等。但是,吃飯或喝湯時發出聲響,日本人不僅不忌諱反而歡迎。因這種行為往往被認為是用膳者對飯菜的贊美或吃得香甜的表現。
在日本,招呼侍者時,得把手臂向上伸,手掌朝下,並擺動手指,侍者就懂了。
談判時,日本人用拇指和食指圈成「O」字形,你若點頭同意,日本人就會認為你將給他一筆現金。
日本人送禮時,送成雙成對的禮物,如一對筆、兩瓶酒很受歡迎,但送新婚夫婦紅包時,忌諱送2萬日元和2的倍數,日本民間認為「2」這個數字容易導致夫妻感情破裂,一般送3萬、5萬或7萬日元。
禮品包裝紙的顏色也有講究,黑白色代表喪事,綠色為不祥,也不宜用紅色包裝紙,最好用花色紙包裝禮品。
禮物應該包裝好,不要用白色或色彩明亮的包裝紙,因為在日本文化里,白色象徵死亡,明亮的顏色則會顯得過分花哨,不夠莊重;
不要出人意料地拿出禮物,拿出禮物前應該設法婉轉地告訴你的客人,說你准備了一份小小的紀念品;如果是和一班客人會見,要麼向全體贈送一份禮物,要麼向團體的每一個人送禮;如果是向全體客人送禮,要在所有人集合過來之後再贈送。只向團體里的某些人送禮,會被看作非常失禮的行為。
日本人接待客人不是在辦公室,而是在會議室、接待室,他們不會輕易領人進入辦公機要部門。
拜訪日本人的家庭,要事先約好。進入日本人的住宅時必須脫鞋。
在日本訪問時,窺視主人家的廚房是不禮貌的行為。
與日本人交談,不要邊說邊指手劃腳,別人講話時切忌插話打斷。
三人以上交談時,注意不要冷落大部分人。在交談中,不要打聽日本人的年齡、婚姻狀況、工資收入等私事。對年事高的男子和婦女不要用「年邁」、「老人」等字樣,年事越高的人越忌諱。
在公共場合以少說話為好。乘坐日本的地鐵或巴士,很少能看到旁若無人而大聲交談的現象。
2、為什麼日本從古代開始就有贈送禮物的習慣?
人情來往在日本的民族習俗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關於喜歡互贈土特產的習慣更是從很早的時候就一直流傳下來了。日本人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出國,不管走到哪裡都一定要購買當地的土特產,關於日本人的這一習慣,全世界都有名。因此有些研究者就將日本人的這一習慣稱之為「土特產強迫症」,非常形象的揭示了日本人每到一地不買土特產就會坐立難安的怪癖。日本人買了土特產還會送給同事和鄰居,不像其他國家的人只會送給家人和朋友。
對於餞別禮物,一般在喬遷、轉學、轉職或長期旅行的時候贈送,含有「在新環境中也要依舊身體健康」「今後也請多指教」的意思,一般會選擇贈送在新環境中用得上的小禮物或紅包。而歐美人即使有餞別的習慣,但貌似也沒聽說夠有送錢的。
「餞別」的來歷
在古代交通不便,人們在長途旅行的時候不僅非常辛苦痛同時也總是會遇到許多麻煩。因此人們會在周圍朋友需要圓形的時候贈送小禮物、紅包、詩歌或者舉行送行宴會,用以祈求友人一路平安。平安初期文獻《土佐日記》中記載「前路漫漫,一路平安」,看來餞別的習俗自古就有。「餞」字原本的意思是「馬鼻子所朝的方向」也就是送別人所騎馬的鼻子朝向旅人出發的方向,因此「餞」字本身就含有祈求旅途平安的意思。
「土特產」原本叫「宮笥」,是指在參拜寺院神社時所得到的神的恩惠,以護身符、神符以及神佛有關的小物品為表現形式,將這些東西分給近鄰或親近的人以表達祝福的意思。其後,室町時代的官宦人家早參拜伊勢神宮時,會將白布、小刀、鑷子等日常用品作為「土產」贈送給親近的人。而江戶時代則出現了「土特產商店」,隨著參拜寺院神社行為的興盛,贈送土特產的習俗也一直延續下來。
據說過去有的村落曾集體積攢旅費。旅行者代表村子,用村民們積攢的錢到遠方的寺院神社去參拜,為回報村民捐贈的金錢,歸鄉之際則以神佛的恩惠(護身符等)作為土產帶回,同時也會為村民們講述途中的所見所聞,以增長見識。
餞別送實用物品
在友人或者平日里關系不錯的同事喬遷之時,向對方贈送紅包或者小禮品用以表達自己長久以來的謝意。小禮物最好以拖鞋、桌布或圍裙等實用的東西為主。如果要包裝的話,要用紅白繩結,附上寫有「餞別」「踐行」等字樣的禮簽。不過如果是要送長輩的話,寫「餞別」會很失禮,這時候禮簽上應該寫「御禮」的字樣。收到餞別禮後,在平安的完成搬遷或者順利的到達工作地後要寫感謝信寄回,但通常不需要回贈餞別禮物。
日本人在國內購買的土特產的種類在20年前是以陶器、人偶為主,而現在便宜輕巧的東西則更受歡迎。對於來到日本觀光的外國人買回去的東西則以陶器、人偶居多,因為這些東西更能代表日本當地的民俗風情。
3、日本人的送禮禮儀文化
在日本,贈禮成為社會交際中一種非常煩瑣復雜的應酬藝術。下面是我給大家搜集整理的日本人的送禮禮儀文化文章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日本人的送禮禮儀文化在日本,贈禮成為社會交際中一種非常煩瑣復雜的應酬藝術。禮品被稱為“精神交流的潤滑油”,人們通過贈送禮品確認彼此交往關系的某種程度,而不單是為了加深個人間親密的友誼。為了回贈來自四面八方的親朋好友,出於“有東西就與好朋友分享”的認識,日本人還要選擇特定時間送禮回謝。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互相贈禮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外國人初訪日本或再次造訪日本友人,入邦隨俗,也重視互贈禮品。禮品在社會生活人際關系中,可以表示禮貌,象徵情誼。
日本人頗豐人情味的分贈文化(收到他人禮品再分贈給別人),可以說是孕育中元送禮習俗的重要溫床。在日本,送禮對於一向喜歡與人分享物品的老百姓來說屬於家常便飯。他們稱這類經常分贈街坊鄰居、親朋好友的禮品為“消物”。“消物”一般以食品類居多,特別是柴魚和海帶兩類。柴魚由於有等級,粗精品之分,因而廣受各階層喜愛,消費量一直居各類禮品之首。此外季節上市水果,如夏季的西瓜、香瓜等,也是深受好評的禮品。非食品類的消物則以招待觀賞戲劇、溫泉旅行等為代表。
日本的節日假日繁多,人們互贈禮品必不可少。歲尾、新年是贈禮的季節。上司送下級、年長者送後輩、家長送孩子的老師、朋友送給朋友……節日人們盛行贈禮,社會如此,家庭也一樣。幾乎家家戶戶忙於選購並相互饋贈禮品。
元旦為日本的新年,像中國人過春節一樣隆重,長輩要賜給孩子壓歲錢,每年7月15日的中元節,也是一個傳統的贈禮的節日,贈送食品盛行,尤其那些供奉過神的食品被視為吉利食品,他們認為,大家分享那些食品,可得到安康日報保佑,形成了獨特的中元文化;5月母親節,兒女們為了感謝母親養育之恩,向母親贈送項鏈、衣料、香水、錢包等;6月的父親節,為了感謝父輩培養之情,孩子常常向父親贈送領帶、襯衣之類;1月成年人節,為了祝賀孩子成年,父母精心選購新穎的西裝,美麗高雅的和服,或者其它紀念品送給小孩;訂婚結婚贈禮尤為講究,禮品的名稱和內容與吉祥如意、幸福長壽的祝願相符;贈送生日的禮品,與健康長壽同義。
平常只要到朋友家做客,或者出席朋友的宴請,總是隨手帶點禮品。日本有一句口頭禪:不空手進主人家的門。外國朋友來訪,互贈禮品是重要的一項。那怕一籃水果或一盒點心、一盒巧克力糖也會受到贊揚。日本人視禮品與他拉近關系的表示,或建立新的親密關系的願望。禮尚往來,有來無往非禮也,當然他們決不讓外國朋友空手而歸。
日本人送禮的講究日本人贈禮講究包裝。一件禮品不管價值如何,往往要里三層外三層包得嚴嚴實實。禮品包裝紙五顏六色,挑一種友人最喜歡的紙包裝,讓他看起來賞心悅目。禮品包裝之後再繫上一條好看的緞帶或紙繩。喜慶禮品結剪刀狀金銀、紅白或金色的繩結,預示吉慶之路愈來愈廣;喪事禮品則結鉗狀黑白或銀白繩結,表示凶喪不再降臨。日本人認為繩結之處有人的靈魂,以此表達送禮人的誠意。
但最完美的包裝見之於正日漸消逝的傳統日本式包裝藝術中,它是日本文化遺產的一部分。自然材料的選用、手工與材料之間的協調,以及包裝中體現出的聰明才智、精純的藝術情感,和能從最簡單的自然因素中創造美的能力,這都成為日本饋贈藝術的特色。蛋用稻草包裹,干魚用繩子,米餅周圍縛以櫟樹葉子,糖果蜜餞用竹篋或者用竹條編的得籃子盛放,在豆腐四周飾以木蘭葉子,所有這些都增強了這些禮品的新鮮感和自然質地。用一塊方巾包一件簡單的物品,所體現的耐心與技巧顯示了對別人的尊重。在日本,這種藝術的遺風依然可見。
日本人的饋贈禮儀日本因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非常注重送禮品時的禮儀。
日本人認為禮品的包裝同禮品本身一樣重要,因此要懂行的人把禮品包裝好。禮品包裝紙上常寫上“粗品”二字以示客氣。商店也備有印有“粗品”兩字的包裝紙供人們送禮用。雖說“粗品”,但送禮人卻十分細心,贈禮前了解受禮人的特點和愛好,投其所好,應其所求。
4、日本人的送禮有哪些習俗和禁忌?
送禮,在日本更是習以為常,同事的榮升、結婚、生孩子、生日、過節等都會贈送禮物,這種禮儀既是歷史的遺風,又被賦予了時代新意。送禮之習,在商務交往中同樣風行。給日本客人送一件禮物,即使是小小的紀念品,他都會銘記心中,因為它不但表明你的誠意,而且也表明彼此之間的交往已超出了商務的界限,也說明你對他的友情,重視了他的面子,他就沒法忘記你的「恩情」。日本人不喜歡在禮品包裝上系蝴蝶結,用紅色的綵帶包紮禮品象徵身體健康。請記住,不要給日本人送有動物形象的禮品。
接受日本人的邀請,也有一定的講究。例如應邀參加正式的宴會,則應鄭重其事,梳妝打扮,西裝革履;即使是首次見面,也要輕裝打扮。但如果是參加郊遊,或其他的文娛、體育活動,就可以隨便一些。
5、日本人的送禮習俗
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以歲末和中元節贈物為主,每逢祝賀,紀念、慰問之時,無論是喜是哀都免不了禮物的互贈。正是這種授受活動,使人們感情的交流得以維持,愛情、友誼、感謝等溫柔的人情,通過禮品得以實現。一年365天中,慶祝活動名目繁多,其中,賀年作為新年的首次慶祝活動,舉行得既隆重又熱鬧。往昔,人們認為元旦那天年神會來,為了迎接年神,便在門口插上門松、掛上草繩,元旦這一天,便早早起來,用大清早汲來的水,洗臉洗手,然後朝拜日出,佳出國旗,參拜神佛。全家人在吃賀年飯前,互相拜年。
在新年給長輩、上級、親戚朋友、左鄰右舍拜年時,賀年的客人要為小孩准備壓歲錢,並把錢裝在紙袋裡,錢不要給得過多,過多了反而失禮。日本有男孩節和女孩節。女孩節是3 月3 日,男孩節是5 月5 日,每年的此時,親戚朋友互贈禮物給對方的孩子。從前,日本小孩到三歲,便舉行「蓄發禮」,一般把周圍的一圈頭發剃掉,只留中間一塊。到五歲的男孩,要行「初次穿和服裙褲的儀式」。到七歲的女孩,要行「解帶儀式」。這便是今天的「七五三」慶祝活動的起因。每年11 月15 日搞慶祝活動,這一天適齡兒童都穿新衣。「七五三」慶祝日里,親戚朋友互贈禮品。
訂婚儀式上男女雙方要交換禮物。以前訂婚禮物搞得很認真,禮品目錄上寫的紅漆酒桶、魷魚干、海帶等實物樣樣俱全,一並帶來。可是現在這種繁雜的形式都被省略了,只是送一包讓對方買衣服腰帶的錢,加上禮品目錄就行了。
訂婚禮品的內容是證婚人需經過一番努力才能確定的。要考慮到男女雙方的條件,又要使雙方交換禮品後感到愉快。訂婚禮品的金額一般按照資產情況酌情確定,男方以購買腰帶的名義贈送30 萬至40 萬日元,當然也有不到或超過這個數額的,而女方則以購買和服的名義將男方所送金額的一半回贈男方。但是,也可採用更加簡便的方法,即男方通過證婚人與女方談妥,只送應送金額的一半,女方則不必再回贈。交換禮品的方式已不像從前那樣繁瑣,在介紹人家進行交換訂婚禮品儀式,男女雙方和各自的父母親帶上訂婚禮品進行交換,這種簡單的方式已被廣為採用。
例如:雙方商定不搞過去老一套的儀式,禮品除了禮品目錄上的海帶、衣料錢等五洋規定的物品之外,別的不再添加,除此之外,應有《健康診斷書》。
當雙方偕家長一起到達介紹人家裡後,便開始交換禮品。先由男方向證
婚人問候,再交上訂婚禮品,男方說:
「今天我帶來了訂婚禮品,請您讓對方收下。」
證婚人答:
「今天是吉日,衷心祝賀你」。
隨後,證婚人把男方的訂婚禮品放在壁龕上。女方也同樣送上禮品,由證婚人將禮品放在男方禮品旁邊。
男女雙方及家長一起入座,證婚人說:
「安男和富士子的親事已經圓滿成功,我們表示由衷的祝賀,訂婚儀式簡略,下面讓我們交換訂婚禮物」。
男方家長說:
「這一次承您多方照料,深表謝意。拜託您了」。
證婚人起立,取來男方的訂婚禮物放到女方跟前,放的時候,要讓女方容易看清禮物上的文字。隨後,證婚人說一句「恭喜你」,大家都致謝意。女方馬上看完禮品目錄,把事先准備好的「接受書」遞交證婚人,由證婚人轉交男方。
接下來,由證婚人以同樣方式把女方的訂婚禮品交給男方,然後再次向男女雙方表示祝福,其他人則再次向證婚人表示謝意。向對方贈送訂婚戒指本來是西方人的習慣,但是,近年來日本人訂婚時贈送戒指的人越來越多了。訂婚戒指意味著純潔無瑕,因此往往選用鑽石或
藍寶石,在戒指上鑲上四顆這樣的小寶石。男方往往挑選鑲有與女方生日相符的誕生石的戒指贈送女方,女方則贈給男方手錶,領帶夾等同額的紀念品,以此來取代訂婚禮品。
這樣的禮物具有永久性紀念的意義,因此,贈送者可以在上面刻上贈送的年、月、日。
此外,除了衣著首飾品之外,送些新家庭必用的什具和傢具也是很好的辦法。
慶祝榮升、慶祝新房落成、慶祝結婚紀念日、慶祝生日、入門拜訪都是必要的送禮場合。
帶禮品去時,問候完畢便送上禮品,附帶說明這是家鄉的土產啦、是自己家做的啦,或是具有什麼其它特殊意義的禮品。日本人很細心,如請大家品嘗,進會客室前,先邀請接待的傭人道:
「一點粗心,請您也嘗嘗。」
6、日本人為什麼愛送筷子給員工做禮物呢
就像中國文人常用的扇子一樣,在日本文化里,筷子是日本文化(飲食文化)的象徵。
所以,日本人筷子給員工做禮物,一點也不奇怪。
在日本,只有針對「高齡老人」一般不太送筷子禮物。因為,日本有一種說法,人死後要過河,河上有橋。而在日語里「筷子」和「橋」的發音是相似的(只是語調不同)。所以,高齡老人會比較忌諱。
7、去日本的留學生送禮有哪些文化講究
中日兩國間的送禮習慣還有一點不同。日本人如果很勉強的收到了對方的禮物時會增專倍返還。即屬假設收到了大約5000日元的禮物會還給對方大約1萬日元的禮物,這樣對方就不會再次送禮。這也是日本人拒絕禮物的一個方法。
除此之外,在日本租用公寓或者房子的時候,需要給房東或者鄰居送一些點心、毛巾等小禮物,意為「請今後多加照顧」,此時收的禮物不需要回禮。
8、日本文化畢業論文優秀範文怎麼寫
日本 文化 又是歷代日本人在濕潤的環境中以頑強的忍耐力和精神,從事水稻栽培所形成的對植物有著特別感情的海洋文化。下文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日本文化 畢業 論文優秀 範文 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日本文化畢業論文優秀範文篇1淺談日本語言文化
【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日本語言文化淵源深厚,本文主要介紹了日本語言文化中的禁忌和委婉表達,通過對這兩種形式的簡要闡述,來強調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理解和領悟日本語言文化,掌握日本民族習俗。
【關鍵詞】日本語言語言禁忌委婉表達語言文化
前言:
語言是社會生活約定俗成,逐漸沉積下來的產物。不同語言襯托出不同的語言文化,語言的產生和發展變化離不開本國民族與自然地理、風土人情以及社會文化的內在聯系。掌握一種語言,就需要學習使用這種語言的民族習慣和歷史文化背景,才能學以致用。日本語言學家森田良行曾經指出,研究一門語言,其文化背景是不能脫離的,否則很難掌握這種語言的精髓。所以,在日本語言的教學過程中,強化語言文化 教育 是非常重要的。日本語言是高級語言,日本語言的基本特徵是具有隱含性、曖昧性以及非邏輯性表達方式,另外,日本語言的發展離不開其文化因素,為研究日本語言文化,必須了解日本語言的獨有風格和日本語言的文化思想源泉。
1.日常生活中日本語言禁忌表現
1.1日本語言中的稱呼禁忌
日本有句 諺語 叫做「名示體」。在古代日本人認為,一個人的靈魂附在自己的名字上,造成各自的人格有所差異,如果說出主人的名字,其靈魂就會脫離人體擴散到大氣中,被惡魔帶走,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名字與自身安全、身體健康以及命運有著很大的聯系。因此,為了保護所敬畏的人,人們不會直接稱呼別人的名字。與此同時,古代日本人為了保護自己,一生中會出現很多次改名現象,從出生、成人到死分別都有幼名、成人名以及戒名。
日本語言的稱呼禁忌一般表現在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的稱謂,由於日本原始社會對神秘力量的崇拜和敬畏,下級和晚輩不能直呼上級和長輩的名諱。在日本,明仁是日本天皇的名字,天皇是至高無上的、不能毀滅的,日本民族不能直呼天皇的名稱。在日本當代社會中,也聽不到「明仁」兩字。日本人的這種語言禁忌始終存在於人們對天皇的尊重當中,甚至還存在於日本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時至今日,在日本,年長的女性,也不能直呼其丈夫的名字。他們往往去掉姓氏互相稱呼。
1.2日本生活中的禁忌
在古代,人們不知道幼兒是怎麼生育的,因此,人們潛移默化的認為,這是神的力量在起作用,日本人稱其為「產神」,他們認為產神具有保護嬰兒與傷害嬰兒的兩方面性質。正因為當事科學不發達,嬰兒出生後死亡率高,因此,在嬰兒出生的過程中,不僅在日本,在中國也存在很多禁忌。日本人在產婦面前忌諱說有關「死」的字眼,中國人也是。在日本,也有為老人祝壽的風俗,他們也不希望將老人與「風燭殘年」、「體弱」、「年邁」等詞語聯系起來,因此,這些詞語就成為祝壽的禁忌語言。在中國,年輕人人給老人祝壽時,也很忌諱說「死」、「沒了」、「完了」等詞語,因為「鍾」與「終」是諧音,因此給老人送禮物時禁忌送鍾。
2.日本語言中的委婉表達
2.1委婉表達語言的由來
對於任何一種語言,委婉表達都存在於其中。英語中「euphemism(委婉表達)」意思是「好聽的一句話」,源於希臘語言文化。在中國,「委婉表達」的意思是指「聲音婉轉而動聽,態度真誠」的意思。日語語言中「委婉表達」的意思是「將一種語言婉轉含蓄地表達出來」。在日本人之間的日常會話以及日本語言文學作品中,我們發現,委婉表達在日本語言中非常多。在日本,人們為了拒絕別人的邀請或者建議,又不想違背他人的意圖或者好意,日本人不會公然與別人發生碰撞,他們往往不直接拒絕,而是用最間接的 方法 ,拐彎抹角的進行委婉而含蓄的拒絕他人。在日本,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拒絕語言,在這里也就不一一列舉了。
2.2委婉表達產生的社會文化環境
2.2.1日本民族重視集體協調
在日本,委婉表達一詞離不開他們長期所處的社會自然環境以及文化形態。日本人重視集體協調,他們往往會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完全是由於他們所處自然地理與生產方式決定的。日本是一個被大海環繞的國家,許多日本研究者將這種地理因素叫做「自然地理的鎖國」。日本政府曾經公布鎖國令,除中國和朝鮮以外,使日本在200多年的歷史中沒有與其他國家進行交往。17世紀到8世紀末,日本與外部世界長期隔絕,使日本內部形成一種統一的民族風格。日本是一個以農耕、漁業為主的國家。
而且,日本人吃的大米,產於占國土總面積70%的山地,為使處在地勢較高的農戶與處於地勢較低處的農戶之間不產生用水問題上的矛盾,日本政府規定,在山地 種植 大米必須擁有集體觀念。這種生產理念使得日本人民養成注重集體利益和站在他們立場上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的日本民族是一個和諧的民族。
2.2.2日本民族重視以和為貴的思想觀念
日本人很重視「以和為貴」的傳統思想觀念,為尋求集體利益的內部協調,日本民族與外界始終保持著和諧友好的關系,他們更加註重委婉表達,措辭含蓄。日本政府在憲法中制定了「以和為貴」的道德祖訓。「村」是日本人民生活和生產中的一個小范圍群體。如果有人脫離這個組織,就要受到其他人的恥笑;嚴重者將要受到一種制裁。所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日本人很重視周圍人的意見和建議,他人的觀念是非常重要的,日本人往往不以自己的思想觀念來看待問題。
日本語言的具體表現就是委婉表達。這種表達方式反映了社會與語言的內在聯系,在日本語言文化交際中,將委婉表達使用得當,在不違背別人意願的基礎上又滿足自己的觀念,已經成為日本語言的一種趨勢。所以,在日本社會生活中,委婉表達的探討以及使用有助於培養跨文化交際人才,有助於日本語言教學和研究。
結論:
日本民族的集體意識已經成為日本社會生活的共同心理,日本人的優良 傳統文化 和思想淵源成就了日本獨具一格的語言體系。然而,伴隨著日本現代社會環境的變化又出現了新的語言文化,但是,在日本,傳統的語言文化價值觀以及由於注重集體意識而來的語言特色,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對日本語言起著指導作用,永遠不會被 其它 文化影響所磨滅。
參考文獻:
[1]苑崇利.對日語口語表述文化特徵的考察[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3.
[2]吳侃.日本語語法教程[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0.
[3]劉芳.委婉表達在日本語言文化的體現[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4]崔慕潔.關於構建日本語言文化體系的研究[M].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日本文化畢業論文優秀範文篇2論茶道文化對日本社會的影響
1.日本茶道的歷史
1.1日本茶道的起源和形成
茶在中國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相傳「嘗百草」的神農氏偶然間發現了茶具有解毒功能,從而把茶用作解毒的葯物。780年陸羽的《茶經》問世,促進了中國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日本遣唐僧侶最澄、空海、永忠把唐朝的茶文化帶回日本,形成了以嵯峨天皇、貴族、高級僧侶為主體的「弘仁茶風」。據史料記載,日本高僧最澄把中國的茶籽帶回日本,種在日吉神社,這里成為日本最古老的茶園。《日本後記》弘仁6年(815年)記載了僧侶永忠為嵯峨天皇煎茶獻茶。不過此時日本的 飲茶 法還只是效仿唐代的餅茶煮飲法。
鐮倉時代,曾來南宋學習臨濟宗的僧侶榮西仿照《茶經》撰寫了日本第一部茶書——《吃茶養身記》。書中主要講述了茶的葯用功效,並把當時宋朝的末茶飲茶法——日本茶道的抹茶飲法傳入日本。中國的寺院飲茶茶禮在日本寺院盛行,日本茶道的茶禮就是在此基礎上演變發展而來的。
鐮倉時代末期到室町時代中期,從中國宋朝傳入的游戲性的「鬥茶」成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室町時代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為中心的東山文化,是日本中世文化的代表,誕生了以鑒賞唐物為主要目的的飲茶活動——書院茶道。
被稱為茶道開山祖師的村田珠光將禪的思想引入到了茶道中,開創了樸素自然的草庵茶風。珠光通過禪與茶道的結合,把飲茶由一種飲食娛樂形式升華為一種藝術、一種哲學、一種宗教。武野紹鷗將日本的歌道理論與茶道相結合,補充和完善了珠光的茶道思想,推進了茶道的民族化和規范化。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繼承了珠光、紹鷗的茶道思想,進一步完善深化了草庵茶。千利休精減了點茶的程序,不使用端莊華麗的中國茶碗,而使用厚重樸素的高麗茶碗和日本樂窯茶碗。他還特別規定了茶花、懷石料理的法則及作為茶人的資格,創造了茶道中日本特色美的完整的藝術體系。至此草庵茶道,也即日本茶道正式形成。
1.2日本茶道的現狀
1592年千利休去世後,他的子孫和弟子們繼承了他的茶道,至今大約形成20多個流派。千利休的子孫分為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個流派,現在日本流行的茶道主要指這三個流派。其他還有二十幾個流派,主要有:遠州流、織部流、三齋流、藪內流、宗遍流、庸軒流等。這些流派雖然有各自的茶道風格,但都以千利休的茶思想為指導思想。茶道的多樣化促進了茶道的發展,茶道迅速普及到了社會的各個階層。自明治維新以後,女性也加入到茶道活動中來,茶道成為許多女性出嫁前的必修課之一。
如今,茶道已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被視為一種修身養性、提高文化素養和進行社交的手段。茶道作為日本民族文化的象徵,已完全融入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對其生活乃至整個日本社會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2.茶道對日本社會的影響
2.1茶道倡導了日本人的精神文化理念
《南方録》中記載了利休的話:草庵茶道最重要的目的是領悟佛法,修行得道。茶道的本意在於禪,倡導人們通過茶事活動修煉身心,升華思想境界。「和敬清寂」是茶道的根本精神,成為400多年來日本茶人的行為准則。
按照久松真一的觀點,「和敬清寂」的理念不應只局限於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必須是對「事物人境」而言的。「事物人境」涵蓋整個茶道內容,包括茶道中的每一個方面,每一個細節。具體說來,「事」指點茶、喝茶、清掃、茶室的布置等諸事情;「物」指茶碗、茶勺、茶罐、茶刷等茶道具;「人」指主人、客人;「境」指茶庭、茶室等環境。只有在茶道中貫徹對「事物人境」的「和敬清寂」,才是真正的茶道。理解了這點,才會體會出復雜茶禮的奧妙,體會到日本人所推崇的審美觀。點茶的手法、茶道具擺放的位置、在茶室中行走的路線和步伐、飲茶的步驟等,這些環節是茶人在反復實踐中 總結 出來的最穩妥、最合理的路徑和程式。當人們信手而為就符合茶道禮法時,才能真正領悟茶道「和敬清寂」的精神,最終達到「茶禪一味」的境界。
茶道把待客、吃飯、喝茶等日常的生活行為提煉成極具傳統和形式美的藝術高度。正如桑田忠親在《茶道的歷史》前言中所說,茶道已成為表現日本人日常文化生活的規范和理想。它完善了日本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了日本國民文化水平的提高。
2.2茶道形成了日本傳統建築風格
茶道建築由茶室和茶庭兩大部分組成,茶室和茶庭是供人舉行茶事的場所。茶道建築是日本傳統建築的代表,對後世日本建築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日本茶道的茶室因其外形與農家草庵相似,又被稱為「草庵茶室」。茶室使用竹、木、草、石等材料建造而成,秸稈屋頂、砂土摻稻秸塗抹的牆壁、不剝樹皮的原木做的柱子,盡顯其古樸、自然的風格。茶室的標准面積一般為四張半榻榻米。茶室雖小,但每一個細節的設置,每一種材料的選擇,茶人們都力求獨具匠心。茶室的小入口、壁龕、地爐、小天窗等都是茶道大師們幾百年來智慧的結晶。利休的茶室、織布的茶室、遠州的茶室等各具特色,這些茶室所體現和追求的美感,對江戶時代的武士階層和上層市民階層的房屋建築風格有很大影響。人們把這種代表日本傳統建築風格的建築稱之為「數寄屋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茶庭,顧名思義是指與茶室相配的庭園。禪宗中把領悟的境地稱為「 白露 地」,受此影響日本茶道中稱茶庭為「露地」。茶庭的面積不大,大多在100~200平方米,分為外露地和內露地,內外露地以中門分隔開來。客人先在外露地靜心安神,而後經中門進入內露地,也就進入了忘俗的境界。在茶室門口首先要洗手和漱口,就是要人們洗滌心靈,除去雜念的意思。茶庭中設置等待室、廁所(雪隱)、塵穴、石制洗手缽、石燈籠等。茶庭中的小路,大多以腳踏石和碎石鋪就。庭中除去一條條迂迴曲折的小路,均被常綠樹木所覆蓋,營造出「山中草庵」的風情。
腳踏石、石制洗手缽、石燈籠已成為現代日本庭園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不論是日本庭園還是居家院落,都受到了茶庭的影響,歷經時間錘煉的茶庭是當代日本庭園建築的代表。
2.3茶道促進了日本陶藝製造業的繁榮
茶碗是茶道具中品種最多、最重要的用具。在茶道興起的初期,使用的幾乎都是來自中國的茶碗,其中端莊華麗的天目茶碗最受追捧。隨著草庵茶的確立,隨著草庵茶道的確立,茶風趨向樸拙自然,外形粗糙、色彩樸素的高麗茶碗開始大行其道。為了更好地表現草庵茶道的風格,千利休與陶工長次郎一起設計製造了樂窯茶碗。優雅厚重的樂窯茶碗是草庵茶中規格最高的茶碗,是日本茶陶的代表。
江戶時期,茶道的普及使日本陶藝技術迅速發展開來。織布窯、遠州七窯、仁清窯、志野窯等,日本的民窯遍地開花,並傳承至今。茶碗在品類、造型、釉色、裝飾藝術等表現手法上的多元化極大地推進了日本陶藝民族化、本土化風格的發展。
日本茶道不僅是點茶、飲茶的過程,而且是包括吃飯在內的招待客人的整個過程。茶道中用到的道具多達上百種,涉及陶藝、漆藝、木藝、竹藝、紙藝等行業。這些行業里的藝術家們都以創作出符合茶道理念的獨特作品為最高追求,可以說茶道的影響滲透到了日本的各個工藝製造業。
2.4茶道豐富了日本人的飲食文化
在茶道形成初期,點茶之前吃的飯一般寫作「會席」,在《南方録》中開始寫作「懷石」(日語中,懷石與會席都讀作「kaiseki」)。「懷石」原本指禪僧為了抵禦寒冷而塞在懷里的溫熱石頭,喻指簡單的飲食。近代以來日本人把茶道中的飯稱為「懷石」。
茶懷石的內容最初是由千利休規定的,一般為一湯三菜。菜品簡單,但烹飪卻極為講究。選材崇尚應季的天然食材,注重搭配的協調,將茶道精神與飯菜融為一體。考究的器皿,宛如工藝品般的菜餚,每一道菜都給人味覺和視覺上的美好感受。
在江戶初期大名和武士的茶道中,茶懷石不再拘泥於簡素,變成菜品豐富的豪華料理,成為茶道外也可享用的料理——江戶中期,在東京、大阪等地的高級餐館就出現了「會席料理」(即現在的「懷石料理」)。新鮮的食材、上好的烹飪、精緻的器皿、優雅的環境,懷石料理已成為日本傳統料理的主流,成為日本高級料理的代表。
3.結語
歷經400多年的日本茶道已發展為集宗教、哲學、美學、藝術和建築設計等為一體的綜合藝術,不僅影響了日本國民的精神文化、建築風格、陶藝製造和飲食文化,還在其生活習慣、服飾、書法甚至文學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沒有茶道,就沒有日本文化史。研究茶道,對於我們了解日本文化、認識日本社會有重要意義。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