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贈送禮物 » 莫斯的禮物

莫斯的禮物

發布時間: 2023-01-25 22:13:39

1、《禮物》莫斯第二章的讀後感

屎殼郎安慰兔子後,便向鷹懇求不要傷害這只兔子,可是,鷹根本沒有把小小的屎殼郎放在眼裡,直沖下來把兔子吃了。屎殼郎深感不快,覺得受到侮辱。從此以後,他便不斷地盯著鷹巢,只要鷹生了蛋,他就把鷹蛋從巢里推下去。鷹無可奈何,只好四處躲避。後來,鷹飛到宙斯那裡,請求給它一個安全的地方生兒育女。宙斯答應讓他在自己的膝上來生。

2、送什麼生日禮物給多年的朋友最好 ~!

禮物不在於貴重,在於送禮物者的心意。
很多時候我和最要好的朋友之間贈送禮物
都是我們DIY的。
我有一個好友很多年沒有見面了,今年回
來過年的時候,她把我們倆以前的合影
做成了一本集子,又在照片後面附上我們
這張照片上面的故事。我看了之後很感動,
她還記得我們的這些點滴。O(∩_∩)O~

3、馬塞爾.莫斯,《禮物》讀後感

你的工作不順利嗎?你的生活亂成一團嗎?你的愛情總起伏不定嗎?那麼不妨和我們一道來翻開斯賓塞·約翰遜的這本新作《禮物》,聽聽這位擅長講寓言故事的醫學博士這回又是怎樣來解答人們心中的困惑的。
每個人生下來都有屬於自己的「禮物」,那是世上最獨一無二的。但是這份禮物,要你自己去尋找。這是一個追尋「禮物」的故事,也是一個年輕人成長的旅程。當他還是小男孩的時候,有一位充滿智慧的老人對他說,世上有一個特別的「禮物」,這個禮物會讓他的人生變得更快樂、更成功!可是這個禮物,只有他自己才找得到。年輕人用盡方法,四處探尋,渴望得到這份能讓他快樂的「禮物」。但他越是拚命去找,反而覺得自己越來越不快樂,他的「禮物」也始終沒有出現。直到有一天,年輕人決定暫時放下這一切,不再盲目地找尋,他才赫然發現,那份「禮物」,原來一直就在他的身邊„„
世界上有許多東西對人是彌足珍貴的,比如明媚的陽光、清新的空氣、樂觀的心態„„你可以輕易獲得陽光和空氣,但擁有樂觀的人生卻並不是那麼容易。我們相信無論世事如何變遷,人生最簡單的幸福就是恪守人性中最本質的正面價值觀,你可以是一個平凡人,但可能會有不平凡的故事去和你的孩子、家人、朋友、員工、客戶去溝通,當然,最重要的是你要和自己的心靈對話。《禮物》彰顯樂觀向上的人文精神,倡導健康、平衡、陽光、積極的幸福生活新概念。認為幸
福的人就是凡事都看積極面,憑智慧和信念爭取,都秉持良知,都能與周圍的人和諧相處,這就是為什麼一個幸福的家庭、一個幸福的人都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一份和諧的環境。
這本書,用寫故事的方式告訴我們所遺忘的事情。讓長大的我們去思考許多事情。「禮物」不一定是實體的禮物,真正的禮物是成長的禮物。原來,小時候我們都曾經擁有,長大後卻遺忘了它。這是本發人醒思的好書。神讓我們來到世間走一遭,無論是好是壞,都是一份大禮。我們品味人生中酸甜苦辣的滋味,嘗盡親情友情愛情,最後學習生與死。把握現在, 活在當下;記取過去的教訓, 從中學習對未來做規劃,這些不都是我們很熟悉的老生常談嗎?但是你做到了嗎?或許從今天起, 你可以試著這樣做:我發現當我活在當下時,我真的有些改變,如果你願意試試,也許你也會得到自己意想不到的收獲。禮物有各式各樣的形式,等著我們一層層剝開慢慢去品嘗。每人的禮物都不一樣! 所以色彩也就不相同,不過給的時間是公平的。
《禮物》告訴我們利用此時此刻來享受工作和生活的三種方法:把握此刻。當你想過得更快樂更高效的時候,專注於現在好的方面,並全力做好現在最重要的事;向過去學習。當你想讓現在比過去更好的時候,審視過去發生的事情,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今天就採取不同的做法;著手創造將來。想像一個美好的將來是什麼樣子的,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今天就做些事情使之成真。明確你的目標,發掘讓你的工作和生活更有意義的方法。
大家也許看過雜技團表演結束時登場的大象吧,為了不讓大象到處走動,人們會在它的腳上拴上鐵鉤並系在一個小樁子上。如果仔細看看這個小樁子,你會發現它是傾斜的。那是因為身軀龐大的大象總是在一個方向用力拉動樁子而使它傾向一邊,好像要被拔出來一樣。但是,大象並沒有逃亡的念頭,這不是很奇怪嗎?其實,這其中隱藏著一個天大的秘密。人們對大象的馴養都是從它們幼年開始的。當然,幼象一開始也想回到母親身邊而嘶叫著,全身掙扎著,然而卻無法拔出那個小木樁。就這樣過了幾天,在精疲力竭之後也不得不放棄。幾年後,幼象長大了,力氣也大了。可是卻依然被拴在那根木樁上。它一點要逃跑的念頭都沒有,這是為什麼呢?「用我的力量是拔不出那根木樁的!」這樣的想法已深深的地印在大象的腦海里。它被幼年時的思維所束縛,無法認清自己。其實憑此刻自己的力量是完全可以輕松拔掉那根木樁的。由此可見,錯誤的想法一旦根深蒂固是多麼的可怕。或許有很多孩子正是在不知不覺中被這樣的「木樁」所困住了。那些像大象一樣受困於木樁而動彈不得的人們必須要好好讀一讀這本書。當然,它不會直接告訴你擺脫束縛的方法,但是,它會給你一些小小的領悟,讓你正確地認識和發揮自己的能力和才華。
這樣的領悟對孩子們也很重要,甚至於在某種意義上有著更寶貴的價值。這本書會給孩子們帶來一些思考:「我究竟該給自己塑造一個什麼形象呢?」接著,他們會努力去具備他們所渴望的能力,並為了這一自身的改變而付出辛勞的汗水。更為寶貴的是,要實現這些改變和成就決非易事,孩子們必須嘗到那時時伴隨而來的寂寞與痛苦,
和那無人相助的孤獨。但這所有的殘酷現實將使自信得以重生。這是一本解開「綁在木樁上的思維」的故事書。這將是送給孩子們最好的「禮物」。
《禮物》是人生的寓言,「此刻」是人生真正的禮物。它呼喚我們,只要我們還在呼吸,就有發現禮物,讓生命更充實、更快樂、更有意義的可能。《禮物》告訴我們,人生最珍貴的禮物就是:把握此刻!

4、送禮物和送錢的區別

送錢一般是作為勞務報酬(托辦,請辦,辦理),感謝辦了難辦的事,而表示感謝,或者直接行賄所使用的送禮方法!或者是送禮者自己比較崇尚金錢,習慣用錢來老感謝的手段!對於重感情的人來說,小事謝意是購物送禮,大事謝意則使用紅包加禮物!價值會跟據事情大小程度而定

5、原來你是這樣的禮物——人類學關於禮物的研究

從博厄斯(Franz Boas)對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人的誇富宴(potlach)的介紹開始,人類學家不斷地從不同視角對「禮物」進行探討,並取得了較多成果。莫斯(Marcel Mauss)以波利尼西亞的贈禮制度、美拉尼西亞的庫拉和西北美洲的誇富宴為主線,在不同的呈獻體系中展現古式社會的禮物交換形式,對於禮物在人們之間創造的聯結與分享有精到的研究,人們在送禮的同時,產生回禮、送禮和收禮的義務,人們因此不得不結盟、聯姻和分享(莫斯,2005)。莫里斯 ·古德利爾(Maurice Godelier)在莫斯的基礎上,講述禮物交換在人類多種社會形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以及它在社會關系的生產和再生產中的作用,並對「禮物之謎」進行了深度分析:「排除之後的整合,物質整合時的心理整合與心理排斥」(古德利爾,2007:7),談論的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缺陷與人類困境、渴望之間的沖突。楊美惠通過對20世紀80年代送禮等行為的民族志研究,探索關系學與國家之間微妙的對抗關系。(楊美惠,2009)閻雲翔從下岬村農民的禮物交換、送禮規則歸納出禮物交換的特徵和作用。(閻雲翔,1999)

馬林諾夫斯基(2009)、莫斯、列維-斯特勞斯(2006)和薩林斯(2009)一定程度上都認為禮物能夠創造和維系社會關系。列維-斯特勞斯、薩林斯和莫斯認為贈禮的意義是表達或確立交換者之間的社會聯結。而閻雲翔從某種意義上並不贊同莫斯的觀點,認為禮物在創造實際生活中的互助方面的社會意義更加濃厚。從莫斯的「禮物之靈」和馬凌諾斯基的「互惠」,再到閻雲翔的「禮物交換是社會關系的表達」,學界對禮物的討論從未停止過。莫斯認為不平衡的禮物會使關系更加活躍(Ebrey,1961:113),在他看來,人與人之間的禮物背後強調的是一種集體共同性的承認。閻雲翔認為在中國的情境中,「禮物不但是可以讓渡的(alienable),而且必須是被讓渡了的(alienated),回贈同樣的禮物被認為是一種侮辱與拒絕的姿態。」(閻雲翔,1999:209)他認為禮物饋贈保留了「經濟和政治生活中一種重要的交換方式,兩者作為再分配的國家體系的一部分,近年來成為商品經濟市場體系的一部分」,(閻雲翔,1999:15)並提出中國農村的禮物關系應該被分為工具性和表達性的、物質性和象徵性的、實踐性和思想性。

因商品的存在還處於一個起始階段,莫斯沒有明確解答他分析的社會「商品與禮物」的關系與區別,他從土著社會中的禮物交換並從土著的信仰體系中尋找答案。格雷戈里(C·A. Greygory)注意到了「禮物」與「商品」間的差異,也注意到物的交換之於人與神在對象上的不同所形成的差異。特別是禮物的交換與交換者所形成的相互關系,包括義務和物的不可分割性, 以及所形成的給予、互惠和社會關系。(Gregory,1980:626-652)在禮物系統中,禮物的贈與和回贈之間表現為參與交換者間的認可與認同關系,而商品系統則遵循商品流通關系和貿易原則。禮物/商品之間的社會表現形式並不是涇渭分明的,二者經常交錯在一起。在他看來, 禮物系統和商品系統完全不一樣:商品交換中,交易者之間的相互獨立性以及被交換的物體的可異化性,意味著所建立的交換關系是客體之間而非主體之間的。因此,商品交換物化了人們的社會關系,這些關系表現出被交換物之間的數量關系。所以商品交換強調數量、客體、同時性和對等,商品是由陌生人交換的可異化物品,商品交換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增加凈收入;而禮物交換中,禮物與其生產者之間不可異化的關系的社會後果之一是東西在禮物經濟中被人格化。(格雷格里,2001:43-61)薩林斯(Marshall Sahlins)認為,禮物經濟和商品經濟不應該視為是相互對立的兩極,而應該是一個連續體的兩個極點,從一個極點向另外一個極點移動的關鍵變數是「親屬關系距離」:禮物交換往往是在親屬之間進行的,隨著親屬關系距離的延長,交換者變成了陌生人,商品交換也就出現了。他還提出了「一般性互惠」、「平衡性互惠」和「負性互惠」等互惠形式。(薩林斯,1972:176-185)在《甜與權力》里,糖作為一種商品只存在於交換過程中,在「去商品化」以後,進入社會消費領域,從權貴奢侈品到普通人必需品有一個象徵意義到實用性的轉變。納爾遜·格雷本(Nelson Grabun)從來自薩林斯和莫斯的「互惠」概念擴展到分析人類社會的市場經濟,認為市場的經濟交易與非市場的交換在今天這個商業社會是不可能完全分離的。他總結認為如果沒有好客,人們就會變得孤獨、脆弱、無知、缺少培養、缺乏生活的樂趣,但是非商業險的、一般性互惠或者平衡性互惠交換與商業盈利性的好客交換之間的競爭仍在繼續。(格雷本,2012:10-15)

趙旭東以中國鄉村土地集體佔有為例論述了《禮物與商品》,他認為對於中國的許多田野也就都注意到了禮物經濟乃至關系運作的問題,但沒有注意到禮物經濟能夠在中國興盛的基礎是土地的集體所有制。在這一前提下,集體性這種禮物精神的核心得到了彰顯和強化。並從這一原因追溯為什麼中國走上了一條不同於西方世界發展道路的原因。他認為今天主流的經濟人類學家在有意把禮物和商品都化約為商品的時候,他們實際上完全忘記了莫斯在寫《禮物》這部著作時,背後試圖要反駁的東西就是以邊沁為代表的英國功利主義的經濟學。莫斯所強調的恰恰是一種原始的禮物交換背後所承載的集體情感,這不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為了利益最大化而進行的商品交換,而是以一種集體人格為依託而實現的責任約束。(趙旭東,2007:395-404)

汲喆認為莫斯的《禮物》不只是對前商品經濟社會中的互惠交換現象及其遺存的稽考,而恰恰是在嘗試化解塗爾乾的一般社會理論中的緊張,甚至是對塗爾乾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的答復或重寫,禮物交換是宗教生活的一種基本形式。(汲喆,2009)他指出了禮物範式對於揭示宗教不可還原性的特殊意義。莫斯通過《禮物》論證了為何集體與個體、道德與物質生活、義務與自願是相互交織的。這一切都有賴於人與物、與他人之間的 「混融 」和 「總體性 」。莫斯開創的「禮物交換」模式,「絕不是要低估權力、物質利益的重要性,也不是要否認社會行動中存在著策略和計算,只相信和鼓吹一種單純自願的無功利的動機。禮物範式只是堅持,僅憑功利的交換或強制的分配無法建立起社會秩序所必須的團結,因為社會團結是離不開情感和道義的(即我們中文所說的『人情義理』)」。(汲喆,2009:16)《禮物交換的結構性嵌入》認為禮物交換制度存在著一種結構性嵌入的特徵,集體性的社會結構是禮物交換得以發生的現實基礎。既不能把禮物交換的發生歸因於遙遠的「本土精神」,同時也不能用商品交換實踐中「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行動者邏輯去解釋禮物交換的形成。(李元元,陳亦晨,2015:179-183)

詹姆斯·萊德勞(James Laidlaw)認為施捨給耆那教徒的救濟物是一種特定的制度化的免費的禮物。這種實際的分發體現了世界上所有的主要宗教都有自己的實施方法,比如在北印度語言里用「dan 」來表達。這個例子說明了禮物的內在矛盾的性質,以及為什麼把禮物定義為一定是互惠和異化的是錯誤的。像純商品一樣,純禮品的特點是它不會創建個人和雙方的聯系和義務。隱含在莫斯的《禮物》中對禮物的理解,再通過「丹」的民族志考察,使我們能夠解決這個悖論。萊德勞認為一個免費的禮物通常是對它的接受者有害的。從早期的英語法律來講,一個免費的禮物沒有束縛力的,沒有法庭會支持免費的禮物或實施免費的承諾。這也就慢慢演變成人們不再贈送或者接受免費的禮物。(Laidlaw,2000:617-634)馬克思將「商品」看做資本主義社會最典型的表達,而莫斯更明確地將「商品」與「禮物」這兩個概念作為區分「古代社會」與「現代社會」的原則。

陶西格(Michael Taussig)的《南美洲的魔鬼與拜物教》(The Devil and Commodity Fetishism in South America)也是在馬克思和莫斯的這一根本區分的前提下寫作的。在資本主義文化中,人的本質及其產品都被轉化成了商品,變成了可以在市場上買賣的東西。同時,在資本主義工業制度下,生產與人類生活的整體性被分割成越來越小的可量化的部分,勞動變成了與生活本身相分離、抽象為可用勞動時間計算的商品,而這種商品看起來卻是具體的、自然的、不可變的,這一過程就是工業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對象化(object- making)過程。(Taussig,1980)陶西格提到,礦山的所有者帝歐每晚都要把礦石運送到礦山中,礦石積淀貯藏在那,後來被曠工發現了,他們挖出礦石與老闆交換工資。為了礦山的財富不致枯竭,帝歐每天晚上都要不知疲倦地積聚礦石。過去農民送給山神禮物,而山神則把禮物變成稀有金屬交給政府,以換取政府對農民及其財產的封建式統治,這種循環保證了富庶與繁榮,它建立在互惠性的禮物交換思想基礎之上。實際上,安第斯地區交換的長鏈是:農民送給神靈禮物,神靈將禮物轉變為稀有金屬,礦工挖掘礦石(只要舉行儀式與神靈進行禮物交換就能發現礦石),體現在錫礦石中的礦工勞作作為商品賣給礦主或僱主,這些人最後又把礦石賣到國際商品市場中。這樣,互惠性的禮物交換以商品交換而結束了。處在魔鬼與國家質檢的礦工協調著這種轉型。這一循環帶來了貧瘠和死亡,而不是富庶與繁榮,它建立在互惠向商品交換轉型的基礎上。在這里,商品交換和禮物交換不能很容易地協調起來,因為它們是完全對立的。是市場而不是儀式調節著礦工與工資之間的交換;這種交換的節奏不是笛聲和鼓聲,而是世界商品市場上為追求利益而產生的波動。在使用價值的經濟中,產品將人、儀式和宇宙觀聯系起來,而在市場經濟中,商品站在主題之上,發展自己的儀式和宇宙觀。

莫斯所使用的「禮物之靈」是從毛利人的「豪」(hau)這一觀念中概括而來並作為一種具有普遍性的模式,他認為「豪」在贈與的一方和接受的一方建立了一種也別的紐帶關系。莫斯認為《禮物》中那個要「回到老家」的「禮物之靈」是解釋社會契約的精彩案例,為此他明確區分了「給神的禮物」和「給人的禮物」。圍繞禮物之靈,薩林斯 (2009:171-213)提出了禮物之靈中的「第三方」和「利潤」問題,指出兩者都是與森林中獵物的豐殖有關的。在維納(Weiner,1992)「不可讓渡的所有物」的概念啟發下,古德利爾 (1999)致力於破解「禮物之謎」,認為呈獻的根源在於存在不可讓渡的神聖之物,而理解莫斯的「禮物範式」不能忽視這種不動的禮物之源,即「神聖性」。在中國的各種宗教生活中,充滿了神與人、人與人之間的互往模式,如「報」、「酬」、「許(願)」、「還(願)」、「祈 禱」、「拜」、「求」、「保佑」、「靈驗」(梁永佳,2015:1)。

邁克爾·赫茨菲爾德(Michael Herzfeld)在《人類學:文化和社會領域中的理論實踐》中專章敘述經濟,在「商品和禮物:物質的社會生活」的討論中,他指出,莫斯並沒有將禮物向商品的轉變看做進化的證據,而是將其視作休戚與共、團結協作的社會四分五裂、無可挽回的過程。要注意的是莫斯更感興趣的是互惠而不是交換,這點往往被忽略。莫斯的天才之處不在於他解釋了交換,而在於讓我們認識到:交換與呼喚觀念這一社會存在的前提關系非常密切。如果將互惠簡約為「交換」這一純粹的經濟學概念,則無異於為其披上了一件現代資本主義的外衣,而現代資本主義只不過是互惠觀念的一種可能的形式而已。另外,商品也為學者們在消費研究、親屬制度、性別以及國民性等方面探尋身份認同並圍繞這一話題展開爭論提供了用武之地(赫茨菲爾德,2009:114-119)。

不管是禮物還是商品,其實,當莫斯分析前現代社會中的禮物饋贈時,還是旨在討論現代社會,「我們大部分的日常道德與禮物中的義務和自發性的問題有關。我們的好運氣在於不是一切都按買賣來衡量。事物有情感的和物質的價值,的確在一些范圍內價值是完全情感化的。我們的道德不完全是商業化的。我們依然有人和階級在特定的場合和特定的時間保持著過去的風俗,我們向他們致敬」(莫斯,1969:63)。在唐黃瑤人的生活世界裡和民間傳說里,婆王的金手鐲是李旦賜給婆王的禮物,在搶花炮儀式活動中,炮圈即婆王的金手鐲,凝結著婆王的護佑,搶到花炮的炮主家要把三牲九禮獻給婆王,婆王巡遊所到之處,各個碼頭要擺放供品獻祭。相應的,信眾希冀得到婆王的保佑,渴望風調雨順的安康生活。我嘗試跳出儀式展演的框架去討論持婆王信仰的唐黃瑤人在婆王節里的情緒情感,回到「禮物」範式做一些探討,也許會得到新的啟迪。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