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琪的禮物的環境
1、簡析《麥琪的禮物》的主題。
作者以簡單的故事情節表達了兩位主人公之間純潔的愛情,它代表了美國下層人物的悲喜,也包含了作者要表達的「人性美」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愛的無私奉獻」。
在《麥琪的禮物》中,歐·亨利以廣大下層人民群眾困苦生活中的美好愛情為主題。對當時金錢至上的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尖銳和辛辣的諷刺,對廣大人民群眾悲苦人生掙扎中的互相關心和自我犧牲精神以及患難之中見真情的美好愛情加以了贊頌。
它生生不息的藝術魅力就在於作者把人物的性格特徵放在情節中展示,注重故事中人物的行動,從而揭示出主人公勇於奉獻的性格特徵和他們之間可歌可泣的純朴愛情。
吉姆和德拉,即使只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卻擁有著對生活的熱情和對對方的深愛,在這些溫暖的感情面前,貧困可以變得微不足道。雖然最終彼此的禮物對於對方而言已失去使用價值,但是德拉和吉姆卻得到了人世間比禮物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無價的愛。
(1)麥琪的禮物的環境擴展資料:
《麥琪的禮物》歐·亨利創作的短篇小說,講述了一對窮困的年輕夫婦忍痛割愛互贈聖誕禮物的故事,作者的生存環境與所處的階層在《麥琪的禮物》這篇小說中都有所體現,主人公所處的社會階級以及生活的艱苦與辛酸也是歐·亨利的個人寫照。
在創作動力來源於對美國底層社會生活的解剖和反映,尤其是對於美國貧富懸殊的一種揭露,並將這與愛情、親情以及生活中的各個細節聯系起來,尤其是在作品的整體藝術表達中,這些都源於歐·亨利對妻子的回憶。
2、《麥琪的禮物》的原文(中文的)!
歐·亨利《麥琪的禮物》的原文:
吉姆好像從恍惚之中醒來,把德拉緊緊地摟在懷里。現在,別著急,先讓我們花個十秒鍾從另一角度審慎地思索一下某些無關緊要的事。
房租每周八美元,或者一百萬美元——那有什麼差別呢?數學家或才子會給你錯誤的答案。麥琪帶來了寶貴的禮物,但就是缺少了那件東西。這句晦澀的話,下文將有所交代。
吉姆從大衣口袋裡掏出一個小包,扔在桌上。
「別對我產生誤會,德爾,」他說道,「無論剪發、修面,還是洗頭,我以為世上沒有什麼東西能降低一點點對我妻子的愛情。不過,你只要打開那包東西,就會明白剛才為什麼是我楞頭楞腦了。」
白皙的手指靈巧地解開繩子,打開紙包。緊接著是欣喜若狂的尖叫,哎呀!突然變成了女性神經質的淚水和哭泣,急需男主人千方百計的慰藉。
還是因為擺在桌上的梳子——全套梳子,包括兩鬢用的,後面的,樣樣俱全。那是很久以前德拉在百老匯的一個櫥窗里見過並羨慕得要死的東西。這些美妙的發梳,純玳瑁做的,邊上鑲著珠寶——其色彩正好同她失去的美發相匹配。
她明白,這套梳子實在太昂貴,對此,她僅僅是羨慕渴望,但從未想到過據為己有。現在,這一切居然屬於她了,可惜那有資格佩戴這垂涎已久的裝飾品的美麗長發已無影無蹤了。
不過,她依然把發梳摟在胸前,過了好一陣子才抬起淚水迷濛的雙眼,微笑著說:「我的頭發長得飛快,吉姆!」
隨後,德拉活像一隻被燙傷的小貓跳了起來,叫道,「喔!喔!」
吉姆還沒有瞧見他的美麗的禮物哩。她急不可耐地把手掌攤開,伸到他面前,那沒有知覺的貴重金屬似乎閃現著她的歡快和熱忱。
「漂亮嗎,吉姆?我搜遍了全城才找到了它。現在,你每天可以看一百次時間了。把表給我,我要看看它配在表上的樣子。」
吉姆非但不按她的吩咐行事,反而倒在睡椅上,兩手枕在頭下,微微發笑。
「德爾,」他說,「讓我們把聖誕禮物放在一邊,保存一會兒吧。它們實在太好了,目前尚不宜用。我賣掉金錶,換錢為你買了發梳。現在,你做肉排吧。」
正如諸位所知,麥琪是聰明人,聰明絕頂的人,他們把禮物帶來送給出生在馬槽里的耶穌。他們發明送聖誕禮物這玩意兒。由於他們是聰明人,毫無疑問,他們的禮物也是聰明的禮物,如果碰上兩樣東西完全一樣,可能還具有交換的權利。
在這兒,我已經笨拙地給你們介紹了住公寓套間的兩個傻孩子不足為奇的平淡故事,他們極不明智地為了對方而犧牲了他們家最最寶貴的東西。
不過,讓我們對現今的聰明人說最後一句話,在一切饋贈禮品的人當中,那兩個人是最聰明的。
在一切饋贈又接收禮品的人當中,像他們兩個這樣的人也是最聰明的。無論在任何地方,他們都是最聰明的人。
他們就是聖賢。
寫作背景:
講述了一對窮困的年輕夫婦忍痛割愛互贈聖誕禮物的故事,反映了美國下層人民生活的艱難,贊美了主人公善良的心地和純真愛情。
歐·亨利出生於美國的一個醫生家庭,幼年喪母,在其少年時期,家道沒落,15歲的他開始進入社會謀生,獨自承擔起生活的重任。
他做過葯房學徒,當過牧羊工,在銀行做過出納和會計的工作,在土地局當過辦事員。不同的工作經歷和生活體驗以及獨自一人在社會中闖盪使年幼的歐·亨利過早的體會到了生活的不易與艱辛。
在底層社會生活的他不僅要為生活的瑣事而操心,而且上層社會的剝奪與壓榨更讓他的生活窮困潦倒。生活在底層生活的歐·亨利自覺為小人物立言,自命是紐約四百多萬貧民的代表。
作者的生存環境與所處的階層在《麥琪的禮物》這篇小說中都有所體現,主人公所處的社會階級以及生活的艱苦與辛酸也是歐·亨利的個人寫照。
19世紀的美國資本主義壟斷正在急劇發展,企業和工廠的資本家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加大了對工人的壓榨,社會的貧富懸殊越來嚴重,而作家歐·亨利的妻子正是在這一時期去世的,經濟能力較差的歐·亨利與妻子艾斯蒂斯相識於一次舞會並相愛。
但是艾斯蒂斯的家人十分反對,艾斯蒂斯最終不顧家人的意見與歐·亨利結為了夫妻,盡管日子艱辛但卻幸福甜蜜,後期歐·亨利由於被懷疑拖欠銀行一筆錢而離開病重的妻子,到鄉下避難,直至妻子去世都沒有見到最後一面,《麥琪的禮物》是對妻子的愧疚與思念的見證。
在創作動力源泉上來源於對美國底層社會生活的解剖和反映,尤其是對於美國貧富懸殊的一種揭露,並將這與愛情、親情以及生活中的各個細節聯系起來,尤其是在作品的整體藝術表達中,這些都源於歐·亨利對妻子的緬懷。
歐·亨利以廣大下層人民群眾困苦生活中的美好愛情為主題。對當時金錢至上的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尖銳和辛辣的諷刺,對廣大人民群眾悲苦人生掙扎中的互相關心和自我犧牲精神以及患難之中見真情的美好愛情加以了贊頌。
它生生不息的藝術魅力就在於作者把人物的性格特徵放在情節中展示,注重故事中人物的行動,從而揭示出主人公勇於奉獻的性格特徵和他們之間可歌可泣的純朴愛情。
吉姆和德拉,即使只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卻擁有著對生活的熱情和對對方的深愛,在這些溫暖的感情面前,貧困可以變得微不足道。雖然最終彼此的禮物對於對方而言已失去使用價值,但是德拉和吉姆卻得到了人世間比禮物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無價的愛。
3、麥琪的禮物到底是什麼?
麥琪是泛指這類願意為了心愛的人,付出自己最珍貴的物品的一類人。
據《聖經》記載,麥琪是耶穌出生時從東方前來送禮的三個賢人,他們的禮物代表了尊貴與聖潔。也因此而有了在聖誕節互送禮物的習俗。
因此也有人將《麥琪的禮物》翻譯為《賢人的禮物》。可見麥琪並不是特指德拉和吉姆。而是泛指這類願意為了心愛的人,付出自己最珍貴的物品的一類人。這些普通人身上的高尚美好的感情才是最珍貴的。
(3)麥琪的禮物的環境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歐·亨利出生於美國的一個醫生家庭,幼年喪母,在其少年時期,家道沒落,15歲的他開始進入社會謀生,獨自承擔起生活的重任。他做過葯房學徒,當過牧羊工,在銀行做過出納和會計的工作,在土地局當過辦事員。
不同的工作經歷和生活體驗以及獨自一人在社會中闖盪使年幼的歐·亨利過早的體會到了生活的不易與艱辛。在底層社會生活的他不僅要為生活的瑣事而操心,而且上層社會的剝奪與壓榨更讓他的生活窮困潦倒。
生活在底層生活的歐·亨利自覺為小人物立言,自命是紐約四百多萬貧民的代表。作者的生存環境與所處的階層在《麥琪的禮物》這篇小說中都有所體現,主人公所處的社會階級以及生活的艱苦與辛酸也是歐·亨利的個人寫照。
4、麥琪的禮物諷刺了什麼?
《麥琪的禮物》諷刺了那些生活窘迫,卻不斷追求不實在的東西,因此生活得更差的不思進取的人。
作者從大處著眼,讓人深刻體會到諷刺和溫暖的同時,靜心思考金錢、情感分別對人生的真正意義。他在小處則如烹小鮮,用心和精心,從而使得整體中的每一個部分都發揮其恰到好處的極致作用,精準地掌握著讀者情感和思想的火候。
(4)麥琪的禮物的環境擴展資料:
《麥琪的禮物》出自歐·亨利的短篇小說集,歐·亨利的每一個簡短故事都是一個幽默化的人生啟示。
小說的主角是黛拉和吉姆夫妻,送禮的也是夫妻倆,但取名《麥琪的禮物》。原文最後解釋道,在基督教里,三位有大智慧的麥琪,都是智者,他們送禮物給耶穌。首創了聖誕節送禮的風俗。他們即便收到一模一樣的禮物,也有轉贈置換的權力。
故事很簡單:這是個貧窮的家庭,卻也溫馨美好。聖誕節到了,因為買不起聖誕禮物,黛拉賣了自己的頭發,給吉姆買了一條表鏈,吉姆准備的驚喜是一套梳子。
但交換禮物時,震驚地發現對方都不再需要這件禮物。黛拉沒有了秀發,吉姆沒有了手錶。知道結果後令人徒生失望,聖誕節也變成令人哭泣的節日。
5、麥琪的禮物 講的是什麼時代背景下的故事
《麥琪的禮物》是美國著名文學家歐·亨利寫的一篇短篇小說,它通過寫在聖誕節前一天,一對小夫妻互贈禮物,結果陰差陽錯,兩人珍貴的禮物都變成了無用的東西,而他們卻得到了比任何實物都寶貴的東西——愛,告訴人們尊重他人的愛,學會去愛他人,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表現。《麥琪的禮物》也是姜武,袁立主演,夢繼導演的都市情感電視劇名。
背景資料
歐·亨利(原名是西德威德尼·波特)的小說妙趣橫生,別具一格,其技藝技巧被譽為「歐·亨利手法」而風靡世界文壇。《麥琪的禮物》是歐·亨利 的代表作,究其創作動因,通常都以為是為了反映美國下層人民生活的艱難,揭示美國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作家歐·亨利在緬懷其愛妻——阿索爾·艾斯帝斯。在歐·亨利的作品中,無不流露出這一跡象。
艾斯帝斯酷愛文學創作,寬厚善良,溫文爾雅,樂觀開朗,並且能歌善舞。1887年的一個晚上,波特先下手為強,以與強搶民女差不多的方式與艾斯蒂斯結了婚,婚後二人感情不錯,但由於貧困的折磨,艾斯帝斯變得體弱多病。女兒出生後,她又重病了一個多月,差點喪命。面對困境,波特無法生活下去,只好把妻女寄養在岳父家。無奈禍不單行,1896年,波特所在銀行短缺了一筆現金,波特因是出納而被懷疑,為了避免受審,波特隻身離家,流浪到美洲的宏都拉斯。1897年,浪跡他鄉的波特得到妻子病重的消息後,便不顧一切趕回家來看望妻子,可是妻子已經與他永別了。
在清貧如洗的家境中,妻子陪自己度過了難以忘懷的甜蜜生活,而當她病危時,自己卻不在她身邊。這一切不能不使歐·亨利愧疚萬分。正是這種愧疚促使歐·亨利有了《麥琪的禮物》緬懷愛妻這一創作動機。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從《麥琪的禮物》中找到一些印跡。文中作者對德拉的描寫用了大量的筆墨,而對傑姆卻惜墨如金。從某種意義上說,傑姆的愛情是主動的,外露的,所以應該詳寫,而德拉的愛情是被動的,含蓄的,所以應該略寫,但作家卻恰恰相反。這是為什麼? 是什麼東西使作家這樣寫呢?我認為這便是作家創作的最內在動因——把緬懷愛妻的感情隱晦地投射到和自己妻子一樣善良、純情、聰慧的主人公德拉身上,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寄託,或者說解脫自己內疚的負罪感。
6、《麥琪的禮物》作者是誰?
《麥琪的禮物》作者是歐·亨利。
《麥琪的禮物》歐·亨利創作的短篇小說,作者的生存環境與所處的階層在《麥琪的禮物》這篇小說中都有所體現,主人公所處的社會階級以及生活的艱苦與辛酸也是歐·亨利的個人寫照。
《麥琪的禮物》主要講了一對夫妻因為想幫對方買一件聖誕禮物而舍棄了自己的心愛之物,可惜最後他們的禮物都失去了使用價值,但他們都得到了人世間最寶貴的禮物——真情。
主題:
在《麥琪的禮物》中,歐·亨利以廣大下層人民群眾困苦生活中的美好愛情為主題。對當時金錢至上的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尖銳和辛辣的諷刺,對廣大人民群眾悲苦人生掙扎中的互相關心和自我犧牲精神以及患難之中見真情的美好愛情加以了贊頌。
7、麥琪的禮物的創作背景
《麥琪的禮物》創作背景之一是作者歐·亨利的生存環境。
歐·亨利出生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一個醫生家庭。幼年喪母,15歲即浪跡社會,做過葯房小伙計、牧場放羊工、會計員、土地局辦事員、銀行出納員。1896年,他所供職的銀行發現現金短缺,傳訊歐·亨利。他自知清白,但有口難辯,被迫離家出逃,改名換姓,去拉丁美洲避難,歷經艱辛。翌年,妻子生病,他回家探望,被捕入獄。在獄中,他擔任葯劑師,並開始以歐·亨利為筆名寫作短篇小說。出獄後,他來到紐約,經常出入小客店、小酒家、貧民窯和下等劇院。
不同的工作經歷和生活體驗以及獨自一人在社會中闖盪使年幼的歐·亨利過早體會到了生活得不易與艱辛。在底層社會的他不僅要為生活的瑣事而操心,而且上層社會的剝奪與壓榨更讓他生活窮困潦倒。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歐·亨利自覺為小人物立言,自命是紐約四百多萬貧民的代表。作者的生存環境與所處的階層在《麥琪的禮物》這篇小說中都有所體現。主人公所處的社會階級以及生活的艱苦與辛酸也是歐·亨利的個人寫照。
《麥琪的禮物》另一創作背景是作者歐·亨利緬懷與紀念他的愛妻阿索爾·艾斯帝斯。
艾斯帝斯酷愛文學創作,寬厚善良,溫文爾雅,樂觀開朗,並且能歌善舞。1887年的一個晚上,波特(歐·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先下手為強,以與強搶民女差不多的方式與艾斯帝斯結了婚,婚後二人感情不錯,但由於貧困的折磨,艾斯帝斯變得體弱多病。女兒出生後,她又重病了一個多月,差點喪命。面對困境,波特無法生活下去,只好把妻女寄養在岳父家。無奈禍不單行,1896年,波特所在銀行短缺了一筆現金,波特因是出納而被懷疑,為了避免受審,波特隻身離家,流浪到美洲的宏都拉斯。1897年,浪跡他鄉的波特得到妻子病重的消息後,便不顧一切趕回家來看望妻子,可是妻子已經與他永別了。
在清貧如洗的家境中,妻子陪自己度過了難以忘懷的甜蜜生活,而當她病危時,自己卻不在她身邊。這一切不能不使歐·亨利愧疚萬分。正是這種愧疚促使歐·亨利有了《麥琪的禮物》緬懷愛妻這一創作動機。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從《麥琪的禮物》中找到一些印跡。文中作者對德拉的描寫用了大量的筆墨,而對傑姆卻惜墨如金。從某種意義上說,傑姆的愛情是主動的,外露的,所以應該詳寫,而德拉的愛情是被動的,含蓄的,所以應該略寫,但作家卻恰恰相反。這是為什麼? 是什麼東西使作家這樣寫呢?我認為這便是作家創作的最內在動因——把緬懷愛妻的感情隱晦地投射到和自己妻子一樣善良、純情、聰慧的主人公德拉身上,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寄託,或者說解脫自己內疚的負罪感。
所反映的青年男女感情真摯、愛情堅貞,實際上就是波特愛情生活的真實寫照,尤其是對愛妻艾斯帝斯對愛情的理想的執著追求,更是刻畫得淋漓盡致,只是沒有《麥琪的禮物》這一佳作含蓄、深刻罷了。
《麥琪的禮物》也叫《聖誕禮物》,作者可能想要表達的是《賢人的禮物》之意,譯為「麥琪」(賢者)。
原文題目為《The Gift of the Magi》,Magi,在《聖經》里,是由東方來朝見初生的耶穌的三位賢人,他們都帶來寓意深遠的禮物。
8、《麥琪的禮物》主要內容講什麼?
《麥琪的禮物》講述的是男主人公吉姆是一位薪金僅夠維持生活的小職員,女主人公德拉是一位賢惠善良的主婦。他們的生活貧窮,但吉姆和德拉各自擁有一樣極珍貴的寶物。
簡介:
吉姆有祖傳的一塊金錶,德拉有一頭美麗的瀑布般的秀發。為了能在聖誕節送給對方一件禮物,吉姆賣掉了他的金錶為德拉買了一套「純玳瑁做的,邊上鑲著珠寶」的梳子;德拉賣掉了自己的長發為吉姆買了一條白金錶鏈。他們都為對方舍棄了自己最寶貴的東西,而換來的禮物卻因此變得毫無作用了。
《麥琪的禮物》歐·亨利創作的短篇小說,講述了一對窮困的年輕夫婦忍痛割愛互贈聖誕禮物的故事,反映了美國下層人民生活的艱難,贊美了主人公善良的心地和純真愛情。
(8)麥琪的禮物的環境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19世紀的美國資本主義壟斷正在急劇發展,社會的貧富懸殊越來嚴重,而作家歐·亨利的妻子正是在這一時期去世的,經濟能力較差的歐·亨利與妻子艾斯蒂斯相識於一次舞會並相愛並結婚,盡管日子艱辛但卻幸福甜蜜,後期歐·亨利由於被懷疑拖欠銀行一筆錢而離開病重的妻子,到鄉下避難,直至妻子去世都沒有見到最後一面,《麥琪的禮物》是對妻子的愧疚與思念的見證。
在創作動力源泉上來源於對美國底層社會生活的解剖和反映,尤其是對於美國貧富懸殊的一種揭露,並將這與愛情、親情以及生活中的各個細節聯系起來,尤其是在作品的整體藝術表達中,這些都源於歐·亨利對妻子的緬懷。
參考資料
網路-麥琪的禮物
9、賞析《麥琪的禮物》
賞析:
一、小說的情節
1、這篇小說的情節並不復雜。聖誕節快到了,一對恩愛的小夫妻想互贈禮物。但是拮據的經濟條件使他們捉襟見肘,只能賣掉自己心愛的東西換取對方心愛的東西。結果妻子賣掉了美麗的長發,給丈夫買了白金錶鏈;而丈夫卻賣掉了祖傳的金錶,給妻子買來了她嚮往已久的發梳。兩人珍貴的禮物均變成了無用的東西。
作者運用了巧合和懸念,使不復雜的情節充滿變化,引人入勝。
2、生活中充滿了各種巧合,但要讓讀者覺得故事情節真實可信,不能只依靠偶然,巧合必須成為故事情節展開過程中合理的一部分,而且要通過預示使讀者在思想上有所准備。作者首先為這個巧合設立了時間環境:聖誕節,按習慣夫妻要互贈禮物表示愛意,德拉希望送給丈夫一件「精緻、珍奇而真正有價值」的禮物,這是作者預示的第一步(以後德拉為丈夫買的白金錶鏈正符合這三點要求)。但是德拉只有「一塊八角七分錢」,如果她很有錢,就沒有下文賣長發的無奈之舉了。德拉被作者一步一步地安排到賣頭發的地步,下面就簡單了,德拉用一頭美發換回了「精緻、珍奇而真正有價值」的白金錶鏈。──在毫不知情的丈夫方面,他也帶回了一包東西,同樣包含著摯愛的禮物。作者沒有直接敘述德拉看見禮物的表情,而是用傑姆「奇怪」的神情和舉動來鋪墊情節,其實都是為了使巧合來得更讓人信服,更讓人同情。德拉終於看見了丈夫的禮物,「全套的發梳」,「那是百老匯路一個櫥窗里的,德拉渴望了好久的東西」,「配那已經失去的美發,顏色恰恰合適」,作者不厭其煩地渲染這套發梳,為了說明「可是用來裝飾那一向嚮往的裝飾品的頭發卻沒有了」這一巧合至極的結局。
3、作者從開始安排這段巧合的情節,就給讀者以閱讀上的等待──懸念。讀者急於知道事情發展的下一步是什麼。從買禮物開始,讀者就在猜測德拉會買什麼樣的禮物,傑姆會買什麼樣的禮物,讀者也會為他們設計所買的禮物。但是事情的結局既出人意料,又不悖情理。讀者的閱讀興趣始終緊張著,直到最後的結果出現,才恍然明白。作者高明的懸念設置手段,使故事一波三折,高潮迭起。
二、人物
1、德拉,有著讓希巴女皇的「珠寶和首飾相形見絀」的金發,可以想見她的美麗。她對貧苦平淡的生活心靜如水,也沒有渴望表現自己的騷動。小說細致地描寫了她無錢為丈夫買禮物的焦灼心情,她上街賣發買表鏈的急迫,回家後為了不讓丈夫難過精心修飾短發,這一切都深刻細膩地表現了她深厚誠摯的愛情。
2、傑姆,在小說中著墨並不算多,作者對他沒有什麼深入細致的刻畫,只是用「很瘦削,非常嚴肅」稍加潤色。不過從他賣掉祖傳金錶為妻子買禮物,以及回家後一系列的言行,都表現了他是一位體貼妻子、純真善良的男人。
3、德拉和傑姆夫婦是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但是苦難的生活並沒有消磨盡他們純真的感情。他們勇於自我犧牲,無私奉獻,仍保持著純朴、善良的美德。在人性物化的時代,他們是真正有智慧、有勇氣的「麥琪」。
三、寫作特點
1.精巧的構思。這主要表現在作者運用巧合和懸念方面,上面已經分析過了。
2.豐富的細節描寫。小說一開始,作者就反復講述德拉數「一塊八角七分錢」;然後用「房租」「信箱」「電鈴」「名片」等細節描寫,突出德拉夫婦的窮困。接著寫德拉為無錢給丈夫買禮物而悲痛,「突然她從窗口轉過身來,站在鏡子前面。她的兩眼晶瑩明亮,但是在20秒鍾內她的臉失色了。她很快地把頭發解開,叫它完全披散下來」,她想到了自己的頭發,「她又神經質地很快地把頭發梳起來。她躊躇了一會兒,靜靜地站在那裡,有一兩滴淚水濺落在破舊的紅地毯上。」一系列的細節描寫把她內心的斗爭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樣的細節描寫在課文中還有許多,可以讓學生自己找出來品味一下。
3.幽默風趣的語言。作者充分運用誇張、比喻等修辭手法,營造一種戲劇性的氛圍。如「一種精神上的感慨油然而生,認為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組成的,其中抽噎佔主導地位」,表現了一種苦澀和辛酸的黑色幽默;窄小的壁鏡無法使用,德拉「全靠身材纖細,才精通了這種藝術」,讓人既好笑又心酸;至於德拉的金發使希巴女皇的「珠寶和首飾相形見絀」,傑姆的金錶讓「所羅門嫉妒得吹鬍子瞪眼」,更是想像奇特,比喻生動。
4.講故事一樣的敘事
在這篇小說中,作者好像講故事的人,時常參與到敘事中,直接引導讀者。如「趁這家的女主人的悲傷逐漸地由第一級降到第二級的時候,讓我們看一看她的家吧!」「啊!隨後的兩個鍾頭彷彿長了玫瑰色的翅膀似的飛掠過去了。請不要理會這種雜湊的比喻吧!」又如作者說「麥琪帶來了珍貴的禮物,但是其中沒有那樣東西。」然後聲稱「這句晦澀的話,下文將有說明」,這里作者運用了類似中國說書人的「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方式,來調動讀者的閱讀興趣。最後作者乾脆直接加入自己的評價和議論。作者想在小說中以「愛」來教化世人,因此用一種講故事的敘事方法,更好地突出警世喻世的作用。
四、主題
1、作者在小說的結尾,用頗具教化色彩的話總結全文:「那兩個住在一間公寓里的笨孩子,極不聰明地為了對方犧牲了他們家裡最寶貴的東西。但是,讓我對目前一般聰明人說一句最後的話,在所有饋贈禮物的人當中,他們倆是最聰明的。」──還有什麼比真摯的愛情更貴重更值得珍惜的禮物呢?說他們「笨」,只不過是挖苦那些沉溺於物慾中的人們聰明反被聰明誤罷了。
2、愛是至高無上的,這就是作者做這篇小說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