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商場送禮文化
1、中西方收禮物文化差異
1.購禮的方式不同。中國人通常為了方便,往往從客人住地附近的商店購買禮物。英美人喜歡購買禮品在- -地,而送往另-地。因為異地禮物有異國情調,好滿足受禮人的獵奇心理。有的中國人很喜歡跨國郵寄來的禮品,而英美人會盡量避免跨國郵寄禮品,以避免給受理者帶來不便及額外的海關費用。
2.禮品的選擇不同。中國人在節日里送時令的禮品。例如,在中秋節送月餅和水果,農歷新年時送賀年禮品,例如洋酒、香水、水果、巧克力糖等。中國人也會在親朋好友的葬禮.上送錢。在中國很普遍而在西方不多見的禮物是從市場上買的食物(水果、糖果或其他能吃的東西)。除了葬禮和開業典禮以外,鮮花不是一種流行的禮物。而美國人在聖誕時送的禮物比如:產品樣品、書桌上的擺設品、酒、飲品、特別的食物等。鮮花是送給女士的最常見的禮物,幾乎適用於任何場合:生日禮物、賀禮、給女主人的禮物。
3.送禮的對象不同。有的中國人為感謝領導或便於工作、提升等,會千方百計地找機會給.上司送禮;他們將禮物送給客人家的男主人或女主人。中國人喜歡給商業夥伴贈送禮物,特別是初次見面。而英美人做下屬的不宜送上司任何禮物,以免影響正常的工作關系;他們送禮往往送給客人家的女主人。
4.送禮的方式不同。中國人送禮比較重物,講究禮品的價格檔次。中國人通常對禮品的包裝是不大講究的,-般寧可盒子小些,也不希望盒子大而裝不滿。在美國以及其他有些國家,人們習慣用彩紙包裝和用絲帶包紮,有時還習慣附上一張名片。這是胡靜在《實用禮儀教程》中提出的。英美人送禮注重其形式的本身。他們認為,禮物貴賤不在價格,而在於禮物是否投人所好,給人一份驚喜。
5.送禮的時機不同。中國人很講究雪中送炭,即十分注意送禮的時效性。因為在最需要時得到的才是最珍貴的。- -般來說,時間貴在及時或超前,如一張小小的賀年卡一定要提前贈送,否則毫無意義。中國人忌諱別人在剛辦完喜事或喪事之後補送禮品,否則會被視為不祥。而在趙左榮的《茶與咖啡》中提到美國人和澳大利亞人贈送禮物的最佳時機是你到達或離開時。美國人除了特定場合外,不提倡送商業禮物(除非是小禮物)。而中國人喜歡給商業夥伴贈送小禮物,特別是初次見面時。
2、美國人如何送禮?
美國人朋友同事之間送禮並不復雜,通常到別人家裡串門吃飯,客人一般會先問好主人需要帶什麼東西,一瓶葡萄酒、一小包水果或者一束鮮花都是普遍的手信,開誠布公,沒人會覺得送禮太少而不好意思,主人也不需要因為禮品太重而推卻。
美國人辦各種喜事時也和中國人一樣,互送禮品以表情誼,然而中西文化中對於禮物的看法有很大不同,比如美國人送禮喜歡包裝得漂漂亮亮,也喜歡對方當場打開禮品,而中國人則不好意思在送禮人面前打開禮品;中國人給長輩和小輩送的禮品有不同講究,美國人則是看場合而不是看輩分送禮;中國人喜好送禮金,美國人則很少送現金,頂多送禮品卡;中國人喜歡送食品和補品,美國人則因為文化多樣性,極少送食品,更沒有補品這一說;美國人喜歡互贈賀卡,因此以賀卡起家的豪馬公司生意做得極大,而中國人覺得賀卡有點小兒科,等等。
美國人最典型的做法,是在喜事之前公開一個禮品單子,單子里從幾塊錢的小玩意兒到幾百元的電器等一一列出,讓賓客根據他們的經濟承受能力在單子里自選。這樣一來送的禮物不會重復,也保證都是主人需要和喜愛的東西。美國各大網站如亞馬遜和各大超市都有這樣的登記禮品單的服務,客人到超市裡列印出禮品單,還能具體告訴你在超市裡哪區哪行選購,省時方便,或者直接寄到主人家中。美國人送禮一般還附送禮品收據,如果主人發現禮品不合用,還可以退掉換禮品卡,徹底杜絕了浪費。
結婚生子時,美國人也會收到大量禮品,眾人拾柴火焰高,幫助新婚夫婦或新父母添置必需品,像尿布和嬰兒服裝等,新父母都是收到手軟。美國人回禮也和中國人不一樣,他們會回贈每個客人一張「感謝卡片」,並不會根據禮品的輕重回送東西,而是會等到下次對方辦喜事的時候再回禮。雖然沒人會覺得這種回禮太輕,但只有口頭上的感謝是不夠的,人家就是注重這個形式,就像工作面試後的那封感謝email是一定要寫的。
3、中西方送禮的講究有什麼不同
一、禮品觀念上的差異
1、中方:中國人往往注重禮品的實質意義,即它的實用價值,而不喜歡中看不中用的東西。
2、西方:西方人往往注重禮品的紀念價值。應邀去西方人家做客,可以給女主人送一束鮮花,給男主人送一瓶葡萄酒。還可以帶上具有本國特點的小工藝品,一本自己或對方喜歡的書,或一盤CD,或一本自己寫的書。
二、接受禮物時反應不同
1、中方:在中國,人們接受禮物時往往並不喜形於色,且不當面打開禮品,認為這樣做非常不禮貌,而且會給人留下「貪財」、「貪婪」的印象,或讓人感到對所接受的禮物過分在意。往往是在客人離開後,或回到家後悄悄打開禮品。
2、西方:在西方,人們在接受禮物時,為了表示謝意,往往會當面小心地打開禮物表示感謝。
三、送禮目的不同
1、中方:中國人送禮給對方,通常情況下都是有事求助於別人,就帶一些禮品到對方家中做客。又或者是逢過年過節,都會到對方中送禮,也是「禮尚往來」的一個表現。
2、西方:在國外,凡是在機場碰到行李超重,咱們常常會事先給櫃台的辦事人員送上一件小禮物,盼願對於方能夠手下海涵。
4、西方的送禮文化的起源
英國是一個講究紳士風度的國家,大家向來禮貌、尊重傳統著稱,在送禮文化上也表現得尤其講究。跟中國人的送禮習慣不同的是,英國人的送禮重在心意和對對方有特殊意義,而非表現在禮品價值上。因此,相對國內如今盛行的紅色炸彈來說,生活在英國的華人就幸福很多了。
英國人送禮很講究,尤其是挑選禮品上特別謹慎,要挑到對方滿意又有意義的禮物還是要費一番苦心的。他們的送禮集中在生日、婚禮、各種紀念日,其中聖誕和新年是送禮高峰。每當聖誕和新年來臨,英國大小商店都會推出名目繁多的聖誕新年禮品套裝,到處免費發放聖誕新年送禮的小貼士和商品目錄,以方便顧客選購禮品。這些禮物包括護膚品套裝、食品套裝、玩具套裝、家庭小用品、盆栽、書籍等,都是非常經濟適用的禮品。但是,不管你送的禮物便宜還是昂貴,全新還是二手,禮品的包裝一定要精緻漂亮。英國人非常講究細節,這也表現在禮品的包裝上,漂亮的禮盒配上絲帶、花結和賀卡,一個精美的包裝會給對方眼前一亮,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裡面是什麼禮物。你可以買一個二手的陶瓷小玩具,但是包裝一定得高調奢華,這跟國內的送禮文化幾乎完全相反。
但是英國人也有送錢的習慣,比如參加婚禮,婚禮之前對方會發一個請柬邀請,做為禮貌你應該回復對方能否參加,幾個人參加,這樣方便對方安排宴席。這里要說說宴席,西餐跟中餐是完全不一樣的,預定西餐之前一定要具體到人數和各自的飲食習慣,因為西餐的准備數量是按人數而定的,每人一份,你要挑選好自己的菜譜(定餐前,餐廳會給出幾份菜譜),如有特殊需求需要提前提出,比如素食主義、乳糖不耐等,餐廳會根據你的情況准備菜譜。送錢的時候也有講究,一般可以參考對方定的餐廳人均消費,比如該餐廳人均消費50英鎊,你有兩個人參加,就可以送100英鎊的禮金,再加一些小禮品。當然也可以根據自己情況選擇送禮金還是禮物。
5、中西方人送禮收禮的差異
美國人接受禮物一般都會說,太好了,這正是我最需要的;中國人接受禮物時大都先表示拒絕。中國人即使心裡很喜歡這件禮物,也會說不要不要,快拿回去。送禮物的人,也不會因為對方說不要而感到掃興。如果對方立刻收下連推也不推那才不舒服,覺得他怎麼這么貪心。而美國則相反,他們接受禮物從來不說不要,給他們什麼他們都會做出一副又高興又驚訝的樣子,太好了,太棒了!一定當著客人的面打開包裝。
中國人接受禮物時,如果不是因為自己用權力幫助了別人,一定會想到禮尚往來。中國人接受禮物看價值看得很重,而且很多人在接受禮物時和你的工資收入衡量,如果他們認為你有錢,你給他多貴重的禮物都不覺得受之有愧。我們這些中國留學生,一想到回家那麼快樂,但真的回家,腳步又那麼沉重,因為大家都以為你那麼有錢,而你又不真像他們想像地那麼有錢。
而有的中國人看你衣錦還鄉,送給他們的禮物幾十元、幾百元人民幣,甚至會不屑一顧。其實中國人的情是真誠的,如果你窮會有很多人幫助你,也真是掏心扒肺,但你富了,你一定要回報她,親戚、朋友一個也不能少。
6、中西方送禮文化上有何差異
首先是禮品觀念上的差異。中國人往往注重禮品的實質意義,即它的實用價值,而不喜歡中看不中用的東西。給新婚夫婦送禮,過去常常是被面、床單、桌布等,為新生兒祝生或抓周,常常送包裝精美的小衣服,都很實惠。即使是送文化、送高雅禮品,中國人也十分注意其實用價值。比如說中國人送字畫、郵集,往往不在乎對方是否欣賞,而在於字畫、郵品的收藏價值。
而西方人往往注重禮品的紀念價值。應邀去西方人家做客,可以給女主人送一束鮮花,給男主人送一瓶葡萄酒。還可以帶上具有本國特點的小工藝品,一本自己或對方喜歡的書,或一盤CD,或一本自己寫的書。 在機場和火車站迎接客人,或去醫院探視病人,送上一束鮮花,顯得既自然又熱情,而不必考慮花束的大小。同樣他們出國旅遊,回來後經常會買一些明信片送給辦公室同事或親朋好友,有時送幾塊巧克力。因此,西方人注重的不是禮物的輕重或禮品價格的高低,而是禮品的紀念意義。
一般而言,在送禮和收禮時,中國人和西方人對禮品所表現出的興趣是一樣的:送禮者都希望對方能喜歡自己送的禮品,而受禮者也都因為接受了對方的禮品而高興。然而,中國人往往表現出來的是極大的自謙,在送禮時常常故意貶低自己所送禮物的價值。即使送給對方的禮品價格昂貴,也要說一聲「區區薄禮,不值一提」。這種以否定的形式來肯定自己所送禮品的價值,是西方人所不能理解的,他們不懂得這種繞圈子的說法,或者說,無法悟出否定中隱藏的肯定意義。西方人的表現形式卻相反,他們總是對自己准備的禮品採取贊賞的態度。他們會告訴你這是從哪兒買的,經過了多少周折,或者製作工藝多麼復雜,多麼不容易,總之是希望你能喜歡。
此外,在接受禮物時,中國人和西方人的反應截然不同。在中國,人們接受禮物時往往並不喜形於色,且不當面打開禮品,認為這樣做非常不禮貌,而且會給人留下「貪財」、「貪婪」的印象,或讓人感到對所接受的禮物過分在意。往往是在客人離開後,或回到家後悄悄打開禮品。而在西方,人們在接受禮物時,為了表示謝意,他們往往會當面小心地打開禮物,大呼小叫地稱贊一番,激動時還擁抱你一下,與你同時分享快樂。有時在結婚慶典上,主人還將客人送來的禮物展示一番,以增加喜慶的效果。
7、中西方送禮的講究及不同之處
其實,中外都有送禮的習俗,東西方對贈送禮物都很重視,而且都認為應該禮尚往來,有來有往。中國有句古話,「來而無往,非禮也。」你請我吃一頓飯,我也請你一頓。你送我禮品,我下次也還禮給你。我送你禮品,你不回禮,下次我也不再送了。在外期間,我有一次去法國人家做客,走到半路想起來沒帶禮物。考慮到交通堵塞,就只好空手前往,但我知道這樣的確有點失禮。不過,輪到我請他和其他朋友吃飯,他也如法炮製,沒帶禮物。這就是對等原則。 然而,東西方文化的送禮行為還是有很大差異的。首先是禮品觀念上的差異。中國人往往注重禮品的實質意義,即它的實用價值,而不喜歡中看不中用的東西。我想,這主要是因為幾千年來中國一直被人口壓力所困擾,資源匱乏,社會生產力一直在低水平上循環,因此,我們尤其注重物質生活,注重物質的實用性。給新婚夫婦送禮,過去常常是被面、床單、桌布等,為新生兒祝生或抓周,常常送包裝精美的小衣服,都很實惠。不過,現代人更加開明,這些被面、床單或小衣服多得實在難以處置。於是,現在乾脆改送錢,愛買什麼買什麼,真是越來越實用。 即使是送文化、送高雅禮品,中國人也十分注意其實用價值。比如說中國人送字畫、郵集,往往不在乎對方是否欣賞,而在於字畫、郵品的收藏價值。新年送賀卡,往往選擇有獎明信片,說不定對方還可以中獎。過年還可以送保險卡。賀卡、保險卡同樣是卡,但實際意義不同。現在生活條件都上了一個層次,中產階級家裡該有的都有了。禮送得不對,或送重復了,會適得其反。於是,乾脆改送購物卡,缺什麼買什麼。 即使是外事禮品,許多單位往往是按照中國人注重實用的標准來定做的,如手錶、皮帶、坤包、錢包、襯衣、T恤等。因為這些單位在定做外事禮品時,要考慮到送禮對象不僅是外國人,更重要的是還有中國人。 中國人注重禮品的實用價值,還表現在對價簽的重視程度上。我們出國時買禮物送人,外國商店的店主或店員往往會費很大的事專門把價簽撕下來,而中國人恰恰就要這個價簽,為的是讓人看到禮物的實際價值。我們有時在國內購買降價、打折商品送人,還特意讓商店給留下原價的價簽,或開上原價的小票,為的是讓受禮者感到自己心誠,送上了如此貴重的禮物。有些商品的原價簡直是天價,送禮的人明知受禮者不會相信,也要留著原價的價簽。 東南亞一帶國家,如泰國,馬來西亞等,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在送禮時也有注重禮品實用價值的傾向,尤其是給中國人送禮。那些主管泰國事務的人,T恤基本不用買,幾乎都是泰國人送的。 而西方人往往注重禮品的紀念價值。確切地講,中國人送的是禮品,而西方人送的是紀念品。應邀去西方人家做客,可以給女主人送一束鮮花,給男主人送一瓶葡萄酒。還可以帶上具有本國特點的小工藝品,一本自己或對方喜歡的書,或一盤CD,或一本自己寫的書。我常在國內買一些民樂或民歌CD送西方人,價格不貴,一般一盤CD在20元人民幣左右,但很受歡迎。 在機場和火車站迎接客人,或去醫院探視病人,送上一束鮮花,顯得既自然又熱情,而不必考慮花束的大小。同樣,在你宴請西方人時,也別指望對方能送多麼貴重的禮物,可能性最大的是本國產的葡萄酒,或其他一些價格不貴但頗有紀念意義的小工藝品。他們出國旅遊,回來後經常會買一些明信片送給辦公室同事或親朋好友,有時送幾塊巧克力。因此,西方人注重的不是禮物的輕重或禮品價格的高低,而是禮品的紀念意義。中國有句古話,「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西方人的送禮習慣真正體現了這一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