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族禮物
1、彝族有哪些節日
火把節:彝族最盛大的節日是「火把節」,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關於火把節的傳說很多,其中有一個故事是這樣傳說的:古時候,彝族在抵禦外族的戰爭中,將火把綁在羊角上,驅趕羊群沖人敵陣,擊潰了前來侵犯的敵人。從此人們過火把節是紀念和慶祝戰爭的勝利。彝族過火把節,要舉行摔跤、鬥牛和歌舞活動,人夜各村各寨都要燃起火把,人們擎著火把,朝火把上灑松香,相互祝福。
插花節:每年農歷二月初八是彝族的插花節,關於這個節日,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楚雄曇華山有下殘暴荒淫的土官,修建了一座「天仙園」,欺騙彝族人民說裡面有仙女在織布、綉花。強迫各村各寨把最漂亮的姑娘送到「天仙園」去供土官淫樂,逼死了許多彝族姐妹。有個咪依嗜的漂亮姑娘,為了拯救彝家姐妹,在農歷二月初八這天,隻身闖進「天仙園」,取下頭上戴著的有劇毒的白色馬櫻花泡進酒里,與土官共飲,毒死了土官,犧牲了自己,人們為了紀念這位英勇獻身的姑娘,便把農歷二月初八這天定為插花節,這一大,人們把採摘來的杜鵑花插在門前、屋後,掛在牛羊角上,彝家男女老少,人人戴花,表示抗暴除惡、祈求吉祥幸福。青年男女更是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相好的青年男女如一方將杜鵑花插在另一方的頭上,即表示對對方的愛情矢志不渝。
賽裝節: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彝族的賽裝節又叫服裝節,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日舉行,傳說是紀念一位叫米波龍的彝族姑娘。她捨身除霸,死後變為美麗的小鳥。節日期間,當地彝族姑娘們身帶數套花衣,齊聚在三台區跳歌場,圍成圓圈,在小夥子的月琴、嗩吶伴奏下挽手起舞。跳一會,退出跳舞場,換套新裝,又來跳,以此比試姑娘的靈巧、富足和美麗。彝族婦女不光是在帽子、衣服、圍腰上綉花,而且還在挎包、鞋子鞋墊上綉滿了各種圖案。並且各人的工藝、構圖、用色都互不相同,各有千秋。風雨雷電,日夜星辰,山水木石,花鳥禽獸,各種人物都可以入綉。
虎節: 雙柏縣小麥地沖一代的彝族,農歷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過虎節,彝語稱為「羅麻」。是日,全村成年男人於村後祭拜土主後,經巫師占卜擇出8人。這8人披上畫有虎斑紋的披氈,臉、腳、手上繪上虎紋,化妝為虎,在黑虎頭率領下跳各種摩擬生產、生活、生殖的舞蹈,到全村為各家各戶驅鬼除祟,彝族語稱為「羅麻乃轟」。虎舞(又稱老虎笙)從正月初八開始,每日增一虎(伊始為8虎)增至15虎,即到正月十五日。虎舞中以手執以「崩咚」鈴的長者作前導(也稱垛西)伴虎者都作全身虎紋,披虎皮。如一時難得眾多虎皮,就用氈子代替。跳虎節時,前村戶戶敬香供「虎神」,每戶從門前到屋裡都要跳一場虎舞,以驅邪除祟,求虎神守衛。夜晚,田間村寨置起火堆,虎笙繞寨而舞。15隻虎都出場後,雌雄老小一應俱全(喻後又來著)全村為來日的興旺景象擺酒慶祝,狂歡一夜。
2、彝族有哪些特色
一、彝族土掌房
彝族土掌房是一種彝族民房建築,多建於斜坡上。以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或用土築牆,牆上架梁,樑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曬場。
二、彝族文字
彝族文字為表意文字,又稱音節文字,通稱老彝文。該文字大約形成於13世紀,據估計,現存的老彝文大約有一萬多個字,經常使用的有一千多個。每個字形代表一個意義,沒有偏旁和部首,同一字形有多種不同的書寫格式,主要為由左向右直書或橫書。
三、木製高腳酒杯
彝家人喜歡飲灑,對盛酒器皿更是講究。盛酒多用牛皮口袋,飲酒多用木製高腳酒杯。這種高腳杯是用木質最好的紅椿木旋車而成,用生漆漆好後,再在押上用紅、黃、白等色畫上彝家古老一豐富多彩的圖案,顏色絢麗,小巧玲線,惹人喜愛。
四、煙盒舞
煙盒舞主要流傳於石屏、建水、蒙自、開遠、元江等縣。跳舞時每人兩手各拿一隻竹皮或水冬瓜本薄片製作成的煙盒。用手指彈響煙盒底,控制舞蹈時的動作節奏。因而取名煙盒舞。煙盒舞又稱「跳弦」、「跳羅」、「跳三步弦」。
五、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的隆重節日,除富寧縣木央一帶白倮人外,境內各地彝族均隆重慶祝,以至傳至漢族。這天,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到指定場地,鬥牛、賽馬、賽歌舞;晚上舉著點燃的火把,男女互相追逐嬉戲,以表示親切和吉祥,也表示用火燒去相互身上的邪魔。
六、稈稈酒
彝家人飲酒,常常是「有酒便是宴」,還有「飲酒不用菜」的習慣。飲酒時不分場合地點,也不分生人熟人,席地而坐,圍成一個一個圓圈,一端著酒訊依次輪流飲著,所以彝家人又叫飲「稈稈酒」。
3、彝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彝族有什麼風俗習慣日常生活習俗
彝族有著大分散、小聚居的生活特點,所以各地的彝族住宅不很相同。但屋內大多設一個火塘,塘火終年不熄,除用於取暖、照明、燉煮或烘烤食物外,亦是聚友會客的中心。火塘的鍋庄石或三腳架,不能用腳去踩,嚴禁往火塘里吐唾沫。燒烤不潔之物,並禁忌在火塘邊裸露身體。
在長幼、男女、主客之間,彝族有嚴格的禮俗。途遇長輩,晚輩須待立一側,讓長者先行;長輩入室須讓其上座,余再依次而坐;吃飯時,長輩坐上方(習稱「上席」),下輩依次坐兩旁和下方,並侍候長輩,為其添飯、夾菜、泡湯。不能摸成年人和老人的頭。
兄弟可與嫂嫂開玩笑,但兄長不能與弟媳開玩笑。客人入室讓上座,主人坐在客人左邊,小輩坐在客人對面。禁穿草鞋上火炕床;上樓要脫掉鞋子;禁裸體、半裸體成年人入家門;不能用腳踩門檻,或坐在門檻上;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禁在家中吹口哨、唱山歌、說粗話;婦女的衣褲不能晾曬在過路的地方和蜂窩旁邊;禁止面對著太陽大小便。
節慶
清晨,同姓家族聚於長者家祭祀祖宗,晚上共同在平坦的地方燃起篝火歡歌歡舞,此乃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良機。之後,各戶持火把燎烤庭院、房屋四周、田頭地角、果木樹旁,不斷將炒過的枯松木香面撒在火把上,發出爆鳴聲並散發清香味,以「滅災驅鬼」。大多節日與漢族相同,但在除夕晚上要「吃黑飯」,初一至初三不做農活,三天所用之物必須在除夕前准備好,吃飯越晚,准備的東西越多,說明來年生活越幸福。春節期間,青年喜歡進行丟包、打陀螺、盪鞦韆、打磨擔秋等娛樂活動。
婚俗
彝族婚姻基本是一夫一妻制。一般在本民族內通婚,但也不禁止與其他族通婚,姑表優先婚配。青年男女可自由戀愛,但結婚必須得到父母同意,需經說媒、吃「合意酒」、「訂婚酒」等過程。迎親時,男家事先用錐栗樹枝和青樹葉搭「青棚」,迎接新娘進門後,即在「青棚」下設宴招待賓客。第二天為正席,親戚朋友以雞、肉、酒、蛋、米祝賀。第三天為新娘和新郎回門日,女家請親朋好友吃「團圓飯」。《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實施後,姑表優婚已杜絕,現多為自由戀愛結婚。
建築
彝族村寨多為彝族聚居的大村寨。解放前,房屋多為土木結構的茅草房或閃片房。有門無窗,習慣於「黑房亮灶」。忌諱向北開門,無論房門、灶門和廄門都不向北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逐步建起有樓有廈的土木結構的瓦房,有部分建了磚木結構的瓦房。
服飾
彝族男女喜用自織自染的土布做衣服。男子頭纏青布包頭,內襯白衣,外套青色對襟領褂,下著寬腰大褲腳褲。中青年婦女皆穿深藍色土布包頭,上衣為藍色短面襟,背襟比面襟長,圓領上鑲有五種顏色的條形花紋,手袖有三色花紋的鑲邊;青年婦女青布包頭配有頭箍,佩帶有眾多銀泡的銀制項鏈,上衣為各色姊妹裝,圓領上鑲不同顏色的花邊,系圍腰並鑲藍色花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傳統服飾逐步減少,服裝多與漢族相同,青年一代則穿流行服裝。
禮儀
彝族是一個文武並重,講究文明禮貌的民族。長幼之間,誰長誰幼,誰大誰小,不僅論年齡,還依據父家譜蝶或母系譜蝶的長晚來定,不許喊錯。在特殊的公共場合里,就坐排位要以輩數大小排列,長輩在場時發言不準搶先。彝族有「客人長主三百歲」之俗話,凡有客人來,必須讓位於最上方,至少也要煙茶相待。
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牲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在殺牲之前,要把活牲牽到客前,請客人過目後宰殺,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吃飯中間,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碗里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吃飯時,長輩坐上方,下輩依次圍坐在兩旁和下方,並為長輩添飯、夾菜、泡湯。
禁忌
忌戲耍動頭;忌在眾人中放響屁,說臟話;忌夜間吹哨; 忌拿靈長類動物肉時屋,也忌食其肉(熊、狗、猴、貓等); 不論男女,忌跨火塘;忌婚喪嫁娶宰殺山羊;忌以苦篙桿做筷子及打人;火燒蕎麥粑粑從火塘里拿出時,忌馬上翻動及用棍棒穿通;忌把鋤頭和斧子放在一起;忌在屋內將鋤或斧子扛於肩上;忌在家中火塘里燒刺奶包樹和馬桑樹;忌異根戀抱的樹。
4、彝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1、火炬節
火炬節 - 彝族狂歡節:「火炬節」通常在農歷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舉行。這是彝族的盛大節日。那時,要殺牛,殺羊,犧牲祖先,還有一些地方也要犧牲地主,互相盛宴,吃肉,並希望收獲糧食。
火炬節通常慶祝3天。整個家庭在第一天聚集,在2天後,舉行各種活動,如摔跤,賽馬,鬥牛,比賽和拔河比賽。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並陶醉在夜晚。
2、彝族年份
在彝族,這句諺語被稱為「庫斯」,「庫」是年,而「斯」是新的,意思是新的一年。這是涼山彝族的傳統儀式和慶典節日。 「庫斯」通常選自農歷10月,即收獲作物的季節。彝族年份為3天。
彝族的第一個晚上叫做「焦羅基」,春節的第一天叫「庫斯」,第二天叫做「朵博」,第三天叫做「阿普機」。
3、花臉節
花臉節流傳於丘北縣境內,於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歷時3天。節日期間,凡彝家村寨男女青年均歡聚一堂,殺豬宰雞,備辦酒肉飯菜,先敬神靈,再以最好的酒肉請老人先吃,爾後眾人才團團圍坐,互相敬酒、吃肉。飯後,就到村頭寨尾,用墨汁、鍋煙灰互相抹臉,一直抹到滿臉滿身見黑,笑夠累夠方休。花臉節即由此得名。
抹花臉,除男女青年互相對抹外,其餘的人按年齡、論輩分也相互對抹,認為抹得越黑,抹的人越多,那一年才風調雨順,人畜平安,五穀豐登。節日期間,村民都不準勞動,不準春碓、推磨。
4、朵博
它表示該月的第一個月(即該月的第一天)。早上,雞叫做主人起床做心肺,心臟和肺部被打碎。將油放入鍋中,放入水中,加入豆芽並晾乾。新鮮的竹筍等,製成三個新鮮的湯。早上,全家人將享受三種新鮮湯的美味。早上,婦女們將組織整個村莊獻祭果樹和「社交日」儀式。
5、阿普機
它意味著送走祖先的靈魂,在下午烹飪豬肉腸和蔬菜,女性將慶祝新的一年,男性將在家裡接受新年的團隊。在為期三天的結束後,彝族人將攜帶大件豬肉襯衫(一般分為三,五或七件),酒,糖,蛋糕,炒麵,雞蛋等給岳父、岳母,十月的整個彝族人都沉浸在新年的喜悅中。
5、彝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1、火把節——彝族的狂歡節:"火把節"一般在農歷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舉行,是彝族盛大的節日。屆時要殺牛、殺羊,祭獻祖先,有的地區也祭土主,相互宴飲,吃坨坨肉,共祝五穀豐登。火把節一般歡度3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後2天舉辦摔跤、賽馬、鬥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2、彝族年
彝族年,彝語稱為「庫斯」,「庫」即年、「斯」即新,意思是新年,是大小涼山彝族傳統的祭祀兼慶賀性節日。「庫斯」一般選定在農歷10月,莊稼收割完畢的季節。彝族年為3天。彝族年的頭夜叫「覺羅基」,過年第一天叫「庫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機」。
3、跳公節
即跳弓節,彝語稱為「嘈契」,意為「跳弓舞」,也稱「孔夠」,意為「快快樂樂,祈禱祝福」。跳弓節是居住在那坡縣桂滇交界地區彝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各個村屯過節的具體日期雖不盡相同,一般都在每年農歷四月上、中旬舉行。
節的來歷,據傳是有一位祖先曾率領彝人在保衛疆土的戰斗中被敵人圍困在大山竹林中,情況十分危急。後他們以竹子製造弓箭,奮起反擊,終獲勝利。凱旋迴來,受到族人的熱烈慶賀,久而久之,遂成風俗節日。
4、補年節
居住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後的農歷二月初十和十一,還要過一次年節,彝語稱這個節為「麻龍火」。在祭祀活動中,以祭龍規模最大。祭龍選在二、三、四月中的一個龍日,以村寨為單位每人自帶一碗米、一小塊鹽,由老人備香火,
在龍樹下集體祭祀;雲南彝族則選擇正月的第一個龍日進行祭龍,祭祀後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長幼,飯自帶,肉共食,是一種大規模的集會。
5、賽裝節
顧名思義,就是服裝,服飾的比賽。這是一個充分顯示彝族人民聰明,勤勞,能乾的節日。也是一個愛美,選美,比美的日子。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彝族人民都要聚集在一起歡度賽裝節。到彝族的賽裝節會上觀光,是一種賞心悅目的享受。
賽裝場,色彩繽紛,滿眼都是花花綠綠,五顏六色,五彩繽紛的鮮艷服裝,一定會令你目不暇接。彝族婦女也很會刺綉,不光在衣服,帽子,圍腰上綉花,而且還在挎包,鞋子,鞋墊上綉滿了可愛,頑皮的俏麗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