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人送禮
1、要娶一位湖北荊州沙市的女孩大概要多少費用?對男方有什麼要求?比如說財禮?要求在當地生活過的人回答?
把親戚朋友接來吃飯,男方肯定要有房吧?車也得有吧?結婚大概不要6W
2、湖北荊州有哪些特產可以送人?
湖北荊州特產有荊州魚糕、荊州甜酸獨蒜、無鉛松花皮蛋、枇杷、荊州刺綉等。
1、荊州魚糕
荊州魚糕,湖北省荊州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荊州自古盛產魚,魚糕作為荊州的八大名餚其歷史源遠流長,相傳為舜帝妃子女英所創,在荊楚一帶廣為流傳,春秋戰國時開始成為楚宮廷頭道菜,直到清朝,仍是一道宮廷菜,據說乾隆嘗過荊州花糕後脫口而詠:食魚不見魚,可人百合糕。
2、荊州甜酸獨蒜
甜酸獨蒜原稱「糖蒜」,系湖北沙市地方名產之一,享有「荊州醬菜之冠」的美譽。製品白色微黃,晶瑩透亮,顆粒錐圓,大小一致,甜酸適口,微咸,質地清脆,香氣獨特。
3、無鉛松花皮蛋
無鉛松花皮蛋江陵傳統特產,江陵有一百多年生產皮蛋的歷史,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草市邱虎成蛋庄的松花此蛋已聞名省內外。
無鉛松花皮蛋色、香、味俱佳,並優勝於傳統方法加工的有鉛皮蛋。經過26C恆溫80多天,和37C恆溫50多天的考驗,該產品均未發現變質現象。
4、枇杷
在秋天或初冬開花,果子在春天至初夏成熟,比其它水果都早,因此被稱是「果木中獨備四時之氣者」。枇杷的花為白色或淡黃色,有五塊花瓣,直徑約2厘米,以五至十朵成一束,可以作為蜜源作物。
5、荊州刺綉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荊州一帶的刺綉水平即達到很高水平。譽為"絲綢寶庫"的馬山一號戰國楚墓出土的絲織物,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刺綉工藝品。秦漢後,繼承楚國刺綉的傳統,針法發展為直針、鋪針、辮針等種類,色線摻和鑲嵌更加成熟。
唐代蠶桑業發達,出現規模較大的刺綉業,成為古代漢綉三大中心之一。明清時,應朝儀、宗教、戲劇等方面需要,荊州與漢口並列為湖北省兩個刺綉基地。
3、湖北荊州有哪些特產方便送人的
荊州特產,刑台特產:魚糕、八寶飯、財魚火鍋、荊州甲魚、鍋塊、小胡鴨鴨脖子、荊州石首筆架魚肚、荊州松埋仿滋沙道觀雞、荊州洪湖野鴨、洪湖蓮藕、蓮子、荊州監利荊半夏、監利貢豬等皆可為特產,如果要在特產中選擇特產的話,荊州攜跡特產可謂「水辯液並」性十足,因此水產是荊州特產中的絕對特產
4、荊州特產有哪些?
1.宴席必備——荊州魚糕
作為一座長江邊上的城市,荊州人的餐桌上,少不了魚的身影,其中的代表吃法就是打成魚糕「魚糕」,在荊州也叫花糕,是荊州人宴席、年夜飯桌上的頭牌。這道從南宋時期成為宴請權貴頭菜,被乾隆爺誇獎「食魚不見魚,可人百合糕」。
2.公安牛肉——荊州人的火鍋
公安是荊州下面的一個縣城,與主城區隔著條長江。公安牛肉,是來荊州的必吃菜,也叫牛肉爐子,即牛肉火鍋,分為牛三鮮、牛雜、純牛肉、牛蹄筋、蘆槐黃金管(是牛黃喉和牛軟骨一起燉煮)五種火鍋。在荊,吃牛肉,喝早酒,豪橫。
3.荊州小龍蝦——夏日必備
在湖北,夏天是從一盆小龍蝦開始的。荊州也是小龍蝦大市,在這里,有中國漁稻生態種養示範鎮」公安閘口鎮,有「中國小龍蝦養殖第一縣」監利,還有「中國小龍蝦第一名城」洪湖,洪湖的小龍蝦主要以湖水塘養為主,也就是「清水蝦」,皮薄、肉嫩、土腥味小。清蒸、油燜、蒜蓉是湖北小龍蝦的經典吃法。
4.八寶飯——荊州人的家鄉味
全國都有八寶飯,而荊州八寶飯是荊州人自豪的家鄉味。其主要原料:糯米、紅棗、蓮子、薏仁米、桂圓肉、蜜冬瓜條、蜜櫻桃、桂花糖等
5.小胡鴨——荊楚一絕
如果你有一個荊州的同事或是同學,那你一定吃過他(她)給你帶的特產——小胡鴨。在湖北的各大車站、機場,交通樞紐處,小胡鴨與周黑鴨、絕味鴨脖平分秋色。不但可做主食,還可當作小零嘴,享有「荊楚一絕」的美譽。
6.筆架魚肚——好吃且顏值高
筆架魚肚是石首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其原料是由長江水養育的鮰魚,鮰魚新鮮的魚肚上,有著若隱若現的白色圖案,像極了石首長江邊上的筆架山。因而鮰魚的魚肚,被叫衡姿作筆架魚肚。筆架魚肚清洗干凈後,和剁成陪攔友茸的雞脯肉,一同炒制。
5、沙市人怎麼樣
沙市人大多都是很好的!每個地方都有不好的,樓上的人說沙市人勢力是不公正的!難道友罩凱你悶模們家沒有不勢力的人嗎?你們家沒有狡詐的人嗎?你們家沒有不排斥外地的人嗎?
交朋友要看你自己是否真心,如果你好喚真心的對待別人,沒有人會對你使心眼,沙市其實還是比較前衛的,沙市人因為處於中部地區,接受南北文化,所以做事情比較圓滑,不喜歡出口傷人,我覺得這並不是誰的錯.
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夠和睦相處,說實話沒有聽說過漢川,我是沙市的
6、《明日之後》第三季送禮npc位置在哪裡?
第三季特采npc位置如下:
明日之後第三季有許多新改動,其中特別採集也有改動,原來背包里的特采 可以去黎明面板旁邊的老頭npc兌換 (經驗獎勵以及新幣不變)在採集隊旁邊和救援任務旁邊,這位npc也有刷新。
明日之後災情局在哪裡
1、每次出災難局都是在小更新或者大更新前一天晚上凌晨三點。這次突然出現。措手不及。我也就送了兩個NPC。分別是沙市煲三個NPC。兩個技能點。一個是配方殘頁和抗災幣。
2、秋日森林兩個NPC。分別是武器配件和護甲配件C獎勵。總共5個NPC全部送滿的話才能得第一。NPC送回去以後就不會回來了(新區送皮革老區送彈簧)。
普通玩家螺釘等,如果沒有贈送五個獎勵四百配方殘頁。贈送禮物推薦零氪肝帝逆天改命首選(建議一定要卡時間點。蹲三點送半成品。
主推彈簧可以一天送走五個。其次條件差一點點送螺絲送走4個NPC。在差一點就送水泥吧。 這玩意免費。送走半個)像武器零件這些都可以送。新區的話送皮革(100個皮革一組)。
首選送NPC順序。先送走秋日的兩個。(最容 易回去這兩個)然後送沙市煲右.上角女的(給配方殘頁)其次下方河邊的(技能點)。最後送右上角男的(技能點)。順序以NPC消失先後為例。每個NPC指接受- -定數 量的饋贈。當你們服的人送滿以後。就會消失永久。
7、湖北沙市的人們怎麼樣啊,特別是男人,嫁人行嗎?就是普遍來說這個地方的人們基本怎麼樣
無論什麼地方的人都是一樣數握穗的,關鍵是你所交往的這個人的品行怎麼樣,沙市這個地方薯卜地皮慧處江漢平原,是個風景優美的媽地方,在哪裡生活還是非常不錯的。
8、荊州人過春節的習俗
小年 祭灶神(16張)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除此之外,還有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在一周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蒸花饃(19張)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蒸花饃 臘月二十三後,家家戶戶要蒸花饃。大體上分為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類型。前者莊重,後者花梢。特別要製做一個大棗山,以備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這往往是民間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一個花饃,就是一件手工藝品。 寫春聯 臘月二十三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見的神聯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貼春聯(20張)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五穀豐登 ,六畜興旺」;「米面如山厚,油鹽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單聯,如每個室內都貼「抬頭見喜」,門子對面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沖天」,院內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吃灶糖 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製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能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微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 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 掃塵 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中國人民素貼年畫(19張)有的傳統習慣。室外屋內,房前屋後,徹底進行打掃,乾乾凈凈迎新春。「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臘月廿九、大年三十
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農歷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除夕」。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是人們辭舊迎新的日子。由於農歷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這一天常常不論是二十九還是三十,習慣上都被稱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夜飯(農歷一年中最後一頓飯),年夜飯以後有發壓歲錢和熬年夜(守歲)的習俗,表示從農歷本年的最後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置天地桌 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接神習俗。天地桌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主要為接神使用。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因為平時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要對神佛大酬勞一次。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受祀的偶像大都是臨時性的,如「百分」,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畫冊;「天地三界十八佛諸神」,一張用大幅黃毛邊紙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碼;福祿壽三星畫像等。以上諸像有的接神後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則須到破五、甚至到燈節才焚燒。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於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於院中。 吃年夜飯 看春節聯歡晚會(6張)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算盤聲和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看春節聯歡晚會 雖然這並不是一個古有的習俗,但進入80年代後,由於電視的普及,春節聯歡晚會成為中國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盛宴」,每年全球都有超過十億人通過電視或者互聯網收看春晚。 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年年有餘(5張)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接神 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一。有的子時一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後方接。祭灶後,諸神都回天宮,不理人間俗事,到除夕子時後,即新一年來臨時,又降臨人間理事。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長者主持。因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於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帶領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禮畢後,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後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焚燒,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 踩祟 接神後,將芝麻秸從街門內鋪到屋門,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聲,稱為「踩歲」,亦叫「踩祟」。由於「碎」與「祟」同音,取新春開始驅除邪祟的意思。 接財神 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表示歡迎財神降臨,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要說些吉利話,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之類的口彩。 另外,有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鬍子,身上背黃布袋,裝扮財神爺的模樣,後面跟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散發財神爺像,以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等一堆討吉利的話,直到主人歡歡喜喜地接過財神爺像給他們分些錢,這些人才連聲道謝,更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的戶家。
正月初一
放爆竹(11張)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 新年的初一,男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占歲 壓歲錢(17張)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於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後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後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後代由占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 飲屠蘇酒 屠蘇酒是一種葯酒。在古代習俗中,元日全家飲屠蘇酒,以祛不正之氣。製作屠蘇酒的方法是:用大黃一錢,桔梗,川椒各一錢五分,桂心一錢八分,茱萸一錢二分,防風一兩,以絳囊盛之懸於井中,至元日寅時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致。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長大,先飲酒以示祝賀,而年長者過一年少一年,後飲以示挽留。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說的就是這種風俗。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北方地區為正月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回娘家(15張)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祭財神(北方)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里,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裡,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 燒門神紙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並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穀子生日 民間以為正月初三為穀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小年朝 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貼「赤口」 在中國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貼「赤口」(禁口),認為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謂「赤口」,一般是用約長七八寸、寬一寸的紅紙條,上面寫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話(格式:「公元一九九四年歲次甲戌正月初三日當對神前香火前門釘斷四方男女赤口賊盜火星一切禍災歸天大吉大利」),貼在前門和後門的門頂上,另外有一張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兩天積下來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則,等於把家中的金銀財寶向外流一樣。總之,貼「赤口」,是使人們心理上覺得一年到頭都能出入平安,不與人發生口角或各種不幸的災難,家中多多招財進寶,萬事如意。 「送年」 一般晚上舉行送年儀式,是送諸神和祖先回天。
正月初五
財神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 民間有吃餃子的習俗,寓意著招財進寶。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北方叫「煮餑餑」)五日,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兩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古時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 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祭財神(南方)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裡,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 送窮 正月初五「送窮」,是中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窮神)。窮鬼,又稱「窮子」,相傳窮鬼乃顓頊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爛衫,喝稀飯。陝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為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中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股票市場也是在這一天開市。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是人日,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送火神(20張)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之後,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熏天」 民間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一種熟肉食品),並在庭院攤煎餅「熏天」。 吃七寶羹 七寶羹是用七種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時候食用,以此來取吉兆,並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各地物產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別。廣東潮汕用芥菜、芥蘭、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蔥、芫茜、韭菜加魚、肉等;台灣、福建用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蔥兆聰明,蒜兆精於算計,芥菜令人長壽。 送火神 在山東半島,正月初七這天還要「送火神」,孩子們選一根兩米左右的木棒,用麥秸將其綁住,這就是所說的「火神」。黃昏時分,在家門口點著「火神」的一端,孩子們抱著「火神」的另一端跑向離家較遠的地方,直到燃燒殆盡為止。這個活動寓意於將「火神」送出家門,一年之內家裡沒有火災,平平安安。
正月初八
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這一年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順星 順星又名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們無論是否去廟里進香祀星君(即順星),等天上星斗出齊後,各家都要舉行一個順星的祭祀儀式。祭星時,要在案頭、灶台、門檻、鍋台等處各放一盞「金燈」(黃燈花)中國結(16張)並點燃,叫「散燈花兒」,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結束後,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頓元宵。 放生祈福 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動,就是把家裡養的一些魚、鳥拿到外面,放歸野外。 明代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記載說:「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籠禽雀、盆魚蝦、筐螺蚌,羅堂前,僧做梵語,數千相向,縱羽空飛,孽著落屋上,移時乃去,水之類投皇城金水河中網罟筍餌所希至。」 初八放生,不僅體現了古人尊重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品德,也表達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間各種生物興旺發達的美好願望。
正月初九
正月初九是天日,傳說此日為天界最高神只玉皇大帝生日,俗稱「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稱之為「元始天尊」,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他是統領三界十方諸神以及人間萬靈的最高神,代表至高無上的「天」。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正月初十
十,諧音「石」,因此初十為石頭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日早晨,以繩系罐鼻,由十個小夥子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正月十一
元宵節(20張)「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請子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9、荊州有什麼好吃的特產,要能送人的?
荊州,物華天寶,富庶豐饒,地下礦藏頗多,地上土產不勝枚舉,特別是山核桃、青皮豆和高山蔬菜更是聞名於世,獨占績溪魁首,向為人稱「荊州三寶」。1、荊州甜酸獨蒜其原料是一種不分瓣的野生大蒜,後來菜農引種,成為荊州地區特產。用它腌制的甜酸獨蒜,顆粒溜圓,乳白晶亮,酸甜香脆,是開胃健胃、增加食慾的佳餚。還有預防腸道感染及皮膚病的作用。2、無鉛松花皮蛋江陵有一百多年生產皮蛋的歷史,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草市邱虎成蛋庄的松花此蛋已聞名省內外。無鉛松花皮蛋色、香、味俱佳,並優勝於傳統方法加工的有鉛皮蛋。經過26C恆溫80多天,和37C恆溫50多天的考驗,該產品均未發現變質現象。1984年初,第一批銷往香港的無鉛松花皮蛋。經香港蛋品企業有限公司送香港衛生當局進行檢驗,含鉛量僅為百分之零點零一,大大低於國際規定(百分之六)標准,並認為"品質甚好,嚼後美味清香,喉嚨甘涼,為上乘佳品"。3、枇杷枇杷是一種多年生的常綠喬木,頭年秋天開花結果,次年五月果實成熟,果實呈球形、金黃色,味甜而略帶酸味,每果有一至三個核,葉和果都可入制中葯,是江陵的特產之一。1986年定為江陵的城樹,許多民居的前後院落,都栽種枇杷,故有「枇杷之鄉」的美稱。4、魚糕和魚丸魚糕丸子是荊州一帶特有的風味,以吃魚不見魚,魚含肉味,肉有魚香,清香滑嫩,入口即溶被人稱道。傳說魚糕的製作起源於楚國,在楚都紀南城有一酒店,專做各種魚菜佐酒。夏日的一天,店主買魚多了一些,偏偏這天生意清淡,到晚上還剩不少魚。眼看魚已離刺將要腐爛,店主急中生智,索性把魚刺全部剔除將魚肉剁碎成茸,摻進幾個雞蛋,加上一些豆粉,又倒點白酒除腥,然後做成糕放在蒸籠里蒸熟。第二天把魚糕切成塊裝碗蒸熱,澆上調料擺案出售,結果大受歡迎。後來魚糕越做越精美,人們用魚和肥膘肉做糕,再用豬肉、山葯等製成肉丸。肉丸墊底,魚糕放在上面,最後以肚片、腰片烹炒蓋帽,多菜共碗,俗稱"雜燴丸子"。世代相傳的「荊州魚糕」是用白色魚肉製作的,它潔白晶瑩、鮮香無比,很有楚地風味。後人還用紅色魚肉炸魚丸子,和雞肉、豬腰子、豬肚燴菜,成為荊州宴席名餚。盛筵之上,白色魚糕和紅色魚丸交相輝映,特別引人注目,激發人的食慾。要是能品嘗一次荊州魚糕和魚丸,一定會使你終生難忘的。5、荊州刺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荊州一帶的刺綉水平即達到很高水平。譽為"絲綢寶庫"的馬山一號戰國楚墓出土的絲織物,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刺綉工藝品。秦漢後,繼承楚國刺綉的傳統,針法發展為直針、鋪針、辮針等種類,色線摻和鑲嵌更加成熟。唐代蠶桑業發達,出現規模較大的刺綉業,成為古代漢綉三大中心之一。明清時,應朝儀、宗教、戲劇等方面需要,荊州與漢口並列為湖北省兩個刺綉基地。近現代,仍屬漢綉中心地區。以綉局、綉貨鋪聯絡民間漢綉藝人進行加工,以大型堂彩最具特色,題材有"一百單八將"、"郭子儀拜壽"、"群仙祝壽"等。中型綉品有轎簾、桌幃、椅墊、圍鼓擔頂篷等,題材有"八仙過海"、"連升三級"、"麒麟送子"多種。小型綉品多為服飾,花型有龍鳳、鴛鴦、花卉等,色彩艷麗,神情生動。現代漢綉綉局集中在荊州古城內便河橋一帶。6、荊州漆器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荊州楚墓中出土的眾多木胎漆器,大都造型奇特,雕琢精細,繪畫極工,形成典型的楚文化風格。在地下埋藏2300多年仍色彩艷麗,光澤奪目。荊州漆器世代相傳,工藝水平不斷提高。元末生產的金漆盆、金漆桶即是現在的胎花退光漆器的前身。明代生產的朱漆盒為全國著名的工藝品。晚清生產的成套神話題材木雕漆器如"十殿閻君"、"八仙過海"、"大鬧天宮"等,銷往南洋群島及美國、日本、印度等國家,"金漆盤盆"曾參加1911年廣州萬國博覽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荊州漆器繼承歷代傳統工藝,製作仿古漆器,使古老的傳統髹漆工藝大放異彩。仿古漆器選用從古墓中出土的古楠木為胎,採用退光漆(水磨漆)處理,製作工藝活潑精緻,造型輕巧優美。花色主要有彩繪、貼金、嵌花三大類。尤其是仿出土楚文物製作的虎座飛鳥、虎座鳥架鼓、卧鹿、鴛鴦豆、耳杯、奩盒等漆器集裝飾精美與耐用增值於一身。7、朱桔朱桔是桔子的一種,因皮呈紅色,故名朱桔,其味甘甜,有核,果實豐滿,個不大,為江陵特產之一。8、江陵漆器江陵漆器工藝很發達,江陵縣工藝美術廠按照楚墓出土漆器仿造了龍鳳懸鼓、虎座飛鳥、卧鹿、鴛鴦豆和奔馬等。這些漆器仿古逼真,具有濃厚楚文化特色。9、洪湖羽毛扇和紙摺扇洪湖縣用色彩絢爛的野禽羽毛制扇是一種傳統工藝品,有彩扇、掌扇、桃扇、廣扇、撒扇、京園扇、雕毛扇等十幾種,柔軟輕巧,美觀而又實用。洪湖紙摺扇攜帶方便,典雅大方,有檳榔、虎皮、雕漆等二十多個品種。扇面或題詞,或印山水畫和花卉等,既有實用價值,又有欣賞價值。10、千張扣肉此菜以肥瘦兼有的五花豬肉為原料,經煮炸,上紅糖色,切成薄片,以碗扣住蒸熟,由於肉片薄如紙,形如梭,片數多,故名千張扣肉,又名梳子肉。相傳此菜為唐宰相段文昌回江陵省親時,在傳統的梳子肉製法基礎上加以改進而成,並將其帶回長安供朋友品嘗,自此,此菜名揚八方。11、皮條鱔魚原稱「竹節鱔魚」,因其俗稱「皮條子」,故名皮條鱔魚。此菜以新鮮黃鱔為原料。宰殺去骨,切成6公分長,2公分寬的長條,掛糊上漿,用麻油炸至皮酥,再澆糖醋黃汁即可入席。此菜色澤金黃、酸甜適中、酥脆可口、開胃健脾,為江陵傳統名菜之一。12、龍鳳配先將鳳頭雞宰殺,去內臟,洗凈,在沸水內煮至七成熟,在鍋內入味,再入油鍋炸至皮酥,切成塊,在盤內擺成鳳形。另將大黃鱔宰殺去骨,切成條狀,抹上豬肉泥、姜沫、澱粉是以大黃鱔和鳳關雞為原料,加工製作一道江陵地方傳統名菜。其選料嚴,製作精。,在油鍋中炸至酥脆,在盤中擺成龍形,再配一碟汁,入席。此菜金黃油亮,造型生動,外酥內嫩,甜酸可口,相傳為劉備從東吳招親回荊州時諸葛亮令人所作,故名龍鳳配。13、冬瓜鱉裙羹冬瓜鱉裙羹是以鱉(又稱甲魚、團魚、腳魚)的裙邊和嫩冬瓜一起煨制的一種湯。其製法講究,選料精細。先將裙邊肥大的鱉宰殺後取下裙邊切成塊狀,以旺火爆炒,再加雞湯和調料煮,然後放入嫩冬瓜塊清燉,直至鱉裙溶爛。此菜具有滋陰補腎,清熱消炎之功效,是一道葯膳,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就流行於江陵。據《江陵縣志》載:宋徽宗時,張探親返京,徽宗問,"江陵所見何物?"張答"--嫩冬瓜煮鱉裙羹。" 即是指此菜。
10、湖北有什麼適合送禮的特產
湖北特產:
孝感米酒 ,孝感麻糖 , 洪山菜薹, 宜昌橘子 ,青山麻烘糕, 沙湖鹽蛋, 荊州八寶飯 ,江陵荊緞,武穴竹器,天門印花布,沙市鴨絨被,咸寧青磚茶,恩施玉露茶;咸寧桂花,保康木耳,秭歸柑橘,興山夏橙,陽新枇杷,金黃蜜棗,隨州蜜棗,鴨頸,鄂州武昌魚,黃梅銀魚,黃州東坡餅,武漢炸米鍋,綠松石雕 ,麻烘糕,天麻,黨參,杜仲,黃連,茯苓 ,猴頭菇,花菇,核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