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請客送禮
1、農村請客吃飯,主家一次花了幾萬,來吃的人都不給禮金,這合理嗎?
農村吃兩天的流水席,主家一次花了五萬多,來吃的人都不給彩禮錢,這合理嗎?首先這種事情會不會發生,既然是請客,客人都不隨禮,這種情況在我們國家基段埋本上是不會發生的。畢竟我們是人情大國,「禮尚往來」是我們所崇尚的,既然主家請了你,那一定是非親則戚,非朋即友,再不濟也是友鄰右舍。大家日常都是有走動的,不可能說為了一頓飯而不顧顏面、撕破臉皮,連禮金都不給,這樣的話以後還怎麼「相見於江湖」。
假設你說的這種情況存在,客人們都混吃混喝,不給彩禮,主家為了酒席倒貼了幾萬塊。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於情於理,我個人覺得於情說不過去,於理卻完全能說通。為什麼這么說呢?於情,上面已經說了一大通了,我們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人情世故的大國。幾千年來,大家都是你來我往,禮輕人意重,無論到哪裡,難免都會准備一些禮品或是禮金。沖燃中不論關系怎麼樣,人家收與不收,自己的情義到了,就不會失禮於人。
於理,主家請客,除了白事是迫不得已,其他事情請客都是自己心甘情願,沒有任何人強迫。那麼散山,隨禮不隨禮就是客人的自由了,你主家也不能強迫客人隨禮吧。客人不隨禮,你只能用情義來譴責他們,同時也說明你可能交友不慎,只能打掉牙齒往肚裡吞。
所以說,即便出現請客沒有人送禮的情況,主家頂多自己怨自己,而不存在合理不合理一說。
其實,在當今社會,請客吃喝風越來越盛。紅白喜事、添丁進口不用說了,什麼升學宴、喬遷之喜、新房上樑等等,更可氣的是老母豬下崽也可以請請客,收收禮。諸多的請客名目已經讓很多人已經被禮金搞得怨聲載道。不去吧,面子上過不去,去吧,錢包遭不住。所以,現在大多人都十分厭惡請客吃飯。
但是,卻有一部分人熱衷於請客吃飯,他們的目地與動機已經不純。他們請客吃飯完全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勢力或是招搖。這種飯已經與真正意義的吃飯背道而馳,失去了它最根本的意義,不吃也罷!
2、農村請客送禮之風
結婚請客、生孩子請客、周歲請客、喬遷請客、升學請客、參軍請客……近年來,在廣大城鄉特別是農村請客送禮之風泛濫成災。下面是我給大家搜集整理的農村請客送禮之風文章內容。歡迎閱讀!
農村請客送禮之風結婚請客、生孩子請客、周歲請客、喬遷請客、升學請客、參軍請客……近年來,在廣大城鄉特別是農村請客送禮之風泛濫成災。
“中央、地方的規定主要是針對國家幹部,對普通群眾卻沒有剛性要求。”人大代表張明俊在提交給省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的建議中列舉了一系列請客名目。“一到冬臘月,每天就有幾個禮要送,少則幾百元,多到上滲培千元。”張明俊了解到,每個農戶一年送禮的禮金大概需要2-3萬元左右,佔到家庭收入的30%-50%。他舉例,有戶農民去年臘月一天送禮20家,家裡出動3人分頭送禮,禮金最少100元,最多1000元,當天一共送出禮金高達7000元。
請客送禮之風何以愈演愈烈?張明俊分析,主要原因包括講排場;第二個是借機斂財,某些“特殊人物”抓住村民怕得罪人的心理,借機大辦酒席以此斂財。另外,還有人們的從眾心理,“看到別人有事都在辦酒席,覺得自己不辦就會吃虧,送出去的禮總要收回來,長此以往下去成了惡性循環。”
農村請客送禮之風須整治為此他建議,省委省政府能夠高度重視這個問題,正確引導和教育城鄉居民移風易俗,破除陋習。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作為鄉村幹部,為民辦事是責無旁貸、天經地義的事情,不應該向索取任何報酬。因此,村民向幹部請客送禮這種“風俗”,顯然是一種不正之風名。
若讓這種不良“風俗”滋生蔓延,將貽害無窮。最直接的是損害群眾利益,對困難群眾則雪上鎮空加霜。增花村63歲的孤寡老人鍾廣福,家裡貧困得窗戶上玻璃都沒有,但為了申請補助,花了600多元請11名鄉村幹部吃飯。這些錢,是他靠編了3個月背簍賣了錢才積攢下來的。即便花錢請客了,補助還是拖了一年半才辦下來。這種“風俗”不整治,也會敗壞黨風和鄉村風氣,到頭來對幹部本身也有害無益。幹部雖然一時間滿足了口福,得到了好處,但背後卻會被村民戳脊樑骨,使干群關系受到破壞,少數幹部胃口會越來越大,以致滑向腐敗深淵。
增花村暨白塔寺鄉等一些農村地區,村民辦事請客送禮之叢旅唯風所以盛行,與風俗確實有一定關系。中國是禮儀之邦,民間有禮尚往來的風俗,但它應該限定在親屬、鄉鄰之間。時代到了今天,這種風俗不應該延伸到百姓與黨員幹部之間。否則,就演化成了新形勢下的不正之風。請客送禮盛行的另一個原因,在於基層黨員幹部缺乏嚴於律己的自覺性,有的甚至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對此,多次吃請的村支書楊秀光的話頗為典型:“不去吃對不起人家。”而村民為了辦事順利,不得不花錢請客。民李華第二個孩子出生後,為了交罰款和上戶口,他先後兩次請村幹部吃飯,花了700多元。對此,他頗為無奈地說:“在農村辦事,很多時候要經過村幹部之手,有錢請吃飯就好辦事,沒錢請就難辦。”辦事請客送禮之風盛行,還有一個原因是中央的八項規定沒有在基層得到落實。這無疑與市縣兩級監督不到位有關,亦即監督的觸角沒有真正延伸到鄉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鄉風文明是一項重要內容。辦事請客送禮,不僅存在於增花村暨白塔寺鄉,在農村具有一定普遍性。要整治不良村風,需要做出多方面努力,包括:加強基層幹部遵守“八項規定”、“兩學一做”教育,提高廉潔自律自覺性;縣鄉兩級黨委、紀委強化對基層幹部的監督;發揮群眾的監督作用;通過制定鄉規民約,加以約束和治理,等等。只要整治“四風”永遠在路上,相信農村這種不良“風俗”一定會改變。
3、農村現在去吃酒席,一般給多少錢會比較合適?
農村再去吃酒席的時候,如果彼此的關系不是特別的親近,一般都會考慮給200或者300塊錢都比較合適。鄰居之間相互送禮,都沒有什麼可攀比的,畢竟如果鄰居家在有事的時候對方去進行送禮,彼此產生了禮錢上面的交易。在日後自己家在辦事的時候,鄰居也會用同樣的錢進行管理,而且對於很多農村地區的人都格外的注重禮錢的事。如果別人送禮比較多而還禮的時候數額不一樣,都會容易引起他人的議論紛紛。
農村地區的送禮會看一下彼此之間親朋好友關系的遠近,如果是關系比較近的親戚家裡面在辦喜事的時候,往往送禮的金額就會比較大。尤其是當弟弟,在結婚姐姐送禮的時候,一般都需要掏1萬塊錢,因為彼此之間的親戚關系更近一些。有能力的時候就應該多幫助娘家人,而對於其他關系的親戚送禮的金額上也都會有所不同。在送禮的金額上,沒有人會和其他親戚進行對比,因為親戚之間的交往也是不一樣的。
在辦喜事的時候,農村地區都會邀請全村的人員進行來幫忙,不管是紅白喜事都是為了圖個熱鬧。有了同村人的幫助,就會讓辦事的人員家裡面看起來格外的熱鬧當一些。外村人員在看到別人家裡面辦喜事時,也會相互的討論對方家裡面辦紅白喜事的排面究竟有多大。尤其是對於有頭有臉的人再去到主人家的時候,都會給主人家掙足了面子。
如今的人情往來送禮都是會存在著攀比的心理,以往的人送禮一兩百塊錢都會覺得已經很多了。而如今關系比較好的,如果不送1000~5000,都會覺得有些拿不出手。因為送禮太少會引起他人的議論紛紛,但如果別人送禮的金額就比較少,那麼在還禮的時候,也就沒有那麼大的壓力。
4、為什麼中國人喜歡過年走親戚送禮,互相請客吃飯?
這是中國自古流傳下來的習俗
每年春節,對太多人而言,像是一場戰爭。
和父母不住一個城市的,首先得回家,坐飛機,機票漲,坐火車,得買高價票,不想買高價票,就得打一場買票戰。
回去,若不是一個問題,你勢必還得面臨另一個問題:准備。准備好票子,准備好禮物,准備好面子,准備好回答問題。沒戀人的,會被無數人問無數次,你還沒戀愛?沒結婚的,會被無數人問上無數次,你啥時候結婚?結婚沒孩子的,一樣被問。Ok,你什麼都有了,像個正常的成年人了,那麼大家會蜂擁而上問你,孩子考第幾?
每個人都很熱情,每個人都很關切,但你,如果可以,不想回答任何一個人的問題,因為你感覺不到那份真正的關心。
公益在線免費心理咨詢來訪者招募中..... 數位心理專家在線為您解答困惑 擅長范圍:情感挽回、中芹婚姻問題、學習問題、人際關系、環境適應、青少年兒童問題,個人發展、情緒問題、情感問題、自我意識、心境障礙、神經症狀、性困擾、心理危機等。需要免費咨詢請在我的主頁個人簡介處或主頁背景查看哦
春節期間的請客送禮吃飯,一樣有這樣的問題。我老家的農村,大家差不多都攜帶類似的食物禮物而來,若收下,太多;若轉送,不禮貌;若拒絕,那絕對是一個又一個的小戰爭。
晚上,男人們會赴一個又一個的酒席,一個晚上赴三四個酒席不算誇張,最後爛醉回到家,家裡說不定還有一撥人等著你。
中國式的請客送禮,就像是強買強賣,對方的好意,你必須接受,否則,就是不給對方面子。
鄰村有一句經典的說法——「不把客人灌醉,就是待客不周。」這種好意,真正嚇人。
不管行為上如何表達,這些畫面中,都缺乏直達人心的愛意,其中的感情,總給我膚淺感。
一直試著理解這些行為、這些畫面。一天,突然看到了答案。
那天,照鏡子發現長了兩根白發,讓我們家阿姨看看,是不是別處還有白發。阿姨說,呀,有白頭發了,我給你拔出來吧。我說,阿姨,不用拔,你只是幫我看看還有沒有更多白發。她說,有白發不好,我還是給你拔了吧。我再一次向她強調,阿姨,你只幫我看看就好。她看了後說,沒別的,就這兩根。
接著,我回到書房寫東西,阿姨跟上來,手裡拿了一全套的夾子。我注視著她,再一次認真地說,阿姨,我不想拔。這次,她終於聽到了我的話,退了。
她走後,我感覺到心有點堵。忍不住思考,她的善意,卻堵住了我的心,這是為什麼?
表面上的原因是,她的善意不是我想要的。當我站在她的角度上,想像我是她,那樣說話,那樣做事,瞬間就明白了更深的原因。
我的感覺是,她封閉了自己的心,切斷了自己的感受。她是個非常好的人,這次也特別想對我好。然而,因心是關閉的,她根本就沒接受到我發去的信息。她用頭腦判斷我需要什麼,然後強迫症一樣地去滿足我,並且認定我就需要這個。結果是,我一遍遍澄清,她卻聽不到我的意思。
簡而言之即,她的好意,沒有心的參與。
當晚,在與一位來訪者做咨詢時,發生了類似的事。結合到一起,一個畫面呈現出來。他們兩個人的心,都包裹著一層堅不可破的硬殼,硬殼外面,是許多種討好行為,像一層流動的、稠狀的果汁。他們隨時都在捕捉別人需要什麼,很願意付出,但這層稠狀的果汁,沒有能力判斷別人到底需要什麼。所以,他們只是知道要對別人好,但卻不能給到對方想要的東西。
並且,就算給到了對方想要的,因沒有心,也就沒有感情的投入,所以這份禮物是沒有溫度的。結果,它只是一種應酬。
更要命的是,他們的價值感建立在對方是否承認自己之上。所以,對方必須收下他們的禮物,給予他們肯定,否則,他春培正們非常受打擊,覺得特沒有面子。
於是,這構成了中國式請客吃飯送禮的一些特徵: 1、送大家都送的禮。因沒有心,所以不知對方要什麼,不知自己想送什麼,乾脆送大家都送的。於是,禮物嚴重同質化。
2、禮輕禮重,構成面子大面子小的競爭。春節的酒席,則成了嚴重的鋪張浪費。
3、禮物必須收,敬酒必須喝,否則,對方的面子就受傷了。
4、禮物送來送去,收來收去,親人見來見去……最後,身心俱疲。
就像流水,流過岩石。中國式的請客吃飯送禮,多隻能在頭腦上拚命記住發生過什麼,而不能進入到心裡。心裡留下的,多是疲憊,與人群散去後的那種失落。
要想改變這一局面實屬不易,若你不跨入到中國式請客吃飯送禮的洪流中,那麼洪流中的人都會視你為異類。不過,你可以試試,用你的心去扒悔感受,若你送禮,若你請客吃飯,你想怎樣又有質量又可以不累。
畢竟,關鍵不是別人活在一個硬殼里,關鍵是,你能不能將你的心打開。
5、農村選舉拉幫接派請客送禮怎麼辦
這是一種必然現象,要選舉就要拉選票。世界各國選舉舞弊行為時有所聞。在我們這個地方,請客送禮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是最簡單的人情辦式。
現在,選舉只在農村基層村公所一級進行,村民對待選舉,基本上是兩種態度,一種是不關我什麼事,一種是誰給我好處我選誰,因而,選舉的民主與法制之路建設完善還很長。
對於選舉中的拉幫結派、請客送禮現象,肯定是違反村民委員會選舉法的,是必須要糾正的違法行為,對這種行為,首先要取得證據,然後到上級組織舉報查處。避免查無實據。
6、農村紅白喜事都請客隨禮的風俗是陋習嗎?應不應該破除?
農村婚喪喜慶送禮的習俗,農民並不認為是一種壞習慣,而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村民之間的普遍回報。農村紅白喜事都請客隨禮的風俗是陋習嗎?應不應該破除?
第一:不僅僅是窮人。過去,普通家庭建造房屋都很辛苦,更不用說財政資源了。因此,當一家人蓋房子時,親戚、朋友和鄰居會互相幫助。這種隨行禮物一般是以勞動和物質為基礎的。例如,建造房屋的人自願工作和捐款,例如,工匠在修繕房屋時需要吃飯,親戚、朋友和鄰居送食物和蔬菜,一些人送木材和其他建築材料。親戚、朋友和鄰居可以幫一點忙。其目的是減輕建房者的經濟壓力。雖然這種伴隨禮物很少體現在金錢上,但它比過去在農村較為常見的金錢更強大、更實用。
第二:在過去,老年人的死亡也是普通家庭無法承受的經濟負擔。親戚、朋友和鄰居也應該互相幫助。第一,志願工作和貢獻;二是伴隨儀式。這種伴隨儀式歲顫埋包洞虧括物質和金錢。這些材料主要是糧食、香紙、油和蔬菜,也就是處理葬禮時可以使用的東西乎螞。過去,一個村莊的葬禮被稱為「各種各樣的事情」,也就是說,當一個家庭舉行葬禮時,全村人都會幫忙。
第三:現在在農村,部分錢已經成為所有婚禮和葬禮的標准。取而代之的是,不喜歡把東西發給別人。世界上並不缺少各種各樣的東西,所以給錢似乎更直觀、更實用。而對於金錢的成員來說越來越強烈,以前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儀式越來越重,但他們之間的感情很淺。有很多人趁機搗亂。當他們沒有錢的時候,他們會找一個聚會來接受禮物,這讓許多農民很痛苦。
7、北方農村男女結婚前女方親戚請客送禮錢吃飯風俗稱做什麼?
我是保定徐水的,我們這里好像叫「添廂」!意思是給廂房多添些物件或錢等東西,以示女方家的「實力」。
8、農村辦喜事時,客人隨禮200元全家都去吃,為何主家還很高興?
農村辦喜事時,客人隨禮200元全家都去吃,為何主家還很高興?現在距離春節越來越近了,村裡各種酒席也漸漸多了起來,過個三天兩頭不是這家辦酒就是那家辦酒席。在農村人們都喜歡趁年底辦酒,這樣可以圖個熱鬧,二來年底了農民大都回家了,辦酒席可以多一個幫手。
在我們廣西農村,在村裡辦酒席也是像主人家說的隨禮兩百,而且關系一般的隨禮一百都行。辦酒席前一天,人們就會提前預算要購買的酒菜以及准備的桌子、凳子、鍋頭等等,最後由主人家或者主人家親戚到街上購買,最後村裡的男女老少就會前來幫忙,婦女洗菜、切配,男人准備柴火、炒菜等等。
農村人大都比較熱情,現在能在村裡辦酒席的家庭其實條件都是不錯的,按照我們這邊的風俗,如果在村裡辦酒席都要吃個兩三天,而且也像題主說的人們隨禮200元,一家老小都來吃。這個是沒有什麼的,既然主人家能主動邀請別人前來,那麼主人家就不會在乎這點錢運帶,而隨禮也只是禮尚往來的一種形式,而不是在乎錢多少。
如果一些農村主人家人緣不好的,即使辦酒席也不會有多少人前來,這會讓主人家很尷尬,這樣的事在我們那裡也發生過。記得我們隔壁村就是有一家人紅白喜事從來不參與,後來到了自己家親人去世,很多人都沒有去他們家幫忙,看著主人家可憐的樣子,即心疼又憤恨。所以人生在世,做好自己,不要斤斤計較,要樂於助人。 關於上面這個話題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下方留言,一起探討。
在我們廣東,主家辦喜事,客人隨禮,都是很隨意的。你只要給個小紅包,然後人過來吃飯就好,而且來的人越多,主人家會覺得越有扒悄讓面子。有喜事,辦酒席,本來圖的就是熱鬧喜慶,而不是客人的份子錢。
像廣東佛山順德,那裡吃酒席,主人家更是一分錢都不收。把紅包接過來,然後又還回去。如果客人,硬是把紅包塞給主人家,東家還會不高興的。
在東家看來,我請你來是為了熱鬧,吃酒席的。你能來吃我酒席,這已經是給我東家面子了。而且多幾個人來,更熱鬧,我更加有面子。那我還怎麼好意思拿你紅包呢?
如果你硬塞東家紅包,那就是你看不上東家的意思了。以後,咋們的感情就要生分了啊。
在親朋好友中,除了近親和自家兄弟外,那些遠親和朋友的,都不太會一家人來吃酒席的。大多都是派一個代表過來湊個數的。
現在大家的生活變好了,對於大魚大肉在自己家都已經吃膩,不會像過去那樣為了吃一頓好的而全家去吃酒席了。
在農村,去吃酒席,路程比較遠,農村路又不好走。而且去吃酒席要的時間又長。不像城市,只是吃一頓飯,一兩個小時就走人。
一般農村的酒席都是一去,就要去一整天的。年輕人們,都是不太願意去的。平時家裡有肉吃有酒喝,不太會為了一頓吃的,而浪費自己一天時間的。
我發現,在農村裡,去吃酒席的,都是老一輩的多,他們是不得不去。不去會傷面子和感情,所以老一輩的,才派個代表去參加酒席的。
像近親和自家兄弟,他們就是因為和你家熟,和你家親,有血脈關系,才會一家人很歡喜地來吃酒席的。
而且,像那些近親,如舅舅家,姑姑家的,他們一家人來吃酒席時,給的紅包一般是到場的親朋好友中,比較多的。
以現在的物價,除非一些真得家庭情況不好的,才會給一兩百塊。這種情況下,作為東家的,都會體諒的。
別說他們已經盡力給紅包了。要是給一塊錢紅包,東家也不會介意的。畢竟這是自己的血脈至親。
就像,你舅舅來你家吃飯,需要給錢嗎?道理都是差不多的。
所以說,東家看到那些只給一點份子錢,而全家來吃酒席的客人,不會不高興,還會很歡喜。
農村辦喜事時,客人隨禮200元全家都去吃,為何主人家還很高興?
農村有句老話是專門針對隨禮這事說的:多來多往,少來少往。意思是你現在隨禮給人家多少,將來人家得按照這個給你往回趕,所以,對於隨禮這事,農民覺得隨意就好。
辦喜事本來就是快樂的事情,農村人喜歡熱鬧,越是喜事越盼著熱鬧,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親朋好友左鄰右舍,能夠攜兒帶女來參加喜事的,都是給面子的人,事主當然開心。
悠然把隨禮這個事情好好跟大家叨叨叨叨,隨禮又叫趕人情,比如說鄰居家裡有事,需要去春局參加,去了得也隨禮,到咱家有事時,鄰居自然會隨禮回來,這就叫做趕人情。
趕人情這事在農村應該說還是蠻被重視的,無論紅白喜事,都要派一個信的過的人當天現場收禮金,並且記下隨禮人的名字和禮金的數目,到時候主人家會依據這個隨禮單往後趕人情。
農村辦喜事,都會提前給客人們下通知,在集市上看到當面說也好,電話通知也罷,都會在告訴完什麼喜事、喜事日期後,順帶著囑咐一句:一定要全家一起來!!
因此,喜事那天的客人數是按照通知到的客人全家計算的,然後根據人數定喜宴,到了喜事當天自然是看到全家都來才開心呢,不然喜宴空了桌多浪費和尷尬啊!
隨禮200是個普通數目,不多也不少,是最近這兩年剛提起來的數字,以前都是100元,普通關系都會送這個數目的隨禮,事主將來會依據記著的禮金數目往回趕人情。
當然,農村也有個別奇葩人物,比如十年前他們家裡有喜事時是隨禮100元,現在人家家裡有喜事了,他們從隨禮單上看到是100,便會趕人情還禮金100元。
不過這樣的人少,也挺讓人討厭的,他們不考慮錢幣升值問題,就怕自己吃了虧,是農村裡最讓人討厭的死腦筋,一根弦,這樣的人家人緣一般都不好。
喜事事主在當日,如果看到客人攜全家老少來,會非常開心的,因為他們覺得客人來的越多就是越給自己面子。隨禮200元是當下禮金最基本的數目,禮金還是那句話:多來多往,少來少往。
說到農村辦喜事,在我們老家農村大多數人是送100元了,全家去吃,從晚上吃到第二天晚上,還有的送50元,也是全家去吃,但主人家也會熱情的招待每位朋友,但也有的超過送100元,但畢竟少數。所以提問者說送200元,全家去吃,主人家還高興,這也不怪。
第一我們農村辦喜事是自己辦,大約一桌酒席的成本在300元以下,總體酒席辦下來也不會虧,就算虧,也虧不了什麼。
第二主人家也是圖喜慶,不是為了賺錢。
第三也是為自己以後送禮,壓力沒那麼大,別人送你多少,以後你回禮就回多少,別人也理解,也一樣會熱情招待你。
所以辦喜事要圖快樂,不要圖錢,這樣辦喜事酒席才有意意。
農村辦喜事時,客人隨禮200元全家都去吃,為何主家還很高興?
各地辦喜事的習俗不一樣,這隨禮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像咱們老家和湖南交界,我姐就嫁去了湖南,這兩地相隔不到百里,這辦喜事隨份子錢差別就特別大,我姐那辦喜事,對主家來說,只有虧沒有賺,客人隨禮大多200,也不算少,但回禮重,一般頭天晚上吃一餐,第二天中午還有一餐,每次都要給客人回禮,少說要60,這樣一算,等於客人只來了80,要再算上拖家帶口的,只有虧沒得賺。
隨禮回禮這是一點,還有一點,我姐那一帶,酒席的菜十分的豐富,不管什麼菜,都是用盆來算的,並不是當地人吃的多,而都是打包的,菜一桌就人手發袋子了,打包用,吃完倒是省了撿菜的事。
主家本就沒打算辦個酒席還得靠接份子錢發家致富,在當地的習俗,辦酒席就是給大家熱鬧的,街坊鄰居都一樣,習俗也一樣,所以,像來200全家都去吃的,是很正常的事,畢竟回禮重啊,主家也不會因為這個不高興,因為大家擺酒都一樣的。
似乎是這么個理,我姐那的人,特別喜歡多生,家裡的孩子越多越好,似乎不用錢養一樣,我姐就生了三個。
可百里之外,咱們村這一帶那就完全不一樣了,主家辦酒席就很精打細算,菜上的很豐富,但量不一定夠,你筷子稍微慢點,可能都不夠分一塊,當地更沒有打包的習慣,吃完也就走了,剩下的菜,主家會撿菜分類,給家裡的親人們一人分一點。
精打細算體現在哪裡呢?主家發出去邀請函後,會粗略的計算一下人數,預計好桌數,接份子錢的時候,心裡也會很在意,似乎感情的深厚此時都在紅包里了,你要是來200全家人來吃,你要不是幫主家幹活的,多半事後遭人口舌,被認為貪小便宜,不懂事。
也許就是因為這個,很少有人隨禮200,就全家去吃飯的,全家去吃飯的,都是幫著做事的,又隨禮又幫著幹活,主家哪有不開心的呢?
農村辦喜事時,客人隨禮200元全家都去吃,為何主家還很高興?
首先,農村裡辦酒席就是圖個熱鬧。在農村裡一般是一些比較重大的事情才辦酒席的,而紅喜事的話則主要是老人過大壽、子女結婚,或者是家中喬遷,而近些年如果子女考上了大學也是會舉辦酒席的。白喜事,那是無法避免的,每個人都會有這一天。而在辦酒席的時候,無論是紅喜事還是白喜事,圖的就是一個熱鬧。尤其是紅喜事,就是要讓親朋好友們聚在一起,大家共同慶祝。因此自然是來人越多就越熱鬧了。只要把所有前來的人招呼好了,把喜事辦得熱鬧,那即便是自己虧一點,也是無所謂的。因為在農村裡,大家都是很在乎聲譽的,都想要被人稱贊,而不想辦個喜事,還被人說閑話。
其次,辦酒席時主人家並不在意禮金多少。雖然近些年,農村裡辦酒席的時候隨禮的金額是有所上漲了,一般都是要一百起步了,關系好一點的普遍都是兩百,而血緣關系親近的,走得比較親密的那就是四五百了,甚至還有些上千元。但是,在農村裡辦酒席隨禮,只要在正常范圍以內,大家都是可以接受的。畢竟隨禮這個是禮尚往來,別人來得多,你去得也多,並不是說只收不進的。何況還有一點,在農村裡絕大多數人家辦酒席都不是為了掙錢的,不能說虧錢了就不辦,只有極少數人才會想著辦酒席來斂財。
最後,全家去吃的多數是關系好的親戚。像關系一般的朋友、村裡人,是很少全家去吃的。而一家人來參加酒席的,基本上都是一些關系比較好的親戚。而親戚之間一起來,這樣不僅顯得重視,而且還順帶走了親戚。讓主人家看到他們一家人都來了,也是非常高興的。因為在農村裡走親戚,都是很喜歡帶著小孩子一起來的,這樣人多也是非常熱鬧的。在農夫所在的村裡,有些人家裡辦酒席了,還會特意邀請親朋好友們一家大小全部到訪,有的人沒來,甚至還會開車去接他們一起過來,這一點農夫就感覺非常好。
其實,現在農村裡辦酒席,多數的目的還是為了熱鬧,而要想熱鬧自然是人越多越好。在農村裡辦酒席,基本上都是自己在家裡做,場地大,再多的人也能坐得下,而且辦酒席的成本也要相對低一些,多幾個人也多不了多少錢。所以客人隨禮200,全家人都去吃,這並不是什麼稀奇事,這也是農村人情味的一種體現。
農村主家辦喜事,客人隨禮200元,全家到場吃喝,主家還很高興嗎?其實,這只是個表面現象,裡面的內容很復雜。
農村辦酒,不管是哪類酒,都要擇個日子,有個長達一至半月的准備工作。把遠近的三親六戚三朋四友通知個遍,某月某日我處辦酒了,到時恭候大駕光臨哦。
一切准備就緒,那一天到來,寨上的男女老少全部出動,有廚藝的青壯年男子殺豬宰牛,婦女兒童洗刷鍋瓢碗盞,喜氣洋洋,一派歡樂祥和的景象!
一般來說,農村辦酒要吃三餐,(隔晚攏客,次日還有兩餐,正席一般在下午三點舉行,這正席是最豐盛的。在我的家鄉,正席這餐,要有二十多碟菜數,硬菜(指肉類)佔80%以上,配菜也相當齊全。
上面講了許多鋪墊,現在轉入正題,不能跑了''禮金''這個主要話題。提問中的''隨禮200元,全家到場吃喝,主家反而很高興'',真的是這樣嗎?
我家住農村,我附近的幾個自然村寨,80%以上都是同姓家族,寨上有喜酒,我都被安排在收禮處收禮金,對收禮非常熟悉。
主家准備一個收禮薄,是登記各方來客禮金禮物的。一般來說,各方來客的禮金有多有少,視內親還是一般親來定,不是千篇一律的200元。內親的禮金禮品是相當大的,比如說,姑媽家嫁女,當舅舅的外家送禮最多。我們這里有戶人家,舅舅送給姐姐嫁女除給沙發電視洗衣機外,還給了12000元的禮金,物質現金加起來就是20000多元,這還不夠,還給外娚女准備了從頭到腳的衣服。
至於一般的親戚朋友,所送的禮金,根據和主家的關系親密程度,有的送幾千的,幾百的,一般關系的大都送1至200元。送禮沒有規定,隨意,一台酒下來,主家大概收入100000左右,也有的人家親戚朋友少收個4至50000元,一般都收個7至80000元。
其實,農村辦酒席是虧本的,為什麼呢?因為是地方風俗形成,家家有酒都要辦,你不辦別人會認為你沒有本事嘲笑你,使得本來就不富裕的人家借錢都要辦,為的是爭個臉面。到頭來負債累累,三年五載都還不清。
現在,政府提倡,農村酒席盡量少辦儉辦,農民群眾是歡迎的!
農村辦喜事時,客人隨禮200全家都去吃,為何主人還很高興?
記得我太爺爺前年過九十大壽的那天早晨,家裡來了很多很多的客人,甚至有一些人連我都不認識。當時我父親早早的就在學校旁邊的農家樂里預訂了八桌的酒席,本來以為八桌就已經差不多足夠了。結果那天中午吃飯的時候才發現八桌酒席還是遠遠的不夠,後來沒有辦法只好又增加了三桌酒席。
後來爺爺說這就是我們那邊的一種習俗,每逢家裡辦喜事的時候總是希望兩邊的親戚朋友來的越多越好,最好是一家幾口人全部都來。其實這是對主人家的一種尊重與肯定,讓主人家感覺到特別的有面子。如果你家辦喜事的時候來的客人非常的多,那就說明你家在當地混的還不錯,算是個有頭有臉人物顯得非常的有面子。
說到份子錢我們那邊可能和大家有所不同。一般家裡辦喜事親戚朋友最低都是五百、六百甚至上千上萬的都有。同村的那些隔壁鄰居可能包的份子錢會少一點,但至少也在兩百或兩百以上。如果少於這個數目的話大家都感覺拿不出手,感覺一點面子都沒有。
人逢喜事精神爽,對生活在農村的人辦喜事,那更是光宗耀祖的好事,左鄰右舍,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分享快樂,共同慶祝。
中國農村,村民委員會是基層行政單位,再細分為組或隊,同組居民更象一個大家庭,因朝夕相處,不是親人更勝似一家,誰家有大事小情,都會主動幫助,大家分擔。
長久以來的鄉村生活模式,漸變成了以後的鄉俗。沒有法律的約束,也沒有政府的參與,人們自發的行為。
喜事聚餐同舉杯,大家祝福一齊來,同享幾日不說愁,隨禮二百心意到,主家只為待大家。
禮金不論多少,只是禮尚往來的象徵,不會看得太重。
在農村,關於請客辦酒席方面,還是千差萬別的。有的地方頻頻出現「冷席」現象,就是拿了錢卻沒有多少人去吃飯;有的地方,有的人家隨禮200元,全家總動員去吃席。但是,對於後者,主家卻很高興。這是為什麼呢?有書君覺得,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辦喜事就是圖個熱鬧,喜慶。來的人多說明主家人緣好。
在農村辦喜事,圖的就是人氣,就是熱鬧。左鄰右舍,攜兒帶女,來的人多,都是給面子的人,哪怕是來吃飯的,主家也很高興。因為這樣說明主家的人緣好。
現在,人們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吃席對人的吸引力已經很小了。再說,大家現在生活節奏快,生存壓力大,人人都忙著掙錢養家,如果不是特別近的關系,根本不會放下手頭的事情,去吃一頓酒席。
因此,對於主家來說,能來的人,都是關系比較好的人;來得人多,也說明平時人際關系好,主家覺得長臉,自然高興。因此,有些人家,尤其是辦喜事的時候,通知各親戚朋友時,往往要說上一句:「全家都來啊!」
再者,農村都是這種情況,關系近的,拿一份錢,全家出動去吃席,而且一些近親,還會給主家打打下手,幫忙迎來送往,或者發放一下糖果、酒水等。
從這個角度來說,來吃酒席的人多,總比辦了酒席沒人來吃,出現「冷席」的現象好多了。
二、生產力發展了,主家不在乎收支多少。
現在,農民朋友們或者靠著種植、養殖,或者出外打工,家家戶戶生活基本接近小康,因此,他們不太在意辦酒席時,收支是否平衡,或者不會考慮是否有盈餘。
辦喜事,他們往往都有心理准備,也沒有想著通過辦酒席斂財。所以,在出現拿200元的份子錢,全家來吃酒席的情況時,主家也不會去考慮收支方面的問題,自然也會樂呵呵地招呼客人。
三、其實一般情況下,主家請客不會虧錢。
在農村請客,往往是在自家院子里擺酒席。主家一般是提前買好魚肉蛋菜,或借或租一些鍋碗瓢盆、桌椅板凳,請村子裡廚藝比較好的人擔任廚師,做好飯菜請客。這樣算下來,一桌酒席的成本,算上酒水,也就是二百多塊錢。
現在在北方,流行一種「空中快餐」。就是一些流動的餐飲機構,他們自帶灶具、餐具,以及廚師和服務人員等,在主家的院子里擺酒席,一桌收費最多三百多塊錢。而且雞鴨魚肉、湯菜主食樣樣齊全,檔次也相當不低了。
農民朋友們請客,酒的檔次一般都比較低,最多也就幾十塊錢。這樣算下來,就是用「空中快餐」,加上酒水,一桌也就400來塊錢。
一桌可以坐10個人,如果出現兩個家庭,每個家庭拿200元的份子錢,每家各有5個人來吃飯,總共10個人,就可以坐滿一桌,主家正好不賠不賺。
如果再有人家拿了200元,只有一、兩個人來吃酒席的話,一桌就可以收入1000元以上,而支出只有400。這樣的話,盈餘就不少了。
但總體算下來,主家還是不虧錢的。
可見,農村辦喜事時,有的人家拿200元,全家來吃酒席,但是主家卻很高興,一來是喜事本來就圖個熱鬧、喜慶,人多顯得有人氣;二來是人們富裕了,主家辦大事的時候,在花錢方面都有心理准備;三是細算下來,就是出現少量拿200元全家來吃酒席的人家,主家總體也不會虧錢。
當農民朋友們衣食無憂的時候,盡管是拿著200元,全家來吃酒席,但主家卻不認為對方是因為缺吃少穿,不會認為對方是少廉寡恥,而更多的是認為,對方跟自己關系近,是來給自己捧場的,其它得失方面倒是考慮得比較少了。因此,遇到這種情況,當然很高興了。
農村辦喜事時,客人隨禮200元全家都去吃,主家還很高興,這代表著時代的進步,也是值得我們欣慰的地方!
有書君語:有書君送福利啦!!私信有書君,回復「福利」即可【免費領取52本】高分好書,限時福利,不容錯過哦~
9、在農村,走親戚成為了「走過場」,這是為什麼啊?
現在的走親戚跟以前的走親戚相比較已經變味了,這已經不是單純的親戚、朋友的走動,而是利益和「還人親」的走動方式。換言之,就是不是為了吃飯,而是要將「禮」送到,或是要將以前收過的「禮」還回去。正所謂「禮尚往來」,但是已經不是原來閑暇時互相走動的意思了。
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城市,都避免不了婚喪嫁娶,新生命出生、喬遷新居、金榜題名等等事情。這些按習俗都得請客吃飯,大家一起共同慶祝一番。
以前在農村的時候,除了過「大生」也就是「滿十」,結婚、喪事,需要請周圍鄰居和三親六戚以及社會朋友外。其他的一些事情,基本請客的范圍都是自己比較親的直系親人和朋友。在自己家裡面,做幾桌農村的土菜,大家圍在一起大口喝酒、大塊吃肉。根本不會在乎你是否隨禮,因為大家都是至親,都是一家人。
而今,隨著經濟的發展,大家生活過得越來越好,請客、送禮倒成了大家很熱衷的事情。請客不完全是為了去大吃大喝,大多是礙於面子,今天他請客了,明天我想法設法也要請回來。今天我送了他「禮金」,那我也要辦一場大宴將「禮金」收回來。
久而久之,請客送禮之風越來越盛。在農村,好多人為了「禮金」都頭疼不已,一年辛辛苦苦賺來的錢,有好大一部分都「隨禮」去了,好不心疼,但又無能為力。人家都在走,難道你不走嗎?
所以說,在農村好多人去赴宴都是迫不得已,人家請到了,你能不去嗎。吃飯不是主要目的,目的是要將「禮金」送到。所以才會出現很多「禮到人不到」或是送禮以後飯也不吃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