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禮物石磨
1、七層糕是怎麼做出來的,想自己做有哪些訣竅?
在南方的老家,糕是一種寓意美好的食物,這樣帶著溫度的美味每次吃到都倍感溫暖。
1
時間過的真快,從福建回來已經一個多月了。
這段時間霧霾爆發,經常不自覺地想起南方的晴空萬里,和那股總覺得呼吸不夠的清甜空氣。
周詩強和沈少群是對80後的小夫妻,他們的家鄉在福建閩北,在鄭州做白茶和青瓷生意。
離開家鄉也有些年頭了,小兩口的小店也經營的有聲有色,在鄭州和不少顧客都成了朋友。
除了青瓷和白茶,周詩強還有個愛好,就是做菜。
福建閩北一帶,山清水秀,在這樣的好地方,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都生得水靈,所以好食材自然是應有盡有。
每隔一段時間,周詩強夫妻總會讓老家的親友寄來一些家鄉的美食,然後就在店裡做一桌席,邀鄭州當地的朋友前來撮上一頓。
臨近年關,無論是冬筍、梅乾菜、地瓜干、鹹肉,還是米酒、鮮竹酒,每隔幾天小周的店裡就會收到一些。
周詩強說,要過年了,這些都是給鄭州好友准備的新年禮物。
今天中午,周詩強突然打電話,急哄哄的喊橘租我去店裡。
他說,家人才發來了新鮮的冬筍,中午有好飯。
剛好要寫的最後一個福建美食采訪有些欠缺,遂決定在這個霧霾天里去赴宴。
2
進入北環海峽茶城負一樓,在入口處,就聞到一股熟悉的味道。
沒錯,上個月在福建閩北那些天,經常能聞到這種香味,肯定是「冬筍燒肉」。
剛進店,就看到幾個本地的朋友也在這。好飯上桌,大家贊不絕口。
我們聊起在閩北的那幾日。
記得剛到松溪的第一餐,當地朋友花姐安排我們在郊區的農家樂吃了一桌豐盛的午餐。
酒足飯飽,好奇的我跑到後廚采訪小角。
大廚提前下班了,正遇上幾個阿姨在那裡做一種年糕一樣的食物。
昏暗的廚房裡,大案板上放著一塊圓形的糕,還熱騰騰的冒著熱氣。
看我們稀奇,阿姨用刀切了一塊給模侍我們吃,她說:「這是我們這的七層糕,是村裡的一個熟人想吃,專門拿了大米,讓我給做的。」
這剛蒸熟的七層糕,軟軟的,並沒有想像中的Q彈,拿在手中的,粘粘的,還有點燙。
細數七層糕的縱剖面,果然可以數出七層來,底下兩層為紅色,第三層白色,第四層紅色,第五層白色,第六圓碼兆七層又是紅色。紅白相間的七層糕,不僅外形美觀,口感也毫不遜色。
輕輕咬了一口七層糕,那種綿軟與細潤是無法形容的,有淡淡的甜味,有濃濃的米香,口感糯而粘,給人一種平實的感覺,反正一口一口,還挺上癮的。
阿姨說:這個七層糕其實放涼的時候最好吃,那時吃起來就不會粘口了,而是Q彈的感覺。
因為地方口音的隔閡,阿姨與我講解七層糕的故事,我還是聽得雲里霧里。
帶著遺憾,我們匆匆離開了。
3
這次來周詩強這吃飯,一不小心就聊到了七層糕,大家越說越起勁。
沈少群說,她特別喜歡七層糕,每次回去都纏著媽媽做來吃。
當年,沈少群和周詩強戀愛時,周詩強總會買七層糕給沈少群吃。沈少群覺得這甜甜的味道就像他們纏綿的愛情,一層粘著一層,尤其是加了紅糖和白糖,甜甜的,就像戀愛的味道。
後來,沈少群和周詩強結婚了。
新婚里,他們去看望外婆,臨走時,外婆給他們包了一包七層糕,說希望他們日子步步高升。還有纏著黑線和白線的紅包,寓意白頭偕老,幾個桔子,代表吉祥如意。
沈少群第一個孩子降生,滿月酒時,母親來看外孫,也帶了一包七層糕。
沈少群說:「在我們那裡,女人生孩子,滿月時娘家去看望就要送七層糕的。」
七層糕是他們兩人都愛的美味。
周詩強說:「小時候,媽媽會在前一天晚上,泡上一大盆大米,第二天一早,拿到磨豆腐的人家,花5毛錢的加工費,磨成米漿。」
然後,周詩強
的媽媽回到家中,把米漿分成兩份,分別加入紅糖和白糖;在大鐵鍋燒上水,用一個平鍋,把米漿一層一層地澆上去,澆滿七層便成了七層糕。
加入紅糖的米漿炊熟後便是紅色部分;白色的層則是加入白糖的米漿炊熟的,這樣做成的七層糕才是層層分明。
由於七層糕是用米漿「炊」熟的,所以也不用擔心吃多了會油膩發胖。
4
在閩北,七層糕曾是走親訪友必備的禮品,那時,許多人家都有石磨,所以可以輕松做得。
後來,石磨越來越少,人們再做七層糕會去找人加工。
而現在,七層糕越來越少見了。
現代人講求效率與簡單,去除了很多「繁文縟節」,但隨之而去的,是生活的儀式感。
像七層糕這樣帶著溫度的禮物真的是越來越少了。
2、關於 年文化 的資料
在中國民間,最深廣的文化,莫過於「年文化」了。
西人的年節,大致是由聖誕到新年,前後一周;中國的舊歷年(現稱春節)則是早早從吃一口那又黏又稠又香又熱的臘八粥時,就微薄地聽到了年的腳步。這年的行程真是太長太長,直到轉年正月十五鬧元宵,在狂熱中才畫上句號。算一算,四十天。
中國人過年,與農業關系較大。農家的事,以大自然四季為一輪。年在農閑時,便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騰;年又在四季之始,生活的熱望熊熊燃起。所以,對於中國人來說,過年是非要強化不可的了。或者說,年是一種強化的生活。
這樣,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要放在過年上。平日竭力勤儉,歲時極盡所能,緣故是使生活靠向理想的水平。過年是人間生活的頂峰,也是每個孩子一年一度燦爛的夢。
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崇拜物。那麼中國人崇拜什麼?崇拜太陽?崇拜性?崇拜龍?崇拜英雄?崇拜老子?崇拜男人?崇拜祖先?崇拜皇帝和包公……非也!中國人崇拜的是生活本身。「過日子」往往被視為生存過程。在人們給天地間的諸神眾佛叩頭燒香時,並非信仰,亦非尊崇,乃是企望神佛降福人間,能過上美好又富裕的生活。這無非藉助神佛的威力,實現嚮往,主高無上的仍是生活本身。
在過年的日子裡,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這生活與迷人的理想混合在一起,便有了年的意味。等到過了年,人們走出這年所特有的狀態,回到生活里,年的感覺也隨即消失,好似一種幻覺消散。是啊,年,實際是一種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種努力理想化的生活。
於是,無論衣食住行,言語行為,生活的一切,無不充溢著年的內容、年的意味和年的精神。且不說鞭炮、春聯、福字、年畫、吊錢、年糕、糖瓜、元宵、空竹、燈謎、花會、祭祖、拜年、壓歲錢、聚寶盆等等這些年的專有的物事,單說餃子,原本是日常食品,到了年節,卻非比尋常。從包餃子「捏小人嘴」到吃 「團圓餃子」,都深深浸染了年的理想與年的心理。
而此刻,瓶子表示平安,金魚表示富裕,瓜蔓表示延綿,桃子表示長壽,馬蜂與猴表示封侯加官,雞與菊花都表示吉利吉祥……生活中的一切形象,都用來圖解理想。生活敷染了理想,頓時閃閃發光。
對於崇拜生活的民族來說,理想是一種實在的生活願望。
生活中有欣喜滿足,也有苦惱失落;有福從天降,也有災難橫生。年時,站在舊的一年的終點上,面對一片未知的生活,人人都懷著這樣的願望:企盼福氣與懼怕災禍。於是,千百年來,有一句話,把這種「年文化心理」表現得簡練又明確,便是:驅邪降福。
中國人對生活的態度十分了有趣,比如鬧水的龍和吃人的虎,都很兇惡,但在中國的民間,龍的形象並不可怕,反而要去耍龍燈,人龍一團,喜慶熱鬧;老虎的形象也不殘暴,反被描繪得雄壯威武,憨態可愛,虎鞋虎帽也就跑到孩子身上。通過這種理想方式,生活變得可親可愛。同樣,雖然生活的願望難以成真,但中國人並不停留在苦苦期待上,而是把理想願望與現實生活拉在一起,用文化加以創造,將美麗而空空的嚮往,與實實在在的生活神奇地合為一體。一下子,生活就變得異樣的親近、煌煌有望和充滿生氣了。這也是過年時我們對生活一種十分特別又美好的感覺。
懷念年畫
作者:許瑋(安徽蕪湖)
「扶牆走,扶牆站;只穿衣,不吃飯。」過去,這則謎語一出口,孩子們就會齊聲喊:「年畫!」但是現在,知道謎底的孩子恐怕不多了。
幼時,我曾固執地認為:新年是從年畫里走來的。因為沒有什麼能比一張畫著四肢如藕節一般胖乎乎的娃娃抱著大紅鯉魚的年畫更能體現出濃濃的年味。那時候,書店裡是撲鼻的印刷品的清香,街邊的攤位上也擺滿了紅艷艷的春聯、鞭炮和花花綠綠的年畫,處處涌動著新年的喜悅。
買年畫的時候,父母總是由著我去挑選。我買過《長坂坡》,上面畫著威風凜凜的張飛和趙雲;買過動物畫,裡面有威武的獅子、老虎,還有那俏麗的孔雀、梅花鹿……那時年畫的內容多是花鳥草蟲和明星照片,價格也不太貴,一毛、兩毛即可買一張。許多孩子都會買來年畫作為新年禮物,送給老師和好友。
對於平民百姓來說,過年貼年畫是件非常重要、非常講究的事。再窮再苦,也不能讓家裡的牆壁和大門空著。而對於我們這些孩子來說,對年畫更是情有獨鍾,因為年畫意味著新年的到來,離穿新衣、吃糖果、走親戚、領壓歲錢也就不遠了。除夕那天,大人孩子還會走家串戶去看年畫,誰家多,誰家好,當然也要評論、比較一番。只有貼好了年畫、放過了鞭炮之後,一家人才會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過團圓年。
30多年過去,歲月帶走了快樂無憂的童年。現在貼春聯的習俗還在繼續,年畫在一些地方卻已消逝得無影無蹤了。偶爾,關於年畫的記憶會漸漸浮起,重溫著心底一縷揮抹不去的溫馨。
除夕守歲
作者:韓曉玲(山東煙台)
除夕是一年中最隆重的日子。人們一大早起來就貼春聯、換門神、包餃子,晚飯前還要上墳祭祖。祭祖的儀式莊重簡單。先將寫有祖先名諱的家譜和牌位擺好,獻上供品。而後到祖墳前,燒香紙,放鞭炮,最後將祖先們的在天之靈領進家來。這種緬懷先人的做法,頗有西方感恩節的味道。
除夕夜要守歲,記得小時,一盞煤油燈放在桌上,燈芯子挑得老大,綻開一朵「燈花」,整個屋子照得亮堂堂的。母親在煤油燈下給我們釘新棉布衣服的鈕扣,父親則掏出嶄新的角角票,給我們發「壓歲錢」。一家老小圍著一籃瓜子,邊嗑邊拉家常。瓜子像話題一樣無窮無盡,話題像瓜子一樣可口可心。
上世紀80年代,除夕守歲變成了守「春晚」。晚上8點鍾不到,全家人就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視機。當聽到李谷一、毛阿敏美妙甜潤的歌聲時,當看到趙本山、宋丹丹滑稽可笑的表演時,當欣賞牛群、馮鞏唇槍舌劍的功夫時,全家的快樂無以言表。
長大後漂泊在外,回家過年就寄託著父母殷殷的期望。有年冬天特別冷,年關之際下了大雪,母親老早便在回家的路口張望。直到晚上我才趕回家,熱氣騰騰的水餃還沒吃完,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便已響起。女兒像當年的我一樣站在冷風里仰著小臉望著耀眼的煙火,笑容明媚。
生活中,有的東西會輕而易舉地忘記,有的卻銘記一生,春節的記憶與溫馨,我將永遠珍藏。
大理過年喜做「殺豬客」
作者:魏向陽(雲南)
雲南大理白族地區過春節很講究。那時過春節給我留下較深印象,除了穿新衣放鞭炮吃元宵之外,便是做殺豬客、吃殺豬飯。按照習俗,每年臘月中下旬,每家每戶都要爭取宰殺一頭半頭的年豬,以解決一年吃肉用油的問題。之所以有殺半頭年豬的說法,是因為那時農民養豬要先交上國家食品部門的征購任務,而後自己才能殺豬吃肉,有的人家吃飯穿衣都成問題,養幾頭肥豬就更難。即便如此,應節氣也要宰上一頭,上交半頭後,另外半頭留下請幾桌客,這時幾乎所剩無幾的豬肉再做成臘肉臘油供一年食用。
做殺豬客,對於我們小孩子來說最為幸福。那是因為一則能在吃肉機會不多的年景里得以飽餐幾頓;二是剛宰的豬肉新鮮,白族農家地道的火燒豬肉噴香撲鼻,那些傳統待客的酸菜炒肉、豬血青菜芋頭湯等等,讓我至今回想起來都垂涎欲滴……殺年豬剩下的部分除製成臘肉,就是做成酥肉、粉蒸肉等白族人家過年待客「土八碗」的家常菜,豬頭、豬腳就做成豬腳凍等特色風味菜。
而今30多年過去,大理也和祖國各地一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變化。過年才殺豬吃肉的老皇歷早已過時,做殺豬客的機會越來越少,偶爾碰上圖的已不是大吃大喝,而是新鮮口味了。日漸豐富的娛樂活動也充實了過年的內容,殺豬待客再也不是主要的節目了。
豫東兒童「鞭炮樂」
作者:任國征(北京)
我的家鄉豫東平原,從臘月廿三的祭灶節到正月初五的「財神生日」,鞭炮都會時刻伴隨著小孩子。一般是爸爸給我們兄弟每人買一盤大約50響的小炮,然後長輩會送一些。這時,我就會根據數量計算好每天放多少個。
我們家沒有「守歲」的習慣,睡覺時放「三聲關門炮」作為熄燈哨。「一年一個好,誰家起早誰家好」,差不多凌晨三點多鍾時,爸爸又會放「三聲開門炮」讓大家起床。這時是絕對不能「賴床」的,否則一年都會很懶散。起床後,我們幾個喜歡坐到灶台旁和爸爸一邊燒柴一邊聊天。爸爸這時喜歡給我們講些爆竹的來歷,講些「人要實火要虛」等簡單卻重要的道理。講著講著,鍋燒開了就下餃子。一年中最大的一盤炮就要在這個節骨眼上燃放。吃完餃子天還未亮,「拾炮」,就是撿一些還沒有燃放的小鞭,成了我們小孩子的頭等大事。大家就好像賽跑一樣,從村東跑到村西,從村裡跑到村外,每個小孩都樂滋滋的。
有趣的是,由於我們那裡「景年」(喜歡年)和「熱炮」(喜歡炮)給幼年的我留下深刻印象,我漸漸因為「開門炮」養成了早起的習慣,因為「拾炮」形成了晨練的習慣。現在的我仍然堅持早起或工作或習武,神清氣爽,可謂過年習俗所賜。
前些年當我孤身在廣州、芝加哥和北京過年時,我總會給河南商丘老家打電話。聽聽電話那頭下餃子時的鞭炮聲,似乎就感受到了濃濃的鄉情和親情,眼裡淚花隨之泛了起來。
搜狐博客:雲城居士
小時候,我們最盼望的就是過年,因為過年不僅僅是紅火熱鬧,更重要的是能吃上許多平時吃不上的好東西,還有許多至今留在我們記憶深處的富有鄉土氣息的年味的習俗。
(一)忙臘月
我們這地方有句俗語「大臘月借笄蓖」,意思是每家每戶都在忙臘月。忙啥?主要是准備過年的吃的。過去,人們比較窮,平時吃不上東西,所以一進入臘月,都要准備一正月的吃的。把做好的都放到一個大瓮子里,等到正月里吃,因為我們這地方講究正月里不做新吃的,取光景後沉之意。
才過了臘八就開始忙起來了,每天少則蒸一鍋,多則兩三鍋,種類繁多,有豆餡的窩頭,有棗山,有花糕,有錢龍,有面藍……不一而足。這其中有很多講究,比如,棗山,其實與山沒有一點關系,就是用棗蒸的花饃,只是個大了些,但我們村裡家家戶戶都要有,取「早早起山」(發財)之義,除夕之夜,要把它供在灶王爺前面;又如,「錢龍」,一般是給男孩子的,一個大棗餅上盤著一條面龍,龍的嘴裡銜著一枚硬幣,要等到二月二的時候才吃,大人希望孩子們長大後能多掙錢,故名「錢龍」……其它的東西都各有含義。
這些一直要忙到年底,到除夕這天,就是打掃院子、包餃子、貼對聯,就等過年了。
(二) 過大年
真正的過年,是從除夕這天開始的。當貼好對聯,吃完午飯,全家就著手包餃子,這是每家每戶必不可少的,也是每年必不可少的。麻利的人家早早包好餃子,晚上一家人就是看春晚,我家的營生多,往往是一邊包餃子一邊看春晚,但這是現在。在我小時候,我們村裡還沒通電,更不要說電視了,除夕夜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熬年」,這大概與「年」的傳說有關吧。
所謂「熬年」,其實就是熬夜,有的地方叫「守夜」,從除夕一直到早晨的「接神」。據老人們講,誰能熬年誰來年就會交好運。平時老百姓節儉,晚上早早就吹燈睡覺,但除夕夜,要點一夜的燈,我也不知道是為什麼,猜測是圖吉利吧。記得有一年,我也要「熬年」,母親說,你這么小,哪能熬得住,快點睡覺吧。我不聽,執意要「熬」,母親也沒辦法,任我,她與父親睡覺了。我坐在炕頭,盯著油燈,不大一會,就迷糊得堅持不住了,一吹燈,到頭便睡,醒來已是第二天早晨。看到母親有些生氣,說誰讓你把燈吹滅的,屁也不懂……好在是大年,沒有多說我,但我知道母親心裡不太高興,因為除夕夜黑燈瞎火的不吉利。
除夕夜的另一重要的事就是「安神」,據說眾神臘月二十三上天匯報凡間的情況,除夕這夜又回到了人間,所以人們要照顧好神。當母親把第二天吃的安頓好之後,在睡覺之前,要到院子里放幾個炮,就是「安」了「神」,這之後就不能隨便走動了,只能安安靜靜地入睡了。如果要「熬年」也只能只能靜靜地呆在屋子裡。
大年這天,早晨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接神」,誰家最早誰家就有福,所以,村子裡人們就像比賽似的,都要早早「接神」。其儀式還有點神秘色彩,一起來,不能有大的動靜,要先把手洗得乾乾凈凈,以示對神的尊重,洗手的時候絕對不能把水灑在地上,否則不吉利。接著要把街門打開,這樣神才能進來,然後放幾個炮,就算把神接來了,接下來就是吃大年的早飯。
吃完早飯,就該出去拜年了。首先是去本家的長輩家,所謂拜年,也就是問個吉祥,說些「過年好」之類的吉祥話,然後再去其它親朋好友家。一上午就這樣過去了。
年味依舊
作者:李士心(河南杞縣)
「臘八,祭灶,年節來到。」不知這是多少代傳承下來的順口溜。與舊時相比,雖然現在過年無需怎麼忙活了,但年三十包好餃子,在鞭炮聲中把門神貼上,然後下餃子吃團圓飯,老人給小孩分壓歲錢,則是至今不變的。在我的記憶中,吃團圓飯之前,不少人家的主婦還要於當院擺上供桌,跪拜禱告,祭天地,祭祖宗。
吃過團圓飯,把初一早上下餃子的水添到鍋里,放上箅子,餾上饅頭,就開始守歲。「除夕關門三聲炮,初一開門三聲炮」,三聲炮過後才生火下餃子——這是今昔相循的。下餃子時是不能弄出聲響的,而餃子出鍋時則要大鳴鞭炮。餃子出鍋後,先給自己的父母、叔伯,附近的長輩送一碗。因為街坊鄰居姓雜,給長輩送餃子是不分姓氏家族的,這是我們村的一個傳統。
吃過新年餃子,晚輩的要去給長輩的拜年。說是拜年,並非像舊社會那樣磕頭下拜,只是問問安、說說話、道道情而已,求得一種溫馨和睦、相敬相愛的氛圍。接下來,過年就進入另一個高潮——走親戚:初一,干兒乾女到乾爹乾娘家去;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娘家;初三,故了爹娘的出嫁女兒回娘家給爹娘上墳;初四日起,其他各種親戚開始走動,直到初七八,放眼望去,路上依然車來人往,好不熱鬧。
十三晚上試燈,小孩開始挑燈籠,連挑三晚;小年節晚上家家戶戶開始送燈。「十五年節十六節(過)」,十六早上,在太陽沒出來以前,要烤霉氣火——「前烤烤,後烤烤,出門拾個大元寶」;過去,姑娘媳婦還要到地里拔豆茬——「拔,拔,拔豆茬,金子銀子往家爬。」多吉祥啊!
十五十六晚上放宮燈,是極熱鬧的;十七晚上老鼠嫁女,家家戶戶都不點燈,則是極寂靜的。——到此,年才算真正過完了。
撫今追昔,我覺得在我的家鄉,一些老傳統老習俗,不僅有所繼承,也有所改變。但是,那種古已有之的溫馨的年味,卻依然在過年的點滴之中傳承,讓人感覺到那種相識的溫暖。
忙 年
作者:咸慶英(山東費縣)
記憶中,小時候每到過年,大人們就忙得團團轉。
母親和奶奶忙著做吃的。一進臘月,就在院子里支起鏊子烙煎餅了,兩個人一個燒火一個烙,一烙烙好幾天,烙高高的幾大摞,放在盆里、蓋頂上,用包袱蒙著,可以吃到二三月里。烙完了煎餅,還要做豆腐、生豆芽、蒸年糕。做豆腐和蒸年糕要先把豆子和小米用石磨磨成漿,母親忙不過來,就喊我和哥哥幫忙推磨,我們邊推邊在磨道里打打鬧鬧,再冷的冬天也感覺不到冷。這些還不夠,還要烀海帶、炸年貨、剁一盆又一盆的餡子。烀好的海帶像曬衣服一樣,滴溜八掛搭在院子里的曬衣繩上;炸貨有滿滿的一大筐子,想起來就悄悄地去捏一個吃。有一年,我們家還和二叔家合夥買了一掛豬頭下水,父親和二叔忙乎了一整夜,才收拾好,冷了一大盆豬頭凍……
父親忙著一個一個去趕年集。年集五天一個,父親趕完了東庄的,趕西庄的,把母親釘的蓋頂和他自己編的筐拿到年集上賣掉,再從年集上買回過年用的東西,有細長的帶魚、大捆的海帶、筷子、碗、鞭炮、敬天用的火紙和香,還有燒香用的小瓷罐子等,還少不了給哥哥買的小豆炸、鞭炮,我戴在頭上的彩紙花,外加柿餅、黑棗、瓜子等吃的東西,年景好的時候,我們還會有一身新衣服,每人手中多一個一拽吱吱叫的小泥狗或一隻迎風突突轉的小風車。
那時候,一年到頭都是省吃儉用的,過年給我的感覺,就是把一年該吃該用的東西都省著,留到那幾天來享用。所以,小時候總是盼啊盼啊盼過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過年有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
現在,過年再沒那麼忙碌了,因為生活條件好了,天天吃的穿的都像過年,也因那些食品都可以方便地買到,不必非自己動手不可。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年味淡了,看看桌上的食品、看看年集的規模、看看過年時街上娛樂的人們,都比過去更豐盛、更喜慶、更熱鬧。也許,不是現在的年味淡了,而是在豐衣足食的今天,人們的生活更豐富了。
懷念舊時春聯
作者:賈清彬(河北保定)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提起年味,總讓人想起大紅的春聯。這些春聯,貼的地方不同,內容也有所不同。比如「忠厚傳家久,耕讀繼世長」適合貼在大門上;「人口平安」則貼在中堂;門外的牆上或樹上換做是「抬頭見喜」。對聯所到之處無不洋溢出歡樂喜慶的氣氛。記得那時的年三十,一早就開始寫春聯。爺爺讀過幾年私塾,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我在旁打下手。大年初一拜年,人們要看誰家的春聯內容好、字漂亮。直到我外出多年,回家過年仍然保留著寫春聯、貼春聯的習慣。
而今回到農村,卻很少見到人們自己寫的春聯了。城裡人貼的則是印刷品的春聯,雖然精美,但是少了溫情和趣味。真是懷念舊日的春聯之趣。 http://wenku.baidu.com/view/3bae70320b4c2e3f572763b3.html http://wenda.so.com/q/1361484793069952 http://wenku.baidu.com/view/25a72e2be2bd960590c67754.html
3、幼兒園大班教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激發幼兒探索種子奧秘的興趣。
2、引導幼兒在認識各種種子的基礎上,了解種子的生長和作用。
3、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觀點,發展幼兒的觀察、分析能力、動手能力。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養成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良好素質。
活動准備:
1、收集各種種子(黃豆、綠豆、赤豆、黑豆、白芸豆、花芸豆、花生、瓜子)
2、蘋果、梨子、石榴、刀四把、石磨六個、白紙、木棍、水
3、種子生長圖、音樂磁帶
4、食物「豆漿」一袋
活動過程:
一、游戲環節
1、問好:嘿!小朋友好,我是李老師。今天一起來到智慧屋,我們的口號是:「智慧樹下智慧果,智慧樹下你和我,智慧樹下做游戲,快樂多又多。
2、游戲「公雞頭、母雞頭」
二、引導幼兒觀察種子,了解種子的特徵
1、秋天,兔媽媽收獲了許多的豆寶寶,它想請你們去玩一玩、摸一摸、看一看,它們是什麼豆寶寶?長得什麼樣?有什麼不同?(幼兒觀察種子)
2、提問:請你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這些豆寶寶是什麼樣子的?象什麼?
3、問:「這些豆子都是一樣嗎?那些地方不一樣?
4、除了你們發現的XX不同,還有歲枝哪些是不同的?
5、師小結:我們剛才說的豆寶寶有個好聽的名字叫種子,它們是各種各樣的,有的顏色不同,有的大小不同,有的形狀不同,很有趣。
三、了解種子的生長
1、說了種子的特徵,你猜猜種子是長在什麼地方的?(幼兒猜想)
2、誰說說你知道書上的種子有哪些?(板栗、松果、白果)
3、誰說說你知道泥土裡的種子有哪些?(花生、土豆)
4、誰說說你知道藏在果實里的種子有哪些?(蘋果、梨子、石榴)
5、到底種子怎麼長大的呢?(師出示種子生長圖,幼兒講述)
6、師小結:種子是種在地里,生根、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又長出新的種子的,真奇怪。
7、那我們用自己的身體動作一起來表演(放音樂,師幼互動)
四、探索「種子變變變」,了解種子的作用
1、師:老師這有一袋豆漿,你知道它是怎麼變的?(幼兒答)
2、那老師變給你們看看(師示範磨豆漿)
3、師說:「除了黃豆可以磨成豆棚雀備漿,你們還知道其他種子還有什麼用?
4、幼答:瓜子好吃,你還知道哪些種子可以吃?
芝麻榨油,你還知道哪些種子可以吃?
5、師小結:種子除了可以做成食品、做葯給人治病,榨油,還可以種植,有的人還動腦把它們做成工藝品來美化打扮我們的生活。
五、幼兒操作,嘗試尋找種子的新秘密
1、幼兒分小組活動(教師提要求)
2、A磨豆漿
B在果實里尋找「種子」
C瓜子榨油
D為豆子磨粉
3、教師評價
延伸活動:
請食堂里的工作人員為小朋友加工豆漿。
小網路:種子一般由種皮、胚和胚乳3部分組成,有的植物成熟的種子只有種皮和胚兩部分。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欣賞散文的語言,感受散文美的意境。(重點)
2、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並以繪畫形式表達自己對散文的理解。
3、嘗試用詞彙仿編散文。(難點)
4、通過傾聽教師對圖書書面語言的朗讀,提升依據畫面展開想像並用較豐富的語匯進行表述的能力。
5、讓幼兒大膽表達自己對故事內容的猜測與想像。
【活動准備】
1、散文配樂:舒曼《鋼琴弦樂三重—88號幻想曲》。
2、課件《七彩風》。
3、幼兒做畫用紙每人一張、油畫棒每人一盒。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1、鏈毀小朋友們知道風是什麼樣的?
2、風吹過的時候會有什麼變化?
3、你們見過有顏色的風嗎?它吹過的地方就會變顏色,你們相信嗎?
二、欣賞散文,感受散文的意境。
1、整體欣賞,欣賞配樂詩朗誦《七彩風》。
師:聽了散文以後你有什麼感覺或者你有什麼想法?
2、逐幅出示圖片,教師完整朗誦。
師:散文裡面講到有顏色的風吹過的地方都會變顏色,我們一起來看看圖片,是不是真的是這樣?
3、教師通過提問,幫助幼兒理解和感受散文的意境。
提問:散文中有什麼顏色的風?紅色的風吹到了什麼地方?它把花園里的紅花吹得怎麼樣了?黃色的風吹到了什麼地方?它把菜園里的菜花吹得怎麼樣了?……
4、再次欣賞散文,理解散文所包含的情感。
師:七彩風真美,把大地打扮得那麼漂亮。小朋友們和老師一起來朗誦一遍散文,感受一下七彩風的美好,怎麼樣?
5、嘗試仿編散文。
師:小姑娘睡著了,做了一個七彩的夢,七彩的風輕輕地吹著,它來會吹向哪呢?請小朋友來做一回七彩風,你想吹向哪裡,把它變成什麼顏色?(幼兒自由發言,教師整理,師幼同讀)
三、幼兒自由繪畫創作。
師:原來風有那麼多的顏色,現在請你把你想到的七彩風用筆畫下來。
四、集體評議幼兒的作品。
師:小朋友畫的很好,現在老師請幾個小朋友來說說他畫的七彩風的故事。
五、總結評價。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目標明確,符合《綱要》的教育目標,根據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和原有經驗來制定,但缺乏情感方面的體驗,如在目標中加入使幼兒感受散文詩七彩的風給大自然帶來的美,更能體現語言活動中情感的體驗,更具可操作性。
小網路:七彩,拼音qī cǎi,七種顏色,包括赤、橙、黃、綠、青、藍、紫。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活動目標:
1.了解秋季的特徵,認識秋季的花草樹木、果實和種子。
2.學慣用優美的詞句描繪圖片內容、概括秋季特徵。
3.在教師的幫助下創編散文,體驗創編活動的成就感。
4.願意分角色表演簡單的故事情節。
5.通過觀察圖片,引導幼兒講述圖片內容。
活動准備:
1.課前帶孩子們到大自然中去尋找秋天的足跡。
2.秋天的花木果實的照片若干張。
3.西瓜、荷花、柳樹的圖片。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
師:現在是什麼季節?你看到周圍都有哪些變化呢?
2.尋找秋天的圖片,嘗試用一個優美的詞語形容圖片的內容。
師:你找到的是什麼?請你用一個好聽的詞形容圖片上的內容。
(請8-10名幼兒到前面說一說,然後將圖片貼到黑板上。)
3.圖片分類。
師:黑板上已經有了這么多的圖片,他們想和自己的好朋友在一塊兒呢。
(先將黑板上的圖片進行分類,然後請其餘的幼兒按類別將自己的圖片送到相應的地方。)
4.根據圖片的類別,嘗試用一句好聽的話概括秋天的某個特徵。
指導語:看,秋天的花兒真多呀,有白色的菊花,紅色的一串紅······秋天是一個什麼樣的季節呢?
……
5.教師幫助幼兒將優美的詞句編成散文。
師:如果把剛才小朋友說的話連在一起,就能變成一篇好聽的散文。
(1)教師朗誦散文。
(2)幼兒集體朗誦。
(3)為散文起一個好聽的名字。
6.結束活動。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活動設計思路:
新年是孩子最開心的時候,周圍的環境因為這個節日的到來發生了變化,帶給了成人很多快樂的期待,也同樣帶給孩子快樂的因素。對於這些孩子來說,和老師、小夥伴一起製作新年禮物,布置自己的班級,迎接新年的到來,是件非常快樂的事情。在畫畫、布置的過程中體會到和幼兒園的夥伴一起過節的快樂。
本次活動我創設了一個自己包裝禮物的情景,通過送禮物à造型;包禮物à塗色;裝燈、點燈à油水分離;將美術的表達表現融入情景,使幼兒在快樂的包裝禮物的過程中感受表現方法帶來的色彩美,以及節日的`氣氛美。
目標:
1、通過觀察實物或圖片,嘗試畫出自己選擇的圖象
2、運用油畫棒和水粉色表現強烈的色彩,感受節日快樂的氣氛。
准備:
1、師生共同收集各種新年裝飾物(實物、照片、或畫片)
2、油畫棒;大紅、翠綠、檸黃與黑色水粉色。
過程:
一、 欣賞討論有關新年的話題
1、 談論新年:什麼節日快要到了,人們是怎樣迎接新年,你看見大街上、綠化地帶、商場里里外外等地方是怎樣打扮節日的,你覺得什麼地方最漂亮------
2、 教師出示各種新年裝飾物,和幼兒一起欣賞討論:我們准備了那些新年禮物?你最喜歡的是什麼?
二、 共同試畫一個新年禮物
選禮物:教師用一支油畫棒畫出一個由幼兒選擇的難度較大的圖象(中班可選擇五角星、松樹等多個圖形組合的圖象,大班可選擇新年老人、小天使、雪橇等結構比較復雜的圖象)。
包禮物:幼兒共同選色,輪換著調換油畫棒的顏色,把禮物一圈圈的「包起來」。
裝燈:繼續調換油畫棒的顏色在背景處運用短直線「裝彩燈」。
點燈:天黑了,開燈了(用黑色水粉在背景處塗色),禮物也閃閃發光(用其他水粉色塗在禮物內)
三、 繼續欣賞,嘗試作畫
我們一起來作一張新年禮物圖畫!
1、 自選新年禮物,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兩到三個(但不要太多,否則會太小而看不清楚),可以畫已有的樣品,也可以畫自己想像的新禮物。
2、 鼓勵幼兒邊畫邊觀察,對沒有把握畫出的部分要多看多想(究竟是什麼樣的?該怎麼畫?)也可以作局部的改變,不必拘泥與實物相仿。
3、 點燈時需要一些耐心,要使幼兒體會燈越多才會使夜晚越美麗的道理。
四、 感受節日的氣氛
1、 以新年音樂為背景,伴隨幼兒用水粉塗色,音量隨人數增加由輕到響,創造歡快熱烈的節日氣氛。
2、師生共同運用自製禮物和實物圖片進行環境布置。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5活動目標:
1.通過感知圖片含義,在理解圖片內容的基礎上學習朗誦詩歌。
2. 進行簡單的詩歌仿編活動。
活動准備:
1.「秋」字的圖片
2.秋天(春天)是三本書的大圖片各一張
3.詩歌內容小圖片;供幼兒創編詩歌的內容小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用「秋」字引出課題。提問:
1. 你們認識這個字嗎?
2. 一說到「秋天」你們會想到什麼呢?
(教師引導孩子從氣候的變化、大自然中植物的變化,動物的變化中尋找秋天的特徵)
二、理解詩歌內容
1.出示小圖片,讓孩子找一找哪些圖片是屬於秋天的,把它們放到「秋」字下面。
2.出示秋天是三本書的三張圖片。請幼兒根據大圖片的內容給小圖片分類。
3.師幼一起梳理,知道為什麼要這么分類。並學習詩歌中的相關詩句。
三、學習朗誦詩歌
1.教師完整朗誦詩歌。通過提問,幫助再次理解詩歌。
2.集體朗誦詩歌幾次。隱藏幾張小圖片朗誦。
四、仿編詩歌《春天》
1.教師提出仿編要求:還是同樣的三張大圖片(出示大圖),結合剩下的小圖,另外再加幾張適合幼兒仿編的小圖。
2. 幼兒給圖片排列,集體說一說排列後的圖片內容。
附: 詩歌《秋 天》
秋天是一本彩色的書,
紅色的是蘋果,橙色的是桔子,黃色的是鴨梨、紫色的是葡萄。
秋天是一本會笑的書,
石榴笑了,咧開了大嘴巴;小朋友笑了,酒窩圓又大;
秋天是一本會唱的書,
秋風嘩啦啦,秋雨唰唰唰,小燕子嘰嘰嘰向南飛,小青蛙呱呱呱尋找過冬的家。
4、荊州人過春節的習俗
小年 祭灶神(16張)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除此之外,還有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在一周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蒸花饃(19張)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蒸花饃 臘月二十三後,家家戶戶要蒸花饃。大體上分為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類型。前者莊重,後者花梢。特別要製做一個大棗山,以備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這往往是民間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一個花饃,就是一件手工藝品。 寫春聯 臘月二十三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見的神聯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貼春聯(20張)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五穀豐登 ,六畜興旺」;「米面如山厚,油鹽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單聯,如每個室內都貼「抬頭見喜」,門子對面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沖天」,院內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吃灶糖 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製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能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微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 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 掃塵 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中國人民素貼年畫(19張)有的傳統習慣。室外屋內,房前屋後,徹底進行打掃,乾乾凈凈迎新春。「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臘月廿九、大年三十
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農歷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除夕」。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是人們辭舊迎新的日子。由於農歷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這一天常常不論是二十九還是三十,習慣上都被稱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夜飯(農歷一年中最後一頓飯),年夜飯以後有發壓歲錢和熬年夜(守歲)的習俗,表示從農歷本年的最後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置天地桌 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接神習俗。天地桌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主要為接神使用。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因為平時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要對神佛大酬勞一次。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受祀的偶像大都是臨時性的,如「百分」,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畫冊;「天地三界十八佛諸神」,一張用大幅黃毛邊紙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碼;福祿壽三星畫像等。以上諸像有的接神後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則須到破五、甚至到燈節才焚燒。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於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於院中。 吃年夜飯 看春節聯歡晚會(6張)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算盤聲和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看春節聯歡晚會 雖然這並不是一個古有的習俗,但進入80年代後,由於電視的普及,春節聯歡晚會成為中國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盛宴」,每年全球都有超過十億人通過電視或者互聯網收看春晚。 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年年有餘(5張)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接神 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一。有的子時一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後方接。祭灶後,諸神都回天宮,不理人間俗事,到除夕子時後,即新一年來臨時,又降臨人間理事。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長者主持。因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於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帶領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禮畢後,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後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焚燒,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 踩祟 接神後,將芝麻秸從街門內鋪到屋門,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聲,稱為「踩歲」,亦叫「踩祟」。由於「碎」與「祟」同音,取新春開始驅除邪祟的意思。 接財神 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表示歡迎財神降臨,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要說些吉利話,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之類的口彩。 另外,有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鬍子,身上背黃布袋,裝扮財神爺的模樣,後面跟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散發財神爺像,以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等一堆討吉利的話,直到主人歡歡喜喜地接過財神爺像給他們分些錢,這些人才連聲道謝,更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的戶家。
正月初一
放爆竹(11張)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 新年的初一,男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占歲 壓歲錢(17張)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於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後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後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後代由占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 飲屠蘇酒 屠蘇酒是一種葯酒。在古代習俗中,元日全家飲屠蘇酒,以祛不正之氣。製作屠蘇酒的方法是:用大黃一錢,桔梗,川椒各一錢五分,桂心一錢八分,茱萸一錢二分,防風一兩,以絳囊盛之懸於井中,至元日寅時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致。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長大,先飲酒以示祝賀,而年長者過一年少一年,後飲以示挽留。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說的就是這種風俗。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北方地區為正月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回娘家(15張)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祭財神(北方)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里,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裡,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 燒門神紙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並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穀子生日 民間以為正月初三為穀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小年朝 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貼「赤口」 在中國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貼「赤口」(禁口),認為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謂「赤口」,一般是用約長七八寸、寬一寸的紅紙條,上面寫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話(格式:「公元一九九四年歲次甲戌正月初三日當對神前香火前門釘斷四方男女赤口賊盜火星一切禍災歸天大吉大利」),貼在前門和後門的門頂上,另外有一張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兩天積下來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則,等於把家中的金銀財寶向外流一樣。總之,貼「赤口」,是使人們心理上覺得一年到頭都能出入平安,不與人發生口角或各種不幸的災難,家中多多招財進寶,萬事如意。 「送年」 一般晚上舉行送年儀式,是送諸神和祖先回天。
正月初五
財神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 民間有吃餃子的習俗,寓意著招財進寶。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北方叫「煮餑餑」)五日,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兩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古時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 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祭財神(南方)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裡,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 送窮 正月初五「送窮」,是中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窮神)。窮鬼,又稱「窮子」,相傳窮鬼乃顓頊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爛衫,喝稀飯。陝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為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中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股票市場也是在這一天開市。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是人日,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送火神(20張)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之後,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熏天」 民間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一種熟肉食品),並在庭院攤煎餅「熏天」。 吃七寶羹 七寶羹是用七種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時候食用,以此來取吉兆,並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各地物產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別。廣東潮汕用芥菜、芥蘭、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蔥、芫茜、韭菜加魚、肉等;台灣、福建用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蔥兆聰明,蒜兆精於算計,芥菜令人長壽。 送火神 在山東半島,正月初七這天還要「送火神」,孩子們選一根兩米左右的木棒,用麥秸將其綁住,這就是所說的「火神」。黃昏時分,在家門口點著「火神」的一端,孩子們抱著「火神」的另一端跑向離家較遠的地方,直到燃燒殆盡為止。這個活動寓意於將「火神」送出家門,一年之內家裡沒有火災,平平安安。
正月初八
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這一年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順星 順星又名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們無論是否去廟里進香祀星君(即順星),等天上星斗出齊後,各家都要舉行一個順星的祭祀儀式。祭星時,要在案頭、灶台、門檻、鍋台等處各放一盞「金燈」(黃燈花)中國結(16張)並點燃,叫「散燈花兒」,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結束後,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頓元宵。 放生祈福 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動,就是把家裡養的一些魚、鳥拿到外面,放歸野外。 明代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記載說:「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籠禽雀、盆魚蝦、筐螺蚌,羅堂前,僧做梵語,數千相向,縱羽空飛,孽著落屋上,移時乃去,水之類投皇城金水河中網罟筍餌所希至。」 初八放生,不僅體現了古人尊重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品德,也表達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間各種生物興旺發達的美好願望。
正月初九
正月初九是天日,傳說此日為天界最高神只玉皇大帝生日,俗稱「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稱之為「元始天尊」,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他是統領三界十方諸神以及人間萬靈的最高神,代表至高無上的「天」。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正月初十
十,諧音「石」,因此初十為石頭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日早晨,以繩系罐鼻,由十個小夥子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正月十一
元宵節(20張)「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請子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5、有什麼故事推薦?
兔媽媽有三個孩子,它們分別叫:紅眼睛、長耳朵、短尾巴。
有一天,兔媽媽要去森林裡采蘑菇,預備迎接新年,還要去百貨商場給三隻小兔買新年禮物。臨走前,她對三隻小兔說:「孩子們,你們在家一定要關好門,等媽媽回來了才能開門,知道了嗎?」「知道了。」小兔們齊聲回答。
兔媽媽出門了。小兔們關好門,玩起了游戲。「玩什麼呢?」紅眼睛問。「玩抓人好嗎?」「好,好。」短尾巴和長耳朵贊同道。 「一二三,開始。」「快快跑,快快跑」紅眼睛快樂地叫道。「啊!它快要追上來了。」長耳朵尖叫道。
這時,小灰狼路過小白兔們的家,聽到了他們的歡聲笑語,走上前敲了敲門問道:「小兔們,我能進來和你們一起做游戲嗎?」「你是誰?」小兔子們問。「我是小灰狼,我想和你們一起做游戲。我沒有惡意的。」紅眼睛說:「好吧,我們相信你。」說著,短尾巴打開門,把小灰狼帶了進來。大家又玩起了游戲。
過了一會兒,兔媽媽回來了。兔媽媽說:「孩子們,我回來啦,看看我給你們帶了些什麼。」「媽媽,媽媽,小灰狼來我們家做客,讓他和我們一起過年吧!」「好的。」媽媽笑著點點頭。
「孩子們,我給你們帶了一些禮物。」說完,兔媽媽把禮物一份一份地發給小兔們。小兔們快樂極了。長耳朵得到的是一個氣球,短尾巴得到的是一輛小汽車,紅眼睛得到的是一輛小火車。可是,小灰狼兩手空空。所以大家都把自己的禮物送給小灰狼。小灰狼連聲說:「感謝,太感謝你們了,我從來沒有得到過這么多禮物。」 【猴子生閑氣】
一隻猴子非常愛生閑氣,猴子看到老牛頂著烈日在田地里農作,猴子生氣的說:「你這只老牛真是傻,現在正是太陽毒辣的時候,你怎麼不先躲起來乘涼,等到太陽陰涼一些的時候在出來農耕。」
老牛沒有聽取猴子的意見,還是頂著烈日工作,猴子生氣的走了。 沒走多遠,猴子就看見小貓在河邊釣魚,釣了半天一條也沒有釣上來,猴子生氣的對小貓說:「你釣了這么長時間的魚,一條也沒釣到,你還在這里傻坐的干什麼?」
小貓沒有聽取猴子的意見,還是繼續坐在那裡釣魚,猴子生氣的走了。
猴子來到小兔的家,看到小兔正在拔胡蘿卜,怎麼拔都拔不出來,猴子看著非常生氣,猴子說:「你這個笨兔子,既然拔不出來就不要拔了。」
小兔看著猴子說:「假如遇到困難就躲避,那麼什麼事也幹不成。」
猴子生氣的走了,回到家的猴子越想越生氣,最後把自己給氣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