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贈送禮物 » 古代拜師送禮

古代拜師送禮

發布時間: 2023-06-06 07:02:24

1、古代拜師禮儀有哪些?

一般拜師禮儀分成三個程序。

1、拜祖師、拜行業保護神。表示對本行業敬重,表示從業的虔誠,同時也是祈求祖師爺「保佑」,使自己學業有成。

2、行拜師禮。一般是師傅、師母坐上座,學徒行三叩首之禮,然後跪獻紅包和投師帖子。 

3、師傅訓話,宣布門規及賜名等。訓話一般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規,勉勵徒弟做人要清白,學藝要刻苦等。

(1)古代拜師送禮擴展資料

古代非常有名的拜師的故事之一就是程門立雪: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鑽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於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後,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

楊時那是已經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楊時同一起學習的游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游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游酢是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了。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眾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

2、古代拜師為什麼要送拜師禮?

古代拜師要送拜師禮的主要原因是,以前師傅是很少教授自己的學生的,只有送了拜師禮的人,才能夠成為師傅的子弟。師傅才能夠將自己的真正的絕活傳給自己的學生。探究的一般過程是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的,發現問題後,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對問題的答案作出假設.設計探究的方案,包括選擇材料、設計方法步驟等.按照探究方案進行探究,得到結果,再分析所得的結果與假設是否相符,從而得出結論.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確的結論.有時,由於探究的方法不夠完善,也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因此,在得出結論後,還需要對整個探究過程進行反思.探究實驗的一般方法步驟: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和資料分析法等.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藉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像機、攝像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科學的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時要全面、細致、實事求是,並及時記錄下來;要有計劃、要耐心;要積極思考,及時記錄;要交流看法、進行討論.實驗方案的設計要緊緊圍繞提出的問題和假設來進行.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外,其它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叫做對照實驗.一般步驟:發現並提出問題;收集與問題相關的信息;作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實施實驗並記錄;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調查是科學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調查時首先要明確調查目的和調查對象,制訂合理的調查方案.調查過程中有時因為調查的范圍很大,就要選取一部分調查對象作為樣本.調查過程中要如實記錄.對調查的結果要進行整理和分析,有時要用數學方法進行統計.收集和分析資料也是科學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收集資料的途徑有多種.去圖書管查閱書刊報紙,拜訪有關人士,上網收索.其中資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圖片、數據以及音像資料等.對獲得的資料要進行整理和分析,從中尋找答案。

3、古代文人拜師時需要帶的禮物叫什麼

古代文人拜師時需要帶的禮物叫「束脩」。

「束脩」就是一束肉乾,又稱肉脯,有點類似現在的臘肉。古時候肉是奢侈品,人們吃一次肉不容易。孟子生活的戰國時期,只有七十歲以上的老人才能吃上肉。因此,古時候把有地位的人稱為「肉食者」,就是這個道理。

孔子有雲: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悔焉。有教無類之胸襟寬廣,乃為後世之學不止。只要肯學習,並付出代價和努力的,老師都要給與教導,實與學生的自覺性等主觀能動性相關。

(3)古代拜師送禮擴展資料

古代行拜師禮時弟子贈與師父的禮物,除了束脩外,還有5種。分別是: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業精於勤;蓮子,蓮子心苦寓意為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為紅運高照;棗子,寓意為早早高中;桂圓,寓意為功得圓滿。

如今,沒有人把「束脩」作為學費交給老師,當然,更不提倡給老師送禮什麼的。然而,我們需要了解「束脩」一詞的來歷,它有利於我們閱讀古文,也讓我們了解敬重老師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4、古人拜師送哪六樣禮

徒弟長者向老師獻「束脩」之禮
六禮包含芹菜、蓮子、紅豆、棗子、桂圓、乾瘦肉條六種物件。
這「六禮」其實都有講究,
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業精於勤」;蓮子心苦,寓意為「苦心教育」;紅豆則含有「鴻運
高照」之意。棗子寓意為「早早高中」,桂圓意在「功德圓滿」,而最讓人驚訝的乾瘦肉條
則用以表達弟子心意

5、春秋時期,學生拜師要給老師什麼給作為見面禮?急

春秋時期,學生拜師要給老師「束脩」作為見面禮。

束脩,古代民間上下級、親戚、朋友之間相互饋贈的一種禮物。古代學生與教師初見面時,必先奉贈禮物,表示敬意,被稱為「束脩」。早在孔子的時候已經實行。唐代學校中仍採用束脩之禮,並由國家明確規定,不過禮物的輕重,隨學校的性質而有差別。

教師在接受此項禮物時,還須奉行相當的禮節。束脩的致送,表示學生對教師的尊敬。如:其以乘壺酒、束脩、一犬賜人或獻人。——《禮記·少儀》。受新生之束脩,頻為改換。——張鷟《監尹勤奏學生多無經業舉送至省落第並請退還本邑以激勵庶望生徒進益》(《全唐文》卷一七三)。

(5)古代拜師送禮擴展資料

束脩,歷來解釋不同。可以將它理解為「十條臘肉」。

弟子要拜師,總要有拜師典禮。所謂的拜師典禮,就是先向老師鞠躬,然後再奉上「束脩」,這樣,孩子才算是正式入門求學了。《晉書·慕容廆載記》、《唐摭言·兩監》、《寧海林貞婦方氏墓誌銘》中的「束脩」指的都是給老師送的見面禮。東西雖然不多,但已經能顯現出對老師的尊敬之情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送給老師的見面禮不一定就是「束脩」了,也可以用其他禮品來代替,如唐朝就有人送酒肉或者絲綢之類的東西,以代替「束脩」。東西雖然變了,但「束脩」作為給老師見面禮的名詞不但沒有改變,連後來給老師送的學費、酬金或者工資也都稱為「束脩」了。

弟子拜師,送上摯禮,是應該的;但是禮過重、過輕,都有失中道。孔子在對拜師禮的制定上,也表示了中道原則。

「十條臘肉」,是孔子規定的拜師禮。朱熹認為「束修其至薄者」,意思是這「十條臘肉」不算什麼厚禮。我以為「十條臘肉」可能也不算薄禮。「肉食者鄙」的說法,以及孟子對老人能夠吃上肉的社會的嚮往,說明肉類食品,不是常見的食品。

遠古物質並不豐富,恩格爾系數高,古人吃肉不易。但「十條臘肉」也不應該是了不得的厚禮,即使一般窮苦人家,稍作努力,還是應該拿得出這個摯禮,不然,孔門就不會有那麼多出身寒門、生平寒微的窮學生,如顏回、子路、卜商、冉求、仲弓、原憲、伯牛等。

孔子並不嫌貧愛富,相反,他堅持了「有教無類」的平等原則,將許多貧寒的弟子培養成了君子。那種動輒說孔子是貴族代言人之類的按斷,其實是極不負責任的說法。

《朱子語類》說到本章雲:「古人空手硬不相見。束修是至不直(通值)錢底,羔雁是較直錢底。真宗時,講筵說至此,雲:『聖人教人也要錢』。」說得有趣,可以參閱。

束脩在(西周)春秋以前就存在了。但也有不同意見,例如: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在談到孔子時,刻意比較了他與希臘大哲蘇格拉底這兩位老師的風范。結論之一是:蘇格拉底有教無類,並且不收學費;孔子也是有教無類,但是他曾公開聲明:「只要交了學費,我是沒有不教的。」

反而,我們看到「自......以上」的句法出現兩次,都是在《周禮·秋官司寇》里,原文是「自/生齒/以上」,亦即從「長出牙齒」(約一歲)以上的小孩,才可以登錄在戶口上。在此,明明指的是「年齡」。

那麼,孔子的意思可能是「自/行束脩/以上」了。古代男子十五歲入學,所備之禮即為束脩,行此禮之男子的年齡可用「行束脩」稱之。因此,東漢鄭玄為「束脩」所下之注語即是:「謂年十五已上」(見《後漢書》卷六十四,《延篤傳》注)。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