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花饃體現了以前人什麼的精神
1、咸陽花饅的歷史傳承
花饃又稱麵塑藝術,是咸陽地區一絕,它是關中地區民間傳統藝術文化的一個瑰寶,在農村流傳至今有千年之餘,除了食用外,還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同時也是研究咸陽民間歷史、民俗、雕塑、美學的重要的實物資料。
相傳關中地區民間有個習俗,那就是逢年過節、婚喪嫁娶以及其他喜慶節日,都要捏制麵塑以示慶祝。咸陽的花饃,大的氣勢宏偉,重約10斤,小的精巧玲瓏,重約半兩幾錢,形如豆粒,細若游絲,精緻好看,令人嘆服。很早以前,從年三十到正月十五,鄉村中到處可見互送禮饃的歡快場面,在關中地區的婦女幾乎人人都是製作禮模的高手,其中尤以年長的婦女技藝更是高超。這些農婦們捏啥像啥,虎就是虎,貓就是貓,且要求做的各有神氣。雖為靜物,卻有動感,就像活的一樣。
咸陽花饃和人生禮儀緊密相聯,有的以物言情寄託著人生的喜怒哀樂,有的禮尚往來,代代傳習,積習成俗。很早以前,在咸陽民間四時八節走親訪友,婚嫁迎娶表示祝賀,生兒育女以志賀喜,喪葬致哀都離不開花饃。人們將他們的情誼濃縮於小小的花饃之中。相傳農歷的春節、元宵節、端午節、重陽節,農村人幾乎家家都要用麵粉製作諸如人物、動物、花卉、翎毛、瓜果等花樣繁多、技藝精湛的花饃,這些花饃不僅充實了年節氣氛,而且增加了濃厚的地方特色。
花饃的製作工具很簡單,白面、剪刀、菜刀、梳子、紅棗等物,只要掌握好發面技術,按照式樣進行捏制,那麼一個鮮活的面模形象就會脫穎而出。咸陽的花饃大都用精麥發面,它通過用捏、揉、撥、粘等方法,用剪刀、梳子做細部及裝飾,蒸熟後上色點彩、然後晾乾,做成的花饃表面光亮,不易乾裂。常用花饃造型多樣,空中飛的,地上生的,水中游的無奇不有,無所不在。
千姿百態食文化,悠悠歲月花饃情。咸陽的花饃在向世人描述著關中大地的古老食品文化,反映著中華民族的根祖情源。細細品嚼這形色各異的花饃,似乎可以感受到我們祖祖輩輩人對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花饃傳達著一種濃郁溫馨的人性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一種久而不衰的地域文化信息,顯示著其獨特的傳統文化魅力。
2、河南一女子連夜蒸38個花饃送新婚妹妹,這花饃有什麼寓意?
花饃是由發酵的面團做出來的,寓意著“發”而蒸成花饃意味著“步步高升”,有著美好祝福的含義。河南一女子連夜蒸38個花饃送給自己的新婚妹妹,是因為妹妹38歲才出嫁,姐姐連夜做花饃,是希望妹妹以後的日子過得幸福美滿,一切都好好的。
做花饃時,饃上面的圖案大多數以神態自然的魚蟲花鳥、蔬菜水果、猴子等萬物生靈為主,表達了人么對祖先的祭祀、老一輩的祝福以及新婚夫婦的恭賀,也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嚮往。但是,不管什麼款式的花饃,它的內容都是象徵著吉祥如意,寄寓著人們深情而美好的感情。
隨著民間藝人對花饃圖案不斷地發明創造,現在有更多款式多樣的花饃,表達出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祝福和追求。很多地方的傳統是,逢年過節麵食當家,不管是小麥還是其它雜糧,不僅在日常生活中,在年節慶典中也很常見,是很重要的一項食物。吃著款式多樣的花饃,嘴裡滿滿的都是幸福感,在心靈手巧的花饃製作者手中兩下三下就能生動地表現出形態各異的花鳥動物,為節日增添了一絲喜慶的色彩。
花饃,還有一種說法是:在過去,天花和牛痘是威脅孩子生命的病毒,老百姓認為虎貓類的動物不會得天花和牛痘 ,因此千百年來,這些花饃製作成老虎小貓的模樣,也代表著人們祈求幸福和身體健康的心願。盡管花膜本身並不能存放很久,而且只是一種很普通的麵食,但是它作為一種藝術和文化卻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並且發展至今成為一種文明。面對這些造型奇特寓意豐富而又美好的花饃,我們不由得稱贊人類文明的力量。
3、花饃的來歷
面花俗稱「花饃」,在中國黃河流域和陝西關中農村流傳甚廣,它是民間一種食文化的傳遞和民間藝術的交流。面花既是觀賞性極強的食用品,又是反映民間風情的藝術品。是關中農村紅白喜事、四時八節饋贈親友的珍貴禮品。
面花內涵豐富,造型千姿百態、粗獷生動、誇張變體:有的富麗堂皇,有的潔白如玉;大的有一米多高,要用三四十斤面做成;小的則玲瓏剔透,只有幾厘米大。飛禽走獸、花鳥魚蟲、歷史人物、民間傳說,均在勤勞的農婦手中變成栩栩如生的藝術造型。
在地處八百里秦川,被譽為「面花之鄉」的華縣、合陽縣等地,村村戶戶的普通百姓家都能做一手漂亮美觀的「花饃」。華縣農村女兒出嫁娘家送的「大谷卷」花饃恰是由虎頭、龍身、魚尾巧妙而完美地組為一體,十分生動壯觀,形在像與不像之間變化,活龍虎現。澄城縣過春節要蒸雙魚、雙雞的墜燈饃、虎饃、棗山和十二生肖造型的面花。彬縣正月十五有「追婿看女」送面花的習俗。西府岐山縣民間「二月二」有送「花花」的風俗。合陽縣洽川清明節娘給第一年出嫁的女兒要送「娃女」面花。而清明祭祖的各種大型面花,要兩個人抬,頗為壯觀。端午節是看女的重要日子,娘家要給出嫁的女兒做一對娃娃插花。還有九月九重陽節,都是有娘家給新出嫁的女兒送花饃。 希望可以幫到你 望採納 謝謝
4、為什麼過十二要頂花饃
寓意是祝願孩子平安成長、長命富貴,借動物和花卉表達吉祥如意的美好祝福。
花饃,在山西人的生活中除了可以果腹,還有著傳承禮俗的重要作用,故而流傳「有饃就有事,有事就有饃」的說法。由此發展的麵塑將風俗民情融入其中,千百年來長盛不衰,成為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花饃,是一種傳統名點,因花式多樣而得名,體現了農婦們的心靈手巧和藝術想像,是古代勞動人民善良與純朴的藝術見證。花饃之所以能在山西流行,成為影響極為深遠的記憶味道,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當地產小麥,人們普遍喜食麵食。花饃不僅是飯桌上的主食,而且還參與供奉、祭祀等重要民俗活動,幾乎可以說它伴隨並見證了人的一生。
5、花饃藝術—來自千年前的蛋糕!
花饃,又稱為「面花,麵塑」,不僅僅可食,更是一種享譽中外的民間藝術品,表現了淳樸善良的農家婦女們的心靈手巧和藝術想像力。
花饃主要流行於山西、陝西等地,它起源於中國民間祭祀活動中用麵塑動物代替宰殺牛羊等動物的習俗,花饃的造型生動、誇張,製作精巧細膩。
花饃在民間約有1000多年的歷史,流傳於黃河兩岸,它的文化底蘊更為深厚,從過事上講:有紅事花饃(婚慶專用),白事花饃(殯喪專用),各種節日花饃,從形式上講:有動物、有植物、有人物、有傳承著的各種敬仰物花饃等,黃河兩岸的人們很早很早就用花饃語言文化有聲無聲的傳奇著一種真情。
在人們生活日益興盛的現代化時代,花饃這一傳承中國文明的形式,慢慢的將被歷史悄然無聲的淹沒,但在鄉間的花饃仍然存在於各地的風俗習慣中,如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祭奠祖先、老人過壽、小孩滿月等等,都有各類造型和不同用途,花饃作為我國珍貴的民間藝術,被評為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花饃的製作從麥子篩選、晾曬、加工開始:
1.首先選用今年剛收獲的新麥,新麥乾燥,潮氣少,而且磨成麵粉後,更加勁道有柔勁。不會在蒸熟時發生劇烈形變,導致成型失敗。
而且新麥也是迎接新喜,除舊迎新的意思。代表著廣大勞動人民迎來了新的收獲,家家有餘糧。
2.其次經過凝水、籮面、制酵、發面的步驟。
這幾步是花饃與普通麵食最大的區別點。和面的水中,要加入些許食鹽,這樣和出來的面,會更加勁道,有利於形狀的呈現。
發酵過程也極為的重要,要根據花饃的體積與各個部分不同的形態,軟硬程度,發出最適合的面團出來。
3.捏形的步驟。
捏形是花饃藝術最為精彩的部分。不同寓意的作品,不只在每位巧婦手中一點點的捏出,更是首先出現在她們腦海的記憶里,這種千百年的文化傳承,經過一代代母傳女,姊傳妹,使得民俗藝術不斷發展,鞏固,變化。
每位巧婦,對於這不同寓意的花饃,有著自己不同的理解。這往往會在逢年過節,花饃製作的日子裡,出現了無聲無息的比賽。在比賽中,心靈手巧的大姐,會受到家族德高望重的前輩的表揚,同時這也造就了民俗文化在鄉民的口耳中相傳至今。
4.蒸制、成型的步驟。
花饃的蒸制與普通的面點有所不同。花饃更加註意火候,注意成型時,要軟硬均衡。不僅要好看,還要注重其實實在在的可食性。
5.著色、插面花的步驟。
這是花饃最後的一個步驟,也是最重要的步驟。巧婦們將蒸熟的作品,進行一定時間的放涼,然後將五顏六色的食用色素,各式各樣的食物性裝飾品與花饃本體之間,進行最後的著色,點綴。
本來只有形狀,稜角,樣子的白面饃饃,經過人為的食用性的「化妝」,將其所代表的民俗寓意,從自己的腦海里,呈現給各個賓客。
藝術本來就源自於生活中。每一位從早忙到晚,全心全意為了親手製作的花饃作品的巧婦們,她們正是中華民族傳統民俗藝術的傳承者。
藝術的本質是豐富生活,是為了祈禱上天,保佑族群的平安。而今天,花饃藝術正是對未來生活美好憧憬的心聲。
【虎娃】過周歲送給小孩子
6、中元節為什麼要吃花饃
中元節吃花饃是民間習俗,是寄託老百姓心願的一種方式,在晉北地區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
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
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面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餘。
這些麵塑蒸熟以後,再經過五色著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稱為絕佳的手工藝品。
7、花饃的寓意和由來是什麼?
花饃,也稱「面花」 ,是中國民間麵塑品。聞喜花饃是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的傳統名點,因花式各樣而命名。聞喜花饃盛行於明清,已有1000多年歷史,已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完整的創作體系。
花饃同樣以美味著名。 聞喜花饃有「花糕」、「花饃」、「吉祥物」、「盤頂」四大系列200多個品種。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於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展出。在2012舉辦的「中國·聞喜花饃文化節」上創造了四項世界紀錄。
鄉間逢年節都要蒸制花饃。如春節蒸大饅、棗花 、元寶人 、元寶籃;正月十五做面盞、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雞、面豬等 ;清明節捏面為燕;七巧做巧花( 巧餑餑 ) , 形如石榴、桃、虎 獅 、魚 等;四月,出嫁女兒給娘家送「面魚」,象徵豐收 ;也有女兒出嫁作陪嫁用的「老虎頭餛飩 ;寒食節上墳時用「蛇盤盤」以示消災;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嬰兒滿月做「囫圇」謂之「龍鳳呈祥」、「猛虎驅邪」;老人祝壽用「大壽桃」等等。花饃在民間依不同歲時和用途有各種形式。
8、花饃的花饃寓意
花饃的花飾以神態自然的花鳥蟲魚蝴蝶、蔬菜雜果、猴獻桃等萬物生靈為主,表達對祖先的祭祀、老輩的祝福、新婚夫婦的恭賀和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嚮往。五月端午或嬰孩滿月時,由舅家送外甥一個特製的大型圓圈面花,群眾叫「曲蓮」,上面捏塑著魚、龍、蓮花之類,魚指五穀豐登,吉慶有餘;龍指時運亨通,青雲直上;蓮指幸福花開,喜氣迎門。
所有花饃的內容都象徵著吉祥如意,寄寓著人們深厚而美好的感情。它也反映與表現著特定的民族心理與性格。
另外,很多民間藝人在長期的「花饃」習俗活動中,不斷發明創造,逐漸把「糧畫」藝術從圍倉、花饃中分離開來,充分利用糧食顆粒的形狀、大小和顏色,把一粒粒糧食在木板、瓷器、紙片等上面拼粘成各種書法字體、吉祥圖案等,表達勞動人民對美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祝福。
9、花饃的傳承意義介紹?
花饃是在過去我們國家經濟比較落後,物資比較匱乏的時候,人們對生活一種熱愛的一種體驗,他們用面作為主要原料做成各種膜的形式,有餘刑,有花有鳥等等,這都是一些平民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一種體驗,他們會用這種特質的花饃走親訪友,或者是給祖宗上供自用,這只是體現了自己的一種忠義。
10、河南衛輝一姐姐連夜蒸38個花饃送新婚妹妹,蒸的這些花饃有什麼意義?
在河南衛輝,一名女子連夜為新婚妹妹蒸了38個花饃,送上了自己最美的祝福,38個花饃是因為妹妹是38歲出嫁,而108個小花饃則是希望妹妹甜甜蜜蜜、步步高升。
花饃是非常有地方特色的一種民俗藝術品,花饃也被稱為麵塑、面花,在我國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黃河流域地區非常流行,是中國傳統麵塑文化的傳承,人們在走親訪友或是節日祭祀時都會准備花饃。
花饃的種類繁多,大多數以花鳥魚蟲、水果蔬菜等造型呈現,人們在不同的節日場合會蒸制不同造型的花饃,比如在春節的時候,人們會蒸大饅、元寶饃、布袋饃、棗花饃等,而在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時候,則會蒸制羊、豬、狗、刺蝟等動物造型的花饃,不止如此,當地人過生日、孩子滿月、婚喪嫁娶的特殊日子裡都會製作各種各樣的花饃。
花饃不僅僅是一種食物,更是我國傳承千年的藝術瑰寶,早在漢代時期,就有關於花饃的文字記載,所以,花饃也被稱為是中國繪畫藝術的活化石,在2008年,花饃便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古時候,人們常把會做花饃的人稱為「巧兒」,因為做花饃也充分體現了婦女們精巧的心思和動手能力。花饃需要將發酵好的面,通過揉、捏、揪、壓、搓、按的製作手法進行塑造,然後再藉助剪刀、梳子、筷子等進行工具進行剪、切、挑、撥、刻,最後再用花椒籽、紅豆、綠豆、大棗等食材進行裝飾,做成花饃的雛形,上鍋蒸熟後,再用食用色素塗上顏色,造型生動、顏色豐富的花饃就製作好了。
傳統的花饃都有著它獨特的象徵意義,也代表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祈願,如常見的百年好合、三陽開泰、壽比南山等花饃,不僅顏色亮麗、造型逼真,而且還有著美好的寓意。
不過現在隨著機械化的發展,傳統花饃也逐漸在人們生活中淡去,很多年輕人都不再蒸制花饃,而這一傳統手藝也在慢慢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