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神什麼時候送
1、春節貼春聯和門神的習俗由來和時間。
春節貼春聯和門神的習俗:臘月二十八,家家戶戶貼春聯是我國重要的民俗之一。它包括貼在門兩邊的對聯(俗稱「春聯」)和門上的年畫(俗稱「門神」)。對聯以象徵熱烈的紅色為主,門畫則是熱鬧的多彩圖,故有「花花」之稱。
春節貼春聯和門神的習俗有說唐代的,公元723年,劉丘子寫下「三陽始布,四序初開」的春聯;唐太宗也寫了「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的春聯。之後,春聯逐漸在民間普及,並且出現了喜聯、壽聯、輓聯、行業聯等,字數上也由四字句、五字句、八字句發展成為多少不等的長短句。據考,喜聯始於清代乾隆年間,出自儒生馮成修之手,聯曰:「子未必肖,孫未必肖,屢忝科名,只因老年娛晚景;夫豈能剛,妻豈能順,重諧花燭,幸邀夭眷錫遐齡。」是寫自己與夫人金鋼鑽婚(60年)紀念慶典的。壽聯始於北宋末年,出自學士吳叔雄之手,聯曰:「天邊將滿一輪月,世上還鍾百歲人。」輓聯始於宋代,出自蘇東坡之手,聯曰:「不合時宜,唯有朝雲能娛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便思卿。」據說是他為挽丫環朝雲而作。
最早的春聯是繪制、雕刻在桃木板上的神像,主要有祈福、避邪和保護門戶安全的意思。王安石「千家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詩中說的「桃符」,就是我國最早的春聯。至於它何時變成書寫在紙上的文字、有了節日喜慶的含義、又是誰首創的,古今說法不一。有說是明代的,明太祖朱元璋倡行普及春聯,在私訪時為大學士陶安和一家屠戶親筆書寫了「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雙手辟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有說是五代的蜀主孟昹親自寫下了「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的春聯。有說晉代的,大書法家王羲之曾寫過「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的春聯。
最早的門神也是用木頭刻制的,是傳說中敢於逐鬼神、驅惡邪的神荼、郁壘兩兄弟的形象,起源於我國漢代,是立於門上的。成為紙質的門畫是後來的事,據說是唐代的事,是唐代名將秦瓊和尉遲敬德的形象。據說當年唐太宗李世民患病不愈,得二人守門方可安寢。人們有感於此事,他們二人就逐漸演變為只有守門把戶職責的「門丞」、「戶尉」了。也有以鍾馗形象為門神的,據說是唐玄宗夢中所見,經吳道子繪成影像,並賦予了它「歲暮驅除,可宜偏識,以祛邪魅,兼靖妖氛」的職權。這種民俗的本義在傳承中越來越被淡化,逐漸成為喜慶佳節、活躍節日氣氛的象徵,吳曼雲《江鄉節物詠門神》的詩中說得明白:「盱目掀髯慣避邪,除書新換記年華。笑君只是春來燕,盡入尋常百姓家。」到了今天,門神大多被象徵吉祥、幸福的大「福」字代替,潛移默化中被賦予了嶄新的含義。
2、大年初五迎財神那初一初二初三初四的習俗是什麼
1、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除夕前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新年裡也不可以打碎傢具,打碎了是破產的預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2、大年初二
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3、大年初三
大年初三稱為小年朝,也稱為赤狗日。傳說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會不吉利,故初三為凶日,不宜外出。據說在初三跟誰拜年,就會跟誰吵架,因而不拜年;
4、大年初四
大年初四,農歷正月初四,又稱為羊日。是中國民間迎神的日子。在老皇歷中占羊,故常說的「三羊(陽)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徵,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
3、民間習俗大年初幾送祖宗?
不同地方習俗不同,河南濮陽地區是除夕前一天傍晚請回家或宗祠,講究貼對聯前請回,正月16吃過晚飯,送到地里,點蠟燭,放煙花。在家期間,除夕,初一,初五,十五,都要上供。
山東萊蕪不知道什麼時候請,正月初二下午送,送到村口,也放煙花,濰坊是除夕下午請回家,擺上供品,初一下午送走。萊州是年前請,15上墳放煙花,16送,招遠是15以後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