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東陽馬生序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1、送東陽馬生序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文章採用對比手法,先寫自己過去求學的艱苦經歷,再寫今日太學生讀書的優越條件,然後說明,如果「業有不精,德有不成」那主要是因為自己用心不專,而非他人之過,對比鮮明,詞順理達,頗有說服力,通過對比說明自己的讀書勤奮。
《送東陽馬生序》是明代文學家宋濂創作的一篇贈序。全文結構嚴謹,詳略有致,用對比說理,在敘事中穿插細節描繪,讀來生動感人。
全文(節選)如下: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譯文如下:
我年幼時就非常愛好讀書。(因為)家裡貧窮,(所以)沒有辦法買書來閱讀,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親自抄錄,計算著日期按時送還。冬天非常寒冷,硯台里的墨汁像冰一樣堅硬,手指(凍得)不能彎曲伸直,也不敢懈怠。
抄完後,便馬上跑去還書,不敢稍微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願意把書借給我,於是我能夠遍觀群書。
當我外出求師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峽谷之中。隆冬時節,刮著猛烈的寒風,雪有好幾尺深,腳上的皮膚都凍裂卻不知道。回到旅舍,四肢僵硬動彈不得。服侍的僕人拿著熱水(為我)澆洗,用被子裹著我,很久才暖和起來。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還鄉的第二年,應詔從家鄉浦江(浙江省浦江縣)到應天(今江蘇南京)去朝見,同鄉晚輩馬君則前來拜訪,宋濂寫下了此篇贈序,介紹自己的學習經歷和學習態度,以勉勵他人勤奮。
文章渾然天成,內在結構卻十分嚴密而緊湊。本來文章所贈送的對象是一篇之主體。然而文章卻偏把主體拋在一邊,先從自己談起,從容道來,由己及人,至最後才談及贈送的對象。看似漫不經心,實則匠心獨運。
在文章的深層結構中,主賓之間有一種緊密的內在聯系,時時針對著主,處處照應到主,而卻避免了一般贈序文章直露生硬的缺點,使文章委婉含蓄,意味深長。
在寫作中又成功地運用了對比映襯的手法,使左右有對比,前後有照應,文章於寬閑中顯示嚴整,「魚魚雅雅,自中節度」。這一點給人的印象也是十分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