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送什麼
1、立夏習俗
浙江農村地區立夏必吃「七家粥」,也叫喝「七家茶」。七家粥是匯集了左鄰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紅糖,煮成一大鍋粥,由大家來分食。七家茶則是各家帶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葉,混合後烹煮或泡成一大壺茶,再由大家歡聚一堂共飲。
蘇州地方有「立夏見三新」的諺語。「三新」指新熟的櫻桃、青梅和麥子。同時,蘇州立夏還要吃海螄、麵筋、白筍、薺菜、咸鴨蛋、青蠶豆,各家酒店立夏這天對進店的老顧客奉送酒釀、燒酒,不取分文,因此也把立夏叫做「饋節」。
無錫民間歷來有「立夏嘗三鮮」的習俗。三鮮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地三鮮即蠶豆、莧菜、黃瓜;樹三鮮即櫻桃、枇杷、杏子;水三鮮即海螄、河豚、鰣魚。
杭州在立夏日有吃「野夏飯」之俗。是日,小孩子們成群結隊,向鄰里各家乞取米、肉。然後到野地里採掘野菜、竹筍,用石頭支起鍋灶,自燒白吃,稱為吃「野夏飯」或「立夏飯」。這種風俗就是自比乞丐,以為可以避災禍。吃完立夏飯,大人拿來籮筐、大秤。給孩子們秤體重,看比去年重了多少。
上海立夏日吃蛋。立夏當日,孩子們的脖子上總要掛上一個用紅色網套套著的蛋。上海也有「節交立夏記分明,吃罷攤菜試寶稱。」的習俗,立夏之日要吃芋頭和金花菜合成的煎餅,中午時無論男女老幼都要稱一下體重。
立夏習俗:南方地區吃筍、槐豆、「五色飯」
四川、岩坦山區家家要吃筍、槐豆。說吃了竹筍腳骨硬,好爬山。還吃青梅,燒青茶,以防「蛀夏」。也有吃豆腐的習俗,說吃了豆腐不怕雨淋,不怕赤蜂蜇。
南方有些地方有立夏吃軟菜(君踏菜)的習俗,說吃後夏天不會生痱子,皮膚會像軟菜一樣光滑。
在廣西等某些地方,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飯」,稱作立夏飯。
立夏習俗:吃烏米飯
烏米飯,烏黑油亮,清香可口,由糯米浸入烏樹葉內數小時後燒煮而成。立夏這一天,江南農村人人愛吃。據說,這個風俗源於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臏。
孫臏和龐涓本是同窗學友,都是鬼穀子的學生。兩人學業、智謀都不相上下,但孫臏為人誠實厚道,龐涓卻富有心計。兩人跟隨師父苦學三年,龐涓見學業已就,就要下山立功揚名,就拜別了師父,來到了魏國。孫臏認為自己尚未學成,繼續隨師傅學習。鬼穀子早就看中了這位老實忠厚的學生,就教他兵書陣法,期望他能拯救亂世,一展宏圖。
兩年過去了,一天,孫臏收到了龐涓的一封信,說是自己已當上了大將軍,邀請他到魏國,共同輔佐魏王。孫臏很高興,就找老師商量。老師看了信沉默不語,但還是同意孫臏下山。
孫臏一到魏國,龐涓就把他推薦給魏王,很得魏王賞識。從此,二人經常在一起共商國家大事,談論富國強兵之道,並研討陣法和用兵之策。龐涓見孫臏高出自己許多,才知道先生已把兵書傳授給了孫臏。他想借兵書來讀,孫臏只好以實相告,先生不讓帶下山來。龐涓悶悶不樂。
突然有一天,孫臏被一群刀斧手綁架,用了一頓大刑,還被挖去了兩只膝蓋骨,然後拋進監獄。孫臏痛得死去活來,不僅大聲責問士卒,士卒並不答話,只說是魏王的命令。孫臏感到自己冤枉,自己沒有任何過錯,卻不知為何受此大刑,他多麼盼望龐涓能替自己說句公道話啊!龐涓果然來了,他抱住孫臏的廢腿哭得涕淚橫流:「魏王怎麼干出這種事來呀!」孫臏也泣不成聲,請龐涓搭救。龐涓絕望地說:「若是旁人還成,可對魏王,我能有什麼辦法呀!」
龐涓每天都到獄中來看望,還讓人送來好茶好飯供孫臏食用。孫臏非常感動,心想患難識知己,還是老同學好啊。孫臏自從兩腿殘廢以後,萬念俱灰,心想自己飽讀兵書,而今卻成廢人,不能建功立業,活著還有什麼用呢?幾次想自尋短見,卻被龐涓勸阻,並說願意伺候他一輩子。孫臏聽後,感動得熱淚盈眶。
有一天,龐涓又來看孫臏,閑聊起來。龐涓說:「師弟啊,你要振作起來,你雖然殘廢了,不能統兵打仗,建功立業。但是,你還可以把自己的用兵之道寫下來,著書立說,傳之後世,同樣可以流芳百世啊!」聽著龐涓語重心長的話,孫臏感到很有道理,不禁點頭稱是。
自那天以後,孫臏起早貪黑,廢寢忘食,每天寫兵書不停。龐涓來得更勤了,噓寒問暖,察看寫兵書的進度,還勸他當心身體。孫臏感謝龐涓深厚的友情,更加勤奮,心想寫成後送給龐涓,以答謝他的照顧之恩。
幾個月過去了,兵書很快就要寫成了。一天,看守孫臏的老獄卒熱心地對孫臏說:「先生的兵書寫成之後,我一定設法給你送回家去。」孫臏微微一笑,說:「老人家,不必了,兵書寫成之後我就送給龐大將軍。我們是同窗好友,交給他,我就放心了。」
獄卒一聽,驚訝得張大了嘴,半天說不出話來。孫臏驚奇地問:「你這是怎麼了?」老獄卒長嘆一聲,悲涼地說:「先生,你太仁厚了,害你的正是龐將軍啊!是他嫉恨你的才學,才設計陷害你的啊!」的確如此,龐涓雖然足智多謀,可是心胸狹窄,妒賢嫉能。他見孫臏熟讀兵法,惟恐影響自己的前程,就設計陷害,並用了刖刑,使他不能統兵上陣,並想法騙取兵書。
孫臏一聽老獄卒的話,猶如青天霹靂,驚的他目瞪口呆。他思前想後,終於恍然大悟,識破了龐涓的險惡用心。他憤怒已極,沒想到自己敬重的同窗好友,竟是一個奸詐小人。他把寫好的兵書全部燒毀,並想好了對策。
第二天,龐涓來到獄中,見孫臏蓬頭垢面,又哭又笑,瘋瘋癲癲,寫好的兵書也已燒毀,氣得他立刻命人把孫臏關進豬圈裡,監視起來,看他是真瘋還是假瘋。誰知,不一會兒,孫臏便枕著豬槽呼呼大睡了。
從此,孫臏不吃不喝,瘋瘋傻傻,整日與豬廝混在一起。老獄卒非常同情孫臏的遭遇,見他一天天消瘦下去,整天悶悶不樂。這事被老獄卒的老伴知道了,獻計道:「用烏樹葉子浸拌糯米,煮成飯後捏成小團子,跟豬糞的顏色、形狀差不多,既可瞞過龐涓,又可救孫臏的性命。」老獄卒聽後大喜,忙讓老伴快做。這天正好是立夏,老獄卒在值班時,就把烏米團子塞給了孫臏。
聰明的孫臏不點自明,等龐涓來看他時,就笑嘻嘻地順手抓起身邊的豬糞,「噼里啪啦」地朝龐涓扔去。龐涓左躲右閃,還是扔了一身豬糞。孫臏拍手笑道:「這豬糞這么好,你不吃,我可要吃了。」說著,他摸起一個個「豬糞」吃起來。龐涓看到孫臏吃豬糞,這才相信他是真瘋了,就這樣放鬆了對他的看管。
齊國早就聽說孫臏的才名。田忌就派人同老獄卒一起設計救出了孫臏。孫臏來到齊國,被拜為軍師,坐在輪椅上指揮打仗。後來,齊國和魏國交兵,在馬陵道這個地方,孫臏打敗魏軍,射殺了龐涓,終於報仇雪恨。
孫臏十分感激那位老獄卒,每到立夏,他就要吃一頓烏樹葉糯米團。人們欽佩孫臏的氣節才華,也在立夏時做烏米飯吃。立夏吃烏米飯的風俗便形成了。據說,吃烏米飯還能祛風敗毒,連蚊蟲也不會叮咬了。
立夏習俗:北方大部分地區食用麵食
我國北方多種植小麥,立夏正是小麥上場時節,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區立夏時有製作與食用麵食的習俗,意在慶祝小麥豐收。立夏的麵食主要有夏餅、面餅和春卷三種。夏餅又稱麻餅,形狀各異,有狀元騎馬、觀音送子、猴子抱桃等;面餅,有甜、咸兩種,咸面餅的用料有肉絲、韭菜等,蘸蒜泥食用,甜面餅則多加砂糖;春卷,用精製的薄面餅,包著炒熟的豆芽菜、韭菜和肉絲等餡料,封口處用麵粉拌蛋清粘住,然後放在熱油鍋里炸到微黃時撈起食用。
立夏習俗:厭祟避蛇
立夏日雲南民俗關注的是厭祟避蛇。清乾隆元年《雲南通志》載,四月立夏之日,「插皂莢枝、紅花於戶,以厭祟;圍灰牆腳以避蛇」。值四月而言避蛇,與十二生肖已屬蛇有關聯,地支紀月,三月為辰,四月為已。立夏厭祟,門上插皂莢樹枝,和紅花,含有黑(水)、紅(火)既濟之義。按照古代五行說,黑為水,紅為火。這是希望通過兩者相互制約,達到一種平衡。同時,古人不僅日常用皂莢去污,還以皂莢人葯,認為它具有殺蟲功能。將它當做厭祟之物,也著眼於除穢驅邪。舊時五月有門懸皂莢風俗,皂莢狀若刀形,稱為「懸刀」,相傳可以嚇跑鬼怪。清光緒年間雲南《騰越州志》也說:「立夏日,插皂角枝、紅花於戶以厭勝,圍灰牆腳以避蛇。」清代《浪穹縣略志》記雲南大理一帶風俗:「立夏,插白楊於門,以灰灑房屋周圍,名日『灰城』,以避虺毒。」與其它地區有所不同的是,門前插白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