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送紅軍為什麼沒有二送四送等
1、十送紅軍歌詞完整版是怎樣的?
一送(里格)紅軍(介支個)下了山
秋風(里格)細雨(介支個)纏綿綿
山上(里格)野鹿聲聲哀號
樹樹(里格)梧桐葉呀葉落光
問一聲親人紅軍啊
幾時(里格)人馬(介支個)再回山
三送(里格)紅軍(介支個)到哪山
山上(里格)包穀(介支個)金燦燦
包穀種子(介支個)紅軍種
包穀棒棒咱們窮人掰
緊緊拉著紅軍手紅軍啊
撒下的種子(介支個)紅了天
五送(里格)紅軍(介支個)過了坡
鴻雁(里格)陣陣(介支個)空中過
鴻雁(里格)能夠捎書信
鴻雁(里格)飛到天涯海角
千言萬語囑咐紅軍啊
捎信(里格)多把(介支個)革命說
七送(里格)紅軍(介支個)五斗江
江上(里格)船兒(介支個)穿梭忙
千軍萬馬(介支個)江畔站
十萬百姓淚汪汪
恩情似海不能忘紅軍啊
革命成功(介支個)早回鄉
九送紅軍上大道
鑼兒無聲鼓不敲 鼓不敲
雙雙(里格)拉著長繭的手
心像(里格)黃連臉在笑
血肉之情怎能忘紅軍啊
盼望(里格)早日(介支個)傳捷報
十送(里格)紅軍(介支個)望月亭
望月(里格)亭上(介支個)搭高台
高台(里格)十丈白玉柱
雕龍(里格)畫鳳放呀放光彩
朝也盼來晚也想紅軍啊
這台(里格)名叫(介支個)望紅台
這台(里格)名叫(介支個)望紅台
拓展資料《十送紅軍》民歌出自鎮巴與四川通江交界的西鄉街(兩河口)。西鄉街(兩河口)是紅四方面軍入川第一鎮,是紅四方面軍創立川陝省蘇維埃政權中成立的第一個縣蘇維埃政權——赤北縣蘇維埃政府。
2、十送紅軍什麼意思
1、歌曲十送紅軍作為電視連續劇《長征》插曲、片尾曲,其悠揚而凄婉的歌聲,給人們留下難忘的印象。但直到2001年7月3日,劇中才恢復了歌曲作者朱正本的署名。此歌很容易被認為是一首江西革命民歌,而事實上它卻是一首編創歌曲。
《十送紅軍》的歌詞以敘事為基礎,並借敘事來表達革命根據地人民對紅軍的深厚感情以及對革命勝利的強烈期盼。歌詞採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難舍難分。如「一送紅軍下了山,秋風細雨纏綿綿,山上野鹿聲聲哀叫,樹樹梧桐葉落光。問一聲親人紅軍啊!幾時人馬再回山?」
2、電視劇《十送紅軍》是為了紀念紅軍長征八十周年而製作的獻禮劇,由北京小馬奔騰製作出品,該劇由李修文編劇、毛衛寧導演,佟大為、劉威、王雷、萬茜、張浩天主演。[1]
作為中國夢系列首部與觀眾見面的作品,《十送紅軍》以長征為線索,穿插著講述了十個普通紅軍戰士的故事。他們不同年齡、性別、兵種,卻有著共同願望,那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守護和傳遞紅色的星星火種。在這群默默無聞的戰士的共同守護下,紅色政權的火種終於安全的保留了下來,漸成燎原之勢。
3、歌曲<十送紅軍>的完整歌詞都是什麼
《十送紅軍》
譜曲:朱正本
編曲:張士燮、陳傑、姚學誠
演唱:宋祖英
歌詞:
一送紅軍下南山,秋風細雨撲面寒
樹樹梧桐葉落完,紅軍幾時再回山
二送紅軍大路旁,紅漆桌子路邊放
桌上擺著送行酒,祝願紅軍打勝仗
三送紅軍上大道,鑼兒無聲鼓不敲
雙雙拉著長繭手,心藏黃蓮臉在笑
四送紅軍過高山,山山包穀金燦燦
包穀本是紅軍種,撒下種子紅了天
五送紅軍澧水河,鴻雁陣陣空中過
鴻雁能捎書和信,捎信多把革命說
六送紅軍兔兒岩,兩只兔兒哭哀哀
禽獸能知人心意,血肉深情分不開
七送紅軍七里灣,七里灣中一片田
涼風陣陣稻穀香,新米上市人走遠
八送紅軍八角山,兩只八哥吐人言
紅軍哥哥莫走遠,財主回來要倒算
九送紅軍過大江,江水滔滔船兒忙
眼望江水肝腸斷,窮苦百姓淚汪汪
十送紅軍轉回來,武陵山巔搭高台
盼望紅軍打勝仗,盼望親人早回來
(3)十送紅軍為什麼沒有二送四送等擴展資料:
《十送紅軍》作為電視連續劇《長征》插曲、片尾曲,其悠揚而凄婉的歌聲,給人們留下難忘的印象。但直到2001年7月3日,劇中才恢復了歌曲作者朱正本的署名。此歌很容易被認為是一首江西革命民歌,而事實上它卻是一首編創歌曲。
《十送紅軍》2009年01月06日獲得了「飛天獎」。
4、為什麼「 十送紅軍」 只有六段 ?
唱的是《十送紅軍》,說是十送,其實只有六段,分別是一送,三送,五送,七送,九送,最後是十送。這么編排,當然絕不只為了省事,你看那些單數,是不是給人一種孤零零的感覺?去掉偶數數字,也是為著渲染感情吧。如果是大團圓場合,雙數倒可以製造喜慶氣氛。
歌詞頭一段就給人深秋蕭索的印象,"秋雨綿綿秋風冷,樹樹梧桐葉落盡,愁緒萬千壓心底",盡是悲涼的景物,自古送別盡是這樣一副心情。
當然總這么愁來愁去就不是紅軍本色了,第二段唱道"山上包穀金燦燦",暖色調和了情緒,使景況有了一絲改觀。
第三段提到的鴻雁傳書是中國傳說,但色彩也是黯淡的;第四段說到"江上船兒穿梭忙",卻是一派熱鬧景象。
到了這里,歌詞的特色基本上突現出來了,是一明一暗,一起一落呢,極盡宛轉曲折。
可不,九送紅軍時,鑼鼓沉默,心比黃連,那不是很苦的事?最後一段就是十送了,唱著雕龍畫鳳的高台,更有十丈白玉柱,色彩濃艷,不知怎的又添了些富貴氣,洋溢著老百姓單純的希望,倒是很真實啊。
總的來說,格調還是高昂的,即使在偏冷的一送,五送,九送里頭,那結尾的一句,也總是樂觀向上地異軍突將起來。
整首歌則流露著悠悠深情,唱起來,節奏卻比較輕快,畢竟送紅軍不同於送情人,再難舍難分,也不會拖泥帶水。每一句七字歌詞中,又加了些"介之個","里格"這樣的襯字,襯字可以展示地方特色,增加了民歌氣息,又以它們的活潑減緩了歌詞中的哀傷情緒。
第一段唱來,感情平實,愁緒依賴歌詞表現;第二段很是低沉,與它本來金色的明亮似乎不合,但細細聽取,自有一種渾厚的味道。
第五段詞極凄苦,調子卻最高,是泣?是怨?是訴?還是激昂,樂觀,雄渾?二者似乎溶為一體,想不到這一段會是高潮,心,也隨之跳得厲害。
第六段回歸平實,與開頭對應,幾經轉折,該去的都去遠了,無奈中給人的回味卻是無窮。
5、為什麼說是十送紅軍?
《十送紅軍》的歌詞以敘事為基礎,並借敘事來表達革命根據地人民對紅軍的深厚感情以及對革命成功的強烈期盼。歌詞採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難舍難分。如「一送紅軍下了山,秋風細雨纏綿綿,山上野鹿聲聲哀叫,樹樹梧桐葉落光。問一聲親人紅軍啊!幾時人馬再回山?」
《十送紅軍》的旋律有一個主體(A)和兩個變體(B與C),從而構成ABABACA的結構形態。應該說,各段之間都有著內在的聯系,通過採用迴旋曲式手法 ,從而形成整首歌曲的統一風格。與此同時,每段旋律又融進獨具特色的音樂因素,從而使各段之間又形成鮮明的對比。此外,在每一段的旋律運行中,多以短句的形態出現,並且在短句的後面予以停頓。盡管在短句間歇時有短小的間奏穿插其中,然而從整體上,它依然給人以抽噎的感覺,在情緒上難脫壓抑、沉重的印象。統觀全歌,其音樂情感是留戀、期盼、祝福、深情等多種情緒融為一體的。
「十送」中為何少了四(個)「送」
在歌曲《十送紅軍》當中,有一句是:「三送里格紅軍,介支個到拿山……」記者在井岡山采訪期間,偶然聽到一種說法,稱這一句其實是錯誤的。這種說法引起了記者的好奇,便仔細詢問這位井岡山市民。
這位市民說:「按照當時的斗爭形勢看,拿山那個地方應該屬於國民黨的統治區域。所以說,當時老百姓怎麼可能冒著生命危險在路邊去含淚送紅軍呢?所以歌詞很有可能最初是『那山』,而不是『拿山』,肯定是後來人們唱錯了。」這位市民給出了自己的理由,對於這種說法,記者再一次向毛秉華求證。「拿山那個地區當時並不是國民黨的,但是也不能說是紅軍的,應當屬於一個過渡地帶,雙方交替佔領。」毛秉華認為,按照當時的斗爭情況,拿山並非一個完全由國民黨統治的地區,因此當地老百姓出來歡送紅軍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隨後,記者詢問毛秉華是否清楚《十送紅軍》歌詞中的二、四、六、八送為何沒有的時候,毛秉華並未作出詳細解答。他說:「按照曲風來看,這個是贛南的歌曲,具體是什麼原因我就不清楚了。 」為了解開這個謎題,記者隨後深入到客家人的聚居地,向客家老鄉詢問具體原因。
在采訪一名年過七旬的客家老太太時,她給記者做出了這樣的解答:「《十送紅軍》這首歌的曲調和客家民歌很像,但是有改動。」在這個客家老太太的印象中,小的時候曾經聽過自己的長輩唱過一首類似的歌曲,不但曲調相似,而且歌詞內容也都是反映送別的,但是老太太最終也未能想起那首長輩唱起的歌。不過,老太太肯定地說,當時客家民歌當中的「十送」是全部存在的,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有省略。
記者按照老太太所提供的一些線索進行了查詢,遺憾的是並沒有查詢到相關的內容。但是,在查詢的過程中記者卻發現了一種說法,稱這首歌是客家民歌中一首名為《長歌》改編的,這首民歌描述的是一名女子送自己表哥遠走的情景。
在記者查詢的資料中還流傳著另外一種說法,稱這首歌最初確實是「十送」,但是後來改編成歌曲的時候,為了讓演唱更加符合人們的習慣,所以將二、四、六、八送省略掉了。
6、十送紅軍是哪十送啊?我怎麼聽歌里只有四送??
曾指導過多部歌劇的作曲家王庸,日前以侵犯著作權把《十送紅軍》的曲作者朱正本、改編者王雲之以及中央電視台告上了法庭。 4月6日上午,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此案,校青年志願者協會軍警職員服務總隊組織同學們旁聽了本案的審理過程。
71歲的老人王庸出庭陳述,1959年,為給紀念建國10周年「向北京獻禮活動」組織節目,自己將贛南民歌《採茶調?長歌》加以改編,重新譜曲,並由曾憲屏等作詞,寫成《送同志哥上北京》。1960年,被告朱正本等人到井岡山采風,獲得了《送》曲並根據其改編成《十送紅軍》。王庸認為,朱正本抄襲了自己的《送同志哥上北京》並改編成《十送紅軍》。王雲之又擅自對《十送紅軍》曲譜進行修改形成央視版《十送紅軍》;2001年中央電視台播出由其攝制的電視連續劇《長征》,反復使用了《十送紅軍》一曲,而並未註明此曲是根據王庸作品《送》曲譜改編,也未向王支付報酬,經多次協商不成。朱正本則認為由於兩首歌都來源於江西民歌《採茶調?長歌》,故有類似,純屬正常。問題爭論的焦點就在於王庸是否對《採茶調?長歌》做了獨創性的改編。原告認為,三被告在創作和使用《十送紅軍》過程中侵犯其著作權,請求法院判令三被告公開賠禮道歉,並賠償經濟損失10萬元。
被告朱正本的夫人出庭應訴,她表示朱正本根本不認識王庸,也沒有接觸過《送》曲;王雲之親自出庭應訴,表示自己僅對朱正本的《十送紅軍》進行了改編;中央電視台則認為自己已經盡到了審查的義務,不存在侵權問題。雙方在庭審過程中提供了多項證據,就此展開了激烈的辯論。說到動情時,兩方甚至唱起了自己的作品。截至發稿時,此案仍在審理中,我報將會繼續關注此事。
(資料來自人大青年網)
另外一篇相關資料:
歌曲《十送紅軍》的著作權糾紛歷時一年後塵埃落定,知名導演王庸被確認是《送同志哥上北京》曲譜的改編者,該曲改編自江西民歌《長歌》。但《十送紅軍》並沒有改編自《送同志哥上北京》,王庸的著作權也談不上被侵犯。
2001年6月,中央電視台向全國首播其攝制的電視連續劇《長征》,劇中《十送紅軍》作為主題曲反復使用。曾指導過《白毛女》、《江姐》等音樂劇的作曲家王庸稱,《十送紅軍》是根據自己1959年創作的歌曲《送同志哥上北京》改編的。
因此,他將《十送紅軍》的創作改編者朱正本、王雲之和中央電視台告上法庭,要求三者承認自己的創作勞動,並賠禮道歉。
經過對《十送紅軍》和《送同志哥上北京》曲譜的對照,一中院得出結論:在《送同志哥上北京》獨創的5個小節中,《十送紅軍》有4個小節與之相同。但該4個小節並非連續的,不能構成一個完整樂句,法院認定《十送紅軍》與《送同志哥上北京》不構成整體或部分實質性相似。但二者都源於江西民歌《長歌》。鑒於此,法院認為,中央電視台等被告的行為不構成對王庸著作權的侵犯,因此駁回上訴。
(文章來源:新京報)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審理王庸訴朱正本、
中央電視台、王雲之著作權侵權糾紛案民事判決書(部分摘錄)
基於本院認為《十》曲並非從《送》曲改編而來,而是從《長歌》改編而來,僅僅是在創作過程中借鑒了《送》曲的相關部分,且基於當時王庸署名的情況,朱正本等人的行為不具有侵權的故意,故王庸對於朱正本、中央電視台、王雲之構成侵權的訴訟請求,本院不予支持。
綜上所述,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三條第(三)項、第十條第一款第(十四)項、第十一條第四款、第十二條之規定,判決如下:
一、確認《送同志哥上北京》系江西贛南民歌《長歌》的改編作品,原告王庸系該曲譜的改編者;
二、駁回原告王庸的其他訴訟請求。
案件受理費三千五百一十元,原告王庸已預交,由其自行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並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交納上訴案件受理費三千五百一十元,上訴於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如在上訴期滿後七日內未交納上訴費的,按自動撤回上訴處理。
審 判 長
宋魚水
代理審判員
馬秀榮
代理審判員
宋 瑩
二OO四年十一月十六日
書 記 員
李 穎
書 記 員
王克楠
(來源:中國法院網)
綜上所述可知:
1961年8月1日在北京音樂堂首演說明書《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中發表了《十送紅軍》。
2001年中央電視台播出由其攝制的電視連續劇《長征》,裡面有《十送紅軍》一曲。
7、「十送紅軍」歌詞中為什麼沒有二、四、六、八送?
原本是十送的,在改編成歌曲的過程中進行了壓縮(防累贅),這是原版十送。就像《三十里鋪》《十二月對花》一樣刪減了部分~
一送紅軍下南山,秋風細雨撲面寒,樹樹梧桐葉落完,紅軍幾時再回山?
二送紅軍大路旁,紅漆桌子路邊放,桌上擺著送行酒,祝願紅軍打勝仗。
三送紅軍上大道,鑼兒無聲鼓不敲,雙雙拉著長繭手,心藏黃蓮臉在笑。
四送紅軍過高山,山山包穀金燦燦,包穀本是紅軍種,撒下種子紅了天。
五送紅軍澧水河,鴻雁陣陣空中過,鴻雁能捎書和信,捎信多把革命說。
六送紅軍兔兒岩,兩只兔兒哭哀哀,禽獸能知人心意,血肉深情分不開。
七送紅軍七里灣,七里灣中一片田,涼風陣陣稻穀香,新米上市人走遠。
八送紅軍八角山,兩只八哥吐人言,紅軍哥哥莫走遠,財主回來要倒算。
九送紅軍過大江,江水滔滔船兒忙,眼望江水肝腸斷,窮苦百姓淚汪汪。
十送紅軍轉回來,武陵山巔搭高台,盼望紅軍打勝仗,盼望親人早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