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宴送是什麼別
1、A.握別B.餞別C.贈別D.闊別1.長久分別叫(?)2.設宴送行叫(?)3.臨別贈禮叫(?)4.握手告辭叫(?)
分手離別叫分別,長久分別叫久別 ,臨行告辭叫辭別 ,揮手告別叫揮別,永久離別叫永別,長久分別叫久別 ,離去辭行叫告別,分手難舍叫分別 ,握手辭別叫友別,設宴送行叫餞別
2、古人送別的禮儀
關於「送別」,對於「文化」來說,似乎顯得微不足道,但也是緊緊地包含在文化的意義之中。中國是一個講人情的國家,中國文化自然也是充滿了一股子人情味,封建統治下的中國,儒家文化上升為主要國家意識形態,使倫理學最為發達,其思想又以「禮」、「仁」為中心。在這些主要思想的影響下,中國文化中的人情味自然是不會少的,送別就是其中的一種表現形式。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社會,送別這一現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形式,已經深深地打入我們的內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既然是談送別,首先就要先明白什麼是送別。送別即是送行,是朋友、親人、同事之間的一種告別禮儀,中國最早的送別儀式已經不為人知,因為送別的人太多、太平凡,反而淡化了最原始的產生和起因。送別大多是好友、夫妻、所尊敬的人之間舉行,在分離的時候,因為感情太深,不忍分離,依依不捨地陪同送行一段路程,算是告別。 在古代的禮儀中,有「祖道」一禮,是指古代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設宴送行的禮儀。這種禮算是最早、最為正規的送別。《漢書》載,西漢將領李廣利率軍隊出擊匈奴之前,「丞相為祖道,送至渭橋」。《荊軻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臨行祭路神,後引申為餞行送別,逐漸發展成為多種多樣的形式。 古人送別的地方有一些專用的名詞。「南浦」最早出現在古代詩歌中,南浦是水邊的送邊之所。屈原《九哥·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范成大《橫塘》:「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古人水邊送別並非只在南浦,但由於長期的民族文化浸染,所以「南浦」已成為水邊送別之地的一個專用名詞;還有「長亭」, 古時驛路上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別的地方。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還有《西廂記》中的「長亭送別」一段,顯然長亭已成為人們心中送別之所。這些送別的地方,因為大多被詩歌所通用,逐漸成了送別地的專用名詞了。 了解了古人送別的地方之後,再來看送別的幾種方式。第一是送別酒,就是朋友即將分離之時,在一起聚餐飲酒。最好的證明就是王維的《渭城曲》「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名句了。第二是送別歌、送別詩。因為古時的詩歌合為一體,詩都是可以合樂唱出來的,所以送別歌和送別詩都是一回事,這讓中國的詩歌創作增光不少,在文學史上,因為送別而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僅家喻戶曉的名篇就已經是繁星麗天,數不勝數。 有些送別詩,雖隻字未提送別,筆端卻飽含悠悠不盡之情思,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薛濤 《送友人》 「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李白《渡荊門送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鍾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關於送別最為人所稱道的故事,就屬汪倫送李白的故事。 天寶十四載(755),李白從秋浦(今安徽貴池)前往涇縣(今屬安徽)游桃花潭,當地人汪倫常釀美酒款待他。臨走時,汪倫又來送行,李白作了一首《贈汪倫》留別。「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滄浪詩話》中說,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別離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唐朝是詩歌的創作高峰,同時也是送別詩的創作高峰,幾乎每位詩人都有自己的送別詩, 不光是唐朝詩人愛寫送別詩,也可以說是自古以來的詩人都少不了送別。看來,離愁別恨永遠是詩歌創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除了送別詩之外,還有折柳送別,以折柳表惜別。 漢代以來,常以折柳相贈來寄託依依惜別之情,由此引發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鄉之情。隋朝無名氏《送別》「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由於「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一習俗始於漢而盛於唐,漢代就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詩。後世就把「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故溫庭筠有「綠楊陌上多別離」的詩句。柳永在《雨霖鈴》中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來表達別離的傷感之情。 古人的送別,大多都是在比較哀傷的氣氛下進行的。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別離」、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別而已矣」所反應的就是這一現象。古時交通不便,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相會,分別的又是自己的親朋好友,想到此自然心裡是不會好過的。時至今日,仍然會有一些哀傷的送別,送別已經成為千百年來一種生活方式。如今的送別,雖不比古人那樣哀傷,更多的是一種美好的祝願,發一條祝福簡訊,說一些祝福的話,照一張相,算是留念。
3、設宴餞行是不是成語?
設宴餞行不是成語。
成語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片語或短句。大多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成語。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
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4、長久分別叫—《》 設宴送別叫—[] 臨別贈禮叫―() 一個人最後的文字和作品—( )
長久分別叫—《久違》
設宴送別叫—〔餞別〕
臨別贈禮叫―(若是文字則叫「留別」,禮物則叫「饋別」?)
一個人最後的文字和作品—( 絕筆;「壓軸之作」?)
本人所寫的文字—( 拙筆,親筆。信筆,塗鴉 ,隨筆,札記 )
5、拱手辭別叫( ) 揮手告別叫( ) 親吻離去叫( ) 叩拜辭行叫( ) 設宴送行叫( ) 致謝告辭叫( ) 臨別贈禮叫( )
拱手辭別是辭別,揮手告辭是揮別,親吻離去是吻別,叩拜辭行是叩別,設宴送行是餞別,致謝告辭是謝別,臨別贈禮是贈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