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酒送服什麼意思
1、中葯為什麼都要用酒送服。
許多人都知道服用西葯時最好不要喝酒,那麼,服用中葯時是不是也要和酒劃清界限呢?其實,酒本身就是一味中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葯品之一,中醫用酒治病,歷史悠久.
中醫學認為,酒乃水谷之氣,味辛、甘,性大熱,氣味香醇,可以進入病人的心、肝二經,具有上升和發散的特性,可以通血脈、散淤血、行葯勢、禦寒氣、消冷積、矯臭矯味之功。
因此,用酒送服中葯,可藉助酒的辛熱之性,緩和葯物的寒性,以調整中葯的性味;並且酒具有升提之性,可以引葯上行,使葯力迅速到達全身的經脈,以增強活血通絡、祛風散寒的作用,所以自古以來就有「酒為百葯之長」的說法。
比如有一個有名的方劑叫「通竅活血湯」,需要用酒和水一塊來煎,這樣的話,既可以取酒的溫通生陽的作用,幫助疏通經絡,促進淤血消散,又可以取酒的輕清上揚的特性,能夠載葯直接到達頭面部,來發揮它這個有效的作用。
如丹參雖具有活血化淤的作用,但它性味苦寒,而中醫認為血「遇寒則凝、遇溫則行」,如果丹參用溫酒送服或經酒浸泡後服用,可藉助於酒的辛熱之性,增強丹參祛淤止痛、活血通經的作用。
又如川芎、當歸、威靈仙、牛膝等祛風濕止痛的葯物,用溫酒送服,用可藉助酒的辛散走竄之功,更便於葯物直達病所,更快地發揮療效。
那麼,人們日常服用的中葯或中成葯哪些可以用溫酒送服呢?一共有三類。
一是具有活血行氣、化淤通脈作用的葯物,如用來治療跌打損傷的自然銅、雲南白葯、七厘散等;用來治療痛經、月經不調的香附丸、痛經丸、定坤丹等;用來治療手足麻木、中風偏癱的丹參、雞血藤、桃仁、紅花、川芎、當歸、穿山甲、大活絡丸、人參再造丸等。
二是具有祛除風濕、解除痹痛作用的葯物,如用來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獨活、威靈仙、木瓜、追風丸、祛風舒筋丸、獨活寄生丸、強筋壯骨丸等。
三是具有補益肝腎作用的葯物,如枸杞子、女貞子、鹿茸、地黃、山茱萸、菟絲子等等中葯。
最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酒與中葯同服,盡管可增強部分葯物的葯效,但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因為腦出血等一些具有出血傾向的疾病不宜用酒送服活血化淤的葯物,否則會加重出血。此外,具有下列情況之一者不宜用酒送服中葯:對酒精過敏者;妊娠和哺乳期的婦女;有肝臟疾患者;血壓偏高者;有嚴重的消化系統疾病的患者;有胃腸道出血史的患者。
2、溫鹽酒送服什麼意思
溫鹽酒裡麵包含了2個東西,鹽和酒。溫鹽酒就是溫的鹽湯和溫的黃酒,二者取其一就可以,或者用溫黃酒送服或者用溫鹽湯送服。
千萬不要在酒里加鹽,或者在鹽湯里加酒啊!
3、有些葯品要求用黃酒送服 為什麼不用其它酒送服?黃酒和白酒有什麼區別?
黃酒溫和可做葯引,而白酒辛辣會和葯產生一些不良反應
4、中醫葯方「所謂用黃酒送服」中的黃酒是指什麼酒?
黃酒是以糧食為原料,通過酒麴及酒葯等共同作用而釀成的,它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但濃度很低。
黃酒中還含有極微量的甲醇、醛、醚類等有機化合物,對人體有一定的影響,為了盡可能減少這些物質的殘留量,人們一般將黃酒隔水燙到60--70度左右再喝,因為醛、醚等有機物的沸點較低,一般在20--35度左右,即使對甲醇也不過65度,所以其中所含的這些極微量的有機物,在黃酒燙熱的過程中,隨著溫度升高而揮發掉,同時,黃酒中所含的脂類芳香物隨溫度升高而蒸騰,從而使酒味更加甘爽醇厚,芬芳濃郁。因此,黃酒燙熱喝是有利於健康的。
5、中葯上寫,溫黃酒送服
超市裡的花雕酒就是黃酒,倒入瓷壺泡在熱水中幾分鍾,溫熱後就可以服用了。
6、為什麼有的葯要用黃酒送服?
葯借酒性,相輔相成!
「酒」性溫熱,能通行血脈、禦寒氣、行葯勢,本身具有治療風專寒痹(痹指屬
不能自由屈伸)痛、筋脈攣急(抽搐)、胸痹(冠心病、心絞痛)及心腹冷痛的
功效。有些中葯方劑指定用酒送服,主要也是取其可以活血脈、袪寒濕等功能,
加強葯效的發揮。
臨床上指定以酒送服的方劑很多,除了活血、溫補、袪寒濕等方劑外,還包
括跌打損傷、婦科痛經瘀血及外科癰瘍腫痛等。例如:治療中老年人中風癱瘓、
氣血運行不暢的「活絡丹」、「大活絡丹」等就必須空腹正午「冷酒」送下;而
具有活血散瘀、止痛止血功用的「七厘散」,則要用酒精濃度稍強的「燒酒」沖
服,以使跌打損傷、筋斷骨折的病人早日痊癒。另外近代婦科應用於治療罹患子
宮外孕、經痛、心絞痛等症狀的「失笑散」、「手拈散」等,也指定使用「黃酒
」充服,療效頗俱好評。
至於實務上到底用什麼酒送服最恰當?筆者建議依不同的病症,及病人年齡
大小、體質差異等適度調整,選購市售的米酒頭、高梁酒、陳年紹興酒等酌量送
服。可以把煎好取出的葯汁添加少許酒後,混勻送服,也可以直接用酒送服丸劑
。
7、黃酒送服到底怎麼個送服法
先放嘴巴里在喝黃酒,就像水送葯一樣。
8、幾百年前用舊爛席等份燒灰存性黃酒送服?是什麼攻效與作用?
可幫助血液循環。
可幫助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具有舒筋活血、美容養顏的作用,適當飲用黃酒可以抵禦寒冷刺激,預防感冒。
黃酒是以稻米、黍米、黑米、玉米、小麥等為原料,經過蒸料,拌以麥曲、米曲或酒葯,進行糖化和發酵釀制而成的酒精飲料的統稱。
9、為什麼有的中葯要求用黃酒服用?
一般呢,葯引」來提高中成葯的療效,在宋代著名的成葯處方集《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一書中,記載的「葯引」就有十餘種之多。黃酒送服是其中之一。
黃酒或白酒酒性辛熱,通行經絡,發散風寒。治風寒濕痹、腰腿肩臂疼痛、血寒經閉及產後諸疾、跌打損傷和瘡癰初起、寒疝等的中成葯活絡丸、七厘散、跌打丸等都可用溫酒送服。常用量黃酒為25~50毫升,白酒酌減,亦當根據性別、體質、酒量等增減,勿使醉。
其它如生薑有散風寒、暖胃腸、止嘔逆的作用,一般用3~5片(約9~15克),水煎取湯送服治風寒外感、胃寒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的多種成葯,以及健脾和胃的香砂六君丸等。
蘆根以鮮者為佳,具有清熱、生津、止渴、止嘔的作用。對外感風熱或痘疹初起等,用蘆根10~15克,煎湯送服銀翹解毒片、小兒回春丹頗佳。
鹽能引葯入腎,故補腎葯(主要是滋補腎陰的葯物)如大補陰丸、六味地黃丸等,宜用淡鹽水送服。一般用食鹽2克,加水半杯溶化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