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子送什麼禮
不是應該皇帝打賞的嘛?打上接生婆幾千銀子,大赦天下的,如果是賓客,隨便神馬都能送,像金鎖銀鎖啊,平安符之類的,還可以送玉之類的(詳情可見《紅樓夢》)反正就是貴重東西一大堆,主要是給皇上看的。
2、古代的生育習俗
這個網站介紹的很詳細.
http://www.sexein.com/sex2006/html/sex_bear/gdsy/
古時候生孩子有些什麼禮俗
古代中國是一個宗法社會,人們特別重視傳宗接代,即孔子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因此,生孩子也就成為每個家族的重大事情。古時候在這方面就有許多繁文縟節。據《禮記·內則》記載:先秦時代婦女臨產前要遷入側屋去居住,丈夫每天兩次派人去問候。陣痛發生後,丈夫才親自去問候,但不能直接與妻子見面,必須通過接生婦來傳話。
新生兒出生,如果是男孩,應在門左掛一張木弓,象徵男子的陽剛之氣;如果是女孩,則在門右掛一塊手帕,象徵女子的陰柔之德。
孩子出生三天後,家人才可去抱他(她)。如果是男孩,還要舉行射「天地四方」之禮,預示男孩將以上事天地,下御四方為已任。孩子出生滿三月後,便擇一吉日,為孩子行剪發禮。同時由父親為孩子命名(乳名)。後世新生兒出生前後的禮俗大多脫胎於先秦的禮儀。不過也有許多增刪變化。比如:
宋代流行產後三天為嬰兒舉行「落臍炙囟」的儀式,稱為「洗三」,其含義是表示新生兒完全脫離了胎兒期,從此正式踏上了人生的旅途。唐代以後民間還有給新生兒做滿月酒的習俗。唐高宗龍朔二年七月,皇子李旭滿月,賜鋪三日。這是關於做滿月酒的最早記載。後來才推廣到民間,唐代詩人張籍就有「幼子始生才滿月,選書知寫未成人」的詩句。在漢代以前我國還沒有過生日的習慣,只有在孩子誕生時以羊酒相賀。如《漢書·高祖紀》載:漢高祖劉邦和盧綰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賀兩家。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江南地區開始出現了作生日的風俗。據《顏氏家訓》記載:最初只是在孩子滿周歲時,為其沐浴、打扮,換上新衣裳。然後在孩子面前放置弓箭、紙筆、飲食、珍寶、玩具等,女孩子面前還加上刀尺針錢。看孩子抓取什麼東西,預言他將來的貪廉愚知和興趣愛好。當時稱之為「試兒」或「抓周」。此後,只要雙親健在,每年生日都要設酒慶賀。到後來即使父母亡故,作生日的習俗依然如故。特別是唐代作生日之風漸盛。詩人李郢有《為妻作生日詩》,可見唐人對生日的重視。
隋唐五代的生育風俗——洗兒·滿月
這一時期從宮廷到民間,在社會各個階層中廣泛流行三日洗兒的風俗。
唐玄宗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皇太子李亨(即唐肅宗)的妻子郭氏生子李豫,三日洗兒時,玄宗親自前來,賜金盆洗浴。新生兒看起來身體「攣弱」,保姆於是換了一個體格健壯的孩子冒充皇孫,沒想到玄宗一眼就看出不是龍孫。於是將真的皇孫抱來,玄宗大喜,「向日視之,曰:『福過其父。』帝還,盡留內樂宴具,顧力士日:『可與太子飲。一日見三天子,樂哉!」寵臣王毛仲妻李氏誕育三日洗兒,玄宗命高力士賜以酒食、金帛,並命其子為五品官。
另一個非常有名的洗兒故事稱,安祿山是楊貴妃的「養兒」。天寶十載(公元751年)正月初一,在安祿山過生日時,玄宗和楊貴妃賞賜了許多禮物,「後三日,召祿山人內,貴妃以綉綳子綳祿山,令內人以彩輿舁之,歡呼動地。玄宗使人問之,報雲:『貴妃與祿山作三日洗兒,洗了又綳祿山,是以歡笑。』玄宗就觀之,大悅,因加賞賜貴妃洗兒金銀錢物,極樂而罷。」王建《宮詞》也有「妃子院中初降誕,內人爭乞洗兒錢」的描寫。所謂「洗兒錢」,應該與婚禮上使用的「撒帳錢」類似,也是一種特製的喜錢。
白居易慶賀談弘謨外孫洗兒詩稱:「玉芽珠顆小男兒,羅薦蘭湯浴罷時。」又稱:「洞房門上掛桑弧,香水盆中浴鳳雛。還似初生三日魄,嫦娥滿月即成珠。」詩中提到的「蘭湯」、「香湯」,都表明洗兒不是用清水。孫思邈稱「兒生三日,宜用桃根湯浴」,桃根湯是用桃根、李根、梅根各二兩,以水煮20沸,去滓,用以洗浴,能夠「去不祥,令兒終身無瘡疥」。可為了解三日洗兒風俗提供參考。
這時還流行慶賀「滿月」的風俗。唐高宗顯慶年間(公元歷656—661年),長安城西路側有一店家新婦生一小男,「月滿日,親族慶會,欲殺羊,羊數向屠人跪拜。」大家都不以為意,「遂即殺之,將肉就釜煮。餘人貪料理蔥蒜餅食,令產婦抱兒看煮肉。抱兒火前,釜忽然自破,湯沖灰火,直射母子,母子俱亡。」從這則具有強烈的宗教宣傳色彩的故事中可以看到,民間慶祝滿月的規模是相當大的。又有一則故事稱,韋皋過滿月時,家裡召集群僧會食,「有—胡僧,貌甚陋,不召而至。韋氏家童咸怒之,以弊席坐於庭中。即食,韋氏命乳母出嬰兒,請群僧祝其壽。」則有條件的人家還會邀集僧人為幼兒祈福。
南朝江南流行的抓周風俗,這時至少仍在宮廷內流行。如武則天曾將皇孫都召集到大殿上,看他們嬉戲,「取西國所貢玉環釧杯盤,列於前後,縱令爭取,以觀其志。」據說唐高宗幼年時,「將戲弄筆,左右試置紙於前,乃亂畫滿紙,角邊畫處,成草書『敕』字。」都是顯例。
據說在衡山還有一種特異的風俗,在幼兒初生頭發時,「為小髻十數。父母為兒女相勝之辭曰:『蒲萄髻,十穗勝五穗。」西域屈支(今新疆庫車)和佉沙國(今新疆喀什)的風俗更為離奇,「其俗生子以木押頭,欲其匾?也。」使嬰兒的頭顱長成薄而扁平的樣子。
隋唐五代的生育風俗——求子與胎教
求子
在以男權為中心的社會中,求子是生育風俗中的一件大事。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他的著作中專門設「求子」名目,對此進行討論。能否得子,首先要看夫妻本命,如果五行相生,「並本命不在子休廢死墓中者,則求子必得」,如五行相剋,「並在子休廢死墓中者,則求子了不可得」。
能否生子,還與行房日期及時辰有關。「若欲求子者,但待婦人月經絕後一日、三日、五日,擇其王相日及月宿在貴宿日,以生氣時夜半後乃施瀉,有子皆男,必壽而賢明、高爵也。以月經後二日、四日、六日施瀉,有子必女。過六日後勿施瀉,既不得子,亦不成人」。
這時民間流行女子戴「宜男草」的習俗。李賀詩「二月飲灑採桑津,宜男草生蘭笑人」。這種宜男草,大概是戴在胸前。於鵠詩稱:「秦女窺人不解羞,攀花趁蝶出牆頭。胸前空帶宜男草,嫁得蕭郎愛遠游。」描述的就是這種情形④。
此外,孫思邈還提供了在婦女有娠之後,「轉女為男」的具體方法。這些方法類似於巫術。如「取弓管弦一枚,絳囊盛,帶婦人左臂。一法以系腰上,滿百日去之。」還有一種方法是,「以斧一柄,於產婦卧床下置之,仍系刃向下,勿令人知。」孫思邈稱,如果不信此法,可以用雞來做試驗,即在雞抱卵時,將斧子如法置於雞窩下,則雞雛「盡為雄也。」斧和弓彎都是主要由男子使用的器具,所以被用於求子。
在他為求子開具的葯方中,也有強烈的象徵意義,如「七子散」的主要成分為牡荊子、五味子、菟絲子、車前子、菥蓂子、附子、蛇床子等七種葯名帶「子」的葯,而在「丹參丸」中,則有「犬卵」和「東門上雄雞頭」。
胎教
在前代教育思想的影響下,這時人們對胎教也很重視。在唐代婦女鄭氏撰著的《女孝經》中,曾借曹大家之口,專門論述了胎教的意義和方法:
人受五常之理,生而有性,習也。感善則善,感惡則惡,雖在胎養,豈無教乎?古者婦人妊子也,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跛,不合邪味,不履左道,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惡色,耳不聽靡聲,口不出傲言,手不執邪器,夜則誦經書,朝則講禮樂,其生子也,形容端正,才德過人,其胎教如此。
此外,在孫思邈提出的胎教事類中,還有「欲得觀犀象猛獸、珠玉寶物,欲得見賢人君子、盛德大師」、「彈琴瑟,調心神,和情性,節嗜欲」諸項。
另外特別應該提到的一件事是,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頒布了一項救令,規定「文武官妻娩月,並不宿直」。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在妻子分娩後的一個月里,文武官員晚上可以不值班。標明了這是對生育後代的重視和對婦女的尊重。
3、中國古代誕生禮中,如果生男孩,在卧室門的左側掛什麼
如果生男孩,則在卧室門的左側懸掛一副弓箭。
因為弓箭是一種民俗文化象徵,古代男子要會武功,從小要學習「六藝」,要騎馬射箭。如果是女孩子,就在門右邊掛手絹。這樣路過的人不用進家門就知道生的是男孩還是女孩。
誕生禮是中國傳統的誕生禮俗之一,多在小孩出生三天後舉行,不同地區、民族形式多有不同,從剛出生洗禮開始到寶寶周歲抓周,一般有祝福、保健、占卜等幾層含義。
漢民族傳統的出生禮,因地域之別而具有不同的風貌和表現樣式,但總的來看,漢民族傳統的出生禮中,大都包含了誕生、三朝、滿月、百日、周歲五種主要禮儀,其具體表現形式也基本大同小異。
(3)古代生子送什麼禮擴展資料
中國古代誕生禮儀
1、誕生禮
嬰兒出生,首先是名字。
出生的當天,鞭炮必不可少,孩子的爸爸必須去岳父家敬祖放鞭,報告喜訊、報母子平安,告訴岳父岳母添了外孫。之後就是走親訪友,以及去宗祠報喜。報喜就成為嬰兒出生時的一項禮儀活動。
若生的是男孩,則在側室門左懸弓一副;若是女孩,則在側室門右懸帨(女子所用的佩巾)。
如果生了男孩,就讓他睡在床上,給他穿華美的衣服,給他玩白玉璋(是希望他長大做官);如果生的是女孩,就讓她睡在地上,把她包在襁褓里,給她陶制的紡錘玩(有從小培養他勤於紡織的寓意)。
2、三朝禮
孩子出生三日後的禮儀。男孩出生三天以後,父母抱其出外,用弓箭射天地四方。寓意是志在四方,期待男孩長大後志向高遠。對女孩子,則不行此禮。而這天產婦開始給新生兒餵奶,喚作開奶。
3、洗三朝
嬰兒出生三日後舉行的洗浴儀式,唐代即已出現。親朋往澡盆里放東西,洗婆根據親友所投物品不同,口念不同的吉祥話。洗三時,親朋好友紛紛以紅包賀禮,主人則以糕點等款待,並留親友吃「洗三面」。洗後需要去掉嬰兒臍帶,表示新生兒就此脫離了孕期,正式進入嬰兒階段。
4、拜床母
傳說床神有男女之分,床婆貪杯,而床公好茶,所以以酒祀床母,以茶祀床公,民間在婚禮、生育、三朝、滿月等時候有拜床母的習俗,多以澆了酒的肉等為祭。
5、送米酒
女兒生了外孫,母親要釀米酒、備雞蛋,第三天挑著米酒和雞蛋去看女兒和外孫。
6、滿月禮
又叫彌月禮,小孩出生滿一月舉行。很常見的禮儀,或叫做滿月酒,民間普遍流行的滿月禮風俗。此日,親朋好友帶禮物來道賀,主人設豐盛宴席款待。滿月時,為小孩第一次剪理頭發,稱為剃胎發。一般是請理發匠上門,理完後給賞錢。小孩則著新衣。
7、移巢
又叫出窩、滿月遊走等。民間風俗,嬰兒初生是不能隨便走動的,到了滿月時就可以了。此時,母親抱著嬰兒到別人房間中去,四處遊走,稱為移窠。外孫出生後第一次隨母親到外婆家過門俗語叫「出窩」。
8、百日禮
這個也是常見的習俗,穿「百家衣」。幼兒百日,民間風俗給他穿百家衣。父母期望孩子健康成長,認為這需要託大家的福,託大家的福就要吃百家飯、穿百家衣。從各家取一塊布片,將布片拼合起來做成服裝也就成了百家衣。
9、戴長命鎖
長命鎖是掛在兒童脖子上的一種裝飾物,民間認為,只要佩掛上這種飾物,就能辟災去邪,「鎖」住生命。長命鎖的前身是「長命縷」。
10、周歲禮
周歲禮最普遍的風俗就是「抓周「。抓周,又叫「試兒」,小孩不經意的一抓,往往引起大人浮想聯翩,這一風俗極為普遍,至今仍然流行於民間,還出現了專為小兒抓周時使用的套裝禮器。
4、「百日宴」是古時「出生禮」之一,它有什麼講究?
從古代時就有一個說法,說是小孩滿了一百天之後就好養好帶了,還有就是希望孩子能長命百歲,而百日宴是古時出生禮的之一,他的講究就是小孩子生下來100天,叫「百歲」,大概就是將「長命百歲」與百天結合起來吉利說法。而在江南,則稱為「百露」,或許是說小孩過了100天,就不必藏在家裡了,該「露」頭了。
對於送到寶寶嘴邊的食物,媽媽一定要把好關,成年人進食的品種太雜腸胃還消化不了呢,更何況寶寶呢,宴會上的大多數食物能不吃就不吃,最好給寶寶自帶食物和玩具,轉移她對滿桌食物的注意力。
抱寶寶赴宴,對於眾人要求抱寶寶的舉動可以善意拒絕,你可以模仿寶寶的口氣說:謝謝爺爺,你要是硬來抱我我會哭的,等我長大點兒你再抱吧。如果強行要抱就堅決拒絕。
新生兒要少接觸人,因為每個人的口鼻腔里,都有一定的病毒細菌,即使是健康的人,也有細菌。盡量不要讓新生兒被親朋好友禮貌性的看看,抱抱或寒暄。
漢族民間誕育禮俗。寶寶出生100天,家中招待親友,祈願孩子長命百歲。中國在寶寶出生的第100天舉行的祝其長壽的儀式。引引又稱百歲、百晬。
而在江南,則稱為「百露」,或許是說小孩過了100天,就不必藏在家裡了,該「露」頭了。百日宴是指初生寶寶一百天舉行的慶祝儀式。
這么一說我們就可以懂得他的講究在哪裡了,平時要給寶寶喝溫開水,在寶寶的味覺形成時期,一定要注意不要進食過甜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