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送什麼好 » 過年初一凌晨送花服務

過年初一凌晨送花服務

發布時間: 2023-04-01 15:25:03

1、家鄉過年的習俗

福建各地的過年習俗

福州除夕,馬蹄祭祖,吃太平面

亨崇說,早在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君之前,福州人便開始為新年而忙碌。按福州人傳統,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後便不殺生,所以正月要食用的肉類就得在這之前准備。家中婦女把殺好的雞和豬吊在天花板上,等晾乾後燉熟,放在瓮內用酒及多種配料腌制。

侯亨崇說,這樣一瓮食品,不僅是團圓飯桌上的佳餚,往往還可以一直吃到正月底。

到了除夕,吃團圓飯前,福州人都要先祭祖,在眾多祭品中侯亨崇對馬蹄和年糕的印象最深刻。馬蹄長在田地里,生命力很強,以馬蹄祭祖,有希望祖先保佑有關人家後繼有人的含義。

福州人的年糕跟本地市場常見的年糕不同,它的大小猶如一個托盤,口味也不一樣,所以每年福州會館都會替會員訂制年糕,好讓鄉親能品嘗到別具福州風味的年糕。

祭祖時年糕得切片油煎,然後盛在盤里擺上供桌。福州人很重視年糕,除了祭祖,年糕也是團圓飯桌上的一道飯後甜品,即使不吃,飯桌上也少不了它。此外,紅糟雞、福州魚丸和肉燕也是福州人團圓飯桌上的美味食品。

福州人還有一個頗有趣的年俗。吃過團圓飯後,父母都要用衛生紙替小孩抹嘴,意思是童言無忌,若小孩說錯了什麼話,希望神明不會怪罪於他。

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門拜年之前,必須先祭天,竹篾飯是必備的祭品。飯是盛在一個竹篾編的容器中,當中要插一朵紙紅花,周圍則插上筷子,有向天祈福之意。

根據傳統這天福州人還要吃一碗太平面。那是用紅糟雞湯泡的面線,面里還要加兩個雞蛋,現在也有人以鵪鶉蛋取代。顧名思義,太平面是吃平安的。

侯亨崇記得,福州人的元宵節也很熱鬧。游神是一大節慶,響徹雲霄的鼓樂聲,簇擁的群眾,此起彼落的爆竹聲,把喜慶的氣氛推向最高潮。

侯亨崇於1959年20歲那年回到新加坡。這幾十年來,因為各種因素,福州人過年的傳統習俗已無法完整保留下來。

侯亨崇說,比如很多福州家庭都加入了非福州籍成員,為了適應不同籍貫成員的飲食習慣和喜好,這些家庭不得不加入一些非福州食品,使得團圓飯桌上的食品再也不是單純的福州食品了。

他說:「這是時代改變的結果,年長的福州人不應固執己見,在以和為貴的原則下,我們應順應時代作出適當的調整。」

「做大歲」和「白額春聯」福建莆田特有的過新年風俗

莆田市轄的莆田和仙游兩縣,在宋、元、明、清四個朝代,都同屬於興化這一軍、路、府,因此習慣上只稱興化。興化人家俗例,從農歷新年正月初一早開始,親友登門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說些吉利話兒,這種習俗全中國都一樣。但在興化,至今還沿襲「做大歲」、貼「白額春聯」的習俗……

「做大歲」

明嘉靖41年11月間,倭寇進犯興化,殺戮掠奪,至次年正月底始退,城中屍骸遍地,慘不忍睹。

農歷二月初二日,出外避難的人陸續回來,悲喜交集,既為倖存者慶幸,又為死者悲傷。此時親友之間急先互相探望,然後擦乾眼淚,重過春節,補做大歲,慶賀光復。

因家家都沒過大年節,便決定在初四夜補過。以後為了紀念那段慘痛的歷史,民間相約以除夕為小年夜,正月初四為「大年夜」,亦稱「做大歲」(仙游則是在初五「做大歲」)。並以正月初二為「探亡日」,這一天互不登門,以示對死難親人的哀悼。

後來因感到春節期間互不登門,終究不便,就變通為初一日如已到親友家拜年過,初二日就不必忌諱了。

「白額春聯」

全國各地春聯均為一色滿紅,唯獨興化春聯有一段兩寸長的白色聯頭,紅白相間,格外醒目。

相傳清兵入關後,實行高壓政策,濫殺無辜,不少人家因辦喪事貼了白聯。時值春節,清廷又強令家家戶戶貼紅聯,以飾「國泰民安」。有人在貼紅聯時,有意讓門上的白聯露出一小截,以示心有餘哀。各家起而效之,遂成「白額春聯」習俗,流傳至今。

「敬天公、賀正」泉州過新年風俗

正月初一,常稱為「過年」、「過新年」,可見「年」既是時間單位,也是節日名稱,是年與年之間的大節。年是我國民間古老而又最為隆重的節日,堯舜時稱「載」,夏代稱「歲」,商代稱「祀」,周代起稱「年」,沿用至今(其間只有唐玄宗、唐肅宗二帝時一度稱「載」)。過年的時間自漢武帝時確定正月為歲首,即以正月初一為新年,又稱「元日」;又因此日始於旦,也稱「元旦」。辛亥革命後改行公歷,以1月1日為元旦,於是原稱為「元旦」的農歷正月初一即改稱為「春節」,但仍習稱為「年」。

過年

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稱為「過年」,要待過了十五,「年」才算過去了。民謠雲:

「初一場,初二場,初三無姿娘(姿娘意為婦女,此日婦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從天上匯報回來);初五舀肥(掏糞便,農事開始);初六隔機(整理織布機,隔開經線與緯線,婦女們開始織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樣做『七寶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氣寒冷宜在家飲酒);十一請女婿;十二倒去覓(婦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飯,連日吃膩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媽』生;十七『那怎生』(節日就這樣過去了)。」

敬天公

子正之時(零點)一到,四處爆竹聲響成一片,人們即在家中廳堂設案,擺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點燭,恭拜「天公」,敬祀祖先。這種祭祀一直持續到初四。

開正

除夕之夜守歲至深夜12點鍾響,迎來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時「敬天公」的同時,家家戶戶燃放爆竹,開門迎春納祥,俗稱「開正」。

賀正

清晨,無論男女老少,紛紛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備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線加雞蛋,吃蛋去殼,意在除霉氣,迎吉祥,面線則象徵福壽綿長。早餐後即出門走訪鄰居親友,笑臉相迎,首次見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稱「賀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有客上門,要奉上糖果、蜜餞,或喝甜茶、咖啡,讓客人「甜一下」,以示有個甜蜜的開端。

團拜

清乾隆《泉州府志.風俗志》引宋代郡志所載雲:「元正賀禮,鄉老相約聚拜,省往復之煩。郡守、縣令率僚屬會焉。舊於貢闈,後於承天寺,至淳祐間(1241一1252年)乃即泮宮。鄰里則各於側近庵宇,會集齒長,歲推一人,具酒果為禮。今此禮廢。」解放後又恢復。

壓歲錢

未成年晚輩給上輩拜年,上輩給一「紅包」作為壓歲錢。

禁忌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凡事以納吉迎祥為准則,禁忌很多:

忌飲茶水,忌吃稀飯,如此即可避免以後外出「半途遇雨」。

早餐吃干飯,以整葉煮的菜為佐,俗稱「長命菜」。

忌打罵孩子,忌和別人吵架,忌說不吉利的話,不得討錢逼債。

忌操刀切物,以示戒殺。所有食物如須刀切者,除夕即已准備周全。

忌用掃帚掃地,意謂新年迎祥納福,惟恐一掃而空。

忌穿舊衣裳,要穿新衣,曰「去舊迎新」;忌赤足,行走時足被刺傷即為不吉。

忌打壞器皿、碗碟之類,否則一年福氣均被破壞;如不慎打破,則將碎片投入井中以鎮壓之。

除夕夜、初一夜、初五夜、元宵夜均不熄燈,寓祥光永駐。

「種花送花賀新春」漳州過年風俗

歲幕新春前,漳州人有互贈水仙花賀新春的習俗。其寓意是向親朋好友送去新春的祝福,祝新春吉祥如意,萬事如水仙花盛開。

說起這一習俗,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明朝景泰年間(1450—1456),龍海九湖蔡坂村有個在河南汲縣齬俚淖迦蘇毆飠蕁D且荒輳毆飠莞胬戲迪紓偶胰四瞎椋舜賜ズ時,在碧水連天的湖上,忽然見到前面出現一片仙景:殿宇巍峨,亭閣錯落,雲霞繚繞,仙樂陣陣。兩位身著白色、金黃色和素白淡黃色霓裳羽衣的仙女走出金碧輝煌的宮殿,翩翩向他們飛來。張光惠一家人見此美景,不由同時揉起眼睛,懷凝自己是否花了眼。待定睛細看時,仙境已煙消雲散,前面湖上漂浮著兩莖鮮花。張光惠急忙讓船家趕上,從水中撈起這兩莖美麗的鮮花。放在船上,芬芳朴鼻。細看,如亭亭玉玄的仙女,美麗、端莊、可愛!

張光惠一家回到故鄉——漳州南郊圓山腳下的琵琶坂村(今蔡坂村),在合家團聚「圍爐」守歲的除夕夜時,這兩球莖又抽出新的花箭開出鮮艷的花朵。

來年,張光惠把這兩個球莖種植在自家花園里,於是萌生出小球莖,越種越多。以後每年新春佳節前,張家就把這些花球分贈親朋好友,並附上一首贈花詩曰:「漳郡圓山穴鱉峰,花含仙露水流香。玉盤金盞仙祝酒,送給君家福壽堂」。人們問:「這叫什麼花?」張家人答「這叫『水上花』」。因為年長月久,代代相傳,「水上花」便叫成了「水仙花」。

以後,張家的親朋和鄰家也學張家種花送花賀新春,這樣形成習俗流傳下來。

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扎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門外,點燃待其煙繞火旺,男人依輩分跳過這堆火焰,邊跳邊念:「跳入來,年年大發財;跳出去,無憂共無慮;跳過東,五穀吃不空;跳過西,錢銀滾滾來。」這叫「過火群」,象徵燒掉舊歲的邪氣,消災過運,迎來乾乾凈凈、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後,就要用新掃帚打掃廳堂,掃完後掃帚畚斗擱在一起,垃圾堆放門邊,希望如願再從畚帚中走出來,幫助發家致富。同時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於炭爐中,叫「添旺」,象徵更加興旺。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著,據說這是為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隨著社會進步,生活節奏加快,閩南鄉村一些繁瑣的習俗已逐漸被廢止了,但農家企盼好年景的風俗仍保留下來。特別是「圍爐」在臘月寒冬,全家人圍在暖烘烘的小爐旁痛飲暢談,述舊歲展望未來,那是多麼溫馨,多麼幸福。

廈門春節習俗

廈門的民俗很多,隨著時代的進步,近年變化極大。為了入鄉隨俗,特介紹如下:

正月初一,黎明開門,梵香燃爆,曰「開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糞土不傾戶外。

正月初三,為喪家清新愁(即燒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過之友家,是日應勿往訪,訪即為不敬。有諺語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飽」,意思是初三日無客登門,晚起無妨。那麼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呢?相傳,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佔領廈門外島浯嶼。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於過年而疏於守備,大股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抵抗敵人,激戰二日三夜,倭寇才敗退,但城內軍民傷亡極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親友,吊喪亡靈,哭聲震天,無暇到別家登門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廈門居民把此日作為忌日,久而久之,成為慣例。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紙帛與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誕辰,香案敬神。惟喪家要停祭兩年。

正月初十,地誕。是日不砍柴、不掘土。並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關聖帝君誕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誕辰,鬧花燈。

除夕吃年夜飯,叫「吃廿九瞑」,大都愛吃火鍋(暖鍋),「圍爐」合家歡。火鍋有「一品鍋」(整鍋一格)、「鴛鴦鍋」(兩格)、「四色鍋」(四格)。從「一品鍋」而形成名菜「一品富貴」,湯是豬肉或雞鴨湯,主菜是金元寶(雞蛋)、銀元寶(鴿蛋)、整隻蹄膀叫「一團和氣」,黑刺參與墨魚用海帶綁在一起叫「烏金墨玉」,雞鴨翅膀叫「鵬程萬里」,冬筍叫「節節高升」,粉絲叫「福壽綿長」,魚丸、肉丸和發菜叫「團圓發財」,雞頭雞尾、魚頭魚尾叫「有始有終」,加上火腿腳爪叫「平步青雲」,末了吃長生果,意思是「長生不老」,吃柑橘,象徵吉利。由於火鍋熱氣騰騰,食品翻滾不停,不斷續湯,添加好料,就叫「越吃越有,越燒越旺」。廈門人特別重視海鮮,如鰱魚「年年有餘」)、蚝仔、紅蝦、珠蚶、旺螺、海帶和發菜豆腐(「發財多福」)等,近年來又有啤酒火鍋、豆腐火鍋、丸子火鍋、什錦火鍋等應市。

年糕

吃了年糕,萬事如意年年高,年年高升,年年高興!又有敬祝長輩延年高壽之意。年糕又叫「年年糕」,「年年糕」從「粘粘糕」同音演化而來。廈門人把年糕叫做「米果」,品種多樣,有甜有咸,甜的有白糖米果、烏(紅)糖米果,並加冬瓜、紅棗、花生等;鹹的有金瓜(南瓜)米果、菜頭(蘿卜)米果、番薯(地瓜)米果、芋頭米果,並加豬肉、蝦米、蚝干、香菇、油蔥等;此外,還有涼米果、發米果、碗糕米果……

薄餅

清代有詩人寫詩詠薄餅:「春到人間一卷之」,描寫薄餅皮是「薄本裁圓月,柔還卷細筒」,描寫薄餅餡是「紛藏絲縷縷,饞嚼味融融」。薄餅還是廈門人的一大發明。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曾任潮州太守的同安人李春芳,將其女兒嫁給了金門蔡厝人蔡復一(那時,金門屬於同安縣管轄)。後來,蔡復一官至總督雲貴湖廣軍務兼貴州巡撫,公務繁忙,日理萬機,經常廢寢忘食。蔡夫人看在眼裡,疼在心上,害怕長此以往,有損夫婿健康。於是,她就將一些魚、肉、蝦、菜、筍、豆等用微火燉熟,用麵皮包卷,置於夫婿案頭,讓他邊吃邊辦公,一舉兩得。這種菜便被稱為「婆餅」,廈門話「婆」「薄」同音,便又稱為「薄餅」。它從官府傳到民間,「夫人薄餅」又變成「美人薄餅」。

圓仔

吃圓仔,又稱吃元宵,有的地方叫湯圓、湯團。據說,吃元宵始於春秋末期,宋代才稱圓子,取「團團圓圓」之意。宋代有一位文人說這種食品是「秫粉包糖,香湯浴之」,並作16字贊一首:「團團秫粉,點點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廈門圓仔將各地風味兼收並蓄,有甜有咸,有的白心,有的包餡,什錦、豆沙、棗泥、筍肉、豬油都有。

客家人「年湯」祭祖的過新年風俗

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客家人過年是從農歷臘月二十四開始,到正月十五,也就是說,過年是從傳統的過「小年」開始。小年過後,家家戶戶准備年貨,炒粉皮、結米糖、炸豆腐,以及購買雞鴨魚肉、香燭爆竹之類。此外還少不了抽出時間來打掃庭院、擦拭門窗等。到了除夕這一天,家家早早地貼上對聯、年畫,然後准備年夜飯。年夜飯最講究的一道菜就是「年湯」,主要有大肉、蘿卜、肉丸和菇類。吃年夜飯前要先做兩件事:一是給長輩端上熱氣騰騰的「年湯」;二是焚香祭祀祖宗、放爆竹。爾後,一家人才團團圓圓吃年夜飯,這一餐一定要吃點飯,表示吃到了「年飯」,長了一歲。飯後,年長者會為小孩包上吉利的「壓歲錢」,除夕才算過完。正月初一凌晨,男人們早早地便起來洗漱干凈,然後點香燭、放爆竹,給長輩拜年。之後,裝上一盤粉皮、米糖、花生,這是一定要吃的,表示新的一年有「吃路」。這一天有很多講究,不撈飯、不掃地、不打水,更不能說不吉利的話。早餐也要吃齋,並以芹菜、豆腐為主,意為勤勞致富發財。

正月初二,客家人最重要的是殺一隻閹雞,把雞血淋在「紙錢」上,謂之「血錢」。早飯後,一家人便穿戴整齊,和家族人一起帶上香燭爆竹、茶酒齋飯,上墳祭祀祖宗。祭祀完畢後,家族人便開始一家一家拜年,一邊說著祝福的話,一邊喝著滾燙的酒。這一天,新媳婦還要和丈夫一起趕回娘家。正月初三,客家人便開始走親戚。

正月初五,各地的圩場開始了新年的第一個圩日,俗叫「開圩」。這一天,人們忙著趕場,各種玩具、小吃特別多,還有舞獅的、舞龍燈的,格外熱鬧。

正月初七一早,家家戶戶便用炸果、炸豆腐、臘味等湊成七種佐料煮稀飯,俗稱「七寶羹」,客家人認為吃了「七寶羹」,一年無病無災。直至正月十五過了元宵,傳統的過年才算結束。

如今,過年增添了許多內容,封建陋習明顯減少,人們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和體育比賽,傳統的節日有了新的色彩。

閩西:大年三十吃「腕子筒」、「長命菜」

閩西客家人從年二十五「入年假」過小年始至除夕,是過年的准備階段。

大年三十這一天,客家人的主要事情是「上紅」(貼春聯和紅紙)表示紅紅火火。之後,貼門神、祭祀祖先、准備年飯、守歲等。而年飯中「腕子筒」與「長命菜」是閩西客家人少不了的菜。「腕子筒」就是紅燒豬蹄,這紅燒豬蹄很有特色,不僅肉爛,更是香濃可口,這裡面的配料有的是當地的植物根莖,因此形成的香味獨特;「長命菜」其實就是整隻的雞或整塊的豬肉放進鍋中烹煮,再將整個大蘿卜和整棵的芥菜加進去,這裡面的含意很深刻。

在餐桌上,客家人如何進食也還有一番講究。雞頭由長者吃,翅膀給出門的男人吃,讀書的孩子吃雞臂(腿)。酒灑倒在桌上視為發財,碗被摔碎看作會添丁,掉落了筷子當作有食緣……守歲,也稱點歲火。客家人要用特製的三盞油燈分別點在廳、門、灶上,直到天亮。如一夜通明,這將意味來年吉祥平安,萬事亨通。

贛南:諸多禁忌

贛南客家人過年有諸多禁忌。正月初一不向屋外倒垃圾、潑水,忌進菜園摘菜,這天忌開口罵人,要說吉利話。除夕、春節及大的節日和喜慶日,忌碗筷掉地。正月初一至十五,忌向他人借款或催貸。新年「出行」,忌有女人在場。正月初五是「五穀神」生日,這天家家不能煮生米,只在前晚煮好夾生飯,第二天早晨蒸熟,黎明時,家家燒香迎接「五穀神」上谷倉,祈保「五穀豐登」。

贛南客家人講究「吉利」,每月初一、十五要說吉利話,「無」要說成「有」。寧都大沽、小布等鄉村「帽子」要說「有子」,因為「帽」與「毛」諧音。新喪家人忌諱到別人家賀年。大年初三稱為「窮鬼日」,一般不外出,不宴請。這天要做的事是把初一以來清掃的垃圾送至村邊,點燃三炷香後燒毀,俗稱「送窮鬼出門」。

2、過年可以送花嗎

<

3、節日送花大全 節日送花全攻略

1

4、春節送鮮花代表了什麼特殊的寓意?

1、在春節是可以選擇送百合,向日葵,康乃馨的,這意味著新年一個好的開始。康乃馨代表的意思是長久的關系、永恆的生命,可以選擇送給老人,是希望她們能夠長壽、能夠健康。向日葵可以送給在經歷了一段困難的人,是希望可以給他們帶去重新開始的好運。

2、蘇醒玫瑰19朵搭配上粉色桔梗,再加上適量的白色小菊和情人草

表達的寓意是:你是錦上花,你是我人生中最燦爛的一部分,你是生命中的一道光,照亮我前進的路。

3、33朵香檳玫瑰搭配上少量的相思梅

表達的寓意是:你的笑是十分有力量的,給了我很多力量,讓我感受到了很多溫暖,你讓我覺得十分的溫柔,你讓我覺得人間值得,你讓我覺得生命中的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

4、如果有面臨升學和陞官的親友,春節可以送一束劍蘭!劍蘭一枝上有十個左右的花苞,花苞從最下面逐漸向上盛開,寓意步步高升的意思。紅色劍蘭還有紅紅火火、蒸蒸日上的意思。春節前後是劍蘭切花大量上市的時間,花美,價格實惠,送人再合適不過。比如送老人長壽花,寓意長壽幸福。送親友蝴蝶蘭,寓意珍貴的友誼。送鴻運當頭,寓意好運不斷。送白掌,寓意一帆風順。但是要注意,給做生意的人不要送紅梅之類的盆栽,對我們普通人來講紅梅迎春很好,對生意人來講就是送「霉運」,可能會引來不快!

5、廣東的春節習俗

廣州的春節花市

廣州的春節花市廣州美稱「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桔,各大公園都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題街道上搭起綵樓,共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涌來,擺開陣勢,售花賣桔,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廣州種花為業,已有100O多年的歷史。早在五代南漢時代,珠江南岸庄頭村一帶,就有許多素馨花田,南漢王劉悵的寵姬素馨就是庄頭的種花女。每天早上,花農們採摘鮮花,在五仙門渡口過江上岸,到老城門下出售,那是平日的花市。一年一度的花市,是19世紀6O年代初才形成的。那時的花市在藩署前,即現在省財政廳一帶,後遷到雙門底,除賣鮮花外,還賣古董、雜架、年宵品等。

辛亥革命後,老城拆除,藩署前一帶更加開闊,遊人更多,還擴展到十八甫、高第街一帶。所賣花卉除素馨花外,還有水仙、吊鍾、芍葯、山茶、菊花等。許多商號、酒樓、茶居食肆,也都定購四時花卉。西關一帶,還出現了花販,專為大戶、店鋪送花。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花街更加繁榮了。

廣州人春節愛插桃花,所謂「一樹桃花滿庭春」。一株靚桃花插在廳堂里,滿樹星紅,持上節日彩燈,披上綠綢杏帶,確是增添了不少春色,所以不但居家喜愛,各大賓館酒樓,屆時必以一株大桃花裝點門庭。桃花成了廣州的春節「聖誕樹」。

金桔象徵「大吉大利」。其實,現在人們所喜愛的,是它那小巧而豐碩的造型:一棵三四十公分高的小樹上,碩果累累,金光燦燦,還有那青枝綠葉相扶,,確實逗人喜愛,置於幾座之上,確可玩味。與金桔同類的四季桔、金蛋果、硃砂桔等,同樣能起到這個作用,所以一般家庭只選購其中一種。與其相類似的還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膜拜,飄逸肅穆,深為善男信女所垂青。

春節還要插供水仙花。每年臘月初,市面上便有從福建漳州運來的大批水仙頭,人們買回後,精心培植,通過對水溫和日照的調節來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團圓飯時,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聲中依次開放,這情景給人們帶來無窮的樂趣。俗語說,「花開富貴」,這正巧取了個好兆頭。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氣襲人,所以家家必備。

近年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新出現了不少象徵富貴與財運的花木。例如,那青枝綠葉的「發財樹」,以仙人掌嫁接的「福星花」、「鴻運當頭」等,甚至標價的數碼,也與發財致富有關。如一棵發財樹標價168,正與廣州話「一路發」相諧;一株桃花標價88元,意即「發了又發」;38元,即又生又發(廣州話「3」與「生」音近)。廣州的花卉語言,已經在民俗生活中已佔有相當的位置了。

潮汕的春節風俗

除夕

農歷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過年」。

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傢具、器皿;選購年畫、春聯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徵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發,女必「挽面」,現女子多為剪發美容。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戶戶製作各式粿品,以備過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是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徵「歲歲有餘」、「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過年夜守歲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來臨,新年鍾聲敲響,家家戶戶鳴放鞭炮。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於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綵,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這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餐後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用青橄欖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願。

初一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還有手搖萬年青葉(俗謂搖錢樹)或手執書有「招財進寶」等吉利句小紅紙貼於人家門上的;或是吹嗩吶、敲竹板、唱歌謠、做四句、說吉利話挨家賀年的,都趁著討點賞錢。初二、初三日鄉村圩鎮多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除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做皮影戲外,還有大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舞龍隊等沿街挨村寨遊行表演。今還有映電影、賽球、書畫展、猜謎語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群結隊盡興游賞觀看,一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

吃團年飯

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後,除夕將至。於是,主婦們便忙著准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記的。因此,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後,首先必須「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然後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後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表現出潮人慎終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於大廳,一家人團團圍堅,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說傷心事或吵鬧。 用過晚餐,家中主婦就忙著收拾飯桌,於是,一場大清掃活動便開始了。這一次清掃不用很講究,純粹是為了清潔衛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場,必須用松枝掇草掃刷。然後便生爐起火,開始准備明天祭神的供品--齋菜。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芋頭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棗子做的,有的則是用花生米、芋頭與番薯合起來做的。做齋菜的料都應該在下午時就准備完畢,讓其晾乾。炸齋菜時,等爐火生好的時候,放上一口鐵鍋,註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時,用這些料子拌以粉漿往鍋里一放,它就在油鍋里吱吱地冒氣泡。熟時,黃澄澄、香噴噴地格外誘人。這時,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會獻上新炸齋菜一盤,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讓你嘗嘗遐邇聞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送壓歲錢

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看。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里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特別有趣的是,小孩臨睡前,父母必將一張大面值鈔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後即將鈔票取回。

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稱為「拜正」。初一一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後,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後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後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系,但是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對象說不同的祝語。對老人說「新春如意」「壽比南山」,老人會咧開沒牙的嘴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他們最希望的莫過於新年學習進步、成績突出。送他們這種祝語,他們會對你十分友善。落座後,主人會殷勤沏上聞名遐邇的潮汕工夫茶待客。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後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祥。有好詣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里裝上兩個大桔,一一拜年後,褲兜里依然是裝著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詣者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潮汕地區春節禁忌

因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因此過年的時候「禁忌」特別多。言語方面,凡是「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也忌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沒頭彩」,兆示疾病、凶禍。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為方面,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不慎打壞時,在取水一俗已經徒有形式而已。禁掃地這一習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為春節期間燃放鞭炮,人來客往,地上紙屑、垃圾特別多,不打掃一下的確有礙大雅。因此,從講究衛生出發,不少年輕人也就對這些傳統禁忌習俗不怎麼講究了。

這一天債主不許上門討債,因為人們認為這一天討債對借貸雙方均不吉利。也忌從別人口袋裡掏東西,人們認為,正月初一的口袋讓人掏了,可能導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險。

忌死人,也忌辦喪事,因為這將給家裡帶來不祥。同時,忌該天理發,因為人們在這一,天總喜歡把理發同辦喪事聯系起來。這一天甚至忌殺生,殺生被認為會導致刀災、兵災、血災等災禍的發生,但是,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東西圖個新鮮,為了口腹之快,也就沒什麼顧忌了。

飲食方面,這一天嚴禁吃葯。否則,被認為會導致一年從頭到底病疾纏身,吃葯不斷。初一早飯忌吃葷,有幾種說法:一種是這一頓吃齋,其功用等於一年;另一種是暗喻指勤儉治家,不可鋪張浪費。

西江水上人家春節風俗

在粵西北的西江肇慶段「小三峽」水面上,至今還生活著一些以船為家的「水上人家」。這些漁民有些是世世代代在船上生活,他們大多在船上做飯,大多依然燒木柴。漁民們還喜歡在江岸邊空地上種上番薯、油菜、蔥、蒜苗等,補貼生活。

過春節了,漁民們在住處貼上了吉祥祝福的紅幅,他們喜歡在船頭貼上「一帆風順」,在船艙上貼「萬事順意」和「老少平安」,還有獨特的金錢剪紙圖案的「紅錢」,此外還要在船頭放鞭炮、祭祖先,在岸上祭神,保佑自己平安幸福。祭品主要是腐竹(福祿)、芹菜(勤勞)、大蔥(聰明)、生菜(生財)、桔子(吉祥)、蘋果(平安)和馬蹄、慈菇(皆寓生育)等等。

湛江的春節

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春節是民間最隆重、內容最豐富的傳統節日,但湛江的春節也有本地的特色。農村春節,一般從准備到結束約一個月時間,農歷十二月中旬開始作準備,內容包括整修房子、購置傢具、添換新衣裳、采辦各類年貨等。年貨有蔗糖、糯米、年畫、對聯、糖果、餅干、炮竹之類,一年所掙之錢大部分用於春節。

年二十九或三十日最熱鬧的場面是宰豬、捉塘魚、趕年晚圩,男女老少齊出動。傍晚家家戶戶貼"年紅",既有新年畫,也有傳統的"門神",對聯大多與福財之類有關,軍烈屬則在大門貼上由民政部門發的"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的對聯,廚房、豬、雞欄則貼"足食"、"六畜興旺"等橫批。團圓飯後則是分壓歲錢。12時正,家家戶戶鞭炮齊鳴,送舊迎新。

大年初一,農村一般流行三忌:忌殺生、忌倒水、忌掃地,部分農村尚習慣吃齋。年初二開始走親串友,你來我去。此期間大部分村莊和鄉鎮均有舞獅、游神、飄色遊行、做大戲、武術表演、球賽等,各種民間活動應有盡有,一直延續半個多月。

深圳與各地一樣,保留著較為豐富的傳統文化遺產和傳統習俗。從歷史看,6000多年前已有先民在此開拓,1700多年前,東晉王朝在此設立郡縣,600多年前南頭古城和大鵬所城在此興建,300多年前大批客家人在此定居繁衍,深圳的前身寶安縣,本土居民廣府和客家兩大民系兼而有之,還生活著部分家人。改革開放20多年來,深圳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吸引了來自天南海北、塞外江南數百萬的建設大軍,從而帶來了全國幾乎所有區域的文化。這就造成了深圳五彩繽紛、豐富多彩的民間習俗,因而,深圳過年習俗也就顯得極其別致而多樣。

本土傳統習俗

跟全國一樣,深圳原住民也稱春節為過年,農村進入農歷臘月中旬便作準備,如舂年糕粉、做新衣裳、買新鞋新帽、理發等。23日至25日叫「入年卦」,為送灶君上天庭之日,家家戶戶在灶君神位前燒香點燭,有的還備糖餅、茶果恭送,委託灶君向玉皇大帝報告一年來善惡行為,並代為本宅祈求賜福。婦女們開始忙著摘茶果(糕點)葉、洗傢具等。這一天起,有許多禁忌,如不準說粗話、撒謊等。

年三十(除夕)下午開始過年,貼門神、春聯、接灶君入宅,宰雞殺鴨,用三牲(雞、魚、豬肉,下同)、白米飯幾碗(配以筷子)、茶、酒等,插上香燭,拜祭天地、祖先。晚餐一家吃團年飯,外出家人無要緊事都要回來團聚吃飯。外人則不會接受請吃。是晚,全家洗澡要洗「大吉水」(用桔皮、柚葉等),邊洗邊說幾句大吉大利的話,洗完後,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入夜家家戶戶開始點年光燈,日夜不熄,直至年初三。

年初一(正月初一)午夜零時,各家要到祠堂燒頭香,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來。上午飯吃素,以粉絲、紅棗、腐竹等為菜餚,生菜肯定是要吃的,過去有錢人家還吃發菜,取諧音發財。這一天嚴禁殺生,不拜神,還忌送錢物給別人。

年初二,稱「開年」,開始開戒宰殺三鳥。同宗族的親友、鄰居等互相串門賀新年,給小輩們派「利是」。舞獅隊、麒麟隊也開始出動,到各村參拜,進行武術表演。

年初四,是探親日,出嫁婦女紛紛回娘家探親。

年初五,「出年卦」,雖然還彌漫著新年氣氛,但高潮已過,人們開始新一年的工作或農事。

年一直過到元宵。元宵節俗稱燈節,農歷正月十五這天,有做湯圓(糖丸)吃的習慣。在農村,各家各戶入夜在大門上掛燈,孩子提著各式各樣的彩燈穿街走巷玩耍。上一年生了男孩的人家還將特地舉行添燈儀式,在祠堂掛彩燈至正月盡,叫「點燈」。有的地方選在正月上旬。建國後此習俗取消,80年代末又有所恢復。

游藝民俗

老深圳住民尤其是原寶安縣住民春節期間,會舉辦各種民間舞蹈,主要有獅舞、麒麟舞、龍舞、魚燈舞等,分布在各個鄉鎮。其中以獅舞、麒麟舞和龍舞較為普遍,也最具地方特色。獅舞和麒麟舞是以語屬而分布的。粵語屬的新安、福永、沙井、松崗、公明等地多興獅舞;客語屬的觀瀾、龍華、龍崗、橫崗、坪山、坪地、石岩、葵涌等地則以麒麟舞為多。

獅舞、麒麟舞寄託著帶來吉祥如意,驅除妖魔邪惡的願望。表演隊伍龐大,配以大鑼大鼓,又兼有刀、槍、劍、戟武術場面,聲勢浩大。每逢過年過節,喜慶吉日,醒獅、麒麟隊穿村過戶,或在空曠場地表演,或在村中逐家挨戶相邀上門舞拜。獅舞在表演上分「文獅」和「武獅」兩種。「文獅」主要表現獅子的溫馴神態,有酣睡、舔毛、抖毛、搔癢、打滾等穩靜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勇猛性格,有跳躍、跌撲、走梅花樁、采青、踩球等高難動作,形神酷似、惟妙惟肖。

麒麟舞的表演動作與獅舞極為相似。按傳統舞法的下山、采青、嬲花園過程中,均採用酣睡、蘇醒、搔癢、抖毛、舔毛、騰躍、跌撲、上竿、戲耍等動作,其神態生動逼真。

龍舞分「布龍」和「火龍」兩種。「布龍」流行於布吉、平湖、觀瀾、石岩、公明、龍華等鎮。「布龍」身長4丈余,全身用布和鐵絲製作而成,身腹設有持杖,一般由8人至12人持杖,表演龍的各種騰躍、翻滾、俯拜等舞蹈動作,活靈活現。這種龍舞,人們視為能帶來吉祥佳兆,所以多在春節期間表演。「火龍」(又叫草龍)只流行於寶安東部南澳鎮的漁民區。清末民國之初,由於地方上發生霍亂病,無法醫治,不少漁民喪生,因迷信思想所致,認為沖撞了邪魔,要請龍王驅邪除魔。故用稻草製成龍形,長約4丈,分成十數節,每節有一持杖為表演者使用,龍眼置以發光電燈泡,龍身遍插香火。每年正月初二晚進行表演。火龍活動時,各家各戶點燃炮竹、煙花,火龍凡經各戶大門前則三大拜,然後往一開闊場地表演各種龍舞姿態及武術,火龍翩翩起舞、處處火樹銀花,十分熱鬧壯觀。隨著「巨龍」游動,樂隊敲鑼打鼓,穿街過巷。龍身舞動之時,上下閃閃發光,猶似一條火龍在翻騰動盪。舞草龍是南澳漁民極為喜愛的一種活動,舞龍者的豪氣、觀舞者的熱烈,構成了一幅宏大、歡騰的畫面。

過年新民俗

五六年前,每到過年,數百萬的深圳新移民和打工大軍紛紛回老家團圓,深圳市區內一片冷清的氣氛,沒有過年的味道。時至今日,隨著城市的發展,新移民和打工者對這座城市的認同感的加強,這種狀況有了根本改變,到今年為止,已有近七成的人選擇在深圳過年。而深圳人口結構和文化結構五方雜處、兼容並包的特點,使得深圳的過年慢慢地形成著一種新民俗的特質。

大家樂。市青少年活動中心每年都要舉辦「深圳是我家」文娛活動,通過「除夕大拜年」、「千人餃子宴」、「化妝舞會」、「新春文藝大匯串」等活動,為留深過年的打工者提供一個舞台,深受打工者的歡迎,已經形成深圳一個頗具特色的新民俗文化。

逛花市。作為一座地處嶺南的城市,深圳過年逛花市的習俗並不比廣州、香港遜色。深圳迎春花會到今年已經舉辦了21屆。花街是花的海洋人的世界,熱鬧非凡。新移民和打工者們也將大年除夕逛花市當成了必選的項目。

年夜飯的風俗。各大小酒樓食肆離過年還有幾個月就已經在吹風造勢、大作廣告,使出各種招數吸引人們提前訂位。至於菜譜,統統吉祥如意,「金玉滿堂」。

旅遊過年。在外地觀光旅遊度春節,是不少深圳人尤其是年輕人的選擇,國內的黑龍江、西藏、雲南、新疆、香港、澳門,國外的新馬泰、日本、韓國乃至歐美,到處都有深圳人的足跡。年輕人似乎對於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聊天、看電視、逛花市興趣不大,平常工作緊張、生活節奏快,春節長假給了他們一個休閑放鬆觀光旅遊的好機會。據有關部門統計,每年大年初一至初四期間,都會有四五萬人搭乘民航班機外出旅遊。

大盆菜。隨著香港回歸祖國及與內地交往的日益頻密,到深圳和內地過年的香港同胞和海外僑胞越來越多,近幾年春節期間經羅湖口岸入境的旅客都達三四百萬。為了歡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回深圳過年,深圳有些村、鎮每年都專門舉辦聯誼活動,向大家拜年,舞龍舞獅、鑼鼓喧天。深圳下沙黃氏,宋代時候從中原遷移至此,於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子孫遍及國內和世界各地。每年都會有數以千計的華僑和港澳台同胞回來過年。春節期間,下沙村委會通常會選一個日子在「黃氏宗祠」廣場擺上幾百張桌子,幾千下沙海內外黃氏子孫,共嘗最具有南粵傳統風味的「大盆菜」,推杯換盞,敘舊話新,氣氛熱烈,場面壯觀。這是傳統與現代、鄉土與海外的結合。

網上拜年。拜年是春節的一項傳統民俗。深圳人在流行賀卡拜年、電話拜年、 B B機拜年、手機拜年之外,近幾年開始熱門網上拜年。民俗節慶跟高科技找到了契合點。

當然,深圳過年的新習俗尚在形成的過程中,不斷會有新的內容和形式出現。在本土風俗與內地習俗、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中,在這座目前中國最具活力的移民城市文化形態的創造性轉化中,可以相信,深圳有朝一日會成為中國過年習俗的動態博物館。

6、送花禮儀常識

送花禮節有哪些?要把握花藝的真諦,首先要了解花語花意,才能使花卉展明月之精華,匯天地之靈逸,有自在自得之美。以下是為您整理的送花禮儀常識,歡迎閱讀!

一、按節日來分

我們中國人是比較講究禮節的國家,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盛譽,這在我們現代人的生活中也是處處能夠得到體現,那麼,為了表達禮儀,在很多場合需要用到鮮花,因為鮮花總是能夠起到烘托氣氛的作用,他被人類賦予了太多美好的意義,粗悔其實送花是一門藝術,我們應該在合適的環境下,送出與當時環境符合的鮮花,下面我為您介紹,在各種節日喚凳彎期間,我們應該送出什麼樣的比較合適。

情人節(2月14日)

主花贈送紅玫瑰,來表達情人之間的感情.其它花卉有紅鬱金香、風鈴草、紫丁香、紅山茶、扶郎花、長春花和紅掌等。

   母親節(5月第二個星期天)

主要贈送康乃馨,其層層的花瓣代表母親對子女的愛意.其它花卉有勿忘我、和悶茉莉和酢漿草等。

   父親節(6月第三個星期天)

主要贈送石斛蘭,其它的花有百合、黃色玫瑰、飛燕草及紫陽花

聖誕節(12月25日)

主要贈送一品紅,含有祝福的含義,其它花卉有白美女櫻、海竽等。

教師節(9月10日)

可贈送木蘭花、月桂樹、懸鈴木等,代表高尚的靈魂和才華,以及功勞和榮譽。

   清明節(4月5日)

可送的花卉有三色堇、松柏的枝條等,表示思念及哀悼。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可選的花卉品種較多,只要開花繁茂、色彩鮮艷的均可.如百合、桃花、水仙、蘭花、杜鵑、鬱金香及風信子等。

   元旦(1月1日)

可選用蛇鞭菊、玫瑰、滿天星、香石竹、菊花及火鶴等,代表新年伊始,萬象更新,萬事如意和好運常伴。

   婦女節(3月8日)

可選送的花卉有蘭花、康乃馨、滿天星、百合及銀蓮花等都代表優雅高貴和慈祥溫馨。

   兒童節(6月1日)

可選送的花卉有金魚草、火鶴花、滿天星、非洲菊、飛燕草和玫瑰等,代錶快樂和無憂無慮的童年。

送出鮮花是為了表示尊重,但是,由於不同的鮮花,被人們賦予了不同的意義,所以我們要學會分辨不同的場合用花,這有助於人們的社交活動中,能夠避免因亂送鮮花而導致的尷尬局面。

   二、按不同場合來分

在一般場合,如探望病人、拜會朋友、參加宴會等送花,可送一束,也可以送一枝。在比較重大或正式的場合,如對方開業典禮、慶祝儀式等,可以送花籃,以示隆重。

送花時需考慮“花卉語”,即花卉及其色彩、香味的象徵和含義,所送的鮮花應當符合你所要表達的感情。事實上花卉語也有“一語多義”的現象,而且不同民族和國家花卉的寓意也不盡相同。送花需要了解一些習俗和禁忌:

   寄託愛情: 玫瑰,表示初戀;薔薇,表示戀愛;秋海棠,表示苦戀;並蒂蓮,表示夫婦恩愛;紅豆樹,表示相思。

表達情操: 木棉(攀枝花),代表英雄;桃花,表示淑女;荷花,表示純潔;菊花,表示高潔;梅花,表示剛毅不屈;金銀花,表示不畏風雪。

   表達感情: 橄欖枝,表示和平之希望;黃月季,表示和平之勝利;鬱金香,表示勝利和美好;紫荊,表示兄弟團結;蔦蘿,表示親戚相依;合歡,表示消忿;杜鵑花,表示懷念家園;紫羅蘭,表示樸素、謙遜和誠實;百合,表示百事合心,團結友好。

為親友送別: 芍葯,表示依依惜別,惜別中含有前程遠大之意;楊柳,表示惜別,惜別中含有依依不捨之意。

   為老人祝壽: 虎刺(又名壽星草),表示長青不老。枸杞子盆景(又名王母杖),表示延年益壽;鮮桃子,表示長壽;常春花(又名金盞菊):表示長壽。

吉祥與祝願: 萬年青,表示友情長存;吉祥草,表示鴻運祥瑞;水仙花,避邪除穢,給家庭帶來吉祥如意。

   夫妻之間: 夫妻之間可互贈合歡花。合歡花的葉長,兩兩相對,晚上合抱在一起,象徵著"夫妻永遠恩愛"。

熱戀男女: 熱戀中的男女,一般送玫瑰花、百合花或桂花。這些花美麗、雅潔、芳香,是愛情的信物和象徵。男女之間表示愛意的花,最好選用紅色的玫瑰、百合、鬱金香,香雪蘭、扶郎花等。

   祝賀結婚: 對祝賀結婚的除用玫瑰、百合、鬱金香,香雪蘭、扶郎花外,還可添加菊花(國內作喜花看待)、劍蘭、大麗、風信子、舞女蘭、石斛蘭、卡特蘭、大花慧蘭等。新娘子在披紗時所用的捧花,除了有玫瑰、百合、鬱金香,香雪蘭、扶郎花、菊花、劍蘭大麗、風信子、舞女蘭石斛蘭、卡特蘭、大花慧蘭等外,適當加入兩枝滿天星將更加華麗脫俗。

生子: 建議選送色澤淡雅而富清香者為宜,表示溫暖,以及稱贊母親的偉大。

   開店開業: 大多以桌上型的為主,不過大部分的人都喜歡贈送排列在花籃里的花作為祝賀之用。適合花朵碩大華麗的花。如洋蘭、玫瑰、康乃馨、大丁草等都非常合宜。

   喬遷 喬遷之喜之日適合送穩重高貴的花木,如劍蘭、玫瑰,或者一些大的盆栽、盆景,來表示隆重之意。

生日: 適合送誕生花最貼切,另以玫瑰、雛菊、蘭花亦可,表示永遠祝福。

   畢業: 色彩絢麗的香豌豆花是不錯的選擇~不然也可以參考花語來做選擇。

看望親朋 :節日期間看望親朋,宜送吉祥草,象徵"幸福吉祥"。

   愛情受挫: 對愛情受挫折的人宜送秋海棠,因為秋海棠又名相思紅,寓意苦戀,以示安慰。

   嬰兒出生滿月 對嬰兒出生滿月最好送給各種鮮艷的時花和香花;

   探望病人: 給病人送花有很多禁忌,探望病人時不要送整盆的花,以免病人誤會為久病成根。香味很濃的花對手術病人不利,易引起咳嗽;顏色太濃艷的花,會刺激病人的神經,激發煩躁情緒;山茶花容易落蕾,被認為不吉利。

   送工商界朋友: 可送杜鵑花、大麗花、常春藤等祝福其前程似錦,事業成功。

   送離退休同志: 可選蘭花、梅花、紅楓、君子蘭、敬祝正氣長存,保持君子的風度與胸懷。

   三、按花語、顏色和朵數來分

   (1)花語。

古往今來,人們根據花卉的性格和藝術形象,創造了“花的語言”,花語是鮮花的通用寓意。花語一旦形成之後,便流傳開來,須人人了解,個個遵守。不能自造,也不能篡改花語。

白丁香——純潔; 水仙花——清純、自尊;

鬱金香——幸福、博愛; 紫羅蘭——青春永駐;

柏 樹——永葆青春; 含羞草——知廉恥;

銀 杏——古老文明; 紫 荊——兄弟和睦;

紅 豆——相思; 玫 瑰——愛情;

勿忘我——永恆的愛; 楊 柳——依依不捨;

並蒂蓮——夫妻恩愛; 百 合——百年好合;

馬蹄蓮——永結同心; 文 竹——永恆;

菊花、竹、蘭花——高潔; 山 茶——質朴;

薔薇花——美德; 牡 丹一—華貴;

向日葵——仰慕; 臘 梅——堅貞不屈;

木棉花——英雄之花; 黃月季——勝利;

葡 萄——寬容、博愛; 桂 花——友好、吉祥;

鐵 樹——庄嚴; 金 橘——招財進寶;

茉 莉——和藹可親; 紅 楓——熱忱;

石 榴——子孫滿堂; 富貴竹——吉祥、富貴;

萬年青——友誼長存; 秋海棠——誠摯的友誼:

龜背竹——健康長壽; 大麗花——大吉大利;

一品紅——共祝新生; 杉 木——正直;

曇 花——美好的事物不長遠。

   (2)鮮花的民俗寓意。 同一種鮮花,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因文化、語言、風俗習慣等差異,有不同的含意。倘若忽視鮮花的民俗寓意,就常常出現差錯,得不到受禮的效果。鮮花的民俗寓意,主要體現在鮮花的品種、色彩和數量上。

   ① 品種。 同一品種的鮮花,在不同的風俗習慣中,含意大不相同。在跨地區、跨國家的人際交往中,如以鮮花贈人,必須了解禁忌。我國喜愛黃菊,但千萬不要送給西方人,因為在西方,黃菊代表死亡,僅供喪葬時用。中國人喜歡荷花,可是在日本,它也代表死亡。

在我國的廣東、海南、港澳地區,送人金桔、桃花,會令對方笑逐顏開。而以梅花、茉莉、牡丹花送人,則必定會招人反感。因為在那裡人們愛“討口彩”。金桔有“吉”,桃花“紅火”,所以讓人來者不拒。而梅花、茉莉、牡丹則音同“霉”、“沒利”、“失業”,故而令人避之不及。

   ② 顏色。 花的顏色多種多樣,五彩繽紛。一般而言,紅色表示熱情,白色表示純潔,金黃色表示富麗,綠色表示青春與朝氣,藍色表示歡樂、開朗與和平,紫色表示高貴。但在不同的地區和國家,對於鮮花的色彩也有不同的理解。

比如,我們喜歡象徵大吉大利、興旺發達的紅花,在新人成婚時,也以紅色鮮花相贈,但在西方人眼中,白色鮮花象徵純潔無暇,將它送給新人,才是合適。如果要給中國新人送白色鮮花,那被認為大不吉利。

玫瑰代表愛情,但不同顏色、有不同的喻意,

紅玫瑰代表熱情真愛;

黃玫瑰代表珍重祝福和嫉妒失戀

紫玫瑰代表浪漫真情和珍貴獨特

白玫瑰代表純潔愛情

黑玫瑰代表溫柔真心

橘紅色玫瑰友情和青春美麗

藍玫瑰代表敦厚善良和獨一無二

橙色玫瑰代表富有青春氣息、初戀的心情

粉色玫瑰代表初戀、求愛、愛心與特別的關懷

香擯玫瑰代表高雅、時尚、有品位

黃色玫瑰代表高貴、美麗或道歉

③ 數量。 送花的具體數目,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也大有講究。

【玫瑰的數量的不同含義】

1朵 你是我的唯一

2朵 眼中世界只有我倆

3朵 我愛你

4朵 山盟海誓

5朵 無怨無悔

6朵 六六大順

7朵 喜相逢

8朵 彌補、請原諒

9朵 長相守永相隨

10朵 十全十美

11朵 一心一意,最愛

12朵 吉祥如意,圓滿

13朵 你是我暗戀的人

15朵 守住你的人

16朵 成長的喜悅

17朵 鍾情

19朵 一生守候

20朵 兩情相悅

22朵 雙雙對對,生生世世

24朵 無時無刻想你

25朵 沒有忌意

26朵 舊愛新歡

27朵 愛妻

29朵 愛到永遠

30朵 盡在不言中

33朵 深情呼喚我愛你

36朵 浪漫心情全因有你

44朵 恆古不變的誓言

50朵 這是無悔的愛

56朵 吾愛

66朵 細水長流

77朵 相逢自是有緣

88朵 用心禰補一切的錯

99朵 天長地久

100朵 白頭偕老

101朵 你是我今生唯一的愛

108朵 求婚

111朵 無盡的愛

123朵 愛情自由

144朵 愛情一生一世

365朵 天天想你

999朵 天長地久,愛無休止

1000朵 愛你一萬年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