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送什麼好 »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什麼體裁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什麼體裁

發布時間: 2023-04-21 15:01:09

1、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什麼類型的詩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類型是:七言古詩。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唐代詩人岑參所作。全詩以雪起,以雪終,中間寫寒,實則也是寫雪,塞外奇麗的雪 景貫串終始,並以深摯的別情鑲嵌其中,既情意含蓄,又奇恣酣暢。

原文節選: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譯文:

北風席捲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氣八月就紛揚落雪。

忽然間宛如一夜春風吹來,好像是千樹萬樹梨花盛開。

雪花散入珠簾打濕了羅幕,狐裘穿不暖錦被也嫌單薄。

將軍都護手凍得拉不開弓,鐵甲冰冷得讓人難以穿著。

(1)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什麼體裁擴展資料

此詩描寫西域八月飛雪的壯麗景色,抒寫塞外送別、雪中送客之情,表現離愁和鄉思,卻充滿奇思異想,並不令人感到傷感。詩中所表現出來的浪漫理想和壯逸情懷使人覺得塞外風雪變成了可玩味欣賞的對象。

全詩內涵豐富寬廣,色彩瑰麗浪漫,氣勢渾然磅礴,意境鮮明獨特,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堪稱盛世大唐邊塞詩的壓卷之作。其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詩句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岑參邊塞詩的代表作,作於他第二次出塞階段。此時,他很受安西節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數邊塞詩成於這一時期。

岑參在這首詩中,以詩人的敏銳觀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筆調,描繪了祖國西北邊塞的壯麗景色,以及邊塞軍營送別歸京使臣的熱烈場面,表現了詩人和邊防將士的愛國熱情,以及他們對戰友的真摯感情。

創作背景:岑參於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春夏之交東歸,此詩當作於此期。

當時西北邊疆一帶,戰事頻繁,岑參懷著到塞外建功立業的志向,兩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後在邊疆軍隊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對鞍馬風塵的征戰生活與冰天雪地的塞外風光有長期的觀察與體會。

天寶十三載這次是岑參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節度使的僚屬),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詩人在輪台送他歸京(唐代都城長安)而寫下了此詩。

作者簡介:岑參(公元715—770年),唐江陵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孫。天寶三年進士。八年至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後又隨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

至德二載與杜甫等五人授右補闕。後出任嘉州刺史。大歷五年卒於成都。工詩,長於七言歌行。現存者三百六十首。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故其邊塞詩尤多佳作。風格與高適相近,後人多並稱岑高。有《岑嘉州詩》七卷。

2、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排律詩嗎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古詩,不是排律詩
律詩和古詩一枝遲般是格律上的區別,簡單來說你看一下押韻一般就是律詩了,律詩一般是八句,超過八句的可能就不是律詩了。

排律,指長篇的律詩,又稱長律。一般是五言。它是漢族詩歌體裁之一,屬於律詩的一種。猛手李由於按照一般律詩的格式加以鋪排延長而成,故稱排律,又薯襲叫長律。

3、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什麼類型的詩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禪畢掘》從題材上分是邊塞詩,從體裁上分是歌行體。
補充:數空《白雪歌送武判官賀核歸京》是岑參的代表作品,岑參是邊塞詩的代表詩人,與高適(同是邊塞詩人)並稱「高岑」。

4、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唐代詩人岑參公元754年(天寶十三年)在輪台寫的一首送別詩,色彩瑰麗浪漫,氣勢渾然磅礴,堪稱盛世大唐邊塞詩的壓卷之作。這首詩抒寫塞外送別、客中送客之情,但並不令人感到傷感,充滿奇思異想,浪漫的理想和壯逸的情懷使人覺得塞外風雪變成了可玩味欣賞的對象。全詩內涵豐富,意境鮮明獨特,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詩句已成為千古名句。

目錄

作者簡介背景資料
詩歌特色
作品信息
作品原文
注釋譯文
作品鑒賞
賞析題解
點評
中心思想
傳世佳句寫作背景
賞析
作者簡介 背景資料
詩歌特色
作品信息
作品原文
注釋譯文
作品鑒賞
賞析 題解
點評
中心思想
傳世佳句 寫作背景
賞析
展開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岑參像
岑參(cénshēn) 岑參(cén shēn) (約715年—770年)唐代詩人,原籍南陽(今屬河南新野),遷居江陵(今屬湖北)。漢族,荊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時56歲,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其詩歌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氣勢雄偉,想像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尤其擅長七言歌行。其出身於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於同代的高適齊名並與高適並稱「高岑」.他父親兩任州刺史,但卻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史。二十歲至長安,獻書求仕。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遊河朔。744年(天寶三載)也就是三十歲時中進士,授兵曹參軍。749年(天寶八載),充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赴安西,751年滑液回長安。754年又作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亂後,757年(至德二載)才回朝。前後兩次在邊塞共六年。他的詩說:「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邊塞苦,豈為妻子謀。」(《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說:「側身佐戎幕,斂任事邊陲。自隨定遠侯,亦著短後衣。近來能走馬,不弱幽並兒。」(《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可以看出他兩次出塞都是頗有雄心壯志的。他回朝後,由杜甫等推薦任右補闕,以後轉起居舍人等官職,766年(大歷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以後罷官,客死成都旅舍。
背景資料
天寶十三埋啟年,岑參再度出塞,充任西安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節度使的僚屬)武判官即其前任,詩人在輪台為他送他歸京(唐代都城長安)而寫下了此詩。
詩歌特色
岑參詩歌的題材涉及到述 志、贈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邊塞詩寫得最出色,「雄奇瑰麗」是其突出特點。岑參兩度出塞,寫了七十多首邊塞詩,在盛唐時代,他寫的邊塞詩數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在他筆下,在大唐帝國的偉大力量面前,任何敵人都不能成為真正的對手,所以他並不需要寫士兵們的出色奮斗和艱苦犧牲,他要寫的是橫在戰士們面前的另一種偉大的力量,那就是嚴酷的自然。如《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中,雪夜風吼、飛沙走石,這些邊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惡劣氣候環境,在詩人印象中卻成了襯托英雄氣概的壯觀景色,是一種值得欣賞的奇偉美景。如沒有積極進取精神和克服困難的勇氣,是很難產生這種感覺的,只有盛唐詩人,才能有此開朗胸襟和此種藝術感受。 岑參以好奇的熱情和瑰麗的色彩表現塞外之景。在立功邊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將西北荒漠的奇異風光與風物人情,用慷慨豪邁的語調和奇特的藝術手法,生動地表現出來,別具一種奇偉壯麗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詩寫邊地苦寒和士卒勞苦的傳統格局,極大地豐富拓寬了邊塞詩的描寫題材和內容範圍。
編輯本段作品信息
【名稱】《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年代】盛唐  【作者】岑參 【體裁】七言歌行
編輯本段作品原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 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qiú)不暖彎讓如錦衾(qīn)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zhuó)。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chè)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編輯本段注釋譯文
北風席捲大地,白草被吹彎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飛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風吹來,在成千上萬的梨樹上,那潔白的雪花滿樹都是。 雪花飄散進入珠簾,沾濕了羅幕,穿上狐裘不感覺到溫暖,織錦做成的被子也覺得單薄。 就連將軍和都護都拉不開弓,他們都覺得盔甲太寒冷,難以穿上。 廣闊的大漠上百丈厚的堅冰縱橫交錯,愁雲暗淡無光,在萬里長空凝聚著。 在軍中主帥所居的營帳里擺設酒宴,為了給回去的客人餞行,酒宴上胡琴琵琶與羌笛奏出了熱烈歡快的樂曲。 傍晚在轅門外,紛紛大雪飄落,紅旗被冰雪凍硬,強勁的北風也不能讓它飄動。 在輪台東門外送您離去,離去的時候大雪鋪滿了天山的道路。 山嶺迂迴,道路曲折,看不見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馬走過的蹄印。
編輯本段作品鑒賞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岑參邊塞詩的代表作,作於他第二次出塞階段。此時,他很受安西節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數邊塞詩成於這一時期。岑參在這首詩中,以詩人的敏銳觀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筆調,描繪了祖國西北邊塞的壯麗景色,以及邊塞軍營送別歸京使臣的熱烈場面,表現了詩人和邊防將士的愛國熱情,以及他們對戰友的真摯感情。 詩題是「送武判官歸京」但這首詩表現的不僅僅是岑參和他朋友武判官的友情。他描繪的是邊塞將士集體送別歸京使臣的慷慨熱烈的場面。「中軍置酒」,不是岑參置酒,而是中軍主帥置酒;鼓樂齊鳴,也不會只是岑判官和武判官對飲話別,而是邊塞將士為歸京使臣舉行的盛大宴會。因此,如果說表現了友情的話,那麼,應該說這首詩主要表現的是邊塞將士對一位同甘共苦過的戰友的情誼。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邊塞將士的團結精神和昂揚的鬥志。《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已沒有詩人剛到邊塞時那種過於低沉而單純的思鄉之情,它已將思鄉之情,與保衛祖國以苦為樂的精神統一起來,因此它的基調是積極樂觀、昂揚奮發的。 全詩以一天雪景的變化為線索,記敘送別歸京使臣的過程,文思開闊,結構縝密。共分三個部分。前八句為第一部分,描寫早晨起來看到的奇麗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來的奇寒。 友人即將登上歸京之途,詩人和將士們自然對天氣格外關心。昨夜北風呼嘯,天氣驟然變冷了,早晨起來一看,發現仲秋季節就下起雪來了。不過,大雪初積,雪還不厚,被風吹折的乾草還沒有被雪覆蓋。雖然下雪會給歸客帶來麻煩,但在這些久經大風大雪考驗的將士眼中,這點風雪算不了什麼。充滿他們心頭的,只有為友人歸家的喜悅之情。因此,那掛在枝頭的積雪,在詩人的眼中變成一夜盛開的梨花,就象美麗的春天突然到來。前面四句主要寫景色的奇麗。 「即」、「忽如」等詞形象、准確地表現了早晨起來突然看到雪景時的驚異神情。經過一夜,大地銀裝素裹,煥然一新,此時的雪景分外迷人。 接著四句寫雪後嚴寒。詩人的視線從帳外逐漸轉入帳內。風停了,雪不大,因此飛雪彷彿在悠閑地飄散著,進入珠簾,打濕了軍帳。詩人似乎此時才意識到,難怪昨夜蓋著狐裘還那麼冷。那些起床後著甲引弓的將士也似乎在喊:「好冷啊!」詩人選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動來表現寒冷,如同選取早晨觀雪表現奇異一樣是很恰當的。讀到這里,讀者也似乎覺得寒氣襲人,彷彿身臨其境。雖然天氣寒冷,但將士卻毫無怨言。而且「不得控」,無論天氣多麼冷,他們也沒有忘記訓練,還在拉弓練兵;「冷難著」,說明盡管鐵甲冷得刺骨,他們還是全副武裝,時刻准備戰斗。這里表面寫寒冷,實際是用冷來反襯將士內心的熱,更加深刻地表現出將士們樂觀的戰斗情緒。 中間四句為第二部分,描繪白天雪景的雄偉壯闊和餞別宴會的盛況。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詩人用浪漫誇張的手法,極力描繪雪中天地的整體形象,浩大蒼茫,威嚴雄偉。詩人這樣寫恰恰是為了反襯下文的歡樂場面,寫出人們的樂觀精神。生活環境的艱苦,更能說明將士們歌舞的積極意義。這是藝術創作中常用的一種手法。第一部分用「冷」來寫「熱」;這一部分則是用「愁」來寫「歡」,表現手法一樣。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筆墨不多,卻表現了送別的熱烈隆重。在主帥的中軍擺開筵席,傾其所有地搬來各種樂器,且歌且舞,開懷暢飲,這宴會一直持續到暮色來臨。第一部分內在的熱情,在這里迸發傾泄出來,達到了歡樂的頂點。 最後六句為第三部分,寫傍晚送別友人踏上歸途。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歸客在暮色中迎著紛飛的大雪步出帳幕,那水晶一般凍結在空中的鮮艷旗幟,在白雪中顯得十分絢麗。這旗幟在寒風中毫不動搖、威武不屈的形象,正是將士的象徵。這兩句一動一靜,一白一紅,相互映襯,畫面生動,色彩鮮明。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雖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萬囑,不肯回去。「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用很平淡質朴的語言表現了將士們對戰友的真摯感情,字字傳神,含蓄雋永。這一部分雖然描寫對友人依依惜別的深情,但也表現了邊塞將士的豪邁精神。 全文三個部分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就象一首邊塞壯歌,時促時緩,抑揚頓挫,剛柔相濟,正是盛唐時代精神的反映。 在藝術上,這首詩給人一種奇麗新奇的情趣。之所以能達到這種藝術效果,一是因為詩人有長期邊塞生活的基礎,能准確地把握邊塞風景的特點,寫出它的奇處;同時因為詩人富於想像,善於用浪漫主義的手法表現出主觀的體驗和聯想,而不是停留在對客觀事物的描繪上。其次是它寫景抒情極富變化。詩人善於用不同的手法,從不同角度寫景抒情。有時實寫,有時虛寫。有時大筆揮灑,有時又精雕細刻。先用比喻手法寫清晨的雪景;再用反襯、誇張手法寫雪天雪地;後用烘托、對比手法寫暮雪。從雪中的樹、雪中的人、雪中的天地、到雪中的軍營,雪中的紅旗,雪中的天山。由遠及近,又由近及遠;由外及里,又由里及外;由地面寫到空中,又由空中寫到地面。立體地再現了大自然的美好形象和詩人的豐富感情。北風席捲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氣八月就紛揚落雪。忽然間宛如一夜春風吹來,好象是千樹萬樹梨花盛開。雪花散入珠簾打濕了羅幕,狐裘穿不暖錦被也嫌太薄。將軍雙手凍得拉不開角弓,都護的鐵甲冰冷仍然穿著。沙漠結冰百丈縱橫有裂紋,萬里長空凝聚著慘淡愁雲。主帥帳中擺酒為歸客餞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來助興。傍晚轅門前大雪落個不停,紅旗凍硬了風也無法牽引。輪台東門外歡送你回京去,你去時大雪蓋滿了天山路。山路迂迴曲折已看不見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馬蹄印跡。 這首詩抒寫塞外送別、軍中送客之情,但它跳出了離愁別恨的俗套,並不令人感到傷感,而是充滿奇思異想,浪漫的理想和壯逸的情懷,使人覺得塞外風雪似乎也變成了可玩味欣賞的對象。「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設想奇,比喻中含有廣闊而美麗的象像,同時字里行間又透露出蓬勃濃郁的無邊春意。「紛紛瑞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動不翻」,帳外那以白雪為背景的鮮紅一點,更與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調的畫面上的一點暖色、一股溫情,也使畫面更加靈動。全詩以雪生發,兼及詠雪與送別兩方面,內涵豐富,意境鮮明獨特,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其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都是被人傳頌的名句。 岑參,是盛唐時期負有盛名的詩人,猶以「邊塞詩」著稱。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屬邊塞詩,也是一首送別詩——這從詩題中可以看出——全詩在內容上分為兩個層次:描寫邊塞雪景,抒發送友情懷。 前十句寫雪景。起筆即點出邊塞風狂雪早:「風卷草折」似聲聲入耳,「八月飛雪」如歷歷在目。接著寫雪後景色變幻:一夜之間,雪花覆蓋了整個大地,特別是千萬顆樹木上的雪花,好似一夜春風吹開了無數枝的梨花。這里,以春花喻冬雪,以南國暖色比北方寒景,聯想奇特美妙,比喻新穎貼切,使這兩句成為歷代詠雪詩中的名句。然後自然轉到寫軍營內的苦寒生活:「散」、「濕」承前繼寫雪飛雪落,冷寒潛襲;後用「狐裘不暖」、「錦衾薄」、「角弓不得控」、「鐵衣冷難著」等語,不僅寫出邊關將士奇寒難熬的艱苦生活,更從側面反襯出大雪的酷寒。最後從縱橫交錯的空間景象著筆,既寫出邊塞冰天雪地、陰雲重重的自然之景,又用「愁」、「慘」兩字語帶雙關,渲染餞別的氣氛,感情色彩十分濃烈。 後八句述別情。先寫在中軍帳擺設酒宴、演奏邊樂歡送即將起程返京的武判官——席次間的頻頻舉杯、依依話別都只是在器樂的名稱中略略帶過,留待讀者自己去想像餞別的情形。飲宴直到薄暮時分才告結束,送出轅門但見大雪紛飛,矗立在軍營中的那面醒目的大紅旗幟都硬硬地垂落著,在勁風中絲毫不能翻動。可以想見,旗幟上的冰凌何等厚重,塞外的天氣是何等冰寒!而朋友卻要在這樣嚴酷的冰天雪地中趕路,怎不叫人擔憂?一直送到輪台的東門,前方的天山道路都已被大雪鋪滿,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遙望朋友遠去的身影,在山迴路轉中漸漸不見,只看見雪地上留下的一行人馬走過的腳印……詞盡而意不盡,餘味綿綿,使人低回不已。 詩以「雪」為線索,描繪了一幅塞外風雪送客圖。所寫的雪景,既從大處落筆,又從細處著墨,為「送別」作了很好地襯托和鋪墊,抒發出了作者因朋友返京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
編輯本段賞析
題解
全詩從塞外冰天雪地的綺麗風光著筆通過特殊的環境背景描繪襯托出送別之情 是詠邊地雪景,寄寓送別之情的詩作,全詩句句詠雪,勾出天山奇寒。 開篇先寫野外雪景,把邊地冬景比作是南國春景,可謂妙手回春。再從帳外寫到帳內,通過人的感受,寫天之奇寒。然後再移境帳外,勾畫壯麗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別的特定環境。最後寫送出軍門,正是黃昏大雪紛飛之時,大雪封山,山迴路轉,不見蹤影,隱含離情別意。全詩連用四個「雪」字,寫出別前,餞別,臨別,別後四個不同畫面的雪景,景緻多樣,色彩絢麗,十分動人。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意境清新誘人,讀之無不叫絕。
點評
讀這句詩,使人置身冰天雪地,眼前卻好像出現了一幅春風送暖,千樹萬樹梨花怒放的壯觀景象。它以梨花喻雪,以春暖顯奇寒,在寫西北嚴酷的自然環境中透出了詩人高昂的樂觀主義精神,可謂是「千古傳誦的詠雪句」,把詠雪與送別巧妙的結合在一起,襯託了惜別之情。
中心思想
唐代的岑參寫的一首送別詩,全詩融合著強烈的主觀感受,在歌詠自然風光的同時還表現了雪中送人的真摯情誼。[1]?
編輯本段傳世佳句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寫作背景
當時西北邊疆一帶,戰事頻繁,岑參懷著到塞外建功立業的志向,兩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後在邊疆軍隊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對鞍馬風塵的征戰生活與冰天雪地的塞外風光有長期的觀察與體會。岑參的詩想像豐富,意境新奇,氣勢磅礴,風格奇峭,詞采瑰麗,具有浪漫主義特色。詩人陸游曾稱贊說,「以為太白、子美之後一人而已」。 岑參的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以搖曳生姿的筆觸描繪了壯麗瑰奇的塞外雪景,表達了誠摯渾厚的送別之情,讀來感人至深。
賞析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這首詩抒寫塞外送別、軍中送客之情,但它跳出了離愁別恨的俗套,並不令人感到傷感,而是充滿奇思異想,浪漫的理想和壯逸的情懷,使人覺得塞外風雪似乎也變成了可玩味欣賞的對象。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設想奇,比喻中含有廣闊而美麗的想像,同時字里又透露出蓬勃濃郁的無邊春意。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帳外那以白雪為背景的鮮紅一點,更與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調的畫面上的一點暖色、一股溫情,也使畫面更加靈動。 全詩以雪生發,兼及詠雪與送別兩方面,內涵豐富,意境鮮明獨特,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其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都是被人傳頌的名句。 補充 ①洋溢著積極樂觀的情調,以春景寫冬景的句子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②誇張地極寫北地荒寒,使人不勝苦處的句子是: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③與「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意境相仿的句子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選自《岑參集校注》。 逐字解釋 白草:西域一種草名,秋天乾枯後顏色變白。 胡天:指塞北一帶的天空。胡,我國古代對北方各民族的通稱 珠簾:用珍珠綴成的簾子。與下文「羅幕」一樣,是美化的說法 錦衾薄:絲綢的被子(因為寒冷)都顯得單薄了 角弓:一種以獸角作裝飾的硬弓 控:拉開 瀚海:沙漠 闌干:縱橫交錯的樣子 中軍:主帥的營帳 飲歸客:宴飲回去的人,指武判官 掣(chè):拉、扯 轅門:軍營的大門,古時行軍紮寨,以車環衛,在出入處用兩車的車轅相向豎立,作為營門,故稱轅門

5、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體裁是什麼。

七言古詩體裁。

創作背景:

岑參於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春夏之交東歸,此詩當作於此期。當時西北邊疆一帶,戰事頻繁,岑參懷著到塞外建功立業的志向,兩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後在邊疆軍隊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對鞍馬風塵的征戰生活與冰天雪地的塞外風光有長期的觀察與體會。

天寶十三載這次是岑參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節度使的僚屬),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詩人在輪台送他歸京(唐代都城長安)而寫下了此詩。

(5)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什麼體裁擴展資料:

作品原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白話譯文:

北風席捲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飄降大雪。

彷彿一夜之間春風吹來,樹上有如梨花競相開放。

雪花飄入簾籠沾濕帳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

將軍獸角弓凍得拉不開,都護的鎧甲冷得難穿上。

無邊沙漠結成百丈堅冰,憂愁的陰雲凝結在長空。

帳中擺酒為回京人送行,助興的是琵琶羌笛胡琴。

黃昏時轅門外大雪紛飛,凍硬的紅旗風吹不飄動。

在輪台東門外送你回京,臨行時茫茫白雪布滿山。

山路曲折不見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馬蹄的印跡。

6、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什麼詩體

《白雪歌送武判答攜官歸京》屬於歌行體古詩。
是唐代詩人岑參的作品。此詩描寫西域八月飛雪的壯麗景色,抒寫塞外送別、雪中送客之情,表現離愁和鄉思,卻充滿奇思異想,並不令人感到傷感。《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唐代詩人岑參公元754年(天寶十三年)在輪台寫的一首送別詩,色彩瑰麗浪漫,氣勢渾然磅礴,堪稱盛世大唐邊塞詩的壓卷之作,這首詩抒寫塞外送別。
客中送客之情,但並不令人感到傷感,充滿奇思族返異想,浪漫的理想和壯逸的情懷使人覺得塞外風雪變成了可玩味欣賞的對象,全詩內涵豐富,意境鮮明獨特,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兆舉飢開」等詩句已成為千古名句。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