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送什麼好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最大特點是什麼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最大特點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4-22 21:58:54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寫作特點

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一洗古送別詩中的悲涼凄愴之氣,音調爽蘆則源朗,清新高遠,獨樹碑石。
此詩一洗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陪態綿之態,體現出高遠盯拆的志趣和曠達的胸懷。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詩抒寫離情別緒有何特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納基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是一首別開生面,慷慨豪邁的送別詩。詩的開頭兩句,既點明了送行的地點,又點明了朋友的去處。 「望五津」,既表現了作者對友人的留戀,也表現出對朋友去後處境的關心。三四兩名與上文緊密相聯,既是安慰友人,也是自我安慰。之後作者進一步寬慰友人:雖態敬然天各一方,但只要朋友知心,就好像近在咫尺。這兩句詩一掃離別情緒,為友人寬解,鼓勵友人勇敢地踏上征途,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最後兩句點明題旨:不要在分別的路上,象兒女情長那樣別淚沾巾吧!語壯而情深,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
這詩寫的是送別的題材,卻沒有什麼黯然銷魂的消極傷感,有的是寬闊的胸襟、深厚的帆茄慎情誼和積極的慰勉。在古人送別詩中,的確是高人一等的。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詩有何獨特之處

別離之苦,文人墨客筆下的永恆主題陸喚.詩人王勃卻一反別離的愁怨,以一個全新的視角抒寫送好友上任的情懷.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覺間已來到城外.回望那長安城在三秦的護畝兆衛下顯得如此無奈;遙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風煙迷霧中竟是如此凄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會?離別的傷感,襲上王勃的心頭.但想到為官的友人與自己,上任、調離,實在是平常之極的事,又何必徒傷別離.悲傷的情緒也去了不少.高興地面對別離,只要我們彼此心中著對方,即使遠隔千里,我們的心卻緊帖在一起.念及此時,所有的離愁別緒似乎都已盪然無存. 送君千里,終有別.在即將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濕潤.「快別像女孩子一樣,流淚送別.看,只要我們彼此心裡有著對方,即使遠隔千山萬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這是何等開闊的胸襟,何等超脫的情懷.空間上的距離早耐凱永遠隔不斷心靈的聯系.「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將千古傳頌.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立首詩的特色四聯分別有什麼特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詩的四聯的特色分別是:

首聯描畫出送別地與友人出發地的形勢和風貌,隱含送別的情意,嚴整對仗;

頷聯為寬慰之辭,點明離別的必然性,以散調相承,以實轉虛,文情跌宕;

頸聯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使友情升華到一種更高巧薯的美學境界核攔;

尾聯點出「送」的主題,而且繼續勸勉、叮嚀朋友,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詩如下:

城孝氏者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這首詩在寫法上有何特點,簡要回答

城闕輔三秦頃仔,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古哪歷代三秦之地,拱護長安城垣宮闕.風煙滾滾,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與你握手作別時,彼此間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遠離故鄉,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內只要有雀緩汪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請別在分手的歧路上,傷心地痛哭; 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淚落沾衣.
看不出來那裡寫的不好啊.
特點有三:
1:可能作者在寫作此詩的時候有點感嘆官場的波瀾起伏,故寫出同是宦遊人.
2:作者起頭用上三和五,三五成尊,有三山五嶽之說,頗為壯闊.
3:一般人寫詩是讓對方思念自己的,但是王勃此詩是讓對方不要思念自己,要專心的在官場上和那波瀾起伏的世界上多多小心,此詩很不錯.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詩的最大特點是什麼?

晉中之窗030600.net提醒您:特點有三: 1:可能作者在寫作此詩的時候有點感嘆官場的波瀾起伏族橋裂,故寫出同是宦遊人。
2:作者起頭用上消伏三和五,三五成兆閉尊,有三山五嶽之說,頗為壯闊。
3:一般人寫詩是讓對方思念自己的,但是王勃此詩是讓對方不要思念自己,要專心的在官場上和那波瀾起伏的世界上多多小心。

7、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奇特之處

王勃的這首詩膾炙人口。特別是頸聯,只要是中國人,基本上都能順口背出來。像這種大流行又確實高妙的詩其實賞析很多,我們必須找准自己的欣賞角度,加上分析出來對人有幫助,才不是廢話。

仔細看這首五律,發現挺奇特。這首詩使用了很多五律中特有的技法。

我們知道王勃在676年,27歲上就死了。那一年,杜審言(杜甫爺爺)29歲。沈佺期只有20來歲。宋之問20歲,還和劉希夷一邊在桃林飲酒,一邊偷偷記下了大侄兒的《代悲白頭翁》,後來說是自己寫的,造成唐詩上的一樁疑案。也就是說,王勃死的那年,格律體的三大創始人都還都是小哥,也許詩名少年早成,但是整理創造格律體的規制應該還要二三十年之後。

而王勃的這首詩不但平仄嚴整,還包含了律詩的變格,對仗變體。可以作為格律體的標準例子來研究,這也側面說明了初唐四傑不但在詩風上對齊攔棗梁體進行了改革,也影響了宮廷詩人在對格律體的創造。我們具體來看:

先看這首出於格律體之前的「五律」的格律。「秦,津,人,鄰,咐衡謹巾」韻腳沒衡基問題不用多講,看平仄。「城闕輔三秦」,仄起押韻的格式:「仄仄仄平平」,根據格律體「對」,「粘」的規則(不清楚的關注看其他回答,有解釋),得出整首詩的平仄關系:

整首詩對應下來,是合律的,唯一有些不同就是倒數第二句: 「無為在歧路」 ,平仄關系是: 「平平仄平仄」 。其實這不是出律,這是一種變格。這種變格極其常見,像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 也是這一類型變格,這個在前一篇的答題中提到過。變格,這是這首詩格律中的第一個奇特之處。

我們也知道律詩的第二個標准就是除了平仄不能出錯之外,頜聯和頸聯都要求對仗。到了後期要求沒那麼嚴了,頸聯也是必須對仗的。這首詩的頜聯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是不對仗的,可是王勃是格律體產生前後的人啊,他的五律不該頜聯不對仗的。這就是這首格律詩的第二個奇特之處,首聯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對仗的,因為第一聯對仗,第二聯就不用對仗了,這種格式就好像春天偷偷地早來了,所叫「偷春對」。

第三個奇特之處還是在首聯,倒裝,這也是很多古詩使用的手法,並非語病。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其實是三秦輔城闕,五津望風煙。明白了這種寫法之後再去讀別的倒裝古詩,豁然開朗。

「舊時三秦之地,拱衛著長安城高大的城垣宮闕,我們在這里遙望蜀中的風煙,蒼茫千里,塵飛蔽眼。就在這兒握手相別了,心中也不必太過悲傷,畢竟天下為公,去哪兒都是革命的螺絲釘。四海之內,知己相念,便是遠隔天涯,心意相通如比鄰而居。咱們不要在這分手的岔路口,像小孩一樣哭哭啼啼。」

大致就是這個意思。其中也有不少用典,但是就算不知出處,也毫不影響這首詩的理解。全詩格律優美,意境曠達,毫無離別的悲愴之氣,在送別詩中獨樹一幟。

一家之言,歡迎評論。

喜歡請點關注,謝謝。

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詩抒寫離情別緒有何特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詩首聯即事寫景,點明送別的地點,和杜少府「之任」的處所,其中已隱含惜別的意思,氣象雄渾開闊,為全詩奠定了樂觀開朗的基調。頷聯在點出"離別」二字後,忽然又轉到。「宦遊」上來意思是,都是「宦遊之人」,別中送別更其可悲。頸聯是亂讓全篇的中心所在,說理以言情,作者將對朋友的真摯感情升華為哲理,說明知心的朋友聲息相通,即使遠在天邊此好像在近鄰一樣。這是進一步勸慰友人不要穗陪友為離別而悲傷,而要心胸豁達,坦然對待。最後兩句是再次勸慰友人,不必傷別,不要學兒女之態,更顯得情深意猜槐長。

9、請以王勃五言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為例解釋詩的特徵

首先,詩歌的特點有以下幾點:
1.分行排列
分行排列是詩歌區別於其它文體樣式的最基本的外在形式上的特點。
2.飽含真情
沒有情,無以談詩,不抒真情,就算不得詩人。
3.立意新穎
詩歌強調意的重要性,實際上意不光重要,還應該新穎,應該寫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筆下無」的新意來,應該有獨特新奇的發現和感受。
4.聯想自然
聯想自然即從眼前的事物觸發靈感,聯想到彼事物,把彼此自然聯結起來,沒有牽強附會之感。
5.跳躍自如
詩歌要在極短的篇章里包蘊極其復雜的思想內容,有時時空跨度很大,因此需要自然過渡,跳躍自如。
6.凝練集中
凝練,指語言,集中,指主題,即能夠用極其精練、准確、生動的語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生活,言簡意深,在有限的詩句之內,容納豐富的思想內容。
7.節奏和諧
節奏作為音樂術語是指音響運動中,有規律地交替出現的長短、強弱現象。反映在詩歌中的節奏,則指詩句中詞和詞中間的音節停頓,或感情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前者為外在節奏,後者為內在節奏,只有外在和內在協調一致了,才會朗朗上口,具有音樂美。
8.形象生動
形象,本義是指人物或事物的形體外貌,具有可視可聞可觸可感的性質。古人對形與象是分別論述的,認為:形,指形體,是客觀存在的實體;象,是映象,是主觀對客觀的反映,是人通過視覺對物體的直觀映象。現在人們把「形」與「象」組合成一個復合詞,作為藝術概念,指作者根據現實生活中各種現象加以選擇、綜合所創造出來的具有一定的思想內容和審美意義的具體可感、鮮明生動的圖畫,包括人物、環境、景物等。
9.意境優美
意,指意脈,即思想感情的脈絡;境,指境象,即意脈貫注的對象。意境合稱,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外界事物相結合產生的一種境界。 詩人把自己的主觀感受和客觀景象融為一體,通過藝術手段描繪出來,構成一種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含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使讀者可以從有限感知無限,得到一種韻味無窮的美感。
10.虛實相生
有實有虛,虛實結合,才能把讀者帶到一個既不脫離現實、又能超越現實、亦真亦幻、迷離朦朧的藝術境界中去

王勃此詩是送別詩的名作,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相承冊逗亮,以實轉虛,文情跌宕。第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尾聯點出「送」的主題。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送別詩中的悲涼凄愴之氣,音調明快爽朗,語言清新高遠,內容獨樹碑石。此詩一洗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體現出詩人高遠的志向、豁達的情趣和曠達的胸懷。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闕」,是皇宮前面的望樓。「城闕」,指唐的帝都長安城。「三秦」,指長安附近關中一帶地方。秦末項羽曾把這一帶地方分為三國,所以後世稱它三秦之地。「輔」,輔佐,可以理解為護衛指孝。「輔三秦」,意思是「以三秦為輔」。關中一帶的茫茫大野護衛著長安城,這一句說的是送別的地點。「風煙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從灌縣以下到犍為一段的岷江州寬五個渡口。遠遠望去,但見四川一帶風塵煙靄蒼茫無際。這一句說的是杜少府要去的處所。因為朋友要從長安遠赴四川,這兩個地方在詩人的感情上自然發生了聯系。詩的開頭不說離別,只描畫出這兩個地方的形勢和風貌。送別的情意自在其中了。詩人身在長安,連三秦之地也難以一眼望盡,遠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無法看到。超越常人的視力所及,用想像的眼睛看世界,「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從河源直看到東海。「瞿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從三峽直看到長安。該詩運用誇張手法,開頭就展開壯闊的境界,一般送別詩只著眼於燕羽、楊枝,淚痕,酒盞不相同。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彼此離別的意味如何?為求官飄流在外的人,離鄉背井,已有一重別緒,彼此在客居中話別,又多了一重別緒;其中真有無限凄惻。開頭兩句調子高昂,屬對精嚴,韻味深沉,對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於當時律詩還沒有一套嚴格的規定,卻有其獨到的妙處。此詩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矯夭變化,不可端睨。
第五六兩句,境界又從狹小轉為宏大,情調從凄惻轉為豪邁。「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遠離分不開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一秦一蜀又算得什麼呢。表現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是永恆的,無所不在的,所抒發的情感是樂觀豁達的。這兩句因此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厚情誼的不朽名句。
結尾兩句:「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兩行詩貫通起來是一句話,意思是:「在這即將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兒女一般揮淚告別啊!是對朋友的叮嚀,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緊接前兩句,於極高峻處忽然又落入舒緩,然後終止。拿樂曲做比方;樂曲的結尾,於最激越處戛然而止,有的卻要拖一個尾聲

1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分析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詩人王勃的作品。此詩意在慰勉友人勿在離別之時悲哪豎衫哀。首聯描畫出送別地與友人出發地的形勢和風貌,隱含送別的情意,嚴整對仗;頷聯為寬慰之辭,點明離別的必然性,以散調相承,纖穗以實轉虛,文情跌宕;頸聯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使友情升華到一種更高的美學境界;尾聯點出「送」的主題,而且繼續勸勉、叮嚀朋友,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此詩開合李腔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堪稱送別詩中的不世經典,全詩僅僅四十個字,卻縱橫捭闔,變化無窮,彷彿在一張小小的畫幅上,包容著無數的丘壑,有看不盡的風光,至今廣泛流傳。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