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公棚什麼出幼鴿最好
1、如何選幼鴿可以打公棚?
選擇幼鴿的基本點:鴿子應該很強壯,硬朗的外表,精力充沛,手感富有彈性,頭部要高高抬起,頸部要直但不要太長。幼鴿尾巴一般不應著地。吃食時?尾羽上翹的是速度型鴿。尾巴羽毛不應太長,穗孫要給人有種只看到一根羽毛的感覺,而且尾羽端黑節色素濃黑不能褪色。收翅時從翅膀尖端應該接近到尾巴黑節以內,而且鴿子靜止時,翅膀尖端應架在尾巴上,顯示鴿子翅膀富有力量,副翼羽與主翼羽形成交叉狀,是代錶速度的象徵。羽毛的顏色不太重要。但是色素的沉澱也能預示賽鴿的一些速度,品質是否優良,主副羽羽條上的色素最好是未端色素高度沉積,中部較少,第十主羽條的羽梗最好是全黑色。不容易折斷顯示彈性十足。只保留那些具有柔軟羽毛、背部堅硬寬闊的幼鴿。

把幼鴿放在手中觀察感覺時,其背部應該寬而平,腰部不要有脫節的感覺,上手能感覺到腰部豐碩充實,沒有空檔的感覺最好。恥骨應該非常堅硬,越短越好,而且不需要太接近,有點顯示出龍骨未端稍稍高一點的感覺,恥骨要是長而軟則應該加以淘汰。因為這是衰弱的跡象。把食指和大拇指放在雙翅前部下面的肌肉處,然後施以一定的壓力時,鴿子的胸部應該會產生真正的抵抗力才對。而且是給人的感覺是豐碩發達而富有彈性。如果鴿體這一部分是塌陷和瘦弱的,表示其構造微弱不堪,體質不好,沒有速度,龍骨應該是直而厚,在胸部稍微彎曲,但是在近肛門處則越粗越好,和恥骨形成完美的過度把龍骨後面太高的,距離太大的幼鴿淘汰掉。因為在這種情況下,鴿子內部的器官不能得到適當的支持,因此不耐飛,所以鴿子飛行時無法保持適當的平衡。
拉開翅膀初列長羽應該是柔軟而緊閉的,副翼則應該粗大不離身的,腋羽應該和體側羽緊密配合不松開的,這樣才能使鴿子的翅膀和身體形成整體,不漏風有效地利用升力,而不會增猜巧鏈加阻力。一般拉翅後翼面有下壓的和不下壓的兩種形態。下壓的代表升力極好,寬枝但是沒有多大的速度,不過適合山區丘陵地帶,惡劣環境飛行。不下壓的一種有速度,升力不好。適合平原和好天氣下的速度賽。
幼鴿的眼睛應該顯示靈活的目光和智慧的閃爍,眼睛的顏色不太重要,眼睛以自身的方向、方位的改變能作出正確反應的鴿子眼睛才是智商高的鴿子。因為我們發現很多好鴿子各有不同的顏色。鴿子的真正價值在於智力和歸巢本能,只有在訓練和比賽中才能顯現出真正具有的特質。
2、如何挑選參加公棚賽,大獎賽的幼鴿.
如何把特比環帶在最好的幼鴿腳上?有兩點可值得借鑒:對種鴿的選擇。針對比賽的距離和適應的賽線,確定種鴿的配對。送公棚的種鴿不但需要快速特性,還需要配襪遲備一些中距離,早熟的品系鴿,千公里大獎賽應選擇具備遠翔、耐力的競賽性能,每一個鴿棚都有自己已經通過多次檢驗的經驗,有時還可從鴿子的外表特徵所表現的共性來加以識別。比如,種鴿出的灰羽色能放路,速度快,而育出的雨點歸巢率高,但速度不近人意;出的砂眼沒速度,而黃眼都能快速歸巢,也有出了插條就能獲優勝的,甚至包括種鴿下的頭蛋特別好等等這些外表特徵,有利於對掛特比環,送公棚鴿時對幼鴿的挑選。其次,怎樣挑選幼鴿帶環。七至十天左右幼鴿羽色已可初告扮李識,雌雄大致可區分。但神態和性能尚無法准確判斷,只能根據幼鴿發育狀況,消化功能、營養的吸收等來加以分別。但還是應該以血統為重,大部分鴿友認為雜交鴿最理想就是挑選雄性(根據賽鴿伴性遺傳的規律。)近親配對父母,同樣是父強挑雌。另外挑選雌主要考慮到因為是幼鴿賽,雌性一般成熟要比雄鴿早,戀巢性強,只要比賽時注意控制產蛋日期就行。帶環時,同時也要著重考慮幼鴿的羽毛和皮色,油亮鮮艷最好,骨骼的條件致關重要,從小就要具備一付硬朗均稱的骨架。挑選中也要注意幼鴿營養狀況,必須活潑好動,顯得精力充沛、充滿潛質。同缺跡時也要掌握一些生育規律,有些優秀配對,容易育出雙雄雙雌,在選擇上多數人都看好偏雄偏雌,認為競翔上容易表現,是佩帶大賽環的最佳.
不說?不是我的性格。
3、如何選鴿送公棚
一年四季,秋收.冬藏,春發,對於農民、鴿友都一樣。幾多歡喜幾多愁,公棚拍賣看著人家數著厚厚的票子。而自己卻賠得……。我一定要在公棚數票子,招兵買馬,從整起鼓,東山在起。只要有這份心情將來准能在公棚數票子。對照不足找差距,引種增添新滲凱血液,引進什麼樣種鴿呢?本人認為目前種鴿顯的飽和的情況下,公棚賽績鴿應是首選。天氣的陰晴,月亮的圓缺好說,可電子業、航空航天業的高速發展造成了無所不在,而又看不見摸不著的電子波,地震的地磁波,太陽黑子爆炸對地球萬物的沖擊波,尤其是全球性氣候的變化,不僅給人類帶來了災難而對賽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時勢造英雄的角度來說,只要是吃過公棚「大鍋飯」的賽鴿,能克服各種干擾且又能順利返回的獲獎賽鴿,確實是含金量很高的佳品。直接引進它們是最明智之舉,會為將來選送公棚幼雛打下扎實的基礎,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公棚和家養有所不同,幾千羽鴿子任何公棚卻都無法象家中那樣細心照料,逐一觀察,不行單喂開小灶。公棚管理,雖然也是定時定量,但體弱個小的怎能是那些身強力壯的對手。結果是強的越來越強,弱的越來越弱的粗化的管理。在家訓放,少者幾羽,多者幾十羽,大家對自己每羽愛鴿心中都有數,狀態好的就訓放,不行的留留或殺掉,而公棚則難,幾千羽鴿子訓放,最多是把明顯病號停訓,其它都要上路,一旦到了予決賽,就是傷了翅、斷了腿也不得不掃描上籠去作無謂的一搏。如何育幼送公棚,有些鴿子送棚前就帶病菌:口中生黃、鴿痘、感冒拉肚等等,有的甚至扭脖歪頭犯有新城疫都敢送來,真讓人哭笑不得。有的在育幼期給幼鴿這個「寶」那個「丸」,送來表面上是羽質油亮、肌肉豐滿,但沒幾天斷了「生長素」的刺激,就精神不振出現了病態,這些問題表面上是發生在公棚,但病根還是在鴿友家中。如何能使幼鴿不出現這些毛病,種鴿配對前要實施公母分棚飼養法,並適時進行體內外寄生蟲清理,以及毛滴蟲、呼吸道、腸道等防治。要達到種鴿身強體壯。育出的幼鴿才能天生健康、抵抗力強,送棚才會贏。送公棚最好是45天以上的幼鴿,在家進行粗管理,好進一步仔細觀察其各方面,條件不達標的,特別是抵抗力差、反映痴呆的就是血統再硬也要棄之不送,並對幼鴿做一次體內外寄生蟲的碰返防治,視情況再對毛滴蟲、呼吸道、腸道進行一次調理。鴿友們在家中幼鴿管理上多下點工夫,會對愛鴿的一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對今後的歸巢率獲獎率有所提高。選送好的公棚就是為愛鴿選擇一個好的「婆家」,「婆家」選的好就一輩子幸福,「娘家」人就放心、否則……。經常聽鴿友議論攻擊漫罵,這個公棚不正,那個公棚不公,這個公棚太黑,那個公棚作弊,所以不笑喊飢少鴿友對自己所送的公棚不放心,不信任的公棚就是原來認識也不要勉強送,以免成天擔心這、擔心那。人活在世上關健是要活的開心舒心。鴿友們從種鴿的選配、育雛直至送入公棚都付出了艱辛,又要支付不菲的參賽費,所以要珍惜自己的勞動,不論結果如何,贏要贏的開心,輸要輸的明白,只要鴿友擦亮眼睛,明辨事非,理性和審慎的選擇公棚,就能心舒氣順的飛出好成績。
4、怎樣選送公棚參賽鴿
全國第一個公棚是1992年在上海建立的『中國國際賽鴿舍」。以後,各地的公棚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到2000年年底,全國公棚將近百餘個,可以說是世界之「最」。全國又以北京最多,不下16個。每年收鴿也不等,以2000年統計,最多是北京愛亞卡普翠微賽鴿舍,收鴿2 500多羽。最少可能是新疆烏魯木齊天山賽鴿舍,收鴿270多羽。以平均每個公棚1 000羽計,那末全國公棚賽參賽鴿達10萬羽之多。中國信鴿協會即將制訂的公棚賽章程中,專設國際組的公棚,吸引了一批境外鴿友參賽,實際上是一種國際性的信鴿比賽。國內鴿友參賽涌躍,每年有一批新手參加。公棚比賽,目前已成為我國鴿界的一大賽事。
經常有一些養鴿新手來信來電,詢問應該用什麼樣的鴿子參加公棚比賽?筆者也不斷請教一些公棚賽好手,他們也告知我一些新鮮經驗。『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適用於公棚的參賽鴿主。根據公棚賽的章程,要求鴿主在每年4月到5月之間,選送出殼30-40天的幼鴿進棚,決賽時間一般在當年的10月中旬到10月下旬,賽距是500—600千米。也有少數是下半年送鴿,在翌年的春季決賽。公棚比賽,實質上是一種500千米級別的幼鴿比賽。因為它是統一飼養,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開籠,是相對公平、公正而競爭劇烈的一種比賽。
有人認為,參加公棚比賽要用比利時的中短程快速鴿,不能用我國的超長程耐力鴿系。的確,比利時鴿系,特別是阿連棟楊森兄弟鴿系,以及以楊森系為基礎種鴿的林波爾系、凡龍系、慕利門系、威廉·吉爾特系與荷蘭的克拉克系等,都是富有爆發力的中短程快速鴿。公棚賽的空距是500~600千米,正是它們的優勢所在。但是,在我國的老系鴿群中也有中短程快速鴿的品系。20世紀80年代初,泰國人謝國民先生曾向北京、上海和廣東等地的鴿友贈送過一批優良種鴿,其中就有一部分是楊森鴿系,十幾年來,已遍布全國各地,繁殖出一大批兒孫。再有我國台灣、香港鴿友支援大陸的優良種鴿,其中不少是中短程快速鴿。你想引進幾羽比利時優良種鴿,說不準你自己鴿棚里就有中短程快速鴿的後代。浙江黃岩阮積寶就是用自己棚里的種鴿,參加1992年第一屆中國國際公棚比賽,並獲得了冠軍。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有人會問,「照你這樣說,我們用不著花大價錢去引進比利時鴿子了?』參加公棚賽的外國鴿子取得冠軍的比比皆是,一些有經濟實力的鴿友引進外血,取得了很好賽績,走出了一條選種的捷徑。筆者的意思是,對於種鴿,外來的也好,本土的也罷,關鍵是要你用雙眼去看,用兩手去摸,才能得到真正的中短程好鴿子。下面,介紹幾招挑選公棚選手鴿的方法。
就像田徑教練員挑選百米短跑運動員那樣,挑選公棚賽選手鴿的主要要求是有很好的爆發力。按這類鴿子的血統要求,最好是上代有中短程比賽的冠軍史。雖說冠軍鴿的兒孫一定能獲冠軍,但是冠軍鴿的上代一般都有上好的賽績。根據現知的公棚賽冠軍鴿的種氣,較多地佔一點楊森系的血統。這是在萬里無雲的晴朗天氣,如果是雨天、霧天或陰天,那就另當別論。從綜合外觀要求,以下各點可供參考。
①翅膀要略小一些。主要是副翼羽略短一些,要求第一根主翼羽長出副翼羽1厘米左右,證明這是一羽快速鴿。因為羽翼略短,賽鴿在飛行中翅膀的撲打頻率就快,推進速度
隨之加快。
②有發達的胸肌。翅膀撲打是由大小胸肌牽引的,快速的撲打對胸肌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胸肌肉要有彈性,如果胸肌肉有僵硬感,賽鴿在飛行中容易疲勞。「行百里者半九十」,圖一時之快,不能持久,也是徒勞的。
③胸骨要略高一些。豐滿的胸肌是著生在胸骨上的,胸骨平坦,胸肌相應減少,就滿足不了高頻率的撲打要求。
④性格略急躁一些。這類鴿子,你要捉它,它拚命掙脫;你要關它,它拚命逃脫。在司放地一開籠,它就像脫韁的野馬,拚命飛返老家。這類鴿子也有缺點,它經不起壞天氣的考驗,遇上陰天或霧天,它就失魂落魄地找不到家。
其它的要求與長程賽鴿完全相同,如骨骼要硬些,趾骨要緊閉,羽毛要光滑,尾羽要束成『I」字,要有良好的平衡感、失重感等。
公棚賽鴿作兩手准備,目口送兩路鴿子,一路是中短程快速鴿,另一路是長程鴿。前者是「太陽鳥」,在晴空萬里的天氣下有好的發揮,遇上陰天,可能是長程鴿的天下。「天有不測風雲』,在家裡比賽你可以隨時調整,在公棚由不得你了,只能未雨綢繆。
送交公棚的幼鴿一定要控制雛鴿出殼時間。如果你的鴿子在決賽時正巧第十根主翼羽才長出3厘米左右,它在劇烈的飛行中,新羽幼嫩,羽翮出血,疼痛難忍,中途敗落,壯志未酬。那末用什麼方法來調控雛鴿的出殼時間呢?你可以用倒計時的辦法來計算時日。例如,公棚的決賽時間為10月20日,那末你一定要使參賽鴿的出殼時間不晚於4月20日,孵蛋時間不晚於4月2日,如此向前推算產蛋時間和配對時間。有6個月時間在公棚里飼養,10根主翼羽一般可以長齊。有時你選配的時間不夠,決賽時選手鴿尚不滿6個月,少換一二根主翼羽也無妨,但一定要調控,不使第九根、第十根主翼羽長出3厘米為好,所以調控工作比較麻煩
5、怎麼挑選送公棚的幼鴿
參加公棚賽,與地方散打不一樣。地方上散打的鴿子,允許有丟失、傷病,允許鴿友在比賽前期在訓練調喂上下些功夫。就是臨近賽前也還有賽與不賽的選擇餘地。而公棚賽不同,幼鴿送到公棚,不能病,不能死,不能游棚,誰做不到誰就是分母,成了「贊助商」。因此,送交公棚的鴿子要強壯,沒有游棚的不良習慣,要有吃苦耐勞、耐粗飼料、粗管理能力,也就是說自我調節能力要強。
在哺喂幼鴿期間,父母鴿一定要健康,不能帶有病毒,不然會從體內體外各種渠道傳播給幼鴿。另外幼鴿在成長過程中,最好不要加喂不必要的葯物及輔助品,要讓幼鴿通過自身調節從飼料中汲取營養,滿足自身身體發育的需要。這種自然喂養大的鴿子,自身調節能力強,能適應粗放型的管理。喂過葯物的幼鴿,會有依賴性,自身吸收,免疫力等也會相對的低下,難以適應公棚的環境。
另外,脫離父母後的幼鴿,最好要單獨喂養幾天,讓它會自己找食找水。這時再送交公棚,它會很健康的成長為一個健壯的賽鴿。
6、公棚賽幼鴿的挑選技巧
不知不覺養鴿已經十幾年,對鴿子的喜愛達到如痴如醉的地步,養鴿是一段難以割捨的緣,想起來漫長又好像就在昨天,參加公棚賽是每位鴿友想法,奪取冠軍是最大的夢想,公棚比賽之路慢慢而長遠。如何挑選公棚賽幼鴿? 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公棚幼鴿挑選技巧,希望能幫到你。
參加公棚賽幼鴿選擇竅門參加公棚賽的幼鴿,必需具備一定的自身標准,沒有達到這個標準的個體,將面臨著比賽前就被淘汰的命運。本身,公棚賽和地方賽就有所區別,地方賽的幼鴿,可以在不同主人的精心呵護下完成比賽全爛唯過程,主人能對每羽賽鴿的身體變化,可以做到了如指掌,對暫時身體下降的個體,可以給予特殊的關照,從而有機會恢復身體重返賽場。而公棚賽的幼鴿,面臨的是幾千羽賽鴿,訓放一起裝籠,吃的是一樣的食物,住的是一樣的環境;公棚不可能對每羽參賽的選手一一的照顧,對於歸巢的先後差距,對於遲歸的個體,依然在下一次訓放的時候,統一上籠,絕不姑息。這就意味著賽鴿自身,必須具有一定的恢復能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超恢復”。不具備“超恢復”的個體,一旦在某次訓放中遲歸,在體能還沒有恢復的情況下,再次迎來下一次的訓放,它面臨的就是一次次的疲勞積累,最總被自身的身體因素所淘汰。
那麼,什麼樣的個體才具備這種“超恢復”的功能呢?首先,它必須具備一個良好的身體素質基礎,生長一套健康的消化功能,具有一付超常的免疫系統和一個聰明的頭腦。這些東西當然來自於先天的父母遺傳和後天的飼者管理,但對這些功能的判斷,卻來自於我們飼者的經驗和掌握。
一、種鴿配對的選擇先天的遺傳來自對種鴿的選配。把一對健康的種鴿配到一起就會獲得優良的遺傳基因。把具有公棚家族史的鴿種選配一起,就會獲得公棚比賽的希望。實踐證明,有一些種鴿作出的後代,在家賽上表現的很突出,把平輩送到公棚去參賽,往往有名落孫山甚至一去不歸的現象。我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對這樣的鴿種後代也做過簡單的分析求證,絕對是公棚的鴿種有它體現的一面,家賽的鴿種有著不適合公棚賽的可能。因此,這樣的鴿種後代,最好在改良後,經過檢驗再投放公棚,否則,不但經濟上容易受到損失,而且也會打掉飼者的自信心。一些有過公棚賽家族史的鴿種,可以大膽的選配,在它們的後代中,你會得到勝利的信心。
二、個體的健康檢查1、雛鴿破殼的當天,對臍帶的檢查是第一次把關,對於一些臍帶收縮不好的個體,無論出自什麼血統都要及時淘汰。
2、絕不可由於我們的飼養過程,影響一羽健康雛鴿的生長發育;假如這些飼養方面的因素不存在,那麼,在7天掛環的時候,對於一些很輕松的就將環掛上並有脫掉可能的個體,那你飢戚培就應該考慮是否淘汰了;這樣的個體說明天生就不具備一套健康的消化系統,同樣的吃喝,它的生長速度慢於其它(出殼時就是一大一下的現象除外),這就是不健康的表現。
3、五天之內的雛鴿,父母餵食時,親鴿主動去銜雛鴿的嘴,雛鴿才會本能的把嘴插入親鴿口腔吃食;5天後的雛鴿,就會主動的抬起頭像父母討要;積極討要的個體,得到的仔蔽食物就充足,吃的就好長的就快;過了5天,一對幼雛明顯看出一個生長迅速,另一個生長緩慢的,那個生長緩慢的個體就是體弱的象徵。
4、雛鴿生長到10天大時,還不懂得把大便拉在巢盤外的個體,並且巢盤周圍的糞便還總是不成型的;假如不是親鴿飲水量大,把它喂成水嗉子的緣故,那說明它的消化功能肯定有問題。
5、雛鴿生長到12天大小的時候,一窩兩羽,其中一羽嗉囊內的食物總是不如另一個飽滿的,要仔細觀察,假如不是親鴿對喂雛不積極的,那麼這個總是嗉囊不飽滿的個體,就有可能是消化功能不理想的表象,它的飢餓程度就自然不如另一個好,在父母餵食的時候,討食的態度就不積極。
6、雛鴿生長到15天的時候,全身羽毛包括主羽和尾羽還都象刺蝟一樣的個體,說明它天生就缺乏對磷鈣的吸收功能。
7、對於一些生長到18天的個體,還不會站立行走甚至總喜歡爬在窩盤內,不知道時常站起來梳理羽毛的個體,說明它獨立性能很差,一般應該是缺鈣的原因;假如不是人為造成的食物不合理以及添加劑的供應中斷,那就是幼鴿本身的吸收功能有問題。
8、在進入獨立生活的第三天,還不能自己學會吃食喝水的幼鴿,這樣的個體,一般發生在具有“神經質”的幼鴿身上;它們對環境的變化反應強烈,適應的時間相對比其它個體長,這樣的個體,最好留家觀察吧;假如你掌握了這樣個體的個性,日後它還是可以發揮的。但不排除有其它方面的原因,如,弱智、瞎眼、體弱、和依賴性強的個體。
9、幼鴿在28天的生長期內,由於母體抗原的因素,一般的細菌疾病很難侵襲;母體抗原終止之後,幼鴿自身的免疫系統逐漸成熟,可以維護自身的健康;所以,在給幼鴿注射疫苗的時候,最好選擇母體抗原還沒有終止的時候,這樣,疫苗帶來的應激反應以及疾病的引發會小些。假如在28天內,就表現出疾病現象的,它必是淘汰的對象。
10、假如有30天左右的幼鴿,在與其它幼鴿同樣吃喝,而其它幼鴿表現都很正常的情況下,它表現出糞便的異常,那就有可能是消化方面不健康,也可能是免疫力差的體現。
11、消化功能有異常的個體,對食物的利用率低,獨立後,肌肉始終轉變不過來;其它幼鴿在下巢後,很快學會的吃喝,體能的轉化時間也很短,補給中斷的現象不明顯,始終和父母供給時候的發展差不多;而有些個體,一旦離開父親的供給後,表現出肌肉明顯下降。
12、表現肌肉明顯下降 個體,有說法叫“掉水標”,這也和飼料的配方有關系;雛鴿期的食料,碳水化合物高的配方,這個現象就明顯。自己學會吃喝後,肌肉的變化也不明顯,遲遲手感上不來;假如不是食料的原因,那就是消化系統的問題。
13、離巢後的幼鴿,食料最好還是以豆類為主;有些鴿友誤會的認為,在送公棚之前,必須訓練幼鴿學會吃玉米等大顆粒食物,這樣會在公棚飼養的環境下,懂得吃大料,對日後恢復有好處;實際上,即使幼鴿離巢,它還是處在生長期時,蛋白質的需求,對於這個時期的幼鴿,還是非常關鍵的;因此,逼迫幼鴿在這個時期吃玉米的鴿友,趕緊改變思想,玉米會使這個時期的幼鴿,達到假象的手感,一旦上天飛行了,它就會表現出不如其它鴿子的肌肉好;當賽鴿進入正常的家飛訓練後,它自然會識別玉米對它的用處;鴿子在選擇食物上比我們聰明,什麼時期需要什麼食物它最清楚,除非你提供的飼料缺乏它的需求。當然,花生的提供,需要一定時間的調教。沒吃過花生的幼鴿,初次給食的確不認。
14、幼鴿生長到25天左右,趾骨開始逐漸合攏,硬度也開始加強;這個時期的幼鴿,千萬不能停止供給磷鈣;因為,此時的幼鴿,雖然已經進入獨立生活了,但骨骼發育還處在形成期,主羽也在生長階段;一旦營養供給不足,骨骼的就會逐漸變軟,邊一的大條生長也會變細,同時質量還不好。要知道,邊一的作用,可能會利用在決賽場上啊!30天以後,邊一才會完全生長到位。
三、自身條件的篩選1、幼鴿滿月後,手感等其它方面基本可以固定了,首先對恥骨的要求是,閉合並有一定的硬度,與龍骨結合不能間隙過大;45天大的幼鴿,恥骨依然還沒有達到上訴要求的,屬於非常不健康的個體。
2、滿月後的幼鴿,主羽基本生長到位,對主羽的要求是,平整無缺陷,柔軟有彈性,破風和切風要合格,主副羽連接處不能有明顯的缺損,最好是主羽長出副羽。
3、對45天大的幼鴿,必須達到:肌肉扎實有硬度,龍骨不彎有弧度,膀肌有力有厚度,背部不凹有寬度,腰部結合有力度,羽毛光滑有亮度,喉嚨橢圓有深度。
4、對眼睛的要求是靈活有神,對外來譏刺反應敏感,眼水不能多;對於口腔必須潔凈紅潤,不能有毛滴蟲、痰絲等呼吸道疾病症狀。
四、離巢後的健康維護離巢後的幼鴿,別忘了處理體外寄生蟲,飲水中千萬別投含維生素的電解質,維生素會加速毛滴蟲的生長;學會吃食飲水後,飲水中投放毛滴蟲葯三天;然後給不含維生素類的電解質或蜂蜜水,有水溶性的魚肝油粉會更理想;然後進行腸胃功能的調理,用常規的葯物或活菌均可;“呼吸道”以及“衣原體”的預防也有必要。至於球蟲和體內蟲,沒必要處理。
假如你想注射新城疫疫苗後再送公棚,最好在23、24天時進行,一是有母體抗原的因素,幼鴿的應激反應相對小些;二是不容易引發其它疾病。這樣的話,最好在離巢當晚,就給幼鴿一粒毛滴蟲的葯物,在離巢的第三天,注射新城疫疫苗,然後在疫苗注射後的48小時,投放維護腸胃功能的葯物,可以起到健康整理和抗應激作用。最後再去按常規預防其它。
五、公棚選擇的關鍵要掌握一些鴿種後代發揮的區域;有些適合北方賽線的鴿種,就很難在關內的公棚發揮;一些平原賽線的鴿種,去山區參賽要慎重;一些沒有把握的鴿種或新配對有待檢驗的鴿種,最好選擇參賽費合適並且有多年公棚史的公棚。這樣可以准確檢驗出你的新配對。檢驗新鴿種的後代,最好一對幼鴿或上下窩不投放一個地區公棚,這樣可以徹底檢驗種鴿的作育能力以及幼鴿的竟翔能力。假如送到一家公棚,一旦遇到其它原因,這對幼鴿的父母還需要再檢驗一年。縮短檢驗期必須擴大檢驗面。
7、用什麼樣的鴿子配對出鴿送公棚參賽
種鴿鴿體要大小適中,有一副強壯的體型,知覺敏銳,行動靈活,有自信的神態,頑強的歸巢欲,得過冠軍,甚至多次奪冠。同一個血統,有多羽出過好成績的賽鴿型鴿。另一種是基因型鴿,是優良品系的名種鴿。如上海的李梅嶺系,比利時的詹森系,荷蘭的楊阿騰系,和世界各國育成的名系。
雜交出優式,配對最好是三年以上的雄鴿配小雌。雄鴿可用到七到八年,而雌鴿最好不要超過五年,用小雄鴿配對在公棚極少拿到好名次。幼鴿出殼後要檢查蛋殼的邊緣是否啄的很齊和蛋殼內是否有血漬,幼鴿收腹是不是很好,幾天睜眼(一般三到四天)。六天內盡量不要碰小鴿。戴鴿環後要經常檢查幼鴿,不好的盡快淘汰。少次點的可以留在家中家飛,喂幼鴿最好二嗓一。
成鴿配對後保健砂與飼料要確保供應,但千萬不要用葯,這保健丸那保健葯均不可喂成鴿與幼鴿。千萬不要相信葯販子的謊言。有一年我花一百多元買了一圓盒幼鴿保健丸,給送公棚的幼鴿每天早晚各喂三粒。結果二十多天後都成了肉蛋,身上的羽毛幾乎掉光。
最好的幼鴿送公棚,在公棚的時間最好超過七個月,不到七個月,鴿羽還沒有換完就參賽。特別是換將軍條期間長出一段血堆,一飛很疼。再好的鴿子也飛不出來好成績。所以盡量早送。
祝你成功,送鴿奪冠。就講到這里吧!
8、如何科學的挑選公棚參賽幼鴿
1、頸部--要選擇頭大的鴿子,頭部要和身體有一定的比例,後腦要拖切要飽滿,頭頂部愈寬愈好跡凳,前腦也要豐滿順延,以不擋視線為准,公鴿頭部方形也可,雌鴿頭略小一點也行。
2、形--很多養鴿者,不重視這個問題猜孫,但鼻形決不可忽視,老派系的鴿子常見大鼻瘤,新品系的鴿子改良成了小鼻瘤,小鼻瘤的鴿子不影響視線,飛速快,不管大鼻小鼻,要注意鼻孔的開縫,太小了激烈飛行時肺氣不足而易張口吸氣影響耐力。開縫太長太大雨天容易灌水。合格的應是順暢緊縮,大而不開為好。
3、脖頸--脖子粗大的鴿子平時肺活量也大些,這是好的,如脖子粗又長,配合好的腰身,就是翻山爬高力勁十足。
4、眼睛和眼砂--這是深層次的研究課題,最難談論,沒有絕對的論據和答案,鴿眼是鴿子頭部的重要器官,不能太看重,沒有哪種是全天候型的鴿眼,只能根據氣候、距離來選擇比賽適合的分類眼參加比賽,是符合科學規律的定理姿兆旅,否則效果不佳。
眼砂--砂粒必須濃重,排列有序,砂型平均,看時必須清透油亮,虹彩彩面占整個眼珠距眼眶二分之一,代表合格,適應參賽,彩面狹者,表示單關有力,但不屬穩定型,虹彩連著瞳孔表示耐力佳,長距離穩定,油彩深的砂型表示陰雨霧天較能發揮,淺色素砂型天氣良好的情況下較能發揮其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