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祝米都送什麼
1、為什麼「送祝米」要配一隻雞,男孩配母雞,女孩配公雞?
催生雞,暗示一對。是民間流傳的風俗示意就會很順利的生產。催生雞不能殺,而且要一對。捉過去後,進堂屋前,先在裡面撒點米,然後把雞放了。看兩只雞先吃米。公雞先吃,準是男孩,母雞先吃,就是女孩了。
相傳黃帝時,人們以鳳為雞,雞混同於鳳,地位可謂高矣。雞因為與人類太近,逐漸失去神話色彩,遠不如遠古時代那麼神氣,但在民間習俗特別是婚俗中仍然扮演重要角色。
舊時婚嫁,男方因出遠門或因病不能出席婚禮,新娘子便抱一隻大公雞叩拜天地,一隻雞可以代表新郎,其婚姻的合法性便不容置疑。這大概是舊語「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最直觀的詮釋。
許多地方的婚俗中都與雞有關,這是因為雞本身就寓有「吉」之意。所以成為婚慶活動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吉祥物,還源於原始的生殖崇拜。公雞曾是男根的象徵,但把小男孩開襠褲露出的那玩藝叫做「小雞雞」,算是保留了一點原始崇拜的痕跡。
苗族人在選擇結婚良辰吉日時,父母一定與媒人同赴女方家商定。女方家殺公雞一隻,煮熟之後,雙方共同觀看雞眼,此禮儀一般在深夜舉行。如果雞的雙眼全睜或全閉,則表示吉利;如果雞眼一隻睜著一隻閉著,則認為不吉利。
看完雞眼,雙方就開始協商婚期,一般訂在「午日」或「子日」,苗民認為這兩個日子是大吉大利之日。
浙江一帶有流行「宰雞」的婚姻風俗。新郎去新娘家迎娶,女家則在地上鋪一塊白布,讓新郎在上面宰雞,雞血不能滴在白布上,否則滴幾滴幾罰杯酒巴。殺雞時,女家故意相撞新郎,但有經驗的新郎則能應付自如,不讓女方得逞。
雲南大理地區的白族流行「雞米禮」的風俗。雞米禮分雞米單禮和約米雙禮兩種。單禮為一隻公雞和一壇米酒;雙禮為兩面三刀只大公雞,一壇米酒,一壇谷種。這是嫡親或姻親之間在出生、結婚、蓋房時互送的禮品。
2、徐州送祝米就是以前的吃喜面娘家需要准備什麼東西.
棉布,雞蛋,掛面,紅糖,小孩衣服、鞋子,兒童車。不要送大白菜。
3、送祝米的送祝米風俗
在魯中,魯南,湘南,湘西,鄂西,鄂南等地,傳承著一種古老樸素的育兒風習:送祝米(也稱送粥米或送雞米)。小孩出生以後,其父親或家人趕緊帶上禮物去岳父母家報喜;岳父母家再約定日子,邀集一些親友挑著喜物前來女婿家祝賀,稱為送祝米。
所謂男家不報喜,女家無祝米。送祝米的喜物和禮儀,往往因地(民族)而異,各具獨特的風采。湘南的一些地方,去岳父母家報喜的是的多半是雞。岳父母只要看看來人帶來報喜的是公雞或者母雞,就知道女兒生的是男孩或女孩。回禮的時候,恰好相反,帶來公雞則回送母雞,帶來母雞則回公雞,不過,有時也不一概而論,較多提回送母雞(當地俗稱雞婆)。因為雞婆好吃,營養價值高,對坐月子的人恢復健康,多發奶水都有好處。
湘西花垣一帶苗族地區,送祝米的禮物有蛋,雞,銀飾,搖籃背裙等,有的給產婦補養身體,有的則供撫育嬰兒。更為有趣的是,送祝米的人以女客為主,大半是產婦的姐妹,嬸姨,細伢(姻侄子女);成年男客只能充當挑夫。按照夜郎(花垣一帶原屬夜郎國)古俗,女人生孩子的底細,是不能讓男子漢知道的;男人去送祝米,也是被嗤笑的;即使當作挑夫去了,也不能進入產婦房裡,更不能與月婆子交談。所以,吃過晚飯以後,挑夫只許在歌堂聽歌,或者乾脆去睡覺。這對於長期習慣處處以男子為中心的挑夫來說,可以說是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可是,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不得不遵從,這種古俗是氏族社會母權制的殘余。
鄂西秭歸縣送祝米的喜物,多為豬蹄,雞蛋,糯米,面條,衣物,布料之類。主家對於前來祝賀的親友平等相待,不分男女老少,一律用糟雞蛋款待,每碗四個,含有四季發財之意。鄂南公安縣等地送祝米的禮物及其盛況,在鄂湘交界流傳的一首歌謠中作了生動的描述:
女婿到家來報喜,
不知是男還是女,
接到喜物便知底,
男茶女酒自古語。
娘家商量送祝米,
雞蛋要有五百幾,
還要兩鬥上熟米,
豬肉豬肝不能缺,
鯉魚要買活鮮的,
雞母只管提壯的;
打了搖窩和枷椅,
又買花鞋和布匹。
家家么姨一大群,
熱熱鬧鬧送祝米。
歌中的報喜,喜物(男女喜物有別),尤其是祝米的類別及送者(幾乎全為女性),都十分具體而有南方風采,為這一古老習俗留下了寶貴的資料。至於歌中提到的諸多禮物,當然是屬於文學誇張手法,為了渲染喜悅,熱鬧的氣氛(與北朝民歌《木蘭詩》中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頗為類似),不必拘泥於細微末節,更不能學究式地責難鋪張浪費。其實,商量送的祝米雖不少,但大多是江南魚米之鄉農家自己生產出來的。人逢喜事多慷慨,原是自然的事情。
4、山東送祝米一般是什麼時間
山東送祝米一般時間是:第五天或第七天(縣城一帶忌七日)娘家備米、面、雞蛋等食品和一塊衣料前往撫慰,稱「送粥米」,或作送祝米,又稱送米、送湯米、送糖米、送米糖、下湯、送乳汁米、看歡喜、吃面、吃大面、做日子等。
滕州風俗:送粥米也叫「送月米」。一般男孩出生後20天,女孩18天,並要定雙日子,假如趕著算逢單日,也要錯開,提前或拖後1天。姥姥必前往,姥姥不在,由舅母替代,還有舅舅。舅舅大都充當姥姥的腳力,腳力人數根據送去東西多少而定,東西多少根據自家的經濟狀況,
和平常與親鄰交往情況而不同。親鄰送的東西多,粥米也較豐厚。20世紀80年代後,大都用拖拉機或三輪車前往,同去的還有出嫁的姐、妹、姨、姑等。東西要有米、白面、掛面、雞蛋、紅糖等,只有雞蛋要單數,其餘要雙數。
另外還要送幾塊色彩鮮艷的布料,每塊3~4尺不等,給嬰兒作穿衣用。有的給男嬰兒縫制虎頭枕。裝滿後,上邊用彩布蒙住,用紅攀鞋帶子扎緊。
另外帶1隻紅色公雞和1隻母雞,雞脖子上系紅布,紅關繩拴住母雞,女嬰留下公雞,男嬰留下母雞。留下的雞以後出售可換回布料給嬰兒做衣裳。回去的雞,放開繼續喂著。
親戚朋友,特別是產婦的娘家,前來祝賀添喜,謂之送粥米,或作送祝米,又稱送米、送湯米、送糖米、下湯、送乳汁米、看歡喜、吃面、吃大面、做日子等。在六日、九日或十二日送粥米時,設宴招待前來賀喜的親友。
通常親友和鄉鄰在看到挑紅或者收到喜面後,就要給產婦送些雞蛋、麵粉、小米、點心等禮品,在過去這即是人情,也帶有鄰里相助的性質,除主家叫去陪客外,一般就不再吃請了。有些地方,主家要回贈幾個紅雞蛋,以表謝意。
以上內容來源:網路-送粥米
5、祝米之喜什麼意思
回答:送朱米,又稱送祝米、送米。是山東、江蘇、河南、安徽交界之處的一個民俗,即魯南、蘇北、皖北、豫東這一片區域。這個地區小孩出生時的第一個儀式,類似好多地方的滿月酒。
延伸:
舉辦時間
一般男孩十二天,女孩九天時舉行。一般由外婆給外孫或外孫女上門送祝福,需要買一些小孩子的用品,比如:童車、童衣等之類,還需要用籃子提雞蛋、紅糖,生孩子的家庭需要辦若干桌流水席招待親朋好友。
這里傳統的是紅雞蛋,雞蛋煮好用洋紅染紅,現在都是貼一個喜字或者蓋個紅戳,來這里吃酒的親戚朋友要回到家和鄰居分一分,分享這個喜悅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