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新婚送什麼賀禮
1、中國古代婚禮習俗
前段時間堂妹結婚,我被選為送親人員之一,和眾親友一起送堂妹到男方家裡。因為男方家距離比較遠,一路顛簸很久才到。但到後心情不是很愉快,感覺到對方好像是不夠熱情的。結婚典禮上也沒讓女方家人參加,只是典禮過後才來招呼我們。這讓我感覺到兩地結婚習俗的差距!因此小編想了解下中國古代的婚禮習俗是什麼樣的。
《五禮通考》曾說,自後齊以來,不管天子庶民,婚禮「一曰納采,二曰向名,三曰納吉,四曰納征,五曰請期,六曰親迎。」這就是古代婚禮所分的六個階段,俗稱「六禮」。
一、古代六禮
1、納采:這是議婚的第一階段,男方請媒提親後,女方同意議婚,男方備禮去女家求婚,禮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為何用雁?雁為候鳥,取象徵順乎陰陽之意,後來又發展了新意,說雁失配偶,終生不再成雙,取其忠貞。
2、問名:是求婚後,托媒人請問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備合婚的儀式。?
3、納吉:是把問名後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儀禮,又叫「訂盟」。這是訂婚階段的主要儀禮。古俗,照例要用雁,作為婚事已定的信物。後發展到用戒指、首飾、綵綢、禮餅、禮香燭、甚至羊豬等,故又稱送定或定聘。
4、納征:是訂盟後,男家將聘禮送往女家,是成婚階段的儀禮。這項成婚禮又俗稱完聘或大聘、過大禮等。後來,這項儀式還採取了回禮的做法,將聘禮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還;或受聘後,將女家贈男方的衣帽鞋襪作為回禮。聘禮的多少及物品名稱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數目取雙忌單
5、請期:送完聘禮後,選擇結婚日期,備禮到女家,徵得同意時的儀式。古俗照例用雁,禮品一般從簡,請期禮往往和過聘禮結合起來,隨過大禮同時決定婚期。
6、親迎:就是新婿親往女家迎聚的儀式。這項儀禮往往被看做婚禮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項則當成議婚、訂婚等過渡性禮儀。
二、古代婚禮流程
1、親迎
吉日一到,新郎要親自率領儀仗前往迎娶。男方至女方家迎親,要先進雁為禮,《儀禮》中稱之為「奠雁」。雁一生中只婚配一次,配偶之後便形影不離,二者中若死去一隻,另一隻則形隻影單終生不再婚配。以此反映夫婦堅貞不移、琴瑟合鳴、白頭偕老的美好願望。清代北京的婚禮,大多有模仿帝王儀仗的趨向,一人在最前邊盛裝騎馬負責開路,然後依次是迴避牌、吹鼓手、鍘鑼、綴燈、旌旗等,同時把金瓜、鉞斧、朝天鐙等各種兵器,也都排列在儀仗的行列里。新郎騎馬或坐綠幃轎在前,新娘的綉花大紅轎隨行於後,真是威風凜凜,此時此地的新郎好比狀元及第,難怪說結婚就是「小登科」了。
花轎抵達女家門前時,女家一定大門緊閉,這叫攔門。男方在外叩門,催請新娘上轎。這時,便要有一番禮節性的對答,女家院內必有人隔門要「紅包兒」。攔門到了一定的時間,男方才能進門。
進門後除了特別的寒暄,男方要送上禮品,這些禮品因時代和地域的不同而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但都有喜慶的意思。娶親的歸途,必須走另一條路,表示「不走回頭路」。如果路上碰到廟、井、祠、墳、大石和大樹等,都要張氈把轎子遮起來,為的是辟邪。
2、拜堂
娶親的花轎及儀仗回到男家門前時,男家亦照例大門緊閉,說是可以煞煞新娘的性子。大門開開之後,花轎抬進庭院,要先過火盆,送親人和新娘的兄弟,就隨著花轎進入庭院休息,男家以酒筵相款待。
舊時,新娘進門後,要撒些谷、豆、草等,用意是辟邪――三煞(青羊、烏雞、青牛之神),三煞忙於啄食,就危害不到新娘了。現在新娘下轎(車)撒彩色紙屑,或許就是由此而來。
下轎的時辰一到,把花轎抬到大廳門口。此時新郎官先向轎門作三個揖,由送親太太啟開轎門,由伴娘攙新娘下轎。然後遞給新娘一個小瓷瓶,瓶內裝以五穀及黃白戒指兩枚或四枚。新娘把寶瓶抱在懷里,然後由伴娘及送親太太攙扶,姍姍而行。另由兩人前後接鋪紅氈,使新娘腳不沾地。此時新郎已站在天地神案前,手持弓箭向新娘身上輕射三箭,藉以驅除邪魔。射箭的姿勢是射一箭退一步,然後新娘跨馬鞍,走火盆,這些禮節過了之後,就在供案前舉行結婚大典,俗語叫"拜天地"。
3、進洞房
拜過天地之後,就引新娘進入洞房。新郎新娘進入洞房後,儀式也是一系列的。
首先是坐帳,亦稱「坐福」,新郎新娘雙雙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或床上,新郎將自己的左衣襟壓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應該壓倒女人一頭。還要撒喜果於帳中,稱為「撒帳」,一般所撒的物品有棗、栗子、花生等,利用諧音表示「早立子」、「花著生」。
接著的節目就是吃子孫餑餑,子孫餑餑是送親太太從女家帶來的。吃過子孫餑餑,又吃長壽面,長壽面是由男家准備的,取「子孫萬代,長生不老」的意思。然後是「合巹」酒,又稱交杯酒。用一條紅線繩子,兩頭各系一隻酒杯,新郎新娘各飲半杯,再交換杯子喝盡杯中酒。交杯酒禮是在洞房之內舉行,然在大廳里又擺一桌酒席,俗語叫「團圓飯」,席間新郎新娘坐上座,其他賓客均坐陪座,表示從此成為一家一姓。
「鬧洞房」習俗古已有之,自兩漢以來一直盛行不衰。鬧洞房除逗樂之外,還有其他意義,比如把洞房鬧得熱鬧紅火,驅除冷清之感,增加新婚的歡樂氣氛,因而有些地方又稱「暖房」;舊時男女結合多經人介紹,彼此並不熟知,鬧洞房能夠讓他們消除拘謹。
在現代的中式婚禮里,喝交杯酒和鬧洞房的習俗基本上保留了下來,但都挪到了婚禮儀式當中,比如婚禮游戲就是鬧洞房習俗的沿襲與演變。
三、古代婚禮要准備的東西
1、花轎:花轎成為傳統婚禮的核心部分是從南宋開始的。分四人抬、八人抬二種。又有龍轎、鳳轎之分。轎身紅幔翠蓋,上面插龍鳳呈祥,四角掛著絲穗,有錢人家娶親為五乘轎,花轎三乘,娶親去的路上迎親太太坐一乘,其餘二乘由壓轎男童坐,迎回時新娘、迎親、送親各坐一乘;另有二乘藍(或綠)轎,用藍呢子圍蓋,上面插銅頂,由新郎、伴郎各坐一乘。
2、旗鑼傘扇:在迎親隊伍之中,花轎之前。令整個迎親儀式熱鬧、壯觀。
3、鞭炮:迎親禮車在行列途中,應一路燃放鞭炮表示慶賀。
4、火盆:放置於大門口的一盆火,讓新娘跨過去,寓意婚後的日子紅紅火火。
5、蓋頭:古時新娘身著鳳冠霞帔的同時都用紅布蓋頭,以遮羞避邪,紅色取吉祥之意。這塊蓋頭要入洞房時由新郎揭開。
6、秤桿:入洞房後,新郎用秤桿挑去新娘的紅蓋頭,取意「稱心如意」。
7、馬鞍:鞍」「安」同聲,取其「平安」長久之意。多放於入洞房洞房門檻上,讓新娘跨,表示新娘跨馬鞍,一世保平安。當新娘前腳邁入門檻,後腳抬起還沒有落下的時候,需要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全福人」把馬鞍抽掉,正好符合了「烈女不嫁二夫,好馬不配雙鞍」的意思。
天地桌:多放院中,桌上放大斗、尺子、剪子、鏡子、算盤、秤稱「六證」。意為「六證」可知家裡糧有多少、布有多少、衣服好壞、容貌怎樣、賬目清否、東西輕重等。民間講只有「三媒六證」才表示新婚合理合法。等到吉時,舉行結婚典禮,俗稱「拜天地」,由司儀主持。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最後夫妻交拜。
8、花燭:在婚禮中使用大紅色的成對蠟燭,點燃於廳堂及洞房之內。因其上多有金銀龍鳳彩飾,故稱「花燭」。
隨著時代的變遷,各地風俗習慣不同,也形成的很大差異性,小編看過古代的結婚習俗流程後感覺到很傳統很講究。這就是傳統文化中魅力之處。
2、古代婚禮上男方送給女方的聘禮是什麼
男家的禮品:皆是雙數以取其「好是成雙」之意。
聘金﹕這表示著男方承認和感謝女方家長對女兒的養育之恩。
聘餅﹕一擔(五十公斤)
海味﹕分四式,六式或八式,款式與數量視男家的經濟狀況而定。每款通常分兩包。其中發菜是必須的,以取其發財之意,而其他的海味有鮑魚、蚝豉、元貝、冬菇、蝦米、魷魚、海參、魚翅和魚肚等。
三牲﹕兩對雞,兩雄兩雌(如父母不全﹐這則一對已足夠)﹔豬肉三至五斤起雙飛(喜只飛),即一片相連開二,以表示豐碩誠懇的敬意。
魚:大魚或鯪魚;意即腥(聲)氣;也表示有頭有尾年年有餘。
椰子:兩對(父母不全可用一對),即有爺(椰)有子的意思。
酒:四支,表示愛情濃郁。
四京果:即龍眼乾、荔枝幹、合桃乾和連殼花生,以祝福子孫興旺,亦含圓滿多福,生生不息之意。
生果:即生生猛猛的意思
四色糖:即冰糖、桔餅、冬瓜糖和金茦,表示象甜密,白頭到老的意思。
茶葉、芝麻:因為種植茶葉必須用種子、故以茶葉作禮品,暗喻女子一經締結婚約,便要守信不渝,絕無後悔,亦即「油麻茶禮」。
帖盒(禮金盒):內有蓮子、百合、青縷、扁柏、檳椰兩對、芝麻、紅豆、綠豆、紅棗、合桃干、龍眼乾,還有紅豆繩、利是、聘金、飾金、龍鳳燭和一幅對聯
香炮鐲金:香(無骨透腳青),炮(大鞭炮和大火炮),鐲(龍鳳成對喜鐲)。
斗二米:男方准備十二斤糯米、三斤二兩砂糖,這是給女家做湯圓的,以取其圓滿,甜蜜美滿之意。
3、古代結婚的禮節是什麼?
古代迎娶禮節
出發:由男方攜帶六或十二件禮品,鳴炮出發前往女家,將至女家時再鳴炮,女家亦鳴炮回應,表示准備妥當。
迎賓:媒人先下車,其餘的人接著下車,新郎由女家幼輩請出。
介紹:男方親友依序入女家,媒人正式介紹雙方親友認識,先介紹男方給女家。
納征:男方抬禮物進入女家,女方接受後並給予紅包;將禮物陳列大廳,媒人將大小聘、金飾、禮單點交女方家長,女方親友將禮物收好,並在神明桌上陳列供品。
奉甜茶:女方長輩請男方親屬依長幼入座,新郎居末。準新娘由一好命婦人引導出堂,捧著甜茶向男方來賓敬茶。
壓茶杯:片刻後新娘出堂收茶杯,男方親友需以紅包壓茶杯。
戴戒指:在雙方家長親友的注視下,準新娘面向屋外坐在自家正廳中央(若招贅則面向內)的高椅上,低椅翹腳;戴戒指於中指(男左女右)。準新郎將紅包交給準新娘。
改稱呼:媒人引導雙方改換稱呼。
祭祖:舅父點燭燃香,媒人在旁念吉祥語,隨之由女方父母祭拜神明祖先,稟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
回禮:女家對男方所送來的禮物和聘金接受一部份.並給男方回禮六或十二件。
訂婚宴:訂婚儀式完成後,女方備茶點開宴席來招待男方(座位男右女左)女方備雞腿並附上紅包一份給男方幼輩,男方除備壓桌禮外並贈給所有幫忙的人紅包答謝。
送客:宴畢,男方賓客起程回家,女方幼輩捧面桶給男方客人洗手,如在外面餐廳則免此禮,送客時不說再見。
4、中國古代婚禮「六禮」
三書六禮是古代中國的傳統婚姻習俗禮儀。「三書」指在「六禮」過程中所用的文書,包括聘書、禮書和迎書。「六禮」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個結婚過程。「六禮」即六個禮法,指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
這古代的結婚過程,與現代的意義有點不同。現代的結婚過程一般指結婚當日所舉行的禮儀,三書六禮的結婚過程則包括了從談婚、訂婚到結婚等過程的文書和禮儀。與現代相似,整個傳統婚姻習俗禮儀通知了親屬鄰里,以取得社會的認可和保障。除此之外,傳統婚姻習俗禮儀使結婚的夫婦取得祖先神靈的認可和承擔履行對父母及親屬的權利義務。故此在古代某些時代,男女若非完成三書六禮的過程,婚姻便不被承認為明門正娶;嫁娶儀節的完備與否,直接影響婚姻的吉利。不過,在不同的中國朝代時期中,婚俗禮儀亦有所不同。
三書
三書是結婚過程中所用的文書,可以說是古時保障婚姻的有效文字記錄。分別指:
聘書:即訂親之文書。在納吉(男女訂立婚約)時,男家交予女家之書柬。
禮書:即在過大禮時所用的文書,列明過大禮的物品和數量。
迎書:即迎娶新娘之文書。是親迎接新娘過門時,男方送給女方的文書。
六禮
六禮是結婚過程的六個禮法,分別指:
納采:當兒女婚嫁時,由男家家長請媒人向物色好的女家提親。男家在納采時,需將大約達三十種有象徵吉祥意義的禮物送給女家;女家亦在此時向媒人打聽男家的情況。
問名:即在女方家長接納提親後,女家將女兒的年庚八字帶返男家,以使男女門當戶對和後卜吉凶。
納吉(又稱過文定):當接收庚帖後,便會將庚帖置於神前或祖先案上請示吉凶,以肯定雙方年庚八字沒有相沖相剋。當得知雙方並沒有相沖相剋之徵象後,婚事巳初步議定。
納徵(又稱過大禮):即男家把聘書和禮書送到女家。在大婚前一個月至兩周,男家會請兩位或四位女性親戚(須是全福之人)約同媒人,帶備聘金、禮金及聘禮到女方家中;此時,女家需回禮。
請期(又稱乞日):即男家擇定合婚的良辰吉日,並徵求女家的同意。
親迎(或迎親):在結婚吉日,穿著禮服的新郎會偕同媒人、親友親自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在到女家前需到女家的祖廟行拜見禮,之後才用花轎將新娘接到男家。在男家完成拜天、地、祖先的儀式後,便送入洞房。
5、古代結婚送什麼禮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