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春節送禮 » 習水人過春節有哪些習俗

習水人過春節有哪些習俗

發布時間: 2022-11-17 09:08:08

1、貴州元宵節有什麼風俗漢族?

比如在遵義習水一帶,就有「燒蝗蟲」的習俗。

每年元宵節,在早上吃過湯圓後,村中年輕人就召集一起,上山砍竹子。

家家戶戶也拿出干木材,選一處村中大型空地,將砍回的竹子和木材堆積很高,待吃完晚飯後,全村老人孩子在一起「燒蝗蟲」,這個習俗流傳數百年,在今天看來,其實就是一場大型的篝火晚會。

相傳,在元宵節當天「燒蝗蟲」,祈福全村來年莊稼有個好收成,村中老人孩子平安健康,也是迎接新的希望,是對過去的緬懷。
在元宵節當晚,村民們還會圍著火光唱山歌,待「黃蟲」燒完後,再點著火把,繞著全村走一圈。從遠處看,燈光焰火閃耀山間。
到了深夜,村裡年輕人還會組織一起「偷青」。

偷青是習水農村的傳統習俗,每逢農歷正月十五日晚上,到別家地里去「偷菜」,偷的一般都是村民田地里的菜,偷什麼都是有寓意的,比如生菜寓意「生財」,蘿卜菜頭寓意「彩頭」,青蔥寓意「人聰明」,大蒜寓意「好打算」,以此討個好「彩頭」。
「偷」青也有很多約定俗成:一是不能偷太多,二是必須要及時吃完,偷青時被發現,將給對方帶來來年好運,大家都樂在其中。

元宵一過,牛年春節就要落幕了。吃上一碗熱氣騰騰、團團圓圓的元宵,願花常開、人長久。

2、貴州各地有哪些過年風俗?

2018年農歷戊戌年即將來臨,各地又開始緊鑼密鼓地籌「過新年」啦!備年貨、貼春聯、剪窗花、貼年畫...全國到處都充滿了「年味」。

貴州自古便是多民族融合的地區,很多的傳統也遺留至今,除了灌制香腸、腌制臘肉、打掃庭院以外,還有一些特別的民俗活動得以完整傳承。

01餘慶縣:趕制麻糖迎新春

春節臨近,貴州省余慶縣群眾忙著手工趕制當地特色食品麻糖,供家人過年食用和招待客人。麻糖是當地群眾在臘月中為迎接新春製作的特色傳統食品,主要以大米為原料,伴以麥芽,通過打米漿、煮米、發酵、濾渣、熬制、冷卻、扯糖、切糖等多道手工工序製作而成,香甜可口。

02西秀區:特色「血豆腐」迎新春

「血豆腐」是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屯堡人的傳統美食。春節將至,農閑的屯堡人忙著手工趕制當地特色食品「血豆腐」,供家人或客人在過年食用。屯堡人有過年「殺年豬」祭祖的習俗,為了不浪費豬血,且「豬血」又名「血旺」,為討個吉利,也為增加節日的喜慶,於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把豆腐捻成細末和上豬血,加上食鹽、花椒粉、肥肉丁,捏成如碗大,圓圓的一坨,用新鮮菜葉汆水後包裹,用柴火熏烤,七層干後即可加工食用,被譽為「屯堡吉祥三寶」之一。

03從江縣:侗族「吃相思」迎新春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下江鎮高仟村在春節來臨之際,與高增鄉領廟村開展「吃相思」活動,同迎即將到來的新春佳節。聯誼使兩寨侗族同胞進一步加深了感情,在送別時互贈禮物、抺花臉、唱侗歌,現場歡聲笑語,濃郁的民族風情盡收眼底。

「吃相思」侗語叫「越嘿」,是侗族地區村寨之間加深友誼的一種規模較大的傳統民俗活動,包括有唱侗戲、鼓樓唱侗歌、踩歌堂、情歌對唱、抺花臉等環節,氣氛十分熱鬧。

04思南縣:看花燈戲享文化年味

銅仁思南縣土家花燈音樂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地方特色。曲調分燈調、正調、雜調、小調等四大類,傳統的有24大類曲牌。由於土家花燈曲調繁多,風格各異,各地有不同特色,因而有花燈"不過寨,不過坡,不過界"的說法,土家花燈音樂,傳統伴奏樂器不多,但曲牌豐富。傳統的樂器有馬鑼、大鑼、二胡、月琴、三弦、折以鼓等。鑼鼓詼諧活潑,它使用的鑼比一般鑼大而厚,聲音堅實洪亮,遠播力強,潑辣熱烈,抨擊時能發出「卜音」給人以樂觀、堅實之感。所用的馬鑼剛脆,聲音尖而美,有跳躍之感。常用的鑼鼓曲牌有「單打五」「雙打五」「鳳點頭」「鷹拍翅」「牛擦癢」「馬咬牛」「長路眼」「金線吊葫蘆」和「四面進」等。

僻處中國西南的貴州,自古以來就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千百年來,大山大水隔斷了他們對外的交流,但也保存了千年不易的民俗風情。在這里,他們都以一種隆重而原始的方式過年:苗族的跳花節、舞龍噓花和蘆笙會;侗族的長桌宴、抬官人和鬥牛斗雞。甚至在漢地已經消失的漢人過年風俗,在貴州一樣可以找到。如屯堡的地戲、隆里的花臉龍、九溪的迎春會、吉昌抬亭子等,這些過年鬧春活動一點都不比漢地遜色。

01侗族

侗族是一個受漢族影響比較深的少數民族,各地侗族跟漢族一樣也過農歷新年,其隆重程度不遑多讓。在農歷年底,家家戶戶就紅紅火火忙打年粑、釀年酒、殺年豬、貼春聯等。不過侗族還有不少過年活動是該民族特有:例如祭薩、侗戲、長桌宴、行歌坐月和集體婚慶等活動。

初一至初七人神共娛過新年

祭薩

春節到侗寨過年最精彩的節目要數祭薩,時間一般在農歷的大年初一到初七期間,大部分侗寨會挑選在初一那天。薩歲是祭拜侗族崇拜的女英雄杏妮,相傳在一次與異族的沖突中,是杏妮拯救了侗族。後來被侗族作為神或祖母來供奉,逢年過節都要進行祭祀。就像漢族過年期間到祠堂拜祭祖宗一樣。

祭祀一般從上午10時左右開始,祭祀的內容主要是吃飯和踩歌堂。用參加祭祀的侗民的說法,即「陪祖母吃頓團年飯並在一起娛樂一下」。祭祀分三部分,先拜祭,再吃飯,最後踩歌堂。開始時先進行簡單儀式:由鬼師向聖母進行匯報並徵求意見,然後由一位主祭者(寨佬)向聖母墳施供並進行祈禱,接就開始吃飯飲酒。到下午2點多吃飯結束後,就在聖母墳周圍踩歌堂。由寨佬領隊,年輕姑娘們身盛裝排成一隊,載歌載舞在寨子里遊行一周。

侗戲粉墨登場唱大戲

跟漢族一樣侗族過年也喜歡看戲,在新春期間最大的娛樂就是看侗戲。侗戲開台儀式,都會在大年初一晚上1點鍾,由戲師和幾個主要演員拜祭後開演。演出時間一般從上午開始,直到吃夜飯之後,新春演出都會在夜晚,方便戲班的小夥子們和姑娘們散戲後去「行歌坐月」。

02苗族

黔東南這個苗族聚居的地方,其過年氛圍並不比漢族地區差。從初十開始,位於六枝特區的梭嘎長角苗跳花坡拉開過年狂歡的序幕,幾乎每天都有民俗活動。接正月十五台江的舞龍噓花鬧元宵,到十六開始的舟溪甘囊香蘆笙會更是苗族過大年的高潮所在,節日上的鬥牛、斗雞、賽馬等活動,向你展示一場生動精彩的視覺盛宴。

正月初七梭嘎跳花坡盤個美髻去跳花

六枝特區梭嘎鄉的苗族與貴州其他地方苗族有很大的區別,屬於苗族支系中的箐苗。「箐」,在當地漢方言中即「深山老林」之意。從字面上解釋就可以知道這一支系的苗族,屬於與世隔絕的部落。目前人口僅有5,000多人,有自己的語言,跟別的苗族不相通。這個支系在服飾上也與別的苗族不同,以婦女的頭飾尤為突出。頭上綁1.5至2尺的木製長角,然後用重約3至6公斤的女子歷代母系(比如母親、姥姥、太姥姥等最長可達5輩),每天梳發時掉下來的頭發摻黑麻毛線搓成辮子纏於木角上,再用白色帶子纏大髻,就像頭上頂一個碩大的「角」,所以箐苗又被稱為「長角苗」。據說箐苗大致在清朝初年遷到梭嘎一帶,當年吳三桂奉旨進剿今貴州西北一帶的水西宣慰使、彝族土司安坤,安氏大敗。許多依附其下的苗人為了躲避戰亂躲進六枝特區、織金縣與納雍縣三地交界處大山深處的森林中,以狩獵為生。苗人為了嚇唬林中野獸,他們將樹枝插在頭發上,後來慢慢演變為木角了。

跳花坡那天,媽媽們為女兒們綁上木製長角,用重約3—6公斤的黑麻毛線纏成一個大髻。柯炳鍾攝影

正月初十,是長角苗一年一度的跳花節。梭嘎鄉周邊成千上百的苗族姑娘、小伙們紛紛盛裝打扮自己。匯聚在跳花場上,以歌舞狂歡過節。這一天是未婚青年們談情說愛的好日子,他們走村串寨尋找心上人。長角苗年輕男人拿竹製蘆笙、口弦琴、竹笛,或者摘幾片木葉,來到中意的女孩家門前對歌。經過兩三天對歌,雙方若產生感情,小夥子便在女方家住上幾天。由雙方媒人談判,講定禮金後就可以擇日成婚。

03屯堡

貴州在很多人心目中是一個以少數民族為主的省份,其實漢族在六百多年前的明朝已經定居貴州。這些在異地屯田戍守的江南漢民,除了把家眷帶來,還把當地的生活習俗、飲食習慣一並帶到貴州。幾百年來,由於貴州的交通閉塞,屯堡的地區反而保存了漢地已經消失的過年風俗,如正月初九的九溪迎春會、十五元宵節隆里的花臉龍和十八的吉昌抬亭子等,這些過年鬧春活動一點都不比漢地遜色,甚至更熱鬧,更原汁原味。

屯堡地戲是貴州安順地區農歷新年例牌節目,從正月初二一直跳到開春。

正月初九九溪迎春會各路神仙聚集

想在貴州感受地地道道的過年氣氛,就要來安順附近的屯堡地區。每年當地的屯堡人都會舉辦迎春會,舞龍舞獅、張燈結綵過大年。場面雖然算不上是特別壯觀,卻是真真切切地演繹六百年前漢族過年的真實場景。

屯堡人指的是600年前因戍邊屯田,而陸續來到貴州安順一帶生活定居的江南漢人。據史書記載,14世紀中葉,

3、貴州春節習俗有哪些?

1、熏臘肉:臘肉是貴州的特色美食,殺完年豬後便將鮮肉粘上鹽放進腌缸,腌制幾天後取出來,然後搭好架子,用柴火煙熏火燎。一段時間後,肉就會變得色澤油黃透亮、香味撲鼻。  

2、掃揚塵:掃揚塵就是年終大掃除,以前每年春節前,貴州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按貴州民間的說法是,除了掃除灰塵外,重要的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也是貴州人對辭舊迎新的表現。  

3、打糍粑:打糍粑是貴州布依族人家過年的重要活動之一,和殺年豬一樣重要,都是春節即將到來的序幕。布依族喜歡吃糯食,用糯米做的食品就有糍粑、黃糕粑、清明粑、包穀粑、荷葉粑、二塊粑、米花、花米飯等等。但是最最常見的就是過年家家必備的糍粑。打糍粑的活動是和殺年豬一起進行的,一般都會選農歷臘月的奇數日期,布依族有句俗語「殺單不殺雙」,其來歷尚無考證,但是漸漸的都習慣了在臘月下旬的奇數日邀請親戚朋友到家中齊心協力的殺年豬、打糍粑。  

4、趕場:雖然平時每隔一周都會趕一次場,但一年的最後「一場」,和往日的趕場意義完全不一樣,場景也不一樣。年前的最後一場,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去趕,購買各種年貨,有吃的,有玩的,一樣不落,尤其是雞、魚肉都要買上,雞預示著吉利,魚當然就是年年有餘了!  

5、貼春聯: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火紅的春聯,一副副透著喜慶和熱烈的春聯,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願望。  

4、習水民俗

"趕苗場"是貴州習水縣苗族同胞的重要節日,每年兩次,一次從農歷二月杠開始,連趕三場;第二次從農歷七月初三開始,也連趕三場。大方縣與金沙縣交界的大山鄉苗場,節日活動最熱鬧。

趕苗場的活動始終是圍繞著男女青年談情說愛,尋覓伴侶來進行的。節日日期間,苗族同胞穿著節日盛裝,從四方八寨赴向苗場。特別是姑娘們,這天總是要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婀娜多姿,她們在苗場上手撐花傘,東遊逛,漫步街頭;小夥子則身背蘆笙,悄悄地跟隨身後,窺伺她們的動向,形影不離。當雙方都有情意時,乘機躲過夥伴的注意,悄悄溜出場地,由小夥子引路,走向附近的田間路旁,喬木叢林,對唱山歌。苗族青年在這種場合中的對歌,必須按一定的程序進行,第一步是對"見面歌"、"詢問歌",通過互問姓氏,盤間根底,達到相互了解家庭情況的目的。接著對"青春歌"、"求愛歌",互吐衷腸,表答自己對愛情的向望與追求。愈唱憎愈深,愈對意愈濃,待到兩心相悅時,便互贈定情信物,並約定下次會面的時間、地點。別有情趣的趕苗場活動,青年們飽嘗了愛情生活的快樂與幸福,在各自回家的途中,他們常用歌聲來表答自己對尋到知音的喜悅;沒有找到意中人的男女青年,也毫無恢心喪氣的表露,他們滿懷信心,下次趕苗場時一定能物色到合適的情人。

大山鄉苗場規模最大,除苗族胞參加外,附近的布依族;彝族、漢族的男女青年也樂於趕來為苗家節日助興。四川省敘永、古藺兩縣苗族把每年農歷二月十三日和七月初三定為趕苗場的日子,每年分兩次舉行。傳說古時候,菌家因反對官府的殘酷壓迫,舉行武裝起義。造反失敗後,官府害怕群眾再造反,下令不準群眾聚眾交往。人們便在場壩以吹蘆笙,跳蘆星舞為名,暗中串聯。後世相沿成俗,逐步演變成男女社交的娛樂節節日這天,苗族男女青年從四方八寨來到活動場壩,男子排隊吹蘆笙引路,女子跟在後面隨著音樂翩翩起舞。然後互相邀約異性朋友對唱情歌,互表衷情,宜至日落西山才歸。

5、春節有哪些民間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中最熱鬧、最隆重、最受人們重視的節日。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一《正月》條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作序,此為之首″。春節為一年之首,古代亦稱為「元旦」、「元日」、「元朔」、「元正」、「正旦」、「新正」、「元辰″、「元春」等。這些稱呼是歷史各個朝代對春節的不同叫法,名異而實同。

我國元旦月日並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日;商代在十二月初一日;周代在十一月初一日;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以十月初一為元旦。漢武帝時又恢復夏歷,以正月初一為元旦。自此以後歷代至辛亥革命前相沿未改。辛亥革命後,在民國元年決定我國和世界一樣釆用公歷,將農歷元旦改為春節。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

但民間還是以夏歷正月初一為春節,是農歷歲首,也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這期間還要掃除污穢,預防疾病。貼門神、對聯、掛旗、吃餃子(南方沒有吃餃子這一風俗)、圍爐、放鞭炮,除夕「守歲″,大年初一相互拜年祝福。它象徵著團結、興旺,人們對新一年寄託著美好的希望。

中國的新年被普遍的稱為春節。因為它是從立春(自然的變化而相因的24節氣的第一個節氣)開始的。也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國春節的來歷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中國春節的來歷有很多說法,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中國春節的來歷是如此的古老以至於難以追溯。有許多種不確定的解釋。然而,大部分人同意Nian(年獸)的說法。漢語中唯一的解釋是「年」。年獸最初是一種巨大的野獸的名字。它在新年的前晚會捕食人類。

一個傳奇是這樣說的:年獸有著一張巨大的嘴巴,它一口可以吞下許許多多的人。人們非常的害怕。一天,一個老人突然想起要拯救他們,意圖征服年獸。他對年獸說:「我聽人說你很厲害,但是除了不是你對手的人類,你可以吞食地球上的其他猛獸嗎?」後來,它確實捕食了許多猛獸,但偶爾也捕食人類和他們的家禽。之後,老人騎著年獸消失了。他變成了神仙。現在年獸已經走了,其他的野獸也被嚇跑到森林裡去了,人們開始享受和平的生活。老人離開之前他告訴人們:年末的時候把紅紙貼在窗子和門上來嚇跑年獸,防止年獸再溜回來。因為年獸最怕的是紅色。從此以後,看到年獸被征服的傳說就被一代代流傳了下來。「過年」這個術語就成為了今天的「慶祝新年」,因為在漢語中,「過」有「度過」以及「觀察」的雙重意思。「過年」也許是表示「經過年獸仍能存活」。

6、貴州春節習俗是什麼?

貴州春節習俗如下:

1、掃揚塵

掃揚塵就是年終大掃除,以前每年春節前,貴州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

按貴州民間的說法是,除了掃除灰塵外,重要的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這也是貴州人對辭舊迎新的表現。


2、打糍粑

貴州很多地方都有「二十八,打糍粑」的說法,年近三十的時候,外面冰天雪地,屋裡糍粑打得熱火朝天!

在貴州很多地方,尤其是少數民族,每逢春節臘月二十八,幾乎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

3、趕場

雖然平時每隔幾天都會趕場,但一年的最後「一場」,和往日的趕場意義完全不一樣,場景也不一樣。

年前的最後一場,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去趕,購買各種年貨,有吃的,有玩的,一樣不落,尤其是雞、魚肉都要買上,雞預示著吉利,魚當然就是年年有餘了!

4、貼春聯

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火紅的春聯,一副副透著喜慶和熱烈的春聯,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願望。

而且如果你家買了「福」字,一定要知道福字的正確貼法,民間有把福字倒貼的說法,「福倒」寓意著「福到」。但如果你是貼在大門上的,一定要正貼,大門的「福」字的倒著貼話,可就把福氣倒在門外了,不過裡屋的「福」字適合倒著貼,寓意把「福」倒在自己家裡。

5、除夕守歲

在貴州,除夕之夜,吃完年夜飯之後,全家團聚在一起閑聊、看春晚,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不過現在好像大家守歲的方式,都變成了集體「打麻將」通宵!

7、貴州春節習俗有哪些?

貴州春節習俗:

1.殺年豬

在過年前一個月、半個月左右的時候,咱們貴州人都會把自家養了一年的肥豬牽來宰殺,一起分享豐盛豬肉大餐和即將過年的喜悅!這不僅僅寓意著熱火朝天過年的開始,也寓意著來年大豐收!

2.「秋」臘肉

殺完年豬後便將鮮肉粘上鹽放進腌缸,腌制幾天後取出來,然後搭好架子,用柴火煙熏火燎。一段時間後,肉就會變得色澤油黃透亮、香味撲鼻。

3.掃揚塵

按貴州民間的說法是,除了掃除灰塵外,重要的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也是貴州人對辭舊迎新的表現。

4.打糍粑

在貴州很多地方,尤其是少數民族,每逢春節臘月二十八,幾乎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

5.趕場

年前的最後一場,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去趕,購買各種年貨,有吃的,有玩的,一樣不落。

8、貴州過年的習俗

各地各民族春節習俗
一..藏 族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一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
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
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內褲不能晾在人人經過的地方。
4、不能在屋裡吹口哨或大聲哭叫。
5、家裡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後及藏歷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線、織毛衣、地毯等。
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裡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
9、過了中午以後,不能把家裡的任何財產拿出去。
10、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嘩。
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
12、家裡有兩個人同時出門,並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後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
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發出門。
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後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
15、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裡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

二..彝 族
彝族火把節,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裡,火象徵光明、正義、興盛,象徵著能夠摧毀一切邪惡的強大力量。火把節是彝族人民歡樂、愛情和幸福的節日。
關於火把節的起源,各省的彝族地區民間流傳著許多優美動聽的故事,其中有一個故事說: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有一年,天神思體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間收稅。由於人間鬧災害而歉收,人們交不起租稅,人間有位能吃銅鐵的大力士俄體拉巴把收稅人思惹阿比打死了。天神大怒,先發洪水想淹歿地上的人類,但洪水被人們戰勝了。天神又放出各種害蟲到人間來吃百姓的莊稼,俄體拉巴和大夥兒圍在火塘旁商量治蟲的辦法,無意中發現一隻掉進火塘里的蟲很快就被燒死了。於是,俄體拉巴就組織大夥兒舉火把燒蟲,最終戰勝了蟲害,奪得了豐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節。彝族火把節一般都歡度三天,頭一天闔家歡聚,吃酒祝賀。人們把牲畜肉煮熟後切成坨坨,祭祀神靈和祖先,然後用來下酒。晚上燃火把四處照燎,一般持續三個晚上。人們情緒十分熱烈。人們以村寨為單位,高舉火把繞著村寨和田地照燎,猶如千條火龍騰飛。第二天及第三天,火把節進入高潮,整個涼山沸騰了。小夥子穿上民族盛裝,纏著有英雄結的頭帕;婦女們穿著百褶裙,聚集在廣闊的草壩上,進行各種傳統的體育競賽。小夥子們進行摔跤、賽馬、射箭比賽,婦女們則唱歌、跳舞,彈口弦琴。
有的地區,節日期間要打豬打羊祭神;有的地區要宰一隻狗到田邊地頭祭「田公地母」。人們認為火把可以驅鬼除邪,所以點燃火把後要挨家挨戶去照燎,邊走邊在火上撒松香,人們稱之為「送祟」。無疑,這是古老的火崇拜觀念的遺跡。
火把節期間,最熱鬧的地方要算鬥牛場了。鬥牛不僅是一種文娛活動,也是選擇良種牛的好方式,對農業、畜牧業生產很有積極意義。比賽中誰的牛獲勝,意味著該養牛青年是個勤勞的畜牧能手,也往往是姑娘們選擇配偶的好對象。摔跤是火把節中另一項吸引觀眾的活動。兩人摔跤,萬眾聚來,親朋好友,都來助威。賽前賽後,圍觀的姑娘彈著口弦琴,小夥子彈著月琴,表示愛慕之情。
「選美」活動則獨具風采。「選美」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任裁判。裁判宣布「選美」開始後,參加競選的彝族姑娘就圍成圓圈,後者拉著前者手中的花帕,邊走邊唱優美動人的民歌。這里圍觀的小夥子最多,也最慷慨。小夥子們覺得哪位姑娘最健美,就把早已准備好的禮物交給裁判,請裁判代為轉交給那位姑娘。哪位姑娘收到的禮物最多,裁判就宣布她當選為美女。當選為美女的姑娘背著許多禮物,臉上帶著紅霞走出會場的時候,親朋好友都圍攏來表示祝賀;小夥子們更是圍在姑娘的前後,叮叮咚咚地撥彈月琴,表述自己的心聲。
第四天,由少數人將火把的灰渣掃起來,用酒肉祭祀,以祈吉祥。

三.香港年俗
農歷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歷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歷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裡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四.澳門年俗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灶糖,說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灶頭見過一張聖誕老人像,奇怪的是,聖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兒。

五台灣春節習俗拾趣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
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台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裡的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

六.有趣的江蘇春節習俗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裡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裡掃。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後,此俗漸漸淡漠。
春節期間,江蘇地區的舊習俗中還有許多禁忌,諸如年初一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學的習俗也逐漸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娛樂休閑活動,卻一直延續下來。

七.桂林春節習俗
•從"小年夜"到除夕
春節踏著農歷12月24日零時的鍾聲,走入桂林的城鄉。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過小年"。過小年這天,人們宰狗、殺鴨,慶賀春節來臨。這天的爆竹聲,帶著人們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的心願噼哩啪啦地炸響,聲傳高宇。人們認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惡功過禍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將盡,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為全家降福免災。祭灶的儀式多由家裡的長輩去辦,他們將糖果放在灶頭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讓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讓他甜甜的嘴巴盡說好話。除夕夜幕降臨後,再放爆竹接灶王爺下凡。這是桂林"過小年"的古俗,現在即便是鳴放鞭炮,也僅是古俗遺存的儀式罷了。
從臘月二十四到三十,人們忙著置辦年貨,打掃居室內外,以乾乾凈凈迎接新年。過節的傳統食品種類繁多,且寓有美好的願望:臘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葷、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們喜歡闔家團聚,菜餚中必有"圓子"、"歡喜",取其團團圓圓,歡歡喜喜之意。這個夜晚,萬人空巷,都在家中守歲。守歲時,要把火盆的炭火燒得紅紅火火,以象徵生活歲歲興旺。當零時一到,老老少少喜氣盈盈,以爆竹聲聲迎接新年。這喜炮聲不絕於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靜,人們仍無睡意,爐火依然旺著,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會忘記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種,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種猶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財旺、家旺的好兆頭。人們對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許是因為火給人類帶來了文明、帶來了溫暖吧。愛火就如同熱愛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從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
大年初一清晨,接財神的爆竹喚醒了黎明。街坊鄰里、朋友、同事,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恭祝新年好。春節是人們增進感情,鞏固友誼的好時機,人們互相拜年,寓情於樂,回顧過去,憧憬未來,情濃意濃。
街頭巷尾,一隊隊拜年的瑞獅邊舞邊行,十分活躍,許多孩子尾隨獅子隊去看獅子拜年的熱鬧。當獅子隊走到一家商店門前,主人便點響鞭炮迎接,獅子在門前向主人行拜大禮,領隊也走上前向主人拱手作揖致新年祝福。獅子富有人情味的拜年禮、領隊致的吉祥辭使主人心花怒放,商店也會生意興隆。這時,獅子在鞭炮聲中起舞,舞出一身瑞氣,舞出一身雄風。它那喜氣洋洋的大腦袋、寬闊的額頭、神氣的大眼睛、突起的鼻子、方方的大嘴,金紅色的長毛,其形象既威武又憨態,逗人喜愛。只見獅子剛健而勇猛,出洞、過橋,在抬頭亂雲飛渡,低頭"萬丈深淵"的橋上奮起神威。此時驚獅鼓點如疾風驟雨,驚險而精彩的獅子表演驚心動魄。然後是上下山、飲水吃青、踏星走樁、上雲梯,九天攬月等,獅頭、獅尾配合默契。舞到酣時,疊羅漢采青,獅子採得青後點頭向觀眾作揖。然後理毛、理項,頗有趣味。鼓聲嘎然而止,獅子從九天廣寒直落,驚得全場嘩然,待定睛看時,獅子卻穩穩地落在眾羅漢的手中,正在回頭望月。這一絕技於無聲處攝人心魄,贏得了滿場掌聲。
獅子拜年是桂林人喜愛的傳統項目,因此每到春節前夕,獅子隊都將獅子裝扮一新,苦練獅子舞的傳統套路。春節一到,獅子抖擻精神舞上街頭,到預先約好的人家或商店拜年。獅子走一路舞一路,蹦、闖、凜、吼、踏、躥等表演得生氣勃勃。耍獅的大頭和尚、大頭娃娃一步三扭,逗獅的猴子猴勁十足,獅於隊的鑼鼓聲,給桂林增添了喜氣,帶來融融春意。
桂林的獅子拜年還有猴子采春、采高青、吃地青等多種形式。有些獅子隊的獅子,能夠舞上6米多高的高台,13條板凳疊起的高山,並能在上面運動自如,逗趣逗樂!舞罷,獅子還從從容容地緣凳而下,神態依然那麼自然。當然,吃地青的獅子與采高青的獅子相比,其技巧略低一籌。主人把封包和青菜放在板凳上,前面還放上一盆水,獅子在"吃青"前要喝水,"吃青"後也要漱口,這些極富動物情趣而又擬人的動作,令人忍俊不止。
獅子拜年,在臨桂的一些鄉間,還伴以祝福吉祥的獅子歌:獅子頭上三點黃,今日拜上貴廳堂,恭喜主家生貴子,五湖四海把名揚。獅子頭上三點青,今日拜上貴阿庭,恭喜主家福氣好,又添財來又添丁。獅子尾巴一個球,來到你家拜豬牛,恭喜主家豬快大,有吃有穿總不愁。獅子眼迷迷,恭喜主家多福氣,有福六畜得興旺,有鵝有鴨又有狗。
獅子歌唱得美情美意,千百年來流傳在民間,年年春節為鄉鄰祝福助興,使人們歡樂不已。
不知不覺到了元宵節,這正月十五之夜,桂林城雖沒有火樹銀花的盛景,卻是萬家燈火。
昔日桂林的元宵節,從正月十三起就有龍燈出遊。龍燈走街過巷,連游三個晚上,所到之處,家家燃放鞭炮,焚香點燭,祈求龍燈帶來吉祥如意。龍燈出遊時還有各種笙蕭鼓樂,高蹺、牌燈、鑼鼓棚等一起湧上街頭,形成一支浩浩盪盪的龍燈遊行隊伍,景況十分壯觀。節日的夜晚,萬家燈火徹夜長明,它和飛舞的龍燈一道把桂林城點綴成一座不夜城。
現在,桂林的元宵夜仍保留著燃燈的習俗。每逢元宵之夜,登高遠望萬家燈火,令人心曠神恰。閃爍的燈光匯成一條燈的河,猶如天上銀河落幾間。那燈光或寧靜、或流動,閃躍在高大的建築物上,開放在綠葉叢中,使桂林的夜空燦爛輝煌。此時家家的廳堂、房間,所有的燈都閃閃發亮,闔家坐在燈下吃著桂花糖心元宵、花生芝麻元宵……那甜絲絲、香噴噴的傳統食品,使家家戶戶都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中。"除夕的火、十五的燈",這是桂林民間流傳的一句諺語。除夕的火盆紅紅火火,而這十五的燈呢,想必也與"火"緊密相關,同樣是對新年寄予一種希望吧。

中國少數民族春節習俗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他們雖有不同的語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但是他們大多數都以春節作為本民族的重大節日來歡慶。

八.達斡爾族:年年高
北方的達斡爾族有拜年的習慣,春節時,人們穿上節日盛裝,逐家走訪,互相祝賀。每家都備有蒸糕,拜年者一進門,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漢語中與「高」諧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節日期間,達斡爾族還舉行歌舞、體育活動,一直持續半個月。

九.蒙古族:酒肉不盡
北方的蒙古族過春節卻是另一番景象,節前家家戶戶都備下了當年生長的公羊和各種奶製品以及幾壇美酒。除夕之夜,人們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這樣象徵著新的一年酒肉不盡,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裝的男女,跨上駿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鎮),挨個地串蒙古包。串包時,先要給長輩叩頭祝願,接著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客人敬酒,人們邊歌邊舞。

十.壯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國南方的壯族,稱春節為「新年節」。這一天,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誰都要相互祝賀,認為這樣一年才能吉祥。在壯族民間還有過晚年的習慣,壯族稱做「吃立節」。「吃立節」是在這個月的30號,相傳在100多年前,壯族的一支農民武裝在抗擊外來侵略者後凱旋歸來,這時春節已過,壯族群眾為了歡迎他們,就在這個月的30號為他們重過春節。

十一.布依族:姑娘搶挑第一擔水
居住在中國西南邊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達旦地守歲。天一亮,姑娘們爭著到屋外去挑水,誰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的姑娘。而那裡的景頗族人民喜歡在春節前舉行打靶活動,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她們把綉好的荷包用線吊在竹桿上,在樹尖中左右搖擺,請小夥子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酒作為獎品送給誰。荷包里一般裝有一枚硬幣,幾粒穀子和幾顆裝飾用的珠子,作為幸福的象徵。

十二.哈尼族:盪鞦韆
春節前幾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經熱鬧起來,婦女們都忙著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餅子。而小夥子們則忙著上山砍竹子,准備立鞦韆。那裡的鞦韆有十幾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愛盪鞦韆。節日里,大家都穿著自己最喜愛的衣服去盪鞦韆,處處呈現出熱鬧、和睦的節日景象。

十三.傣族:擲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游戲,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准,看誰接得著。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徵,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十四.高山族:「圍爐」
居住在中國台灣省的高山族,他們在過春節時則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叫做「圍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徵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凈後帶根煮熟,表示祝願父母長壽。如果家裡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對他的思念。

十五.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節日期間,男孩成幫結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製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在山崗上、冰面上嗖嗖飛馳。少女和年輕的媳婦們穿著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夥地玩嘎拉哈(豬或牛的膝關節骨)。從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們還自願組織起來扭秧歌拜年,陣容較強的秧歌隊,不僅在本村扭,還到外村去扭。圍觀的群眾常常樂得前仰後合,忘記了疲勞和寒冷。甚至還有熱心的觀眾—直尾隨著秧歌隊走鄉串戶,直到天明才歸。

十六.白族:「放高升」
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里裝上火葯,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男女青年都進行「拋綉球」活動。凡接不住綉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對方的愛情了。

十七.侗族:蘆笙會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十八.彝族:跳虎
在雲南省雙柏縣小麥地沖的彝族人過年時有著「跳虎節」的特殊風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於村後土地廟遺址,殺狗獻「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為土主神之意),隨後由本村「畢摩」祭土主請虎神。8位村民化裝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們」兩耳高聳,尾巴粗壯,渾身虎紋,額上繪一漢字「王」,頸上掛一個大銅鈴,威風凜凜。「畢摩」念罷祭辭請虎神後,虎王率眾老虎入村。整個跳虎節期內,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觀虎跳躍和驅趕邪惡鬼怪的一派歡樂氣氛中,當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過一年一度的傳統跳虎、敬祭虎神和祈願老祖宗的保佑後,全體村民才能五穀豐登,人丁興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滿幸福。

十九.撒尼族:食湯圓
除夕,撒尼語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飯,是很肅穆的。午後,家家門前插上綠樹枝,枝上掛一頂草帽。這是無言的告示:請勿入內!不許談話!就連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聲言談的。
撒尼語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湯圓」和「過新年」是同一個詞,叫「闊期瑪」。因為過新年必食湯圓。從正月初一起的半個月內,人們縱情歡樂。初一晚上舉行篝火晚會,民歌對唱、三弦胡獨奏,古樸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們伴隨音樂載歌載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為的是驅逐災害,顯示人的力量。
每年春節初二日午後,農民要把牛牽出來,繞著寨心走幾圈,在它的額上戴紅布扎的花朵,表示對它一年貢獻的敬意。還喂它米飯和肥豬肉,表示對自己親密夥伴的慰勞。
撒尼人從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動。從他們對祖先的敬仰和懷念,可以發現這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傳統道德中美好的東西。

9、春節有哪些習俗?

買年貨、掃塵、貼對聯、吃年夜飯、守歲、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祈福攘災、游神、押舟、廟會、游鑼鼓、游標旗、上燈酒、賞花燈等。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新春賀歲活動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拜神祭祖、驅邪攘災、祈求豐年等形式展開。

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賀歲活動,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9)習水人過春節有哪些習俗擴展資料:

春節名稱變革

現在農歷的「正月一日」,歷史上稱為元朔、元日、新元、元旦、正日、元辰、新正等。現在過的農歷正月初一「春節」這一節日名稱,古代是沒有的(古時一般稱為過年、年節),是民國政府創造的。「春節」這一概念是在民國時期逐漸被提起。

民國時期,公歷被引進,而農歷成為了進行農事的標准。1914年民國政府在內務部呈文中提到「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故,春節這一說法才逐漸流傳開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春節習俗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