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有什麼俗話說
1、表示春節的諺語有哪些
1.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2. 年初一吃餃子
3. 干冬濕年,小寒大寒,殺豬過年.
4. 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
5. —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天。
6.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7. 臘七、臘八,凍掉下巴
8. 大—夜連雙歲,三更分兩年紅燈籠高高掛
9. 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人間福滿門
10. 爆竹一聲除l舊,桃符萬象更新
11. 年吃年用
12. 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13. 腌吃『臘八蒜』,好運連連趕
14. 臘月二十四,撞塵掃房子」
15. 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如果正月十五的「雪打燈」
16. 二月二,煎一煎,一畝地里劃(收)三擔」
17. 二月二,敲炕沿,蠍子、好(蜈蚣)不見面。
18. 二月二,敲炕頭,耔銀子往家流
19. 安嫵恙,發財致富。
20. 拜四不拜五。
21. 大年三十的吃、正月初一的穿
22. 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初四烙餅炒雞蛋。初五、初六捏面團,初七、初八炸年糕,初九、初十白米飯,十一、十二八寶粥,十三、十四竄湯丸,正月十五元霄圓。
23. 二十三,灶王爺上了天,二十四,寫大字,二十五擂大鼓,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蒙香斗三十晚上坐一宿,,大年初一街上走。
24. 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窟窿堵,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面發,二十九貼倒有,三十晚上坐一宿。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初三的盒子往家轉..... 那年味多濃啊。
25. 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去碾谷,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去宰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首,三十晚上扭一扭,大年初一拱拱手」 三六九,往外走,二五八,好回家,上馬餃子下馬面,起腳包子落腳面。
2、關於春節的民風民俗有那些?
春節作為中國隆重的傳統節日自然有它獨特的民風民俗了,下面為您介紹:
1.祭拜灶神
拜灶神講究在小年也就是臘月廿三或廿四根據地方不同略有出入,在那天將貼了一年的灶神像私下,如果是23就別撕,24供的話才可以撕,因為有傳說灶神在24日晚上六點才離開你的家,所以提前撕有趕灶神的意味,就趕走了福氣,祭拜時經典的年糕,東瓜條,上香,上酒等封灶神的嘴,祭拜時注意只能有男子祭拜。
2.掃塵
也是在小年時完成,將自己家裡外仔細的清潔一遍,全家人共同動手,有全家齊心協力為新的一年某求嶄新而有福氣的開始的寓意,掃塵,掃的是舊的一年陳留下來的污穢,不潔,以防新的一年的好運不樂意登門,是人們乾乾凈凈的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3.貼春聯
小年,除夕,臘月二十八這幾個日子貼春聯都可,春聯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發展為春聯,表達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美好願望。春聯,又稱「春貼」、「桃符」,過年時所貼紅色喜慶元素「年紅」中一個種類。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文學形式,是華人們過年重要習俗。春聯以紅為底色,驅邪避災,招福的作用,用黑色的字提上對於來年事業,家庭,愛情等等期盼,寓意美好順遂。
4.倒貼福字
在中國,福之一字的地位非常高,人們非常看中福,春節的種種活動都是為了家中有福,福運旺盛,倒貼福字便是取了這個諧音梗「福倒了」即「福到了」寓意有福運到自己家裡來了,為新的一年有美好的祝願。
5.除夕夜守歲放鞭炮
這個來源想必都很熟悉了為了驅趕名為年的怪獸,大人們守歲,並放鞭炮恐嚇它,他十分害怕鞭炮,只要一聽到鞭炮的聲音就逃走了,現在這兩樣主要是家人了一年來久違團圓相互聊天到天明的美好氛圍和充斥著鞭炮聲的熱鬧年味。
6.發壓歲錢
歲與「祟」同音,壓歲即壓祟,古時,是對小孩子的一種保護和祝福,鎮壓他們周圍的邪祟保佑孩子們能平安長大,也祝福他們歲歲平安,現在壓歲錢則更多的是過年時圖個喜慶,對孩子的一種關心和愛護。
3、春節有什麼年俗
春節的年俗有很多:
1、喝臘八粥
大家剛剛喝完臘八粥,時間不長,還記憶猶新吧!在臘月初八,我們的傳統習俗是和臘八粥。
通常,提前一夜熬好,等到第二早上,也就是臘八節早上,熱熱乎乎喝上臘八粥,歡歡樂樂過臘八節。
喝臘八粥,通常是早上,過去要求不過午。俗話說:「早食粥,來年糧食早收」,寓意新的一年五穀豐登,全面大豐收,生活幸福美滿。
2、祭拜灶王。
現在,灶王爺還在天上,人間神仙都到天庭了,從臘月二十三到年三十,是個百無禁忌的日子,天天都是好日子。原因在這里,一起來看看。
大家都知道,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當然,這是北方地區。而且南方多為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看看手機日歷,你就能發現,是不是很溫馨啊!
傳說,過小年時,灶王爺要上天言好事,直到大年三十才回來,是回宮降吉祥,帶來富貴和吉祥。在這個時間段,正好沒有神仙管理,所以是並無禁忌。但到了年三十,就要格外注意言行舉止了。
3、置辦年貨
這一點,朋友們應該身臨其境,感受頗多吧!這兩天是不是也忙著准備年貨,忙的不亦樂乎。
過年了,老傳統,家家戶戶備年貨。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物品豐富多彩,琳琅滿目,應有盡有,不像過去。寒冬臘月過年時,物資相對比較匱乏,要提前准備,過年期間食用。
但是,過年置辦年貨的風俗,不斷在傳承和延伸。大家還是要准備豐富的食物,從小年開始,到大年三十。大家是趕年集、逛商場,割年肉、殺年雞、買年魚等等,還有準備紅紅火火的對聯和福字,寓意新的一年事事如意,福氣滿滿。
4、祭拜祖先
臨近過年了,一直流傳下來的傳統習俗,少不了祭拜祖先,俗稱上年墳。一年到頭過年了,也祭拜一下祖先,共同慶賀新春佳節。
當然,這不僅僅是一種傳統風俗,我認為,更是一種傳承,緬懷祖先,紀念祖先,更是希望祖先保佑和庇護,期望新的一年好運連連,事事如意。
通常,選擇在臘月二十九,准備好祭品,有豬肉、雞、魚等等,寓意新的一年紅紅火火,大吉大利,而且年年有餘,這是流傳下來的傳統風俗。
5、鞭炮煙花
小時候,記憶最新的一個是放鞭炮,一到過年期間,到處鞭炮齊鳴,熱熱鬧鬧,讓人感到過年的氣氛很濃。
那時候,到了年集,第一件事就是去買鞭炮。小孩子最喜歡了,一會兒放上一個,噼噼啪啪,高興快樂。有時,人家放完了鞭炮,小夥子也不害怕,都追著、搶著撿沒有燃著的鞭炮,現在想想,還真有點不安全。
4、春節諺語10句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日,
二十五去碾谷,
二十六去買肉,
二十七去宰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首,
三十晚上扭一扭,
大年初一拱拱手」
三六九,往外走 .
二五八,好回家。
上馬餃子下馬面,
起腳包子落腳面。
關於描寫春節的諺語,二十三灶王爺上天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糊窗戶,
二十六燉大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白面發,
二十九貼道友(春聯),
三十合家歡樂吃餃子……」
關於描寫春節的諺語(四)
二十四掃房日,
二十五窟窿堵,
5、春節俗稱什麼
新春:新春是春節的俗稱之一,新春顧名思義新的春天,又有初春和早春之意。新歲:在我國傳統里,「歲」又有「年」之意,即「新歲」是「新年」的意思。大年:俗話說「百節年最大」,因為是最大的節日,故有了「大年」之稱。
春節俗稱什麼
1、新春
新春是春節的俗稱之一。新春顧名思義新的春天,又有初春和早春之意。每年春節一到,萬物開始復甦,新一年的春天開始到來,故人們又把春節叫做新春。所以,我們經常在春節到來之際,會看到「新春佳節」「新春快樂」等詞語。
2、新歲
在我國傳統里,「歲」又有「年」之意,即「新歲」是「新年」的意思。很多人以為,新年指的是元旦,而不是春節,但其實在我國人民的顯意識里,只有農歷一月一日才算是年的開始,才是新的一年。所以,大多數人也把春節叫新年,俗稱新歲。
3、大年
大年是比較口頭的春節俗稱,每年從春節前一夜開始,大家就開始說「大年」了。常見的有「大年三十」「大年初一」「大年初二」...一直到春節的第十天,人們都習慣在日期前面加個「大年」。為什麼人們又將春節叫「大年」呢?俗話說「百節年最大」,因為是最大的節日,故有了「大年」之稱。
4、年節
前面說過「年」有「歲」之意,而每一年的開始為「歲首」。在古代,人們對歲首非常重視,會舉行大型的迎春、慶祝等活動,非常熱鬧,就像過節一樣。所以,人們把這樣迎接新春的日子叫做年節。
5、新禧
因為過年是非常喜慶的日子,所以人們會用最美好的詞彙來代表,而「禧」字有幸福的意思,所以人們有把春節叫新禧,表達對新一年的美好祝願。新禧一詞是「新年幸福」的意思。
6、有關春節的俗語有哪些?
有關春節的俗語有如下:
1、春到三分暖。
2、立春打了霜,當春會爛秧。
3、春分有雨病人稀。
4、立春趕春氣。
5、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費力。
6、立春以後,潮汐海流加大。
7、立春日若下雨,直到清明前都會多雨。春喜晴不喜雨,尤忌打雷。
8、春分日晝夜各為十二小時。
9、立春之日雨淋淋,陰陰濕濕到清明。
10、雨淋春牛頭,七七四十九天愁。
11、一年之計在於春。
12、春曝死鬼,夏霧做大水。
13、立春打雷,十處豬欄九處空。
7、春節俗話說......(從臘月二十三 到 正月初五 都幹啥)
關於春節的俗語有許多版本,例如:
1.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初四烙餅炒雞蛋,初五、初六捏面團,初七、初八炸年糕,初九、初十白米飯,十一、十二八寶粥,十三、十四竄湯丸,正月十五元霄圓。
2.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3.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洗一洗;二十八,貼年畫,二十九,門上瞅;年三十,吃餃子。
(7)春節有什麼俗話說擴展資料:
春節的祝福語有:
1、小小祝福暖心中,每天問候有真情;字字吉祥迎喜慶,句句健康送安平。順心快樂陪伴你,幸福綻放笑得意;美好生活甜蜜蜜,祝你永遠都美麗。
2、敲響的是鍾聲,走過的是歲月,留下的是故事,帶來的是希望,盼望的是美好,送來的是祝福,願您新年快樂!
3、祝您在新的一年裡:一家和和睦睦,一年開開心心;一生快快樂樂,一世平平安安;天天精神百倍,月月喜氣洋洋;年年財源廣進,歲歲平安祥和!新年快樂!
8、春節有哪些諺語
1、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鍋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2、有錢沒錢,團聚過年
3、大寒小寒,殺豬過年
4、干凈冬至過年雨
5、小孩望過年,大人望種田
6、全家人在一起圖的就是熱鬧
7、過年過在嘴上
8、廉不廉,看過年
9、過了臘八就是年
10、豬怕過年
11、誰家過年不吃頓餃子?
12、不出正月都算年
13、三十晚上無外人
14、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
15、忙臘月,鬧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
16、臘七、臘八,凍掉下巴
17、瑞雪兆豐年
18、欠債勿過年
19、臘雪是寶,春雪是草
20、二十七,剃精細;二十八,剃傻瓜
21、二十八,貼年畫
22、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
23、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
24、乞丐過年也要歇3天
25、小孩盼過年,大人憂無錢
26、老太太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27、抗拒從嚴,別想過年
28、置不完的年貨,買不完的嫁妝
9、關於過年的俗語
關於過年的俗語如下:
1、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
除夕是指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與春節首尾相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時刻。
2、年來到,年來到,閨女要花兒要炮,老婆要個煊棉襖,老頭要個新氈帽。
過年大家都要圖個吉利,要年新禮物。這禮物不論貴賤,一年到尾總該有個「新」來圖來年吉利。
3、新年到,放鞭炮:一響鴻運照,二響憂愁拋,三響煩惱消,四響財運到,五響收入高,六響身體好,七響心情妙,八響平安罩,九響幸福繞,十響事業節節高。
除夕之夜,交子時刻,天空中,火光閃閃,轟鳴陣陣,隆重、熱烈的鞭炮聲送走了舊年,迎來嶄新的一年,把春節推向了高潮。
4、五窮媳婦五窮排,家家門上送出來。
正月初五「送窮」,是中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
(9)春節有什麼俗話說擴展資料
過年的習俗:
1、辦年貨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
2、祭灶
農歷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3、掃塵
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做「掃塵日」。
10、春節有哪些民間習俗
春節習俗
春節 :
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原始社會有「臘祭」的儀式:秋收以後人們都要祭祖一番,酬謝神靈的保佑、祖先的蔭庇,祈求來年再獲豐收。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種風俗。堯舜時候起,人們就開始過春節了。
春節的時間在歲首,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古時候,歲首的時間不一樣。夏朝的歲首是農歷正月初一,商朝是農歷十二月初一,周朝是農歷十一月初一,秦是農歷十月初一,漢武帝時重新把歲首定在農歷正月初一,同時採用「太初歷」,規定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俗稱「新年」。
春節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雲正朝,亦雲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解釋:「正月朔日,謂之元旦」。《說文解字》中對「旦」字的解釋為「從日見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為它分別表示一年的第一個早晨,正月的第一個早晨,所以稱「元旦」和「正旦」。
除上述稱謂外,春節還稱「開年」、「開歲」、「芳歲」、「華歲」等,在諸多稱謂中以稱「元旦」最普遍,時間最長久。
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規定採用陽歷紀年,並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這樣春節就成了正月初一的稱呼。其實,春節這個名稱古已有之,是專指立春而言的。自從民間把農歷正月初一稱作春節以後,就不再把立春叫春節了。
老北京春節如何吃 :
北京民謠:「糖瓜祭灶,新年來到」,首先進入節日的食品是「祭灶」用的糖瓜、關東糖等小食品,由膠狀麥芽糖製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兒,在生活不太富裕的時代,這是極好的美食。而且,家中有了糖瓜和關東糖,預示著春節已經不遠了。當然,「灶王爺」不食人間煙火,這種希冀「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賄賂」,自然成為孩子們的口中之物。
老北京人,特別講究「過年」,於是便有了:「老婆老婆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謠。民謠中列舉的臘八粥、炸豆腐、燉羊肉等等,都是春節老北京的美食。在今天,這些都是家常便飯,但在五六十年代只能在過年時方可大飽口福。
春節時僅有以上幾種食物,當然不算是豐富,像古代祭神祭祖用的糕點———蜜供、薩其馬等,不僅是北京地區滿蒙等少數民族食品,亦是北京人家中必備的食物。一些小康的北京人,昔日還有除夕夜食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後來則與「吉慶有餘」的吉祥話相聯,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至於除夕之夜的餃子,其中的素餡餃子要用來敬神,大家吃的則是肉餡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則以肉、菜混合為餡。即便最窮的人家,過年時吃餃子的「程序」是不會少的。在餃子、年糕這些眾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家還要打「豆兒醬」———一種由肉皮、豆腐乾、黃豆、青豆、水芥等等做成的冷盤,色如琥珀,類似於「肉凍兒」。此外還有「芥末墩兒」,這是用來佐酒和開胃的冷盤。節日中人們食用油膩食品多,易於「生火」、「生痰」,這些冷盤可以彌補這一缺陷。
當各式葷素大菜已備齊時,北京人還備糖果、乾果、瓜子和「雜拌兒」,所謂「雜拌兒」是今日之什錦果脯。當年這些小食品是人們圍爐閑坐、守歲辭歲時的美食。
今天那些以祭祖祭神為名的供品和傳統食品,幾乎全保留下來了,只是不那麼引人注目。至於如今的春節,餐桌只能用「豐盛」一詞所概括了,什麼川魯大菜、生猛海鮮,都會出現在尋常百姓的除夕餐桌上。講「新派」的人家還會到大飯館里去「撮一頓」來喜迎新春呢!
臘八吃臘八粥 :
農歷臘月初八,在老北京,也算個節。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最重要的事兒當然是熬臘八粥。關於臘八粥的起源,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為了祭祀神農,有的說是為了紀念岳飛,有的說是從朱元璋那兒傳下來的。但流傳最廣的,要算是紀念佛祖的說法。
根據佛教《普曜經》記載,釋迦牟尼逃出王宮到迦嗜山當了和尚以後,學習經典,在深山之中苦度了整整六年。他在學滿畢業的時候,正是中國的臘月初八日,也就是一般的佛教徒所稱的「釋迦牟尼得道日」。又根據《因果經》記載,釋迦牟尼因六年苦行,無暇顧及個人衣食,每天只吃一些麻麥,常年不得溫飽。在他學習期滿畢業的時候,已經是襤衣爛履,瘦骨嶙峋。他疲憊不堪地走下迦嘟山,坐在尼連河畔,向村人乞討。村中牧牛女子,用缽孟接濟牛奶,煮熟以後送給釋迦牟尼食用,使釋迦牟尼的身體很快恢復健康。佛教興盛以後,為了紀念這件事情,就規定這個日子為古印度人民「齋僧」和救濟窮人而施捨飲食的日子。佛教傳入中國以後,臘月初八施捨這件事逐漸變成了熬煮「臘八粥」 的習俗。明代陳耀文所著《天中記》中說:「宋時東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諸大寺,送七寶五味粥。」這里所說的「七寶五味粥」指的就是「臘八粥」。我國一些佛教寺廟里熬煮「臘八粥」,就是紀念尼連河畔牧牛女子救濟釋迦牟尼的故事。
老百姓除了熬臘八粥供奉佛祖外,還把它當作親友鄰居間互相饋贈的禮物。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
臘八粥的用料很多,一般是用芸豆、豌豆、小豆、豇豆、綠豆、小米、大米、高粱米等豆米摻在一塊兒,加上小棗、栗子之類的乾果熬成的,喝的時候,再加上紅糖、白糖、玫瑰、木樨等調料。講究的,則用糯米、薏仁米、菱角米、雞頭米、蓮子肉混在一塊兒熬成粥,再鋪上密餞果脯、荔枝肉、桂元肉、松子、桃仁、青絲、紅絲,還要擺出花樣兒圖案,真是又好看又好吃。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除了熬臘八粥之外,民間還有泡臘八蒜的習俗。也是在臘月初八這一天,把剝好的蒜瓣兒裝進壇子,加滿醋,封上口兒,我個暖和地兒放著,直到除夕晚上吃大年餃子的時候,才打開來享用。泡好的蒜瓣兒顏色碧綠,像翡翠一樣,吃起來酸不唧兒的,稍有點兒辣,真是別有一番風味兒。
傳說「臘八不喝粥,明年會更窮」。在清代的時候,宮里邊喝的臘八粥是雍和宮的喇嘛熬好了以後進貢的。
「送信兒的臘八粥」,是流傳很廣的民謠:過了臘八,債主就該上門付債了。而一般到了臘月三十,就沒人追債了。
[編輯本段]二十三日祭灶王 :
每逢農歷臘月二十三,舊北京家家祭灶。北京俗曲《門神灶》中唱道:「年年有個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當中擺上一桌供,兩邊配上兩碟糖。黑土乾草一碗水,爐內焚上一股香。當家的過來忙祝贊,贊祝那灶王爺降了吉祥。」這首俗曲描寫了舊北京當時家家祭灶時的排場和真實情景。
我國商朝已有灶神之說。《莊子·達生》篇中有「灶有害」的記載。司馬彪註解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淮南子·記論訓》說:「炎帝作火。死而為灶。」高誘注曰:「炎帝、神農,以火德於天下,死祭祖於灶神。」當時祭祖灶神,屬紀念性質。據說灶君在家家戶戶了解人間善惡。故聯曰:「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灶君何時回宮?大概是春節之前吧。就是在新的一年裡,要保佑這個家庭吉祥如意,歲歲平安。這是一種良好的祝願。
灶君,也是火神。火神的名字叫祝融,或叫回祿。祝融傳說中的祝融,以火施化,號赤帝,故後世火官因以為謂。一視為帝獸時火官,後人尊為火神。火神本是為人類造福的,也成了火災的代名詞。老北京人祭灶君、祭火神,因為自古以來,在春節前後天氣乾燥是多火災的時候。慎火是十分必要的。
古時臘月二十三日,宮庭用黃羊祭灶,這種祭灶禮儀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民間祭灶則用糖瓜、關東糖、糖餅等供品,以祭灶君;用清水草料祀灶君之馬。相傳灶王每到臘月二十三日,騎馬上天向玉皇大帝票報人家善惡。家家戶戶於二十三日更盡時,在院內立桿,懸掛天燈,由男主人跪拜,祝以隱惡揚善之詞,嚴禁婦女主祭,婦女只能在內室掃除爐灶。祭完之後,將灶君神像揭下,與紙元寶等一並焚燒。每逢此日,鞭炮極多,俗稱過小年。
北京諺話有:「送信兒的臘八粥,要命的關東糖,救命的煮餑餑」之說,意思是臘八傳來春節即將到來的信息,一到年關債主逼債,而二十三日是逼債最緊要的時候,所以是要命的關東糖,到除夕午夜吃餃子,一般債主按規矩就不來了。
一些窮苦之家,飯都吃不飽,哪有錢買關東糖祭灶,因此,舊京民間有歌留傳說「『灶王爺,本姓張,一碗涼水三柱香,今年小子混得窮,明年再吃關東糖。」
從前北京有許多灶王廟,家家戶戶供灶王爺。除少數民族外,漢族人差不多都有祭灶王的風俗。
灶神為民間灶頭供奉之神,也稱灶君、灶王、灶王爺。原始人為了表示對火的發明者的感激,每年夏天祭祖他,夏天象徵火,灶也代表火。我國北方有臘月二十三日用糖果祭灶之俗。
俗話說:「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五,掃塵土」。掃塵土不僅有益於環境衛生,還有益於防火,因為把一些可燃性垃圾徹底清除了,就清除了一個起火因素。
[編輯本段]臘月二十四掃房 :
唐代,「掃年」之風盛行。據宋吳自牧《夢梁錄》記載:「十二月盡……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以祈新歲之安。」經歷代相傳,形成了春節前掃房的習俗。即便是人少而又貧困的人家也要掃房。這不僅是一種迎接諸神下界的准備,而且也是一種掃除穢氣、晦氣、窮氣的重要舉動。
老北京的重謠說:「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其實民間並不在臘月二十四日掃房,而是在臘月十五日以後,二十三日祭灶以前,從皇歷上擇個「宜掃舍」的吉日就開始掃房,說是「不能讓老灶王爺頂著土上天」。
掃房確是一件相當麻煩但又不能不搞的事。大戶人家主人指揮僕人們去干;一般住戶則全家老少一齊動手,將室內傢具陳設一律搬到庭院,擦拭乾凈,尤其是上邊的銅活一定要打亮。對於室內主要是掃除牆角頂棚上的塔灰、蛛網,撕掉牆壁上的舊年畫,待進行粉刷或裱糊後,再貼上新年畫;撕掉玻璃窗上的舊窗花,擦凈後待除夕時貼上新窗花;尤其是佛堂、祠堂更要精心整理打掃,諸如香爐、蠟扦、花筒、海燈碗、供碗等祭器都必須擦亮,佛前舊聯對,掛錢等物,一律揭掉焚化。
一般家庭只搞半天或一天,房屋較多的住戶則分屋分院地搞三天至五天不等。
掃房以後,人們還要「擇吉」到澡堂或在家裡沫浴洗澡,剃頭理發,表示除舊迎新。
掃房以後,全家即開始籌辦年貨,請香蠟紙碼、供品,寫對聯、剪窗花、買掛錢、年畫、鞭炮……准備過年了。
臘月三十守歲 :
農歷臘月三十為一年的除夕。如果小年,除夕則在臘月二十九。老百姓管這一天叫「年三十」。在所有的節日里,「年三十」要算是老北京最忙活也是最樂呵的一天了。
先是要貼春聯。家家戶戶的街門、屋門兩邊都要貼上用紅紙寫成的春聯,門楣上還要貼橫批。春聯內容大多是增福、增壽、招財、進寶什麼的,反正都是吉祥話。其次是貼門神。老北京的門神用的是唐朝的秦叔寶和尉遲敬德二位,一個白臉兒,一個黑臉兒,一左一右威風凜凜。據說,驅邪捉妖是他們的拿手好戲。有的住戶還要貼掛千。掛千也叫掛錢,用紅紙或彩紙剪成,貼在門窗上,據說可以避窮神。
過去,老北京大多數人家常年供有佛龕或神像,到了年下,是一定要上供的。供品五花八門,有油炸的麵食、月餅點心、蘋果柑桔、什錦果脯、黃白年糕、餃子饅頭,真是應有盡有。除了供品之外,供桌上還擺著香爐、蠟扦等供器,供桌前邊的地面上擺著蒲團,行禮跪拜的時候用。
據說,年三十晚上到初一大清早,諸神要下界來考察人間的善惡,這些神裡面有財神、土地爺諸位。臘月二十三「上天言好事」的灶王爺也在此時回到人間,繼續做他的「一家之主」。這時候,人們都要恭恭敬敬,謹慎行事,還要燒香磕頭,請諸位神仙在新的一年裡多多關照。
年三十晚上,是老北京人最有滋味的一段時光。先是全家聚在一起吃團圓飯,享用一年中最為豐盛的吃食。菜餚中大多是燉魚、燉肉、燉雞、丸子、扣肉之類的肉食,也有清新爽口的冷盤,比如,用蔓菁、大紅袍羅卜做成的辣菜,還有糖辣白菜、芥茉墩兒什麼的。主食則以餃子為主,一般是用羊肉白菜或豬肉韭菜做餡兒。吃餃子時,決忘不了拿「臘八醋」當調料。
年三十晚上這頓飯,人要齊,席間還要多說吉祥話兒,預示以後的日子和和美美,團團圓圓。
按老北京的習慣,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覺,大家要痛痛快快地玩他一宿,這叫「守歲」。「守歲」有兩重意義。對歲數大的人來說,在除夕之夜守歲有珍借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則是為了給父母延壽。
為了守歲,年三十夜裡要有些娛樂活動。老人多湊在一起打打麻將,婦女們則喜歡盤腿兒坐在炕上打紙牌,小孩子們最歡勢,提著燈籠繞世界跑,在院子里或大街上放爆竹。
一到午夜十二點,就要舉行接神儀式了。接神儀式嚴肅而莊重,至於人們心裡在想什麼,是不是所有的人對諸神都打心眼兒里信服,可就不得而知了。接神儀式結束,全家要進行團拜。長輩接受小輩的跪拜,並要給一些壓歲錢。然後,全家要聚在一起,吃一頓素餡兒接神餃子。到此為止,除夕才算過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