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端午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1、端午節從哪一年開始的 端午節是好久成立的
<
2、端午節是什麼時候
很多人都知道端午節是要包粽子過節的,有些地方還會舉行扒龍船活動應節,端午節每年都有,那麼端午節是什麼時候呢?
1、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2006年5月20日已被列入國家文化遺產的第一批名錄。端午節當天各地會舉行扒龍船、放紙鳶、掛艾草菖蒲等節日慶祝活動。
2、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所曰:「飛龍在天」;此時龍星既「得中」又「得正」,處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龍德顯揚。端午節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端午節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子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3、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龍圖騰祭祀,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附會紀念屈原跳江自盡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後形成如今端午節文化內涵。
4、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以上的就是關於端午節是什麼時候的內容介紹了。
3、端午節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端午節從2000多年以前的戰國時期就開始的。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劃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4、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端午祭龍禮俗與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歷法以及蒼龍七宿正處南中的天象有關。但「屈原說」最受認同。
節日名稱
端午節「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即「初五」。《說文解字》載:「端,物初生之題也」,即說端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稱為「端五節」。《燕京歲時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按照天乾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中午又是「陽辰」,所以端午在農村又被稱為端陽。端午節演變到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端午節起源於我國古代人民對龍圖騰的崇拜,仲夏端午這天,蒼龍七宿,正好到正南中天,處於大吉之位。
節日文化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五節、天中節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端午節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於正南中央,處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經·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端午是「飛龍在天」吉祥日,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的傳承歷史中。 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歷史淵源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及天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禮樂文明的深邃豐厚文化內涵。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傳播的過程。古時南北風俗各異,先秦時代端午節的節俗活動鮮見於現存文獻記載,就現存文獻沒法直接考證其源流。關於端午節的相關文字記載,「端午」二字,最早出現在晉代的《風土記》中,但端午的習俗卻早已有之,龍舟競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節日飲食
粽籺:古稱「角黍」,真正有文字記載的粽子見於晉周處的《風土記》;而流傳有序。粽子形狀很多,品種各異,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由於中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咸兩種。
節日意義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節日傳說
古百越人有斷發紋身的習俗,他們認為自己是龍的子孫,他們生活在靠水的地方。古百越人在端午這天祭祀自己的龍祖宗。後來由於秦始皇一統天下,大部分古百越人和漢人融合。所以端午也就成了漢人的傳統節日。端午的傳承至今,已經漸漸失去了祭祖儀式傳承,並在時代的發展中賦予了它新的意義,現在關於端午意義在不同的來源神話中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
紀念名人
1、端午來源傳說——紀念屈原其中最出名的要數楚國的士大夫屈原。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主張聯齊抗秦,但是他的政治主張遭到了當時的貴族子弟子蘭等人強烈反對,於是子蘭聯合諸大臣上書薦表彈劾屈原,屈原因此被免去官職,流放到了今天的湖南一帶。他在流放過程中寫下了許多著名詩篇,比如我們小學課本裡面學的《離騷》、《天問》、《九哥》等。他的詩篇裡面保留了許多楚地的文化和習俗,也保留了大量的神話傳說,對神話學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時屈原的詩作音律考究,讀起來朗朗上口,文學價值也是非常的高。可這個出色的文學家,卻不是一個合格的政客,且不受他國家的政治體系的接受,但是最終卻為他的國家而亡。 公元前278年,秦國戰神白起帶軍攻破楚國國都。這年的五月初五日,家國淪喪,深感絕望和屈辱的屈原在寫下絕筆《懷沙》後,抱石投汨羅江而死。楚國人民聽說屈原投江而死之後,都感十分哀傷,漁民紛紛都架著小舟到處去打撈屈大夫的遺體。打撈的時候楚國人民又擔心江里的魚蝦以及蛟龍傷害屈原的遺體,於是准備好飯團,雞蛋等食物到汨羅江邊,他們將飯團和雞蛋投到江里,祈求魚蝦吃飽後不會去傷害屈大夫的遺體。魚蝦雖然喂飽了,可水裡的蛟龍還是讓人擔憂,可是再大的困難都擋不住智慧的人民,這時候一位老中醫拿來一罐雄黃酒倒入江中,據說這樣就可以把江龍和水獸葯暈。做好這一切後楚國的人民仍舊不放心,他們怕蛟龍搶食魚蝦的食物,於是將飯團外麵包上了連樹葉,並在外面纏上彩色的絲帶,就形成了我們今天吃的粽子。也就形成了今天端午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
2、端午來源傳說——紀念伍子胥還有一個說法是,端午節其實是為了紀念伍子胥而存在的,這個傳說主要流傳在江浙一帶。伍子胥也是春秋時期楚國人,他與屈原不同的是屈原是國破家亡之後殉國而死,而伍子胥是因為父兄被楚王所殺後,連夜奔向吳國,為報父兄之仇,他助吳王伐楚,經過5次激烈的戰役之後,他攻入了楚都郢城。伍子胥也是一個十分兇狠的人,他攻入楚國的時候,殺死他父兄的楚平王已經死了,並且已入葬多時,可是他為報父兄之仇,掘墓鞭屍,某種程度上他算得上掘墓鼻祖了吧!可能由於伍子胥掘墓鞭屍的行為太損陰德,他最後這結局也不是太好。吳王闔廬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承了皇位,當時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大敗越國。伍子胥認為應該一鼓作氣直接攻入越國國都,消滅越國,可吳王夫差聽信大臣讒言,認為伍子胥有叛國之心,於是賜伍子胥寶劍自盡。為報父仇能掘墳鞭屍的伍子胥,對待自己也同樣兇狠。為達成心願,他死之前,對鄰居說:「我死後就將我的眼睛挖出來,懸掛在吳國都城之上,我要看著越國的軍隊消滅吳國。」說完之後,伍子胥就自刎而亡。吳王夫差聽說這件事之後十分的憤怒,於是就命人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里,在五月五號這天投入江中。所以端午節也有紀念伍子胥之說。 端午來源傳說——紀念曹蛾中國自古以孝立天下。
3、端午節的傳說則是有關孝道的。傳說東漢時期,有一名叫做曹娥的女子,她是東漢上虞人。有一天她父親外出的時候,不小心跌入江中溺死,可奇怪的是她父親死後,她在江里尋找多日都沒有發現父親的屍首。當時只有14歲的曹娥,因思念她命薄的父親徹夜啼哭,這光哭還不行,哭了十七天後,曹娥可能因為悲傷過度腦子短路了,也在五月五日這天投江自盡了。後面的故事就玄幻了,曹投江後第五天,終於把她父親的屍首從江里抱出來了。當然了,曹娥的行為在我們今天看來是不可取的,現在就是醫學技術如此發達,也沒辦法將一個死人救活,所以為了一具屍體搭上一條生命是不值得的。當然我們也很不提倡未成年不顧自身情況盲目的見義勇為,現在下江救人也不可能像神話里曹娥一樣死了五天還能抱著屍體浮上來。畢竟作為未成年的你們,指不定明後天還要參加高考呢!我們現在雖然不提倡,但是在東漢的時候超過這種行為是非常受到推崇的。所以當地的縣官聽說了這件事情之後,就為她立了一個碑,後來這一碑之功因為時間的流逝和後人的神話,漸漸變成了築廟之功,曹娥從此也配享祭祀和香火。 端午來源傳說——惡日說第四個關於端午的說法則是源於古代對天文的認知,古人認為每年的五月為毒月,五日則是惡日。民間有「爛五月」的說法,意思就是每年的農歷五月,木料藤製品很容易受潮變霉以及腐爛,人在這個月也非常容易生病。古人認為,這個月人身體非常的虛容易得病,所以不宜行房,所以古代也有每年五月出嫁婦女回娘家住一個月的習俗,這是為了防止夫妻縱欲傷身,至於這個說法科不科學,就各有各的看法了。宋朝著名的風流皇帝宋徽宗趙佶就出生在農歷的五月初五,所以他從小就被寄養在宮外。被養在宮外的他當了皇帝之後,雖然沒啥出色政績,但依然威名遠揚,最出名的要數鑽李師師床底下,他們在床上嘿咻嘿咻,周邦彥在床底填詞了吧。由於這個月出生的人容易身體虛,所以要特別注意祛邪和鎮惡。因此在這天民間常在門上插上艾草和菖蒲,也用來驅鬼驅邪,並熏蒼術和白芷喝雄黃酒以驅避瘟疫,祈求身體安康。
5、端午節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端午節最早起源於什麼時候
導語:我們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有多古老呢,大約有上千年的歷史了。雖然這個傳統節日雖然歷經多年,但是關於端午節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很多人都是知之甚少。下面我們就去了解下端午節最早起源於什麼時候,把這個節氣的來龍去脈好好的看看,在過端午節的時候就知道為啥我們要過端午節了。
端午節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端午節最早起源於什麼時候
端午節最早始於周代,原本是古代長江流域百越族的圖騰祭祀節。百越族以龍作為他們的圖騰,把龍看作是他們的祖先和保護神,對其無限崇拜。每年五月初五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屆時,這些龍的傳人將各種食物裝入竹筒中或裹在樹葉里,拋人江中以供龍享用;同時,還進行劃獨木舟的比賽,以此象徵他們如龍騰蛟飛,興旺昌盛。此後,歷代沿習下來,端午節也隨著各民族的融合一致,逐漸演變成整個中華民族的重要節日。
民間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傳說:第一種,認為是為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介子推在晉公子重耳逃亡他國時,曾「割股事君」,保全了重耳的性命。重耳回國後,被立為晉公,介子推卻隱居深山,屢招不出。晉文公企圖用放火燒山的辦法逼迫他下山,不料想介子推卻在火中抱木而死。晉文公痛哭流涕,悲痛不已,於是下令全國,每逢介子推的忌日五月五日這天一律吃冷食,不得動火。第二種,認為是紀念春秋時吳國的伍子胥。吳王夫差好大喜功,剛愎自用,不但不採納伍子胥的忠言,反而逼其自盡。最終,吳國被越國所滅。傳說中,伍子胥死後成神,五月五日是祭迎伍子胥神靈的紀念日。第三種,認為是紀念東漢時的孝女曹娥。曹娥之父溺水而亡,找不到屍首,曹娥也投江而死。三日後,父女屍身一起浮出江面。人們感嘆曹娥的孝心,就在其投水之日設祭紀念。第四種是祭祀「地臘」。傳說中,地君掌管著凡人的壽命和福祿。五月五日祭祀地君及先祖,可以減除罪孽,增福增壽。第五種,認為是紀念戰國時的屈原大夫。這一說法流傳得最為廣泛,深人人心。楚懷王受秦使張儀的誘惑欺騙,拒絕了三間大夫屈原聯齊抗秦的主張,結果致使楚國腹背受敵,最後連楚懷王本人也中了秦國的奸計,而被軟禁起來,最終羞憤而死。楚襄王繼位後,繼續寵信奸佞,排斥忠良。屈原屢諫不改,相反卻被削職流放。在放逐途中,屈原聽到秦國連連打敗楚國,掠地千里,國家命運危在旦夕,屈原憂國憂民,於是在五月五日滿懷憂憤投汨羅江自斃。楚國百姓紛紛前來打撈。為了保護屈原屍身不受魚龍水族的侵害,人們往江中拋放大量粽子、雞蛋等食品及雄黃酒。此後,楚人每逢端午便舉行各種典祀,表示紀念。
歷代文人墨客都有在端午詠頌屈原的詩句。唐代詩人文秀的《端午》詩,可謂代表作:「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由於人們把端午節看作是紀念屈原的日子,所以節日里的一系列活動大多與紀念屈原有關。
端午節有哪些風俗習俗
1、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2、掛艾草:端午是入夏後第一個節日,氣溫上升,正是疾病多發的時期,人們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同時,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3、食粽子:端午節吃粽子是傳統習俗。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4、沐蘭湯: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葯,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5、塗雄黃: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以鎮邪。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在城市很少看到這個習俗了。
7、躲端午:躲端午是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亦記雲「已嫁之女召還過節」。
8、避五毒: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
6、端午節最早起源於什麼朝代?
先秦時代。
端午節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端午日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據河姆渡遺址等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七千年或更早前,就有了競渡所用的獨木舟和木槳。
據考證,進行龍舟競渡的先決條件必須是在產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區,這正是我國南方地區的特色。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表明:早在上古時代,百越先民便創造出璀璨的高度文明,上古先民以「龍」為圖騰,在當時端午其實是拜祭龍祖的節日。
相關起源傳說
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羅江自盡,後人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端午節
7、端午節是多久 端午節是什麼時候
1、端午節在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
2、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天中節等,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於正南中天,處於全年最「正中」之位,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端午是「飛龍在天」的吉祥日子,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的傳承歷史中。端午節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
3、端午節,本是上古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人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4、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8、什麼時候是端午節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什麼時候是端午節
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風俗形成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即「初五」。《說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題也」,即說端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稱為「端五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