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春節送禮 » 開平過節有什麼習慣

開平過節有什麼習慣

發布時間: 2022-11-21 14:18:22

1、開平的春節有什麼習俗

1、年廿八,洗邋遢

這是一直流傳至今的口頭禪,家家戶戶搞衛生,一般都選擇在年廿八,據說因為這一天是灶君上天報告玉皇大帝一年來人間生活情況的日子。各家各戶便約定成俗進行徹底的大清潔,讓灶君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這便是「年廿八,洗邋遢」的由來。

2、年廿九,炸煎堆油角

江門大部分家庭尤其是農村人家都有炸煎堆和油角的習慣。煎堆、油角是新年的必備物,炸好的煎堆油角被擺上供台時,祈福「煎堆擺上台,財源滾滾來」,「油角油角,金銀滿屋」。除夕夜,各家各戶都會貼春聯,在門框上掛上兩個桔和兩根蒜。

3、年初一,齋日

大年初一,新春的氣息尤為濃厚,但市民一般不去買菜,只是吃除夕晚剩下的菜餚,當地稱為「食餸尾」,意在吃苦思甜,勤儉樸素。凌晨祭祖拜神,殺雞。起床焚香,放炮仗。這天互相拜訪,不問貴賤,名曰「賀新歲」。

初一的中午飯必須吃齋,用粉絲、腐竹、發菜、冬菇等煮成一鍋「羅漢齋」,這一年該吃的素菜都在這一天吃完,往後便可以大魚大肉。

4、年初二,開年

本意則是家中婦女要主持「開鍋」,下花生油,煎蘿卜糕、煎魚。這一天,每家每戶用一條活鯉魚,輔以一碟生菜和芹菜進行擺供。年初二,舞獅向商鋪或公司拜年,人們一般喜歡以一束生菜掛一個紅包在高處,讓舞獅的踏高摘采,俗稱「步步高采青」。

不少農村還保留著「放生」的習俗,買活鯉魚,用紅紙蓋上魚眼,拜神之後到河塘放生。

5、年初三,赤口

赤口,是指希望避免與人發生口角爭執。這一天都不去拜年,部分市民表示一般當天在家裡休息,足不出戶,若互相拜年易發生口角導致沖突。年輕人則淡化這些老觀念了,基本出外聚會玩耍。

2、鬧元宵人們有什麼習慣?

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元宵節在民間歷來深受百姓重視。在元宵節期間,除了燃燈觀燈、吃元宵、猜燈謎外,民間還要進行歌舞、舞龍、耍獅、踩高蹺、扭秧歌、跑旱船等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其喜慶熱鬧程度可與春節相媲美,因此人們習慣上將元宵節期間的一系列娛樂活動統稱為「鬧元宵」。

正月十五鬧元宵

開平民間元宵習慣煮食湯圓。有民歌唱道:「喜吃元宵丸,家家慶團圓。」湯圓象徵團圓,寓意吉祥。湯圓一般是用糯米粉搓成丸狀放在水中煮熟而成,有甜湯圓和咸湯圓。在製作甜湯圓時,開平人習慣在糖水中放少許生薑,別有一種香味。

每年的元宵佳節,在僑鄉開平還有舞龍、舞獅、猜燈謎等文娛活動。

開平舞龍頗有特色,龍的形象各有不同,有布龍、紗龍、紙龍、草龍等,一般用竹、木、紙、布、稻草等製成。兒時曾在元宵之夜觀賞過舞草龍,用稻草紮成的大草龍,長約三四丈,龍身裝上點點燈燭,一會蜷縮成堆,一會兒浮游不定,給人一種飄渺神秘的感覺。

再說舞獅。開平的獅頭繪彩一般以紅、黑二色分別代表關公、張飛,又有文獅武獅之別。獅子是百獸之王,又是民間傳說中的瑞獸,深受歡迎。每逢春節、元宵,一隊隊醒獅穿街走巷,挨家逐戶去給人們拜年賀喜,以示瑞獅臨門,吉祥如意。墟鎮的店鋪為了招來一瑞獅,總是在門口設「青」(即用生菜札著一個紅封包,紅包內有錢),讓獅子在鞭炮鑼鼓聲中拜舞一番,銜「青」而去,謂之「采青」。

元宵猜燈謎,富有雅趣,也是開平的民間習俗,謎語在我國古代又叫「庾詞」、「隱語」。「庾」和「隱」都是藏的意思,南宋時,杭州人於元宵佳節將謎面貼在碧紗燈上,於是又產生了「燈謎」這一名稱。現在人們所說的燈謎,實際上就是謎語,不一定貼在燈上。開平民間元宵猜燈謎,就是貼在牆上或掛在繩子上的。兒時曾在村中參加過元宵猜燈謎,是很有趣的。那時將謎面貼在牆上,誰猜中了就可領取一份糖果。我們這些嘴饞的孩子,往往為了吃糖果而苦苦思索,一旦猜中了,高興得蹦蹦跳跳。現在回想起來,還覺得猜燈謎很有意思。

3、開平有哪些風俗?

開平的風俗有圍香、中秋節端午節、三月三、冬至等。

1、圍香

農歷七月三十晚,各家各戶燃點仙香於房屋周圍,並在家裡「擂」芝麻糊。據傳此日地藏王上天向玉皇匯報「民情」去了,地面上的妖魔鬼怪就會興風作浪,甚至會闖進人家作孽,故用此方法以避嚇。

2、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較大的節日之一。一些地方殺雞宰鴨拜祭祖先、神靈,蒼城、馬岡、龍勝、大沙一帶還特製「瀨粉」作祭品、餐食(與牛肉、雞鴨等煲制的湯水混吃)。晚上,家家戶戶都點上燈火,陳列月餅、芋仔、椰子、柚子、水果等,開始「賞月」。

共和國成立前,民間有舞草龍、放孔明燈等活動;到二十世紀80年代起,不少年青人把「賞月」活動移到野外,「賞月」也增加燒烤、卡拉OK等內容。

3、端午節

農歷五月五日,是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此節日活動的時間,在開平縣有三種情況,一是有些地分按慣例於五月初五日過節,二是有些地方提前於五月初一日過節,三是有些地方稱初一為小節,初五為大節。

定初一為過節的據說是由於當年躲避兵亂(有人說是土客之爭),後沿襲而俗成。此節日的主要活動,一般是包糯米粽、殺雞以作拜祀,近河的地方加賽龍舟以作紀念,小孩也被鼓勵下河洗澡,據說洗了龍舟水便沒有「寒水」(疾病)。

4、三月三

農歷三月初二日,春耕大忙即將到來,農村人家利用此日敬祀祖先神靈,祈求春耕順利、風調雨順。其所用的祭品是烏蓮藤葉或艾絨搗碎拌以糯米粉和糖製成的糖圓糍,這種糍品人吃了還可以祛除水濕百毒,有助於人勤耕作。

5、冬至

一般人家煮食糯米湯圓,咸甜隨好,叫做吃「冬圓」,此外還吃大紅柑以示「冬甘」;有些人家還殺雞宰鴨或以魚生作餐。這種種活動,總稱為「做冬」。

4、江門有什麼風俗習慣?

江門風俗文化
五邑農村婚嫁習俗
廣東江門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素稱「五邑」,五邑傳統農村婚娶過程大致可分為相親、文定、匿閣、結婚,禮儀繁雜、隆重、有趣。..
新會放生鯉習俗
江門新會縣城有個其他地方少見的習俗,就是大年初二要購買活鯉在河裡放生。..
潮蓮紗龍
潮蓮的舞紗龍歷史悠久,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了。後來舞紗龍的風俗不僅流傳在荷塘、潮蓮等地流行,而且也流傳到港澳及海外。..
恩平燈節
正月十五元宵節在江門恩平叫「燈節」,恩平的燈節持續時間較長,從正月初八起,至二月初二止,長達十多天,各村「開燈」、「散燈」的日期一般獨立制定。..

5、開平市水口鎮半村過年習俗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6、過節時人們習慣做幾件什麼事?

在我們中國,不論過什麼節日時,都是家庭成員團聚的最好的時候,過節時我們中國人的習慣無非就是聚會和聚餐了。畢竟家裡的人們都在外務工或工作,很少有時候能有一個統一的時間,能聚集在一起相互聚會的。過節的時候,人們趁著放假了那麼幾天,大都會回到自己的老家和故鄉,看望看望自己的父母和長輩,然後兄弟姐妹幾個一塊團聚團聚,吃吃家鄉飯,說說家鄉話,喝喝家鄉水,真的是一件非常和睦而又溫馨的畫面呀。
當然,現在年輕人的作息時間和工作都非常的緊張,平時的時候把時間和精力都花費在工作上和學習上了,當過節的時候,現在很多年輕人會利用假期來進行假期的旅遊和行程,適當的放鬆下自己。所以說現在有很多的年輕人,過節時人們習慣去自駕游。這是近幾年來的新趨勢,可以看一下每年過節的時候,各景點都爆滿,人頭攢動,這就很說明了問題了,大家平時沒時間,節假日幾天扎堆去旅遊,其實也是一種無奈之舉。

7、開平的春節作文600字

開平市——著名的碉樓之鄉。它比鄰港澳,地處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是全國著名的僑鄉,又名孔雀開平。
開平人和大部分人一樣很注重新年的團聚,本來四散各地的家人以及朋友們,一到了新春佳節都會如潮水般回到自己的大家庭里,一起忙活氣氛濃重的節日,很是熱鬧。我們這里的新年應該從年廿五要開始准備了。
准備新年是一件很煩人的事,但這種煩人的事情能跟至親至愛的家人一起分擔的話,就會變成一副祥和的畫面。年廿五到廿七這幾天里,就要准備年貨過年。我們這兒沒有像廣州逛花市的習慣,所以一盆桔子和幾盆鮮花會早早地買好,圖個大吉大利、花開富貴,過了年廿八就不會再買這些了。
年廿八那天,我們總會把家裡打掃得乾乾凈凈的。到了年廿九,就是要准備最後的努力:貼對聯、對子,是每家每戶都要做的一道工序。跟所有的廣東人一樣,比較注重「好兆頭」,門口上、牆上都得貼上寫滿吉祥話的對子、春聯。
年三十,大家就忙著做一頓豐盛的團年飯了。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這是多麼值得高興的一件事啊!
吃完團年飯,年輕一輩的就喜歡在外面走走,說說笑,或者放放煙花爆竹什麼的。在晚上,如果你把頭抬起,就能看到大黑幕上綻放著一朵又一朵大小不一的煙花。而長輩們都在客廳里痛痛快快地打通宵麻將。
新年初一,開平人是不會去探親的,要等到初二才去。拜年時,說上幾句吉祥話,就會收到大大小小的紅包,在村子裡走一趟再回來,口袋通常都會滿滿的,簡直不亦樂乎。
春節的活動在十五就真正結束了。人們又轉會了正常的生活狀態去了。

8、開平有什麼好吃的

開平有什麼好吃的,2018開平美食攻略
金山火蒜
據《開平縣志》記載,大蒜於18世紀從龍川、河源等地引入,開始在沙岡金山一帶種植。為了方便運輸與儲存,人們用炭火將收獲的蒜頭外表焗成棕黑色,稱它為火蒜,又因其產地在環梁金山一帶,早期從金山碼頭大量出口,稱它做金山火蒜。
金山火蒜是開平聞名遐邇的土特產,蒜衣絳紅,生辛辣熟甘甜,肉質厚,含油(大蒜素)率高,膠質豐富,蒜味濃,切面呈珠樣脈狀體,耐儲存。除了食用外,它還可作葯製品,對結核、傷寒、霍亂、赤痢有殺菌功力,對感冒、百日咳、鉤蟲蟯蟲病有特效。
手磨芝麻糊
芝麻糊是以芝麻為原料,加入其它五穀雜糧調制而成的食品。適於治療身體虛弱、頭發早白、貧血、大便燥結、頭暈耳鳴等症狀。營養豐富,清甜麻香,可以解饞,餘味無窮。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滋補強身、延年益壽的佳品。
赤坎豆腐角
豆腐角,是一種以豆腐為主要原料的漢族傳統小吃,在廣東開平擁有悠久的歷史,其中以赤坎鎮的豆腐角最為有名。這道小吃,把象徵清白有德的豆腐和象徵溫潤厚實的肉類有機結合起來,恰如開平人的潔身而進取的性格。一口下去,豆腐中散發著肉的香甜,肉中夾雜著豆腐的清爽,水乳交融,陰陽和諧。
當年陶鑄主事廣東時,曾前來赤坎品嘗,甚為贊賞,從此赤坎豆腐角聲名鵲起,成為開平一道活招牌,以致不少豆腐角都打著赤坎的旗號。
開平人行山餅
開平人拜祭先人祖墳,俗稱行山。
行山當然少不了行山餅,一到清明時節,開平的菜市場周邊和赤坎大街小巷都彌漫著誘人的香味,祭祖的燒餅成為當下的時令美食。 每年從元宵節開始至清明節期間,市面上都有不少即做即烤的燒餅檔。這些燒餅得到了各地遊客們的青睞,不少人特意架車到赤坎買來嘗鮮。
姜撞奶
正宗的姜撞奶姜味特別濃,有種姜特有的辛辣感,吃進口裡面回味無窮,甜度也剛剛夠,成碗透露住一種細滑噶口感。
人均:7元
出糍
出糍,是開平十分地道的一味小吃,平常在街上買不到,只有在鄉村或傳統婚嫁的時候,才能吃得上的一味點心,通常由女家親人做 的。出糍——就是在出嫁的時候才吃的糍,它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團,通常是兩個團放在一塊葉子上,意為成雙成對,裡面的餡料是糖,意為甜甜蜜蜜,團糍上面綴有 花生紅棗,意為早生貴子。咬下去甜甜的、黏黏的,口感十分的好。(阿媽整的出糍,下面用一塊蕉葉或樹葉墊住那種)
咸雞籠
咸雞籠是開平特色小吃,每逢過年過節的時候傳統的開平人家家戶戶都會做咸雞籠應節。為什麼這種糕點的名字跟一個竹編的雞籠的名字如此相似呢?雞籠本來是開平 地區的一種傳統的竹編手藝。它是一個在過年過節的時候滿載著雞鴨鵝到親戚家拜年或家裡有喜慶的時候用來裝雞鴨鵝送禮到親戚家的容器,也就是這種形狀像那半 月形的雞籠的小吃,象徵著豐足,它滿載著無數代開平人對生活的嚮往。
狗仔丸
農歷二月開始,春耕大忙即將到來,開平農村人家敬祀祖先神靈,祈求春耕順利、風調雨順。其所用的祭品主要是烏黑色的牛屎丸。
牛屎丸是用烏蓮藤葉搗碎拌以米粉和糖製成的圓糍,圓糍的大小和龍眼(桂圓)差不多,在一籠圓糍的上面還放幾個用同樣材料做的小狗,所以也叫狗仔丸。狗仔丸蒸熟後烏黑油亮。
為什麽要做幾個黑色的狗仔呢?這和道教諸神中的葯王有關。傳說每年驚蟄過後,葯王攜黑犬同行,帶著用草葯配製的葯丸到處施葯治病,救治了不少貧苦百姓。黑犬是協助葯王驅除蛇蟲、降魔伏妖的。
其實,烏蓮藤是一種草葯,這種糍品人吃了還可以祛除水濕百毒,有助於人勤耕作。
碗頭仔
碗頭仔,也叫缽仔糕,是開平常見的地道小吃,幾乎在街小巷都能看到。主料是粘米粉和澄面,味甜。特點是晶瑩剔透、爽滑可口、口味豐富。
更多關於開平有什麼好吃的,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71662c1615660527.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9、開平清明風俗習慣

五邑人慎終追遠,頗重緬懷祖先之情。每年清明(公歷4月5日)前,鄉人便都准備好掃墓用的香燭、紙錢及三牲祭品。旅外邑人寧可不回家過年,也要趕在清明前回鄉掃墓。

掃墓俗稱「拜山」,有一定的規矩。墓有始祖墓、本家墓、圓墓和長堆墓之分。始祖墓即太公墓,為一方姓氏始祖墓,凡該姓氏的子孫均要到祭,名為「祭祖」,本家墓為本家祖先之墳墓,只本家後人祭掃。邑人習慣,人死後土葬,先立長堆墓,兩年後開墳「起身」,即把骨殖改放「金埕」之內,再葬而立「圓墓」。圓墓稱為舊墓,例在清明前祭掃。長堆墓為新墓,舊俗規定要在清明節凌時四、五點鍾前祭掃,若天亮後祭掃,便會被譏為不孝子孫了。

解放前,清明祭掃始祖墓十分盛行。始祖墓規模一般頗為壯觀,多用水泥構築,祭壇寬闊。各房子孫掃墓時,抬著整隻燒豬而來,以祭品之豐,人數之多,炫耀該房族之興旺發達。因為炫耀攀比,引起爭鬧,甚至演變為械鬥,不少人便不大願意參加祭祖了。在開平一帶,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位名叫阿松的人,生平最愛吃燒豬肉,一餐吃三斤,面不改容。有一年輪到他負責清明祭祖事宜,上年該村因祭祖與鄰村發生械鬥,這一年參加祭祖的只來幾個人,他反而十分高興,說道:「少個得個,唔來更妙用!」阿松等幾個人把一隻燒豬幾乎吃了一半。「阿松行山――人越少越好」便成了一句流行的歇後語。

五邑一帶,解放前,只許男丁掃墓,不準婦女參加。解放後已逐漸出現婦女參與祭掃,甚至由婦女代替男人去掃墓。這與該鄉的男人多數出外謀生,留家的多是婦女有關。

掃墓的祭品,有燒豬、熟雞、熟鵝、燒餅、甘蔗等,還必須有熟鴨蛋。復葬的圓墓,最初三年必須用熟雞,不得用燒豬、燒鵝作祭品。

掃墓程序是:先把墳墓的雜草鏟凈,墓頂蓋上草皮一方,上壓旋成碟形的紙錢一疊,然後插上香燭,擺列祭品和三隻酒杯三雙筷子,杯在左而壺在右。祭祀者參拜三輪後,撕下雞鵝的下巴和祭品中的上品,另放一碗,名曰「掛盞」。意思是讓祖先把全雞全鵝全部祭品接受下來享用。接著把鴨蛋脫殼,切為兩半,將殼捏碎遍灑祭壇。焚燒紙錢時,用酒往紙錢堆上澆上一圈,以防祭品被鬼奪去。

祭掃完畢,多有在墓前席地而坐吃祭品的,也有帶回家去的。俗例必在墓地削下一些蔗皮,以取青綠生機之意。

近數年來,邑人掃墓,整隻燒鵝甚至整隻燒豬帶去祭掃者已比比皆是。這表明人民生活有了明顯的改善。

清明掃墓,清除雜污,明凈心志,飲水思源,啟迪後人,才是紀念先人的真義。

10、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要開平的 簡介相關典故 傳統食品-——粽子 賽龍舟—— 熱鬧場景急用啊

佩飾
舊時江浙一帶端午時婦女的一種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鍾、鈴、纓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婦女發髻,也用以饋送。《清嘉錄》雲:「(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銀絲制為繁纓、鍾、鈴諸狀,騎人於虎,極精細,綴小釵,貫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者,供婦女插鬢。又互相獻賚,名曰健人。」健人一說與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雲:「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駱虎狀,婦人皆戴之,」似此則當有驅邪辟疫之作用;一說即古時的步搖,純為婦女裝飾品(蔡雲《吳獻》注)。兒童頭上還會用雄黃酒畫上一個「王」 豆娘,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雲:「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綉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縐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蠍,又葫蘆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綉球繁纓,鍾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艾虎,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我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風俗通》雲:「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惡」。故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綵為虎,粘以艾葉,佩戴於發際身畔。端午節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宋陳元規《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綵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詩:『釵頭艾虎辟群邪,曉駕祥雲七寶車』。」又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製成小虎及粽子……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系於小兒之背,古詩雲:『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畫額,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雲:「端午,飲雄黃酒,用塗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長命縷,端午節時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別稱「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此類節物的形制大體有五: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系於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於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於胸前;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綉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此俗始於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以後相沿成習,直至近、現代。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記當時風俗:「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羅製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葚之類,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系於小兒之背。」其中唐宋時,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宮廷曾賜百索一軸。又《宋史·禮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彩絲續命縷分賜百官。節日戴以入。」 荷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雞趕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在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誇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五毒
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種種節俗,如采葯,以雄黃酒灑牆壁門窗,飲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的醫葯衛生節,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斗爭的節日。今天這些衛生習俗仍然是應發展,並應弘揚傳承的。 端午的衛生習俗 ①采葯。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葯」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葯,可治百病。」後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葯用。後來有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於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製作中葯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於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乾,即成蛤蟆錠,塗於膿瘡上可使消散。這種捉蛤蟆制葯之俗,源於漢代「蟾蜍辟兵」之傳說。又如湖北監利於端午「采百草」,亦采葯草之俗。采葯是因端午前後草葯莖葉成熟,葯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 ②沐蘭湯,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葯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③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葯)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至今,如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葯料出售,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牆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這些活動,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④採茶、制涼茶。北方一些地區,喜於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製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葯,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掛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將 掛艾草、菖蒲、榕枝
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葯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 躲端午,時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亦記雲:「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端午雨,時民間歲時占驗習俗。俗信端午節下雨,不吉;反之則吉。此種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雲:「五月五日哨,人曝葯,歲無災。雨則鬼曝葯,人多病。此閩中諺語。」又許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雲:「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清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龍舟競渡與祭祀屈原、曹娥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蹤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是日,競渡,競采雜葯。」此後,歷代詩賦、筆記、志書 等記載競渡就數不勝數了。 龍舟,與普通船隻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如廣州黃埔、郊區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100人,橈手約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市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龍船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扎、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准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而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布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唐劉禹錫《競渡曲》自註:「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雲:『何在』,斯沼屈之義。」可見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後漢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屍。浙江地區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於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並於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 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在正式競渡開始時,氣氛十分熱烈。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五月端午賽龍舟
劃龍舟還有其他一些活動。比如龍舟游鄉,是在龍舟競渡時劃著龍舟到附近熟悉的村莊遊玩、集會。有時龍舟還有各種花樣的劃法,具有表演的含義。如廣州的龍舟,挽手用槳葉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飛濺;船頭船尾的人則有節奏地頓足壓船,使龍舟起伏如游龍戲水一般。浙江餘杭縣龍舟,有的是讓人把龍尾踩低,使龍頭高翹,船頭的急浪便從龍嘴中噴吐出來,如龍吞雲吐雨一般。 也有的是遊船式競渡。如《淮南子·本經訓》「龍舟鷁首,浮吹以娛」,是劃著龍船、搖船在水上奏樂、遊玩。在《夢粱錄》中記載南宋杭州「龍舟六隻,戲於湖中」。湖上有龍舟,只是畫舫遊船的一部分。 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皇,均有臨水邊觀看龍舟的娛樂,也屬於游戲之類。《舊唐書》中記穆宗、敬宗,均有「觀競渡」之事。《東京夢華錄》卷七,記北宋皇帝於臨水殿看金明池內龍舟競渡之俗。其中有綵船、樂船、小船、畫艙、小龍船,虎頭船等供觀賞、奏樂,還有長之四十丈的大龍船。除大龍船外,其他船列隊布陣,爭標競渡,作為娛樂。宋張擇端《金明池奪標圖》即描繪此景。又明代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閣觀龍舟,看御射監勇士跑馬射箭。清代則在圓明園的福海舉行競渡,乾隆、嘉慶帝等均往觀看。 又有夜龍舟。在浙江武進,過去有夜龍舟,在四面掛起小燈以競渡。四川五通橋從1982年起出現了夜龍舟,在舟上裝電燈,配焰火,漂浮河燈,輝煌奪目。浙江少數地方還於水上設堆堆浮焰,讓張燈結綵的龍舟從焰中穿過。 又有旱龍舟,是在陸地上進行的模擬龍船比賽的活動。如《南昌府志》載:「五月五日為旱龍舟,令數下人異之,傳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錢祈福,競以爆竹辟除不祥。」浙江武義縣,過去也有旱地推端午船之俗,也認為可除邪祟。另廣東的佛山、東莞、信宜都有旱地劃龍舟之俗,實際上是一種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佛山秋季秋色時的旱地龍舟最為壯觀。又如《徽州府志》載:「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為之,襲畫狀似鰍,以十二人為神,載而游緒市。」另有把小型旱龍船給小兒做玩具的。 在劃龍船時,又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船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又如廣東南雄縣的龍船歌,是在四月龍船下水後唱到端午時止,表現內容十分廣泛。
鍾馗
1.跳鍾馗、鬧鍾馗:自晉代以來跳鍾馗、鬧鍾馗,賜福鎮宅就是端午節和春節的重要內容。 鍾馗執劍祛邪圖
2.懸掛鍾馗畫。最早的鍾馗畫,據說出自畫聖吳道子之手。據北宋沈括《夢溪補筆談》記載:唐明皇患疾近一月,忽夢二鬼。小鬼竊得皇上玉笛及楊貴妃之紫香囊奔逃,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然後擘而啖之。大鬼道:「臣為鍾馗,即武舉不捷之士也,誓與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唐明皇醒後,即病癒,便召畫工吳道子,囑其按夢中情景畫鍾馗捉鬼圖,道子揮筆即成,明皇見後,竟與所夢一模一樣,驚嘆不已。後來,鍾馗畫漸漸走入民間,繪制鍾馗畫大都作於五月端午節這一天,或者端午節的前後幾天。到了清代,江南蘇、浙一帶的居民大都在農歷五月於大門或堂中掛鍾馗圖一月,以期驅邪除害、祛凶引福。
鬥草
漢以前不見鬥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葯學的產生有關。遠古先民艱苦求存,生活單調,暇余以斗蟲、鬥草、斗獸等為戲自娛,及至傳說的「神農嘗百草」形成中醫葯學後,每年端午節群出郊外采葯,插艾門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獲之餘,往往舉行比賽,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 清 金廷標 群嬰鬥草圖軸
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鬥。白居易《觀兒戲》詩雲:「弄塵或鬥草,盡日樂嬉嬉。」 《物原》雲:「始於漢武」。據梁朝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雲:"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草之戲。"《年華記麗》:「端午結廬蓄葯,鬥百草,纏五絲。」 南北朝時稱「踏百草」,唐代稱「鬥草」或「鬥百草」。《劉賓客嘉話》雲:「唐中宗朝,安樂公主五日鬥百草。」宋代擴展至平日隨時可斗。歷代文人作品中對此多有描述。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群嬰鬥草圖》,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賽雙方先各自採摘具有一定韌性的草,(樓蘭案:多為車前草,車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路邊、溝 旁、田埂等處。無莖,具多數細長之須根;葉自根際叢出,薄紙質,具五條主葉脈,全緣或波狀,或有疏鈍齒,長達15—30厘米;具綠白色疏生花,花冠四裂,雄蕊四枚;果實成熟後會如蓋子般掀開,釋出四至六顆棕黑色種子,其長長的花軸,用來鬥草的好材料。)然後相互交叉成「十」字狀並各自用勁拉扯,以不斷者為勝。 這種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強弱來決定輸贏的鬥草,被稱為「武鬥」。王建《宮詞》,吟詠鬥草游戲的情狀:「水中芹葉土中花,拾得還將避眾家,總待別人般數盡,袖中拈出鬱金芽」鬥草除有「武鬥」外,還有「文斗」。所謂「文斗」,就是對花草名,《紅樓夢》第六十二回中:「寶玉生日那天,眾姐妹們忙忙碌碌安席飲酒做詩。各屋的丫頭也隨主子取樂,薛蟠的妾香菱和幾個丫頭各采了些花草,鬥草取樂。這個說,我有觀音柳;那個說我有羅漢松
吃五黃
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咸鴨蛋黃、雄黃酒。此外浙北端午節還吃豆腐。
其他
端午有射箭之戲,《金史·禮志》:「金因遼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後馳馬以無羽橫簇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為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發鼓以助其氣。」至明代,是把鳥雀貯於葫蘆中射之。
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扎結起來,打球者頭戴襆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 此外,北京還有游天壇風俗。《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壇,日避毒也。過午後,走馬壇之牆下。無江城系絲段角黍俗,而亦為角黍。無競渡俗,亦競游耍。」上海還有鍾馗賽會,由一男子飾成鍾馗,手揮寶劍,前舉一紙糊蝙蝠,作「喝福來遲」狀;跟隨全副儀仗,穿行街市,以作驅祟。另外端午期間還有馬戲、搶鴨活動。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