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後面依次是什麼節
1、春節下來是什麼節一直排列到最後一個?
春節過去了,就是元霄節,再就是清明節,再就端午節,端午節後是中秋節,重陽節,,,這幾個都是民間的大節。
2、春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那剩下三個是什麼呢?
引言: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作為中國人,無論男女老少都是知道所有的節日的,而且現在提倡過傳統節日,不過洋節,這也是中國人的責任與義務。相信大家都知道,春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而且在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聚在一起,團團圓圓的聚在一起,相信一定是其樂融融的畫面,而且在外拼搏的年輕人也是要回家陪自己的家人的。除了春節,還有三個也是非常重要的節日,有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清明節是傳統的祭祀節日,端午節也是為了紀念屈原的,中秋節是家家戶戶團圓的節日。
相信大家都知道清明節是傳統的祭祀節日,主要就是掃墓和祭祀,這樣也是為了更好的緬懷祖先,其實最早源自於上古時代的祖先,比較注重禮俗,時間是在周朝之後的,後來逐漸慢慢融合了寒食節的部分習俗。清明節也有很多習俗,比如說送燈。
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龍舟節,五月節。最早是源自於天象崇拜的。這個節日習俗是與上古原始的信仰有關系的,其中有很多活動,比如龍舟比賽,吃粽子。人們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才有的這個節日。
相信每個學生都是學習過語文古詩詞的,有很多古詩詞都是描述中秋時節的團團圓圓,每年的八月十五,月亮特別的圓,家家戶戶都會聚在一起賞月。中秋節雖然在燙台就開始盛行了,但是在漢代就已經普及了。而且還有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是有很多種類的,如果喜歡吃甜的話就可以買那些果味的,其實五仁的也非常好吃,裡面有很多材料,都是非常美味的。
3、春節後面是什麼節
公歷2月7日:紀念日 公歷2月14日:情人節 公歷2月24日:第三世界青年日
公歷3月1日:國際海豹節 公歷3月5日:學雷鋒紀念日 公歷3月8日:國際婦女節
公歷3月12日:中國植樹節 公歷3月14日:國際警察日 公歷3月15日:國際消費者權益日
公歷3月21日:世界森林日 消除種族歧視日 公歷3月22日:世界水日
公歷3月23日:世界氣象日 公歷4月1日:愚人節
公歷4月7日:世界衛生日、世界無煙日 公歷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公歷本月第四個星期日:兒童預防接種宣傳日 公歷4月24日:世界青年團結日
公歷4月25日:世界兒童日 公歷5月1日:國際勞動節 公歷5月4日:中國青年節
公歷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母親節 公歷5月8日:世界紅+字日
公歷5月12日:國際護士節 公歷5月17:世界電信日
公歷5月30日:中國運動紀念日 公歷5月31日:世界無煙草日
公歷6月1日:國際兒童節、國際兒童電影節 公歷6月4日:國際日
公歷6月5日:國際環境日 公歷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父親節
公歷6月23日:國際奧林匹克日 公歷6月25日:中國土地日 公歷6月27日:國際禁毒日
公歷7月1日:中國共產黨成立紀念日、國際建築日 公歷7月3日:國際合作節
公歷8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 公歷9月8日:國際新聞工作者日 掃盲日
公歷9月10日:中國教師節 公歷9月20日:中國愛牙日
公歷9月第三個星期二:國際和平日 公歷9月最後一個星期日:國際聾人節
公歷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 公歷10月2日:國際和平斗爭日
公歷10月第一個星期一:國際住房日 公歷10月第二個星期三: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
公歷10月9日:世界郵政日 公歷10月14日:世界標准日
公歷10月15日:國際盲人節 公歷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
公歷10月24日:聯合國日 公歷10月31日:世界勤儉日 公歷11月1日:萬聖節
公歷11月17日:國際學生日 公歷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感恩節
公歷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 公歷12月5日:社會經濟發展國際志願人員日
公歷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 諾貝爾日 公歷12月25日:聖誕節
農歷十二月初八:臘八節、冬至節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
農歷十二月三十:除夕 農歷正月初一:春節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六至二十:侗族蘆笙節
農歷正月二十五:填倉節 農歷正月二十九:送窮日
農歷二月初一:瑤族忌鳥節 農歷二月初二:春龍節、畲族會親節
農歷二月初八:傈傈族刀桿節 農歷三月十五:佤族播種節
農歷三月十五至二十五:白族三月街 農歷四月初八:牛王誕
農歷四月十八:錫伯族西遷節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
農歷五月十三:阿昌族潑水節 農歷五月二十二:鄂溫克族米闊魯節
農歷五月二十九:瑤族達努節 農歷六月初六:壯族祭田節 、瑤族嘗新節
農歷六月二十四:火把節 農歷七月初七:女兒節
農歷七月十三:侗族吃新節 農歷七月十五:盂蘭盆會、普米族轉山會
農歷八月十五: 中秋節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農歷十月初一:祭祖節 農歷十月十六:瑤族盤王節
4、春節前後有什麼節日?
春節前後共有6個中國傳統節日,分別是元旦,臘八節,小年,除夕,春節,元宵節,龍抬頭,除去這些,還有一些國際的節日,但是可能不會放假
春節是除舊布新的日子,春節雖定在農歷正月初一,但春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初一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准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
春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穀子一熟為一「年」,五穀豐收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後來,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諸如灶神、門神、財神、喜神、井神等諸路神明,在春節期間,都備享人間香火。人們藉此酬謝諸神過去的關照,並祈願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5、春節後面一共有幾個節日?
元宵節,3.|2植樹節,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3.8婦女節,41愚人節,51一勞動節,54青年節,5月12日母親節,61兒童節,6月7日端午節,6月16日父親節71黨的生日,81建軍節,9,10教師節,9月13中秋節,10月1日國慶節,10月7日重陽節,11月11光棍節,12月25聖誕節,
6、端午節 清明節 除夕 元宵節 中秋節 春節 按順序排列
按順序排列是除夕、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龍抬頭(二月二)、社日節(二月二)、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七月半(農歷七月十四/十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冬至節(公歷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後一天)
等。
(6)春節後面依次是什麼節擴展資料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過清明節,比如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類別:民俗;編號:Ⅹ-2)。
據考古發掘,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了萬年前的墓葬,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萬年前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與禮俗觀念。「墓祭」禮俗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清明「墓祭」是傳統春季節俗的綜合與升華。
清明節俗豐富,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清明節不僅有祭掃、緬懷、追思的主題,也有踏青郊遊、愉悅身心的主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傳統節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明節
7、春節過後是什麼節日!!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
元宵節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於民間開燈祈福古俗。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全國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
正月十五燃燈習俗的興起也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古時「元宵」價格比較貴,有一首詩說:「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路行,不得金錢不得回。」
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8、一年中所有的節日的先後順序是什麼?
中國傳統節日順序是春節、元宵節、龍抬頭、社日節、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下元節、冬至節、臘八節、小年、除夕。
9、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清明節春節重陽節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下面的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按照農歷時間順序排序如下: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龍抬頭(二月二)、社日節(二月二)、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七月半(農歷七月十四/十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冬至節(公歷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後一天) 等。
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亦為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醫節、天中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
10、中國傳統節日順序是什麼?
春節(正月初一)
元宵節(正月十五)
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
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後)
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重陽節(農歷:九月九)
寒衣節(農歷:十月初一)
臘八節(農歷:臘月初八)
小年(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除夕(臘月最後一天) 等。
備註:二十四節氣,也是中國傳統節日。
如:清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等,這些二十四節氣中的節日也有很重要的傳統文化習俗在其中。
此外,中國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