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人是怎麼過春節
1、少數名族也過年,西南羌族的羌年有何民俗活動?
每年過年我們各個地方都會有很多不同的習俗,南北差異也很大,我們都知道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而在少數民族,每個民族也有自己獨特的一些風俗習慣。羌族作為西南的一個少數民族,他們也一直保留著自己獨特的“羌年”和相關習俗。“羌年”裡面主要包含的習俗有獨特的日期,載歌載舞的慶祝方式以及祭拜天神等。一、不同於春節的日期,自己獨特的“羌年”。羌年是羌族少數民族特有的一個重大的節日,他跟我們慶祝的春節差不多,但是日期卻不相同,他們的“羌年”是在羌歷的九月初一,也就是我們農歷的十月初一,那天是他們最重大的節日;當然在我們春節,普天同慶的這一天,他們也會貼上對聯,簡單的過另外一個“年”。
二、家人團聚,載歌載舞。這一點跟我們有一些相似,就是在一些重要節日,家人要團圓,會盡量聚在一起,其實普天之下,大家在節日期間都會想盡辦法跟家人團圓,這樣才會有節日的氣息。而不同的是,羌族人們會載歌載舞,就是少數民族的一些特有的慶祝舞蹈,大家都知道,少數民族幾乎所有的人都是能歌善舞的,他們可能會圍著篝火,大家一起跳舞慶祝,喝酒玩鬧。
三、祭拜祈福,祭天還願。羌族在宗教信仰方面也是值得一說的,他們除了信奉佛教,還會拜各路神仙,在“羌年”他們會祭天拜神,祈求神的庇佑,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也會在下一年的這一重大節日對上一年的祈求進行還願,可以說是很有信仰的一個民族了。這一點其實在漢族也是比較常見的,每年的大年初一和十五,有很多人會去廟上求簽問卦,求神拜佛,祈求保佑。
2、羌族 節日
羌歷年(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在此時各種農作物都收割完成,為了慶祝一年的豐收,羌民都把這一天作為喜慶豐收的節日而歡度此節。
春節也是羌民族最大的節日,意為舊年的結束和新年的開始。春節時間為除夕之夜至正月十五。
除夕之日每家都有貼對聯的習俗。貼對聯也有區別:在當年家裡有人去世就貼輓聯,用綠色或黃色紙來寫對聯,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和懷念;而家無以上情況者都用紅色紙來寫對聯,表示新年裡大吉大利。
除夕之夜,羌族的習慣是合家團圓之夜。不管在外地工作或是做生意的人都要在此時回家與家人團聚,過上一個幸福吉利的除夕,迎接新的一年。
正月初一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人們都要起早到水井裡去背水,意為來年不缺水。還要到屋外去拿一些柴進來並念到招財進家之意的話,表示新年裡天天有財進家門。另外這天不能說臟話及吵架,如有犯者,表示新年裡家裡有禍之意。還不能看見勞動工具,看見了意為新年裡會很辛苦,故此除夕天都要把它們藏到看不見的地方。
正月初一早上有不吃稀飯的習俗,意為吃稀飯表示這年收成不好。
正月初二羌民有拜年的習俗,有晚輩向長輩拜年,表老輩們新年裡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有出嫁之女回娘家拜年的習俗,表女兒對父母的祝福和祝願父母在新年裡事事順心。有未結婚而有女友的男子向女方拜年的習俗,表祝女方父母及女友新年快樂。有徒弟向師傅、學生向老師拜年的習俗,表感謝師傅或老師傳授手藝或知識於他,並祝師傅和老師新年裡吉祥如意。
正月初三有對死去的人辦新墳和向死去的人燒紙錢祭奠的習俗。這天有不能串門的習俗,意為這天是死人的節日,故不能串門。
正月初四,這天意為新年開始可以開工的吉祥之日,所以這天有出工做事的習俗。這年有修新房的人都要在這天下基腳的習慣。
正月初五,這天意為狩獵者的吉祥日子,所以這天家裡都要給男人(不分老少)用灰麵粉做一個象動物的饃饃,然後每家出一些酒肉到寨子指定的地方去並帶上獵槍,把形似動物的饃饃放在一起,用獵槍瞄準射擊;如射中就意為這年裡的狩獵有獲。然後大家圍在一起敬神、喝酒唱歌的習俗。
正月初九,這天全寨乃至全村的人有帶上敬酒、刀頭、香蠟到廟子里去敬神的習俗。
正月初六,這天全村人都要帶上敬酒、刀頭和香蠟到山頂上各寨的塔子上去供奉的習俗,表人們對大自然的崇拜。
大年十五,這天是春節的最後一天,所以有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大年飯的習俗,以表春節的結束,新一年春耕的開始。
春分這天有不上山的習俗,意為這天是山裡各種動物交配之日,見者不利。
驚蟄這天有不下地的習俗。
清明節這天有掃墓、立碑及到祖先的墳上燒紙祭祀的習俗。
端午節這天是祭祀龍的節日,這天有起早用露水洗臉、洗身的習俗,意為這天萬物都有葯可治百病;還要扯各種草到回家備以後生病之日用。傳說這天的各種草都有很好的葯效。有喝雄黃酒的習俗,意為喝了這種酒,以後蛇不敢纏你的腳。有插艾在門框上的習俗,表示對屈原的懷念。
陰歷七月十五中元節,俗稱鬼節,所以這天有祭祖、祭鬼的習俗。
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有用月餅、核桃、蘋果等各種食物首先在房頂的塔子里祭月亮神以後,全家人圍在一起吃團圓飯的習俗。
農歷二月初二為祭龍節,傳說這天是龍抬頭之日,所有的蛇都要出洞結束冬眠,故這天有剃頭的習俗。
農歷六月初六,這天傳說是所有的蟲都不吃東西,所以這天有曬家裡容易被蟲蛀的毛衣、皮衣等衣服的習慣,免遭蟲蛀。
五月初五,羌族的女兒節。這天全村的婦女到要穿上新衣服,到西湖寨山頂的塔子敬神,圍著塔子唱歌跳舞,然後到各寨進行對唱山歌,來歌頌羌族婦女的優良傳統美德。
青苗會,這天各寨到各自所修的青廟上敬土地神,乞求本年莊稼不受蟲災。
祭山會,每年的六月中旬。各寨的男子帶上香蠟、敬酒、刀頭和一隻羊或一條狗、一隻公雞到固定的塔子上舉行祭山儀式,感謝山神賜給了人們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祭山完後祭山隊伍唱著山歌各自回寨進行聯歡。
牛王節,農歷十一月初一為牛王的節日。這天人們都讓牛休息,不讓它耕田,並有殺雞宰羊來祭祀牛王神的習俗。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為灶神節。傳說這天灶神要到玉皇那裡去報告這家人一年來的生活情況,所以這天每家都要把火塘打掃干凈,並有清掃屋裡煙塵的習俗。
除夕之夜有燒通宵火或點通宵燈(蠟燭、煤油燈、菜油燈)的習俗,意為來年紅紅火火,反映了羌民對火崇拜。
3、羌族過年是什麼日子?
羌族最隆重的民族節日為「祭山會」(又稱轉山會)和「羌年節」(又稱羌歷年),分別於春秋兩季舉行。春季祈禱風調雨順,秋後則答謝天神賜予的五穀豐登,實際上是一種春禱秋酬的農事活動,卻始終充滿濃郁的宗教色彩,更折射出遠古神秘文化的光輝。舉行祭山會的時間各地並不統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舉行1次或2—3次不等,祭山程序極為復雜,所獻犧牲因各地傳說不同,圖騰不同而有差異,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利「吊狗祭山」三種。大典多在神樹林一塊空壩上舉行。一些地方祭山後還要祭路三天,禁止上山砍柴、割草、挖苗、狩措等。
羌年節於每年家歷十月初一舉行慶典,一般為3-5天,有的村寨要過到十月初十。按民間習俗,過羌年時還願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盤業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團圓飯、喝咂灑、跳莎朗,直到盡歡而散。整個活動儀式由「許」主持,咂酒則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長者開壇。節日期間親朋好友可互道祝賀,相互迎請。
其它集會——
三月三:已婚婦女每年三月三日敬娘娘菩薩,求神賜孩子,保佑孩子平安。
三月十二:每年三月十二日,寨子里要宰一隻羊,祈求土地菩薩保佑豐收,並忌路一天,禁止過往行人進村寨,這天稱為「青苗會」。
七月七: 未婚婦女每年七月七日要做「巧牙會」。即邀約鄰近的姑娘們,聚會在一起,唱歌跳舞,盡情歡樂。
十一月一:每年十一月一日,到牛王廟燒香、點蠟、燒紙錢,並宰羊一隻,雞一隻,祈求牛王菩薩保佑耕牛平安。這天,全寨的耕牛休息一天,所以又稱「牛王會」。
山王會:「山王會」是祈求山王菩薩保佑六畜興旺,莊稼豐收。做會時,要宰一隻羊。山王會的會期各村寨不同。
觀音會:「觀音會」,一年三次,第一次是三月十九日,第二次是六月十九日,第三次是九月十九日,祈求觀音菩薩保佑村寨內大小人口平安。
川主會:「川主會」,每年六月二十四,以寨為單位舉行,祭奉川主。當天全寨休息,穿新戴花,唱歌跳舞,大辦酒席,是規模最大的廟會。
2007年11月12日為羌民族傳統新年,
4、羌族有什麼習俗?
習俗
1.節日
羌族重視春節。春節又稱「過大年」,是羌族人家團年的重要日子。從農歷臘月二十三起,家家戶戶就要掃塵、敬灶,備好豐盛的年貨。除夕之夜,要燒豬頭肉敬獻祖先和神靈。全家人坐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吃團年飯,再圍坐在火塘四周守歲。一般初一不勞動,不走人戶。初二以後開始親戚朋友之間的走訪。正月十五鬧元宵,正月三十要送年。家家戶戶張燈結綵,舉辦各種娛樂活動。
此外,羌族還要過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節日,但最有特色的,當數羌歷年、祭山會和領歌節。
羌歷年,羌語稱「日美吉」,即「吉祥歡樂的日子」。又稱」過小年」。原是在秋天收獲糧食後,祭祀神靈和祖先,向神還願的重大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舉行,各地歡慶的時間不一,一般為三到五天,有的村寨要過到初十。主要的活動是還願敬神和吃宴席。羌歷年在20世紀80年代曾一度停止。1988年恢復,成為羌族人民共同的節日。在羌區各地,每年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
祭山會是羌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又稱轉山會、塔子會、祭天會、山王會、山神會或者碉碉會。是羌族對代表著天神、山神等諸多神靈的白石神進行祭祀的活動,也是人們祈求保佑來年人畜興旺、五穀豐登、地方太平、森林茂盛的大典。因各地氣候差異,舉行的時間、次數並不統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舉行一次或二、三次。
領歌節,羌語稱「瓦爾俄足」。主要流行於茂縣曲谷一帶。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舉行(如該寨有13歲至50歲婦女死亡,則當年不舉行)。是為了紀念天上的歌舞女神莎朗姐。整個節日活動持續3天時間。婦女們盡顯其能,忘情歡跳莎朗,農事和家務事皆由男人操持 。
2.婚嫁
新中國成立前,羌族男女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存在「指腹婚」、「懷抱婚」、「童子婚」、「買賣婚」等婚姻形式。婚姻講究門當戶對,有轉房、入贅、搶婚的習俗。新中國成立後,自主婚姻逐漸居多。但傳統的禮儀程序一直保留至今。隨著羌寨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得到改善,昔日的婚姻儀式更增添了新的內容。傳統和現代相結合,將羌族的傳統文化發揮得淋漓盡致,更增添了喜慶氣氛。
婚嫁儀式主要有訂婚和結婚。在羌寨,媒人被稱為「紅爺」。如果男子對女子有意,男方家就會備禮,請紅爺到女方家提親。女方家要徵得母舅同意才可允婚。之後,紅爺會帶上豬膘、酒等禮物,去女方家吃「許口酒」。數月或數年後,男方家又請紅爺攜禮到女方家,以「小訂酒」招待近親,並請釋比測算雙方生辰八字,定下結婚吉日。隨即,男方家要備重禮前往女家報期,並在女家辦酒席,即「大訂酒」,作為正式訂婚禮,歡宴女方整個家族。
此後,兩家開始婚禮籌備,期待著「女方家花夜、男方家正宴」好日子的到來。「花夜」 意即為新人舉辦的喜慶晚會,是結婚最為隆重的一道程序。一般在娶嫁的前一天晚上舉行,男方辦的叫「男花夜」,女方辦的叫「女花夜」,男的慶祝娶妻,女的歡送出嫁。這一天,女方家高朋滿座,桌上放著咂酒和12盤「干盤子」(即花生、核桃、紅棗、柿子、蘋果、桔子、糖果等,飽含圓滿、吉祥、喜慶之意)。
男方家派出的能說會道的迎親隊伍會受到熱情的款待。雙方要按照習俗進行盤歌比賽。盤歌即以歌盤問之意,方式為一問一答,所唱內容廣泛,形式隨意而風趣。次日清晨,舅舅給身穿嫁衣的新娘披上紅綢,新娘哭嫁,拜別父母、兄長和族人。到男方家門口,釋比要做祭祀神靈的儀式,驅趕附在新娘身上的「煞氣」後,再向新人祝福。眾人為新人舉行「掛紅」儀式。新人在神龕前行禮,一拜祖宗創業恩,二拜父母養育恩,三拜夫妻偕白頭,四拜子孫個個強,再拜親人和賓客,最後夫妻對拜。
拜堂後新娘就正式成為男家的人了。隨後,眾人歡宴。當晚,男家父母點香敬神,對新人祝福。所有來賓在院壩圍著熊熊篝火跳起歡快的莎朗舞。次日即謝客日,主人再備兩桌宴席「謝客」。新人要帶一個豬頭、一根豬尾巴感謝紅爺,表示有頭有尾,圓圓滿滿。婚後第三天,新婚夫婦要「回門」。由新郎及弟兄背著酒肉送新娘回家。新郎僅在女方家小住幾日,而新娘可以住數日、數月,甚至更長的時間 ,才由丈夫接回,開始家庭生活 。
3.喪葬
羌族的葬式有火葬、土葬、岩葬。
火葬的歷史最為悠久,《呂氏春秋·義賞》載:「氐羌之虜也,不憂其繫纍,而憂其死不焚也。」《太平御覽》引《莊子》佚文:「羌人死,焚而揚其灰。」直至清朝中期,火葬仍在茂縣沙壩、赤不蘇、較場等地保留下來。每個家族有自己的火墳場。
大部分地區由於受漢族影響,加上得到封建王朝的提倡,將土葬作為主要葬式,並一直保留至今。各村寨都有遇喪不請自到、協助料理喪事的習俗。喪家需及時通報親屬,向母舅家稟告逝者去世前後的情況,請釋比殺羊祭祀、測算下葬時日。一般三天之後,眾人在風水寶地下葬逝者。其家人要在新墳前點篝火,燒柏枝,敬香蠟、煙酒、肉類,以示祭奠。葬後三日,再備祭品,並修整墓地。到此時,喪葬禮儀才告結束。
崖葬主要存在於北川一些地方。如果兒童不到三歲就夭折,用蜂桶或簡易木箱裝殮,置於山岩洞穴中 。
(4)羌族人是怎麼過春節擴展資料:
歷史
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們陸續在岷江上游和雜谷腦河沿岸的汶川縣威州姜維城、理縣箭山寨、茂縣營盤山等地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還發現了較多的春秋戰國至西漢時期的石棺葬墓群,如茂縣撮箕山石棺葬墓群、牟托石棺葬及陪葬坑、理縣佳山石棺葬墓群。
出土的器物有陶器、石器、木器、青銅器等。這些考古發現,不僅說明了今天羌族分布的地區,很早就有人類棲息繁衍,而且為探討岷江上游古文化的淵源提供了新的資料和線索。
羌族源於古羌。古羌人以牧羊著稱於世,不僅是華夏族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中國歷史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都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羌」,原是古代人們對居住在祖國西部游牧部落的一個泛稱。今甘肅、青海的黃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帶是古羌人的活動中心。史書記載,殷商時期,羌為其「方國」之一,有首領擔任朝中官職。他們有的過著居無定處的游牧生活,有的從事農業生產。
《詩經·商頌》記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反映了古羌與殷商密切的關系。甲骨文卜辭中有關「羌」的諸多記載,表明羌人在當時的歷史舞台上十分活躍。
周時,羌之別種「姜」與周的關系密切,大量的羌人融入華夏。春秋戰國時期,羌人所建的義渠國,領域包括今甘肅東部、陝西北部、寧夏及河套以南地區,是中原諸國合縱連橫的重要力量,與秦國進行了170多年的戰爭。以羌人為主要成分的諸戎逐漸為秦國所融合。
而居住在甘肅、青海黃河上游和湟水流域的羌人仍處於「少五穀,多禽畜,以射獵為事」的狀態。在《後漢書·西羌傳》中,有秦厲公時羌人無弋爰劍被俘,逃回家鄉後教羌民「田畜」,自此羌族開始有了原始農業生產,使其人口增加,經濟發展的記述。
此後,羌人進一步發展和分化。《後漢書·西羌傳》載:「至爰劍曾孫忍時,秦獻公初立,??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出賜支河曲西數千里,與眾絕遠,不復交通。其後子孫分別各自為種,任隨所之,或為旄牛種,越_羌是也;或曰白馬種,廣漢羌是也;或為參狼種,武都羌是也。」這一時期,西北的羌人迫於秦國的壓力,進行了大規模、遠距離的遷徙。
漢代羌人分布很廣,部落繁多。為隔絕匈奴與羌人的聯系,漢王朝在河西走廊設有敦煌、酒泉、張掖和武威四郡,建立了地方行政系統,設護羌校尉等重要官職以管理羌人事務。同時,歸附的羌人大量內遷,從地域上分為東羌和西羌。
進入中原的東羌附居於塞內而與漢族雜居、通婚、融合,從事農業生產,私有經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逐步進入封建社會。未進入中原的西羌大部分散布在西北、西南地區,有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的_羌、雅魯藏布江流域的發羌、唐氂、西南地區的氂牛羌、白馬羌、青衣羌、參狼羌和冉_羌諸多羌人部落。其中,氂牛羌,初分布在沈黎郡(郡治在今四川漢源縣九襄鎮),後繼續南下至越_郡(今四川安寧河流域及雅礱江下游)。
白馬羌,主要分布在今四川綿陽市西北部和甘肅武都市南部。青衣羌,居住在今四川西部的雅安市一帶。參狼羌,主要在今甘肅武都市,特別是白龍江一帶。冉_羌則分布在岷江上游和四川西北部的廣大地區,《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冉_夷者,武帝所開,元鼎六年以為汶山郡??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說明羌人在其中佔有較大比例,各部的發展水平很不平衡,大部分尚處在氏族部落階段。
魏晉南北朝時期,氐人符堅建立前秦政權,南安羌人姚氏建後秦政權。後秦政權勢力處在北魏之南,東晉之北,統治羌人及中原各族達33年。之後,還有幾個羌人部落相繼興起。即隴南的宕昌羌,川、甘邊境和岷江上游的鄧至羌,二者存在了140多年。從東漢到西晉末年,北方的大部分羌人已基本融入漢族之中。
隋唐時期,活動在甘青和青藏高原東南部的羌人部落有黨項、東女、白蘭、西山八國、白狗、附國等,其中,西山八國系成都平原以西、岷江上游諸山各部的統稱。他們處在中原王朝和吐蕃勢力之間。有的同化於藏族,有的內附中原王朝,或同化於漢族,或在夾縫中生存,在唐蕃長期和戰不定的局勢下,得以單獨保存和發展。
宋代以後,南遷的羌人和西山諸羌,一部分發展為藏緬語族的各民族,一部分發展為現在的羌族。羌族民間廣為流傳的敘事詩《羌戈大戰》中記述:遠古時候,羌人曾生活在西北大草原,因戰爭和自然災害被迫西遷和南遷,南遷的一支羌人遇到身強力壯的「戈基人」,
雙方作戰,羌人屢戰屢敗,正准備棄地遠遷,卻在夢中得到神的啟示,他們在脖子上系羊毛線作為標志,用堅硬的白雲石和木棍作武器,打敗了「戈基人」,終於得以安居樂業,並分成九支散居各地。這段傳說,反映了羌人遷徙的一段歷史,與史書文獻及考古資料結合,印證了羌族的來源。
明末清初時,一部分羌族由四川遷往貴州銅仁地區,至此,羌族的分布格局基本形成。
1840年之後,中國逐步變為半殖民半封建國家,和全國其他民族一樣,羌族也面臨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統治階級的剝削和壓迫。為此,羌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人民一道,曾經向帝國主義、反動官府和封建統治階級進行過英勇不屈的斗爭,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1841年,鴉片戰爭期間,羌族人民和藏、彝等族人民,組成2000人的軍隊,開赴浙江前線,在寧波鎮海戰役中,重創英國侵略軍。1894年,羌族地區一個坤姓土司的殘余勢力,依仗封建特權,盤剝所屬人民,激起黑虎寨等地170多戶羌族人民的強烈反對。
他們一致向清朝官府列舉了坤土司23條罪狀,與封建土司的餘孽展開了面對面的斗爭,終於迫使清朝將坤土司「摘去頂戴,交州查看」。1905年,清朝在茂州設立「官鹽店」,對食鹽實行壟斷專賣,從中漁利,激起羌族人民的武裝反抗,迫使清政府宣布取消「官鹽店」,允許食鹽自由買賣。
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後,羌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理縣通化鄉佳山寨等地的羌族群眾,為反抗國民黨政府的苛捐雜稅,群起殺死了作惡多端的團總。1924至1926年,理縣藏、羌等族人民反抗封建軍閥苛捐雜稅的壓榨,2000多人攻陷理縣縣城,還攻打到汶川、茂縣、松潘等地,斗爭堅持了3年之久,狠狠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羌族地區,在黨的領導下,羌族人民建立了工農革命政權,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他們熱愛人民的軍隊,積極參軍支前。僅茂縣一縣就有1000多人參加紅軍北上抗日,還有上萬名民工為紅軍提供後勤保障。紅軍北上抗日後,國民黨卷土重來,在羌族地區實行白色恐怖統治,經過革命鍛煉的羌族人民,繼續不斷地向反動派展開英勇不屈的斗爭。
1942年,茂縣爆發了「茂北事變」。茂縣專區的專員和縣長以「鏟煙」為名,派兵洗劫了茂縣北路蠶陵鄉的一些村寨,引起當地羌、漢各族人民的強烈憤慨。他們消滅了前往搜刮的保安中隊,並順勢直攻茂縣縣城,打垮了守城的國民黨軍隊,將縣城團團圍住。這次斗爭雖然由於國民黨的收買分化最後遭到失敗,但斗爭的聲勢給敵人以有力的打擊,顯示了羌族人民不屈不撓的革命斗爭精神。
1947年,茂縣龍坪、三齊等鄉的羌族人民又掀起了一次被稱為「龍坪事件」的武裝起義。事件起因於國民黨政府和部分羌族上層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後來發展成為羌族人民反抗國民黨統治的武裝起義。這次斗爭最後也因羌族統治階級的背叛而失敗,但再一次顯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5、羌歷新年2020是哪一天
2020年的羌歷新年是在羌歷的九月初一,換算成公歷就是2020年11月15日,羌歷和我們漢族的農歷一樣是陰陽合歷,以朔望月為一月,分大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以太陽回歸年為一年,用閏月調整季節。羌族是我國少數有自己歷法的民族之一。
羌族的新年叫做「日美吉」,每年到了這個時候,羌族人就會穿上新衣迎接新年,載歌載舞喜慶豐收、歡聚團圓、祈福平安,「日美吉」是羌族人最隆重的一個節日,和我們漢族的春節一樣是非常重要的節日,不過他們的新年只有三到五天,有個別的村寨會過到初十。
羌族的新年一般都會盛裝參加祭祀活動品,然後圍坐在一起吃煮熟的羊雜羊肉,豪飲咂酒,寨子里的人會組成慶吉隊伍,載歌載舞到每家每戶祝賀,然後匯聚在寨子中心跳沙朗、鍋庄,從初三開始才串門拜年,每家都會准備好豬膘肉和洋芋糍粑款待客人。
羌族人自稱「日麥」,羌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民族,他們主要活動在中國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區,現在四川的岷山地區還保留著羌族聚居區,羌族人相信萬物有靈,信仰多神教,羌族人認為羊是萬物之源是最初的生靈,所以他們把羊作為羌族的圖騰,羌族在保持特有的生活習慣的同時,也傳承著羊圖騰文化的遺風。羌族還有非常特別的火塘文化,就是羌族人家裡的火塘,這個火塘是終年不滅的,俗稱「萬年火」。不過這和羌族人所出的地區環境有著很大的關系,羌族人地處高山、海拔較高、氣候寒冷,所以火塘是生活里不可或缺也是非常神聖的,在新年裡羌族人還會圍著火塘唱歌跳舞。
6、羌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羌族的傳統節日如下:
1,羌歷年是羌族人民最為隆重的節日之一,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舉行,一般五天至十天。古老的羌歷是十月太陽歷,每至十月初一即新的一年開始,收獲已畢,皆殺豬宰羊慶祝豐收。秦時羌歷改為農歷,所以現在農歷十月初一過新年。羌歷年主要活動有祭天神、祭牛神,以祝祭降福、禳災慶吉。祭天神、祭牛神有一天集體祭禮,同時各戶還要各自祭祀禮拜,還要飲酒、輪流宴客(以寨為單位),跳沙朗舞,舉行各種歡慶活動。
2,祭山會,也稱敬山節、祭天會。以寨為單位進行,從農歷三月至六月日期各不相同,較普遍為(農歷)四月十二。一般在村寨附近神山的神樹林舉行,男子和未婚婦女參加,他們身著盛裝,攜各類精美節日盛宴酒食,牽牛、羊、雞等活畜上山。祭禮由釋比或年長威重者主持。祝詞頌畢,殺牛、羊、雞獻天神、山神、樹林神,燃柏香枝,然後再頌吉祥詞,並集體還願許願,再給各自許願還願,此儀式需長達幾小時乃至一天,眾人皆叩拜不起,惟有釋比或主持者可以活動。最後盟誓村規民約、祖宗傳統後,集體呼號,鳴槍歡呼,歡宴唱歌跳舞直至盡歡而歸。所餘食物平均分配給全體人員。
3,婦女節,也叫傳歌節,在農歷五月初五舉行。這天起連續4天,由男人做飯帶孩子,婦女先到神山石塔沙朗女神處祭禮領歌,後野餐至黃昏而返。是夜家家戶戶備酒宴迎請婦女們挨戶傳教從神女處領回的歌舞,通宵達旦,直到第四天全部人家學會方休。如當年此寨死了50歲以下婦女,則誌哀不舉行活動。
4,傳統祭天會每年統一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後來由於受漢區的影響,六月二十四日合並祭天會、玉皇會、川主會,規模十分宏大,常常有跳神活動,人數數百至上萬不等。還有婦女敬神節與漢傳娘娘會合並進行,內容與婦女節不同,以敬神和娛樂為主,皆為婦女參加。
還有,羌族過春節極為隆重且歷時已久。雖春節不是本民族傳統節日,但羌族把羌年節的內容移入春節,使其別具特色。正月初一以一寨或相鄰幾寨為單"坐初一",早飯後各家自備酒肉、香等到固定的聚會地點會合,共同娛樂、歡宴,槍炮聲不斷,直至黃昏鳴槍放炮歸家。初二開始全寨挨家輪流吃年飯。50年代末後因花費太多而改為只請一部分客。羌族傳統科技和工藝美術有其獨到之處。羌碉的建築技術和工藝幾千年來獨樹一幟;溜索、索橋的發明也貢獻不小;冶煉和鍛打技術已較發達。其他制硝、制硫、制黃煙等技術也名盛一時。羌族數學、歷算、天文等知識自成一體,羌醫羌葯幾千年為羌人的健康和世代傳承貢獻巨大。改革開放以來,現代科技深入羌族地區。羌族現在有了自己的科學家和學術帶頭人,科技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貢獻率成倍增長,羌族的經濟和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7、羌族春節吃什麼
羌族有自己的年節,也過漢族的春節。羌族的年節,又稱「過小年」,時間不定,早的農歷十月初一,遲的臘月二十八。十月初一,是牛的生日,將豬用棒打死,以火燒掉豬毛,剖開後祭祖祭神。羌族過小年,要舉行家庭宴會,喝收成酒,吃莜麵做的三叉形大蒸餃,餡用臘肉顆顆喝豆腐做成。有的山寨用麵粉做牛、馬、雞、羊形狀的小饃饃,祭祖先喝天神。歡宴與歌舞要持續5到7天。三齊鄉羌民過小年後,次日親族鄰里互飲咂酒,唱酒歌,互訴離別之情。爾後,青壯年去成都平原打工,到春節後才回來。
農歷除夕,菜至少要5種,多則16種,總數不得為10,多為臘肉和鹵肉,還有野味。主食為大米干飯,各種食品都要有剩餘,以祈來年豐收。同時要給貓、狗留些好吃的食物,並注意觀察狗最先吃什麼,就預示來年哪些東西最昂貴。團年之後,全寨男女歡聚在一起跳「鍋庄」。原先是在各自家裡圍著「鍋庄」歡歌曼舞,後來規模大了,改在寨子里進行,要一直跳到天亮。除夕夜半子時,一要給祖先潑水飯,二要去牛圈觀察牛頭方向,准備大年初五的出行。
初一早晨吃酸湯面。因為團年時吃了大量肉食,可以調劑一下。此日不動刀,不背水,不興拜年,也不竄門,全天娛樂。晚飯,家家戶戶一律吃大米干飯,要備許多肉酒,飲咂酒,男人們更愛白酒,婦女們則喜歡蜜酒。
初五舉行出行活動。在初二到初四期間,人們根據各家牛頭指向商定「出行」的方向。這天,各家出一名男人為代表,帶上酒、肉、饃饃和三根香、一對蠟燭,去確定的平壩燒香、點蠟、祭天、烤肉吃,形同野餐。不出行的人,以熊形或獐形饃饃為靶,舉行打靶比賽。射中預兆吉利,打畢,飲酒、吃肉、吃饃。春節期間,全家人必到屋頂給祖先獻酒、肉、飯。
正月十五過大年:
似漢族人習俗。另據《北川縣志》載:「冬至,家宰豬羊做蒸饃,具酒者相酣飲,謂過大年。」這可能是羌族自己的傳統節日。
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羌族也過。吃粽子、月餅、糍粑等,同漢族。
8、羌族如何過春節?
羌族過春節極為隆重且歷時已久。雖春節不是本民族傳統節日,但羌族把羌年節的內容移入春節,使其別具特色。正月初一以一寨或相鄰幾寨為單"坐初一",早飯後各家自備酒肉、香等到固定的聚會地點會合,共同娛樂、歡宴,槍炮聲不斷,直至黃昏鳴槍放炮歸家。初二開始全寨挨家輪流吃年飯。50年代末後因花費太多而改為只請一部分客。羌族傳統科技和工藝美術有其獨到之處。羌碉的建築技術和工藝幾千年來獨樹一幟;溜索、索橋的發明也貢獻不小;冶煉和鍛打技術已較發達。其他制硝、制硫、制黃煙等技術也名盛一時。羌族數學、歷算、天文等知識自成一體,羌醫羌葯幾千年為羌人的健康和世代傳承貢獻巨大。改革開放以來,現代科技深入羌族地區。羌族現在有了自己的科學家和學術帶頭人,科技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貢獻率成倍增長,羌族的經濟和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9、羌族有什麼習俗?
習俗
1.節日
羌族重視春節。春節又稱「過大年」,是羌族人家團年的重要日子。從農歷臘月二十三起,家家戶戶就要掃塵、敬灶,備好豐盛的年貨。除夕之夜,要燒豬頭肉敬獻祖先和神靈。全家人坐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吃團年飯,再圍坐在火塘四周守歲。一般初一不勞動,不走人戶。初二以後開始親戚朋友之間的走訪。正月十五鬧元宵,正月三十要送年。家家戶戶張燈結綵,舉辦各種娛樂活動。
此外,羌族還要過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節日,但最有特色的,當數羌歷年、祭山會和領歌節。
羌歷年,羌語稱「日美吉」,即「吉祥歡樂的日子」。又稱」過小年」。原是在秋天收獲糧食後,祭祀神靈和祖先,向神還願的重大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舉行,各地歡慶的時間不一,一般為三到五天,有的村寨要過到初十。主要的活動是還願敬神和吃宴席。羌歷年在20世紀80年代曾一度停止。1988年恢復,成為羌族人民共同的節日。在羌區各地,每年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
祭山會是羌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又稱轉山會、塔子會、祭天會、山王會、山神會或者碉碉會。是羌族對代表著天神、山神等諸多神靈的白石神進行祭祀的活動,也是人們祈求保佑來年人畜興旺、五穀豐登、地方太平、森林茂盛的大典。因各地氣候差異,舉行的時間、次數並不統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舉行一次或二、三次。
領歌節,羌語稱「瓦爾俄足」。主要流行於茂縣曲谷一帶。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舉行(如該寨有13歲至50歲婦女死亡,則當年不舉行)。是為了紀念天上的歌舞女神莎朗姐。整個節日活動持續3天時間。婦女們盡顯其能,忘情歡跳莎朗,農事和家務事皆由男人操持 。
2.婚嫁
新中國成立前,羌族男女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存在「指腹婚」、「懷抱婚」、「童子婚」、「買賣婚」等婚姻形式。婚姻講究門當戶對,有轉房、入贅、搶婚的習俗。新中國成立後,自主婚姻逐漸居多。但傳統的禮儀程序一直保留至今。隨著羌寨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得到改善,昔日的婚姻儀式更增添了新的內容。傳統和現代相結合,將羌族的傳統文化發揮得淋漓盡致,更增添了喜慶氣氛。
婚嫁儀式主要有訂婚和結婚。在羌寨,媒人被稱為「紅爺」。如果男子對女子有意,男方家就會備禮,請紅爺到女方家提親。女方家要徵得母舅同意才可允婚。之後,紅爺會帶上豬膘、酒等禮物,去女方家吃「許口酒」。數月或數年後,男方家又請紅爺攜禮到女方家,以「小訂酒」招待近親,並請釋比測算雙方生辰八字,定下結婚吉日。隨即,男方家要備重禮前往女家報期,並在女家辦酒席,即「大訂酒」,作為正式訂婚禮,歡宴女方整個家族。
此後,兩家開始婚禮籌備,期待著「女方家花夜、男方家正宴」好日子的到來。「花夜」 意即為新人舉辦的喜慶晚會,是結婚最為隆重的一道程序。一般在娶嫁的前一天晚上舉行,男方辦的叫「男花夜」,女方辦的叫「女花夜」,男的慶祝娶妻,女的歡送出嫁。這一天,女方家高朋滿座,桌上放著咂酒和12盤「干盤子」(即花生、核桃、紅棗、柿子、蘋果、桔子、糖果等,飽含圓滿、吉祥、喜慶之意)。
男方家派出的能說會道的迎親隊伍會受到熱情的款待。雙方要按照習俗進行盤歌比賽。盤歌即以歌盤問之意,方式為一問一答,所唱內容廣泛,形式隨意而風趣。次日清晨,舅舅給身穿嫁衣的新娘披上紅綢,新娘哭嫁,拜別父母、兄長和族人。到男方家門口,釋比要做祭祀神靈的儀式,驅趕附在新娘身上的「煞氣」後,再向新人祝福。眾人為新人舉行「掛紅」儀式。新人在神龕前行禮,一拜祖宗創業恩,二拜父母養育恩,三拜夫妻偕白頭,四拜子孫個個強,再拜親人和賓客,最後夫妻對拜。
拜堂後新娘就正式成為男家的人了。隨後,眾人歡宴。當晚,男家父母點香敬神,對新人祝福。所有來賓在院壩圍著熊熊篝火跳起歡快的莎朗舞。次日即謝客日,主人再備兩桌宴席「謝客」。新人要帶一個豬頭、一根豬尾巴感謝紅爺,表示有頭有尾,圓圓滿滿。婚後第三天,新婚夫婦要「回門」。由新郎及弟兄背著酒肉送新娘回家。新郎僅在女方家小住幾日,而新娘可以住數日、數月,甚至更長的時間 ,才由丈夫接回,開始家庭生活 。
3.喪葬
羌族的葬式有火葬、土葬、岩葬。
火葬的歷史最為悠久,《呂氏春秋·義賞》載:「氐羌之虜也,不憂其繫纍,而憂其死不焚也。」《太平御覽》引《莊子》佚文:「羌人死,焚而揚其灰。」直至清朝中期,火葬仍在茂縣沙壩、赤不蘇、較場等地保留下來。每個家族有自己的火墳場。
大部分地區由於受漢族影響,加上得到封建王朝的提倡,將土葬作為主要葬式,並一直保留至今。各村寨都有遇喪不請自到、協助料理喪事的習俗。喪家需及時通報親屬,向母舅家稟告逝者去世前後的情況,請釋比殺羊祭祀、測算下葬時日。一般三天之後,眾人在風水寶地下葬逝者。其家人要在新墳前點篝火,燒柏枝,敬香蠟、煙酒、肉類,以示祭奠。葬後三日,再備祭品,並修整墓地。到此時,喪葬禮儀才告結束。
崖葬主要存在於北川一些地方。如果兒童不到三歲就夭折,用蜂桶或簡易木箱裝殮,置於山岩洞穴中 。
(9)羌族人是怎麼過春節擴展資料:
歷史
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們陸續在岷江上游和雜谷腦河沿岸的汶川縣威州姜維城、理縣箭山寨、茂縣營盤山等地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還發現了較多的春秋戰國至西漢時期的石棺葬墓群,如茂縣撮箕山石棺葬墓群、牟托石棺葬及陪葬坑、理縣佳山石棺葬墓群。
出土的器物有陶器、石器、木器、青銅器等。這些考古發現,不僅說明了今天羌族分布的地區,很早就有人類棲息繁衍,而且為探討岷江上游古文化的淵源提供了新的資料和線索。
羌族源於古羌。古羌人以牧羊著稱於世,不僅是華夏族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中國歷史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都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羌」,原是古代人們對居住在祖國西部游牧部落的一個泛稱。今甘肅、青海的黃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帶是古羌人的活動中心。史書記載,殷商時期,羌為其「方國」之一,有首領擔任朝中官職。他們有的過著居無定處的游牧生活,有的從事農業生產。
《詩經·商頌》記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反映了古羌與殷商密切的關系。甲骨文卜辭中有關「羌」的諸多記載,表明羌人在當時的歷史舞台上十分活躍。
周時,羌之別種「姜」與周的關系密切,大量的羌人融入華夏。春秋戰國時期,羌人所建的義渠國,領域包括今甘肅東部、陝西北部、寧夏及河套以南地區,是中原諸國合縱連橫的重要力量,與秦國進行了170多年的戰爭。以羌人為主要成分的諸戎逐漸為秦國所融合。
而居住在甘肅、青海黃河上游和湟水流域的羌人仍處於「少五穀,多禽畜,以射獵為事」的狀態。在《後漢書·西羌傳》中,有秦厲公時羌人無弋爰劍被俘,逃回家鄉後教羌民「田畜」,自此羌族開始有了原始農業生產,使其人口增加,經濟發展的記述。
此後,羌人進一步發展和分化。《後漢書·西羌傳》載:「至爰劍曾孫忍時,秦獻公初立,……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出賜支河曲西數千里,與眾絕遠,不復交通。其後子孫分別各自為種,任隨所之,或為旄牛種,越嶲羌是也;或曰白馬種,廣漢羌是也;或為參狼種,武都羌是也。」這一時期,西北的羌人迫於秦國的壓力,進行了大規模、遠距離的遷徙。
漢代羌人分布很廣,部落繁多。為隔絕匈奴與羌人的聯系,漢王朝在河西走廊設有敦煌、酒泉、張掖和武威四郡,建立了地方行政系統,設護羌校尉等重要官職以管理羌人事務。同時,歸附的羌人大量內遷,從地域上分為東羌和西羌。
進入中原的東羌附居於塞內而與漢族雜居、通婚、融合,從事農業生產,私有經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逐步進入封建社會。未進入中原的西羌大部分散布在西北、西南地區,有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的婼羌、雅魯藏布江流域的發羌、唐氂、西南地區的氂牛羌、白馬羌、青衣羌、參狼羌和冉駹羌諸多羌人部落。其中,氂牛羌,初分布在沈黎郡(郡治在今四川漢源縣九襄鎮),後繼續南下至越嶲郡(今四川安寧河流域及雅礱江下游)。
白馬羌,主要分布在今四川綿陽市西北部和甘肅武都市南部。青衣羌,居住在今四川西部的雅安市一帶。參狼羌,主要在今甘肅武都市,特別是白龍江一帶。冉駹羌則分布在岷江上游和四川西北部的廣大地區,《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冉駹夷者,武帝所開,元鼎六年以為汶山郡……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說明羌人在其中佔有較大比例,各部的發展水平很不平衡,大部分尚處在氏族部落階段。
魏晉南北朝時期,氐人符堅建立前秦政權,南安羌人姚氏建後秦政權。後秦政權勢力處在北魏之南,東晉之北,統治羌人及中原各族達33年。之後,還有幾個羌人部落相繼興起。即隴南的宕昌羌,川、甘邊境和岷江上游的鄧至羌,二者存在了140多年。從東漢到西晉末年,北方的大部分羌人已基本融入漢族之中。
隋唐時期,活動在甘青和青藏高原東南部的羌人部落有黨項、東女、白蘭、西山八國、白狗、附國等,其中,西山八國系成都平原以西、岷江上游諸山各部的統稱。他們處在中原王朝和吐蕃勢力之間。有的同化於藏族,有的內附中原王朝,或同化於漢族,或在夾縫中生存,在唐蕃長期和戰不定的局勢下,得以單獨保存和發展。
宋代以後,南遷的羌人和西山諸羌,一部分發展為藏緬語族的各民族,一部分發展為現在的羌族。羌族民間廣為流傳的敘事詩《羌戈大戰》中記述:遠古時候,羌人曾生活在西北大草原,因戰爭和自然災害被迫西遷和南遷,南遷的一支羌人遇到身強力壯的「戈基人」,
雙方作戰,羌人屢戰屢敗,正准備棄地遠遷,卻在夢中得到神的啟示,他們在脖子上系羊毛線作為標志,用堅硬的白雲石和木棍作武器,打敗了「戈基人」,終於得以安居樂業,並分成九支散居各地。這段傳說,反映了羌人遷徙的一段歷史,與史書文獻及考古資料結合,印證了羌族的來源。
明末清初時,一部分羌族由四川遷往貴州銅仁地區,至此,羌族的分布格局基本形成。
1840年之後,中國逐步變為半殖民半封建國家,和全國其他民族一樣,羌族也面臨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統治階級的剝削和壓迫。為此,羌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人民一道,曾經向帝國主義、反動官府和封建統治階級進行過英勇不屈的斗爭,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1841年,鴉片戰爭期間,羌族人民和藏、彝等族人民,組成2000人的軍隊,開赴浙江前線,在寧波鎮海戰役中,重創英國侵略軍。1894年,羌族地區一個坤姓土司的殘余勢力,依仗封建特權,盤剝所屬人民,激起黑虎寨等地170多戶羌族人民的強烈反對。
他們一致向清朝官府列舉了坤土司23條罪狀,與封建土司的餘孽展開了面對面的斗爭,終於迫使清朝將坤土司「摘去頂戴,交州查看」。1905年,清朝在茂州設立「官鹽店」,對食鹽實行壟斷專賣,從中漁利,激起羌族人民的武裝反抗,迫使清政府宣布取消「官鹽店」,允許食鹽自由買賣。
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後,羌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理縣通化鄉佳山寨等地的羌族群眾,為反抗國民黨政府的苛捐雜稅,群起殺死了作惡多端的團總。1924至1926年,理縣藏、羌等族人民反抗封建軍閥苛捐雜稅的壓榨,2000多人攻陷理縣縣城,還攻打到汶川、茂縣、松潘等地,斗爭堅持了3年之久,狠狠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羌族地區,在黨的領導下,羌族人民建立了工農革命政權,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他們熱愛人民的軍隊,積極參軍支前。僅茂縣一縣就有1000多人參加紅軍北上抗日,還有上萬名民工為紅軍提供後勤保障。紅軍北上抗日後,國民黨卷土重來,在羌族地區實行白色恐怖統治,經過革命鍛煉的羌族人民,繼續不斷地向反動派展開英勇不屈的斗爭。
1942年,茂縣爆發了「茂北事變」。茂縣專區的專員和縣長以「鏟煙」為名,派兵洗劫了茂縣北路蠶陵鄉的一些村寨,引起當地羌、漢各族人民的強烈憤慨。他們消滅了前往搜刮的保安中隊,並順勢直攻茂縣縣城,打垮了守城的國民黨軍隊,將縣城團團圍住。這次斗爭雖然由於國民黨的收買分化最後遭到失敗,但斗爭的聲勢給敵人以有力的打擊,顯示了羌族人民不屈不撓的革命斗爭精神。
1947年,茂縣龍坪、三齊等鄉的羌族人民又掀起了一次被稱為「龍坪事件」的武裝起義。事件起因於國民黨政府和部分羌族上層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後來發展成為羌族人民反抗國民黨統治的武裝起義。這次斗爭最後也因羌族統治階級的背叛而失敗,但再一次顯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