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春節送禮 » 除了春節最隆重的節日有哪些

除了春節最隆重的節日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11-25 13:15:48

1、除了春節,我國還有那些傳統節日

春節(正月初一):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 部》:「年,谷熟 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 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 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路神生日(元月初五):
元月初五,「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一位財神。俗以是日為他的生日,祭曬迎接,頗為壯觀。

「路頭」又稱「五路神」。據說元末有一何五路,為抵禦外寇而死,人們因此祀他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與作為財神的「路頭五路神」無涉。或又以 「五路神」實為「五聖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間湯斌毀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後,民間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為「路頭」而祀之。一般以此「路頭」為 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謂五路乃東西南北中也;財貨無不憑路而行,故人們以行神為財神,謹加祭祀,冀求它引財入門,或出行獲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 求平安,此為「祖道」之俗;吳俗接路頭,祭祀的也是路神,而這路神變成財神,是因商業的發展,財貨流通的加劇。財貨往來於陸水之間,人們直觀地認為,路在 冥冥之中主宰了財貨。

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護者,人們便不再在赴旅時祭祀它了。

至於人們在元月初五祭拜路頭神,並以此日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與初五之「五」牽連之故。北方於此日祭「五窮」也是一樣。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氣象,圖一年吉利,財源茂盛,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並進。

◎元宵節(正月十五):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 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 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 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填倉節(正月二十五):
正月二十五,俗稱填倉節,這是漢族民間一個象徵新年五穀豐登的節日。

「填倉節」因「填」與「天」諧音亦稱為「天倉節」,民間有老天倉與小天倉之分。農歷正月二十為小天倉,正月二十五為老天倉,是民間的傳統節日。有的說天倉節是祭星之日,有的說是為祭土地或祭磨神。

所謂填倉,意思是填滿谷倉。這一天黎明,家家戶戶都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穀場上,用篩過的炊灰,撤出一個個大小不等的糧囤形狀,並在裡面放一些五穀雜糧,象徵五穀豐登。按照民間傳說,正月二十五填倉,是為了紀念一位好心的無名氏倉官。

◎正月晦:
農歷每月的最後一天稱為晦日,此日無月,正月的晦日受到先民格外的重視,被當做一個節日來過,稱為「晦節」或「正月晦」。唐代,正月晦日還曾與三月三日、 九月九日並稱「三令節」,成為一個盛大的節日。三令節時,士女泛舟游樂,在水濱舉行盛大飲宴,皇帝也賞賜群臣、與百官同樂。

正月晦也與「送窮」這一風俗密切相關。送窮習俗源於有關「窮神」(即窮鬼)的傳說。《四時寶鑒》記載:「高陽氏子好衣弊食糜,正月晦日巷死。世作糜,棄破 衣,是日祝於巷,曰除貧也。」高陽氏,即傳說中炎黃聯盟的首領顓頊.《文宗備問》雲:「昔顓帝時,宮中生一子,性不著完衣,作新衣與之。即裂破以火燒穿 著,宮中號為窮子。其後以正月晦日死,宮人葬之。相謂曰『今日送窮子也』。」

◎中和節(二月初一):
二月初一為中和節,這是有確切記載的在唐代確立的節日,後來不復存在。但民間仍以二月朔為節,那就是太陽的生日。民間認為,農歷二月初一是太陽星君誕辰,太陽星君即太陽神,與月亮神太陰星君相對,亦稱炎火帝君。人們出 於對太陽神的崇拜和農業生產的需求,祭祀太陽星君。這種習俗源於上古,當時曾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國家典禮。祭祀太陽星君一般用太陽糕,也叫「太陽雞 糕」,因為俗傳太陽中有雄雞(或說烏鴉)。清代祭太陽習俗特別盛行,太陽糕也成為一種節物。

◎春社日:
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無定日,先秦、漢、魏、晉各代擇日不同。自宋代起,以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為社日。
春社日時在農歷二月初一,祭祀土神,祈求豐收,有飲中和酒、宜春酒的習俗,說是可以醫治耳疾,因而人們又稱之為「治聾酒」。宋代李在詩中寫道:「社翁今日沒心情,為乏治聾酒一瓶。惱亂玉堂將欲通,依稀巡到等三廳」。

◎春龍節(二月初二):
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花朝節:
花朝節又稱「挑菜節」。漢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農歷二月初二舉行,也有十月十二、十月十五元宵節的。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游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各地還有「裝獅花」、「放花神燈」等風俗。

◎寒食節:
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的前一、二天。傳說,這個節日,是紀念春秋的介之推的。

◎清明: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 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 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 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上巳節(三月初三):
上巳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周禮》鄭玄註: 「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據記載,春秋時期上巳節已在流行。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論語》:「暮春者,春服既 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就是寫的當時的情形。
古代上巳節活動:
祓除畔浴,修禊之事。
流觴曲水,是文人臨水宴飲、吟詩做賦的節日,最著名的是王羲之蘭亭之會。
祭祀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
春遊踏青,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大好時機,此時野合,有所不禁。近世仍未絕跡,《善化縣治》中就有記載。
宋代以後,上巳節風俗漸漸衰微。

◎立夏節:
立夏節在立夏日。古代有「立夏之日,迎夏於南郊,祭赤帝祝融」的儀式。近代民間,有嘗新和秤人之習,此日人們把將熟之小 麥、大麥穗在火上烤熟吃,以享新麥之鮮;或用秤秤人之輕重以祈福。立夏節民間嚴禁家人坐在門檻上。許多人還習以立夏日的陰睛測一年的豐歉,認為立夏時下場 雨最好,不然便會「立夏不下,旱到麥罷」、「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

◎端午(五月初五):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 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 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 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 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 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夏至節:
在農歷芒種後十五天為夏至,該日日照最長至終極,北半球白晝從此漸短。農歷夏至是白天最長的一天。夏至時河南民間多以食涼面條為慶,俗稱「冬至餃子,夏至面」。夏至節在漢代已有,宋代官員還放假三天。

◎雨節(五月十三):
五月十三日為雨節,又稱下雨節、竹醉日,傳說是黃帝誕辰。山東民間又傳說是關老爺磨刀的日子。鄄城傳說,這天還是關公單刀赴會之日,赴會之前要磨刀。梁山傳說此日「關公磨刀斬小妖」。臨沂傳說,這一天一般都有雷聲,乃是關老爺的霍霍磨刀聲。淄川傳說,「五月十三,關老爺磨刀殺許三。」磨刀要用水,所以要下雨。這天往往下雨,所以民謠唱道:「大旱不過五月十三。」
民間以為,如果五月十三這天不下雨,而且驕陽似火,說明這一年一定是大旱之年。舊時,一些地區往往舉行祈雨儀式,以鄆城最為隆重。鄆城上至知縣,下至百姓,都要參加祈雨儀式。縣志記載,從明代以來,有幾十個知縣祈過雨。民間祈雨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是請大王、佛爺和關老爺顯靈。民間把宋代因不滿賈似道當政投水而死的謝緒尊為大王。據說,他生時關心人民疾苦,死後,百姓有求必應。請大王顯靈的儀式十分別致,人們把一條小蛇放在鋪著黃表紙的盤子里,供在神棚里,然後焚香燒紙,叩頭祈禱。請關老爺顯靈的儀式比較復雜,也比較常見,把關帝塑像搬到烈日下曝曬一段時間,然後用水澆濕塑像。如果塑像太大,不易搬動,就代之以「掃佛」等活動。

◎分龍節(五月二十):
夏歷五月二十是分龍節。現在通常的看法都認為這是毛南族和畲族的節日,其實華夏民族的分龍日才是正源。據考證,分龍節最早來源於遠古的祈雨方式--雩舞。《周禮•司巫》:「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論語•先進》:「風乎舞雩」。古人認為,翡翠鳥能預知雨水。頭戴翡翠鳥羽毛做成的羽冠,即是用一種巫術的方式,呼由東方七宿組成的龍喚雷雨的到來。
《左傳》雲:「龍見而雨」。這里的「龍」,即東方七宿組成的「龍」。《左傳》:「建巳之月,蒼龍宿之體,昏見東方,萬物始盛,待雨而 大,故祭天,遠為百穀祈膏雨。」龍星從出現至消失,至少經歷了三個多月的時間,這段時間正是播種前後地里急需雨水的季節,分龍節很可能與古代「龍」星出現 前後的「舞雩」習俗有關。民間認為,在這一天,原來生活在一起的五條龍都要分開,各主一方晴雨。如果這一天還不下雨,人們就會考慮是否需要祈雨。宋代已有 此節,民間認為分龍日次日如雨,則多大水。民諺雲,二十分龍廿一雨,石頭縫里都是米。江南地區有以此日演習救火之俗。
分龍節復興,最有意義的是雩舞等巫儀民俗舞蹈的整理和保存。「冠者五六人,童者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中的這段記述展示了往日華夏巫儀民俗的興盛和豐富多彩,建議政府積極為民眾發掘、整理雩舞、商羊舞等經典的華夏儺舞,作為分龍節的民俗展示活動。

◎天貺節(六月初六):
天貺節起源於宋真宗趙恆。某年的六月六日,他聲稱上天賜給他天書,遂定是天為天貺節,還在泰山腳下的岱廟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貺殿。

天貺節的民俗活動,雖然已漸漸被人們遺忘,但有些地方還有殘余。江蘇東台縣人,在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並吃一種用麵粉攙和糖油製成的糕屑,有 「六月六,吃了糕屑長了肉」的說法。還有「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的俗諺。「紅綠」指五顏六色的各樣衣服。此諺的後一句,又作「家家曬龍袍」,在揚州有個解 釋,說乾隆皇帝在揚州巡遊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濕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換,只好等待雨過天晴,將濕衣曬干再穿,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曬龍 袍」之說。江南地區,經過了黃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取出來曬一曬,可免霉爛。此外還有給貓狗洗澡的趣事,叫做「六月六,貓兒狗兒同洗浴」。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傳說唐僧到西天取經回來,不慎將所有經書丟落到海中,撈起來曬幹了,方才保存下來。因此寺院藏經也在這一天翻檢曝曬。

「六月六,請姑姑」。過去,每逢農歷六月初六,農村的風俗都要請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所以這一天也是「姑姑節」。

◎觀蓮節(六月二十四):
夏歷每年六月二十四是觀蓮節(2006.07.19),民間以此日為荷誕,即荷花生日。水鄉澤國的江南一帶,此日是舉家賞荷觀蓮的盛大民俗節日,泛舟賞荷,笙歌如沸,流傳數代,遍染荷香,成為漢民族最優美浪漫的節日之一。

七夕(七月初七):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 「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 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 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 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中元節(七月十五):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 「中元節」,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

「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為十三或十四)。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 「祖先享用」。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年內過世者燒新包,多大操大辦,過世一年以上者燒老包。

◎地藏節(七月三十):
農歷七月三十是一個宗教節日,名為「地藏節」。

地藏是在釋迦既滅以後,彌勒佛未生以前,世間眾生賴以救苦的一尊菩薩,地藏王曾經發誓要在普渡眾生以後始願成佛,因此常常現身於人、天、地獄之中,救助苦難。有的佛書上說地藏王就是閻羅王的化身,是以慈祥面目出現的陰司主宰。

在過去,各地均有供奉地藏王的廟宇,每年七月三十,善男信女必往敬拜。特別是南京的清涼山相傳為地藏菩薩修煉之所,從月初起燒香膜拜者就絡繹不絕,到二十五 日以後尤為興旺,清涼山上下遊人很多,到處設有茶棚。茶棚的布置,各種各樣,一直到月底過了,方才停止香火,叫做「蓋山門」。

◎天醫節(八月初一):
八月初一,宋代以為天醫節,祭黃帝、岐伯。傳說黃帝咨於岐伯,人間始有醫書,後因以為神。早在南北朝時期,民間即有收集露水做眼明囊和天炙的風俗,天醫節當因此而來。這一天山東民間也有天炙的習俗,早期用露水和硃砂,後來用露水研墨,點兒童的額頭或胸腹,多行於魯北和膠東地區。有些老太太在黎明前到田野里採取草尖上的露水,中午時分用上好墨研磨成汁,然後使筷子沾墨點兒童的心窩及四周,謂之「點百病」。臨朐一帶,八月朔采豆棵上的露水儲存起來,據說這是龍的汗水,用來做飯可以醫治百病。當地還有用這露水和老桃葉作桃葉膏的習俗,凌晨(日出前),用一塊潔凈的布,到豆地里采露水,把露水和老桃葉一起放到鍋里,以破布鞋底為燃料,將桃葉熬成汁,撈出渣子,再將桃葉熬成稠糊,這就是桃葉膏。桃葉膏治療腹中郁積病,十分有效。沂南有采馬齒莧的習俗,據說這天採的馬齒莧,可以治痢疾。
濟南地區農村在這天吃黍米,叫作「來豐糕糜」,魯西北地區叫「來豐糕」,陽信一帶還獻糕祭場,以祈豐年。天醫節忌雨喜晴,農諺說:「八月初一下一陣,
旱到來年五月盡。」意思是此日下雨,來年必定春旱。

◎中秋(八月十五):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 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 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 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重陽(九月初九):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 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祭祖節(十月初一):
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們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稱為「燒衣節」。

後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下元節(十月十五):
農歷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管赦罪, 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 辰,俗謂是日,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中華風俗志》也有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這一天,道觀做道 場,民間則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宋吳自牧《夢粱錄》:「(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 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又河北《宣化縣新志》:「俗傳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齋者。」此外,在民間,下元節這一日,還有民間工匠祭爐神的習 俗,爐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於道教用爐煉丹。

◎臘八節(臘月初八):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

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 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 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冬至: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 「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 「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 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尾牙節(臘月十六):
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東南沿海一些地區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臘月十六日的做牙是 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這一天,百姓家要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還要在門前設 長凳,供上五味碗,燒經衣、銀紙,以祭拜地基主(對房屋地基的崇拜)。各商家行號也要宴請員工,以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以前,如果老闆在來年不準備續聘的 員工,便在筵席中以雞頭對准他,暗示解聘之意。不過,這種風俗已漸絕跡。除了近年來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傳統習俗,全家人都圍聚在一起「食尾牙」。主 要的食物是潤餅和刈包。潤餅系以潤餅皮卷包豆芽菜、筍絲、豆於、蒜頭、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醬等多種食料。刈包里包的食物則是三層肉、鹹菜、筍干、香 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鄉土食品。

◎祭灶節(臘月二十三):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

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 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 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除夕(臘月三十):
農歷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歷臘月三十,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除是除舊布新。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2、除了春節我國還有哪些傳統節日呢

元宵節 正月十五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端午節 五月初五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 [1]  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中秋節 八月十五 ,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3、我國的其他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土地誕、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下元節、臘八節、冬至節、祭灶節、除夕等。另外,二十四節氣當中,也有個別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如:清明、冬至等,這些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它們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歷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龍抬頭、社日節(農歷二月初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 ;寒食節(冬至後的105或106天);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下元節(農歷十月十五);冬至節(公歷12月21~23日);除夕(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等。 

另外,二十四節氣當中,也有個別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如:清明、冬至等,這些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它們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4、中國人除了春節以外還有哪些重要的節日?

春節 夏歷正月初一 俗稱過年,傳統上從歲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吃元宵、湯圓) 元宵節 夏歷正月十五日 吃元宵,慶團圓 清明節 陽歷四月五日左右 祭祖、掃墓 端午節 夏歷五月初五 又稱端陽節,主題:吃粽子 七夕 夏歷七月初七 又稱星期,即中國愛情節、情侶節,神話傳說中鵲橋相會之日 中元節 夏歷七月十五 又稱盂蘭節,俗稱七月半、鬼節,有祭祀靈魂等民間習俗 中秋節 夏歷八月十五 舉家團圓節,主題:賞月、吃月餅 重陽節 夏歷九月初九 敬老節,並有其他多種主題 1月1日 元旦節 公歷新年 放假一天 3月8日 國際婦女節 慶祝婦女為社會、政治、經濟等做出的貢獻 婦女放假半天 3月12日 植樹節 孫中山逝世紀念日,以大規模植樹造林活動為紀念,1979年全國人大恢復 不放假 5月1日 國際勞動節 慶祝勞工運動為社會及經濟等作出的貢獻 放假三天 5月4日 五四青年節 紀念五四運動,1919年5月4日的反帝愛國學生運動 不放假 6月1日 國際兒童節 慶祝兒童福利的促進 兒童放假一天 7月1日 中國共產黨建立紀念日 紀念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不放假 8月1日 建軍節 紀念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 不放假 9月3日 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紀念1945年9月2日日本與盟國簽訂降伏文書 不放假 9月10日 教師節 慶祝教師為社會做出的貢獻,1985年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設立 小學、初中一年級教師和學生放假一天 10月1日 國慶節 紀念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放假三天 農歷正月初一 春節 農歷新年 放假三天 農歷正月十五 元宵節 賞燈,吃元宵 不放假 農歷二月初二 春農節 又稱「農頭節」,傳說「二月二、龍抬頭」 不放假 農歷節氣清明 清明節 掃墓祭祀 不放假 農歷五月初五 端午節 紀念屈原(存在爭議),吃粽子,賽龍舟 不放假 農歷七月初七 七夕 又稱「七巧節」、「乞巧節」,相傳牛郎與織女在鵲橋上相會,中國的情人節 不放假 農歷七月十五 中元節 又稱「鬼節」、「盂蘭盆節」、「七月半」 不放假 農歷八月十五 中秋節 家人團聚,賞月,吃月餅 不放假 農歷九月初九 重陽節 登高,老年節 不放假 農歷十二月初八 臘八節 祭祖先神靈,祈豐收吉祥 不放假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 (或二十四) 小年 祭灶,送灶王爺上天 不放假 農歷最後一個月最後一天 除夕 歲末,守歲 不放假 回歷10月1日 開齋節 又稱「肉孜節」,齋月結束,伊斯蘭教節日 不放假 回歷12月10日 宰牲節 又稱「古爾邦節」,朝聖次日,伊斯蘭教節日 不放假

5、中國里的傳統節日有除了有春節元宵,清明節端午節其實乞巧節中秋節重陽節,還有哪些傳統節日

二月二龍抬頭龍抬頭(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漢族民間傳統節日。龍抬頭是每年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人們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豐收。
春 節即夏歷(農歷)新年時間:狹義農歷正月初一,廣義農歷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英文:The Spring Festival古稱: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正」即正月之「正」)俗稱「過大年」春節簡介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起源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認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

6、春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那剩下三個是什麼呢?

引言: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作為中國人,無論男女老少都是知道所有的節日的,而且現在提倡過傳統節日,不過洋節,這也是中國人的責任與義務。相信大家都知道,春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而且在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聚在一起,團團圓圓的聚在一起,相信一定是其樂融融的畫面,而且在外拼搏的年輕人也是要回家陪自己的家人的。除了春節,還有三個也是非常重要的節日,有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清明節是傳統的祭祀節日,端午節也是為了紀念屈原的,中秋節是家家戶戶團圓的節日。

清明節

相信大家都知道清明節是傳統的祭祀節日,主要就是掃墓和祭祀,這樣也是為了更好的緬懷祖先,其實最早源自於上古時代的祖先,比較注重禮俗,時間是在周朝之後的,後來逐漸慢慢融合了寒食節的部分習俗。清明節也有很多習俗,比如說送燈。

端午節

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龍舟節,五月節。最早是源自於天象崇拜的。這個節日習俗是與上古原始的信仰有關系的,其中有很多活動,比如龍舟比賽,吃粽子。人們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才有的這個節日。

中秋節

相信每個學生都是學習過語文古詩詞的,有很多古詩詞都是描述中秋時節的團團圓圓,每年的八月十五,月亮特別的圓,家家戶戶都會聚在一起賞月。中秋節雖然在燙台就開始盛行了,但是在漢代就已經普及了。而且還有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是有很多種類的,如果喜歡吃甜的話就可以買那些果味的,其實五仁的也非常好吃,裡面有很多材料,都是非常美味的。

7、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六個傳統節日 。

按照日期順序,每個傳統節日的農歷時間和風俗習慣排列:

1、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也是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節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到初五。除夕是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放鞭炮、給壓歲錢,吃年夜飯。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正月初一是新年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農歷正月初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

2、元宵:農歷正月十五。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又稱為「上元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3、清明:農歷二月廿七,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同時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4、端午: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的活動現在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 

5、中秋: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松的歡娛。「民間拜月」則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6、重陽:農歷九月初九。叫「登高節」,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有賞菊賦詩、插茱萸、吃重陽糕等風俗習俗。

8、除了春節藏族還有什麼重要的節日

1.藏歷新年
藏歷新年是藏族人民傳統新年,西藏最隆重的節日之一,寺廟僧侶與俗人共同歡慶的節日。一家人做卡賽、擺「切瑪」、驅鬼、吃「古突」、背水、互相拜年等等活動,類似內地的春節的重要性。
2.雪頓節
雪頓節是西藏最隆重、規模最大的節日。雪頓節即為吃酸奶的節日,人民會給僧人們獻酸奶,請求摸頂祝福,現在逐漸演變成集傳統展佛、文藝匯演、體育競技、招商引資、經貿洽談、商品展銷、旅遊休閑為一體的節日。

3.望果節
望果節是藏族農民歡慶豐收的節日,流行於西藏自治區的拉薩、日喀則、山南等地。「望果」就是繞著豐收在望的田地轉圈,以此表達對豐收的祈求和祝福。節日時間隨各地農事的變化而變化,一般在青稞黃熟以後、開鐮收割的前兩三天舉行。
4.沐浴節
沐浴節在西藏至少有七八百年的歷史。在這七天中,從孩童到老人,都要下河洗澡,據說這七天的河水具有八大優點,即一甘、二涼、三軟、四輕、五清、六不臭,七飲不損喉,八喝不傷腹。

5.仙女節
仙女節是拉薩女性最盛大的節日,她們會早早起床梳妝打扮,然後去到拉薩的八廓街煨桑祈禱,前往大昭寺為女神敬獻哈達許心願。對女性來說還有一個特權,那就是可以向身邊男士甚至是陌生男士索要禮物或紅包,而男士們一般也會「識相」地慷慨解囊。
6.酥油花燈節
這一晚,花燈把古老的八廓街裝扮成了美麗而神奇的世界。那些用酥油和麵粉再加上各種染料做成的酥油燈環繞著八廓街,當夜色來臨,千燈萬燈同時亮起,酥油彩塑頓時栩栩如生,使整個街道光彩奪目,輝煌燦爛。

7.薩噶達瓦節
薩噶達瓦節又稱佛吉祥日,它與佛陀一生中三件重要的大事聯系在一起,即:誕生、成道、涅盤,是個三期同慶的吉祥的日子。對於信眾來講,是一極不平凡而又神聖的日子。持續整整1個月的時間,藏族群眾都要以轉經、燒香、吃齋飯、放生等形式紀念他們心目中的釋迦牟尼。
8.降神節
據說這一天是釋迦牟尼在「忉利天宮」為他的母親摩耶夫人說法教化以後,重返人間的日子,故稱「天降」或「神降」。後來信眾們為了紀念這個日子,以及誠請釋迦牟尼化身再臨人間,於是每年「天降節」當天,各寺廟都要舉行活動。

當然西藏地域遼闊,還有一些地區也會有一些比較特殊的節日,在當地的意義非常重大,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