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破五的餃子怎麼吃
1、初五吃餃子的習俗
正月初五,俗稱為「破五」節。這一天不準婦女串門,串門不吉利。《清裨類鈔》載:「正月初五日為破五,婦女不得出門。」這天各家都吃水餃,意為用水餃包起來,以求吉利。如今雖說人們對婦女串門不講究了,但這天吃餃子卻成了各家習慣。「破五」節吃餃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 600年前的春秋時期。20世紀70年代末,在山東滕州的春秋墓葬中出土的陪葬銅器中,就曾經發現了幾個餃子。
薄薄的餃子皮裡面不僅僅是小小的餡料,更包裹著浩瀚的混沌與乾坤,包裹著中華的歷史與傳承,包裹著文化的風俗與傳統,還有家人濃濃的祈願與祝福……餃子已經滲透到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徹底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每當說起餃子,很多人都會與北方的水餃畫上等號,把餃子歸為一種北方地區才有的傳統美食。其實不然,三國時期魏人張揖所著的《廣雅》中曾有著這樣的記述:「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按照上面描述,當時的餛飩就是半月形的,和今天的餃子外形極為相似,所以,後世學者據此認為餛飩就是餃子。只是隨著時代的更迭,南北文化差異的影響,才有了形狀和名稱上的差別。
照北方傳統的婚俗傳統來講,男女婚嫁時,女方上轎前在娘家吃的最後一口飯,一般都是面條,寓意女子出嫁「一路順風」「凡事如意」。而來到娘家拜過天地後吃的第一口飯,一般都是由婆婆端上來的一碗煮得半熟的「餃子」,「交子」正取「交合生子」的吉祥寓意。當新娘吃下一口後,就會有旁邊的「金童」大聲的問道「生不生啊?」這時新娘只要一個「生」字出口,則會滿堂喝彩,皆大歡喜。餃子過去的形狀酷似元寶,所以經常被當作金錢和財富的象徵。陝西很多地方的湯餃被稱作「元寶湯」;山西平魯一帶從鍋中盛餃子叫做「撈元寶」;東北地區特色的酸菜餡餃子,寓意「酸寶」(諧音「栓寶」)。
2、初五為什麼要吃餃子?
有以下幾種原因:
1、破五煮餃子必須煮破。
「破」在過去叫「掙了」,初五「吃個破餃子」,便是取這個諧音,祝福來年錢多多。
2、與初五開業的習俗相關。
從前,商業服務業一年到頭不休息,只有過春節從初一到初五休息,店家要求全體店員初五這一天必須返回店鋪,做開業前的准備工作。在初五這一天同事聚齊吃團圓餃子。另外,也是要求員工「把嘴兒捏上,少說話,多幹活」(ai yo wei~吃個餃子也不省心)。
3、是「捏小人嘴」盼順遂。
指的是包餃子的觀感——「捏住口」。講究吃了初五的餃子,不被小人搬弄是非,一年都順順當當。
3、初五吃餃子是中午吃還是早起吃
中午吃餃子。
正月初五叫「破五」,也要吃餃子。有一種說法是,從初一到初五幾天之內禁忌較多,人們不可「輕舉妄動」,一過初五,就基本上過了年禧,不再禁諱了,所以要吃餃子。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節,是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因中國民俗認為之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於這一天承擔了太多人們的希望與憧憬,所以古代這一天的禁忌就特別多,比如在這一天必須吃餃子、不能用生米做飯、不準婦女串門等。
《燕京歲時記》中說:初五日謂之'破五','破五'之內不得以生米為炊,婦女不得出門。至初六日,則王妃貴主以及宦官等冠帔往來,互相道賀。新婚女子亦於當日歸寧,而諸商亦漸次開張貿易矣。《清裨類鈔》也載:"正月初五日為破五,婦女不得出門。
4、大年初五要「破五」,這天做餃子餡有3個講究,祖輩的傳統別忘了
俗話說大年初五要「破五」,在傳統習俗中,有五窮的說法,所以在新年的時候要將五窮都趕走。在大年初五這一天,從大早上開始就准備剁餃子餡准備包餃子,大掃除並且准備供奉財神的物品。這樣寓意著順利趕走五窮,供奉財神並且吃餃子保佑一年財源滾滾。 所以吃餃子就是這一天最主要的 美食 ,吃「破五」餃子,這樣寓意可以增加財富,因此吃餃子也承載了吉利、幸福以及生財的寓意。初五這一天吃餃子,代表著在生機勃勃的新春佳節,我們就帶著虔誠的祝福,這樣財神爺就會保佑我們一年都有財氣。而在初五這天吃餃子,其實也是很有講究的,下面3個講究我們來詳細說一下。
1、帶著肉餡
初五這天包餃子,我們要做肉餡餃子,傳言這一天祭拜財神爺,我們要燒香、供奉果子等等物品,而財神爺也會到家來看看情況。
如果我們將大魚大肉都擺上桌之後,財神爺就覺得這家不低調,就把財氣都收回去了。而在這一天,我們需要吃餃子迎接財神,所以將財氣都收斂起來,這樣也叫作財不外露。財神看到我們恭敬地迎接,並且生活平凡而且實在,就會保證我們財源滾滾了。
2、剁餃子餡要響亮
在大年初五這一天,傳聞小人會上門,我們在「破五」的時候要趕走小人以及霉運、窮氣等等,因此在這一天我們剁餃子餡要響亮。大早上的就准備剁餃子餡,聽著菜刀剁餃子餡的聲響,小人自然就會逃跑了,所以我們每到大年初五這一天,大早上就能聽到街坊四鄰剁餃子餡的聲音,所以初五這天的年味會更濃,吃著餃子迎接財神也是每年的大年初五我們要遵守的傳統。
3、包餃子的外皮要使勁捏
在大年初五這一天,我們做餃子的時候應該使勁捏餃子外皮,為什麼要使勁捏呢?首先就是全家吃餃子比較多,煮餃子可別破皮了,我們將財氣都包在了餃子里,如果煮破了就不吉利了。
而另一個使勁捏餃子外皮的原因,就是初五的時候小人多,我們將餃子外皮的每個褶皺都按壓嚴實了,這樣表示捏小人,小人都被捏走了,那麼自然霉運就都走了。
因此在大年初五這天,我們傳統上要「破五」,吃餃子注意帶著肉餡、剁餃子餡要響亮,另外包餃子的外皮要使勁捏才可以。
以上就是二姐寫的關於大年初五要「破五」,這天做餃子餡有3個講究的文章。歡迎大家多和二姐交流!
5、破五什麼時間吃餃子
「破五」的由來
舊時過年的頭幾天,婦女不能動剪刀針線做活,過了初五才告解禁,故稱此日為「破五」。
破五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求免讒言之禍
農歷正月初五,俗稱破五。這一天,許多地方時興一種叫做趕"五窮"的風俗。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每間房屋裡往外頭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轟將出去,讓它們離我們遠遠的,越遠越好。打掃衛生是一種徹底的大掃除。從每間房屋裡把垃圾掃出門外。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許搞衛生的,也掃掃地,但只能在屋裡掃,垃圾只能先放在屋裡的拐角處。特別大年初一,那是一掃帚也不能動的,說是動了就將好運氣弄掉了。可到破五這一天,卻非徹底地搞一回大掃除不可了。等到垃圾掃出大門,掃到一個角落,便也將鞭炮從屋裡放到了屋外,於是拿來一個極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點燃了,轟隆一聲,儀式完畢。人們說:這下子,一切窮氣窮鬼都給趕跑了!於是吃飯。
這風俗,在關中,東府西府,都差不多。但在放完大炮以後,所吃食物,不盡相同。西府的隴縣是全縣都吃攪團,說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東西都用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據說在渭河河谷一些地方,過年也吃攪團,但不是破五,而是臘月三十,如三原縣和武功縣。這和隴縣也一樣。隴縣是過年期間吃三頓攪團,臘月三十,正月初五,還有正月初七。彬縣在正月初五這一天也吃攪團,說是"吃窮飯,除窮根",又說"糊窮坑"、"填窮坑"。用攪團這樣的食物來糊來填倒也適當。彬縣人說,反正不能吃酒肉。地處渭北高原的淳化縣,這一天也吃攪團,也說是用來填窮坑,並且這一天不能出門串親戚,說是不能讓親戚沾著了窮氣。
最有意思的是鳳翔縣,這是秦人的發祥地,也叫破五,也早起,也搞大掃除,也放大炮,但是吃的食物和吃的講究大不相同,他們是吃餃子。不叫餃子,叫煮角。先一天夜間包好,第二天早上煮了吃。也包肉餡。妙在包餃子時,須點一支香,在那盛餃子餡的盆上邊繞去又繞來,然後才包那餃子。這是為什麼?鳳翔人說:這是將"五窮"之類趕攏了來,包將起來,煮熟了,吃掉。秦人豪邁,辦事徹底,這樣做,竟不只是趕走"五窮",而是要趕盡殺絕,有點"食其肉寢其皮"的味道。
按:"五窮"也叫"五鬼"。指"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等五種窮鬼。曾見於韓愈的《送窮文》。這位詩文大家說,"凡此五鬼,為吾五患",所以要送而走之。文人無論內心如何思謀,行文總是比較平和,雖屬我的大患,還是客客氣氣送走了吧。到了老百姓便實話實說,"趕五窮","填窮坑",而且動用了爆竹掃帚,不能客氣。這畢竟不是請客送禮。趕盡殺絕,當是其中最為慷慨激昂淋漓盡致者。
6、破五吃餃子是早上吃還是晚上吃
大年初五吃餃子是早上吃晚上吃都可以。民間諺語說了: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初四烙餅炒雞蛋。初五捏上小人嘴,初七人日吃壽面。這里的捏上小人嘴就是吃餃子。因為包餃子時,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著餃子邊捏。
據說,這樣可以規避周圍讒言,以圖吉利。此外,有些地方餃子里還要包上錢、棗、糖等,寓意發財、好運早來、甜蜜和美。破五吃餃子,承載了人們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戶戶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腳被稱作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老人們忌諱這一天串親訪友,也不準串門,說是走親會把晦氣帶到別人家。
正月初五送窮是什麼正月初五人們會送窮,這是中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陝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為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中國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中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正月初五迎財神正月初五也叫作破五,這一天是迎財神的,吃餃子是迎接財神的。初五接財神,趙玄壇最受尊拜。專許多商店、屬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壇面似鍋底,手執鋼鞭,身騎黑虎,極其威武。?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聖帝君的說法。五顯財神信仰流行於江西德興婺源一帶。兄弟五人封號首字皆為顯,故稱五顯財神。生前劫富濟貧,死後仍懲惡揚善,保佑窮苦百姓。北京安定門外有五顯財神廟。
7、破五的風俗有哪些
破五的風俗有哪些
破五的風俗有哪些,破五節指每年農歷正月初五,是中華傳統節日之一。破五節是一個不太被現代年輕人所知的一個節日,但它是是古老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下面來看看破五的風俗有哪些?
破五的風俗有哪些1吃餃子
破五這天,最傳統的事物就是吃餃子。破五節時吃的餃子外形酷似元寶,破五節吃餃子有聚財之意,破五的傳統習俗中有接財神一項,吃餃子也是體現了這一傳統,餃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餚。在正月初五吃餃子還有防小人的說法。
吃攪團
除了吃餃子,有的地方還要吃別的東西。放完大炮以後,所吃食物,不盡相同。西府的隴縣是全縣都吃攪團,說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東西都用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據說在渭河河谷一些地方,過年也吃攪團,但不是破五,而是臘月三十,如三原縣和武功縣。這和隴縣也一樣。隴縣是過年期間吃三頓攪團,臘月三十,正月初五,還有正月初七。彬縣在正月初五這一天也吃攪團,說是「吃窮飯,除窮根」,又說「糊窮坑」、「填窮坑」。用攪團這樣的食物來糊來填倒也適當。彬縣人說,反正不能吃酒肉。地處渭北高原的淳化縣,這一天也吃攪團,也說是用來填窮坑。正月初五這天具體要怎麼度過,要根據地方風俗決定。
吃煮角
在鳳翔縣,也就是秦人的發祥地,把正月初五這天也叫破五,也早起,也搞大掃除,也放大炮,但是吃的食物和吃的講究大不相同,他們是吃餃子。不叫餃子,叫煮角。先一天夜間包好,第二天早上煮了吃。也包肉餡。妙在包餃子時,須點一支香,在那盛餃子餡的盆上邊繞去又繞來,然後才包那餃子。這是為什麼?鳳翔人說:這是將「五窮」之類趕攏了來,包起來,煮熟了,吃掉。秦人豪邁,辦事徹底,這樣做,竟不只是趕走「五窮」,有徹底消除五窮的意味。
北方「破五節」習俗
在「破五」這一天,各地都有不同的風俗,譬如,在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人們要吃「老鼠餃子」,並且要連續吃五天,一直吃到正月初十。所謂的「老鼠餃子」,就是把餃子做成老鼠的.形狀,在吃的時候,要首先咬破「老鼠嘴」,意思是「破壞掉老鼠的反擊能力」,然後再吃掉正個餃子。另外,在剁餃子餡的時候,必須「剁響」,而且,越響越好,寓意為「剁小人」。
當然,北方地域遼闊,各地的風俗習慣還存在各種差異。譬如,甘肅以及陝西的部分地區,在「破五」這一天要吃麵疙瘩一般的「攪團」,意思是「這一天要將所有不如意的事情統統粘住」,然後吃進肚子中「填窮坑」。而在山西翼城地區,「破五」這一天一定要吃刀切面,並把刀切面稱為「切五鬼」。但在山東臨沂、鄒城等地區,「破五」這一天流行吃面,並有「初五吃頓面,一畝打一石(dan)」的俗語在民間流傳。
南方「破五節」習俗
南方地區的風俗習慣與北方會略有不同。在南方的部分地區,在「破五」這一天一定要祭財神。在「破五」這天,人們會早早起床,鳴鑼擊鼓、焚香禮拜敬財神。敬過財神後,人們會吃素餡做的、元寶狀的大包子,俗稱吃「大角子」,用以「填窮坑」。而在南方的有些地區,「破五」這一天還要「拆小人」,方法是:家裡的婦女找出幾件舊衣服,然後用剪刀拆掉。據說,這樣做可以避免家庭「走霉運」。
正月初五「破五節」禁忌習俗眾多。民間還有諺語「初一不出門,破五不回家。」雖說正月初五的這些習俗禁忌是古人的封建迷信,但卻和春節習俗一樣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就算不遵守,了解一下還是很有必要的。
破五的風俗有哪些2破五節是什麼節?
「破」是打破、突破的意思。正月初五,又稱「破五節」,其宗旨均意在"破除"。
舊時,正月初一到初五有很多迷信禁忌:如不能做新飯、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不能動針線、不能打掃衛生、不能打碎東西等。在過了初五之後,這些禁忌即告解除,故稱「破五」。
這天又俗稱"潑污",即從大年除夕夜開始存留的污水、垃圾可以全部倒掉清除。
破除各種禁忌的「破五節」其實也是在宣告:「年」走了,不用再忌諱了。
正月初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放鞭炮,避邪免災的同時,把「晦氣」「窮氣」「霉氣」從家中趕走。同時也是店鋪開張、祭祀財神的日子,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和美好明天的期盼。
破五的由來
在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之中,農歷正月初五,俗稱破五。這一天,有一種叫做「趕五窮」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的風俗。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破五」是「送年」的意思,過了這一天,一切就慢慢恢復到大年除夕以前的狀態。
舊時,正月初五是一個具有多重習俗含義的重要日子。其一,此日為「送窮土」日,人們要將「窮娘娘」掃地出門。其二,為禁忌解除日,因傳統概念的過年是單指正月初一至初五,故之前一些過年的禁忌至此可以消除或有所放鬆,如不能做新飯、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婦女不能動針線、不能打掃衛生、不能打碎東西等。其三,俗稱「潑污」,即從大年除夕夜開始存留的污水、垃圾可以全部倒掉清除,所以叫做破五,也是希望這一天之後不論做神惡魔事情都是順利順心的。
正月初五破五的做法
在破五那天,一般鞭炮從每間房屋裡往外頭放,邊放邊往門外走。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一切鬼怪都轟將出去,讓它們離我們遠遠的,越遠越好。尤其放「二踢腳」(兩響)稱「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從初一至初四四天沒幹活了,日出之前放炮崩窮後,要努力干一天活,稱「恨窮」。「破五」意味著只要在新的一年裡,不辭勞苦勤勤懇懇便可過上好日子。「破五」早晨勞苦大眾祈求吉利、幸福的日子。這一天有一些事情是比較忌諱的,這天忌串親訪友,也不準串門,說是走親會把晦氣帶到別人家。
打掃衛生是一種徹底的大掃除,從每間房屋裡把垃圾掃出門外。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許搞衛生的,也掃掃地,但只能在屋裡掃,垃圾只能先放在屋裡的拐角處。特別是大年初一,不能動掃帚。可到破五這一天,就要徹底大掃除。等到垃圾掃出大門,掃到一個角落,便也將鞭炮從屋裡放到了屋外,於是拿來一個極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點燃了,轟隆一聲,儀式完畢。人們說:這下子,一切窮氣窮鬼都給趕跑了,那麼新一年的運勢就是很好的。
破五的風俗有哪些3破五節各地特點
這風俗,在關中,東府西府,都差不多。但在放完大炮以後,所吃食物,不盡相同。西府的隴縣是全縣都吃攪團,說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東西都用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據說在渭河河谷一些地方,過年也吃攪團,但不是破五,而是臘月三十,如三原縣和武功縣。這和隴縣也一樣。隴縣是過年期間吃三頓攪團,臘月三十,正月初五,還有正月初七。彬縣在正月初五這一天也吃攪團,說是「吃窮飯,除窮根」,又說」糊窮坑」、「填窮坑」。用攪團這樣的食物來糊來填倒也適當。彬縣人說,反正不能吃酒肉。地處渭北高原的淳化縣,這一天也吃攪團,也說是用來填窮坑,並且這一天不能出門串親戚,說是不能讓親戚沾著了窮氣。
最有意思的是鳳翔縣,這是秦人的發祥地,也叫破五,也早起,也搞大掃除,也放大炮,但是吃的食物和吃的講究大不相同,他們是吃煮角(類似餃子)。先一天夜間包好,第二天早上煮了吃。也包肉餡。妙在包餃子時,須點一支香,在那盛餃子餡的盆上邊繞去又繞來,然後才包那餃子。這是為什麼?鳳翔人說:這是將「五窮」之類趕攏了來,包將起來,煮熟了,吃掉。秦人豪邁,辦事徹底,這樣做,竟不只是趕走「五窮」,而是要趕盡殺絕,有點」食其肉寢其皮」的味道。「五窮」也叫「五鬼」。指」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等五種窮鬼。曾見於韓愈的《送窮文》。這位詩文大家說,「凡此五鬼,為吾五患」,所以要送而走之。文人無論內心如何思謀,行文總是比較平和,雖屬我的大患,還是客客氣氣送走了吧。到了老百姓便實話實說,「趕五窮」,」填窮坑」,而且動用了爆竹掃帚,不能客氣。這畢竟不是請客送禮。趕盡殺絕,當是其中最為慷慨激昂淋漓盡致者。
天津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原來,大年三十,人們請神時,把臟神給忘了。她氣不過,便找彌勒佛鬧事。彌勒佛滿臉堆笑,就是不答腔。這臟神氣得捶胸頓足,七竅生煙。眼看事情要鬧大了,彌勒佛才開口說:「這樣吧!今天是初五,讓人們再為你放幾個炮,包一次餃子,破費一次吧!」——這就是「破五」的來歷。
有關破五的一些有趣的舊民俗。
由於地域不同,節日習俗也有差異。在北京一帶,婦女不許於此日串門,串門則不祥。在河南一些地區,人們於此日不勞作,否則本 年內遇事破敗。
正月初五,也就是俗稱的「破五」,吃餃子,放鞭炮,原是不少家兒今兒個一定要做的倆事兒。民俗有一說,「破五」前諸多的禁忌,過了今兒個就能破了,人們便往來祝賀新年,各家邀請賀客,飲食嬉戲,新媳婦也該回娘家拜賀長親了。按清代《燕京歲時記破五》所記:「初五日謂之破五,破五之內不得以生米為炊,婦女不得出門。至初六,則王妃貴主以及各官室等,冠帔往來,互相道賀春。新嫁女子亦於是日歸寧。」
不同的地兒,「破五」這天的過法兒不一樣,就是同一地方,過法兒也不完全一樣。就拿山西來說吧,在晉西北,傳統上這天太陽未出山,要掀起炕席,打掃一些炕土送到野外,外加鳴炮、燒香、敬紙;晉北民間習慣則是用彩色紙剪成人的圖像,小孩子拿到街頭,互相交換。把自己的紙人送給別人,稱為「送走窮媳婦」;把別人的紙人換回來,稱為「得到有福人」;到了晉東南,民間習慣將爛衣服扔到牆外。
「破五」這天,還有個頂重要的事兒,按照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就關張了,而到了正月初五這天,家家又都重新開張了。所以,求財也是這一天的重要主題。據說放鞭炮也與求財相關,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到家裡,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
山東初五是個重要的民俗節日,既為「馬日」,又為「破五」,還為「財神日」,商家愛選在這一天開業;南方不少地兒則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清代顧祿《清嘉錄》上記著:「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在上海,舊俗中正月初四子夜,就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還得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
8、破五習俗的吃餃子
大凡很多重要的節日,餃子無疑在飲食方面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比如,大年除夕吃餃子,「破五」要吃餃子,入伏要吃餃子,立秋要吃餃子,到了冬至也要吃餃子,很多很多啦。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漢族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漢族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台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徵團圓發財。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正月初五為什麼吃餃子:
除了年夜飯要吃餃子,正月初五叫「破五」,也要吃餃子。有一種說法是,從初一到初五幾天之內禁忌較多,人們不可「輕舉妄動」,一過初五,就基本上過了年禧,不再禁諱了,所以要吃餃子祝賀。
9、老北京大年初五吃餃子有什麼講究
老北京有講究,「破五」吃餃子餡兒,要自己去剁,預示著來年一切都很順利。
「破五」的餃子講究餡兒是一個肉丸的。餃子的形狀是扁圓的,與元寶相似,象徵財富。一家人團圓吃「破五」餃子,寓意著在新的一年裡頭,可以增加財富。
「破五」吃餃子,承載了人們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
清晨起,家家戶戶放鞭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老人們忌諱這一天串親訪友,也不準串門,說是走親會把晦氣帶到別人家。又有人說,這一天是財神的生日,戶戶放鞭炮吃餃子迎財神。不管何種講究,「破五」吃餃子,寄託著人們的新春期盼,那就是在新的一年裡,不辭勞苦勤勤懇懇便能過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