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人民春節怎麼過
1、濟南過年的習俗3000字十篇每篇300字
老濟南過年習俗
初一:拜年
年初一清早,至愛親朋、同事鄰居之間走家串戶、登門拜年便開始了。走在街上,熟人相見要笑容滿面地抱拳恭賀新春。老濟南人拜年,賀詞一般是「見面發財」和「過年過得好吧」。那時,一些頑皮的孩子經常在大人們互問「過年過得好吧」時,順口搭上句「沒讓老鼠咬吧」,然後鬨笑著跑開。
春節最熱鬧,禁忌也最多,比如出嫁的姑娘初一不能回娘家;不能打碎餐具物什,萬一打碎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初一不能喝面條,否則一年到頭麻煩事會不斷;婦女這天不可幹家務活,要不一年要受累;還有不能倒垃圾,掃地要從屋門口往裡掃,以免把「財」倒出去、掃出去……初一這天,從早到晚,大街小巷人們熙來攘往,到處歡聲笑語,整個濟南城沉浸在一片祥和歡樂的氣氛中。
初二:回門
濟南話把女婿稱為「姑爺」。年初二這天,嫁出去的女兒紛紛攜夫帶子回娘家,是濟南春節時俗之一。舊俗認為,初一那天,出嫁的女兒不能回娘家,否則會把娘家吃窮。女兒回娘家拜年,岳父母要置辦酒筵招待「姑爺」。「姑爺」這天是岳父母家的「貴客」,吃飯喝酒時,要坐上首椅子,並由內兄弟或同輩親友相陪。岳父在席間要為「姑爺」敬酒,但一般不陪筵。出嫁的女兒這天多陪久未見面的母親,說說知心話。隨同來的孩子們則拿著姥姥、姥爺准備下的鞭炮、煙火,高高興興地在當院里、大街上嬉戲玩耍。隨著夜幕降臨,帶有微醉的女婿向岳父岳母拜別,帶著妻兒回家轉了。舊時有好多家庭多是幾世同堂,遇有「姑爺」、「閨女」年齡大者,則由他們的未婚女兒、兒子或孫男第女代替爺奶父母給老姥爺老姥娘、姥爺姥娘去拜年和送節禮。初二回娘家的習俗至今仍在濟南地區流行。
初三:挖月芽兒
舊時,老濟南有在年初三「挖月芽兒」的習俗,現已不傳。初三入夜,當一彎新月掛在寒空時,一些婦女便把自己的孩子帶到庭院當中,面對新月跪在蒲團子上,手拿一把盛飯的勺子,對月挖幾下,再在腮下的頜骨周圍比劃幾下。口中還念念有詞道:「正月初三挖月芽,風牙火牙隨風去,從此再不發。」然後叩頭行禮。據說這樣一年中將不牙痛。那時兒童多患齲齒,故此俗流傳甚廣。此俗借月芽的諧音以比牙齒,以飯勺喻北斗星(因北斗七星排列狀如勺子,濟南民間稱「勺星」)以祈求祛牙病。
初三這天還是舊俗的「開井日」。清晨,人們便以香火、素菜等供於井台之上,將除夕封井的紅紙揭去,開始汲水,俗稱「開井」。
初四:放鞭炮
舊時新春期間,鞭炮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各色煙火,更是火樹銀花,燦爛奪目。鞭炮煙花,起源於古代的「庭燎」。《詩·庭燎》雲:「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鸞聲將將。」所謂「庭燎」,即後人所謂「爆竹」。宋代,人們發明了紙裹火葯的「爆竹」,並將爆竹以葯線串連,固其形謂之「鞭」。其後又出現大小爆竹相連者,謂小者為「鞭」,大者為「炮」,合稱為「鞭炮」。過去,濟南的小孩放鞭炮,很少有「拉掛」的(即放成掛鞭炮),多是單個燃放,碰上個不響的,也捨不得扔掉,而是將其折斷,用香直接點燃火葯,名曰「刺花」;有的孩子還在折斷處放一個鞭炮,讓它先冒火花再炸響,叫「刺花帶響」。爆竹煙花品種很多,濟南人常玩的有小彩炮、大雷子、二踢腳、地老鼠、躥天猴兒等。從「小年下」一直到正月十五,鞭炮煙花不絕耳目,彩光迸射,葯香彌漫,平添無限樂趣。
初五:破五
正月初五,濟南有過「破五」的習俗。這一天,家家都要包餃子,叫「捏破五」;闔家飲酒吃團圓飯,暢談年事,忌說不吉利的話;小孩子們則燃放鞭炮,俗稱「送年」;這天一般不再串門訪親。更早以前,初五這天濟南還興「打五窮官」(也叫「崩五窮」):乞丐們面塗硃色,身著戲衣,頭戴無頂的破草帽,扮成「五窮官」,手拿大掃帚,挨門挨戶掃大門外地面,曰「送窮」。人們見此忙以錢米食物施捨,並以棍棒佯裝追打,認為這樣能將貧窮驅走。舊俗初五以前不許動刀剪,「破五」前所吃飯菜都是年前做好,吃時加熱即成。初五晚間,家家戶戶就要「送家堂」了:供奉水餃、焚香叩頭、取回「攔門棍」……送走祖先,意味著年過完了。據傳,初五這天是牛的生日,是日天氣好壞兆牛繁旺與否。此說源於晉《答問禮俗》:正月初一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
初六:開張宴客
舊時,在濟南一過「破五」,許多店鋪陸續開始營業。伙計們過完「年」從家中回來,即將開始一年的辛勤勞作,店主多於這天預備一桌較豐盛的酒筵招待員工。一些有經濟往來的商家為進一步聯絡感情、密切關系、拓寬業務,也開始了相互間的宴請。普通百姓家也多與親朋好友在較為清閑的正月里,相互請年節酒:今日你做東,明日他請客,你來我往,十分熱鬧。這時已沒有了初五前的那些繁文縟節,人們見面不過抱拳一拱,說聲「拜個晚年」罷了。初六到十五的每天晚間,幾乎處處可聞猜拳行令聲。路上行人也多是喝年酒的,個個面紅耳熱,帶著得意的微醺。大街小巷到處洋溢著歡樂的氣氛。過年請年節酒的習俗傳沿至今而不衰。
初七:人勝節
正月初七是傳統的「人勝節」,在濟南也叫「人七日」。它的起源比中秋和重陽還早,源於古人的占卜活動。漢東方朔《占書》載:「歲後八日,一日雞,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育,陰則災。」可見古人對六畜興旺、人壽年豐的重視。是日舉行慶祝和娛樂活動,剪五角綢或紙為人形(七個)貼在屏風或影壁上,也有的以薄金屬片雕成人形,戴在鬢角處。人們用七種蔬菜製成餅或吃「人齊菜」,並互相饋贈,表示祝賀。還有的舉行登高活動,以避禍趨吉,象徵一年裡繁榮太平。
濟南還有一說,正月三個七日,分別為老、中、少年人的人勝日。
追憶老濟南的過年習俗
轉眼回到老家七天了,明天就是臘月二十三,老百姓俗稱的小年了,每日里馬不停蹄地忙碌著,准備著過年的種種事物,家有老人過年的講究也多,比在北京自己的小家過年繁瑣多了。置辦年貨,走親送禮,掃屋洗涮.....看著滿街滿超市熙熙攘攘忙年人的身影,孩童時期老濟南過春節時的景象一幕幕展現在眼前。有著自己地域特徵的老濟南過年習俗像一幅氣象萬千的民俗風情畫漸漸展開。過年時特有的喜慶氣氛充滿老濟南的大街小巷,也洋溢在千家萬戶之中。
置辦年貨
置辦年貨是春節前每家每戶最重要的事情。剛進臘月門各商家就開始忙碌起來。五六十年代賣年貨相對集中的地方有估衣市街、館驛街、普利門、經二緯四路等地段,這些街道兩旁幾乎擺滿了攤位。記得當時一到過年經二緯四路祥雲壽、上海食物店一帶的馬路上設置了一排排鋥光瓦亮呈半球形的黃銅道釘,大概起一種人行橫道線或讓車輛減速的作用吧。城裡街市和萬字巷的熱鬧繁華自不待言,單單館驛街那幅過年時的景象就讓人難忘。那時館驛街集中了眾多商家,有肉鋪、點心鋪、包子鋪、米粉鋪、茶葉鋪、醬菜鋪、雜貨鋪、竹貨鋪、百貨店、綢布店、土產店、料器店、煤油店.....食雜用品一應俱全。通向經二路的皖新街兩旁則擺滿了賣水產品、麵筋、雞鴨及禽蛋的攤子,一趟館驛街下來年貨基本可以辦齊。五六十年代的消費水平普遍不高,緊縮一年的老百姓再緊巴也要買上幾斤肉,稱上幾斤疙瘩皮、買上點藕。濟南人對帶魚情有獨鍾,過年時幾乎家家戶戶都要買上些炸炸吃。人口多的家庭還會買上個豬頭稱幾斤牛羊肉,讓孩子們上上犒勞。粉條粉皮油鹽醬醋更是一樣不可少。濟南人過年有「添筷子添碗 」的習俗,除了吃的以外也要捎帶買一些碗筷,希望來年人丁興旺。有的還要買些香燭火紙之類的祭奠用品。據老人講,那時西門橋里路南有一家專門賣蠟燭、燭台、香火、香爐及梳妝用品的叫「馥香樓」的店家,門面不大但生意興隆。每到年節常常令商家應接不暇。
「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小閨女要花,小小子要炮,老頭要個新氈帽。」一到過年,大觀園、人民商場、新市場、西市場、國貨商場及各大百貨店綢布店也是一派繁忙景象。有的要用平時積攢下的布票扯點布做新鞋做新衣裳或換換床單,有的要買過年的日用品,有的要給孩子挑選過年的玩具,至少要給孩子買個新帽子。各書店買偉人像買年畫買賀年片的人更是擁擠不堪。那時記得人們見面時問的最多一句話就是「年貨辦得怎麼樣了?」足見置辦年貨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辭灶
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升天的日子,同全國一樣這一天也叫「小年」。舊時濟南單門獨戶的家庭一般都在飯屋裡設有灶王爺的「神位」,負責家中的灶火,被視為一家之主而備受崇拜。有的設有佛龕,佛龕前有放香爐和供品的擱板。沒有佛龕的則直接貼在靠灶台的那面牆上。灶王爺有的只畫一人,有的則是與灶王奶奶的「合影」。上面印有年歷,兩邊貼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上天言好事,回府降吉祥」的對聯。橫披為「一家之主」或「四季平安」四個字。辭灶一般都在晚間進行,先供上香和糖瓜水餃等供品,然後由男主人跪拜叩首。口中念念有詞,無非是奉承和祈求之類的語言。然後將取下的灶王爺連同未燃完的香及黃表紙一同燒掉,年三十再把「請」來的灶王爺貼上即可,並無繁瑣儀式。
掃屋洗浴
「過了二十三,一天快一天。」小年過後即進入「忙年」階段。掃屋、洗刷衣物、理發洗澡這類除去污氣晦氣的清潔活動是每家每戶首先要辦的事。掃屋時能搬的搬出不能搬的則用報紙、被單蓋嚴,揭下舊年畫,拿新條帚或雞毛撣子將積累一年來的灰塵、蜘蛛網統統掃掉,連犄角旮旯也不放過。貼上新年畫的屋子充滿過年的氣氛。掃過屋後再將家裡的床單衣服等一起洗干凈。另外將鍋碗瓢盆一概洗刷干凈。打掃洗刷停當,家裡人就要進行個人的衛生「大掃除」了。年前這段時間澡塘、理發店天天人滿為患。為了方便顧客,除夕前幾天澡塘通宵營業,理發店也要到很晚才關門。即便這樣象銘新池溫泉池這樣的澡塘子排隊挨號的人常常坐滿兩三條長板凳,要等一個多小時才能洗上。坐在板凳上會聽見里邊的服務員不斷的喊:「人多屋子窄(讀zhei 陰平)前客(讀kei陰平)讓後客!」「洗洗涼涼穿上衣裳!」理發店裡要麼發號牌,要麼理發師按黑板上顧客寫的序號叫號。由於老濟南有「正月剃頭死舅舅」的說法,男人都要趕在春節前剃頭理發。
蒸饃饃炸年貨打酥鍋
年二十七八是全家人最忙活最勞累的時間,其中蒸饃饃最費時也最累,除了蒸大圓饃饃外,還要蒸上一些棗卷子、豆包、黃面窩窩(年糕)、大包子,那時這些東西每家都要蒸上大半缸,生怕過年不夠吃。當年做的花樣麵食至今記憶猶新:在橢圓型的面團上用剪子斜著剪出一個個尖角,在捏出的嘴部剪一小口,頭部摁兩個綠豆作眼睛,蒸熟後就是只活脫脫的小刺蝟。大饃饃頂上要用紅顏料點上點。如果誰家的饅頭蒸開了花,那就更得意了,象徵一年都大吉大利笑口常開啊!
炸年貨同蒸饃饃一樣也是每家每戶都要做的一件事情。濟南人炸的年貨主要是藕盒。北園的白蓮藕是炸藕盒的最佳原料,炸出的藕盒色澤金黃外焦里嫩香酥可口,濟南人最喜愛。除了炸藕盒之外還要炸綠豆丸子,炸麻葉,炸松肉,最後炸帶魚。炸完帶魚後將切成小塊的豆腐放到油鍋里吸收一下腥味。炸後的豆腐叫豆腐泡,日後燉菜時放上。
用五香疙瘩皮燉鹹菜是濟南人老少咸宜的美味。將疙瘩皮水蘿貝和炸藕盒時留出的藕頭藕把兒切成小丁,煸炒後放入泡好的花生仁、黃豆及大料一起燉,燉鹹菜時散發的香味能漂出好遠。那時也有用泡好的青黃豆、花生仁和杏仁做的鹹菜。這兩種大眾化的鹹菜既可佐餐也可當下酒小菜。
打酥鍋、燉豬頭肉在當時是比較普遍的節日美食。酥鍋的原料廣泛,白菜、蘿貝、海帶、花生仁、雞鴨魚肉均可入菜,葷素隨意豐儉由已,還可根據喜好調整放入的醬油糖醋鹽的比例調出不同口味。
燉豬頭肉最麻煩最辛苦的工作是用燒紅的火勾子烙去未除凈的豬毛。眼窩、耳朵及鼻子皺折處最難烙除,紅紅的火勾子烙在豬頭上散發出一種令人窒息的焦化蛋白味,一不小心還會燙傷按豬頭的另一隻手。但燉熟的豬頭肉那誘人的香味卻是無法抗拒的。
年三十或家裡來了客人時,將炸貨過一遍油,剜上一碗(老濟南盛菜那時很少用盤子)疙瘩鹹菜、各樣酥菜一樣來一碗,切個豬耳朵、切個口條,再炒幾個青菜,滿滿一桌子菜足夠讓人大快朵頤。
燈籠禮花與鞭炮
過年讓孩子們最開心的莫過於玩燈籠、看禮花和放鞭炮(濟南人叫炮仗或爆仗)。過年的燈籠(濟南人叫燈樓)既是裝飾品又是孩子們手中的玩具。那時慰問軍烈屬時都要在他們的門上掛上一五角星燈籠,沒有軍烈屬的院子也要掛一隻買的或自己扎的燈籠。「家家門前掛紅燈」是那時過年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商店裡賣的除了有孩子們玩的手舉的魚燈可拖拉的兔子燈之類的玩具燈外,也有供家庭單位用的宮燈紗燈。買不起的人家就自己在家扎些各具特色的紙燈籠,有五角星燈籠,有用六個正方形的框架糊成的象京劇舞台上銅錘錘頭樣子的燈籠,還有的是長圓柱體形的燈籠。一到晚上孩子們便將點上蠟燭的燈籠打到街上去,專門找黑暗的地方比誰的燈籠最亮最好看。
鞭炮是過年的必需品,每家都要買上幾掛到年五更放,「嘣嘣窮氣」。那時的鞭炮很便宜,雖然那種一百頭一掛的小紅鞭炮才賣一毛錢,但是孩子們買來後不捨得一次放完,往往拆開後一個一個地放。那時我最喜歡聽的是「二踢腳」的響聲。放炮仗者兩手指捏著「二踢腳」上端,點燃後只聽「咚」的一聲「二踢腳」直沖雲宵,緊接著「噠」的一聲在天空中炸響。至今一聽到「咚」「噠」兩聲「二踢腳」的響聲就會讓我回想起童年時過年的情景。
貼對聯,貼福字
年根底下,貼對聯貼福字也是一項重要活動。除了大門口,屋門口也要貼對聯。過去老濟南的平房屋門是那種帶門栓(濟南人叫門插關兒)的木製門,不光門框上帖,屋門上部也要貼象門神大小的長方形對聯。福字一般貼在大門內迎門的影壁上的。對聯福字一貼出來,紅紅火火的過年氣氛就更濃了。
請家堂
年三十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天。家人都要在這天趕回家團聚,有的家庭這一天也要將逝去的先祖、親人請回家過年。年三十下午要擺好供桌設好香案,有祖先牌位的人家要按輩分擺好。在燭台上插上紅紅的牛蠟,供品無論是雞鴨魚肉還是點心食品均要搭放一些彩色紙條,放些青紅絲菠菜葉。系好綉制精美的桌披椅披,供桌前放一蒲團。那些沒有牌位的家庭一般用黃表紙折疊一個,用筷子固定在饃饃上,寫上名諱稱謂權作牌位。黃昏時分,家中男性長輩手托放有香爐黃表紙的盤船,攜家人到路口或門前空曠處沖西南方向放好船盤,燃紙叩首並呼喚親人的稱謂引領已故親人回家過年。
年夜飯
入夜時分街上的鞭炮此起彼伏,響聲不斷。把家堂請回家後一家人開始吃年夜飯。正如前面所述,前幾天炸好的藕盒、炸魚、炸松肉及酥好的蓮藕、魚、雞全端上來。有的家裡還要做個粉蒸肉炒個木須肉做幾個涼拌菜。平時難以見到難以吃到的東西,這天晚上可以讓孩子們放開肚子吃個夠。家庭生活差的人家則切棵白菜放上幾勺子燉肉,再放上一些炸丸子粉皮凍豆腐熬它一大鍋,一人一碗放開吃。
祭天地、祭祖
子夜時分也就是大年三十已過,那些講究的家庭全家人要在擺好供品的位於正房門東側的香檯子前祭拜天地。然後再到影壁前、大門後燃香祭拜各路神祗。最後至正房在祖宗牌位前按輩分依次向祖先叩首拜年。
給長輩拜年
家中最高長輩坐在供桌兩旁的椅子上接受晚輩的拜年叩首,並派發紅包。晚輩叩首時要正對著供桌,給誰拜年呼誰的稱謂。這也是小孩子們最高興的時刻,收到塊兒八毛的就高興的不得了。屋內燭光搖曳,香煙繚繞,喜慶中帶著一絲神秘。門外鞭炮聲響成一片,歡樂祥和的氣氛籠罩在除夕之夜。
包水餃
年夜飯過後孩子們大都跑到街上放鞭炮去了,家裡的大人則開始包水餃(濟南人叫包包子)。水餃有素餡、肉餡兩種。素餡一般就是胡蘿卜粉條剁上點豆腐。肉的也就是白菜豬肉。一蓋墊水餃包完後要用黃表紙蓋好,然後壓上三支香,老人講這樣就不會被老鼠拉走。初一早上這頓餃子必須吃素的。老人說吃素餃子可以讓這一年素凈。
守歲
老濟南有守歲的習俗。通常是孩子們該睡就睡了,那些講究的老年人和強打著精神的家庭主婦則圍著火爐喝著茶嗑著瓜子聊著天不知不覺就到了五更。伴隨著逐漸響起的下五更餃子時的鞭炮聲迎來新的一年。
老濟南的「年味」存留在閃爍的燭光中,存留在繚繞的香火中,存留在燃燒的火紙中,存留在炸響的鞭炮中。半個世紀過去了,但仍然存留在老濟南人的記憶之中,讓人留戀,讓人懷念。
舊時濟南人如何過年,老濟南的過年習俗
古時濟南人是咋「過年」的
除夕
貼門神、對聯,在自家房舍牆壁或屋門貼上新的春帖。下午或黃昏,在堂屋正中擺設家堂,陳放供果,到街口或到安葬祖先的墳塋燒紙。天黑後燃放爆竹辭歲、燒蒼術。之後設酒宴,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團圓飯。宴席上的菜餚要有魚、雞、豆腐、白菜、菠菜等。宴罷,圍著火爐聊天,等待新的一年到來。到了午夜,吃餃子。
初一
拂曉,點香燭,擺牲醴(供品),祭祀天地和祖先,家人互相賀歲。這時,晚輩要向長輩磕頭拜年,祝長輩健康長壽;長輩則分給年少的晚輩壓歲錢。天亮以後,穿戴整齊的鄰里鄉親們,喜氣洋洋地互相拜年祝福。忌掃地和倒垃圾。在初一到初三的三天里,還要拜謁各類神祠。親朋好友之間也相互宴請,其樂融融。
昨天是大年初二,人們都知道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那麼,這一習俗在歷史上是從何時開始的?過年了,人們要穿新衣、賞花燈、猜燈謎、放鞭炮……這些與春節相關的民俗活動在古時是否就存在?「年」在中國的歷史上源遠流長,那麼古時的濟南人是如何過春節的?記者昨天采訪了市史志辦公室副主任朱佩峰。
朱佩峰說,在古代,春節因系一年之始,被視為一年當中最盛大、最重要的一個節日。現在也依然被人們視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根據清朝乾隆年間編纂的《歷城縣志》等地方誌書記載,古時濟南人「過年」是這樣一幅場景:進入臘月人們就開始忙著打掃房舍衛生,修葺牆垣,粉刷屋壁,置辦過年用的食物、衣物、器物等「年貨」。這些活動,被稱為「忙年」。過了臘月二十三「小年」,春節近在眼前,人們更加緊了過年的准備。有許多人選擇在這個月舉行兒女的嫁娶之事,更為節日的到來增添了忙碌和喜慶氣氛。「除夕日(年三十)這天,家家戶戶在自家的大門貼上新的門神、對聯,在自家房舍牆壁或屋門貼上新的春帖。」朱佩峰告訴記者,貼門神的習俗意在驅鬼避邪,保佑家庭平安。門神起先畫的勇士是神荼、郁壘。唐代以後改成跟隨唐太宗李世民奪取天下的威猛大將、濟南人秦瓊和另一名猛將、山西人尉遲恭。大門對聯的內容,寄託著主人對生活的美好追求和企盼,如「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書香門第春常在,積善人家慶有餘」等等。春帖的內容也多是祈福和寓意吉祥的詞句,如「人壽年豐」、「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或五言和七言絕句等。還在牆上插芝麻秸,或在庭院遍撒芝麻秸,取「芝麻開花節節高」之意,希望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高、生活質量一年比一年好;用繩把銅錢穿起來懸掛,寓意發財富裕。下午或黃昏,在堂屋正中擺設家堂,陳放供果,到街口或到安葬祖先的墳塋燒紙,迎請已逝的祖先回家過年。
朱佩峰說,天黑後,一是燃放爆竹辭歲,希望藉此驅除鬼邪;二是燒蒼術,又稱「燒術」。蒼術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有濃郁香氣,干後可入葯,具有燥濕健脾,辟穢化濁,袪風散寒、明目的功效。如果沒有蒼術根莖,也可以用樹節、術草代替,通過燒蒼術,希冀祛瘟病,助陽氣,盼望家人身體健康,人丁興旺。章丘一帶是在門前點燃一束草,稱為「照田蠶」,又稱「照廳」。在這之後,家設酒宴,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團圓飯。宴席上的菜餚要有魚,寓意「年年有餘」;有雞、豆腐、白菜、菠菜等,取其諧音「吉」、「都福」、「百財」、「撥財」等。宴罷,圍著火爐聊天,等待新的一年到來,謂之「守歲」。到了午夜,吃餃子(濟南人稱之為「包子」),寓意「交子」,表示辭舊迎新,即辭去舊的一年,迎來新的一年。這天夜裡,忌高聲說話,忌說不吉利的話。如果不小心打碎了東西,要說「歲歲平安」。 NUh+ &M
「除夕夜和年初一,忌掃地和倒垃圾,免得把財富和吉祥清掃出門。」朱佩峰說,初一拂曉,點香燭,擺牲醴(供品),祭祀天地和祖先,家人互相賀歲。這時,晚輩要向長輩磕頭拜年,祝長輩健康長壽;長輩則分給年少的晚輩壓歲錢。天亮以後,穿戴整齊的鄰里鄉親們,喜氣洋洋地互相拜年祝福。在初一到初三的三天里,還要拜謁各類神祠;親朋好友之間也相互宴請,其樂融融。朱佩峰告訴記者,如今人們都知道,過完正月十五才算是真正過完年了,在古時是否也是以正月十五為春節結束的節點,相關志書上並無記載。
2、濟南的春節習俗有什麼?
1、祭灶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是祭灶節,又稱灶王節或灶神節,民間把這一天稱為「小歲」或「小年」。人們認為灶神為掌管一家興衰福禍的「一家之主」,「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濟南人會在這一天進行祭灶送神儀式,以保佑全家平安、吉祥。
2、逛廟會
濟南民間素有新春登高祈福的習俗,每年春節及農歷初一、十五等日子,很多市民以登高的形式,到寺院禮佛,求的是滅障消災增加福慧,表達的卻是對生活的美好期望。
3、請家堂
濟南的年俗中,請家堂是一項重要的習俗。濟南人家,除夕這天大都要「請家堂」——— 即舉行儀式把逝去的先祖、親人請回家過年。供上水餃,跪拜祖先,取下「家堂軸子」,再到街上為祖先送行。它所表現的,實際是民眾對先祖親人深深懷念之情意。
(2)濟南市人民春節怎麼過擴展資料:
濟南人過除夕,也有許多禁忌:
1、除夕和初一這兩天不能隨便串門,更不能在別人家裡吃飯,就是嫁出去的閨女也不例外,說是怕被吃窮了。
2、初一掃垃圾時只能由外向里掃,否則就會把財氣掃出去。
3、除夕夜一宿不能熄燈,否則鬼祟入侵,一年不順利;家中老人故去不足一年(有的說三年)者不能出門拜年,以免給別人帶來晦氣。
4、年三十不能動剪子,否則來年會有血光之災。
5、除夕和初一不能打孩子,否則會與孩子一年不合,年初一不能做活,否則會勞累一年。
6、初一不能吃面條,據說吃了面條一年麻煩不斷。
7、過年期間打碎盤碗之類的器具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徵兆,萬一不小心打碎了,要趕緊說一聲「歲歲(碎碎)平安」來破解。
參考資料:人民網-老濟南春節年俗
3、濟南平陰春節習俗
濟南平陰春節習俗
一、農歷傳統節日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春節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節日,從臘月二十三起,人們就開始忙年,磨面、做豆腐、蒸年糕、殺豬、殺雞、宰羊,趕集買年貨、衣服,臘月二十八九至三十,掃屋、貼對聯,炸魚、炸丸子、炸藕盒,包水餃。除夕夜天剛剛黑下來,家家開始在門前點火「照廳」,主人拿起早已准備好的乾草(穀草)紮成堆,點燃後,有的拿一束火把照遍各個房間、院子里的各個角落,最後堆在大門口火堆上,乾草倒向哪方,意為哪方來年吉祥、發財。吃年飯、守歲是最重要的風俗之一,包水餃、吃水餃、請家堂、放鞭炮是除夕的主要內容,中央電視台舉辦春節聯歡晚會以來,看春節聯歡晚會成了除夕夜的主要活動。午夜時分,隨著電視台零時的報時鍾聲,開始煮餃子,鳴放鞭炮,煮好的餃子要先供奉祖先,然後全家才一起圍桌而吃。此時炮竹聲此起彼伏,連成一片,正可謂「爆竹聲中一歲除」。拜年是春節活動的高潮。早晨一大早開始拜年,城裡人拜年時熟人見面互相握手祝賀,說些「過年好」之類的吉祥話。在農村要先拜自己家的長輩,然後拜本族的長輩,有些地方拜年時要向供奉的先輩們以及在世的長輩磕頭。春節第一天禁忌最多。出嫁的姑娘初一不能回娘家,認為回娘家會把娘家吃窮。初一不能吃面條,據說吃了面條一年麻煩不斷。不能打碎東西、不能動針線、不能掃地,違禁都是「破財」。還忌空鍋,鍋里一定要放些餃子、饅頭之類,如果空鍋就意味著挨餓。初二、初四,嫁出去的女兒紛紛攜夫帶子回娘家。人們把大年初二媳婦們帶著丈夫回娘家探望父母家人,叫「回門」。女兒回娘家,所帶禮物都要雙數,一般為活雞活魚,以象徵「年年有魚」、「大吉大利」。娘家人則要置辦酒宴招待女婿。女婿是這天岳父母家的貴客,吃飯喝酒時,要坐上座,岳父母還要請親朋好友來陪女婿。正月初五俗稱破五。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餃子。這一天,家家都要包餃子,叫捏「破五」,以補「破五」之「破」。闔家飲酒吃團圓飯,暢談年事,忌說不吉利的話;小孩子們則燃放煙花爆竹,象徵著「崩」走窮氣迎來福星。舊俗認為初五以前婦女不許動刀剪針線、不動生米生面生蔬菜,「破五」以前所吃的飯菜都是年前做好的,吃時加熱即可。元宵節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主要活動是上燈、觀燈,所以又稱燈節。舊時老百姓習慣用麵粉做成十二生肖燈,做工細致,形象逼真。寓意消病除災、人丁興旺。元宵節晚上,舊時農民人家用地瓜、蘿卜、白菜疙瘩當燈座插上燈芯,挖空填進豆油,點著燈芯,放在門兩旁、香台上、灶王前、石磨上、家禽欄圈、牛馬羊棚、樹上、廁所等處。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基本上改用蠟燭。新娶的媳婦則要回娘家過十五,傳說是要過了三年才能到婆家過十五,不然會死公公。開展游藝活動是元宵節的重要內容。扮玩形式各種各樣,加鼓通、獅子舞、龍燈舞、高蹺、旱船、花棍、秧歌、盤鼓、趕毛驢、斗王皮等應有盡有。
元宵節,城鎮居民有吃元宵的習俗,但農村裡依然以水餃為多。元宵節之夜,城鄉居民一是到環秀公園觀看在平陰四中舉行的焰火晚會,二是到廣場觀看燈展。
二月二農歷二月二日,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這天家家戶戶有炒「蠍子爪」(料豆,即炒黃豆)的習俗。據說吃了「蠍子爪」能一年不被蠍子蜇、五毒攻。民間還有用草木灰在大門外曲曲彎彎撒進院內,叫「引龍回家」,以使百蟲不敢動。有的則在自己院內用草木灰撒成囤形,撒上糧食,以圖豐收。清明節 冬至後105天為寒食,春分後15天為清明。舊時,寒食斷火,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清明是掃墳祭祖的日子,民間又稱為「鬼節」,與七月十五、十月一總稱為「三冥節」。寒食、清明本來是兩個節日,但民間大都把兩個節日合二為一。一般叫清明,少數地方叫寒食節,但過節卻是在清明這天。清明節這天早上家家戶戶都煮雞蛋,據說吃了雞蛋眼「晴明」。其實,清明節是紀念春秋時代晉國大臣介子推的。他當時死在山中柳樹洞里,為防止別人找到他,百姓在山中遍插楊柳以擾之。從此,這天人們在家門兩旁都要插上柳條,以紀念介子推,沿習成俗至今。端午節 農歷五月五日為端午節,最普遍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這天,家家戶戶幾乎都吃雞蛋和粽子,各家大門口都插艾條,有的還加插桃枝,據說可以避邪。夏至節 夏至是中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多在陽歷6月22日前後。這一天,陽光照曬的時間最長。俗話說「冬至餃子夏至面」,這一天不少地方要吃涼面條以紀之。煮熟的面條撈出後放入剛從井裡取出的涼水裡,過水再吃,以示吃食可以「著涼」了。六月六 農歷六月六這天,要「洗洗澡,曬衣服;看谷秀,請姑姑」。據說,這一天民要曬衣,文人曬書,一年內不霉不蛀。白天曬水,晚上洗澡洗腳可免生痱子。七月七 農歷七月初七又稱乞巧節或女兒節,習稱「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這天,姑娘們聚到一塊互相學習織、綉技巧。晚上,要包餃子,擺供祭天。有的要玩到深夜,還要到葡萄架下去聽牛郎織女啦呱(說話)。聽到說話的女子,據說就能成為紡織、刺綉的伶俐姑娘、巧媳婦。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中秋佳節吃月餅是流傳已久的風俗。中秋節這天,在外的子女都會盡量回家與父母團聚,各家各戶都要置辦佳餚美酒,飲酒賞月。重陽節 《易經》一書將「九」定為陽數,農歷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所以定為重陽節。節日前後,秋高氣爽,風清月朗,可登高賦詩遠眺,或賞菊飲酒。在平陰,重陽節則有打圍(打獵)的習俗一直沿襲下來。晚間,則以獵物為餚,飲酒樂之。1988年開始,山東省把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逢這一天,有關單位都會組織老年人舉辦座談會、外出遊玩等活動。十月一 十月初一這天,晚輩普遍都上墳添土祭祖。上墳的規模可大可小,但都俗稱「小上墳」。臘八 農歷十二月初八為臘八節。臘八節這天,家家戶戶都熬臘八粥,腌臘八蒜,有的也包水餃。據說喝了臘八粥能增福。辭灶 臘月二十三日為辭(祭)灶日,民間俗稱過小年。據說這天諸神上天,百無禁忌。民間家貧不能成禮者,多在此時嫁娶,謂之「趕亂歲」。
二、公歷重要節日
元旦(陽歷年) 1月1日為元旦,公職人員放假一天。單位一般要升國旗、插彩旗。國際勞動婦女節 3月8日為國際勞動婦女節,女職工可放假半天,有的單位組織女職工開展活動。植樹節 3月12日為植樹節,各單位組織開展植樹活動。國際勞動節 5月1日為國際勞動節,放假三天,單位一般升國旗、插彩旗,組織慶祝活動。2000年來,國家將5月1日3天假期和前、後兩個星期六、星期天調整為7天長假,成為居民外出旅遊的最佳時間。五四青年節 5月4日為五四青年節,各地青年人均組織慶祝活動。國際兒童節 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學校一般組織兒童舉行慶祝活動。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 7月1日,多有中共黨組織舉行慶祝活動,逢五遇十年慶祝時活動較多且比較隆重。建軍節 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立紀念日。各地黨委、政府和部隊均舉行座談會、開展走訪慰問等活動。教師節 9月10日為教師節,黨政部門、學校舉辦慶祝活動,並表彰部分先模教師。國慶節 10月1日為國慶節,放假三天。黨政部門升國旗、插彩旗,召開慶祝會。同「五一」節一樣組成七天長假,可外出旅遊。逢五遇十年慶祝時活動較多且比較隆重。三、舶來節日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一些外國節日傳到中國,並逐漸形成市場。主要有:
情人節 2月14日是情人節。這一天,在縣城各鮮花店、街頭均擺滿玫瑰,在大的商店、超市顯眼位置擺放著各種巧克力,用於青年男女互贈禮物。愚人節 4月1日是愚人節。起源於法國。典型的活動是不分男女老幼,可以互開玩笑、互相愚弄欺騙以換得娛樂。母親節 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是母親節。起源於美國。這一天,許多人通過各種方式來表達對母親的愛。子女們,有時甚至孫子女們,都要挑選適當的賀卡和禮物贈送給母親。鮮花、糖果和漂亮的有女性特色的禮物是最受歡迎的。母親們尤其珍惜子女們自己做的禮物。父親節 6月的第三個星期天是父親節。起源於美國。全世界有20多個國家通過教堂儀式、送賀卡和禮物來紀念父親節。聖誕節 12月25日是聖誕節。聖誕節是基督教的一個重要節日。這一天縣城各大商店、飯店都會張貼聖誕老人畫,在門口布置聖誕樹,或者裝扮成聖誕老人,以招攬顧客。
4、山東地區過年有哪些習俗?
有辭灶、貼春聯、請家堂、祭海節等傳統習俗,也有一些近年因經濟、文化興起而盛行的新興春節活動,如青島國際啤酒節、濰坊國際風箏會、臨沂書聖文化節、濟南大明湖荷花節、青島海洋節、泰山國際登山節等。
1、辭灶
和其他地區一樣,山東人的「過年」,是從臘月二十三的「小年」開始的。「小年」,舊時稱之為「辭灶日」,傳說這一天是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家人工作、學習、生活情況的日子。所以在這天,人們要在家中「祭灶」,設擺供案祭祀灶神,送其上天匯報工作,以祈福納祥。
2、貼春聯
過年貼春聯、福字,是中華傳統,山東也不例外。年三十這天,從早上一起床開始,各種年事活動就順序開始了,這是一年中最為忙碌和開心的一天。貼春聯、福字,在山東一般都是年三十上午進行的,早飯後,長輩們開始了包水餃、炸年貨的各種准備,小輩們開始四處貼福,吵吵鬧鬧,貼正了,貼反了,各種歡笑,表達了人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3、請家堂
年三十忙活了一天,到了傍晚,一天的重頭戲開始了——請家堂。「請家堂」,即舉行儀式把逝去的先祖、親人請回家過年,在山東,這是年三十最為隆重和嚴肅的年事活動。山東人過年請家堂的習俗,不能簡單地歸結為「迷信」。它所表現的,實際上是對先祖親人深深的懷念和尊敬。
4、祭海節
祭海節是一個因自然崇拜而形成的傳統節日。最著名的祭海節是位於中國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市田橫鎮周戈庄村的傳統祭海活動,通稱「田橫祭海節」,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北方規模最大的祭海節。
5、青島國際啤酒節
青島國際啤酒節始創於1991年,在每年8月的第二個周末開幕,為期16天。節日由國家有關部委和青島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是融旅遊、文化、體育、經貿於一體的國家級大型節慶活動,是亞洲的啤酒盛會。
6、濰坊國際風箏會
濰坊是風箏的發源地。早在20世紀30年代,濰喊猛坊就曾舉辦過風箏會。解放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濰坊風箏又煥發了派慧生機,多次應邀參加國內外風箏展覽和放飛表演。1984年4月1日,在美國友人大衛·切克列的熱心幫助和山東省旅遊局及濰坊工美的大力支持下,首屆濰坊國際風箏會拉開帷幕。
7、臨沂書聖文化節
山東臨沂是書聖王羲之的家鄉,2003年王羲之誕辰1700周年,經文化部批准臨沂市舉辦了首屆書聖文化節,向全國乃至世界推出了「書聖故里」的文化品牌。
8、濟南大明湖荷花節
濟南大明湖荷花節,是1986年市人民代表大會第九屆第二十次常務委員正式批准荷花為濟南市市花之後,在當年舉辦了我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荷花展覽,從此每年7月都有荷花展在大明湖出台。
9、青島海洋節
中國青島海洋節作為青島市的重要節慶品牌,是中國唯一以海洋為主題的節日,創始於1999年,舉辦時間定在每年的7月。
10、泰山國際登山節
泰山國際登山節從1987年9月舉辦第一屆泰山國際登山節以來,每年舉辦一次。
特殊的習俗:
魯西南地區俗規,初一早上不能把雞鴨鵝等放出來,至少圈住半天,怕「攪亂了年」。膠東龍口、蓬萊一帶,初一早晨女主人一起床,就手持紅燭,把家裡各個角落照一遍,寓意用光明驅逐黑暗,把邪氣惡臭趕出去;萊蕪等地有初一「送家堂」的習俗。
年三十「請家堂「,把老祖宗們請回來過年,年初一,人們上墳、燒紙、叩頭將祖宗塵滲答送回墳塋。回家以後,把家譜收起來,春節祭祖儀式遂告結束。
春節的慶祝活動從初一開始,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膠東地區於初二日落後送年,送年時要擺貢品,焚香燒紙,鳴放鞭炮。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