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過春節的行俗有哪些
1、深圳民風習俗有哪些
深圳原居民民風淳樸,保留了較多的民間習俗。
漁民娶親:南澳最具特色的風俗之一。當漁村女子成親之日,新娘被眾多漁家姐妹簇擁前行,身後有鑼鼓樂隊和幾組舞龍舞獅隊載歌載舞,緊隨其後是一名男扮女裝的漁民帶領著一群頭戴漁帽、手操船槳的漁家婦女列隊而行,一路撐槳,迎親到家。
女子哭嫁:龍崗客家人很有特色的傳統習俗。隨著時代變遷,龍崗女子哭嫁習俗已不流行。
客家圍龍屋:一種富有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龍崗羅瑞合村「鶴湖新居」的羅氏、坪山辦事處大萬世居的曾氏、坑梓辦事處龍田世居的黃氏和茂盛世居的何氏,他們歷經幾代修建的大規模圍龍屋,見證了這些家族的興衰 。
大盆菜:深圳福田下沙和南頭一帶的習俗。深圳本土鄉民,大凡遇到中國傳統節日或嫁娶、祝壽、添丁、酬神、宗親祭祖等活動,各方親朋戚友團聚鄉間,圍著大盆菜飲酒慶賀。大盆菜多數以牛腩炆蘿卜角為菜底,往上鋪疊的是菜膽、粉絲、豬肉、竹筍、腐竹、冬菇、鹵鵝、燒鴨、炸魚、白斬雞等,一層一道菜,一菜一道味。
媽祖誕慶:每年3月深圳沿海漁民和農民在天後廟舉行的慶祝廟會,祭祀天後,求航海平安、漁業興旺、五穀豐登。在祭祀後還舉行文藝表演和貿易活動,體現了深圳人民對平安和幸福生活的渴望。
坪山打醮:坪山客家人獨特的傳統習俗。每8年一次的打醮(集體祭奠神靈)地點聚在關帝廟前的廣場上,祭典儀式由坪山圩的首腦主持,祭桌上擺滿果脯酒饌,大香爐里插滿檀香,鄉民們在廣場上連續嬉戲七天八夜。由於打醮習俗勞民傷財,於1943年被廢除。
涼帽遮羞:大鵬婦女的習俗。其涼帽是用竹條和布料做成的,把竹條分成竹篾,織成圓圈,中間穿孔,竹篾周圍用布條縫掛。其他客家婦女的涼帽是用黑布條縫掛,而大鵬婦女的涼帽用藍士林布條。
2、我的深圳民俗記憶怎麼寫
深圳的風俗有很多:
春節逛花市的風俗,據說在中國最早惟廣州獨有,花市,老廣州叫「花街」,粵語說「唔行花街唔算過年」,就是說不逛花市不算過年。後來這個習俗逐步推及輻射到其它縣市,成為廣東人過春節的習俗。與廣東其它地區相比,深圳市的迎春花市起步較晚,1982年,深圳舉辦了首屆迎春花市,到今年,已是第27屆花市。過年前去花市買花、賞花,已經成了深圳人慶祝新年必不可少的年俗。觀花賞景,買花祈願吉祥,人們用鮮花來迎接一年中最美好的日子。橙黃的年桔和色彩鮮艷的各種花卉是花市的主角。在廣東白話里桔就是「吉」、花就是「發」,桔子預示著吉祥如意、鮮花預示著財運亨通,所以家家戶戶在春節里都會在客廳里擺放年桔和鮮花。
舞草龍是南澳鎮極具特色的風俗。每年正月初二的晚上,漁民小夥子用草紮成「巨龍」,一節節加起來後長達二三百米,再在這條「巨龍」身上插滿燃燒的香火。隨著「巨龍」游動,樂隊敲鑼打鼓,穿街過巷,聲威極為壯闊。龍身舞動之時,上下閃閃發光,猶似一條火龍在翻騰動宕。草龍所經之處,圍觀者甚眾,秩序井然,燃放煙花炮竹,祈求紫氣常臨、如意吉祥、興旺發達,一派節日喜慶景象。舞草龍既是漁民企盼一帆風順、生活富足的心理表現形式,也是一種大眾樂於參與的健身運動,因而盛行至今且一年比一年熱鬧。
上香拜神是深圳沙井鎮的風俗。沙井腔閉村民的上香習俗從唐朝起一直流傳至今,每家都設神龕,每天都由家中長者主持儀式。上香前,主持者洗漱干凈、端雀彎正儀表之後,莊重虔誠地點上三支香端正地插在香爐里,然後施行三拜之禮。接著全家大小都一一上香拜。每逢農歷初一和十五,儀式更莊重,禮拜也更顯虔誠,所用的香也比較講究,主要是用檀木磨成細粉做成的檀香。給香爐上香之前,要擺貢果,主要是時鮮水果如荔枝、芒果、龍眼等,還要供上葷菜頃圓悶和米飯。拜祭神爺之後,全家大小一起用齋吃素,不吃油膩和葷菜類。村民上香的習俗,表現了廣大人民對健康和富裕生活的追求。
3、廣東人是怎樣過春節的 廣東人過春節有哪些風俗
1、逛花市,行花街這個是廣東的傳統習俗,春節逛花市的風俗,據說在中國唯廣州獨有,花市,老廣州叫「花街」,粵語說「唔行花街唔算過年」,就是說不逛花市不算過年。後來這個習俗逐步推及輻射到其他縣市,成為廣東人過春節的習俗。每年的春節前幾天(往往是春節前5-6天吧,有些地方是3天)花市就開始了,街道兩邊都擺滿了各種花,有水仙、北合、桃花、玫瑰、菊花、杜鵑、盤景、柑、桔……花市一直擺到除夕午夜。 廣州的花街最旺就是年三十晚。逛花市,行花街,然後買些花、柑(與金諧音)、桔(與吉諧音)回家過春節是每年必不可少的,把萬紫千紅帶回家中,寓意一年花開富貴,萬紫千紅,大吉大利。擺在家中的柑或桔都要掛上紅紅的利是封。
2、年廿八(農歷年二十八),洗邋遢(骯臟)春節將至,辭舊迎新,這段時間,家家戶戶都要把屋裡屋外打掃干凈,粉飾一新。春節前打掃衛生的習俗,在民間有些地方叫「撣塵」或者「采屋」,據稱意在洗去一年的纖塵和污垢,祈盼新的一年有新氣象。其實就是春節前要搞好個人和家庭的衛生。為了這個重要的節日,全家人一起動起來幹活,把家中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打掃干凈。其實現在也不僅僅局限在年廿八這天,就是過年前搞好清潔。男人還要剪發,女人要洗頭。過年前的大掃除與往常不同,平時可以做表面工作,過年了,中國人的習俗是不能把舊的、臟的東西帶到新的一年裡,所以,平時打掃時顧不到的邊邊角角也要翻出來徹底清潔。
3、團年飯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除夕夜歡聚在一起吃飯。團年飯,飽含和凝聚著濃濃的親情,特別受中國人的注重。吃團年飯要一家人齊齊整整,團團圓圓,還特別講究菜式。團年飯特別看重「好意頭」,菜式就代表著深深的寓意。如魚(象徵「年年有餘」)、蚝獅(音取「好事」、「好市」)、發菜、生菜(音取「發財」、「生財」),鳳爪扒金錢(即雞腳冬菇,意寓「招財進寶」)、慈菇(寓意以後添男丁)、芹菜(勤力)、蔥蒜(代表聰、算)、豬手(粵語與就手音近,通常與發菜一起弄,寓意發財就收,但現在不能非法採摘發菜,多用生菜代替,寓意生財就手)。
4、壓歲錢新年逗利是各地皆有,「恭喜發財,利是逗來。」也成了廣東人新年用語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句。
5、貼春聯、年畫,放煙花、鞭炮春節到了,家家戶戶都喜歡貼春聯、年畫,給節日增添了濃郁的氣息。這個也比較普遍,不多說了。不過現在廣東人,貼年畫的已經越來越少。現在普遍都禁止私自燃放煙花鞭炮,過年已經沒有鞭炮放了,煙花往往政府組織一次煙花晚會。現在一般只有在鄉村才可以燃放煙花和鞭炮。
6、拜年親戚朋友間的相互拜年一般都是新年後的。不過現在在過年前都有人提前拜年了。
7、做酥角,做煎堆,包粽仔,做誓在過年前幾天,就要做酥角、煎堆、誓(類似糕點)及一些各種名堂的糕點,還有包粽仔等,相對於一些地方過年要做年糕的習俗。不過近10年,酥角已經很少做了。煎堆超市、商店有得買也比較少人做了,而且煎堆多是珠三角一帶特色。粽子和誓還是繼續做的。城市裡的就基本很少人做了,多用其他商場市場買到的代替了。
8、食湯圓年三十晚,一家人在一起食湯圓,寓意一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現在湯圓在超市和商場都有得賣,而且品種也多,更是方便了人們。
9、舞獅,舞龍廣東過年也又舞獅和舞龍給人拜年。舞獅和舞龍,動作性強,極富觀賞性。舞獅大約始於漢代後,也是我國民間喜慶節日的傳統表演項目,春節、元宵最為多見。中國原不產獅子,《後漢書》載漢章帝時月氏國(西域的一個小國)貢獅子,當時名為「狻猊」。從那時起人們就把雄健、威武的獅子視為吉祥、勇敢的象徵,又模仿獅子的形象和動作,逐漸形成獅舞,慶典喜日以此為樂,並期望驅魔辟邪,故有「辟邪獅子」之稱。舞龍,它的前身是漢代的「魚龍漫衍」之戲。舞龍現在流行於我國許多地區。龍的形象各有特色,一般用竹、木、紙、布等紮成,每節內能燃燭的稱「龍燈」,不燃燭的稱「布龍」,節數不等,多為單數,一般每條長龍由11人,或13人組成,最長的達百人之多。舞者各持棍撐起一節,由一人持綉球在前面戲龍,引誘龍去搶撲、戲耍,盡力模仿龍戲寶珠的各種姿勢,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忽搖頭忽擺尾,或騰躍,或翻滾,或直立,或盤旋。在不同大小的場地表演出不同規格的動作。表演時有鑼、鼓伴奏,龍隨樂舞,舞狂樂沸。
4、深圳春節的習俗
深圳過春節的習俗
年三十(除夕)下午開始過年,貼門神、春聯、接灶君入宅,宰雞殺鴨,用三牲(雞、魚、豬肉,下同)、白米飯幾碗(配以筷子)、茶、酒等,插上香燭,拜祭天地、祖先。晚餐一家吃團年飯,外出家人無要緊事都要回來團聚吃飯。外人則不會接受請吃。是晚,全家洗澡要洗「大吉水」(用桔皮、柚葉等),邊洗邊說幾句大吉大利的話,洗完後,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入夜家家戶戶開始點年光燈,日夜不熄,直至年初三。
年初一(正月初一)午夜零時,各家要到祠堂燒頭香,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來。上午飯吃素,以粉絲、紅棗、腐竹等為菜餚,生菜肯定是要吃的,過去有錢人家還吃發菜,取諧音發財。這一天嚴禁殺生,不拜神,還忌送錢物給別人。年初二,稱「開年」,開始開戒宰殺三鳥。同宗族的親友、鄰居等互相串門賀新年,給小輩們派「利是」。舞獅隊、麒麟隊也開始出動,到各村參拜,進行武術表演。
年初四,是探親日,出嫁婦女紛紛回娘家探親。年初五,「出年卦」,雖然還彌漫著新年氣氛,但高潮已過,人們開始新一年的工作或農事。年一直過到元宵。元宵節俗稱燈節,農歷正月十五這天,有做湯圓(糖丸)吃的習慣。在農村,各家各戶入夜在大門上掛燈,孩子提著各式各樣的彩燈穿街走巷玩耍。上一年生了男孩的人家還將特地舉行添燈儀式,在祠堂掛彩燈至正月盡,叫「點燈」。有的地方選在正月上旬。建國後此習俗取消,80年代末又有所恢復。
深圳春節活動
老深圳住民尤其是原寶安縣住民春節期間,會舉辦各種民間舞蹈,主要有獅舞、麒麟舞、龍舞、魚燈舞等,分布在各個鄉鎮。其中以獅舞、麒麟舞和龍舞較為普遍,也最具地方特色。獅舞和麒麟舞是以語屬而分布的。粵語屬的新安、福永、沙井、松崗、公明等地多興獅舞;客語屬的觀瀾、龍華、龍崗、橫崗、坪山、坪地、石岩、葵涌等地則以麒麟舞為多。
獅舞、麒麟舞寄託著帶來吉祥如意,驅除妖魔邪惡的願望。表演隊伍龐大,配以大鑼大鼓,又兼有刀、槍、劍、戟武術場面,聲勢浩大。每逢過年過節,喜慶吉日,醒獅、麒麟隊穿村過戶,或在空曠場地表演,或在村中逐家挨戶相邀上門舞拜。獅舞在表演上分「文獅」和「武獅」兩種。「文獅」主要表現獅子的溫馴神態,有酣睡、舔毛、抖毛、搔癢、打滾等穩靜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勇猛性格,有跳躍、跌撲、走梅花樁、采青、踩球等高難動作,形神酷似、惟妙惟肖。麒麟舞的表演動作與獅舞極為相似。
按傳統舞法的下山、采青、嬲花園過程中,均採用酣睡、蘇醒、搔癢、抖毛、舔毛、騰躍、跌撲、上竿、戲耍等動作,其神態生動逼真。龍舞分「布龍」和「火龍」兩種。「布龍」流行於布吉、平湖、觀瀾、石岩、公明、龍華等鎮。「布龍」身長4丈余,全身用布和鐵絲製作而成,身腹設有持杖,一般由8人至12人持杖,表演龍的各種騰躍、翻滾、俯拜等舞蹈動作,活靈活現。這種龍舞,人們視為能帶來吉祥佳兆,所以多在春節期間表演。「火龍」(又叫草龍)只流行於寶安東部南澳鎮的漁民區。
清末民初,由於地方上發生霍亂病,無法醫治,不少漁民喪生,因迷信思想所致,認為沖撞了邪魔,要請龍王驅邪除魔。故用稻草製成龍形,長約4丈,分成十數節,每節有一持杖為表演者使用,龍眼置以發光電燈泡,龍身遍插香火。每年正月初二晚進行表演。火龍活動時,各家各戶點燃炮竹、煙花,火龍凡經各戶大門前則三大拜,然後往一開闊場地表演各種龍舞姿態及武術,火龍翩翩起舞、處處火樹銀花,十分熱鬧壯觀。
隨著「巨龍」游動,樂隊敲鑼打鼓,穿街過巷。龍身舞動之時,上下閃閃發光,猶似一條火龍在翻騰動盪。舞草龍是南澳漁民極為喜愛的一種活動,舞龍者的豪氣、觀舞者的熱烈,構成了一幅宏大、歡騰的畫面。
5、比較深圳三種春節習俗與我國傳統春節習俗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
1
原住民也稱春節為過年,農村進入農歷臘月中旬便作準備,如舂年糕粉、做新衣裳、買新鞋新帽、理發等。
2
年三十(除夕)下備派哪午開始過年,貼門神、春聯、接灶君入宅,晚餐一家吃團圓飯,外出家人無要緊事都要回來團聚吃飯。
3
春節期間,會舉辦各種民間舞蹈,主要有舞龍、舞獅等。
不同:
1
壓歲錢
傳統:長輩三十晚上要給晚輩壓歲錢。
深圳:三十晚上全家洗澡要仿碼洗「大吉水」(用桔皮、柚葉等),邊洗邊說幾句大吉大利的話,洗完後,長輩才給晚輩壓歲錢
2
探親日
傳統:大年初二
深圳:年初四,是探親日,出嫁婦女紛紛回娘家探親。羨知
3
年初一
傳統:沒有禁忌。
深圳:嚴禁殺生,不拜神,還忌送錢物給別人。
6、深圳過年的三種:放鞭炮、吃團圓飯、拜年習俗跟中國的傳統習俗有什麼不同嗎?急需幫助!
在深圳,只有規定的地方(如公共廣場)才可以放鞭炮;則返吃團年飯和其他地區沒什麼不同,只是這里的團年飯熱鬧一點,菜式大多比較精美;拜年也沒什麼不同,只要注意大年初三不要去拜訪親戚好友就行了。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 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 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滾李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 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
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六。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孫備飢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
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七。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八。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
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另外,有首「年節歌」可以簡明概括一下。
二十三祭灶天,
二十四寫聯對,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割年肉,
…………
初一初二磕頭兒,
初三初四耍球兒,
初五初六跳猴兒,
…………
PS:中國地大物博,很多過年習俗都有地方文化和信仰差異,不過籠統來說就是這些.
7、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1、春節習俗:祭灶神
祭灶,是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謹襲判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傳說到了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一年的善惡,玉皇大帝根據禪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百姓供上紅燭、糖瓜,以隆重的禮節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農村很多地區還沿襲這種風俗。
「二十四,掃塵日」。迎新首先要除舊。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民間素有的傳統習俗。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乾乾凈凈迎接新年。其實,人們藉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
2、春節習俗:倒貼福字
在我國,人們往往用一個「福」字來表達對福運、福氣、幸福的嚮往和追求。每當辭舊迎新的時刻,家家戶戶都要把「福」字貼在屋門上,意味著福氣進入家門。許多地方還倒貼「福」字,利用「倒」與「到」的諧音,寓意「福到了」。
3、春節習俗:貼春聯
貼春聯這種春節期間的活動從宋代開始盛行,每到過年時家家有貼春聯的習俗。
春聯,俗稱「門對」,又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稱春聯。春聯的一祥改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
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史料記載,有一年過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春聯堪稱中華民族獨創的藝術奇葩,它以雅俗共賞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愛。有人曾這樣概括春聯:「兩行文字,撐天柱地;一副對聯,評古涵今。」貼春聯,是重要的年節民俗。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紅的春聯,一副副透著喜慶和熱烈的春聯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願望。
4、春節習俗:貼年畫
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著雕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裡,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盛行開來。江蘇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楊家埠,是我國三個重要的年畫產地。民國初年,上海出現了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的一種新形式,以後發展成為今天的掛歷。
5、 春節習俗:除夕守歲踩歲
除夕是指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與春節首尾相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時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窮歲盡」,表示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除夕之夜是年節的第一個高潮。守歲,俗稱「熬年」,是從吃年夜飯開始。年夜飯是一年中最具家庭親情、充滿溫馨祥和的家宴,此時,人們不僅享受著滿桌佳餚,更享受著濃濃的親情和節日的喜慶。
年夜飯之後,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開始守歲,共同辭舊迎新。在晉代就有除夕守歲習俗,南北朝時已很普遍,進入隋唐後守歲很盛行,宋代沿襲唐風更盛。另外,漢代已有除夕夜晚飲椒柏酒(用草葯配製的葯酒)以驅邪祛病的習俗,後世改為飲屠蘇酒,王安石有詩「春風送暖入屠蘇」。現如今,我國南方仍有年節時全家老小歡聚酣飲屠蘇酒的風俗。
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6、春節習俗:年夜飯
全家人在一起吃頓團圓飯是除夕的重要習俗。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是全家團圓的好機會,特別是隨著很多人工作變得越來越忙碌,春節團圓的意義更大。除夕夜的團圓飯也叫年夜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動手,在家做上一頓豐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為了避免麻煩,就直接將年夜飯的地點放到了飯店。無論在哪裡吃,團圓的主題是不會變的。
7、春節習俗:壓歲錢
除夕守歲之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也叫壓勝錢。因為「歲」與「祟」諧音,長輩們希望壓歲錢能驅邪免災,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壓歲錢寄託著長輩對晚輩的殷切希望和深情關愛,因此,同學們不要相互攀比壓歲錢的數量,而應該注重它的情感價值。同時,要合理使用壓歲錢,把它用在學習上或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8、深圳春節的習俗
一、貼門神、春聯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者是廿 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 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
門神,傳說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壘。東漢應劭的《風俗通》中引《黃 帝書》說:上古的時候,有神荼郁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 一棵桃樹,樹蔭如蓋。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撿閱百鬼。如果有惡鬼 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後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荼、郁 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 中記載:正月一小「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 右郁壘,俗謂門神。」然而,真正史書記載的門神,卻不是神荼、郁壘, 而是古代的一個勇士叫做成慶的。在班固的《漢書.廣川王傳》中記載: 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到廠 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
《西遊記》中的敘述就更加詳細了:涇河龍王為了和一個算卜先生打 賭,結果犯了天條,罪該問斬。玉帝任命魏徵為監斬官。涇河龍王為求活 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應了,到了斬龍的那個時辰,便宣召魏徵與之 對弈。沒想到魏徵下著下著,打了一個盹兒,就魂靈升天,將龍王斬了。 龍王抱怨太宗言而無信,日夜在宮外呼號討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將秦叔 寶奏道:願同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待。太宗應允。那一夜果然無事。太 宗因不忍二將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畫二將真容,貼於門上。後代人相沿 下來,於是,這兩員大將便成為千家萬戶的守門神了。在今天潮汕一些舊 式門樓的兩扇大門上,我們還可以見到神荼、郁壘或兩員雄赳赳的戰將, 形象似乎一樣,但是仔細觀察,其中一位手執鋼鞭,另一位手執鐵鐧。執 鞭者是尉遲敬德,執鐧者是秦瓊。
門聯同樣也是從桃符發展而來的。原來人們用桃木板畫神荼、郁壘畫 像,掛在兩扇門上。後來,畫像又改成只寫字的「門目」。但門目上兩邊 各寫兩字,表達內容有限,人們覺得不過癮,便又在大門兩側再掛上兩塊 桃木板(後改用紙);寫上了字數較多、能充分反映心願的對子。據《宋史 ·蜀世家》載:蜀後主孟旭命學士為題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 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據說這便是我國最早的一對春聯。明代朱元 璋建都南京後,曾令各家貼對聯,並將門聯改名為春聯一律用紅紙書寫。 傳說有一次,朱元璋親自到民間察看,只一戶人家沒貼春聯。一問,原來 這人家是閹豬的,不識字,於是親自動筆為他寫了一聯:「雙手劈開生死 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由於歷代大力提倡,使春聯成為我國一種特殊的 民間純早文藝形式,長盛不衰。潮汕人對春聯更是重視,買一副春聯,往往汪跡要 琢磨很久。
從各家各戶所貼的春聯看,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 其中較多的是反映出潮汕人勤勞上進、團結和睦的特點,像「和睦一家添 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勤生產五穀豐登,善治家六畜興旺」等等。 潮汕對聯最有名的莫過於明朝潮州才子林大欽撰寫的「天增歲月人增壽, 春滿乾坤福滿堂」一聯。傳說,林大欽早年曾當過私塾先生。有一年正月 初一日,東家夫人過生日,請來先生撰寫春聯、壽聯。只見林大欽提筆沾墨,不假思索便寫出此聯。
在潮汕的春聯中,經常還看到單扇門兒上或谷簟、福龕上貼著斗大的 一個「春」字。「春」字在這里有兩層含義:一層表示春回大地,萬象更 新;一層巧借「春」與「存」潮音的相諧,表示年年有餘的良好願望。這 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魚,諧音「余」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吃團年飯
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後,除夕將至。於是,主婦們便忙著 准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
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 也不忘記的。因此,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後,首先必須「拜老公」(祭 祀祖宗)。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 然後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後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表現出潮人慎終 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 於大廳,一家人入團團圍坐,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做陵雀個時候也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說傷心事或吵鬧。
用過晚餐,家中主婦就忙著收拾飯桌,於是,一場大清掃活動便開始了。這一次清掃不用很講究,純粹是為了清潔衛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 場必須用松枝菝草掃刷。然後便生爐起火,開始准備明天祭神的供品—— 齋菜。
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芋頭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棗子做的,有的則是用花生米、芋頭與番薯合起來做的。做齋菜的料都應該在下午時 就准備完畢,讓其晾乾。炸齋菜時,等爐火生好的時候,放上一口鐵鍋, 註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時,用這些料子拌以粉漿往鍋里一放,它就在油鍋里吱吱地冒氣泡。熟時,黃澄澄、香噴噴地格外誘人。這時,家中若有 客人,女主人就會獻上新炸齋菜一盤,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讓你嘗嘗遐邇聞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三、迎財神,放鞭炮
近年來興起的一項民俗活動,就是在子夜時分拜財神。按說,臘月二十四日諸神上天,人間的諸路神仙都上天「匯報工作」去了。但人們寧願相信財神仍然不忘造福人間,會在這新春腳步來臨之際將財氣送到人間,所以各家各戶要在這時候拜祭。於是,子夜鍾響,鞭炮喧天,煙霧裊裊,彷彿是一團團瑞雲祥氣,再有那「財神到」的吆喊聲,更給這子夜增添了不少熱鬧。關於鞭炮,不少書已經有過詳細介紹,它原來是人們用來避邪祛災的。《荊楚歲時記)中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惡鬼。」宗懍所載,似乎是承西漢東方朔《神異經·西荒經》之說: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長尺余,袒身,捕蝦蟹,性不畏人。見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蝦蟹。伺人不在,而盜人鹽,以食蝦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嘗以竹著火中,爆而出,臊皆驚憚。犯之令人寒熱。此雖人形而變化,然亦鬼魅之類,今所在山中皆有之。東方朔所提的,即使有那麼一回事,也恐怕只是一種動物而已,後代人以訛傳訛,於是爆竹便具有了避邪怯災的功能。不過,隨著落後意識的逐漸淡化,潮汕人放爆竹一俗,已經很少包含驅鬼成分,而僅僅是為節日增添歡樂氣氛罷了。而伴隨著現代文明的到來,許多大中小城市都開始在節日禁燃鞭炮了。
四、送壓歲錢
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著。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里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特別有趣的是,小孩臨睡前,父母必將一張大面值鈔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後即將鈔票取回。
五、拜年,送「大吉」
拜年,又稱為「拜正」,初一一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後,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後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後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系,但是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對象說不同的祝語。對老人說「新春如意、「壽
比南山」,老人會咧開沒牙的嘴 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他們最希
望的莫過於新年學習進步、成績突出。送他們這種祝語,他們會對你十分友善。落座後,主人會殷勤沏上聞名遐邇的潮汕工夫茶待客。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後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
祥。有好謔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里裝上兩個大潔,一一拜年後,褲兜里依然是裝著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謔者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六、摜春(挑禮盒)
春節期間,潮汕的另一個有特色的民俗活動便是「摜春」(春,一種分成三四層的,有蓋子的竹編禮籃,通常是成對使用,所以也叫「擔春」)。
大年初一,娘家要給出嫁的女兒送禮。過去,這些禮物總是裝在一對大春樁中,由出嫁女的兄弟挑著送去。大舅子來到時,親家要殺雞宰鵝,熱情款待,民間俗語所謂「阿舅來,掠雞」,說的就是這種風俗。,大舅子送來的禮物中,除了大桔子必不可少,還得有數十節甘蔗,大概是暗祝女兒生活節節高的意思。禮物的豐儉程度由娘家經濟情況決定,但一般是:剛出嫁的女兒禮物要備得豐盛一點,不然會被親家看不起;而出嫁已久,甚至是當了婆婆的,就不那麼講究了。女兒家收到這些東西,便分送給親戚鄰里,這形成了潮汕春節習俗中的一大特色。春節里,鞭炮聲噼噼啪啪,除了拜年者匆匆忙忙之外,還有不少老太婆,提著花籃,托著紅盤,挨家挨戶於門外高喊:「××阿姆,下物食(大媽,送點心來了)。」因為各家各戶都有媳婦,故此,各家各戶都必須出動。從這一風俗中,可以看到潮汕人親鄰睦里的風尚。此外,如果家中有兄弟分家者,送的人就會按戶分送。
但是,嫁出去的女兒在這一天不能回娘家。初一回娘家,俗以為對娘家不利。
七、家庭賭博
春節間的娛樂活動很多,如游神、游鑼鼓、標旗和猜謎等。值得一談的是,春節期間以「賭」為樂的習俗。
春節期間,大家都休息,兜里也都有錢。大街小巷上,隨處可見三五成群的人圍著賭博,更多的是「家庭賭場」,往往是一家老小圍聚一桌,由家長做莊,其他人押注,賭個天翻地覆,但最終是「肥水不流別家田」,因而有的是歡樂,沒有真正賭博時的緊張和擔心。尤其是勞碌一年,難得有歡樂機會的家庭主婦們,更樂意趁此機會玩一玩。大多數家庭只賭一晚便不再賭了,只是舊俗不改罷了。但有的人也可能由此而引起賭興,真賭下去,弄得「幾家歡樂幾家愁」。
今天,賭是犯法的,不能以此取樂,要徹底改變這一惡習。
八、回娘家(食日晝)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九、迎神接福
正月初四是「神」或曰「迎神」的日子。原來,年前臘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諸神都在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賀述職,報告一年來下界人間行為的善惡。正月初四這天,再回到下界來繼續監督人們,於是家家戶戶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臨。迎神時富裕人家要供上三牲——雞、魚、豬頭,如果經濟不允許,也可免去,但是一盤米、一盤紅糖卻少不了。因為奉上白米一盤,意謂新年五穀豐登;紅糖一盤,暗含生活甜蜜。焚香上禮畢,便燃放爆竹,這時神靈便全部各就各位了。有趣的是在諸路神仙上天的這段日子各鄉村的廟字還不能忘了上供。為什麼神靈上天了還要上供呢?因為上天的僅僅是各路神靈的「領導」,他們的手下還在「堅守崗位」呢!誰勤於祭拜,誰偷懶,他們會一一登記在案。
十、禁忌
因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因此過年的時候「禁忌」特別多。言語方面, 凡是「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也忌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沒頭彩」,兆示疾病、凶禍。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為方面,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不慎打壞時,在取水一俗已經徒有形式而已。禁掃地這一習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為春節期間燃放鞭炮,人來客往,地上紙屑、垃圾特別多,不打掃一下的確有礙大雅。因此,從講究衛生出發,不少年輕人也就對這些傳統禁忌習俗不怎麼講究了。
這一天債主不許上門討債,因為人們認為這一天討債對借貸雙方均不吉利。也忌從別人口袋裡掏東西,人們認為,正月初一的口袋讓人掏了,可能導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險。
忌死人,也忌辦喪事,因為這將給家裡帶來不祥。同時,忌該天理發,因為人們在這一,天總喜歡把理發同辦喪事聯系起來。這一天甚至忌殺生,殺生被認為會導致刀災、兵災、血災等災禍的發生,但是,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東西圖個新鮮,為了口腹之快,也就沒什麼顧忌了。飲食方面,這一天嚴禁吃葯。否則,被認為會導致一年從頭到底病疾纏身,吃葯不斷。初一早飯忌吃葷,有幾種說法:一種是這一頓吃齋,其功用等於一年;另一種是暗喻指勤儉治家,不可鋪張浪費。
9、深圳的風俗習慣
深圳風俗
龍崗女子哭嫁
昔日龍崗客家人保持著客家的傳統習俗,「女子哭嫁」便是其中很有特色的一例。每個女子在出嫁前,有七天以上的「哭嫁期」。哭這么長的時間,淚水也流了不少,眼睛也稍現紅腫,而這使得新娘更顯楚楚動人,可能正應了「經常性地流點眼淚有助於美容」和「姑娘在出嫁前顯得最漂亮」的俗話。完婚之日,當迎親隊伍臨近待嫁姑娘所在的村莊時,村中男子就在路中燃火「避邪」,新郎帶領迎親隊伍經火「避邪」之後,方可進村正式迎親。拜見過岳父母之後,村中長老即宣布良辰到了。此時,新娘即嬌婉纏綿地哭辭父母,輕移蓮步,款款出門,頻頻回望,之後即登轎起行,陪嫁女亦隨轎送行至夫家。迎親隊伍一路上笙歌不絕,鞭炮、煙花不停地放。陪護新娘的伴娘每隔十來步路程就在路旁撒一根寸把長的紅繩,意為完婚後新娘首次回娘家探望而「引路」。隨著時代的變遷,龍崗女子哭嫁習俗現已不很流行。
坪地圍籠屋
昔日坪地人的居住方式保留著客家人的傳統習俗,他們過去的住所相當獨特。他們用三合土、竹木、磚瓦、蘆葦稻草等建成外表酷似圓柱形的圍籠屋,全家人都住在裡面。這種圍籠屋佔地面積一般有三四十平方米,有的做成兩層。圍籠屋外觀上很象古堡,高牆翹檐,氣勢很恢宏。地主大戶的圍籠屋佔地面積更大,屋的四角設有樓閣,用於瞭望放哨,由於建得相當堅固,而且通常只有一門可進,因而易守難攻,很容易防護別人的攻擊。圍籠屋最大的特點是冬暖夏涼。夏季炎熱時可上樓閣通風處感覺涼爽,冬季天涼時又可因密不透風而保暖。而且,堅固耐住也是它的一大優點。一般圍籠可連續住幾代人,可經受8-10級台風襲擊。坪地圍籠屋體現了客家建築奇特的風格。
坪山打蘸
坪山鎮居民主要是客家人,保留了客家獨特的傳統習俗。過去坪山人特別重視祭祀活動,祈神拜佛極為虔誠。其中最隆重的儀式即為每八年一次的打蘸(集體祭奠神靈),地點聚在關帝廟前的廣場上,一片喧騰,熱鬧非凡,附近小販也雲集於此趁此機會大做買賣。先由坪山圩的首腦主持祭典儀式,祭桌上擺滿精美的果脯酒饌,大香爐里插滿檀香,一片香霧繚繞。首腦身後,簇擁著全圩居民。首腦行禮時,鄉民跟著伏地叩拜,九遭之後禮畢,居民就在廣場上開始連續嬉戲七天八夜,盡情吃喝賭鬧,通宵達旦,一片喧囂氣氛。打蘸期間,人們極盡奢侈,花費不少錢財;同時八天樂此不疲,也貽誤了農事。有些經濟不寬裕的居民在打蘸之後只得借債或乞討日。這個打蘸陋俗,勞民傷財,在1943年被廢除。
涼帽遮羞
大鵬人操客家方言,保持著客家風俗。大鵬婦女素有戴涼帽的習俗,不論冬夏。其涼帽是用竹條和布料做成的,先把竹條用火燒燙一下,這樣可使竹條更柔韌,然後用劈刀把竹條分成竹篾,織成圓圈,中間穿孔,竹蔑周圍用布條縫掛。其他客家婦女的涼帽是用黑布條縫掛,而大鵬婦女的涼帽用藍士林布條,所以戴起來也顯得更秀氣、更嫵媚。這種戴涼帽的習俗由來已久。據說,過去婦女要嚴守「婦德」、「婦容」,不能拋頭露面,但客家婦女為環境所迫,南遷之後要跟男人一樣出門幹活,上山打柴,下田插秧,趕場趕圩,親戚出入,為了「遮羞」,便戴上這種涼帽。婦女戴上涼帽,自己可以看清別人,而別人卻看不清自己,很有點面紗的味道,也給自己增添了一種朦朧的美感和風韻。同時,戴涼帽既輕便又可防太陽輻射而涼爽,因此世代相傳,一直流行至今。
漁民娶親
地處龍崗區東南端沿海的南澳鎮,其民風淳樸,保留了較多的民間習俗。以前南澳居民大多靠捕魚而生,因而「漁民娶親」成為本鎮最具特色的風俗之一。當漁村女子成親之日,新娘新娘被眾多漁家姐妹簇擁前行,身後有鑼鼓樂隊和幾組舞龍獅載歌載舞,而他們身後,有著一名男扮女裝的漁民帶領著一群頭戴漁帽、手操船槳的漁家婦女,列隊而行,一路撐槳,迎親到家。迎親隊伍規模龐大,浩浩盪盪,觀者甚眾,一片喜洋洋的氣氛。路上鼓樂齊鳴,禮炮震天,熱鬧非凡。「漁民娶親」之日,全村不論男女長幼,都不下海而趕來為新人慶賀。最好的賀禮當屬用彩紙剪的成雙成對的大魚模樣,意祝新人百年好合,家業興旺。
舞草龍
舞草龍是南澳鎮極具特色的風俗。每年正月初二的晚上,漁民小夥子用草紮成「巨龍」,一節節加起來後長達二三百米,再在這條「巨龍」身上插滿燃燒的香火。隨著「巨龍」游動,樂隊敲鑼打鼓,穿街過巷,聲威極為壯闊。龍身舞動之時,上下閃閃發光,猶似一條火龍在翻騰動宕。草龍所經之處,圍觀者甚眾,秩序井然,燃放煙花炮竹,祈求紫氣常臨、如意吉祥、興旺發達,一派節日喜慶景象。舞草龍是南澳漁民極為喜愛的一種活動,舞龍者的豪氣、觀舞者的熱烈,構成了一幅宏大的,生機勃勃、萬眾歡騰的畫面。舞草龍既是漁民企盼一帆風順、生活富足的心理表現形式,也是一種大眾樂於參與的健身運動,因而盛行至今且一年比一年熱鬧。
民間節日
深圳的民間節日主要有除夕、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和荔枝節等,這些都是各鎮居民通有的節日。但是某些節日在不同的地方其過法卻不相同。如除夕,公明人貼春聯,從子夜零時起家家戶戶都燃放煙花鞭炮;龍崗和大鵬人要用香茅、柚葉等煮成的「年香水」沐浴,以求來年好運;龍華人在這天要殺鵝祭祖。又如春節,龍華人初一要吃素,該鎮彭姓人以正月十五為過年而不是初一。除了這些共有的節日之外,有的鎮又有自己獨特的節日。坪山有二月初二的八公節、四月初八的米面節、六月初六要食綠豆粥、七月十四的祭仙節、十月初一的茶果餅節,還有十一月的冬至;南澳鎮有正月初二的舞草龍節;西鄉地區盛行二月二十八到三月初二的「北帝誕」等。自1987年廣東省舉辦首屆民間藝術「歡樂節」之後,許多各具地方特色的節日活動七彩紛呈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
民間禁忌
與豐富的民間節日相對照,深圳各地的民間也流傳著許多禁忌。民間禁忌的形成是由於人們對大自然的諸多客觀現象無法理解、無力改變因而產生神秘感到的結果。
沙井和公明居民每逢農歷初一、十五,必需上香供神,且吃齋以示心誠,祈求神爺能驅除邪氣,保全家平安。龍華人大年初一要吃素一天,忌葷膩食物;清明節吃雞屎藤(中草葯)、艾餅等以「避邪」,「避瘟神」。龍崗和大鵬人在婚嫁時,當迎親隊伍臨近女方村莊,村中男子在路中燃火以「避邪」,迎親者經火「避邪」後方可進村迎親;他們在除夕夜要用香茅、柚葉、菖蒲和香石榴葉等煮成「年香水」沐浴凈身,以洗去舊年的「霉氣」,祈求新年裡小孩能茁壯成長,大人能精力旺盛,老人能延年益壽……這種民間禁忌雖然帶有濃厚的封建米信色彩,但無一不體現出深圳人民對健康和幸福的渴望。
深圳特產
荔枝
深圳荔枝為嶺南四大名果之王。果皮紅,凹凸不平,核大如卵,肉白如脂,甘甜如蜜。
甜桃
主要分布在南山,松崗,塘下涌,羅田,燕田,龍華,石岩等地。但以南山甜桃最為著名,南山甜桃種植有70多年歷史,所產甜桃爽甜如蜜,大如碗口,一個有半斤重,南山甜桃與南山荔枝同享盛譽。
金龜橘
主要產地坪山、金龜、馬蘭。顏色金黃鮮艷,肉質豐厚多汁,味道甘甜純正,而且每個橘子多帶有碧綠的葉子,十分惹人喜愛。
沙梨
沙梨是深圳主要水果之一,其特點是果大如碗,最大達半斤重,皮薄汁脆,肉白無渣,汁甜如蜜。可療熱症。主要產在北部山區如岩、龍華、觀瀾、沙河、平湖和布吉,主要品種有黃梨和蜜梨。
沙井蚝
蚝學名牡蠣,是名貴海鮮之一。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味道鮮美可口。蚝單於寶安沙井、福水、西鄉及深圳南頭、蛇口、沙頭、上沙等地。但以沙井蚝最為出名。沙井蚝一其色澤乳白,肥嫩爽滑著稱港澳和東南亞。
大鵬鮑魚
產於大鵬灣一帶得名,屬海中貝殼類動物。它以吸盤附著在海中石排峭壁上,因它肉質鮮脆美味可口,高蛋白,是「鮑、參、翅、肚」四種海味珍品之首。
基圍蝦
在松崗,沙井一帶稱沙蝦,產於珠江口兩岸,淺海灘之基圍、沙田裡。食法多,如白灼蝦、清蒸、炒蝦仁、炒蝦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