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製作清明果是什麼意思
1、清明果的文化內涵-清明果的做法
清明果也叫綿菜飴、清明飴,是溫州的傳統小吃,民間採用古老的製作方法,用原始的石器工具搗制,軟糯有嚼勁,回味更悠長,不失為一種返璞歸真的飲食文化。
清明果的文化內涵-清判指明果的做法
清明果的文化內涵
年年艾葉綠,年年果泛香。一到清明節,家鄉無論城裡城外、江南江北、富庶貧苦,幾乎家家戶戶做了清明果,形狀也各式各樣。清明果透著股清香,看上去到更像一件精美的玉器,吃在嘴裡更是清香滑糯。清明節就可以吃“寒食”,即清明果,而不用生火燒菜做飯了。這裡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紀念意義,就是為了追憶不居功,不言祿,以血詩告誡君王要勤政愛民的隱士介子推。
介子推以死諫晉文公要“清明復清明”,卻被文公縱火燒山,最終介子推亦不為動,終抱樹而死。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嚼著清明果時,更應追憶兩千六百年前那不居功,不言祿,以血詩告誡君王的賢士隱士介子推,感動於介子推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奸偽欺罔、人世謬舉的憤懣,還有他那割股奉君的犧牲精神。
清明節是個祭祖的節日,是個緬懷先烈的節日,更是一個追往憶今的節日。時過境遷,清明果已不再是單純的清明祭祖的意義了,它含著濃濃的親情,帶著純純的鄉情。如今,遠離故土的人們一想起那青青綠綠的清明果,便會從心底里湧起淡淡的鄉愁和甜甜的回憶。
清明果的做法
清明果也叫綿菜飴、清明飴,是溫州的傳統小吃,民間採用古老的製作方法,用原始的石器工具搗制,軟糯有嚼勁,回味更悠長,不失為一種返璞歸真的飲食文化!
1、先要准備一下,將石頭的搗臼清洗干凈,這是農村典型的古老搗米搗粉搗年糕的工具。現在恐怕很難看到了。(當然,沒有石頭的搗臼也可以用鐵鍋鐵桶來代替,沒有石頭做的榔頭,也可以用木棍子來代替)。
2、採摘新鮮的艾草,摘去黃色小花,清洗干凈。
3、將新鮮的艾草搗成菜汁,搗得越細越好。也可以煮熟再搗成汁。也可以用榨汁機打碎。
4、搗好菜汁後,連菜帶汁;放入糯米粉,先用手揉成團,依據干濕程度加入適量的水揉勻;
5、舉起幾十斤重的石榔頭(或者叫石頭錘子)不停地搗,旁邊要有一個人當助手,在糯米粉團上和石臼上不時地撒一些乾粉,防止粘住石頭錘子。還要翻動粉團,均勻搗遍整個糯米粉團。
6、大約搗了15分鍾,就成了柔韌度很強的粉團了。這樣搗出來的粉團做好清明果,就不會破皮露餡了。
7、沒有石臼也可以在鍋里揉透揉勻,最好是用木榔頭搗砸哪臘。同樣有效果。最後基本看不到艾草的渣子,全是綠色的粉團。
8、摘取30-40片新鮮的柚子葉洗凈擦乾,把柚子樹葉剪成圓形,備用。
9、開始包清明果了,將糯米粉團取出一塊,先揉圓,再用大拇指轉出一個坑斗,將餡料依次放入,最後收口再揉一下,壓扁;底下貼上一張柚子葉。
10、上鍋蒸,大火12分鍾轉小火燜2-3分鍾。飄散著怡人清香的清明果出籠了。
清明果簡介
每到清明,家家戶戶都要做一種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清明果”顧名思義與清明節緊密相關。
從形狀上看,清明果有些像餃子,但味道上卻和餃子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種叫艾葉的植物做成的,艾,葉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一篷篷,一簇簇的。艾草性味苦、辛、溫,有著“醫草”的美譽,古人常在門前掛艾草,一來用於避邪,二來用於趕走蚊蟲。古時候每年清明前,女人們手提竹藍,三五成群來到田野喜滋滋地採摘艾葉,青青鮮鮮的艾葉滿滿當當地堆在藍子里,煞是好看誘人。
採摘艾葉後,把艾葉搗爛後連同汁液與糯米粉、早米粉按一定比例揉搓成粉團,然後加工成麵皮,再根據個人口味填加餡料,最後把麵皮捏合成型。清明果在繁雜的手續後誕生,人們從前以為清明果只有贛東北有,後來才發現與贛東北相鄰的浙江、福建地區都有吃清明果的習慣,這可能與艾在這些地區生長的普遍性有關。人們以清明果是用來祭奠先人的,表達對掘緩配逝去先人的緬懷之情。
2、清明果是什麼?清明節為什麼要吃清明果?
清明果是什麼?
清明果即清明粿,又名青團、菠菠粿、清明粑、清明饃饃、蒿子粑(安徽)、艾果等,是中國南方各省漢族特色食品之一。清明粿是清明節的傳統食品之一,外皮綠色,多用艾草或鼠鞠草做成,較軟,久置後變硬。餡分咸甜等種類,形狀有類元寶形和圓形之分。
清明粿到了明清開始流行於江蘇、浙江、上海,也是福建、廣東、江西、安徽等南方地區的傳統小吃,一般在清明前後製作食用。清明粿最初是寒食節的食俗,後因清明節與寒食節融合,才成為了代表清明節的食物。從文獻資料記載來看,最初的寒食節食俗只是普通的麥粥,後來才慢慢多樣化,而青團的歷史記載僅以現有材料來看,可以追溯南朝梁代。
清明節為什麼要吃清明果?
關於清明節吃清明果的由來,有一傳說: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的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碰巧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清兵因此沒有抓到陳太平,卻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裡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
農民回家後,正思索要帶什麼東西給陳太平吃時,卻走出門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和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頓時計上心頭。農民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凈煮爛擠汁,揉進 糯米 粉內,做成一隻只圓形的米團,然後把青色的米團放在青草里,混過村口的哨兵,帶給陳太平。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這米團雖然顏色奇怪,但又香又糯還不粘牙。陳太平吃飽了等到天黑後,便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
待陳太平回去,將此事告知李秀成,李秀成便下令全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御敵自保,清明吃青團的習俗便就此流傳開來。
3、清明果的由來和意義是什麼?
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陳太平,清兵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裡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
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陳太平吃時,走出門,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凈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團子。然後把青溜溜的團子放在青草里,混過村口的哨兵。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御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
意義:清明果作為清明節的重要食俗與節日本身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清明果最初是寒食,是中國南部、中東部漢族特色小吃。人們又稱之「清明粑」(江西)、「清明饃饃」,「清明蒿子粑」等。尤其是江浙滬一帶,清明果被人稱作清明團子,艾米果。 福建省和廣東省小部分地區,江西、湖南、安徽部分地區均有製作食用清明果的習俗。
(3)春節製作清明果是什麼意思擴展資料
從文獻資料記載來看,最初的寒食節食俗只是最普通的麥粥,後來才慢慢多樣化,青團的歷史記載僅以現有材料來看,可以追溯南朝梁代。
到了明清開始流行於江浙和上海,也是安徽、福建、廣東及其他部分地區的傳統小吃,一般在清明前後製作食用。
現代更多的是應令嘗鮮,清明果的祭祖功能逐漸的淡薄,而更多的被人們用來當春天的時令點心來食用,也可以饋贈或款待親友。
4、做清明果怎麼配糯米粉 清明果的寓意是什麼
清明果製作所需要的比例大概是糯米粉400g、米粉300g、小蘇打5g、艾草500g、白糖適量,清明果一般指清明粿,是中國南方各省漢族特色食品之一,一般在清明前後製作食用,下來就讓我教你們做清明果怎麼配糯米粉,感興趣的小夥伴接著往下看。
做清明果要怎麼配糯米粉 1、首先准備好製作清明果所需要的材料,准備糯米粉400g、米粉300g、小蘇打5g、艾草500g和適量的白糖。
2、把艾草用清水洗凈,燒開一鍋水,水裡可以加一勺鹽,把艾草放入煮開的鍋中焯水,焯水後立刻撈出,用冷水沖洗艾草直至沖涼,通過杵和臼搗爛或者攪拌機絞碎成為糊狀。
3、將適量糯米粉和米粉與糊狀草泥混合,均勻將其揉成面團,然後把面團放進鍋里蒸,蒸熟後分成小塊搓圓壓扁製成外皮。
4、准備自己想吃的餡料,外皮放涼後包入餡料,形狀可以隨衫裂自己或和閉喜好隨意製成,將包好的清明果在上鍋用大火蒸一刻鍾左右即可。
清明果的含義清明果寓意平安健康,相傳在清朝末期的清明節,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的陳太平被清兵追殺,當地的老百姓為了維護他,用青草汁拌進了糯米粉裡面,做成食物招待追兵,追兵吃了之後覺得十分的香甜就放鬆了警惕,從而使太平軍能逃出生天,後來李秀成下令讓太平軍都學會了做清明果,於是就有了清明節棚戚吃清明果的習俗。
我們從上文就知道了做清明果怎麼配糯米粉,清明果與清明節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吃清明果具有飲食豐富性、禮儀儀式性、家庭參與性,現代清明果更多的是應令嘗鮮,清明果祭祖的功能逐漸淡薄,更多地被人們用來當春天的時令點心來食用,也可以饋贈或款待親友。
5、什麼是清明果
清明果是傳統的小吃,在清明前後製作的一種食物,據說是用來祭奠先人的。清明前後是採摘清明草的好季節,多用艾草或鼠鞠草做成,綿軟的淡粉團在手裡捏揉,隱隱有清香氣,形狀有元寶形和圓形之分。
歷史起源:
清明果(鼠曲果)起碼有著數百年歷史,而且早就進入人們的生活當中。被稱為青團的艾葉清明果是南朝梁代時寒食節的食俗。以鼠麴草(鼠麴草)和米粉作為原料的清明果,目的是「以壓時氣」,解決歷史上東晉後由北方遷徙而來至今江浙滬閩一帶沿海氣候濕熱地區移民們水土不服和痢疾的問題。清明果在南方很是盛行,尤其是江浙滬一帶。清明果也被人稱作清明團子,艾米果。浙江省、福建省和廣東省小部分地區,江西、湖南、安徽部分地區均有製作食用清明果的習俗
6、清明果的由來和意義
清明果的由來跟陳太平有關,其意義是團圓。
清明果的由來:
清末明初,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的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農民製作的艾草米團子救了其一命。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御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
清明果的意義:
作為清明節的一個重要飲食習俗,清明果與清明節本身密切相關。人們也稱之為「清明巴」、「清明包子」、「清明蒿子巴」。尤其是江浙滬地區,清明果被稱為「清明湯圓」,艾米果。意為團團圓圓,就如其外形一樣圓圓的。
清明果的發展
青團在各地叫法和吃法也不同,比如說上海寧波一帶叫青團,杭州一帶叫清明團子,裡面的餡除了豆沙餡,也有咸口的,裡麵包著腌菜、豆腐、腌肉等料。四川有清明菜粑粑,而在貴州青團叫清明粑,在客家地區,青團就叫艾粄,粄就是客家方言里各種糯米、粘米糕點的統稱。
青團是江南清明的食物符號,南方地區僅就青團一樣,就有好些個「變種」,最常見的內餡里包裹著豆沙或者蛋黃,搓成一個圓鼓鼓的小團子。這些年來經典款的青團也在不斷改進內餡,一些新奇的酸梅餡、鹹肉餡也出現在了市場。
南方地區還有一種與青團近似的食物,主要流行於南方客家人中:同樣是以艾葉為基本原料製成面團,壓成一塊厚厚的圓形餅放在葉子上蒸熟食用,或者製作成手一般大小的餃子形狀,這種類型的青團當地人稱之為艾粿或艾粑,有些沒有內餡,更加註重艾草芬芳,有些則以白砂糖和黑白芝麻為內餡,為甜蜜。
7、清明果是什麼東西?
清明果是在清明前後製作的一種食物,據說是用來祭奠先人的。清明前後是採摘清明草的好季節。綿軟的淡粉團在手裡捏揉,隱隱有股子清香氣。那氣味是春天的甜腥氣。 清明草其學名為鼠鞠草,也有叫鼠麴草、鼠麴草的,音都相同,只是「鞠」字寫法各異。鼠鞠草,俗稱清明草,又名佛耳草、清明菜、寒食菜、 綿菜、米菜、薺菜、地菜、香芹娘。全株有白色綿毛,葉如菊葉而小,開絮狀小黃花,一年生草木,清明時節,萌生綿綿白毛細葉。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壓、去風功效。《本草綱目》中有段記載的文字:「麴,言其花黃如麴色,又可和米粉食也。鼠耳,言其葉型如鼠身,又有白毛蒙茸似玉……。」該草遍布我國各地,先人歷來有摘其嫩苗食用或加入米粉做糕團的記錄。 在三明,人們把清明果又叫成青青果,選取的野草主要也是鼠鞠草和艾草兩種。用鼠鞠草做的為淡綠色,隱隱有股子清香氣,用艾草做的清明果為深綠色,有股濃郁的艾香味。艾草同樣是我國廣泛用於製作清明果的原料。艾草,又名香艾、蘄艾、艾蒿,為多年生草本,葉互生,羽狀深裂,表面是綠色,葉背則密生白色毛;莖葉均有特殊香氣。辨認艾草的方法有兩個,一是艾草葉子的兩面顏色明顯不同,還有就是它特殊的香味。這特殊的香味具有驅蚊蟲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門前掛艾草,一來用於避邪,二來用於趕走蚊蟲。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葯,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現在台灣正流行的「葯草浴」,大多就是選用艾草。 清明果做法分甜、咸兩種。用清明草和適量糯米粉、大米粉加入白糖水和好捏成糕點或加工成皮子,包入芝麻、桂花糖、豆沙餡,壓成圓模蒸熟則為甜清明果;包入臘肉丁、冬筍丁、香菇丁、紅椒丁、豆腐乾、腌菜、豆芽餡等,做成餃子形的為咸清明果。 三明人做清明果,是用清明草、大米、糯米磨成粉後做成皮子,白色的米粉加上清明草的綠色汁液立刻就變成了碧綠色,然後包入豆沙餡,這時候還需要一個有圓形刻花的木質模子,將包好的清明果壓入模子中,再拿出來時就會有一面印上了漂亮的花紋。一般一塊木板上會有三個不同花紋的模子,做好的清明果也會各有特色。上鍋蒸好後的清明果是碧綠的像餡餅一樣的東西,沒有印花的那一面會墊著一張圓形的竹葉,小小的點心透著股清香,看上去到更像一件精美的玉器。吃在嘴裡更是清香滑糯。
8、清明果的含義
平安、健康。
中國較重要的傳統節日包括上巳節、清明節等,由於農業社會物質匱乏的特性,傳統節日強調「吃」的文化,清明果之於清明(後逐漸覆蓋了上巳、寒食兩個節日),具有飲食豐富性、禮儀儀式性、家庭參與性。
閩台民俗是中華文化一體,例如在閩台將清明節祭祀祖先、吃清明果等民俗作為主要活動,亦很盛行於古代中原清明踏青之俗。
清明果外皮綠色,多用艾草或鼠鞠草做成,較軟,久置後變硬。餡分咸甜等種類,形狀有類「元寶形」和圓形之分。
(8)春節製作清明果是什麼意思擴展資料:
起源發展
清明果作為清明節的重要食俗與節日本身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清明果最初是寒食節的食俗,後因清明節與寒食節的發展,被賦予了清明節。從文獻資料記載來看,最初的寒食節食俗只是最普通的麥粥,後來才慢慢多樣化,青團的歷史記載僅以現有材料來看,可以追溯南朝梁代。
清明果以鼠麴草和米粉作為原料的清明果,目的是「以壓時氣」,解決歷史上東晉後由北方遷徙而來至今江浙滬閩一帶沿海氣候濕熱地區移民們水土不服和痢疾的問題。
9、清明粿的由來和寓意
清明果果形似餃子,外皮用鼠鞠草做成。鼠鞠草即清明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開黃色小花,葉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一篷篷,一簇簇的。清明果是在清明前後製作的一種食物,據說是用來祭奠先人的。清明前後是採摘清明草的好季節。綿軟的淡粉團在手裡捏揉,隱隱有清羨喚冊香氣。民間採用古老的製作方法,用原始的石器工具搗制,軟糯有嚼勁,回味更悠長。
是用清明草、大米、糯米磨成粉後做成皮子,白色的米粉加上清明草的綠色汁液立刻就變成了碧綠色,然後包入豆沙餡,這時候還需要一個有圓形刻花的木質模子,將包好的清明果壓入模子中,再拿出來時就會有一面印上了漂亮的花紋。一般一塊木板上會有三個不同花紋的模子,做好的清明果也會各有特色。上鍋蒸好後的清明果是碧綠的像餡餅一樣的東西,沒有印花的`那一面會墊著一張圓形的竹葉,小小的點心透鏈行著股清香,看上去到更像一件精兄宏美的玉器。吃在嘴裡更是清香滑糯。
清明果的傳說
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陳太平,清兵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裡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
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陳太平吃時,走出門,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凈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團子。然後把青溜溜的團子放在青草里,混過村口的哨兵。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御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
10、清明果的由來和意義是什麼
1、在中國清明其意義非凡,清明果作為清明節的重要食俗與節日本身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清明果最初是寒食,是中國南部、中東部漢族特色小吃。人們又稱之「清明粑」(江西)、「清明饃饃」,「清明蒿子粑」等。尤其是江浙滬一帶,清明果被人稱作清明團子,艾米果。福建省和廣東省小部分地區,江西、湖南、安徽部分地區均有製作食用清明果的習俗。
2、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陳太平,清兵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裡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
3、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陳太平吃時,走出門,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凈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團子。然後把青溜溜的團子放在青草里,混過村口的哨兵。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御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
4、清明果多用艾草或鼠麴草和米粉作為原料,目的是「以壓時氣」,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艾草特殊的氣味同時也具有一定的作用。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葯,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針灸。鼠麴草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壓、去風功效。後因清明節與寒食節的發展,被賦予了清明節。
5、從文獻資料記載來看,最初的寒食節食俗只是最普通的麥粥,後來才慢慢多樣化,青團的歷史記載僅以現有材料來看,可以追溯南朝梁代。到了明清開始流行於江浙和上海,也是安徽、福建、廣東及其他部分地區的傳統小吃,一般在清明前後製作食用。現代更多的是應令嘗鮮,清明果的祭祖功能逐漸的淡薄,而更多的被人們用來當春天的時令點心來食用,也可以饋贈或款待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