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祭祖貢品什麼時候取
1、春節祭祖的時間和禁忌?
春節是人神溝通的最佳時期,如果能夠相互溝通、相互和 諧,自然會身體健康,事業順利。需注意以下幾點:
一、有條件到陵園墓地祭拜祖先的,最佳時間是除夕日的上午。有些人習慣提前幾日祭祖,其想法是早點給祖先送去錢財和供品。這是不正確的,神靈世界只在除夕這天才給靈體們放假,才能收取錢財和享用供奉。祭拜早了等於提前備好了酒席,客人到了酒菜已經涼了,事要做到點上才管用。
如果不能回鄉祭祖,可以在除夕晚上到十字路口燒些錢紙,注意要在錢紙上寫明祖先埋葬的地址,落款寫燒紙的地址就可以了。燒紙前要在地上用木棍畫一個圓圈,錢紙在圈裡面燒,以防被別的鬼搶去。燒紙的時候要向圈外扔幾張,打發外鬼。
二、祭拜程序。要先擺供品、酒水,點上香;在香火落下去以後再燒紙錢,紙錢燒完後在墳墓周邊燃放爆竹,不要在擺供品的地方或者墓頂上燃放;有的人喜歡供奉、燒紙和放炮一起來,這是不行的,供了也白供。祖先在享用祭品時沒有時間收錢財,顧了收錢吃的又被搶走了,有的剛一伸手拿錢又被鞭炮炸跑了,結果是沒吃好,錢也沒拿著。個人不贊成放鞭炮,就如我們正在休息,不喜歡突然被鞭炮聲打擾。先靈也是如此。
三、有條件的在吃年夜飯前把祖宗供奉起來,初五送老祖宗回家,就是把祖宗送回墳地去了。也有的地方是過了元宵節送老祖宗,或者是初三送,祖宗在家過年的期間禁止罵孩子,因為罵孩子就會把祖宗捎帶上了。
年夜餃子煮好了先把第一盤供在祖先牌位前面,倒上酒、燃起香,在屋外燃放鞭炮,這叫接神。農村平房一般是在院子里燃起篝火,擺上供桌接神。
四、初三早上,用三張黃紙點燃後帶著火送出房門,這是送神,把祖先送回墓地老家。
2、春節供奉祖先有什麼講究
祭祖,是漢族流傳至今的傳統風俗之一。一方面是源於「百善孝為先」和「慎終追遠」的傳統觀念,在辭舊迎新之際對祖宗先輩表示孝敬之意和表達懷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於人們深信祖先神靈可以保佑子孫後代,使子孫後代興旺發達。這一傳統習俗代代相傳,人們每逢除夕總要舉行祭祀儀式,感恩追始,祈求保佑。在過去,祭祖儀式一般在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舉行,身穿盛裝的同一姓氏宗族參加,儀式較為隆重。老百姓一般都在吃團年飯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龕面前擺起美酒佳餚,進行拜祭。
在東北的農耕地區,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祖活動一般都是在歲末舉行,而且大部分是在臘月二十八至除夕這幾天。祭祀的形式依條件而有所不同。一些祖上做高官而且人丁興旺、財力殷實的家族,往往建有本族的宗祠,俗稱「家廟」,他們祭祖活動則集中在這里舉行。在祭祖的日子,當地本家各支系的主要男性成員齊集家廟,事先已將應用的供器擦洗干凈、供品預備齊全,把各代先人的神主(牌位)和畫像(俗稱影像)按輩份順序擺掛。隨後在族長主持下,所有人按輩份高低,分批向各位祖先上香行禮。
各家各戶的祭祖則雖是一番形式。很多地方都是在吃晚飯前進行。先是到自家的墳塋地祭祀,有的只是磕頭,有的還要用炕桌抬一桌酒菜,稱為「給老祖宗送席」。祭祀的順序當然是從墳地中輩份最高者開始。把炕桌擺在墳前,磕頭行禮,再倒一盅酒於地上,照此依次祭完之後,把飯菜埋進土裡,算是給祖宗們「送去」了,同時還要在墳前燒紙,算是孝敬祖先們過年期間的「零花錢」。
主要的祭祀則是在家中進行,時間多是在除夕晚飯前後,民間稱之為「接老祖宗回家過年」。因為傳說死者的魂靈不能在白天行動,所以要等天黑以後進行。先將香爐、香筒、燭台 (俗稱五供)或者木香碟,擺放在西炕上或堂箱的箱蓋上,將平時放在「祖宗匣」里的族譜「譜單」(世系表)請出打開掛在西牆上,有的人家因不是長房主枝沒有譜單,則按照譜書的記載把自己各代直系祖先的「名諱」寫在一張長紙條上張掛,俗稱「祖宗條子」或「譜條子」,也有的是擺放木牌位。擺掛好後開始上香擺供,全家大小依次磕頭行禮。所擺的供品一般是麵食和水果之類。許多人家專門為除夕祭祖蒸白面饅頭,每個上面點一個紅色的圓點,每兩個平面相合摞在一起為一組,一般是三至五級,各盛放在白色瓷盤當中。這些供品一直擺到正月初五,而且從初一到初五每天早晚兩次在祖先神位(譜單)前上香,直到初五晚上,才經行禮後把「老祖宗」送走,即將譜單或牌位收歸原處。還有一些地區在除夕晚上為去世不久的祖父母或父母舉行一些祭奠儀式。比較有特點的是將其生前穿過的衣服疊好擺在炕上,然後晚輩們跪下磕頭,嘴裡還要說「xx(對長輩的稱呼)回家來過年吧」。另有在房山頭「落地式」煙筒根處燒紙祭奠,因民間傳說這里是本家亡故之人魂靈常棲身之處。燒紙時嘴裡還要「叨咕」一些寄託思念和請求保佑的話語,而且相信祖先們一定會聽到,給家裡人帶來幸福和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