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豬圈貼什麼字
1、過年了奶奶在豬圈上貼上了什麼在糧囤上貼上了
豬圈貼:膘肥體壯
糧倉貼:五穀豐登
雞窩貼:雞鴨成群
2、廣東人春節年俗
1 廣東過年習俗。
春節是中國也是廣東最重大的傳統節日。廣東的春節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從農歷十二月中旬開始置辦年貨;除夕前,在大門上或廳堂里掛上「福」字或年畫,有的人家還將「福」字倒掛,意即「福」到。除夕夜,一些家庭到賓館酒家吃團圓飯,然後「行花街」。初一至十五,親友或相識的人互相拜年時,已婚或年長者要給未婚者或小孩封「利是」……
廣州春節地方特色
春節為農歷元旦,是中國也是廣州最重大的傳統節日。廣州的春節既有中國春節的基本內容,又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從農歷十二月中旬開始置辦年貨;除夕前,在大門上或廳堂里掛上「福」字或年畫,有的人家還將「福」字倒掛,意即「福」到。除夕夜,一些家庭到賓館酒家吃團圓飯,然後「行花街」。初一至十五,親友或相識的人互相拜年時,已婚或年長者要給未婚者或小孩封「利是」(即紅包),以示吉利之意。正月十五元宵節食「湯圓」,寓意全家人在新的一年裡平安團圓、幸福美滿。
廣州的春節風俗還有別於其他地區的是:
1、農歷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舉辦迎春花市,數以百萬計的人參加逛花市活動。
2、置鮮花。家家必置,包括擺年桔、擺水仙、插鮮花。
3、慶人日。人日為大年初七,廣州人多在這天設豐盛的家庭筵席,以示慶賀。
潮汕地區春節習俗
在中國傳統的節日中,最重視的就是春節。因此,潮汕地區便有著許多既同於中原地區又異於中原地區的習俗活動。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在潮汕地區的春聯中,經常還看到單扇門兒或谷簟、福龕上貼著斗大的一個「春」字。「春」字在這里有兩層含義:一層表示春回大地,萬象更新;一層巧借「春」與潮音的「存」相諧,表示年年有餘的良好願望。這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魚,諧音「余」有異曲同工之妙。傳說潮汕地區的對聯中最有名的是明朝潮州才子林大欽撰寫的「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堂」一聯。
春節期間,潮汕的另一個有特色的民俗活動便是「摜春盛」(春盛,一種分成三四層的,有蓋子的竹編禮籃,通常是成對使用,所以也叫「擔春盛」)。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年初一早上,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年,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
潮汕人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潮汕地區春節禁忌
因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因此過年的時候「禁忌」特別多。言語方面,凡是「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也忌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沒頭彩」,兆示疾病、凶禍。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為方面,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不慎打壞時,在取水一俗已經徒有形式而已。禁掃地這一習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為春節期間燃放鞭炮,人來客往,地上紙屑、垃圾特別多,不打掃一下的確有礙大雅。因此,從講究衛生出發,不少年輕人也就對這些傳統禁忌習俗不怎麼講究了。
這一天債主不許上門討債,因為人們認為這一天討債對借貸雙方均不吉利。也忌從別人口袋裡掏東西,人們認為,正月初一的口袋讓人掏了,可能導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險。
忌死人,也忌辦喪事,因為這將給家裡帶來不祥。同時,忌該天理發,因為人們在這一,天總喜歡把理發同辦喪事聯系起來。這一天甚至忌殺生,殺生被認為會導致刀災、兵災、血災等災禍的發生,但是,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東西圖個新鮮,為了口腹之快,也就沒什麼顧忌了。
飲食方面,這一天嚴禁吃葯。否則,被認為會導致一年從頭到底病疾纏身,吃葯不斷。初一早飯忌吃葷,有幾種說法:一種是這一頓吃齋,其功用等於一年;另一種是暗喻指勤儉治家,不可鋪張浪費。(完)
湛江的春節
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春節是民間最隆重、內容最豐富的傳統節日,但湛江的春節也有本地的特色。農村春節,一般從准備到結束約一個月時間,農歷十二月中旬開始作準備,內容包括整修房子、購置傢具、添換新衣裳、采辦各類年貨等。年貨有蔗糖、糯米、年畫、對聯、糖果、餅干、炮竹之類,一年所掙之錢大部分用於春節。
年二十九或三十日最熱鬧的場面是宰豬、捉塘魚、趕年晚圩,男女老少齊出動。傍晚家家戶戶貼"年紅",既有新年畫,也有傳統的"門神",對聯大多與福財之類有關,軍烈屬則在大門貼上由民政部門發的"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的對聯,廚房、豬、雞欄則貼"足食"、"六畜興旺"等橫批。團圓飯後則是分壓歲錢。12時正,家家戶戶鞭炮齊鳴,送舊迎新。
大年初一,農村一般流行三忌:忌殺生、忌倒水、忌掃地,部分農村尚習慣吃齋。年初二開始走親串友,你來我去。此期間大部分村莊和鄉鎮均有舞獅、游神、飄色遊行、做大戲、武術表演、球賽等,各種民間活動應有盡有,一直延續半個多月。
肇慶人過年喊累
肇慶人過春節有許多獨特的習俗。比如說:炸角子、煮裹蒸棕,單說煮裹蒸棕就可以累壞個把人。家裡女眷先得用一個大盆花上半天的時間洗好幾十斤重的糯米,如果是大家族可能要過百斤,准備好肥肉、黃豆等配料,將預先洗好的冬葉鋪在桌上,先將糯米放上去,然後在中間放進一塊肥肉和少量的黃豆、綠豆等配料,密密實實合上冬葉,包成外形像金字塔似的,用草捆好,留有提手處,這樣就完成一個裹蒸的包裝工作,一個熟練的婦女包一個裹蒸需要兩分鍾時間。裹蒸的大小與各家的習慣有關,一般而言在農村包的裹蒸都有一斤多重,大的有兩斤多,城市裡的也有7、8兩,幾十斤糯米也就是幾十個裹蒸。不要以為包裝好就大功告成,其實最為溫馨也最為耗時的工作即將開始--就是煮裹蒸。
如果說前期工作都是由婦女完成,那麼蒸煮的工作就是男人和小孩的事了,肇慶人煮裹蒸有個講究必須煮十二個小時,也許這不是講究,而是如果不煮這么長時間,很難煮熟。幾十個裹蒸放進一個碩大的鐵桶里,鐵桶就跟大汽油桶一般,加滿清水,架在一個用石塊和磚做成的臨時的灶上,點上柴禾,柴禾通常選用木疙瘩,這樣可以慢慢燒上幾小時才需要填柴。燒煮十二個小時,看火的工作少不了。這就是肇慶人的獨特的過年享受,為什麼?看完你就知道。裹蒸煮好香氣四逸,年三十晚上的團圓餐上的必備主食,自家做的、鄰居互送的,打開冬葉熱騰騰的蒸汽飄散,冬葉清香、糯米混著肉香充滿了張燈結綵屋裡,一屋子的幸福歡快。肇慶人的淳樸、熱情、勤勞就如同這敦實飄香的裹蒸
上個世紀的50年代,到80年代中,一到春節前,走在肇慶的街上,你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每家每戶的屋前都搭建了臨時的磚灶,灶上煮著一個碩大的鐵桶。圍著看火的一家人,大人吸著香煙,偶爾添一塊柴,弄弄火,小孩圍在身邊,冰冷的風被灶火和滾騰的蒸汽趕走,小孩胖胖的臉上映著火苗,都紅彤彤的,睜大明亮的眼睛,聆聽著大人講著秋月春花、仙女下凡、大鬧天宮的故事。這情景,現在在肇慶的城區已經絕跡,但是這獨特的回憶仍溫暖著多少肇慶人心靈。
那時候外地人都說肇慶人過節累、自找苦吃,可肇慶的男女老少卻都盼著過年,他們比任何人都希望重溫那份溫馨的家庭團聚,那跳動火焰,那充實的勞累。現在的回味令多少肇慶人由丹田襲來一股暖意,酸了鼻翼、潮濕了雙眼、重置了心靈。埃?一聲輕嘆,美好的、淳樸的民風,肇慶人心裡永遠的凈土。 (完)
高要縣春節習俗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是高要縣人民群眾最重視的傳統節日。節前家家戶戶都忙著搞清潔衛生,准備年貨,包制「果蒸」粽。除夕。俗稱年三十晚,住戶門前貼上大紅春聯,室內張燈結綵,擺設盆桔、鮮花,當晚吃團年飯,聚天倫樂,圍坐守歲,萬家鞭炮齊鳴。大年初一,舊俗匿家不出門,不掃地。年初二俗謂「開年」,宰三鳥、備生菜生蒜以祀神,祈求風調雨順,取生財好運之意。春節期間,人們穿紅著綠,街市旌旗飄揚,五光十色。民間組織舞獅賀年,舉行各種文娛活動。親朋戚友互相拜年,送果蒸、油角、包頭果等,見親友小孩賞以紅包(利是),熟人見面,互道吉祥語。新婚夫婦到親戚家拜年,成為必不可少的禮節。
封開縣春節習俗
春節是封開縣內民間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外出的人紛紛回家團聚。群眾過節活動,一般從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即陸續開始,大搞室內外清潔衛生、備年貨,婦女忙於 裹糍、蒸年糕,迎接新年。年製品以糯米糍為主,有時包裹蒸、花生、芝麻粘皮的糯米 糊、甜糕、「沙爽」(粘米製品),還有油炸糖環、油炸檄(北境制空心,南境制實心),解放後還時興炸角子、做雲吞、湯丸等等。 除夕前還有送迎灶君習俗。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君上天,除夕晚接立灶君神位。 迎送灶君要備三牲、酒禮祭拜。傳說灶君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該家主人情況,因此民 間對灶君都很敬重,每逢初一、十五要燒香敬拜,希望灶君上天時為其說幾句好話。 除夕,家家戶戶貼對聯、門神,買肉殺雞,備絲粉、腐竹、針菜、香信及其他祭品 拜神。晚餐,各家吃「團年飯」,酒菜豐盛。農村許多地方,習慣全家大小在廳堂圍著火 盆直至天亮,稱之為「守年」。爐灶用谷殼或柴炭引燃,通宵保留煙火,並點「長明燈」, 以示「長慶」好意。不少地方還習慣留「隔年飯」,以示「年年有餘」。 零時開始,放炮竹「接年」。城裡人還走上街去轉一圈,意是新年「行大運」、「行好 運」。城鄉煙花炮竹不斷。
年初一早晨,有些地方習慣吃甜湯丸、面條,也有的地方習慣整天吃素不吃肉。老 少首次見面,均敬禮作揖,相互恭祝吉利,年輕人給長輩拜年,長輩給晚輩分發紅包、糖 果。各家備有茶點、香煙、糖果之類,招待賓客。人人都穿上新衣服,街中村中行人如 流,一片喜氣洋洋。 年初二為開年日,許多地方都習慣殺雞拜神。年初一吃齋、吃素的,此日即宴豐餐 盛。 此後,各地都習慣相互拜年,走親戚,訪好友,城鄉呈現一片節日歡樂氣氛。醒獅 隊、舞龍隊、八音鼓樂隊進城串鄉賀新年,受賀者要備茶、糖果、香煙,熱情接待。還 有舞獅采青、武術表演,放鞭炮、送紅包等,觀看場面人潮如涌,熱鬧非常。縣境大洲 泗科的陝筋白馬舞、五馬巡城舞和採茶戲等民間傳統節目,在四鄉巡迴表演,還到毗鄰 廣西蒼梧縣木雙等地演出。 年初七為「人日」,一般不出門,不探親訪友。 元宵節 許多地方過元宵習慣吃湯丸,示意新的一年開始「心中有數」。縣境內南豐 和金裝望高過「元宵節」則比過除夕、年初一還要熱鬧。渡頭城西廟是日舉辦炮會,許 多商戶或居民合夥備金豬(即燒豬)拜菩薩,祈求神靈保鑽在新的一年生意興隆,財源廣進;保佑街坊居民四方大利、六畜興旺、人丁安康。炮地內外,人山人海,年年如是。
河源客家春節習俗
春節俗稱過年,是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節日。進入農歷十二月,男人想辦法多尋錢購買年貨,婦女們則多砍柴割草准備過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為「入年界」,俗稱「鬼鎖山門」,婦女們則不上山砍柴割草,而是在家大掃除,搞衛生,迎接新年。農歷12月,家家戶戶開始籌辦「年貨」,趕做「年料」。不可或缺的年貨如下:
川糖。龍川、河源、紫金等地出產的一種蔗糖。特點是粘性強,適合做年糕,幾乎每戶要購進上百斤。新衣服。每人最少要做一套新衣服、一雙新鞋,買一雙新襪。米。一般來說每戶最低限度要備足一個月的口糧,不出「正月」不準響碓。以前沒有碾米機之類的加工機械,全靠人工用礱、碓加工,工作量十分大,大多要苦戰三、四天才能完成。
炒米糕。它的製作過程是:將粘米或糯米煮熟曬成飯干,然後用沙拌著飯干在鐵鍋中加熱炒爆,有的用菜油炸爆,叫油炸米。接著將川糖煎成漿,將炒米、花生仁、芝麻等配料放進糖漿中攪勻撈起放入用板做成的木架內鋪平壓實,用刀切成長方形小塊。炒米糕吃起來香甜、清脆,大人、小孩都喜愛吃。打炒米糕十分講究技術,不但配料要合比例,而且煎漿時要講究「火候」,弄不好就不能成塊,而變成散米不中吃。一般來說,一斗米要配2.5斤川糖,只能多,不能少,特別要注意「火候」。有經驗的人在灶頭上放一碗清水,川糖煎到一定時候就開始結漿,用竹筷滴一點糖漿於清水中,如已成「松仁點」即可,馬上熄滅鍋底火苗,把炒米放進鍋中不斷攪,用手試一試,如果十分粘手就可起鍋將炒米倒進木框架內鋪平壓實,直到凝結後再用刀切成小塊。 油果。又名「炸煎堆」。油果製作比較簡便,先將糯米碾成粉,每斗糯米配2.5斤川糖。將糖煮成糖液與糯米粉搓均勻,搓越久越松軟,搓成粉團後再捏成一個個狀似乒乓球大小的粉團,表面粘上白芝麻,再放進油鍋中燒炸,炸成深紅色即可起鍋。過年時將所炸油果蒸軟作為下酒料,這是在新年期間每餐不可缺少的食品。
粉皮。將粘米磨成米漿,配上黃豆、芝麻、花生仁等配料,把米漿倒進鐵勺內放入油鍋燒炸,直炸至深紅色即可起鍋。炸粉皮吃起來香脆,老少咸宜,也是新年期間招待客人的食物之一。
芝麻酥、花生酥。製作方法和打炒米相類似,以芝麻和花生仁為原料,將川糖煎成糊狀再與炒熟的芝麻和花生仁攪拌,倒入錫盆內鋪平壓實,切成小方塊。芝麻酥和花生酥也是過年不可缺少的食物。
以上幾種年料,每家必備,全由自己加工製作。此外,柑桔、瓜子、餅干、糖果也不可缺少,這些年料多數要到市場上選購,數量也不多,主要是為了招待賓客。
上述年料,一般到「入年界」(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之前基本備辦完畢。
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這天作為跨入新年的界定日期,也就是說十二月二十五日過後就進入過年階段。外出做工的、經商的人都要趕回來。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三十日這幾天,最為緊張,男女老少個個忙忙碌碌、緊緊張張,主要進行下面幾項過年的後期准備工作:
掃屋。「入年界」後的掃屋非同一般,實是立體大掃除,全家動手。經過徹底大掃除,室內室外,窗明幾凈,人的心情無比舒暢,到處呈現出一派除舊布新的景象。
磨豆腐,干魚壙,殺豬、雞、鴨等。農歷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左右,家家戶戶開始磨豆腐。農家多數家門口有小魚壙,到農歷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前後全部魚壙放水捉魚,一方面要用壙魚製作菜餚,另一方面方便春節後挖取壙坭做肥料肥田。與此同時,開始陸續殺豬。一般人家過年都要用上三四十斤豬肉,有的人家過年一戶殺一頭大豬,主要用途是:一、饋贈親戚、朋友,每一戶親戚要饋贈二至三斤豬肉,特別是岳父家饋贈的肉就更多,新結婚姻親饋贈的豬肉數目更為可觀,否則會被人恥笑為「孤寒鬼」。
一家老少忙到十二月三十日,年貨、年料全部備齊,合家歡樂,特別是小孩更是歡天喜地,吃得好,穿得好,又不挨大人的呵斥打罵。外出經商、做工的人最遲也要在大年三十趕回家中吃「團圓飯」。這天也最為忙碌,不知苦累地去做各人要做的事,但大家都是樂呵呵的滿臉春風。農歷十二月三十日,又叫除夕,這天必須做的事有:
洗柚葉澡。早上摘回柚葉,中午過後家家戶戶將柚葉放入鍋內水中燒開,每人都要洗柚葉熱水澡,其意是把污穢、「窮氣」、「衰氣」洗掉,乾乾凈凈進入新的一年。洗過柚葉澡後便換上新衣、新帽、新襪、新鞋,從頭到腳煥然一新,換下的臟衣服當天要洗滌干凈。因此,洗柚葉水澡含有除舊布新之意。這一風俗已逐年淡化。
送灶君。事先從市鎮購回灶君神像,寫好灶疏(寫上一家大小姓名年齡),准備好元寶、香燭、三牲、酒、素果等祭品,在灶邊置一「八仙桌」,將祭品放在桌上。全家老少齊集灶神像前行禮,虔誠敬送灶君返回天庭述職,祈求灶君在玉帝面前美言賜福消災,來年財丁兩旺,合家平安。一般人家拜祭時只向灶君祈禱幾句「賜福消災,保佑合家平安」之類吉祥話。有文化、有知識的人家還要鄭重其事地擺祭,讀祭文,祭文如下:「惟君,仍合家之主,君為五祀之先,朝炊墓廚,豈無褻瀆之處;合家興旺,全賴扶持之力,既感恩於平日,敬酬謝於此夕,伏冀神君,俯鑒微憂,保長幼以安寧,佑添丁而增福。尚饗。」這一風俗除少數老人外,多已不行。
敬祖先。臘月三十日早餐後,凡是當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掃衛生,將祖祠牆壁粉刷一新。午後,陸續有人攜禮盒、三牲、炮竹、元寶香燭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進香。行禮之後,放炮竹,有的放銃。每到大年三十午後,祖祠香火繚繞不斷,炮竹聲不絕於耳,一直延續到黃昏。這一風俗近年亦已淡化。
貼春聯、年畫。大門、小門均貼上大紅春聯,門楣貼「利是」,門板貼門神或「福」,「大吉」等字。廚房、牛欄、豬圈、雞柵、廁所等處也要貼上用紅紙寫有「財丁兩旺」、「六畜興旺」等紅紙「桃符」。大廳和卧室、客房均貼上新年畫,一派喜氣洋洋的歡樂景象。
吃團圓飯。年三十晚的團圓飯是最為隆重的家宴。規矩也多:一、分居後的兒子除夕要回到父母身邊共吃「團圓飯」。二、排座次。年長老者一定要上座,然後按輩份往下排。同時,上座要預留幾個空位,放幾個空碗和筷,意在讓已故的先祖也回來團聚,以示敬祖。三、所有製作好的新年菜餚,每樣都要端一碗上桌,菜餚多的要啟用大圓桌,表示豐盛。四、開戒。平時家長不準小孩飲酒,除夕團圓餐時則開戒,小孩也可破例飲酒。五、禁忌。男女老少不能說不吉利的話。有的人擔心小孩無法遵守,就事先在餐廳牆上貼上寫有「孩童之言,百無禁忌」字樣的紅紙條。不準跌碗、跌筷,如不慎跌了碗筷,邊收拾邊念:「大吉大利」。如打破了碗就要將破碗用紅紙包好放在不顯眼的高處。吃飯時,小輩要給長輩敬菜敬酒,並祝老人福祿壽全。合家老少彬彬有禮,說話和氣、親切,充滿團結、祥和、敬老愛幼的氣氛。
發壓歲錢。壓歲錢又叫「利是」。老人給小孩發壓歲錢,要用新紙幣裝進紅紙袋內逐一分發。晚輩也要給長輩送「利是」。「利是」錢小孩可以自己支配,父母不加干涉。
清洗餐具。按祖訓,大年初一不吃葷,要吃素。所以除夕家宴後全部餐具一律要清洗,不能有半點葷腥,否則就是對先祖不恭。屬於葷腥的一切肉類均集中一處存放並用紙條貼上封存,叫「封歲」。這樣做客觀上對腸胃有好處。
守歲。吃罷團圓飯,屋內各處點上油燈(煤油燈),整座屋通宵燈火通明,叫「點歲火」。家人歡聚一堂品嘗香茶、水果、瓜子、花生、糖果等,長輩給晚輩講家史、族史,教育晚輩要牢記祖訓,繼承祖德,勤儉持家,團結和睦。講完家史、族史後,有的敲鑼打鼓,有的放煙花,一律不能早睡,謂之「守歲」。一般要等到午夜時,開大門、放鞭炮迎新歲後才能入睡,小孩可以例外。有的人索性鬧到天亮。
開大門。正月初一凌晨(即零時)為送舊迎新時刻。家家戶戶將大門打開,大放鞭炮,這時每個角落都可以聽到震耳欲聾的鞭炮聲,真是萬炮齊鳴,此起彼落,十分熱鬧(近年來河源市區及一些縣城區禁止燃放煙花炮竹)。一般由長輩打開大門,開大門的人要大聲么喝:「開門大吉、大吉大昌」。廳堂、灶堂、大門、小門均點上大紅燭,焚香禮拜,迎接新年,迎接財神。
大年初一,不論老少早早起床。相傳此日不早起床,就意味著一年不順利。起床後刷牙洗臉,女的下廚房准備早餐,事實上飯和素菜隔晚已經做好了,再熱一次就是。男的端著素盒盛滿糖果、年糕及元寶、香燭等到祖祠拜祭。祠堂祭台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素食貢品,老少行禮,禮畢回家吃早餐。大年初一的早、中、晚餐都是素食。素菜有腐竹、粉絲、金葉(黃花菜)、木耳、豆腐皮、香菇、芹菜(象徵勤快)、蒜(會劃算)、蔥(聰明)等,雖然無雞、鴨、魚等肉類,但也很豐盛。
拜年。早餐後,做父母的攜著小孩到長輩家中拜年,見了長輩行鞠躬禮,送上「利是」,並祝長輩「長命百歲」、「新年快樂」。長輩也還禮,向小孩發「利是」和糖果並祝福晚輩「合家幸福,萬事如意」。那些輩份高,年歲大的老者,幾乎一整天都有晚輩登門拜年,應接不暇。雖累點但也得意和欣慰。平輩見面互相道賀、祝福,互送「利是」和糖果給對方小孩。大年初一相互見面切忌問病討債,否則不但討沒趣還會引發糾紛。年初一禁忌也最多,除了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外,還不能換衣服,不能掃地倒垃圾,不能下河挑水,不能放牛、放豬、放雞鴨,不能打罵小孩,不能動土,不能打破家雜。有一件不順心事發生就會掛記一整年,所以年初一處事特別小心在意。
大年初二,又叫「團年」,一般不外出。是日開始吃葷。
大年初三,又叫「窮鬼日」。一早起床,全家動手大掃除,俗稱「掃窮鬼」,掃得越干凈越好,地上有一點點紙屑之類東西沒掃凈就會視為「窮鬼」。總之要把一切垃圾悉數掃地出門。打掃時還要念「窮鬼出、富貴入」。打掃的垃圾集中起來送至遠離家門的野外河邊、路邊點火燒掉並放炮竹,表示已將「窮鬼」趕走。年初三掃地雖含有一些迷信色彩,但也合乎衛生要求。年初一、二均不準掃地,垃圾堆積多了,年初三來一次大清理也是應該了。因為年初三是「窮鬼日」,全家老少均不出門,不去別家串門,如不慎進了別家的大門,就會被人家視為「窮鬼」,不吉利,不受歡迎。所以年初三一般不入別家門。如有特殊情況非登門不可,要將屋主人叫出門外敘談,客人自覺不進門,主人也不會邀客人進門。
大年初四,婦女開始攜帶豬肉、年糕之類禮品回娘家、走親戚,大家結伴同行,一路說說笑笑,十分熱鬧。男人開始開展文娛體育活動,又叫「鬧新年」、「搞新年」。民間傳統民間文藝間目主要有:「舞獅」、「舞龍」、「打馬燈」。年初五以後開始陸續幹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