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你的家鄉春節有哪些風俗
1、你的家鄉有哪些過年的風俗習慣?
大家好哇,我的家鄉在美麗的潮汕地區,這里靠近海邊,有著豐富的美食,小吃尤多,富有地方風味和美食特色,以及有著有趣的過年特色風俗,下面我給你們分享一下我的家鄉的年味美食以及特色風答悄哪俗吧。
年味美食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民俗特色小吃,豐富多樣,也代表了當地的習俗。而潮汕地方更是有很多精緻、有特色、美味的小吃。除夕前幾天,潮汕地區家家戶戶開始准備製作各式粿品,以備過年之用。
下面我來介紹我家鄉過年常做的幾種美食小吃。
紅桃粿在潮汕地區,過年過節常要做粿來祭祀,而光是粿就有好幾種,有甜粿、米粿、蘿卜粿、鼠殼粿、糯米粿和紅桃粿等等,其中我們家最常做的粿就是紅桃粿啦。
紅桃粿的外皮為低筋麵粉,酵母粉,糯米粉和面做成,餡料為糯米,花生,香菇,或白蘿卜芹菜等配料製成。
其外表形狀像一個桃子,顏色也是粉紅色的,所以取名為紅桃粿。潮汕人認為紅色是吉祥如意、好意頭的象徵,而粿在製作過程需要發酵,故取其「發」的好意義。桃果象徵長壽,所以製作桃粿也反映了祈福祈壽的願望。
這種桃粿是過年過節祭祖家家戶戶都會做的一種食品,是潮汕人的一種習俗。它的味道也非常香,軟軟糯糯的,很有彈性,餡料豐富,而且不易膩,可炸可蒸可煮,形式多樣,非常好吃。
紅桃粿
酥餃外皮用料為手工面擀皮,餡料是白糖,花生,芝麻,而且簡單易做,每次我都會在家裡幫我媽媽一起做,先拿起一張薄薄的餃皮,把適量的餡料放上去,再對摺合在一起,最後捏上一些褶紋,全做完後再由我媽媽放到鍋里油炸而成,酥餃是否好吃,離不開對火候把控,將之炸至金黃酥脆,便可出鍋。
「酥餃」的外表形狀像彎月,邊緣上捏些間隔相等優美的褶紋,顏色也金黃金黃的,油炸出來又好看又酥香,外皮酥酥脆脆,餡料香甜可口,可以當零食一樣解解饞,吃上一個忍不住吃下一個,小孩子也非常喜歡吃,餡料里糖漿的甜、花生和芝麻的香,讓人口齒生香。
酥餃不僅是潮汕人春節、元宵的必備供品之一。而且在農歷正月前幾天,潮汕地區家家戶戶的茶幾上總擺著幾盤酥餃,要是有親友來拜年,便圍在茶幾邊,邊喝工夫茶邊吃酥餃,氣氛溫馨和諧,非常愜意。
酥餃
鹵味潮汕過年常見鹵味之中有鹵鵝、鹵鴨、鹵豬腳、鹵五花肉、鹵雞爪等等,鹵味在潮汕地區也是不同地方有著不同口味,有的偏甜,有的偏咸香的,但大體上都有一個鹵汁的香味。
在我們家鄉每次過年前許多家庭就會早早買一些雞鴨鵝、豬肉等放在冰箱,過年前幾天拿出來,加上一些鹵料,進行鹵制。那個香味,讓聞到味道的人都忍不住想咬上一口。
在鹵味中,尤其是隆江豬腳飯,是我家鄉一道有名的菜餚,也是經典的小吃。曾經還上過《舌尖上的中國》。
陳曉卿曾在《舌尖上的中國》這樣描述:「隆江豬腳,皮下脂肪豐盈醇厚,大師傅在小火慢燉的鍋里,一刻不停地用鹵水淋澆,直至油脂盡除,汁味盡入……」。
在過年前,許多家庭都會買豬蹄進行鹵制,我家也不例外。每次過年我媽都會買豬蹄隆江豬腳,將其洗干凈,鹵制好放進高壓鍋,煮出來的豬腳非常彈嫩糯香,色香味俱全,香氣清碼四溢,而且肥而不膩,入口香爽,一咬裡面的肉立馬散開,加上潮汕特有的開胃菜——酸咸開胃的菜脯更是絕了。
隆江豬腳飯
魚丸和蝦棗潮汕地區多為沿海地區,每逢過年過節,許多人就會買許多海鮮備用,特別是魚和蝦,用來製作成魚丸和蝦棗。
在我的家鄉,以魚或以蝦為主料做成的魚丸和蝦棗,是潮汕一道地道且有特色的美食,每次都有外地人前來品嘗。在經過油炸之後,魚丸和蝦棗顏色金黃,入口酥鬆,肉質非常彈牙,但由於整個做工比較復雜,花費時間較多,一般情況下也只有過年或者一些比較重要的節日才會做。每次我回家最想吃到的就是這個了,香甜可口,毫無腥味,非常入味,吃過一次就難以忘記那個味道,在外地上大學運襪有時候很想念吃上家鄉的魚丸和蝦棗。
潮汕特色蝦棗
牛肉丸相信許多人都吃過潮汕牛肉丸吧,牛肉丸為潮汕特色美食,以柔、潤、鮮、爽而美名遠揚。據說潮汕牛肉丸還入選了今年的北京冬奧會餐桌哦,牛肉丸在經過潮汕人多年的探索與積累,也有了獨特的風味和口感。在我們家鄉,過年過節更是少不了牛肉丸的出現,正宗的潮汕牛肉丸,選用新鮮牛腿肉,純靠完全人工手打,肉質細嫩,口感鮮香濃郁,有時候還會在打牛肉丸的時候加進一些嫩筋,增加了點嚼勁。每次我家過年打火鍋必下鍋煮,一口咬下去彈牙爆汁!
每次我在外地上大學吃的牛肉丸感覺跟家裡的真的是天壤之別,這也難怪好多人買牛肉丸就要專買潮汕牛肉丸。而且不只潮汕當地人喜歡吃,很多外地遊客甚至就奔著嘗嘗正宗潮汕牛肉丸而來。
潮汕牛肉丸
特色風俗在潮汕地區里,許多傳統的過年習俗還保存完好。因此在我印象當中,我對在家鄉過春節的氛圍感受,為年味比較足,有趣好玩。
在這個月里,潮汕人的春節從「辦年貨」開始,到「鬧元宵」結束,是潮汕人最忙也最熱鬧的時候。
采囤過年前,在日歷上找一個吉利且適合打掃的日子,用竹葉、榕葉、甘蔗尾或長掃把將屋頂,天花板,門窗,犄角旮旯進行打掃清潔,把蛛絲、灰塵都清除干凈,聽我媽媽說這就叫「采囤」。 「采囤」是潮汕地區的傳統習俗,這一習俗寓意為把一年來的晦氣都清出去,迎接新春的到來。
家家戶戶都要徹頭徹尾大掃除,陸陸續續將家裡的門窗、桌椅、磚牆、被子蚊帳、坐墊抱枕等等清洗干凈,所以每次我寒假放假回家在過年那一段時間都非常忙,不是在洗這件東西,就是在清洗那件東西。
清洗完畢,將每樣物品歸位後,布入眼簾的是整齊擺放而又干凈整潔的大小物件,小時候家裡采囤完了之後看到家裡擺放整齊,干凈空闊了許多,心情也舒坦了許多,正所謂,清掉晦氣,新年新氣象是也。
潮汕「采囤」
「神上天」之日在我們家鄉,農歷十二月廿四日被稱為「神明」上天「述職」之時。下界諸神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賀述職,報告一年來下界人間善惡諸事。人們在這一天會舉行一些祭祀活動。「神上天」這一日,各家各戶都會祭拜灶神。在我們家鄉,這位灶神叫「申面公」,也有名為司命帝君,簡稱司命公。
《風俗通義》中記載所祀小神就有司命這位帝君,他主管和生命有關的事物。《管子。囿蓄》說:「五穀食米,民之司命也。」屈原《楚辭》稱司命帝君主災咎、主壽。
婦女們在農歷十二月廿四日這天,天還沒亮就要起床,先要把鍋拿到屋外巷頭清除黑黑的煙漬污垢,俗稱「耙鼎」。從送司命公上天後,各家各戶就開始清理室內衛生,從這一天起,要等到過年後正月初四「神落天」後才能再「耙鼎」,意思是不要驚動司命公。如果玉皇大帝不信司命公的話,再派人巡視時,看到人間百姓真的把村社家內打掃得乾乾凈凈,又虔誠地禱求玉皇大帝賜福賜壽,不會再有謊言。玉皇大帝就會更加信任司命公,把為百姓消災咎、添福壽、增五穀、飼大豬諸事交由司命公管理。
在潮汕,人們對供奉的神靈稱呼為「老爺」,家家戶戶的婦女們要把這一年裡貼的各種「老爺符」撕下來,以及把平時隨身攜帶的老爺符都拿出來聚集在一起,再把香枝取下來,然後一起放入袋子里或桶里,再火化後拿去放在河邊,隨流飄走。
農歷臘月廿四日
過年前的准備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後,等待新年的到來。除夕前家家戶戶不但忙碌打掃清洗房子,還要張羅備辦各種年貨,年貨一般以紅色外包裝為主,象徵喜慶吉利。對於潮汕人來說,過年還要准備許多肉類和素食祭拜,肉類一般有雞、鵝、鴨、魚肉和豬肉等等,而水果則尤其要買柑桔、橘子、青橄欖等水果,作為象徵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非常豐富。
除了准備吃的,潮汕人在年前還要理發,即在過年前,要「剃個雅頭過大年」,潮汕俗語有「有錢無錢,剃頭過年」。潮汕人愛清爽整潔,在年前,男性一定要理發,女性則一般為「挽面」,「挽面」是潮汕女性理發美容的一種特別手藝,即用線將額前、鬢角的汗毛拔掉,後修出彎彎的月牙眉,以容光煥發迎新年。
潮汕人還喜歡用洗澡來圖吉利,「洗滌污穢,消災免禍」,年三十這天潮汕人都得「洗白白」。而且這一天還要早洗澡,每到這天我媽在下午就會開始催促我們該早點洗澡了。在除夕這一天就要貼對聯了,以及掛福字、貼春花。到了晚上就有人家開始放鞭炮了,這一一都是跟「年」的傳說有關,為了驅趕怪獸「年」,防止它來傷害百姓,同時驅邪避凶,潮汕地區至今仍保留這些習俗。
貼對聯
除夕夜除夕夜裡,家庭主婦們忙著准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年夜飯。因為這個時候是一年中家裡人聚的最齊的時候了,祭拜完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再上桌,一家人團團圍坐,圍著桌子里談笑風生,熱熱鬧鬧的聊天,一片喜氣洋洋。
除夕夜送壓歲錢是也潮汕過年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壓歲錢不是直接遞送,而是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紅包里,我們家鄉俗稱為「壓腰」,寓意一年從頭到尾,腰包里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
長輩給晚輩送壓歲錢
拜年拜年,又稱為「拜正」。一般是正月初早餐後,大人攜小孩都穿上新衣服,帶上禮物到親友家拜年,互相問候,說一些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以橘子(大桔)、青橄欖、油柑、糖果等擺至客廳,一邊聊天,一邊共品工夫茶和酥餃。
客人贈上橘子祝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橘子回贈,俗謂轉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願。所以,在潮汕地區,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橘子(大桔)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系,一定要是雙數,雙數寓意吉利。大人看到對方的小孩,也會給他們包上紅包,祝他們學業有成,順順利利,健健康康。
拜年
正月「營老爺」潮汕地區特有春節「勞熱」活動,又稱「營老爺」,是潮汕最重視的遊行祭祀活動,不同地方迎老爺的日子不完全一樣,一般都在農歷正月輪流於各鄉村舉行,遊行祭祀活動目的是祈求風調雨順,全村平安。
各村表演節目,小朋友們挑著燈籠跳著舞,旁邊的鑼鼓喧天響,年輕姑娘們身穿美妙的旗袍或具有潮式風情的戲服,還有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整齊的著裝異常鮮艷和美觀,給這個節日增添了亮麗的色彩。所用樂器不在多,鑼鼓敲起來,嗩吶吹起來,優美的潮汕樂曲回盪在歡樂的節日里。「營老爺」是一種文化傳承,營老爺中的兒孫旗、燈陣、燈河代表的是族群枝葉的繁衍,潮汕人也通過這項古老活動來增強族群的認同感和凝聚力。
小時候每逢過年我最期盼的就是去看這個遊行活動了,每次在正月前幾天挑一天早上早起,吃早餐完穿上新衣服,然後就跟媽媽還有弟弟妹妹去觀賞,現場非常熱鬧,鑼鼓聲和鼓掌聲不斷,大家都喜笑顏開,拿著手機拍短視頻,分享此刻的歡樂與現場熱鬧畫面。
潮汕「營老爺」
表演結束後就開始游神,游神隊伍中的主角是武帝廟的關老爺,和來自十四鄉各寺廟中供奉的老爺們。還包括之前表演節目的隊伍,浩浩盪盪地在鎮中各處巡遊,遊行結束後把老爺們又送回武帝廟。整個游神環節從下午一直持續到晚上。新年夜晚,會有許多人盛放煙花,非常好看,將新年氣氛烘托至高潮。
在正月里,還有一些人會手搖萬年青葉(俗謂搖錢樹)或手執書有「招財進寶」等吉利話語,將代表吉祥如意的小紅紙貼於別人家門口兩邊的;或是吹嗩吶、敲竹板、唱歌謠、說吉利話挨家賀年的人,都趁著討點賞錢。而潮汕人過年講究吉利,正月一般不會說臟話或直接拒絕,都會給點小零錢打發他們。所以現金在我們家鄉還是經常使用的,過年還要准備一些零花錢以給這些人。
初二、初三日各鄉鎮組織一些新春文娛活動,不僅有搭戲棚演潮劇、做皮影戲外,還有大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等沿街挨村寨遊行表演。活動豐富多樣,白天夜晚人們成群結隊盡興游賞觀看,呈現一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
正月初七食「七樣羹」在潮汕地區有傳說,農歷正月初七是「始祖人」的生日,女媧氏開天闢地,正月初一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豬日,初四為羊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初七為人日,因而潮汕人把初七稱為「人日」。 潮汕正月初七就有吃七樣羹的傳統,潮汕有一句俗語:「七樣羹,七樣羹,大人愈吃愈後生(年輕),奴仔(孩子)吃了變紅雅(臉紅潤),姿娘(姑娘)吃了像朵花。」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吃「七樣羹」。大人、小孩每人至少吃上一大碗。食七樣菜,其實就是品嘗生活,也是取個好兆頭。按潮汕話的諧音來說,七樣羹的寓意分別是:厚合菜(合家平安)、大芥菜(大發財)、春菜(春來發芽)、芹菜(勤勞致富)、菠菜(潮汕音飛龍菜,寓意飛龍在天)、大蒜(諸事精算)、韭菜(長長久久)。
七樣羹」煮法十分簡單隨便,各種蔬菜取適量,生菜落鍋,熱火煮熟,便成了原汁原湯的潮汕美食「七樣羹」。正月初七取七種寓意美好的蔬菜一鍋煮是潮汕地區民間一種特色食俗,寄託了人們對新一年的祈望。
將七樣羹將煮成一鍋
以上就是我的家鄉——潮汕地區的年味美食還有特色風俗,它們都包含了許多美好寓意,當然實際上的美食和風俗肯定不止這幾種啦,我就不一一列舉了。潮汕文化源遠流長,歡迎你們來潮汕遊玩呀,相信這里的美食以及特色風俗肯定讓你流連忘返!
2、春節有哪些習俗?
春節的習俗:貼春紅、守歲、吃團年飯、拜年、祭祖等。
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賀歲活旅陪動,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
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多樣,有舞獅、飄色、舞龍、游神、廟會、逛花街、賞花燈、游鑼鼓、游標旗、燒煙花、祈福、摜春,也有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等等。
春節期間貼年紅、守歲、吃團年飯、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風土人情的不同,細微處又各有其段液特色。春節民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的拆燃蠢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
關於春節的傳說: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人們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後來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老人告知了人們驅趕「年」獸的辦法。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春節。
3、家鄉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家鄉春節的風俗有:貼窗花、放鞭炮、發紅包、掛年畫、穿新衣、守歲、聚財、姑爺節、子婿日、祭財神。
貼窗花是古老的傳統節日習俗,新春佳節時,中國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放爆竹是中國傳統民俗,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哪冊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
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派紅包是華人新年的一種習俗,華人喜愛紅色,因為紅色象徵活力、愉快與好運。紅包里的錢,只是要讓孩子們開心,李旅宏其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為它象徵好運。
迎新之意
掛年畫是中國春節特有的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新年裡,將年畫掛在門上或掛在壁上鎮畝。由古代貼門神演變面來,原為驅邪,後變成烘托新年熱鬧氣氛和表達人們歡樂的情緒。穿新衣,傳統民俗文化。初一日,人們都要穿新衣,也含送舊迎新之意。
貧戶所穿即使是粗布舊衣,也都整齊清潔,異於平日,以應新春吉日。守歲,又稱為照虛耗、熬年,是中國民間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4、在你的家鄉,過春節時有哪些習俗?請寫一寫。
說起春節這個深受大小朋友喜愛的節日,就不得不提到貼春聯、收紅包、穿新衣、吃大餐這些讓人翹首企足的常見年俗啦!你是不是也在期待呢?
然而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年俗也千差萬別。今天,我就帶你們一起去看看我的家鄉——浙江年味濃濃的習俗吧~
1、拜六神浙江在春節會有拜六神的習俗。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婦燒佛茶,以瓷碗盛各種祭品,供於香案。中堂懸掛祖宗圖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頭神、白虎爺、井神、土地神、財神)。民間認為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護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業興旺。
2、抲年鬼舊時,浙江東陽一帶,進入歲末臘月,民間有一種「抲年鬼」的風俗。「抲年鬼」從臘月初一開始,到十五結束。因為,這時候舊歲將要辭去,新年就要到來,為了千家萬戶,平平安安,快快樂樂地過新年,因此要把一切人間之鬼抲除干凈,以免禍患滋生。
「抲年鬼」者,都為街頭乞丐或無業皮帶遊民,頭戴一頂武狀元帽,臉掛一串紅鬍子,手執寶劍,腰系鐵索,很象鍾馗打扮,挨家串戶地進行吆喝抲鬼。後面跟一隨從,為其吶喊助威,主演者吆喝一句,隨從者接應一聲「抲」!這樣邊演邊跑,遍培禪及全村角落,以示把鬼導、怪抲完斬絕。最後由各家各戶給予扮演者應有的謝情報酬。
3、大祭典送灶神之後, 除夕之前,每戶人家總要選擇一個祝福的吉日,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為隆重的大祭典。所祭的神像有「南朝聖宗」四字,紹興人叫祝福菩薩、大菩薩,按照老年人的說法,天上的菩薩,不進不潔之家。因此,浙江紹興人祝福之前,必須把廳堂、祭桌、祭器等憚掃、洗刷得乾乾凈凈。「五牲福禮」煮好後,盛放在木製的朱漆大盤里。其擺法都有一定的規矩,如雞鵝要跪著,頭朝福神,表示歡迎;一尾活鯉魚用紅繩穿過其背刺吊在「龍門架」上,用紅紙貼住色眼睛,是取「鯉魚跳龍門」之意。祭典若在深夜舉行,氣氛更為庄嚴肅穆。男丁按輩份行三跪九叩大禮,婦女和個別忌生肖的男丁都要迴避。
4、拜茶正月初一早上,在洞頭島上至今還保留了一種叫拜茶的習俗。拜茶即以紅棗、桂圓、年糕等煮成甜茶謂「紅棗茶」,取其吉利之意:紅棗一日子越過越紅火,桂圓-合家團圓、平安順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兩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於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燭、燒金紙、放鞭炮。拜茶之後,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湯的,所以,在以後的日子裡,或出門在外,或在家幹活兒,若遇雨受阻,人們便會以「正月初一喝湯的」這話自嘲。喝過茶後,還要再燒線面吃配握塵,俗謂「長壽面」,既是圖吉利,祝願全家老小長命百歲,又因喝茶不夠飽,作為添食,可收一舉兩得之效。
5、早點正月初一早餐,溫州人喜歡吃松糕(一種炊蒸而成的甜年糕)。吃時,把松糕切成薄片,再將醬油肉中的肥肉也切成薄片,嵌在兩片松糕之間,吃起來甜中帶咸,別有風味。也有吃湯圓,或者煮一碗粉絲,上面放一個煮熟的蛋。這些食物均含「年年高」、「團圓」的象徵意義。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關於浙江的春節習俗了,你們家鄉有什麼習俗呢?
5、春節家鄉習俗是什麼?
春節家鄉習俗如下:
1、臘月二十三,小年。農村人一般要大掃除,辦年貨,送灶君菩薩上天。也有些地方在這一天祭祖。過年拉開序幕。
2、大年三十,除夕夜。貼對聯,放鞭炮、煙火,吃年夜飯,守歲,祭天地菩薩。有些地方在這一天開始給「壓歲錢」了。年夜飯是比較隆重的,家人要團聚,飯菜要豐盛,要有魚,取「年年有餘」之意;除夕飯不能全吃完,要留飯於初一吃,取「吃剩有餘」之意。守歲一直到晚上12點,新歲到來,煙花慶祝。
3、正月初一,過大年。首先是「開門炮」。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爭先恐後打「開門炮」,一般認為,越早越好。此起彼伏的爆竹聲中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
打「開門炮」有講究,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三發,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疾病災難,並表示接新年。三發鞭炮越是聲音洪亮清脆,越是吉祥。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紅,燃放後紅花滿地,喜氣洋洋,此時,年味最濃。
4、拜年。初一晨起,先在家內,晚輩給長輩拜年。從初二起,鄰里和親友之間,往來拜節。按舊習,溫州人正月初一不走親戚。拜年時間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初一不拜年的習俗在浙江部分地區還保留。
5、春節期間的習俗。新年鼓:春節期間,民間娛樂活動較多,如新年鼓和吹打樂。新春天亮,小孩結隊成群,沿街敲鑼打鼓,叫「新年鼓」。有些村子則集合村民,演奏各種樂曲,有吹打曲,也有清唱,歡樂而熱鬧。
6、過年了家鄉有哪些風俗?
過年了家鄉的風俗有:
1、祭灶:農歷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釋名》:「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2、掃塵: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作「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3、貼年紅: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戶戶「貼年紅」(年紅是春聯、門神、橫批、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過年貼年紅(揮春),是中國傳統的過年習俗,增添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並寄予著人們對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4、守歲:除夕守歲是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所有房子都點燃歲火,合家歡聚,並守「歲火」不讓熄滅,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歲到來。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曰「燃燈照歲」或「點歲火」。
5、壓歲錢:壓歲錢,年俗之一,年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派發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
6、在歷史上,壓歲錢是分多種的,一般在新年倒計時時由長輩派發給晚輩,表示壓祟,包含著長輩對晚輩的關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種就是晚輩給老人的,這個壓歲錢的「歲」指的是年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
7、游神:是傳統賀歲習俗之一。游神,又稱聖駕巡遊、游老爺、營老爺、游菩薩、游神賽會、年例、迎神、迎年、游春、行香、菩薩行鄉、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指人們在新年期間或其他喜慶節日里,又或諸神聖誕的這一天。
8、拜歲:拜歲,年俗活動之一。在歲首早上迎新歲,拜祭「歲神」。「歲」又名為「攝提」「太歲」,在新年初一辭舊迎新之際,迎新歲、拜祭歲神、接福,這一傳統習俗自古以來代代相傳。
9、廟會:逛廟會是春節期間的民俗活動之一。廣府廟會與北京地壇廟會並稱中國兩大廟會。涵蓋木偶薈萃、中華絕活、武林大會、元宵燈會等主題活動,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貿休閑文化等豐富的內容。
7、家鄉過年的風俗有哪些?
1、貼門神
中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門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
2、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
3、守歲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還有的人家不管大人還是小孩兒,整晚都不能入眠。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就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4、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
5、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8、你的家鄉過年有什麼習俗?
春節的活動豐富多彩,剪窗花、寫春聯、貼年畫、掛燈籠、放鞭炮、包餃子、守歲、拜年,一個個習俗,孕育了中國特有的「年味」。
1、貼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張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到)、福氣已倒(到)」。
2、貼春聯:春聯也叫對聯、桃符,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能夠用簡短的文字,表達深刻的意義。據研究,貼春聯的民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春聯的最早雛形是「桃符」,用來驅穢辟邪,幾經演變,於是有了現在的春聯。
貼春聯是我國傳統習俗的一種,每逢新春到來之際,無論身處何方,家家戶戶都高旦會貼對聯。中國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連珠。有的地方的人們還會貼門神,寓意辟邪除災、迎祥納福,象徵著大家對美好一年的祝願和希冀,也烘托著新一年到來的歡樂氛圍。
3、掛燈籠:燈籠起源於西漢時期,在古代,有條件的人家平時也會掛燈籠用來照明,但紅色燈籠通常會在春節期間掛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認為紅燈籠有鴻(紅)運當頭的吉祥寓意。每年春節,人們都會在門前掛起象徵闔家團圓、生活紅紅火火的燈籠,直至元宵節過後才取下,營造春節的喜慶氛圍。
燈籠悔禪與中國人生活息息相連,廟宇中、客廳里,處處都有燈籠。燈籠寓意十足,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在大街小巷。春節掛的燈籠,都是吉祥的圖案和祝福的話。燈籠的顏色一般是紅色,紅色和硃砂的顏色一樣,而硃砂在風水文化中是驅邪除災效力極強的寶物,深受人們的歡迎。
4、穿新衣:春節穿新衣,除舊氣,代表著萬事更新,新年新面貌。家家戶戶的大人小孩,都換上新衣服,除舊迎新,圖個喜慶。
5、吃年飯:年飯,又稱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闔家聚餐。年飯是每年春節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還有很多寓意。有的地方吃湯圓,寄託新年「團圓」、「圓滿」的美好願望;有的地方吃年糕,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
6、吃餃子:吃餃子原是北方人的習俗,過年吃餃子有「更年交子」之意,是為了一年交好運。現在不少南方人,也加入到吃餃子的行列中,都是取一年交好運的好意頭。春節期間,民間都要吃餃子,寓意為「送行餃子迎風面」。大年三十,初一、初五、初七都要吃餃子。有的人家將消毒後的硬幣包進餃子,誰先吃到,預示著新的一碧念塵年裡會交好運。
7、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春節習俗之一,在西晉時期就有記載。守歲也稱作「熬年」,各家各戶吃完團圓飯,通宵守夜,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在民間傳說中,每年春節除夕夜,「祟」就來到人間,專門摸熟睡小孩子的腦門,凡是被「祟」摸過的小孩,就會變成痴呆瘋癲的傻子。為了不讓「祟」傷害孩子,每到除夕這一天,大家便整夜點亮油燈或燒起炭火,跟孩子一起玩,不讓他們睡覺,這在當時這就叫「守祟」。後來,人們覺得提起「祟」這個怪物晦氣,又因為「歲」與「祟」諧音,所以就慢慢將「守祟」叫做「守歲」了。
古時守歲有兩種寓意:年長者守歲,有珍惜時間之意;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如今,除夕吃完團圓飯,大家會坐在電視機前,看著春節聯歡晚會,一起倒數迎新年,當零點的鍾聲響起,各家各戶會放煙花和鞭炮,慶祝新一年的到來。
8、放爆竹:爆竹又叫鞭炮,是春節傳統民間習俗,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當午夜交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響徹雲霄。在這「歲之元」、「月之元」 、「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寓意興旺發達。
中國民間素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聲除舊迎新,寄託迎祥納福的心願。
但由於現在環境因素,大多城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於是就有了電子炮竹來替代,模仿燃放時的聲音和閃光度,增加節日氛圍和儀式感。
9、拜年:拜年是中國民間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中國拜年之風,漢代已有。 拜年的時間一般為初一至初五。臘月初八之後走親訪友,多被視為拜早年;正月初五以後走親訪友,稱為拜晚年。
如今,拜年的形式越來越多元化。受疫情的影響,簡訊拜年、電話拜年、微信拜年和視頻拜年等形式越來普遍,無論形式如何變化,牽掛親友和表達美好祝願的主題是永恆不變的。
10、給壓歲錢:壓歲錢起源較早,但全國流行是在明清時期。
壓歲錢最早稱為「壓祟錢」,相傳「祟」是一種十分可怕的怪獸,專對小孩子下手。大人為了避免孩子受到傷害,於是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壓「祟」錢,將其放在孩子的枕頭下,有驅逐邪魔之意。
那時的壓「祟」錢都不是真錢,而只是給像錢一樣的東西。如今,壓歲錢的實用性逐漸強化,年飯過後,長輩將准備好的紅包發給晚輩;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們則會給孩子壓歲錢。給壓歲錢,體現了長輩對晚輩的關愛之情。
9、你的家鄉有什麼過年的習俗?
還有走親戚等活動。但我不喜歡走親戚,只想好好休息。以前有一句話,叫「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那時候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阻擋人們春節回家過年的腳步。如今時過境遷,時代也變了,回家過年對於某些人來說成為了一種恐懼,成為了一種焦慮。
1、掃塵:掃塵,又稱掃屋、掃房、除塵、除殘、撣塵、打埃塵等,是中國民間過年傳統習俗之一。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舊布新為活動主題,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南方稱「掃屋」,北方稱「掃房」。2、貼春聯: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是過鎮鋒弊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年紅」中一個種類。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是我們過年的重要習俗。
3、貼年畫:年畫,是中國繪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是中國民間藝術之一,亦是常見的民間工藝品之一。
4、守歲: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5、拜年: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
6、放爆竹: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
春節將至,我過年的儀式感有貼春聯,穿新衣,戴新帽。
春節前一天的下午,小孩子們會踩著凳子,拿著糨糊和刷子,往門上貼對聯,然後讓下面的大人看看貼的是否端正。有的還橫批,貼於門楣的橫頭上,對聯貼在門的左右兩邊。還有的在屋門、牆壁、門楣上貼福字,寄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還有人會把繪有門神的畫帖貼在門板上,祈求一年平安無事,增添節日喜樂氣氛。
春節我會花更多的時間陪伴老婆。我見過最不人性化的服務是車位管理費。幾乎沒有提供什麼服務,就要強行收費。我的老婆就是我主動御族追求的。
我會在親密關系中主動表達愛,主動表達愛非常重要。也是對我的老婆,我經常主動表達愛。我最久喜歡一個人10多年,最終她成為了我的老婆,我們在一起了。我喜歡家人的陪伴。
我不介意另一半的過去,只想讓他有更好的現在和未來。
我的經歷讓我更珍惜現在的愛情。
這讓我覺得家人的陪伴也非常重基橡要。
作為男人來說能夠養家糊口下班回家可以吃到熱騰騰的飯菜。妻子溫柔賢惠,孩子上進懂事,閑暇之餘做點自己喜歡的事,玩玩游戲看看小說。
如果有錢,你當然也可以旅旅遊,這是男人的幸福。作為女人來說,有自己的一份穩定工作,讓自己有不伸手拿錢的底氣,丈夫顧家體貼,孩子孝順,家庭和睦,年輕漂亮,這是女人的幸福;
每一類人都有自己的幸福感,這種幸福感我覺得是不相通的,就像魯迅先生說的: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現在的人都喜歡站在道德制高點去評價別人。
但是人類個體間是無法在感情上做到感同身受這四個字的,因為這句話本身放在現在社會去理解,就會是以下的解釋:
1、大多數時候我們對陌生人的感受根本不關心,因為這個社會讓每個人都感到疲憊,即使想關心,也可能會被誤會成是帶有其他色彩的關心;2、我們在關心他人的時候,其實並不了解事情的發展經過,只是站在了自己的角度去試著理解,無疑於是在營造一種假的親密關系,想通過此種方式拉進彼此關系;3、如果將事事都與自己聯繫上,這種內心所感受到的重量是無法描述的。
10、你的家鄉有哪些特色的過年風俗?
馬上就要過年啦,想必大家都在忙碌地准備年貨吧,期待著過年能夠大吃一頓~並且和家人好友們聚在一塊做一些有趣、富有年味的事!
我的家鄉是上海,作為一個南方的城市,有著很多很好吃、很有特色的年味美食,也有不少特色風俗,接下來我就來介紹幾道我特別喜歡的上海春節美食和上海的特色過年風俗吧!
年味美食
一、紅燒肉
紅燒肉是一道非常汪判尋常的家常菜,想必大家應該都吃過,但是在上海,紅燒肉這一道菜卻與其他地區的略微不同,它的口味是偏甜的,因此上海紅燒肉這道菜還可以叫作老甜肉。這一道菜我非常喜歡吃,因為我平時比較喜歡吃甜食,並且紅燒肉甜甜的味道降低了肥肉的油膩感,是我每年過節必吃的一道菜。
二、本地蒸三鮮
本地蒸三鮮,別名腌篤鮮。這一道菜是上海許多飯店以及家庭過年必點菜第一名,作為擁有很長流傳時間的一道經典本幫菜,蒸三鮮直到目前為止依然深受人們的喜愛,它主要是由蝦、筍片和咸豬腳組成的,味道鮮美,湯汁濃厚香醇,鹹肉酥肥美味,竹筍清香脆嫩,味道太好啦!
特色風俗
一、逛廟會
春節期間,我通常會和家人們一起去逛廟會。上海有幾個比較著名的廟會,比如上海城隍廟會、上海大觀園皇家廟會。廟會特別熱鬧,特別有年味。因為一到過年期間,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去其他城市玩,所以上海的年味並不是很足,但是廟會里熙熙攘攘,充滿歡聲笑語,有各式各樣的美食和弊迅小玩意兒,還有趣味活動可以參與,並且,廟會里也承載著許多上海風情文化,它代表著上海的歷史和文化,所以我特別喜歡去逛廟困卜改會。
除此之外,到了夜晚,廟會的燈會活動十分漂亮,多彩的燈光映出了過年的紅火和喜悅,非常適合觀賞,也是打卡拍照的好地點。
二、大年初一吃湯圓
上海人習慣在大年初一的時候吃湯圓,這與北方地區不同,北方地區通常在大年初一吃餃子。每年大年初一,我們家都會在早上第一頓飯上吃湯圓,並且家人們都圍坐在一起,寓意著新的一年,團團圓圓,健健康康。
以上就是我家鄉的一些年味美食和特色風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