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過春節時候穿什麼衣服
1、回族有什麼生活習慣和服飾
一、回族的生活習慣:
1、回族禁食豬、馬、驢、騾、狗和一切自死的動物、動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惡的飛禽走獸,無論牛、羊、駱駝及雞禽,均需經阿訇或做禮拜的人念安拉之名然後屠宰,否則不能食用。
2、日常生活中,回族不抽煙、不飲酒,但特別喜歡飲茶和用茶待客。
由於分散各地,形成了不同的飲茶習俗,北方回族地區有罐罐茶;雲南回族中有烤茶;湖南回族中有擂茶。蓋碗茶是西北回族的一種特殊嗜好。最有代表性的是「八寶蓋碗茶」,即蓋碗內泡有茶葉、冰糖、枸杞、核桃仁、芝麻、紅棗、桂圓、葡萄乾(或蘋果乾)等。
3、各地回族婚禮形式多種多樣。婚禮時,男女各家還要擺宴席,招待賓客。當新娘子入了洞房,送親客人進屋後,主人一方面安排接待客人,一方面請阿訇給新郎新娘念「尼卡哈」證婚儀式結束後,新郎、新娘入洞房。
4、回族忌說「死」,將「逝世」一般稱為「無常」,有些地方稱「歸真」或「毛提」。「歸真」是回族群眾對篤信宗教和宗教職業人員以及宗教上層人士的稱法。葬禮要經過停屍、善面、備殮、凈身、下葬、紀念亡人等程序。
二、回族的服飾:
1、回族婦女一般都頭戴白圓撮口帽,戴蓋頭(也叫搭蓋頭),一般都是綠、青、白三種顏色,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
2、一般少女戴綠色的,已婚婦女戴黑色的,有了孫子的或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綠蓋頭清俊嬌麗;白蓋頭干凈持重;黑色蓋頭素雅端正。大都選用絲、綢、喬其紗、的確良等高中檔細料製作。
3、老年人的蓋頭較長,要披到背心處;少女和媳婦的蓋頭比較短,前面遮住前頸即可。
4、除了白帽外,清真寺里的阿訇、滿拉和篤信宗教的回族老人則喜愛戴纏頭。
(1)回民過春節時候穿什麼衣服擴展資料:
回族的節日
回族每年主要過三個重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
每年教歷九月為齋月,男滿十二周歲、女滿九周歲以上的回民,都要封齋。齋戒期滿,逢開齋節,這一天從拂曉開始起來,洗大凈、沐浴凈身,換上新衣服,到清真寺會禮。
「古爾邦」一般在開齋節後70天舉行。節前家家打掃衛生,炸油香、饊子、花花等。節日當天拂曉,沐浴凈身、燃香,換上整潔的衣服赴清真寺參加會禮。結束後,還要舉行一個隆重的宰牲典禮,所宰的肉一份自食,一份送親友鄰居,一份濟貧施捨。
聖紀節是紀念穆罕默德誕辰和逝世的紀念日。相傳他的誕辰與逝世都在伊斯蘭教歷3月12日,一般合稱「聖紀」,俗稱「聖會」。節日這天首先到清真寺誦經、贊聖、講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跡,教育回族群眾不忘至聖的教誨,做一個真正的穆斯林。這天穆斯林還要做討白(懺悔)。儀式結束後,開始會餐。
參考資料:回族—網路
2、回族人如何過春節
1、回族是一個很有手鄭陸朝氣的民族,能歌善舞,所以在過年的時候,回族的舞蹈是必須可少的一項活動,也會開始放聲歌唱;
2、回族人的春節是每年伊斯蘭教歷九月,這個月也是是穆斯林的齋戒之月,只要凡符合條件的穆斯林男女,大家必須奉行一個月的齋戒,這個習俗就是白天不進飲食;
3、回族朋友們經過一個月的齋戒之後,就會迎來齋月最後一天看月,這一天是一個大日子,也是回族人一個重要的儀式日,見月後齋戒才可以完成,第二天起為開齋節,慶祝活動開始;
4、開齋節回族的朋友們要進行沐浴凈身,然後換上潔凈而漂亮的民族男女的衣服,之後開始在家中炸油香和饊子;
5、上午的時候回族朋友們要到清真寺參加會禮,結束之後寺廟會向老弱病殘和貧苦之人出散乜貼,幫助大家解決困難,同時請阿訇為已故的親人走墳,表示對逝去的親人的一種懷念和紀念;
6、回族的人們,男女老少穿上盛裝去串親訪友,也會相互的贈送禮品,畢頃這個禮品主叢雹要是互送油香。
3、有關回族過新年的習俗簡單
由於回族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其風俗習慣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很深,除教義上規定的條款以及念經、禮拜、靜修等宗教儀式外,伊斯蘭教的許多禮儀都已轉化為回族的風俗習慣。同時,由於回族散居各地,與各兄弟民族交叉居住,在歷史上不斷有其他民族的成員加入回族行列,這些民族的某些風俗習慣也很自然的被帶進回族之中,年長日久,逐漸演變為回族風俗習慣的一部分。
年三十晚上包餃子,這一天要把素日里喜歡搬弄是非的小人的「嘴」捏上。端上熱騰騰的餃子,打開預先做好的臘八醋,一家人團坐在桌前,吃年夜飯,飯後吃瓜果等,果殼可以隨便扔滿一地,三十晚上不能掃,叫「踩碎(歲)」。
春節這天,鞭炮聲響徹雲天,孩子們穿著嶄新的衣服,女孩子抹著紅臉蛋,眉間點個小紅點兒,人們互相道喜,祝福新年。初一中午年飯豐盛無比,但晚上要吃面條或是合子,象徵新的一年和順、團圓、美滿。
4、回族是怎麼過年的???
回族服裝大體與漢族相近,但在頭飾上仍保留著古老的傳統,回族男子一般戴白色無沿小帽,表示清潔不染;婦女一般戴「蓋頭」,遮住兩耳、脖子和頭發,只將面孔露出。青年婦女一般戴綠色的,蓋頭較短,只批到肩上;老年婦女一般戴白色的,蓋頭較長,直披到腰際。 在回族的聚居區都建有清真寺。清真寺一般主要舉行宗教活動,也是進行宗教教育、傳播宗教知識的學校。清真寺的建築風格一般都是阿拉伯式的,也有中國古典式或兩種風格混合的,由禮拜殿、水房和經堂三大部分組成。伊斯蘭教也稱清真教,「清」字的含義是清凈、清潔、遠離穢物及不良思想行為和惡劣品行;「真」則指真實、真理、真知。「清真」一詞准確概括了伊斯蘭教的精髓,反映了回族的審美標准和價值取向。根據《古蘭經》規定:回族人只吃牛、羊、駝等反芻類偶蹄動物,不吃馬、驢、騾、狗肉,不吃動物的血和自死動物,尤其禁食豬肉。油香是回族的傳統麵食。它是將發酵麵粉用鹼中和,摻進雞蛋,擀成小餅,然後在油鍋里炸熟,色澤金黃、香酥可口,是待客的佳品。傳說油香的來歷與先知穆罕默德有關。 回族喜愛喝茶:有紅糖磚茶、白糖清茶、冰糖鍋鍋茶等;但不論何種茶,都講究盛在蓋碗里喝,因而被統稱為「蓋碗茶」。 回族的三大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是宗教節日。伊斯蘭教歷九月,所有成年的、身心健康的穆斯林男女都要履行一個月的齋戒。齋月結束時舉行開齋節,屆時人們沐浴凈身,施散錢財,聽阿訇講經,互相道安,祈禱亡人……開齋節後第70天,即伊斯蘭教歷的十二月十日,是古爾邦節。古爾邦節也稱「宰牲節」,是穆斯林赴麥加朝覲的最後一天。這一天要沐浴凈身,室內焚香,齋戒半日。上午人們要去清真寺參加會禮,向麥加叩拜,請阿訇宰牲,將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贈親友、濟貧施捨。 聖紀節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的日子,這天是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紀念活動一般在清真寺舉行,在活動中要誦經演說,講述聖績。有的地方還在這天舉行盛大的爾麥里會(善事宴會),宴請賓客。 「花兒」是西北民歌的一種,據說由元曲演變而來。其旋律高亢豪放、悠揚婉轉,富於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廣泛流行於甘肅、青海、寧夏等地區的各民族群眾中。回族群眾也十分喜歡唱"花兒"。花兒會是「花兒」歌手們競賽與交流的聚會,更是喜愛"花兒"的各民族群眾的狂歡節。 回族聚集區寧夏地處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這里物產豐富,有紅、黃、藍、白、黑「寧夏五寶」:紅指枸杞,黃指甘草,藍指賀蘭石,白指灘羊皮,黑指煤炭。除此之外,寧夏的其他資源也很豐富。回族是個重視商業的民族,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當今,回族商人對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都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5、回族的新年怎麼過?
回族信奉伊斯蘭教,最隆重的節日當數「開齋節」。但是,回族又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特有的習俗歡度春節,具有濃郁的民族風采。
1、回族愛清潔,特別看重水,以水為凈(清真寺里最著名的藍色就是光明和水的象徵),回族喜歡戴潔白的小帽,春節前夕。
2、先要把房間打掃干凈,把各類衣物、帳、單、簾都要過一遍水,自身則或「沖頭」,或沐浴,七竅都要過水;臨街的大門既不貼對子,也不粘福字,而是把門楣上的「讀哇」牌子擦拭一新。
3、回族喜愛油炸食品,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先得炸「油香」,街坊鄰居、親戚朋友挨家送,圖個吉利,但凡送給漢族朋友就得把「油香」裂個小口。
4、回族只吃反芻的動物,又必是阿訇屠宰才算「活的」(只有魚之類是由真主事先宰好的)。因此,春節前夕就忙壞了阿訇,家家戶戶宰雞宰羊。
5、村子裡還要宰牛分給各戶。肉要保存在背陰處的大缸里,家家都煮一大鍋羊雜、羊骨頭,處處洋溢著過節的氣氛。
6、春節油炸的種類就更多了:油香、饊子、麻花、盤餷、薩麻撒(一種帶餡的油炸食品)應有盡有,烘托著濃烈的民族喜慶氛圍。
7、一家人團坐在桌前,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孩子們卻對桌上擺的各種零食更感興趣,果殼可以隨便扔滿一地,三十晚上不能掃,叫「踩碎(歲)」。
8、年三十晚上包餃子,這一天要把素日里喜歡搬弄是非的小人的「嘴」捏上,端上熱騰騰的餃子,打開預先做好的臘八醋。
9、春節這天,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響徹雲天,孩子們穿著嶄新的衣服,女孩子抹著紅臉蛋,眉間點個小紅點兒,頭上扎著紅發結,穿來跑去,好不熱鬧,大人們喜上眉梢,互相道喜,祝福新年。初一中午年飯豐盛無比,但晚上要吃面條或是合子,象徵新的一年和順、團圓、美滿。
回族的春節習俗
1、對於回族春節習俗來說,齋戒期滿,就是回族等民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之一棗開齋節。
2、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土爾」的意譯,開齋節在各地盡管稱謂不同,但實際上就是一個規模盛大,禮儀隆重的節日,在開齋節前夕,首先要做好掃塵、理發等清潔工作。
3、凡在外面工作的,做買賣的,出差的回族,都要提前趕回家中,開齋節要過三天,回族從第一天拂曉開始就熱鬧起來,家家戶戶都要早早起來,打掃院內院外和巷道廁所,給人一個清潔,舒適,愉快的感覺。
4、成年回族個個都要洗大凈,沐浴凈身,小孩子也都個個把臉洗得乾乾凈凈,頭發梳得光光亮亮的,男女老少都換上自己喜愛的新衣服,回族群眾聚會和活動的場所棗清真寺,節日里也被打掃得乾乾凈凈,有的地方還專門布置一番,懸掛「慶祝開齋節」的巨幅橫標和彩燈。
5、大約到了早晨八點以後(有的地方以敲響會禮鍾聲為准),回族群眾個個腋下夾個毯子和小拜氈,從東南西北,四面八方,匯集到清真寺。
6、在回族春節習俗中,有的地方因參加會禮的回民達萬人之多,清真寺容納不下,就另選擇一個地勢平坦,寬敞干凈的場地。
7、當阿訇宣布會禮開始,回族群眾鋪下毯子或小拜氈,脫下鞋子,老老少少自動向西方跪成很整齊的行列。立即向聖地麥加古寺克爾白方向叩拜。
6、回族人春節穿紅色衣服嗎
不穿紅色的。
回族過年的習俗中,⼀般男⼦都戴⽩⾊⼩帽,穿⽩襯衫,回族還喜歡穿綠⾊和⿊⾊服裝。阿拉伯國家製作的供穆斯林祈禱⽤的地毯,底⾊⼀般都是綠⾊。
我國態銷轎回族舉⾏阿訇「穿⾐」儀式時,阿訇⼀般都戴綠⾊帽,穿綠准⽩(袍⼦)。回族年輕婦⼥還戴綠蓋頭,穿綠斗大褲⼦等。回族還喜歡帆肆穿青坎肩,戴⿊蓋頭,穿⿊袍⼦等,給⼈以想像和純凈的⼼情。
7、回族過什麼節相當於過春節呢?
在回族春節習俗中,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在其中與維吾爾等中華民族高度重視「古爾邦」節對比,回族春節習俗更高度重視開齋節,她是回族老百姓一年一度最盛大游戲的節日。別的中華民族稱其為「回民過春節」。此外,也有小的節日和留念日,如法圖麥節、登霄節、阿舒拉節等。這種節日和留念日全是以伊斯蘭的希吉由來測算的,也就是以伊斯蘭教歷測算的。回族信仰伊斯蘭,最莊重的節日當數「開齋節」。一到臘月,就代表著到年根。每家每戶逐漸為過年做准備。家家戶戶都把要做的事兒分配的秩序井然。
過春節就是在農村最有趣。最能感受濃濃年味。臘月初,村內的豆面製造廠就逐漸累成狗了,每日都是有很多人預定排長隊,寧夏鹽池縣大家要生產加工出最軟的麵粉用於做春節接待客人的點心,還需要加工許多做年糕的麵粉。從月初到月中旬,村內總是會傳出「啪,啪……」的響聲,那就是敲擊氈的響聲。「氈」是鄉村土炕鋪上的,用羊毛絨擀出去的。加工工藝非常復雜,我兒時以前見祖父家裡有個擀氈將,用許多奇才擀了一條備好的白羊毛氈。由於長時間鋪在土炕上,在所難免有灰塵,大家就在年末把它拿出來用木棍用勁的敲擊。一般全是兩人一人捉一個氈角,在其中一個人敲擊。
傳出的響聲在全部村莊里縈繞。真是便是爆竹聲的原曲,也是春節的原曲。「掃塵」也在這個時候拉開帷幕。掃塵便是清掃家中的灰塵。選個轉晴的氣溫,把家中的每一個角落裡都需要清掃一遍。每到這個時候,就需要起個大清早,把傢俱該搬得搬出去,該遮的遮上。把土炕的被子都拿出來。讓屋子裡空徒四壁,好拿著大掃帚在牆壁,房頂揮來揮去,把一年的灰塵都清掃整潔。回族春節習俗便是要走親訪友串盆友。因此,家中一定要准備好招待客人的物品,不缺少的便是自己做的點心。
家中做的點心我是怎樣也忘不掉它的香。所有手工製做,原材料都很純正很純天然。麵粉是自己備好的麵粉。植物油也是本地產的最香的油,有一種叫香油,用大麻子榨的油,也有一種胡麻油,都十分香。做的點心一般有煎炸的和烘烤的二種。常用到的醒面全是根據酵種發的。用時兩三天。一大盆面蓋著厚厚的的褥子在濕熱的土炕,漸漸地的傳出發酸發醇味。做點心也是幾個子合在一起,既繁華又節省時間。都就緒得話,一天出來能夠做三四家的點心。對回族春節習俗而言,齋戒滿期,便是回族等中華民族一年一度最莊重的節日之一棗開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