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灌是什麼
1、春節快到了你們的家鄉有哪些習俗是怎樣過年的先與同學說一說再寫下來?
新春的喜慶氛圍正逐漸變濃,出門在外的重慶崽兒們,都會盡可能趕回鄉與家人團聚。這次為大家介紹我的家鄉——重慶地區的春節習俗,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逛年貨市場過年前,重慶人都會扎堆年貨市場,這個時候也是商家一年生意最好的時候。買一大堆年貨,准備在過年親戚朋友來自家拜年的時候,作為款待客人的東西。在市場上,鄉親們見了面都互相拜早年,相互送新年祝福,熱熱鬧鬧的年貨市場也是重慶人對春節的美好期望。
大年初一,重慶人通常不出門守在家裡。大年初一家裡不能掃地和倒垃圾,這樣做會掃走家裡的財氣。那天不能睡午覺,當地人稱為「霉睡」,是一年倒霉的意思。當然,這一天,大人小孩都必須說吉利話,不能說租好陵喪氣話,預示來年大吉大利。
3、初二走人戶大年初二開始拜年,重慶人稱為「走人戶」,意思就是拿著購買的年貨禮襪慶品到親朋好友家裡拜訪。還喜歡初二之後吃「轉轉飯」,就是到親戚之間輪流吃飯,一般是一家負責一天的飯菜。通常吃飯後打麻將,大家一邊打麻將,一邊聊天。通常主人家還會叫「莫講禮」,意思就是不要不好意思,自己想吃什麼就吃,想干什麼就干什麼。「走人戶」沒有銅臭味,禮輕情意重,反映出人們對平淡生活、至誠人間情誼的憧憬。
4、吃刨豬湯「刨豬湯」,是我國西部等省和重慶地區農村歷史悠久的一種民間習俗。所謂「刨豬湯」就是農場在快要過年的時候,家裡殺自家養的豬,然後就用來煮一大鍋來宴請親朋好友。親朋好友邊吃邊談,既聯絡友情,又互通信息,還籌劃來年發展,頗有意義, 所以這種「吃刨湯」文化,能沿襲至今。
5、灌香腸臘肉在重慶地區,春節前家家戶戶都有灌香腸、熏臘肉的弊戚習俗,寄託著來年生活富裕的嚮往。在川渝地區人民看來,香腸和臘肉就是「年味兒」的象徵。一入冬,大家就開始忙著做臘肉香腸,整個冬季,重慶人的陽台上都會長滿香腸,也是我們年夜飯桌上不可或缺的菜餚。
你的家鄉有自己的習俗嗎?歡迎在留言討論。
2、關於春節的知識
關於春節的知識如下:
1、春節的來源
春節是由歲首祭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以一年農事結束後在新一年開端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祖先的恩德,祈求豐年。
2、春節歷史的演變
古代民間最初的歲首指的是干支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在歷史發展演變中,由於歷法的變動,新年(歲首)在日期上有所調整。
辛亥革命以後,逐漸改用公歷紀年(屬陽歷的一種,又稱格里高利歷)。後來為區別農歷和公歷兩個新年,又鑒於干支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歷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公歷一月一日改稱為「元旦」。
3、春節名稱的變革
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4、春節文化內涵傳承中豐富
春節早已不只是漢族的節日,很多少數民族都是過春節的,但他們都有自己特別的過法。「56個民族現在幾乎都在過春節,但不少又都融進了本民族的文化元素,進一步豐富了春節的文化內涵。
」雲南省社科院研究員楊福泉認為,春節蘊含的慎終追遠等文化內涵應該不斷傳承豐富,隨著時代的變化也該與時俱進,過「環境友好型春節」。
5、春節可以節日歡聚共享一段記憶
「每年春節前夕,到了吃殺豬飯的時候,總是累並快樂著,累是因為殺豬確實是個體力活,快樂當然就是因為大家團聚在一起吃美食咯。」大理白族小伙兒段艷文告訴記者,殺豬飯拉近了各民族間的距離,不管白族、漢族還是彝族,吃著同一鍋肉,喝著自釀的酒,在分享中加深感情。
3、為什麼過年要灌香腸腌臘肉
灌香腸在明朝開始流傳,《故都食物百詠》中提到煎灌腸說:「豬腸紅粉一時煎,辣蒜咸鹽說美鮮。已腐油腥同臘味,屠門大嚼亦堪憐。俗話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肉」或「二十六,割刀頭」,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往往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其實說通俗一點,就是過年了,增加點年味!
4、為什麼過春節要灌香腸和臘肉呢
臘肉和香腸的製作應該是源於貯存的需要。
在南方,過去在大年前,有能力的農家要宰殺年豬,一時也吃不完,只能用鹽腌制保存。這樣由腌制發展到再加上用柏樹枝熏煙,增加了風味,逐漸變成民俗,其過程很難考證。
在南方的城市居民也熏臘肉香腸,城市的冰箱普及,臘肉也可以隨意買到,城市裡面熏制臘肉的漸少。但是民俗已經形成,吃點臘肉還是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