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春節送禮 » 春節發紙的習俗有哪些

春節發紙的習俗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3-06-07 07:38:42

1、除夕夜發紙有啥說法

按民俗,除夕之夜煮好餃子之後,有一個重要的儀式,就是「發紙」,人們焚香燒紙祭天祭祖。
其實,發紙為發子之誤。 按照傳統習俗,在過大年的子時要舉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和慶祝活動,這些活動的總稱就叫發子。發子階段的祭祀活動,是古代的禮儀。民間往往把發子單純理解為「發紙」———燒紙而已。
舊時期發子的祭祀儀式和慶祝活動是相當隆重的。經濟條件富裕的人家,事先在庭院的正南方擺設供桌,供桌中央擺著神位,另有香爐、燭台及各類供品。祭祀時,家長領著全家人分長幼尊卑依次排列,先生香、燒紙、斟酒、鳴放鞭炮、敬拜天地諸神,再按次序叩拜門神、灶神、家堂、祖先。這些祭祀活動結束後,本家晚輩依次給長輩叩頭拜年。
經濟不富裕的人家,則在進入發子階段,搬張小飯桌,擺上餑餑、水餃、米飯、酒菜等,也是全家出動,在院子里放幾掛小鞭,燒幾張紙錢,祭拜完天地諸神,再回屋祭祀祖宗,然後全家人團團圓圓吃年夜飯。
發子的另一個重要儀式就是「迎財神」,據說財神爺在每年的子時到人間體察民情,為一些心地善良品德好的人賜福。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搶著迎財神。有的人家專設財神牌位,掛財神像。迎神時,先點著香,到院子里向外鞠躬禮拜,口中念道:「迎財神,接財神,把財神接到家裡頭。」返身回屋將香插到財神牌位前的香爐里,就算是將財神迎進了家。

2、春節有哪些風俗習慣?

春節的風俗習慣:
第一階段:臘月二十三至除夕,年前習俗
這一階段的習俗主要有:
(1)掃塵。時間是農歷十二月二十三至二十四。含義是除舊布新並祈新年幸福。
(2)祭灶。時間是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擺置酒肉、糖果、米果等,並燒香、點燭、放紙炮。含義是感謝灶王,並祈來年風調雨順。
(3)磨豆腐。時間是臘月二十五。民謠:二十五,磨豆腐。含義是迎接玉帝到凡間檢查,祈求降福!
(4)備年肉。時間是臘月二十六。民謠: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含義是開始准備年貨了,年味漸濃。
(5)洗浴。時間是臘月二十七至二十八。民瑤: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含義是洗去晦氣,迎接新年。
(6)打糕蒸饃貼年畫。時間是臘月二十八。民謠: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或二十八,把面發。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等喜慶之物。含義是祈福。
(7)祭祖和守歲。時間是臘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這一天是農歷的最後一天,即除夕。主要習俗是闔家團圓,吃團圓飯,祭祖和守歲。以上即是新年前的幾種主要習俗。
第二階段:正月初一至十五,新年習俗
這一階段的主要習俗有:
(1)打炮仗迎新年。時間是正月初一新舊年交替午夜時間點,或初一凌晨。含義是迎新年。
(2)拜年。時間是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含義是相互祈福!增進親情友情。
(3)過姑爺節。時間是正月初二。姑爺攜媳婦回娘家拜年。
(4)燒門神紙。時間是正月初四。俗諺: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含義是年即將過完,要開始新的營生。
(5)過羊日。時間是正月初四。傳說這一天是羊的生日,因此不能殺羊。含義是祈禱新年豐收。
(6)迎財神。時間是正月初五。含義是祈求發家致富。
(7)送窮鬼。時間是正月初六。含義是送窮迎富,希望新年發財。
(8)撈魚生。時間是正月初七。含義是祈求步步高升!
(9)發利是。時間是正月初八。含義是利是利是,大紅大紫。
(10)祭天日。時間是正月初九。含義是祈天降福。
(11)老鼠嫁女。時間是正月初十。含義是祈除鼠患。
(12)子婿日。時間是正月十一日。岳父岳母請女婿回門。含義是增進親情。
(13)搭燈棚。時間是正月十二日。主要是籌備元宵節的各項工作。
(14)逛廟會。時間是正月十三日。也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重要節日
(15)放花燈。時間是正月十四日。含義是祈天降福。
(16)元宵節。時間是正月十五日。主要內容是放煙花、舞龍獅、踩高蹺、吃元宵等。這是新年後的最後一個年俗節,元宵一過,即代表年過完了,人們開始新一年的生產生活。

3、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春節(別稱:新春、年節、天臘、歲首、新年、大年,英文名:Spring Festival)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農歷新年,傳統上的「年節」,日期定在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常見的中國春節習俗有:備年貨、貼年紅、祭灶、撣塵、掛年畫、貼窗花、倒貼福字、年夜飯、拜年、放爆竹、穿新衣、吃餃子、守歲、舞龍、拿壓歲錢、吃湯團、開門炮、拜歲、觀社火唯明、、舞獅等習俗。

我認為在中國春節的眾多傳統習俗中值得一提有9個,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春節的習俗之一:備年貨🌹✨

年貨是在過年前買的一些好的物品,而采購過程則稱為辦年貨,《京都風俗志》雲:「十五日以後,市中賣年貨者,星羅棋布。」北京年蘆物貨種類之多是全國各地都比不了的。趙岡先生在其《考紅瑣記》中說,曹雪芹的《紅樓夢》在描寫過年情景時,有滿人風俗,令人感到奇怪。其實這是很自然的。北京在清代二三百年中,都是漢人、滿人,北方人、南方人雜處的。尤其上層社會,即官僚階層中,各種風俗交流更普遍。滿人、北方人故意學蘇杭人的飲食起居,漢人故意學滿人(即旗人)的禮數、官派,這就從各個方面混合成特殊的「北京味」。復雜的年貨,也是這種社會生活的反映。

備年貨由來是在古代交通不方便,物資比較缺乏。為了一年一度的春節歡樂,家家戶戶在節前10天左右准備年貨。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准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備過年時陪山液穿。 

古時人們把辦年貨叫趕集,就是大家約定俗成地在固定時間、固定場所進行的貿易活動的俗稱,年集是一年中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一般在舊歷新年前臘月二十五。中國人幾千年來總把過年當做件大事。過年之前要作很多准備,要買很多東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乾的、鮮的、生的、熟的,統名之日「年貨」。

✨🌹春節的習俗之二:祭灶神🌹✨

臘月二十三祭灶神,來自一個民間傳說。傳說古代的時候,一對老夫婦僅有一子,兩人視兒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愛。但因家中貧困,無以湖口,只得忍痛讓兒子到煤礦去挖煤。

兒子久去不歸,老人格外想念。這天,老太婆囑老漢到煤礦看看。路上,老漢遇到一個光腳片的同路人,兩人越走越熟,相處十分融洽。閑談之中,老漢得知光腳片是受閻王指使,來礦上收回一百名礦工。老漢心急如焚,乞求光腳片留下自己的兒子。光腳片慷慨應允,囑他不要告訴別人。見了兒子,老漢佯裝害病,兒子侍奉左右,一直無法下井。不久,煤礦出了事故,老漢趕忙把兒子領回家裡。

轉眼三年過去了,這年臘月二十二夜裡,老漢想起當年的風險,忍不住對老伴說了。誰知此話被灶君聽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後,對玉帝講了這件事。玉帝惱羞成怒,立即懲罰了光腳片,並收走了老漢的兒子。

為此,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宮後,不要再搬弄人間是非。久而久之,人們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灶來過「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春節的習俗之三:貼春聯🌹✨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盪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從此貼春聯的習俗就流傳下來。

✨🌹春節的習俗之四:包餃子🌹✨

大年三十包餃子,是中國北方廣大地區民間過年最重要的習俗之一。年三十的餃子,由於是節日的重要內容,所以,還規定了許多規矩和約定俗成的習俗內容。這些習俗都是為了配合過年的氣氛需要。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關於這個習俗,民間傳說中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在一個貧困的山村,有一戶人家很窮,常常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到了年三十這一天,家裡沒有白面,也沒有菜,聽著四鄰的剁菜聲,心急如焚。無奈,只好向親友借來米面。和好面後,又胡亂弄了點雜菜湊合成餡,就包起了餃子。因為面是借來的,所以包的餃子就格外珍貴,擺放時,就一圈一圈由里到外,非常整齊,也很美觀。剛剛從天庭回來的灶王爺看了很高興。同村有個財主,家有萬貫家產,平日山珍海味的吃慣了,根本不把餃子放在眼裡。大年三十這天用肉、蛋等料調餡,包成了餃子,亂放在蓋簾上。小料餃子下鍋煮熟後,一吃味道全變了樣。豬肉餡變成了蘿卜菜。而那戶窮人的餃子卻變成了肉蛋餡的。原來,是灶王爺對財主家包餃子的'態度很不滿意,為了懲罰他,就把兩家的餃子給暗中調了包。第二天,這事便在村裡傳揚開來。從此,人們再忙,年三十的餃子也要擺放得整整齊齊,以討個"圈福"的口彩。

✨🌹春節的習俗之五:守歲熬年🌹✨

有一個傳說為「守歲熬年」。這也是人們最常聽說的一個傳說,每到除夕之夜,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人們把「年」肆虐的這一夜,視做關口來熬,為消磨時光,一家人團聚交談,有祈求平安度過這一夜的意思。時間長了後,除夕熬年守歲就形成了。

✨🌹春節的習俗之六:拜大年🌹✨

拜大年是中國民間的最古老的傳統習俗,在春節時期親戚之間交流感情的活動,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拜大年是大年初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的意思。拜年習俗由來: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新衣,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間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
到宋代,親朋好友之間會相互送帖致賀,這就是早期的賀年片。到了明代,賀年片設計更加完美、精緻,帖上不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還寫上了「新年快樂」,祝福語。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簡訊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春節的習俗之七:開門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說起鞭炮的起源,不得不提到名為「山臊」的動物。人們在深山老林里露宿野外的時候,就要燃起篝火,人們為了預防山臊的侵襲,於是在篝火中點燃竹子,用竹子的爆裂聲嚇走山臊。後來火葯的出現,讓人們開始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來燃燒,於是「爆仗」就產生了。宋代開始,人們就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葯編成串來代替竹筒,成為了「鞭炮」。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的習俗之八:上采日🌹✨

農歷正月十一,在福州地區,這是春節元宵節前的一個小節日,名為「上采日」。上采日有悠久的歷史,寓意迎春納福。按照福州傳統風俗,福州人有在元宵節之前送燈的習慣,一般是外公外婆送給外孫、外孫女,送燈時間一般是農歷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一。

為何要趕在正月十一前送燈?專家介紹,正月十一在福州地區叫「上采日」,是元宵前的一個小節日,有迎春納福之意。這日,各家各戶都要點燈慶祝,有些人家晚上還要吃「上采飯」。舊時的各類元宵慶祝活動也在這日前後拉開序幕。

✨🌹春節的習俗之九:鬧元宵🌹✨

正月十五,是傳統的「元宵節」,也叫「燈節」「上元節」,老北京人更喜歡稱「元宵節」為「鬧元宵」。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在古代,這「元宵節」和「除夕」一樣,人們最為看重,總是把它過得熱熱鬧鬧的,最典型的就是「鬧花會」,也叫「走會」。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也是過春節時的最後一個習俗。

春節習俗和活動南北各不相同,但有一點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全家團圓、走親訪友、看望長輩等,願我們能將這些飽含濃濃親情和美好心願的習俗牢記心中,代代相傳。

4、山東春節習俗

山東春節習俗 農歷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歷(農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然而,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
漫長的歷史歲月使年俗活動內容變得異常豐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內容,已逐漸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內容,像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習俗至今仍很盛行。我國最早的春聯,是五代時期孟昶寫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用紅紙寫春聯始於明朝。年畫源於唐朝的門神,它和燃放爆竹一樣,在古代都是用來驅鬼避邪的,現在卻成了專為增加喜慶氣氛的習俗了。貼「福"字在宋朝以前就有了,人們把寫在紅方紙上的「福"字,故意倒貼在門、窗、傢具上等,取其「福到(倒)了」之意。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全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待第一聲雞啼之後,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均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然後走親串友,相互道賀祝福。此時的神州大地,處處閃光溢彩,從初一到十五,人們一直沉浸在歡樂、祥和、文明的節日氣氛中。
宋代王安石《元日》詩就描寫了春節的文化氣象:「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孔府過春節與別的地方大有不同。孔府的節慶活動以過春節最為隆重,持續的時間也最長。
臘月十五在前堂樓院中間稍偏東的地方,豎立一個1O米高的紅漆桿子,稱「朝天桿」,桿子上邊有個綠花頂和三角鉤,鉤上掛一個大鐵絲紅燈籠,內放一支500克重的大紅臘燭,每天點著,用滑車拉上去,一直點到正月十五日,這叫「朝天桿"掛「朝天燈"。打掃衛生3天後,開始「蒸壯"(蒸過年的年貨)。8口大鍋蒸花糕、粘糕、豆包子、糖包子、花捲、饃饃等,一直干到臘月二十三日晚上祭完灶王爺。從臘月二十四開始,各院的大小門戶,各房的里外門開始刷漿、貼門神、門聯。門聯由「書房"書寫,門神由「門神房」彩色印刷而成。書寫和印刷在臘月二十四日以前結束。
孔府的對聯與一般平民的對聯不一樣,口氣很大。如孔府大門的對聯,上聯為虧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下聯為「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前上房對聯「居當思清內外別尊卑重儉勤擇朋友有益於己,處事優宜慎言語守禮法遠小人親君無愧於心",等等。孔府的門神也和普通老百姓的門神不一樣,除了面積大一些外,文武門神都帶官銜的。
到年三十,公爺(衍聖公在當地通稱公爺)、太太都先後分別祭拜家廟、影堂、恩堂、新祠堂等。每桌擺十大碗供菜、兩盤饃、三杯奠酒,磕辭歲頭。公爺拜廟時,贊禮生提著提爐、紗燈、罩子燈各有一對在前面引導。太太拜廟則由女僕伺候,後有隨從跟隨。除了拜家廟、祠堂外還,拜佛堂、觀音菩薩。
大年初一的凌晨零點開始發「紙碼」,點蠟燭的、燒香的都行動起來;燒棗湯的始燒湯,放爆竹的放爆竹。這時候公爺、太太都起來喝棗湯,也叫喝「元寶湯"。公、太太喝完以後,便去拜天地,然後拜家廟、影堂、慕恩堂等。早晨7點鍾以後,污聖公」再「拜聖公"有時不去拜廟,就委派孔家老族長去拜孔廟。拜廟時,有「百」、「管勾」、「詩樂"、「典籍"四路官員陪拜。孔子像前供整豬、整羊、籩、豆、黃酒、香等,由贊禮生鳴唱,行三跪九叩禮,陪拜官員,陪同跪拜。祭完孔廟、家廟後,衍公及夫人開始用早飯,擺酒席吃水餃。女僕們給公爺、太太每人敬酒一次,再磕個頭。
早飯以後,公爺和太太都坐在前堂樓屋門口,全府人員分別按部門來送公爺、太拜年。事畢各賞「紅包」,女僕、丫鬟、勤務人員是每人二百錢(1O個小銅子),房「管事」的「爺們」每人二錢銀子(折價發給),分別都用紅紙包好。
孔府的春節充分體現了「天下第一家族」的節慶文化特點。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